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
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回眸作者:张珺来源:《速读·下旬》2015年第06期摘要:复旦大学原校长陈望道先生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
他在语言学、修辞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气质让他在学界备受瞩目。
履职复旦大学校长后,他全心全意为学校师资、教学、科研等工作殚尽竭虑,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
关键词:陈望道;高等教育思想;复旦大学陈望道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
1891年生于浙江义乌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陈望道早年曾在金华中学求学,后赴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主修文学、哲学等课程。
回国后,陈望道执教复旦大学,执教足迹遍布中文系、新闻系、文学院,为复旦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了一生的精力。
此外,陈望道还担任过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复旦大学校长,是这所百年名校名副其实的最大功臣之一。
一、钻研修辞学,归国执教印当后辈研究陈望道的高等教育思想时,最深切的感受之一是,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学家,他还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
二十世纪初期,年纪轻轻的陈望道就完成了《修辞学发凡》、《美学概论》、《因明学》、《作为法讲义》等高水平的著述。
从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陈望道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包括修辞学、美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都是他所擅长的,这在上世纪初的中国学界是十分罕见的。
尤其是陈望道于1932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这是一部对中国汉语言学而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专著,是汉语言学中修辞学研究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凭借这部宏著,陈望道一举奠定了他在我国语言学、修辞学领域崇高的学术威望。
陈望道的学养与他从小喜爱读书有很大的关系。
《论语》、《大学》、《中庸》等传统典籍在少年陈望道手中早已翻旧。
而他的两位舅舅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中一位文笔流畅、简洁、清丽、明了,偏向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深奥的古籍理韵。
另一位则刚好相反,其文笔华丽、浓墨重彩、注重韵律、讲究修辞,尤其是喜欢在酒后创作意境豪放的诗词。
陈望道的先进事例
陈望道的先进事例陈望道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多个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以下将介绍他的几个先进事例。
先进事例一:人工智能研究陈望道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神经网络结构,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该网络能够自动提取特征和模式,并实现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任务。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还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陈望道的研究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先进事例二:智能交通系统陈望道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他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路况和交通流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智能调度和优化。
这一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进事例三:环保技术研究陈望道对环保技术的研究也非常出色。
他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能够高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污水处理的难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陈望道的研究成果在环保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先进事例四:航天技术研究陈望道在航天技术研究方面也有很多创新成果。
他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火箭发动机,采用了先进的推进技术和材料,能够大幅提高火箭的推力和燃烧效率。
这种发动机不仅可以将卫星送入轨道,还可以实现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等任务。
陈望道的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陈望道的几个先进事例,他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希望。
相信在他的引领下,我们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未来。
义乌陈望道故事
义乌陈望道故事《义乌陈望道故事》是一则流传在义乌的传说,讲述了义乌人民对陈望道的景仰和敬意。
陈望道,原名陈尔灵,是明代江西义乌人,也是明代李进学派的创立者之一,他是明朝时期杨认、李阳冰等一系列土地学派的代表人物。
据说,陈望道幼年时家境贫寒,但他热爱学问,努力苦读,为了攻读文学功课,不怕艰辛,每天早起晚眠。
几年后,陈望道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泉州的明经学堂。
在学习期间,他一心向学,勤奋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陈望道之后返回义乌,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他用心教育学生,注重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他还积极研究地理、历史等知识,为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
陈望道不仅关注教育,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他参与商业活动并开设义乌第一家货栈,通过这个方式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改善生活条件。
由于陈望道的贡献和影响力,他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深深尊敬和景仰,成为了义乌的教育和商业领袖。
传说中,陈望道在义乌居住的土楼里,为学生们开设私塾,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们。
他严谨的教学使学生们端正态度,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陈望道的教育理念和商业精神成为了义乌市民的榜样,后来,他的学校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义乌中学,并且成为了义乌人民非常骄傲的学府。
义乌人民为了纪念陈望道,特意在义乌市建立了陈望道纪念馆。
这里陈列着他的部分著作、照片和其他关于他的文物和历史资料,以此来弘扬陈望道的精神和传统。
义乌陈望道故事,讲述了陈望道通过教育和商业活动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的故事激励了义乌人民热爱学问、勤奋刻苦以及努力追求创新与发展。
陈望道成为了义乌人民心中的英雄和楷模,也成为了义乌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陈望道介绍中文名:陈望道外文名:ChenWangDao别名: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义乌出生日期:1891逝世日期:1977职业:教育家、语言学家毕业院校:中央大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主要成就:倡导拉丁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发动“大众语运动”共产党上海地区早期发起人翻译《共产党宣言》代表作品:《辞海》(主编)、《标点之革新》、《修辞学发凡》、《漫谈“马氏文通”》担任要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民盟中央副主席性别:男拼音:chenwangdao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
浙江省义乌市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
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现上海复旦大学里仍保留陈望道先生的旧居。
生平介绍学习历程民国4年(1915年)1月,赴日本留学,先后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校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民国8年(1919年)5月回国;同年6月,任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
1920年12月起,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参编刊物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
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
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
陈望道简单小故事100字
陈望道的小故事陈望道的小故事11920年早春的一天夜里,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内,一个年轻人正埋首译书。
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
走到屋外,她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些?”青年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
原来,他竟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没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中共早期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他当时正致力于将《共产党宣言》通篇第一次译成中文。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
就在它印行300多天后,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那么,是什么让青年陈望道吃了墨汁却浑然不觉,还说很甜呢?不妨一同重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段峥嵘往事。
重任在肩当仁不让1920年2月初,因“一师风潮”而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愤然离职不久的陈望道,接到上海《民国日报》社经理兼副刊《觉悟》主编邵力子的来信。
陈望道不仅与邵力子有同乡之谊,且常为《民国日报》撰稿,两人交情莫逆。
好友来函,自然欣喜。
展开函札浏览,陈望道不禁喜上眉梢。
原来,邵力子在信中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陈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
对于《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并不陌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的只言片语就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中国。
“五四”前后,《每周评论》《国民》等进步期刊均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零星片段式地摘译,陈望道亦曾读过。
只可惜,《共产党宣言》的通篇译文一直阙如。
五四时期的戴季陶,思想激进,极为推崇马恩。
他曾从东瀛带回一本由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原先打算据此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却浅尝辄止,因其翻译难度颇高,译者须兼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陈望道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简 介
毕业院校: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
我眼中的陈望道校长陈望道,浙江义乌人,1891年出生。
青年时代才华出众,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春翻译出版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任《新青年》杂志编辑。
全国解放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周恩来总理深爱《共产党宣言》中译本,曾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笔者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对陈望道校长非常崇敬,并有幸接触,此后又痴迷于他的事迹,现采撷片羽,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先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
博学谦和大家风范1960年夏天,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到校后,满耳听到人们高度颂扬老校长陈望道德高望重,学术地位如高山一样耸立于沪上,师生们对他敬仰不已。
但大家普遍吐露苦衷,不易见到老校长,高年级的有些同学担心毕业前不一定有机会见上呢!可开学后一个多月,我就近距离接触见到了陈校长。
此后,40多年来,他的形象、仪态、气质和人格力量,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上,成为我精神园地里一株高大的常青乔木。
一个星期六中午,一位青年教师推开虚掩的宿舍房门,亲切地说,“新同学,我是陈望道语言研究室的教师,现有两张老校长学术研讨会的入场券,欢迎你们参加!”我喜出望外地接过入场券,并愉快地表示,“太好了,太好了!谢谢,老师!”下午,我约了同室的一位同学一起去。
我们两人首次参加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心里泛起甜甜的滋味,换了几趟车,终于找到了位于市内的科学礼堂,门卫客气地让我们两位迟到者进去。
大厅里约200多人,已人声鼎沸,一片热烈的交谈声。
这是一个轻松自由、气氛热烈的茶话会。
几名招待员在大厅人群里穿梭,托着盛有一、二种饮料和一些面包片的盘子。
我和同室同学像两只稚嫩的小鸟,进入了上海学术界的林子,与会者都是斯斯文文、彬彬有礼的教师、学者、文人。
我们胆怯地站在不显眼的地方,面对招待员递来的食品,不知如何表示。
后来感到手中持一杯水可以显得自然一些。
我们就大胆地向招待员取了一杯水和两片面包,首次享受招待会的赐物,比我后来在工作中出席盛大宴会还要兴奋。
家乡人物-陈望道
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同年10月, 任复旦大学文学院院长、主任委员。1950年任华东军政委员 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1953年任华东行政 委员会委员。1954年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 年3月,任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同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 并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常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民 盟上海市主任委员等职。1957年重新加入共产党。1961年后, 任修订《辞海》总主编。著有《标点之革新》等。专著《修 辞学发凡》在建立中国现代修辞学体系方面具有杰出的贡献。
民国9年(1920年)5月,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 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 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 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 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 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 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 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1949年之后,陈望道先生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 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他在修 辞学研究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修辞学发凡》(大江书铺, 1932年)一书中。其中对汉语文中的修辞方式作了系统而详尽 的分析、归纳,对修辞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为38格),首 先提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说法。该书创 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究的新境界, 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学著作。
陈望道观后感800字
陈望道观后感800字《陈望道》观后感《陈望道》这部电影,以陈望道为主角,描绘了一位经历过艰难岁月的老教授,他力求传授知识,教育学生,最终留下了一生热爱教育的光辉。
本片情节简明扼要,却又感人至深,许多观众流泪不已。
在电影中,最令人感动的是陈望道对教育的热爱。
他教书育人,对他来说并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他毕生的追求。
他有一句名言:“教书育人,既是理所当然,又是卓越之举。
教育是无价之宝,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还在于学生的塑造。
”这句话让我深感他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
在他的教导下,学生们学到了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还有一幕,使我感触颇深,是陈望道把学生们带到山区去参观。
孩子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城市,他们对山里的生活和自然的景观很好奇。
陈望道在这次旅游中,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新世界,也把他对教育的看法传达了出去。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更是让学生走出去看世界,感受生活,领悟生命。
此外,这一幕也让我看到了陈望道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理念,这点也让我受益匪浅。
电影中的画面和音乐设计也非常出色,烘托出了气氛。
片中使用的国风音乐,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尤其是电影最后一幕,陈望道把他的信交到学生们的手中,句句铿锵有力,这个场景让我流下了眼泪,也让我对这位老教授心怀敬意和感激。
看过这部电影,使我深深领悟到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责任,更感悟到了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去追求利益和金钱,但看到陈望道这样一位人,一位老教授,为了教育育人奉献了一生,我为自己的浮躁感到惭愧。
回顾自己的学生时代,在各位教师的教导下,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身为学生的责任。
我会怀着一颗感恩之心,继续砥砺前行,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不凡。
总之,《陈望道》这部电影,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情感细腻的作品,也是一部富有人文关怀的作品。
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师的影响力。
它不仅是一部展现教育的电影,更是一部引领人们思考教育的电影。
介绍陈望道的作文,800字
介绍陈望道的作文,800字你知道陈望道吗?他是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姐姐一起去陈望道故居游玩。
我看到陈望道爷爷家的房子,这是一座两层的木头房子,里面很古老,我们瞻仰了保存完好的照片和珍贵藏品。
陈爷爷1891年1月18日出生,于1988年10月29日与世长辞。
我知道陈爷爷的一个故事,听村中老人津津乐道的描述着“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义乌盛产红糖,母亲将粽子端至屋子时还带上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
稍后,母亲在外头高声问他,是否还需要,添一些糖时,他高声回答:“够甜,够甜了!”一会,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只见他吃的满足墨汁,忍不住哈哈大笑。
原来他只顾全神贯注的译作,竟然不知道蘸了墨汁吃粽子。
陈望道爷爷也在日本留学过,在1952年9月-1966年12月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热爱党,国家和人品,长大了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今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100周年了,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共产党发展的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共产党宣言》翻译者陈望道的故事。
当年,国内还没有《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陈望道勇挑重担,接受了翻译的任务。
他为了不受干扰,专心翻译,在家乡老宅的一间湿冷的柴屋里用凳子、铺板和稻草当桌椅,窝在里面寸步不移地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努力,《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完成,几个月以后随着该书出版,陈望道错把墨汁当红糖蘸粽子的故事也流传开来,他做学问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也影响着后人。
周恩来总理还对陈望道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高度赞扬了他的成就,陈望道成了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千秋巨笔!那么,我不禁疑惑,墨汁为什么会是甜的,难道陈望道感觉不到吗?妈妈告诉我,在他们那一群人心里,那是信仰的味道,只有经历过最严峻考验的真正共产党人才能体会得到,再大的考验没有将他们考倒、打倒,却磨炼了他们。
我似懂非懂,但是我明白妈妈告诉我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也是一种希望,《共产党宣言》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这种动力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富强。
陈望道故事
陈望道故事
陈望道是一位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奋斗。
陈望道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但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力。
他在中学时期就展现出了杰出的数学天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数学学生。
在大学期间,陈望道受到了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影响,开始专注于数学研究。
他很快就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数学家,并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数学论文。
在研究数学的同时,陈望道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社会活动。
他曾担任中国教育工会主席,为中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望道是一位具有坚定信仰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数学家和社会
活动家。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拥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陈望道千秋巨笔传真理,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陈望道千秋巨笔传真理,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展开全文陈望道,是教育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
是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91年1月18日,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的一家农户家庭,陈望道出生了。
求学陈望道的父亲陈君元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攒了一些家业。
陈君元是农民,没有多高的文化,在生活中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
所以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因为他知道,有知识才是改变人生最好的办法。
当时是清朝末期,在那时女子是不可去学堂读书的,但陈君元还是把自己的女儿送进了学堂,这件事在当地曾轰动一时。
陈君元有三子二女,陈望道是长子。
为了给弟妹一个学习的好榜样,所以读书非常刻苦。
在陈望道16岁的时候,考入了义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没过多久,陈望道为了让村民都能读书,就办起了村学,只不过时间不长,就觉得力不从心,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太有限,于是决定继续读书,就去了金华中学。
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此时的清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地步。
再则当时中国由于腐败清朝的统治,让国家贫弱、屡受外敌欺凌。
为了救中国,只能推翻清朝、推翻帝制。
后来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到了两千多年的帝制,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封建帝制被推翻了,一些传统的封建观念、思想都可丢开了,相反的,新思想、新文学则越来越受欢迎。
正所谓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为了寻求救国之道,于是纷纷去国外留学,希望能学到国外先进的科学,回国后可为祖国效力。
在这样的潮流之下,陈望道也加入了店铺的行列。
1915年,陈望道去日本留学,在离开的时候陈望道的母亲对他说:“你到外国不要学法律,听说学法律就要去做官,去杀人。
你别去杀人,你是同我一样不会看杀人的。
”不过,当时陈望道却觉得,法律学科是可以驾驭时代的,所以到了日本,陈望道在早稻田大学、日本中央大学学的都是法科。
陈望道家族简介
陈望道家族简介陈望道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传统和辉煌成就的家族之一。
该家族源自于中国古代著名的陈望道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陈望道先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为陈望道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望道先生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
他广泛涉猎儒家经典和古代文学,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学术观点。
陈望道先生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倡实用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望道家族在清代达到了巅峰时期。
陈望道的子孙们继续发扬陈望道先生的精神,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广和发展。
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包括文学、教育、政治、经济等。
陈望道家族的成员中,有许多著名的学者、政治家和企业家,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望道家族在文学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陈望道先生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陈望道的子孙们也继承了他的文学传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
陈望道家族的文学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对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望道家族在教育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望道先生强调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陈望道家族的后代,使他们成为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管理者。
陈望道家族的成员们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陈望道家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陈望道的子孙们中有许多人担任过重要的政府职务,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同时,陈望道家族的成员们也积极参与经济建设,投资兴办企业,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望道家族是中国历史上有着辉煌传统和丰富成就的家族之一。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文学、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典故背景
2.陈望道的生平简介
3.墨汁蘸料的故事
4.故事背后的启示
正文
1.典故背景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这是一则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典故。
它讲述了一位名叫陈望道的学者,因为太过专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误将墨汁当作蘸料食用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更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2.陈望道的生平简介
陈望道,字秋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汉语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陈望道一生致力于语言学的研究和教育事业,为我国的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3.墨汁蘸料的故事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故事发生在他年轻时。
据传,陈望道有一次在家中读书,因为太过专注于书中的内容,错将墨汁当作蘸料,蘸着墨汁吃了一顿饭。
当他意识到自己吃了墨汁后,非但没有感到不适,反而笑着说:“墨汁有益于健康,我应该多吃点。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更传递了一种对知识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4.故事背后的启示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的故事,虽然看似一则趣闻轶事,但背后却传递了深刻的启示。
首先,这个故事展示了陈望道对学术的痴迷,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其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成功。
陈望道把墨汁当蘸料吃,虽然看似笑话,但却是他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真实写照。
陈望道:好学力行铸青春
陈望道:好学力行铸青春作者:刘敏慧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05期青年·梦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陈望道孜孜以求,从回到家乡兴办村学到重回学堂发愤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陈望道积极探寻救国的真理。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学府,一直是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教育圣地。
除了古典秀丽的校园环境、雄厚卓越的师资科研,还有那独特的“复旦精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复旦大学的崛起之路上,有个老者至今依然令我们无法忘怀,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先生。
无论是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始人还是复旦大学首任校长,在复旦大学的半个世纪时光里,他时刻践行“好学力行”。
当我们走近这位老者,我们发现他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
陈望道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8年,一本德文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在欧洲横空出世,照亮了正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世界工人运动。
72年后,这枚先进思想的火种因为一名29岁中国青年的努力得以照进中国,点亮了整个神州大地。
这名青年名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
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
在当时的中国,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当我们走近这个农民的儿子,我们发现,他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活动同样刻在中华民族图存图强的百年历史上——编写了被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陈望道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努力探寻救国之路陈望道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因受到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陈望道:好学力行铸青春
陈望道:好学力行铸青春作者:刘敏慧来源:《时代报告》2013年第05期青年·梦和许多爱国志士一样,在救国图强的道路上陈望道孜孜以求,从回到家乡兴办村学到重回学堂发愤学习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知识,从“教育救国”到“实业救国”,陈望道积极探寻救国的真理。
复旦大学作为一所国内乃至世界知名的学府,一直是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教育圣地。
除了古典秀丽的校园环境、雄厚卓越的师资科研,还有那独特的“复旦精神”——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在复旦大学的崛起之路上,有个老者至今依然令我们无法忘怀,他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先生。
无论是作为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始人还是复旦大学首任校长,在复旦大学的半个世纪时光里,他时刻践行“好学力行”。
当我们走近这位老者,我们发现他还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
陈望道的一生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1848年,一本德文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在欧洲横空出世,照亮了正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世界工人运动。
72年后,这枚先进思想的火种因为一名29岁中国青年的努力得以照进中国,点亮了整个神州大地。
这名青年名叫陈望道,《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作者。
在今天的中国人眼中,《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
在当时的中国,这本《共产党宣言》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中国历史翻天覆地的变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当我们走近这个农民的儿子,我们发现,他不仅是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的学术活动同样刻在中华民族图存图强的百年历史上——编写了被奉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修辞学发凡》;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陈望道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教育事业和语言事业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努力探寻救国之路陈望道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虽然识字不多,但因受到清末维新思想的影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语文教育的先行者:陈望道与《作文法讲义》
语文教育的先行者:陈望道与《作文法讲义》作者:张好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2期内容摘要:陈望道先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先行者,在教育领域多有建树。
《作文法讲义》集中表达了陈望道先生的写作教学观,详细、全面地论述了文章的写作技法。
本文在分析《作文法讲义》写作背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作文法讲义》所蕴含的写作思想,探讨其当代价值,以期对现在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陈望道语文教育《作文法讲义》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或许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停留在墨汁的味道,但他作为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千千万万的学子都或多或少享受着他的研究成果。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并在哲学、美学、伦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高成就,也是语文改革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为促进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陈望道:语文教育与文学研究1.学术视野广、学术作品丰陈望道先生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
当时普遍的社会思想还是较为封闭落后,而陈望道先生就早在1915年毅然前往日本,抱着求同存异的心态学习研究日本的相关专业知识,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等知名院校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并对日本较为先进的文学,哲学和法学都深有研究。
[1]在此期间,他还认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
学术总是相通的,陈望道在1919年学成回国后,学术研究兴趣愈发浓郁,除之前学习的学科外,更是对写作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新闻学、美学等多个方面都颇有造诣、深有心得。
此外,陈望道先生的学术作品也十分丰厚。
他所著作品,除影响很大的《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外,还有《陈望道语言学论文集》、《恋爱、婚姻、女权:陈望道妇女问题论集》。
[2]此外,陈望道的期刊论文更是高达近270篇,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民国日报》、《太白》、《光明日报》等38个期刊上。
我眼中的名人陈望道先生
我眼中的名人陈望道先生文/徐长才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电视台展播了《觉醒年代》,我从头至尾认真地观看了这部电视剧,真的受益匪浅。
剧中重点凸现了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优秀事迹,也描述了陈望道用中文全文翻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通力合著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
不仅如此,剧中也出现了陈望道在上海向工人们演讲的画面。
他大力赞扬工人与农民的伟大作用,赢得了在场的工人们的阵阵热烈掌声。
这便勾起了我对我的母校校长陈望道先生的怀念。
于是,我欣然命笔,来写一写我所知道的陈望道先生真实的动人事迹。
陈望道,生于1891年,卒干1977年,享年86岁。
他原名参一,笔名佛突、雪帆,浙江省义乌人。
他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他曾著有修辞学一书,他年轻时曾留学日本。
1920年的春天,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暗潮涌动。
万千进步青年,怀揣满腔热忱,却又踌躇迷惘;他们渴望有所作为,却又不知路在何方。
此时,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一间破旧的柴屋里,不辞辛苦地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首译成方块文字,即中文出版,在凄风苦雨中点亮了中国人信仰的火种,给摸索中的中国人带来了理论之光、真理之最强音。
他首译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都是非常重大的。
为了滋补儿子的身体,陈望道的母亲特地为儿子陈望道包了几个可口的粽子。
陈望道在专心致志地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竟把粽子沾上墨汁当沾上了红糖吃的这则历史佳话,至今还在流传,还在感动人心。
1920年的早春,山区的气候还相当寒冷。
陈望道躲进分水塘老屋附近的一间僻静的柴屋。
他端来两条长板凳,上面横放着一块铺板当做书桌,在泥地上铺上几捆稻草当做凳子。
入夜后,点上一盏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就这样埋头翻译。
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柴屋因经年失修破陋不堪。
尤其到了晚上,春寒料峭,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常常使他冻得浑身发冷,手足发麻。
陈望道对大学生的启示
陈望道对大学生的启示
大学生应该懂得,学习是一条艰苦的道路,有时候它伴随着挫折和挫败,而陈望道的启示正是给大学生的提示和引导。
陈望道(1067 -1126年),宋朝著名的学者,他曾就读于宋朝最高学府,他将尊严和熟练结合起来,在学术上创新突破。
他把智慧、学识和真理完美地结合,把书院读书和文言文结合起来,发展出释学。
陈望道在教育中要求大学生必须是真正有用处的,他要求大学生读书要有目的,以求得真正的成长,并为将来的成功作准备。
他强调,读书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还要学会思考,以此来区分正确和错误,做出有智慧的选择。
此外,陈望道还给大学生提出了漫长又耗时的路要求,他说,大学生只有经过长期的苦学和刻苦钻研,才能真正的领悟,有效的掌握知识,获取智慧和见识,这也正是大学生成功的基础。
陈望道启示大学生不要追求所谓“感官享受”,而应该认真聆听课堂、努力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读书和学习上,以便于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他还要求大学生要注重身体,不被贪图安逸,戒赌游艺,不被荒漠,要尊重老师,遵守校规,要虚心学习,勤俭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内功修养,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完善自己,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总之,大学生应当以陈望道为榜样,勤能补拙,学而不厌,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功修养,不断提升自己,不懈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望道先生不仅积极提倡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身体力行,带头从事科学 研究工作。他从事一辈子进步的语文运动,也从事了一辈子语文研究: · 《修辞学发凡》一书曾得到毛泽东同志和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1961年,陈望道先生担任《辞海》主编的任务。(《辞海》于1965年出版) · 1975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学术研究,在病榻上完成了《文法 简论》一书的定稿工作
编辑《新青年》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 宣 主义的重要阵地。不仅译介了大量的革命论著,还开辟 传 了《俄罗斯研究》专栏,介绍苏维埃俄国的变化和成就, 马 影响很大 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克 思 主 义
协助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向工人群众进行通俗 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的宣传,深入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 压迫和剥削,启发教育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争取自身的 解放而斗争。
陈 望 道
组员:林思思 梁晓怡 周晓敏 林 萍
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
中文名:陈望道 出生地:浙江义乌 笔名:陈佛突、陈雪帆 出生日期:1(文学、哲学、法律) 信 仰:马克思主义
历程
民国8年(1919 年)回国任浙 江省立第一师 范学校国文教 员。 1920年12月 起,负责《新 青年》的编辑 工作。1952 年担任复旦大 学校长。
强调必须注重调查研究,反对写那种长而空的文章,掌握第一手材料。
积极提倡从事创造性的研究 ,反对人云亦云。
重 视 研 究
极力倡导开展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且强调学术研究中的科学态度。为了 适应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的需要,复旦大学自1954年1起开始举行校庆科学讨 论会。通过一年一度的大型科学报告和讨论,既检阅了全校师生一年来的科研成果 , 也有力地推动全校学术讨论的开展。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开展不同学派、不同见解的自由讨论
大 江 书 铺
大江书铺活跃在上海书业界,成为推动左翼文艺运 动的一个重要据点。
①确定“好学力行”系铭,提出“宣扬真理, 改革社会”的新闻教育指导思想。以培养“有巩固 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的办学目标。 ②要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寻求真理, 渴望进步。
创 办 新 闻 学
③学以致用,着力构建中国新闻教育体系。除了给 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外,更应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学生自办实习性质的报刊。1945年,他募捐筹建 了一座新闻馆,并且同时举办第二次“世界报纸展览会”。
《修辞学发凡》该书创立了我国第 一个科学的修辞学体系,开创了修辞研 究的新境界,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的修辞 学著作。
创 建 修 辞
出版《作文法讲义》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 作文法的第一部书
目的:出版进步书刊,宣传马克思主义著作,介 绍先进的科学文艺理论。 许多世界文学著名的译稿,最早亦是在大江书铺印 刷发行的
忠 诚 教 育
坚持根据我国教育实际,制订学校的教学制度。他担任校长初 期,就遇到了如何借鉴苏联经验的问题:是一味照抄照搬呢,还是以 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我国具体情况出发?(如:高校借鉴苏联的办学 经验,把他们的"六节一贯制"的作息制度也照搬过来了。)
对中青年知识分子,他更是爱护倍至 ,创造各种条件,使他 们健康成长,一旦作出成绩,又及时给予提拔。
致 力 学 风
陈校长指出“优良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时期的思想上启发和行动 上实践的问题。但是主要是思想先行”。不仅倡导建立优良的学风,而且还 身体力行,积极实践。他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科学研究和教育 工作,主张讲究实际,反对说空话,无论是办事还是写文章 ,他都坚持科学 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背景:1934年,国民党加紧对革命文化进行围剿, 掀起“文言复兴”、“尊孔读经” 的逆流。上海进步文 化界人士针对这一逆流组织力量予以反击,决定发 起一场“大众语”运动。
大 众 语 运 动
同年9月,在鲁迅的支持下,陈望道创办了《太白》杂志 1949年之后,他积极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工作 为我国语言学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