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708250391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2017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2017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测试题及答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1个答案符合题意,多选、少选、错选皆不给分)1. 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搭档(dàng) 屋檐(yán) 渐(jiān)染杀一儆(jǐng)百B.尘芥(jiè) 脑髓(suǐ) 树梢(shāo) 钻(zuàn)木取火C.攻讦(jié) 慰藉(jí) 蝙蝠(biān) 茕(qióng)茕孑立D.伺候(cì) 租赁(lìn) 镌(juàn)刻应(yìng)运而生2. 下面句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2014年1月以来,中国居民物价指数CPI出现了明显的胀幅,不少低收入家庭倍感通货膨涨的压力。
C.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堰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的楹联等。
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与品位。
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起来锒锒上口,齿颊留香。
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A.题写内涵吟咏B.题签内涵涵泳C.题写蕴涵涵泳D.题签蕴涵吟咏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俗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2017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这首小诗,完成1—3题。
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守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尚的地位。
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
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
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
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但是,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这种职业不需要有不体面的行动(哪怕只是表面上不体面的行动),甚至最优秀的人物也会怀着崇高的自豪感去从事它。
最合乎这些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
一个选择了自己所珍视的职业的人,一想到他可能不称职时就会战战兢兢──这种人单是因为他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是高尚的,他也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保持高尚。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和第Ⅱ(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答题区域外均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气象上看, “谷雨收寒,茶烟扬晓,又是牡丹时候"。
因此,谷雨节气的第一件事是赏牡丹。
就民俗而言,谷雨祭仓颉的传统千年不辍,今年在陕西白水县仓颉庙,还将举行“字说中国·节传文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系列活动。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之魂,时刻提醒着我们从哪里来,归何处去。
在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里,仓颉被尊奉为“文字始祖”,世受敬仰。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他是黄帝南巡时到了洛南保安阳虚山下,“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
这一伟大创造惊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其实,中国人之于汉字,有太多附会的神话传说与情感故事。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得好:即使有仓颉,“仓颉也不止一个”。
但无论怎样,文字的诞生,揭开了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一部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饶宗颐先生认为,中国靠文字来统一,中国文化是以文字为领导的。
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一个个方块字,如一块块神奇的“砖”,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万里长城。
日月为“明”,止戈为“武”,“秦”是集体事禾的农人,“愁”字暗示农民在秋季为即将过冬而愁苦的心情......如此等等,熔铸在汉字里的东方思维方式——象形、指事、会意,积淀了中华文化的哲学观念、思维模式、生活习俗。
2016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6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本大题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A.裨. (bì) 将锋镝.(dí)混.(hùn)淆惊魂甫.(fǔ)定B.聒.(guō)噪估.(gǔ)计飒.(sà)爽同仇敌忾.(kǎi)C.洗涮.(shuà) 渣滓.(zǐ) 绚.(xuàn)烂立竿.(gān)见影D.逡.(qūn)巡辎.(zī)重狩.(shîu)猎掎.(jǐ)角之势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身教重于言教”,是为人父母者应当时刻牢记的原则。
如果我们平时注意礼仪,举止文明,不沾染赌博等恶习,那么,上行下效....,孩子们就一定会走出一条人生的正道的。
B.他刚被公司解雇,又出了车祸,真是祸起萧墙....。
C.做人不可攀结权贵,靠人施舍,以受残羹冷炙....之辱。
D.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夜不成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的生活。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本大题10小题,共47分。
课内文言文段阅读,4——7题。
(15分)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孝义期末高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B. 漫不经心C. 惊涛骇浪D. 惊天动地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由于他的勤奋,使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C. 他的演讲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D.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
3.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丰富的一项是()A. 他神情沮丧,心事重重。
B. 她微笑着,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C.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绿树成荫,花香四溢。
D. 他们的歌声嘹亮,响彻云霄。
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灯火通明,犹如白昼。
B.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C. 那片湖泊如同一块碧玉镶嵌在山间。
D. 她的歌声如丝般柔软。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
C. 他非常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他的态度非常和蔼可亲。
6.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叫小明,今年十五岁。
B. 这个问题很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C. 他的家乡在四川,那里风景优美。
D. 我非常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7. 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悲欢离合:悲伤和欢乐,离别和团聚。
B. 漫不经心: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专心。
C. 惊涛骇浪:形容波涛汹涌,非常凶险。
D.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或事情非常巨大,震撼人心。
8. 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C. 他的态度非常和蔼可亲,让人感到非常舒适。
D. 这座城市的风景非常优美,吸引了很多游客。
9. 下列各句中,语法错误最明显的一项是()A. 他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科幻小说。
B.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佼佼者。
山西省孝义市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708250391
2016—2017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大隐”与“小隐”的说法具体出现于什么时候,很难确定。
据文献记栽,最早提出“大隐”“小晗”的是晋代的王康琚,他在《反招隐诗》中说:“小隐隐陵薮,大晗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后来,唐代白居易又提出了“中隐”,他在《中隐》诗中说:“大隐急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陡,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这样,“大隐”“小德”“中隐”的说法就齐全了。
②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隐”“小隐”这种观念应该产生于魏晋时期,而且与魏晋玄学有关。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儒道互补,玄学家们流行以儒释道之风,即用儒家的观念去设释道家的经典。
当时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孔老高低的问题。
儒家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创始人老子,两个人都是圣人,但他们的境界到底懒呢?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高,按说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应该更推崇老子。
但自汉武帝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若是老子超过了孔子那么,孔子的地位就会损。
面对这样的神选择,玄学们最终认为是孔子的境界更高一些,原因是老子“有为”,而孔子“无为”,“有为”就不完善,只有“无为”完善。
老子一方面说“道可道,非常道”,却说了五千言,这是自相矛盾;孔子则不同,他不仅“述而不作,而且极高明而道中庸”,真正做了“无为而无不为”。
③孔子游列国,汲汲于事功,怎么能说“无为”呢?魂晋玄学家所说的“无为”,在他们看来,刻意追求无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有为,无行为,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不圆满的。
山西省孝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山西省孝义市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南充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
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 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
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
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
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
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有的放矢老气横秋B . 好高骛远南辕北辙春风化雨老气横秋C . 好高骛远格格不入有的放矢暮气沉沉D . 好大喜功格格不入春风化雨暮气沉沉(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 .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 . 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 . 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B . 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C .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D .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一上·望江期中)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太原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
”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近代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
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
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考试)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9分)1. (3分)(2017·包头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A . 雾霾,已成为当今公害问题之一,但治理雾霾绝非易事,不可能一挥而就,在不同时期,可能需要针对重点污染物进行治理。
B . 2017年年初,人类在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PK中连连败退,这类机器人无所不为,会下棋,会猜脸,还能解答各种难题。
C . 官员作家、官员画家、官员摄影家、官员发明家我见过不少,有的的确水平很高,但最终绝大多数还是原形毕露,成为笑谈。
D . 以前各级政府的施政纲领总是玩一文字游戏,让百姓不知所云,有委员提议,应该让更多朴实语言进入政府的施政纲领。
E . 昔日以癫狂话语而名噪一时的网红“凤姐”,正一步步蜕变为专栏作家,她的文章紧扣社会热点,文笔也令人刮目相看。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未来的教育不仅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更加重视人自身发展的规律。
B . 在谈话中,小平同志强调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
他说,会太多,文章太长,不行。
C . 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 . 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和对未来的想象与希望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常常迷失了自己。
3.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中)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A . 凃鸦之作,聊博先生一哂,如蒙賜正,后生不胜感激!B . 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C . 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堅人并蒂同心,白酋偕老!D . 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4. (2分)(2017·赤峰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随着社会化网络的不断更新发展,如今它已①是某种单一的技术或应用的代名词,②涵盖了几乎所有的网络形式,③以新型的网络化思维引领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新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年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把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3.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大隐”与“小隐”的说法具体出现于什么时候,很难确定。
据文献记栽,最早提出“大隐” “小晗”的是晋代的王康琚,他在《反招隐诗》中说:“小隐隐陵薮,大晗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后来,唐代白居易又提出了“中隐”,他在《中隐》诗中说:“大隐急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陡,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这样,“大隐”“小德” “中隐”的说法就齐全了。
②根据我们的研究,“大隐”“小隐”这种观念应该产生于魏晋时期,而且与魏晋玄学有关。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风盛行,儒道互补,玄学家们流行以儒释道之风,即用儒家的观念去设释道家的经典。
当时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即孔老高低的问题。
儒家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创始人老子,两个人都是圣人,但他们的境界到底懒呢?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高,按说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应该更推崇老子。
但自汉武帝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若是老子超过了孔子那么,孔子的地位就会损。
面对这样的神选择,玄学们最终认为是孔子的境界更高一些,原因是老子“有为”,而孔子“无为”,“有为”就不完善,只有“无为”完善。
老子一方面说“道可道,非常道”,却说了五千言,这是自相矛盾;孔子则不同,他不仅“述而不作,而且极高明而道中庸”,真正做了“无为而无不为”。
③孔子游列国,汲汲于事功,怎么能说“无为”呢?魂晋玄学家所说的“无为”,在他们看来,刻意追求无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有为,无行为,无论是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不圆满的。
他们把有为归于身体或行为,把无为归于心灵,孔子这样的圣人,是外有为而内无为,真正达到了“无为无不为”,当然境界比老子高。
虽然圣人日理万机,但内心永远清净,任何外在的琐事,都无法干扰其内心的清净。
从外在行为来看,圣人就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物,而从内心来看,他又是—位保持清静的道家隐士,从而把儒道两家的圣人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更伟大、更圆满的圣人形象。
④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特点,这就是重心而轻身。
身、心两者比较起来,心永远比身重要,当然修心也重于修身。
按照这样的一种理论,“隐”就可以分为“身隐”与“心隐”两种。
所谓“身隐”,是指虽然身体躲进了人迹罕至、渺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但心里却不一定能获得清净,对于这样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身隐者”。
所谓“心隐”,是指身体并没有躲藏起来,仍然在市朝,但心灵却达到了清净状态,世间的任何琐事都不足以打乱其心中的清净,对于这样的隐士,我们可以称他为“心隐者”。
藉于心重于身的传统,所以人们认为,心隐者高于身隐者,心隐才是隐的最高境界,所以称之为“大隐”,相比之下,身隐就低于心隐,可以称之为“小隐”。
1.下列关于“大隐”“小隐”和“中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代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中提出了“大隐” “小隐”,这是最早有关这种说法的文献记载。
B.唐代白居易又在《中隐》诗中提出了“中隐”,的说法,如此-来,“大隐”“小隐” “中隐”说法臻于齐全。
C.白居易认为,“大隐”住在喧嚣的“朝市”,“小隐”进入冷落的”丘樊”,二者远不如“中隐”恰到好处。
D.“大隐” “小隐”这种说法具体应该出现在魏晋时期,它们的产生与魏晋玄学有很大的关系。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老子地位大大提髙,玄学家们作为道家人物,心中更推崇老子,因此,他们认为老子地位高于孔子。
B.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作为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已经确立,玄学家们最终认为孔子的境界比老子更高一些。
C.玄学家们认为,老子“有为”,孔子“无为”“有为”不完善,“无为”才是真完善。
孔子“述而不作”,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D.“有为”是就身体或行为而言,“无为”是就心灵而目’虽然孔子周游列国,汲汲于事功,但这是外在的行为,并非内心。
3.第四段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广个特点,这就是重心而轻身”,又说“藉于心重于身的传统”。
请据此判断,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修心重于修身。
B.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身隐低于心隐。
C.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无为高于有为。
D.因为重心而轻身,所以大隐高于小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邻居吴老先生叶圣陶①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昊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嫩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②“什么话呢?”③“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④“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⑤“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响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责处哪儿,你就说鄙藉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⑥“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漸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止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⑦“你看他见着大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⑧“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⑨“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⑩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⑪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⑫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席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⑬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⑭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除了橘子、广枚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层核儿,单单忘了长肉。
他说鋪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⑮他沉默了-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力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⑯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章思。
⑰“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迻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⑱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⑲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节义”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人当地生活,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5.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5分)6.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不懂外文的翻译家①林纾出生时,大清王朝已病入膏盲。
青年时代的林纾被乡里视为“狂生”,这与他的秉性有关,更因为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蔑视。
1882年,林纾作为以文名显于乡里又不断赴京应试的举人,出入于士流之中,奔走于南北之间。
他感受着时代风雨和民族的危难,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
1884年,甲申中法之战在林纾故乡福州海面上爆发。
停泊在马尾港的法国舰队突然向中国的船只发起进攻,一个多小时就击沉了中国全部船只,摧毀了洋务派苦心经营的马尾造船厂,福建海军全军覆没。
林纾悲愤莫名,与挚友林崧祁抱头痛哭,引以为奇耻大辱。
1884年11月,左宗裳来福州督办军务,林纾与好友拦马告状,控告当时主持福建军务的人谎报军情,掩盖敗绩。
当时林纾目光如炬,纵谈败状,未尝有所顾忌。
告状后,林纾与友人相约“不胜,赴诏狱死”。
②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思潮高涨。
林纾走进维新派的行列,不过他凭的是文学。
1897年,林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闽中新乐府》,这是在他“每议论中外事,慨叹不能自已”的特定情况下写成的。
这部诗集实际上是仿照白居易的讽喻诗为儿童创作的带有启蒙性质的通俗歌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