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科诊疗指南(主体)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手册
介入诊疗工作手册科室:___________年度:___________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务处监制页脚内容1目录1.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3)2.介入诊疗医师资质授权及再授权管理制度与流程 (6)3.介入诊疗质量与安全指标 (8)4.本科室介入诊疗工作领导小组 (9)5.介入工作人员档案 (10)6.介入手术登记表 (12)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介入诊疗工作质量与安全统计表 (32)8.“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统计表 (36)9.介入诊疗医师工作量统计表 (37)10.导管室质量与安全考核标准自查表 (41)11.介入诊疗技术年度总结 (45)12.附录:附录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46)附录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52页脚内容2附录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57附录四: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63附录五:介入手术分级目录 (69)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一、本制度所称介入诊疗技术是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即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
二、从事介入诊疗技术人员基本要求(一)介入诊疗医师资质要求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及影像诊断与放射治疗专业医师。
2、有3年以上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或其他相关专业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页脚内容33、拟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医师需经过本院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的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医院对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的工作人员实行授权制,未取得医院授权的人员不得从事介入诊疗技术相关工作。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引言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循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准则,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促进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制定背景、意义和流程,同时对其中一些常见的诊疗技术进行规范和指导。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而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正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制定的。
通过规范和指导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可以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医疗服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
二、意义1.提高医疗质量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是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操作准则,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保障患者权益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准则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权益,增加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3.促进临床研究和教育临床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可以为临床研究和教育提供参考,为医学进步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制定流程1.确定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范围和内容首先需要确定需要制定的诊疗技术的范围和内容,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制定目的和目标。
2.收集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收集并研究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确定规范和指南的参考依据和内容。
3.制定编写规范和指南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文献,制定和编写相关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确保规范和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4.征求专家意见和审查将制定好的规范和指南提交给相关专家和机构进行意见征求和审查,确保规范和指南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发布和宣传完成规范和指南的制定后,进行发布和宣传,确保规范和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四、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指南1.静脉置管操作规范和指南(1)患者评估:对患者进行综合性评估,确定适宜的静脉置管部位和方式。
(2)消毒和无菌操作:对静脉置管部位进行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术中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11综合介入诊疗规范20120221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三级医院,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介入病房,床位不少于10张,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
每年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3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具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床位不少于100张,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每年完成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300例,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有至少3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不少于2名。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实用指南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实用指南1. 引言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在影像学引导下,利用导管等器械对神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该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等领域。
本指南旨在为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提供详细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以提高诊疗水平,保障患者安全。
2.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设备及器械2.1 影像设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采用具备高分辨率、高对比度、实时动态显示等功能的影像设备,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等。
2.2 介入器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所使用的器械包括导管、导丝、支架、球囊、微导管等。
器械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血管解剖特点及操作者经验进行。
3.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流程3.1 术前准备(1)患者评估:全面了解患者病情,评估心、肝、肾功能,了解患者是否具备手术指征。
(2)知情同意: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过程、风险及可能的并发症,获取患者及家属同意。
(3)术前检查:进行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
(4)器械准备: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器械,进行术前测试。
3.2 手术操作(1)造影定位: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将导管插入目标血管,进行血管造影,明确病灶位置。
(2)介入治疗:根据病灶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血管内介入(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外介入(如栓塞、放射治疗)等。
(3)术后评估:术后进行血管造影或其它影像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3.3 术后处理(1)观察生命体征: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平稳过渡。
(2)抗凝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3)并发症处理:密切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脑缺血等,并及时处理。
4.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处理4.1 注意事项(1)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介入科诊疗指南
介入科诊疗指南科诊疗指南是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果,规范医疗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文件。
它是基于大量研究数据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综合评估而形成的,对于医生的临床判断和治疗做出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介入科诊疗指南就是在该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和制定,主要涉及介入科的临床管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等方面。
介入科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医学领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介入手段,即在机体内采取介入治疗技术,以引导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
该领域的发展对于提高诊疗水平、降低治疗创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和治疗方法的多样性,未能形成一致的诊疗指南会导致医生的临床决策存在偏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介入治疗领域制定专门的诊疗指南。
首先,诊疗指南应对该领域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技术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根据证据级别和偏好程度制定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
其次,诊疗指南应明确不同患者种类和不同治疗阶段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减少医生的主观干预和经验性判断,确保患者得到规范的、科学的治疗。
同时,诊疗指南还应提供相应的操作技术和临床路径,规范介入治疗的全过程。
在制定诊疗指南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诊疗指南的更新和适用性。
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研究成果的涌现,诊疗指南需要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以确保其符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
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医疗机构的特殊情况也需要充分考虑,以适应不同地域的医疗需求。
诊疗指南的推广和应用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只有将诊疗指南推广到医生的日常临床实践中,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才能真正提高诊疗指南的应用率和有效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对诊疗指南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以反映其实际应用效果。
总之,介入科诊疗指南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效果、规范医疗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以及全面的操作指导,可以提高医生的决策水平和治疗技术的规范程度,最终使患者受益。
【指南】介入科诊疗指南(五)
【指南】介入科诊疗指南(五)第三章胸部疾病第一节气管支气管狭窄气管支气管狭窄以往只能外科手术治疗,但常常由于狭窄段长、患者状态差而不能行外科手术。
近年来,非血管支架技术飞速发展,也开始用于气道狭窄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气管狭窄先天性原因主要气管软骨环发育不全或畸形、气管纤维性狭窄、心脏大血管畸形所形成的血管环的外在压迫等,后天性原因主要有肿瘤或纵隔病变的外在压迫,气管内良恶性肿瘤,外伤、手术、放疗、化学腐蚀剂或长期气管内插管损伤气管壁后纤维疤痕增生,炎症,结核等。
气管狭窄可有局限性狭窄和弥漫性狭窄两类。
前者为短段狭窄,其他部分正常。
弥漫性狭窄侵犯气管全程,从气管上端开始至气管分叉部。
病人有呼吸困难,气急、青紫,吸气时可闻喘鸣音,可并发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的狭窄可导致呼吸衰竭。
X线平片、CT、MRI可清楚地显示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并可观察肺内的继发性变化,为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气管狭窄的内科治疗以缓解症状、保持病人通气量为主,如给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局限性狭窄可行手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并发症较多。
介入治疗是最近几年发展迅速的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1、气管内肿瘤造成的气管狭窄;2、外在性压迫引起的气管狭窄;3、各种原因的气管软化;4、局限性先天性气管狭窄;5、气管外伤性(如插管、手术后等)局限性瘢痕狭窄、吻合口狭窄;6、结核或炎症侵袭造成的狭窄。
二、禁忌证:1、狭窄距声门3cm以内;2、手术适应证的良性狭窄;3、对小婴儿在迫不得已时再考虑支架治疗(随着婴儿生长气道直径会逐渐变大,目前的支架用于婴儿气道时偏大,有穿孔的危险,而一旦成年后,又可造成气道狭窄,支架置入后则难以取出);三、术前准备:详细了解病史,仔细观察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狭窄性质、位置、长度及两端正常段直径,据此选择合适的支架。
支架可选用自扩式Z 形支架或网状支架。
支架的长度要比狭窄段长出20mm,置入后要超出狭窄两端各在10mm以上。
【指南】介入科诊疗指南(二)
【指南】介入科诊疗指南(二)介入科诊疗指南第一章恶性肿瘤第十节肾肿瘤肾肿瘤发病率较低,占全身肿瘤的0.5%~0.7%。
肾肿瘤多为恶性,良性少见。
恶性肾肿瘤最常见的是肾癌,占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5%,其余为肾盂癌、肾母细胞瘤、肉瘤、转移性肾肿瘤等,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见。
肾原发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
病理肾癌可发生于肾脏的任何部位,有1%~2%双肾同时或者先后出现肾癌。
一般为单个圆形,大小不一,多为3~10cm,肿瘤无组织学包膜,但有被压迫的肾实质和纤维组织形成的假性包膜。
显微镜下可依据细胞的形态、排列及核的染色分为:透明细胞癌、未分化癌及乳头状腺癌。
肾盂癌发生于肾盂和肾盏上皮细胞,多为乳头状结构,有3种细胞类型: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可单发或多发。
由于肾脏血运丰富,因此是其他实质性脏器肿瘤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结肠癌、淋巴瘤、白血病等好发的转移部位,常为多发和双侧,少数为单发,多数位于包膜下肾皮质,转移灶直径小,常为1cm~2cm以下,临床上常无症状。
临床表现肾癌常见症状可以归纳为三类:1、局部肿瘤引起的症状:⑴血尿:约60%患者为无痛性血尿、可间断出现。
⑵腰痛:占50%,多为局限性钝痛。
⑶肿块:1/3患者首诊时可发现肿大的肾脏。
2、全身中毒症状:低热、贫血、血沉增快等。
3、内分泌紊乱:由癌细胞产生的各种内分泌激素引起,常见症状为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等。
影像学诊断一、X线平片:肿瘤较大时可表现为患侧肾影增大,局限性隆起,肾脏的位置可发生变化,肾轴偏转;5%的肾癌可发现散在的、点片状或弧形钙化,当肿瘤巨大时可发生胃肠道及胰腺的受压移位、腰大肌影不清。
二、静脉肾盂造影:肿瘤组织压迫肾盏,使之伸长变形、分离或移位聚拢,也可使肾盏不显影。
肾盏颈部狭窄,远端积水,受侵肾盏边缘残缺不齐;肾盂内可出现边缘不齐的充盈缺损,或肾盂伸长移位或旋转,多数肾盂变形呈“蜘蛛脚”样,若肾盂内充满癌组织,逆行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1. 病人入院流程
- 门诊预约或急诊就诊
- 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检查结果
- 评估病情并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 如需介入治疗,安排住院或门诊介入
2. 介入手术准备
- 术前评估及风险告知
-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禁食、留置静脉通路
- 准备相关检查及用物
3. 介入手术操作
- 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遵循放射防护规范
- 严格执行手术流程
- 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4. 术后管理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处理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 适当卧床休息
- 评估介入效果并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5. 出院流程
- 总结本次就诊情况
- 开具出院医嘱及相关检查
- 告知出院注意事项及随访安排
6. 质量控制
- 定期开展疾病诊疗质量评审
- 建立介入手术并发症分析制度
- 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7. 设备管理
- 设备定期检查维护
- 操作人员培训考核
- 设备使用登记
以上是介入科室设置的基本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
介入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及工作规范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各种专科科室的出现已经成为医院的常态。
其中,介入科室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部门,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介入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
本文将对介入科室的设置、诊疗流程和工作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介入科室的设置1.介入科室的定位介入科室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科科室,主要进行介入性诊疗和治疗。
在医疗服务中,介入科室主要负责各种血管介入、介入放射学和介入手术等诊疗工作。
2.介入科室的组织架构介入科室通常由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组成。
科室内设有诊室、手术室、影像学室、护理室等工作区域,以满足不同环节的工作需求。
3.介入科室的设备和技术条件介入科室应具备一流的诊疗设备和技术条件,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机、CT机、MRI机、超声引导设备等。
此外,还需配备先进的介入器材和材料,以确保介入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二、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1.就诊流程患者来到介入科室就诊时,首先由护士进行初步询问和体格检查,然后由医师进行详细的症状询问和疾病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医师会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治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诊疗流程介入科室的诊疗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手术准备、麻醉及术前定位、导管置入、介入治疗、手术结束及护理等。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疗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防护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3.术后管理介入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在病房进行观察和护理,直至病情稳定。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出院及随访计划,并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以促进术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三、介入科室的工作规范1.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介入科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诊疗工作,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化要求,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患者的伤害。
2.加强团队协作介入科室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各个专业人员之间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三甲医院介入治疗工作手册
三甲医院介入治疗工作手册1.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1.1介入手术室管理制度介入手术室管理制度1.介入手术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管理。
2.介入手术室实行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分工责任制。
工程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应密切配合各级医师开展工作。
3.DSA机房为开展介入性检查和治疗的场所,机房内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严防交叉感染。
4.为保证工作秩序和便于机器、机房、导管和敷料等的准备工作,实行使用科室提前通知、预约制度,提前通知时间应大于4小时(急诊手术例外)。
5.工程技术人员应做好机器使用、维护、修理的记录工作,做好科研、教学和医疗文件、影像和胶片资料的记录和保管工作。
6.护理人员应做好预约检查和治疗的各项准备工作、术中护理和术后的整理工作,保证急诊、抢救患者及时处理。
7 .入室人员均须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套鞋套或换室内鞋,室内禁止吸烟。
8.介入手术室工作人员,均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9. 进入介入手术室见习、参观的人员,均须经有关室门批准并不得在房间内随意游走和出入。
10.为了保障DSA工作人员和受检者的安全和健康,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
11.DSA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并按照要求认真佩戴好个人剂量计,做好个人剂量工作。
12.严格执行物价管理的有关规定,合理收费。
1.2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介入手术室工作制度1.工作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作风严谨,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较强的应急能力。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2.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必须按规定穿戴专用的衣、裤、鞋、帽,进入限制区戴好口罩、帽子。
用后放置指定地点,手术室衣服不得穿出室外,外出时应更换外出衣和鞋。
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应更换清洁的衣裤,并戴好帽子。
3. 严格控制手术间内人员的人数,凡进入手术室的见习和参观人员,应遵守手术室的参观制度和接受手术室人员的指导,在指定的手术间参观学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在医疗领域,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至关重要,它们旨在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介入性治疗时能够规范操作、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实施细则与管理流程1.目的:为确保医疗安全,明确各级人员职责与工作运行体系,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与管理规范,望各相关人员认真执行,各负其责,违者自负。
2.使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医院。
3.定义:无4.内容:4.1 行政体制:介入治疗手术室归属介入科统一管理,介入科主任为管理责任者。
其他临床科室从事介入治疗获得准入资格后,由介入科安排适当的介入手术日。
4.2 设备条件:开展介入治疗必须具有相应的血管造影设备、配套器材、抢救设施和各种常用急救药品。
4.3 人员准入:普通介入医师:4.3.1 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或与开展的介入诊疗相适应的临床专业;4.3.2 有3年以上心血管、脑血管、外周血管或综合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4.3.3 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综合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开展三级以上介入诊疗手术的医师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4.3.3.1 有5年以上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3.3.2 经卫健委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3 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相关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3.3.4 手术者必须由主治医生以上职称人员担任,经介入考评小组讨论通过医务科同意后准入,技师和护士由介入科室主任准入。
4.3.3.5 各专科介入医师资质同时满足国家卫健委最新颁布的介入诊疗技术规范,并按要求具体执行。
4.3.4 介入治疗室消毒无菌管理:按一般手术室管理要求,建立严格的消毒灭菌制度,介入治疗的主要器械的消毒灭菌必须遵照国家相关制度规定和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要求来源可追溯,购入有授权。
每一例介入诊疗器材使用者的病历中均有器材使用的识别标识记录。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器械、物品,用后常规销毁,并有记录。
4.3.5 介入手术的实施及其术前术后管理,严格按后述“介入手术管理规范”执行。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
介入诊疗操作规范血管造影一.全脑血管造影术【适应证】1.颅内外血管性病变。
如出血性或闭塞性脑血管病变。
2.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
3.头面部富血运性肿瘤术前了解血供状况。
4.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及某些肿瘤的定性。
5.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
【禁忌证】1.有严重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
2.有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
【操作技术】1.常规双侧腹股沟及会阴区消毒铺单,暴露两侧腹股沟部;2.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置入血管鞘;3.在透视下依次行全脑血管造影,包括颈内、颈外动脉,双侧椎动脉。
必要时可行双侧甲状颈干及肋颈干造影。
血管迂曲导管不能到位时,可使用导丝辅助;4.怀疑缺血性病变或老年患者应自下而上分段行各主动脉弓造影和弓上各级血管造影;5.必要时在行颅内血管造影时使用旋转DSA或3DDSA等DSA的特殊功能。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穿刺和插管所致并发症暂时性动脉痉挛、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插管器械动脉内折断、动脉切割、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血管破裂、血肿形成、气栓;2.对比剂所致并发症休克、惊厥、喉头水肿、喉头或(和)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横断性脊髓炎、癫痫、和脑水肿。
二.肺动脉造影【适应证】1. 肺动静脉瘘2. 周围肺动脉狭窄3. 肺栓塞【禁忌证】1. 药物有关禁忌证2. 肺水肿和重度肺动脉高压3. 休克【操作技术】1.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插入心导管。
2.测量右心房压力曲线及从肺动脉至右心室连续拉出测压力曲线,观察记录心电图。
3.将导管置于右心室流出道附近或肺动脉主干中段。
4.通过压力注射器注入对比剂,注射速度10~15ml/s,对比剂用量成人每次为20~30ml,如做左、右肺动脉造影时,可分别将导管置于左、右肺动脉,对比剂和注射流速酌减。
5.快速连续摄影或DSA检查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各种摄影方法均采用前后位(或半坐位)及左侧位摄影。
介入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舞阳县人民医院介入科常见疾病诊疗规范一、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 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 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介入科诊疗工作制度
介入科诊疗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介入科诊疗工作,提高诊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介入科诊疗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第三条介入科诊疗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以患者为中心,注重患者权益保障,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介入科,并根据医疗机构的规模、业务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设备设施和药品等资源。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指定负责人负责介入科的行政管理,建立健全介入科诊疗工作管理制度,确保介入科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六条介入科应当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加强诊疗过程的监控和环节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安全。
第三章诊疗管理第七条介入科诊疗工作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诊疗项目目录和操作规程进行,不得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介入科诊疗工作流程,包括患者接诊、诊断、治疗、术后随访等环节,确保诊疗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九条介入科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开展介入诊疗工作。
第十条介入科诊疗工作应当注重团队合作,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应当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诊疗任务。
第十一条介入科应当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介入诊疗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
第十二条介入科诊疗工作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器械消毒和灭菌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三条介入科应当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四章质量控制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介入科诊疗质量控制制度,对诊疗活动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五条介入科应当定期对诊疗活动进行质量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诊疗质量。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介入科医师、护士、技师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4.4.7 介入诊疗操作规程
介入诊疗操作规程1 开展介入诊疗工作的基本要求1.1 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的医院,必须是二等甲级(含二等甲级)以上医院的放射科或相关科室,遵照各级医院职责开展相应级别的介入治疗手术。
1.2 有完善的介入治疗手术室,配备大型C臂DSA机及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1.3 具有介入放射学诊疗经验的介入诊疗医生。
医生必须掌握血管内外的介入治疗技术,并合理的利用介入诊疗技术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介入放射学医生的诊疗资格按卫生部有关规定办理。
1.4 配备专门的导管室护士和技师,后者应具有大型影像设备(DSA)上岗证。
1.5 介入诊疗应有完整的手术记录,并应有每例每次病人都有一个完整的介入诊疗报告。
报告内容除有病人的一般资料外,应详细记录介入诊疗过程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并应有三级医师签名。
2 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术前常规准备2.1 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四项检查。
2.2 相关的CT、MRI(含CTA、MRA)资料及其它影像学资料。
2.3 术前4~6小时禁食水。
2.4 术前谈话及签订手术协议书。
2.5 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
2.6 常规用血管造影导管及器械。
2.7 欲行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者还应准备:①留置导尿管;②动脉加压输液装置;③鱼精蛋白、罂粟碱等特殊用药。
3 注意事项3.1 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应注意:3.1.1 穿刺部位出血。
3.1.2 穿刺侧制动。
3.1.3 穿刺侧足背动脉博动情况。
3.1.4 化疗药物灌注术后毒副反应。
3.1.5 化疗栓塞术后的不良反应。
3.1.6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
3.2 血管内诊疗的病人,介入治疗完毕均应每例每次都要有完整的影像资料交给病人,这些影像资料中应包含动脉期、实质期及静脉期,以利于病人下次复诊或外出会诊时使用。
3.3 合理使用对比剂,血管内介入诊疗中,严防对比剂肾病的发生。
参考:《山东省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10月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恶性肿瘤第一节颅内恶性肿瘤颅内恶性肿瘤(如星形细胞瘤、转移瘤等)生长速度快、病程短、复发率高,尽管使用手术切除+放疗+静脉内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但其平均存活期仍低于18个月。
采用静脉或口服化疗药物进行全身化疗,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和血液循环的因素,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低且毒性反应大。
经脑动脉灌注化疗是经导管在肿瘤供养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使之达到肿瘤,能明显提高肿瘤局部化疗药物的浓度,从而增加了疗效,减轻了全身的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综合治疗脑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
临床表现:颅内恶性肿瘤病情进展迅速,引起的症状有两大类:颅内压增高群和局灶神经功能障碍。
原因为肿瘤压迫或侵犯邻近脑神经组织。
不同部位临床表现各异。
一、头痛:头痛多因颅内压发生变化和肿瘤的直接影响等因素,使颅内敏感结构如脑膜、脑血管、静脉窦和神经受到刺激所引起。
此为常见的早期症状。
90%的颅内肿瘤病人均有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肿瘤的部位多数不相一致。
极少数病人颅内肿瘤发展到晚期而无头痛。
二、恶心呕吐:也常为颅内肿瘤的早期或首发症状,多伴以头痛头昏。
仍因颅内压增高或肿瘤直接影响于迷走神经或其它核团(呕吐中枢)之故,也可因颅后凹的脑膜受刺激引起。
其特点是呈喷射性,与饮食无关,但进食有时也易诱发呕吐,且可能随呕吐而使头痛缓解,可或不伴恶心,头位变动可诱发或加重呕吐。
三、视乳头水肿与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到一定时期后方出现视乳头水肿。
它的出现和发展与脑瘤的部位、性质、病程缓急有关,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日久,演变为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视力逐渐下降。
长期颅内压增高发生明显视力减退前,常出现一过性黑蒙。
眼球外展麻痹引起斜视、复视,也常为颅内压增高之征。
四、精神症状:因大脑皮层细胞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扰乱引起,表现为一系列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情绪不稳定,易于激怒或哭泣、自觉症状比较多,诉述头昏、睡眠不佳、记忆减退,继而以一系列精神活动的症状。
五、癫痫:在病程中颅内肿瘤曾有癫痫发作者约可达20%。
颅内压增高有时可引起癫痫,常为大发作型。
以额、顶、颞叶的肿瘤为多见。
六、生命体征变化:颅内压呈缓慢增高者,生命体征多无变化。
颅内压显著增高或急剧增高可表现脉搏缓慢,可慢至每分钟50次上下,呼吸深慢、血压亦可升高,这些已属脑疝前期或已有脑疝的表现。
影像学诊断:一、CT与MRI是当前对脑瘤诊断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阳性率达95%以上,能够显示出直径1cm 以上的脑瘤影像,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
肿瘤的影像多数表现为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周围可有水肿,并有占位效应和增强效应,瘤内可有坏死和囊变。
二、脑血管造影:可显示新生肿瘤血管,有助于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并可显示肿瘤的血供情况,对肿瘤的定性诊断亦有帮助。
常规治疗一、外科治疗:1、手术切除:目前脑恶性肿瘤首选治疗方法仍为手术。
但肿瘤能否完全切除,决定其性质与部位。
在保证生命安全、尽量避免严重残废前提下,争取全切。
2、减压性手术与分流手术:这些手术的目的,是因为肿瘤不能全切除,合并脑肿胀或因手术后脑水肿反应严重时采用。
为了达到缓解颅内压增高的效果。
二、放射治疗和γ刀治疗:颅内肿瘤不能彻底手术切除者达半数以上,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或延长寿命。
肿瘤手术切除后残留部分可作立体定向γ刀治疗。
三、化学治疗:静脉化疗效果比较差,其原因有三方面:肿瘤对药物敏感性不够,即药物杀伤力不够强;肿瘤中药物的有效浓度低;许多化学药物对全身的毒副反应较大,而且不能通透血脑屏障,不能达到有效的浓度,影响治疗效果。
介入治疗一、适应证:动脉灌注化疗治疗颅内肿瘤,适应于颈内和椎动脉供血的各类恶性肿瘤,发生于大脑、小脑和脑干的原发、继发恶性肿瘤和同时波及颅内外结构的恶性肿瘤。
1、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胶质瘤;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如胶质瘤、松果体母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淋巴瘤等的姑息性治疗;2、转移性肿瘤的治疗;3、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手术前的辅助治疗;4、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术后巩固化疗。
二、禁忌证:1、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2、患者一般情况太差,不能耐受介入手术者;3、频繁癫痫发作,尤其大发作者一般也不进行灌注。
三、介入化疗方案1.单药区域化疗:有效率为15%~40%,常用药物有环己亚硝脲(CCNU)、卡氮芥(BCNU)、争光霉素、长春新碱、VP-16、VM-26、DDP、MTX等。
2.联合用药区域化疗:一般采用几种药物联合配伍治疗,联合化疗的原则药物之间无交叉毒性,能起协同作用,文献报道有BCNU+ VM-26、BCNU+DDP、BCNU+DDP+VM-26等方案。
四、操作技术:1、手术入路:⑴经股动脉法: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5F导管鞘,插入4F猎人头导管,电视监视下将其选择性地插入患侧颈内动脉C2水平,先行脑动脉造影,了解病变的血供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观察眼动脉的情况;⑵经颈动脉法:选用16G穿刺针穿刺颈总动脉,成功后用消毒胶布固定穿刺针,拔出针芯,针尾接一长连接管。
2、造影管或连接管的尾端连接Y型带阀接头,其侧臂与加压输液管相连。
排尽管内气泡后,调节加压输液器缓慢滴入生理盐水。
3、插入灌注导管:⑴经股动脉法:经Y型阀有阀臂插入3F微导管或直接经5F导管鞘插入4F化疗灌注导管,电视监视下将导管插入颈内动脉虹吸部,根据情况超选择插入大脑前或中动脉,至少要超过眼动脉开口以上。
也可以经Y型阀插入3F Magic导管,利用自然血流冲击达到颈内动脉远端,超过眼动脉开口以上。
⑵经颈动脉法:经Y型阀插入3F Magic导管,拔出导丝,排尽管内空气,尾端有血液溢出时,接一有造影剂的2ml注射器,在电视监视下将微导管送至颈内动脉眼动脉开口以上。
4、开放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化疗药物大部分不能进入脑组织,因此在灌注化疗药物之前需要向颈内动脉内注入一些药物,使血脑屏障暂时开放,利于药物进入及提高肿瘤内的化疗药物浓度,以期提高疗效。
常用的方法有三种:⑴化疗前30分钟经导管向颈内动脉内快速注入20%甘露醇120ml;⑵化疗前2分钟经导管向颈内动脉内注入罂粟碱0.4mg/kg;⑶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10mg。
5、应用镇吐药物:化疗前5~10分钟经导管向颈内动脉内给予稀释后的胃复安和地塞米松混合液,以预防化疗时的胃肠道副作用,也可动脉给予枢复宁等药物。
6、灌注化疗药物:将化疗药物用5%葡萄糖稀释成50mL,以1~2ml/分的速率用微量自动输液泵自动输入,30~60分钟输完,总量按50~150mg/m2体表面积,每次不超过250mg。
7、术后处理:⑴治疗结束,拔出同轴造影导管、微导管与导管鞘,局部压迫15~20分钟,加压包扎;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⑶应用20%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抗脑水肿治疗;⑷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⑤酌情输液,注意动态观察血象变化;化疗后给予镇吐药,如枢复宁8~16mg,持续24h。
五、并发症:1、血管造影及化疗药物所致并发症:参照有关章节。
2、眼部并发症:可引起患侧眼及眶部胀痛,结膜出血、流泪、视力下降、黑朦甚至失明,主要是药物对视网膜、视神经的毒性作用和眼动脉炎的血管内皮损伤所致。
一旦出现眼部损害,治疗措施包括给予激素减少炎症反应,给予复方丹参等改善末梢循环,给予脑活素等营养神经,同时补充液体扩容。
轻度反应1一2周多能恢复。
预防措施:超选择插管尽量超过眼动脉开口以上,目前的微导管超选择技术,已较好地解决了眼部并发症。
同时注意减少给药剂量(一般勿超过150mg/m2),或改用其他抗肿瘤药物且小剂量用药,也可在化疗药物中加入皮质醇激素等。
3、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可出现头痛、偏瘫、失语、癫痫、一过性意识丧失等等。
CT示脑白质低密度区,化疗血管周围的钙化及对比剂增强。
这种损害恢复多较缓慢。
主要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者注药的速度及药物层流作用,使药物与血流混合不均匀,脑组织一些区域接触了过多药物刺激所致。
病理改变主要为脑白质软化,多处出血性坏死灶,中、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管腔闭塞,血管壁纤维样坏死,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浸润,血管周围环形出血等。
治疗主要是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消除脑水肿;扩充血容量改善脑循环,防止脑损害加重;营养神经药物应用促使受损脑组织恢复;使用激素减轻非特异炎症反应等。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⑴选择低神经毒性抗肿瘤药;⑵降低药物用量,对于BCNU,应在50~80mg/m2,卡铂300mg/m2以下;⑶降低药物灌注速度或采用脉冲式注射,降低层流现象;⑷降低局部脑组织的药物浓度,将药物分别从几支供血动脉灌注。
六、疗效评价恶性脑肿瘤动物灌注治疗后完全消退和部分消退率为75 85%,近期疗效较明显。
疗效的好坏与血脑屏障的开放、化疗药物的选择和动脉插管技术等有关。
随着导管技术的进步、新化疗药物的研制和应用以及放疗、化疗先后秩序的优化,动脉内化疗脑恶性肿瘤将达到更满意的疗效。
第二节肺癌支气管肺癌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和生命。
多发生于40~75岁,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均比较困难,是当前最为迫切解决的课题之一。
病因至今尚未明确,目前公认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化学因素、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以及遗传因素等。
临床与病理肺癌是原发于支气管上皮、细支气管肺泡上皮及腺体的恶性肿瘤。
有4种常见的病理组织类型,即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及小细胞癌,鳞癌为最常见的类型。
肺癌的大体病理形态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弥漫型。
根据生物学行为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除小细胞癌以外的其它上皮癌。
临床表现同肿瘤发生的部位、组织类型以及发展速度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早期症状有咳嗽、咯血和血痰、胸痛、胸闷或发热,其中以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丝为特征。
晚期表现有声音嘶哑、膈神经麻痹、上腔静脉综合征、Horner综合征以及转移征象,如锁骨上淋巴结肿大、骨转移、肝转移、脑转移以及心包受侵和胸膜转移等症状和体征。
肺癌也可出现内分泌表现,如骨、关节肥大,杵状指(趾),男性乳房肥大和柯兴综合征等。
影像学诊断一、X线、CT、MRI:在影像学上肺癌的共同表现有:1、直接征象:形态不一的肿块、结节影像。
在CT上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肿块边缘轮廓及内部结构。
边缘多呈分叶状,有长或短毛刺,其内可见空泡征及细支气管充气征,还可显示细小点状钙化及坏死空洞等。
瘤周的征象主要有胸膜凹陷及血管纠集征。
2、间接征象:肿瘤所造成的肺不张、肺气肿、肺部炎症等。
3、转移征象:肺内转移瘤、胸膜转移(包括胸腔积液)、肺门纵隔淋巴转移以及其他部位的转移。
二、血管造影:肺癌的各组织类型在支气管动脉造影和肺动脉造影中无明显差别。
肺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支气管动脉,部分尚有肺动脉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