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4
第4单元 地球的运动 答案
地球的运动一、精彩补白。
1、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提出了地心说理论。
3、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坚持观测天象,30年如一日,得出正确结论,创立“日心说”,出版了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
4、傅科摆作为地球自转的有力证据,现在已为世界所公认。
5、我国幅员辽阔,从西到东横跨5个时区。
6、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7、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地球外的星体运动的方向相反,其他星体东升西落,这其实正是地球与它们相对运动的结果。
9、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地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10、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的时间相差2个小时。
11、地球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转动,这个假想的轴称作地轴。
12、北极星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13、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
14、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的周年视差,能够证明地球在公转。
15、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的公转。
16在一年中,地球被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
17、阳光直射的地区温度高,阳光斜射的地区温度低。
18、由于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一致,导致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年四季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9、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在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地区。
20、通过实验可知:地轴倾斜的角度越大,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就越大。
21、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
22、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四季交替现象是地球公转形成的,同时还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23、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24、法国物理学家傅科从摆运动的痕迹发现了地球自转的秘密。
25、人们在不同的夜晚的同一时刻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自东向西移动,证明了地球在公转;人们在同一夜晚的不同时刻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的星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西移动,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共4课)3(2022新版)
第三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教材分析】本课是《地球运动》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涉及地球自转及自转给地球带来昼夜交替、东升西落现象的内容,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不是新知识,但要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本课由浅入深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入手,来引发学生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接着让学生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成因的历史。
第二部分,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用模型解释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找到地球运动与生活中昼夜周期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模拟地球自转,观察周围物体“东升西落”现象,认识地球自转方向和自转周期等。
第四部分是一个讨论活动,是在认识地球自转运动的基础上,来解释生活中星体“视运动”现象。
【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是自转的,知道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了解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等自然现象。
2.能通过模拟分析,理解地球有规律的自转运动,及其与相关的周期性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
3.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究兴趣和好奇心。
【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难点]理解天体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转方向的关系。
【教学准备】手电筒、地球仪(北京、纽约、柏林、悉尼等城市标注好)转椅、限制左右侧视野的眼镜【教学过程】一、认识昼夜交替现象1.出示城市昼、夜图片。
提问:为什么地球上会有白天和黑夜?(在地球上,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白天,没有被阳光照射到的地区是夜晚。
)讲述:地球自身部发光,也不透明,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部分就是白天,没有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产生昼夜。
)2.播放昼夜交替现象视频。
提问:清晨,太阳缓缓升起;傍晚,太阳慢慢落下。
昼夜交替,周而复始。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奥秘?(地球自转,当地球亮的一面慢慢转过去,另一面就慢慢面对太阳,就出现了昼与夜的交替)追问:人们从一开始就是这样想的吗?3.学生阅读科学史资料,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说说想法。
【复习指导】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的运动考点4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视运动
考点4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视运动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问题思考] 据图回答,甲图中当地球位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地球由D到A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球位于C点时,地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答案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90°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到一年中最大值,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纬度特征,结合地球的公转轨道可知,当地球位于A点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当地球由D移动到A位置时,即由春分日向夏至日运动,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向北回归线运动,因此,北回归线以北的点离太阳直射点距离逐步接近,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点,有太阳直射的机会,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太阳直射点离开时,开始减小,因此,在此时间段内,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减小。
当地球位于C点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范围离太阳最近,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最大值。
[知识归纳](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①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③特别说明a.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变化[问题思考] 上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海洋和陆地组成的。
其中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洋面积大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约占29%。
3、地球是一个球体。
4、地球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动,这个运动叫地球公转。
同时,地球还在自转。
5、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当古老,它的年龄已经超过了40亿年。
6、观察常用的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指示东西方向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是经线。
7、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是24小时(或1天)。
8、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可以有多种方案,结合其他事实我们发现: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9、对于地球运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整个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托勒密的“地心说”,第二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
10、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
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
11、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
12、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相反。
13、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14、日影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有关。
15、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16、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的变化规律(1)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短。
(2)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最长。
(3)从夏至到冬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长。
(4)从冬至到夏至,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逐渐变短。
(5)春分与秋分正午时分物体的影长一样长。
17、昼夜长短的变化(1)同一地方,夏至时昼最长、夜最短,冬至时夜最长、昼最短,春分、秋分时昼夜平分。
(2)同一地方,从夏至到冬至,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从冬至到夏至,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
18、太阳高度角(太阳仰角):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4课《谁先迎来黎明》。
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1.说教材简析《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四课时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
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
教材共分为三部分内容:一、谁先迎来黎明。
利用地球仪和一个模拟实验确定要研究不同地球谁先迎来黎明的两个先决条件是: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
二、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借助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会先迎来黎明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三、时区及时差。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
让学生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的时差。
2.说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3.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难点: 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是清晨还是黄昏
主要话题 研究方法 发展目标
想像、推 是清晨 还是黄昏 理和模拟实 通过推理、模拟 验 实验探究地球自转 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的。
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以推 断出: 当巴黎是中午 12 点时,北京应 该是黄昏;当巴黎是半夜 12 点时, 北京应该是清晨。
1 关于时间 2 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在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 Nhomakorabea 自 转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公地 转球
综合与拓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认识地球仪,了解有关世界时 区的常识,知道北京时间的由来。
问题∶怎样证明地 球在自转? 1、阅读资料,知 道可以通过傅科摆的 偏转,看到地球的自 转。 2、自制“小傅科 摆”,指导学生理解 傅科摆为什么能证明 地球自转。(不是用 于证明地球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主要话题 研究方法 发展目标
计算、推测 进一步理解地球 研究乌鲁 木齐和北京 与阅读资料。 自转的方向。理解 这两个城市 “为什么同一时刻, 谁先迎来黎 世界上不同的地方 时间会不一样?” 明 知道“北京时间” 的含义。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各地存 在着时在着时差,都是由于地球不 停地自转,各地面向太阳的先后不 同形成的。
3、知道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时, 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和角 度保持不变。
4、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知道太阳 东升西落只是一种视运动,实际上是 地球自西向自转形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2、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而且且静止不动。
a、如果地球转动,就必然带动其他物体一起转动,如 (云、人类)而而实际上人类、云彩和鸟类都可以自由运 动。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托勒密的思考:
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并且 每天都做一次圆周运动,因为人们每天看到 这些日月星辰都在有规律的东升西落。
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
对于地球,人类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太阳每天会东升西落,每天地球都有白天黑夜之分? 地球是方的还是园,或许是天圆地方?
困扰人类
探索解密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代表人物:托勒密
第一种种可能的解释 地心说
托勒密 古希腊地理学家, 天文学家。长期 进天文观测。他 是世界上第一个 系统研究日月星 辰的构成和运动 方式并作出成就 的科学家。
摆摆动方向
前后来回
我们的结论
实验证明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思考:
• 如果地球表面竖立一个巨大的摆,当地球 这个圆盘转动后(自转),会出现什么现 象? • 反过来,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摆,而且摆 动的方向发生了偏移,又说明了什么?
?
质疑在300年后
傅科
法国物理学家。在家里 研究摆的规律时偶然发现 摆的特性。为此他开始着 手实验证明哥白尼日心学 说的关键:地球是否自转。 1851年,傅科完成了举世 瞩目的傅科摆实验,从而 使人类第一次亲眼看到了 地球是在自转,从而使更 多的人开始接受哥白尼的 日心学说。
实验步骤:
1. 把转盘放端正 ,放平 2.把摆放上去以后,调整好,不要让 它晃动 4.每一次实验做好以后,必须要重新 回到静止时的位置,继续下一次实验 5、平稳、缓慢的转动底盘,减少外力对摆 方向的影响。 6、不可以对着摆吹气,不可以碰着摆。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新人教版)
第4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目标任务一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9“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1.太阳高度角和太阳视运动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太阳视运动(二分二至日)①图示不同日期的太阳视运动,其共同特点是:太阳东升西落,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太阳高度不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值。
②尝试判断:A代表冬至日,B代表春分、秋分日,C代表夏至日。
判断理由:日出、日落时间和方位;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2.正午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1)由图可知,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为90°,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4)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此时南极圈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
(5)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3.正午太阳高度时间变化规律(1)图中点虚线表示北极点,长虚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实线的纬度范围是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
(2)北极点上春分至秋分正午太阳高度大于0°,出现极昼,其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并且极昼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
秋分至次年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小于0°,出现极夜,其中冬至日极夜范围扩大到整个北极圈以内,南极相反。
(3)回归线与赤道之间地区由于有两次直射现象,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有两次可以达到90°,并且最小值不低于43°08′。
[合作探究]第①步:案例探究 1.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课件(全单元)
2.落体偏东
• 在地球上,朝着地心的方向为下,反之 为上。受地心引力的作用,物体从高处 向下落,若没有别有因素影响,它应该 一直朝向地心下落。大量的实验证明, 物体下落过程中并不是直向地心,而是 略向东偏。落体东偏现象的产生与地球 自转有关,因而可以用它来证明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1、调节手电筒跟地球仪的距离,差不 多正好能照亮半个地球仪。
2、确定一个点来观察昼夜交替现象。 3、有顺序的选择你们要验证的情况, 讨论方法后再进行。
4、当几个同学在做时,其他同学一起 来观察能否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并把 结果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二列。
由于科技的发展,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研 究和科学计算,我们终于知道,太阳和地球的 距离是1.5亿千米。
单摆沿一个平面缓慢地摆动起来。傅科仔细地 测量了单摆的摆动角度以后,就打开一本书看 起来,想过一会儿再量一次。几个小时过去了, 傅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 现象出现了:开始时单摆的摆动方向是跟自己 接近平行的,现在居然偏向自己了。傅科不相 信地揉揉自己的眼睛,一点儿没错!他干脆放 下书,找来一些细沙铺在地板上,使单摆的尖 端在沙面上划过。一段时间后,单摆留下的痕 迹就偏离了原来的方向,沙面上形成了两个对
3.水平运动的偏向
• 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一切物质,都会 发生偏向。假设从北极向位于赤道上的A 地发射一枚火箭,当火箭到达赤道时, 不是落在A处,而是落到了A以西的B地。
4、深井测量
• 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 行试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 中心下落的物体,总在一定 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撞,从 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的 自转运动.
在“北极昼”的日子里,街上的路灯都是通夜不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4.谁先迎来黎明-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接黎明。
()【答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不同地区天亮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解答】北京先迎来黎明。
因为北京处于东八区,乌鲁木齐处在东六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在地球上见到太阳是东早西晚,所以北京比乌鲁木齐早2小时迎来黎明。
2.【答题】世界时区图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球分为24个时区。
【解答】根据世界时图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3.【答题】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答案】✓【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每个时区的度数为15度,相邻时区的时差为一个小时。
【解答】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由此可分为经线每个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相隔的时间为一个小时。
4.【答题】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接来黎明的城市是()。
A.北京B.上海C.乌鲁木齐【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时区区时越大越先迎接黎明。
【解答】查阅地图可知北京的经度是东经:116°23′、上海的经度是东经121°29′、乌鲁木齐的经度是东经91°0′,而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也就意味着越接近东边,就越先迎接黎明,比较三个地方的经度大小便可得知上海先迎接黎明。
5.【答题】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A.120°EB.东九区中央经线C.120°WD.116°E(通过北京的经线)【答案】A【分析】主要考查的是我国使用同一时间的经线是东经120度。
【解答】我国统一使用的是北京所在东8区即120°E的地方时。
6.【答题】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个区时。
A.12B.24C.36【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地球以经线为标准划分为24个区时。
【解答】从世界时区图中可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第4课 谁先迎来黎明
期末综合练习
一、知识速记 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 不同 。 东边 的北京比 西边 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2.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 向后 。
期末综合练习
3.观察者坐在转动的转椅上观察,周围的景物围着观察者转 动,且景物转动的方向与转椅转动的方向 相反 。 4.每天看到太阳和其他天体东升西落,这说明地球的自转方 向是 自西向东 。 5.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24 小时, 并形成了天体 东升西落 的现象。
期末综合练习
二、判断题。 1.地球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早,东边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 ) 2.我们பைடு நூலகம்以把地球看成一个自东向西转的大转椅。( × ) 3.上海在成都的东边,上海先迎来黎明。( √ ) 4.地球上同一纬线上的人们在同一时间迎接日出。( × )
期末综合练习
三、选择题。 1.如果有一天地球自转变得忽快忽慢,那么地球上( B ) A.四季更替变慢 B.每个昼夜的时间长短不一 C.昼夜更替变慢
期末综合练习
2.我们感觉不到地球自转的原因是( C ) A.地球在运动,人没有运动 B.地球运动太快,人们感觉不到 C.人随地球一起运动,地球以外的参照物太远,人们感觉 不到
期末综合练习
四、生活应用题。 如图,为了解释“谁先迎来黎明”,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
行模拟实验。
期末综合练习
1.要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看到太阳,首先要确定 ( A )。 A.地球自转的方向 B.地球公转的方向 C.太阳自转的方向
小红 (选填“小明”或
期末综合练习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为了模拟这个方向,在实验 中应该采取的运动方式是( A )。 A.所有同学绕圆圈的中心按“方向A”转动 B.所有同学绕圆圈的中心按“方向B”转动 C.松开手后,每个同学原地顺时针转动 D.松开手后,每个同学原地逆时针转动
《地球的运动》冰川移动,地貌变迁
《地球的运动》冰川移动,地貌变迁《地球的运动:冰川移动,地貌变迁》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上,地球的运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其中冰川移动所带来的地貌变迁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现象。
冰川,那是由大量积雪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巨大冰体。
它们就像是地球上缓慢流动的“冰河巨兽”,虽然移动速度极为缓慢,但却拥有着惊人的力量。
冰川的移动,首先源于其自身的重力。
当积累的冰雪足够多,重量足够大时,冰川就会开始向下坡方向缓缓滑动。
这一过程就如同一场漫长而寂静的旅程,可能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才能明显察觉到它们的位置变化。
在冰川移动的过程中,它们对所经过的地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强大的侵蚀作用是塑造地貌的重要力量之一。
冰川就像一把巨大的锉刀,不断地刮擦着山体和地面。
它们会带走大量的岩石和土壤,形成独特的 U 形山谷。
与河流侵蚀形成的 V 形山谷不同,U 形山谷的两侧更加陡峭、宽阔,底部较为平坦。
当冰川携带的岩石和碎屑在移动过程中与地面摩擦时,会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刻痕,这就是冰川擦痕。
这些擦痕见证了冰川曾经的移动轨迹,也为地质学家研究冰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除了侵蚀作用,冰川的堆积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冰川前进的过程中,会将沿途的岩石、碎屑等物质裹挟其中。
当冰川融化时,这些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比如,终碛垄就是冰川在消融时,在其前端堆积形成的弧形垄状地形。
冰川移动所导致的地貌变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地球的气候系统相互关联。
在寒冷的冰期,冰川大规模扩张,地貌的改变更加显著;而在温暖的间冰期,冰川则会退缩,之前被冰川覆盖的地区逐渐恢复生机。
在一些地区,由于冰川的反复进退,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景观。
比如,在高山地区,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仿佛是地球历史的层层叠叠的记忆。
冰川移动还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形成的冰川地貌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一些适应寒冷气候的植物在冰川边缘生长,而一些耐寒的动物也在这里找到了栖息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概念: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角速度: 速度: 线速度: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 规律: 极点为0,其余地方15°/小时 概念: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弧长
(360 °59‘)
自 转 的 周 期
4、地球自转的速度:
旋转15º
旋转15º
v=wr
自 转 的 速 度
活动: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有什么特点?
地 球 自 转 的 一 般 规 律
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概念: 地球的自转轴简称地轴,他的北端始终指向北 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概念:
地球绕地轴不停的旋转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
N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 从南极上空看 逆时针 顺时针
E
S
自 转 的 方 向
活动:
在南北两极上空,如何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360°) 太阳日: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