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发展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的作用探讨

合集下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6.05•【字号】粤府办〔2024〕7号•【施行日期】2024.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24〕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强化产业中试能力支撑,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围绕我省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的中试服务需求,聚焦有前景、有优势、有潜力、有特色的细分领域,谋划布局全省多层次、体系化中试服务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加速国产材料、装备及技术工艺的验证熟化与产业化,实现高水平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按照“授牌一批、新建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近期优先认定和集中资源建设一批亟需“锻长板、补短板、惠中小”的省中试平台,后续逐步建立覆盖全省重点产业领域的中试平台体系。

到2025年,建成30—50家功能定位清晰、服务实力强劲、运营管理高效、战略意义显著的省中试平台,其中5—8家达到国内行业标杆水平,2—3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全省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初步成形。

到2027年,初步实现中试服务能力对全省主要产业领域全覆盖,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基本建成,中试公共服务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高效服务和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中试产业生态更加健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多层次、体系化中试服务网络(一)建好用好现有各类创新平台中试资源。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八大行业分别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组织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选择合理的组织模式和组织机制进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并提高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研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将为新时期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建设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历史演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与产业共性技术相伴而生并且在不断演进之中。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大致经过了个发展时期。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的“计划‘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借鉴前苏联的经验建立了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科研经费由政府统一安排和支配政府所属研究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

指令性研发”科研成果由政府向相关企业无偿推广使用。

这种以行政、计划为主要手段的管理方式在不长的时期内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发挥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作用。

年我国制订了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至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定了。

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以任务带学科”解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关键性问题确保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与国防技术的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强该种模式也开始显露出。

类国有企业”的弊端科研机构职能不清、机构庞杂、科研积极性不高及效率低下。

同时市场需求的扩大和经济利益动机的增强导致原有共性技术研发组织体系难以为继。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组织新旧体制过渡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为解决科技与经济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国家制定了。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与启示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的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希望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一、背景:“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步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的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的有力支撑。

2006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大力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主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的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的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技术或产品。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的技术,这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的技术积累、产业整体的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现研究_龚毅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现研究_龚毅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Mar.2013 Apr.513No.042013年4月总第513期第04期一、产业共性技术与创新平台一般来说,技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和类型,即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范围的很多领域内已经或将来有可能被广泛应用,其研究开发的成果可以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与其相关的多个产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在整个技术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中处在基础性的地位,它的有效供给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获取技术的能力,降低企业后续应用性研发所承担的技术风险,往往成为企业通过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或依靠技术转移吸收外部技术,提高竞争力,强化企业技术储备的关键。

同时,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部分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所具有的垄断地位、战略地位或领先地位的产业所对应的产业共性技术:芯片技术、新型药物技术、储能技术、生物质能源技术、航天航空技术、高级功能材料技术和新光源技术。

产业共性技术虽然不一定直接面向市场,在具体分类中界定为关键性、基础性和一般性三大类,但是要实现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发挥其关联、激励和示范的作用,必须通过创新驱动,从而带动产业技术跨越和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同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又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以此形成企业核心技术和特色优势,实现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从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及新兴产业的成功实践来看,大多数创新型企业在产业协同联盟或产业集聚区内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市场创新及服务创新时,都需要提供一个以产业共性技术为支持,助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催生核心技术实现的创新平台。

这一平台,通过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相机、自愿、有规划、可持续的组织构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要务,实现包括技术支持(研发、推广、检测、标准形成等)、技术服务(共享设备仪器资源、信息集成、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和技术交易等保障性任务,使得在研究范围内的竞争前技术、通用技术和使能技术得到最大效能化的共享、整合和均衡匹配。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的实践与经验

国内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旳建设实践与启示摘要:在我国加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紧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旳大背景下,大力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平台,是贯彻贯彻“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旳重要举措。

本文对我国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旳建设和存在旳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江苏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质量与可靠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和实践,从科技创新平台需求出发,研究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旳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机制、服务模式等,但愿为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旳建设提供参照和支持。

关键词: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践;启示一、背景:“十五”以来,在信息产业部旳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政策引导,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获得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技术服务旳主力军,政府科技工作旳有力支撑。

2023年8月信息产业部颁布了《有关加紧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旳指导意见》(如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到“十一五”末,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旳比较完善旳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为全面加强对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旳支撑,大力发展建立发挥政策引导,营造创新环境。

明确提出信息产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包括信息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5个重要服务平台。

对于共性技术旳定义,国内学者张振刚认为共性技术作为“竞争前阶段”旳技术,具有准公共品旳性质,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旳商业技术开发,能应用于一种或多种行业,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旳基础, 也是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旳主线和基础, 具有很强旳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旳社会效益。

共性技术是一种可以在一种或多种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处在竞争前阶段旳技术,在共性技术研究成果上,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生产或产品需要进行后续旳商业化研发,形成企业间互相竞争旳技术或产品。

共性技术是对整个服务外包有重大影响旳技术,此类技术影响面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对整个产业旳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整体旳技术积累、产业整体旳质量水平提高具有深远旳影响。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薛捷, 张振刚(华南理工大学)摘要:对共性技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经验进行了归纳总结。

在此基础之上, 提出我国在共性技术开发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同时在共性技术开发上应该采用“ 官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形式。

关键词:共性技术; 官产学研合作; 创新平台一、引言关于产业共性技术的定义, 现在国内外的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将共性技术定义为科学现象的一个概念、要素, 或进一步的观察, 其具有被应用于广泛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潜力。

国内学者李纪珍在其研究中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 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

而马名杰、胡小江、项哲学等学者在研究中则强调, 共性技术是一种竞争前技术( Pre- competitive) , 介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 是基础研究形成商业应用的基础, 并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

由上述学者和机构对于产业共性技术所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述有所不同, 但是都突出了共性技术的一些共同特点, 如共性技术处于竞争前阶段, 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同时由于其具有强烈的外部性可能导致严重的组织失灵和市场失灵等。

基于这些特点, 本研究认为, 共性技术作为“ 竞争前阶段”的技术,具有准公共品的性质, 其衔接了基础研究和面向市场的商业技术开发, 能应用于一个或多个行业, 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基础, 也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和基础, 具有很强的经济带动作用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世界各国对关系本国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采取各种形式的政策支持成为一种潮流, 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研究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的特点和经验, 同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实际对我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研究, 提出可供借鉴的方面, 以期为我国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产业集群及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紧密联系的集合体。

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创新所需的资源,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促进了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产业集群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作用,包括拥挤效应、“搭便车”现象、“柠檬市场”、技术锁定、转移成本过高等。

为了减少产业集群的创新阻滞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有学者提出了构建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设想。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是指在产业集群多领域内可以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以共享并对整个产业集群及其内部企业产生深入影响的技术。

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围绕某一特定产业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一些组织共同兴建的,满足产业集群内企业对共性技术需要的公共服务机构。

它承担以下角色:一是管理者,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研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二是研究者,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进行研发;三是合作平台,为集群内各类成员提供技术创新合作的平台。

(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结构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是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共性技术创新中心为核心,通过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与地方政府、集群内企业、集群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组成紧密联系的集合体,其结构见图1。

(二)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模式根据设立主体的不同,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的核心部分,整合集群内企业、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服务。

政府主导型的优点是:平台建立和运行所需资金有保障;整合集群内外部资源的效率比较高;企业共享共性技术创新的成本比较低;共性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比较快。

镇江市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理与创新机制研究

镇江市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理与创新机制研究
部性 . 有准 公共 品 的性 质 。 具
界 各地 , 其创 新 的知识 也 为世 界各 地 的企 业 提供 知识
1 2我 国产业共 性技 术创新平 台建设 所面临的挑战 来 源 。 随着 通讯技 术 的发 展 , 知识 的流动 更为 方便 、 使
( ) 研 院所 转 制 导致 共 性 技术 供 应 不 足 , 得 快捷 和廉价 , 而为 知识 的转 移 和获 得 提供 了有 利 的 1科 使 从 共 性 技 术 的组 织 和 研 发在 一 段 时 间 内处 于 空 白或 缺 条件 。
di Qt


( ) 产学 研 ” 1“ 共性 技术 创新 平 台的提 出 。政府 将 对共 性 技术研 究 的支 持作 为一 种政 策 工具 , 府关 注 政 上式 即为开 放系统 中平 台的知识转 移模 型 。由该
的焦点 是 基 础 性 的研 究 开 发 活动 的基 础设 施 的供 应 模 型可知 : 知识转移 曲线呈 现为 S曲线 , 这个 S型 曲 且
( ) 究 型大学 在 基础 研究 方 面 的能力 未 能得 到 和 应用 者 一 方 , 系 统 域 内有 关 企 业 、 校 和科 研 院 4研 是 高
充分 利用 。 目前高 校每 年大 量 的科研 成果 实 际转化 为 所 功能 和价值 的必 然要 求 。
生产 力 的还不 到 3 %。 0 13基 于“ 学研 ” - 产 合作 的共 性技 术创 新 平 台建设
创新 打下 了一个 坚 实 的基础 。然 而 我 国 目前 依 靠 政
( ) 产学 研 ”共性 技 术创 新 平 台的组 成 主体 分 2“
府、 高校 、 企业 任何 一方 单独 进行 共 性技 术 的研 发 , 实 析 。在 “ 产学研 ” 作 中 , 府 、 业 、 学 和科研 院所 合 政 企 大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

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9.25•【字号】常政发〔2020〕101号•【施行日期】2020.09.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市政府关于印发《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通知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单位:《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2020年9月25日常州市关于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支撑。

为抢抓国家和省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重大机遇,推进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加速落地,为我市科教明星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特制定以下若干政策。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一)总体思路聚焦未来产业方向和我市优势产业领域,围绕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问题和培育自主可控产业集群的目标,打造一批以股权投资多元、人才团队高端、体制运行灵活为特征,在全国、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充分发挥我市产业基础强、隐形冠军多的优势,推动行业领军企业自建或与国内外知名大院大校大所以及产业关联企业联合成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解决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后补助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对研究方向明确、前期投入有保障、高层次人才集聚、运行机制顺畅,经过培育取得重大创新成果,有望获得国家、省支持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分类给予政策支持。

(二)工作目标聚焦集成电路、5G通信、新一代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等先导产业,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智慧能源等主导产业,到2022年底,培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及科教单位重点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研究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50家以上,其中新增省级以上创新中心5家;新增企业研究院5家;新增企业重点实验室15家;新增科教类重点实验室15家;新增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5家;新增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家。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佛山为例

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佛山为例
JAN Z aq a I h o u n.CHE Ja h n .Y F n N in o g U a g
( col f uiesA m nsai , o t C iaU iesyo T cn l y G a ghu5 04 ,C i ) S ho s s d iirt n Suh hn nvrt f eh o g , unzo 16 0 hn oB n t o i o a
21第5 0年 1 1 期
s de 。 i T 。 盏
mt h R 。
d i 1.9 9 ji n 10 7 9 . 0 1.0 o: 0 36 /.s .0 0— 6 52 1.5 0 4 s 1
公共科 技创新平 台发展 问题 与对 策研 究—— 以佛 山为例
Ab t a t sr c :T i p p rc t n fo t ec re t i ain o u l &T P a om n F s a h s a e u r m u r n t t fP b i S l t r i o h n,a ay e h xse r b e i h su o c f n l z d t e e itd p o lms o f tra e c n r la d o e ai n,t o x mp e n x e in e o u p r n h e a e c n tu t n b o s c a v n e erc o t n p rt o o o k e a ls a d e p r c fs p o t g t e t r c o sr ci y d me t d a c d e i o l d s i t ,a d p t o w r h t tg c t ik n n oiy rc mme d t n . it cs n u r a d t e sr e i h n i g a d p l e o r f a c n ai s o Ke r s p b i S l t r ;F s a y wo d : u l &T p a o m c f o h n;d v lp n ;s l t n e eo me t ou i s o

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自主创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基本情况与判断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

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

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由于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薄弱,严重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产学研的结合还不紧密。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得到企业资金支持的较少。

企业对目前“产学研”结合中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很不满意。

企业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而高校搞出来的成果往往市场性不强,成果转化困难。

(四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是世界第二位,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在相对指标(如当前,我国尚未建设形成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型科研设施以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等严重匮乏、分散落后,并且还存在着盲目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没有形成社会共享机制。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各省辖市科技局,省直管试点县(市)科技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为贯彻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豫发〔2013〕7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河南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制定《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9月26日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条件,为规范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指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集成化的,为产业及其相关的产业集群、区域化聚集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和创业孵化服务,实现政府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对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自主发展,有效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公共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平台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检验测试中心、工业设计院、科技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企业孵化器等。

中国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现状及建设、运营机制初探

中国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现状及建设、运营机制初探
第 1 4卷 第 5期
2 01 4正
中 国


Vo l _ 1 4 No. 5 0c t . 201 4 43
1 0月
C h i n a De v e l o p me n t
中 国 共性 技 术研 发 平 台现 状 及 建 设 、 运 营 机 制初 探
贾 中华
具 体表 现在 如 下方 面 : 一是 对 共 性 技 术 的支 持
通 常来 说 , 共性 技 术 是 一 种 能够 在一 个 或 多 个
行 业 中得 以广 泛应 用 , 对 整 个 产 业 的 自主创 新 能 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和 技术 积 累 、 产业 整 体 的质 量 水 平 提 高具 有 深 远 影 响 的技 术 。例如 , 材料性能测试技术 、 铸造技术 、 表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2 5 作者 简介 : 贾中华 , 副秘 书长 , 博士, 致 公党 中 央科技 委员 会委 员, 主要从事产业经济 、 技术创 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
E — ma i l : j i a z h o n g h u a l @s i n a . C O Y I I
个 产业 乃至 一个 国家 来 讲 , 只强 调 基 础 研究 和产
和薄 弱最终 将 导致 核心 竞争 力 的不 足 。通 过创 新驱
业 化 是不 够 的 , 共性 技 术 研 究 这 一 中间 环 节 的缺 失 动 来 实现产 业 升级 , 共性 技术 必 须 “ 落地 ” 。
看, 政府在 其 中起 的作 用 主要 有 以美 国 、 欧盟 、 加 拿 大等 为代表 的政 府 引导 型共性 技术 创新 平 台建 设模 式 和 以 日本 、 韩 国为 代 表 的政 府 主 导 型 共性 技 术 创 新 平 台建设 模式 。政府 的作 用 不 一 样 , 对 于共 性 技 术 的支 持所 采取 的具 体方式 也 不一样 。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我国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我国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关 键词 : 能源产 业 新 共性 技 术 创 新 平 台构建


新 能源产 业与产 业共性技术
个产 业及 其企 业 产生 深度 影 响 的技 术 。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共性技
术 的研究 和发 展逐 步受 到 政府 的重 视 ,国家 也相
新 能源是 指 常规 能 源 ( 石油 、 然 气 、 炭) 天 煤 之
三个 方 面 : ( 新 能 源产业 共性技 术 进 步的不 确 定性 一)
市 场准入 门槛 的限制 来 自于新 能 源产业 和共 性 技术 两方 面 。 1 能源产 业 的市 场准 人 门槛 高 . 新
我国新能源产业 的市场准人受成本因素和技
术 因素 的 双重制 约 。 成 本 因素 。 相对 于传 统 的化 石能 源 , 能源 开 新 发利用 成本 仍然 较 高 。我 国新 能源产 业没有 形成 足够 大 的市场 规模 ,这 与其 成本 过 高有一 定 的关

创新 平台构 建 中的问题分析
近年 来 , 随着 新能 源 产业 的快 速发展 , 建新 构
能源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 台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
理 论探讨
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7 8 01 - 期
视 和公众 的关 注 ,但在 创新 平 台构建 中仍 存在着
新能 源共 性技 术 的创新 和研 发 给予 扶持 。
业 共性 技术 创 新 的组织 、 网络 和制度 。一 个 国家 、 地 区和企 业 新 能 源产 业 共 性 技 术研 发 能 力 强 , 将 有 利 于形成 良好 的技 术 创新 平 台 ,促 进企 业获 得 竞 争 前技 术 , 快 技术 创 新 , 而 提升 国家 、 区 加 从 地 和产 业 的竞 争力 。

优化发展环境 强力推动提升 搭建创新平台——访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田治颖

优化发展环境 强力推动提升 搭建创新平台——访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田治颖

优化发展环境 强力推动提升 搭建创新平台——访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田治颖《纲要》印发后,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和部署,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研,深度对接需求,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委指导支持,先后多次征求省有关部门、各市和企业意见,编制完成《关于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推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省政府以鲁政发〔2022〕6号文件印发实施。

《实施意见》明确了“提升山东标准创新力”的工作思路,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1+4+N”的山东省标准化创新发展格局。

“1”是“一高地”:打造贯彻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服务国家标准化战略,引领标准化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4”是“四新区”:打造科技创新标准化先行区、动能转换标准化带动区、新发展格局标准化引领区、促进共同富裕进程的标准化实践区;“N”是“全域发展”:构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增强,满足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需求的全域标准体系。

主要指标包括,到2025年,推动制定原创技术标准100项、国际标准50项,争取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组织5个,建设20个省级技术标准创新中心、50个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培育100个以上标准创新型企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类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标准研究成果的比率达到60%以上等。

山东将紧紧围绕“1+4+N”总体目标,在“五个体系”建设和完善上下功夫。

一是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体系。

加快完善技术研发、专利创造、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创新技术同步转化标准,形成产业竞争力和生产力的新型技术创新标准化体系。

二是建立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标准引领体系。

发挥标中国标准化准技术支撑与规则联通作用,在战略规划实施、扩大内需、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三是健全动能转换标准支撑体系。

以标准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陕西省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策略研究

陕西省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策略研究

2 陕西 省产 业技 术 公共 服务 平 台发展 现 状
21 陕西省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条件 .
企业需求 的应 用性研究较 少 , 阻碍 了创新要素 向企业聚集 。大部
产业 区位 布局优势 明 。陕西作为国 内重要的工业基地 , 已
形成门类较齐全 、 配套能力较强 的工业 体系 . 以两 安为中心的关 巾城市群辐射作 j } 明显 , } 产业聚集 度较高 。 目前 已拥有西安 、 宝 鸡、 杨凌 3个 同家级 和成 阳、 渭南 2个省级 高新技 术产 业开发 及两 安经济技术开发 区以及 泾渭新 、 沣渭新 区等 l 0个各具特 色的产业 聚集区 。产业集群发 展为平 台发挥 资源整合 与共享作 用奠定 了良好 的基础 。 重点产业优势 突 f ,战略性 新兴产业势 头 良好 。对 能源化 i I 工、 进制造 、 先 电子信 息等 陕两传统优 势产业 , 已形成 了一 大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程 巾心 , 巾于能源化 工 、 集 生物 医药 、 电子信 息 、 装备制 造 、 新 材料 、 现代农业 、 现代服务业 以及航天航 空等产业 。这些技术 服
务形 式在行业关 键核 心技术 自主研 发 、 引进 消化吸收 再创新 等 方面取 得 了突 破性进展 , 为陕西 省产业发 展提 供 了强 有力 的支
撑。 22 产 业 技 术 公 共 服 务 平 台发 展 瓶 颈 .
科技 资源分布不均衡。陕两省科技资源在地域结构 、 投入结 构以及行政隶 属上分布不均衡。省 内产业在西安地 区的集 中, 技
件环境及人才 、 度等软件环境 的综合 系统 。其 服务范围涵盖了 制 对产业发展具有共性 和关键性技术 的研 究开发 、 技术转移 、 源 资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对策建议

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对策建议重庆是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6+1”重点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2+10”产业链集群建设方案,建成了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处理中心,并培育和发展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10个产业集群。

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面临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我市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还不完善,共性技术有效供给、“产学研”合作研究和扩散转移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了共性技术供需脱节,共性技术成果成熟度不高、有效供给量不足,共性技术成果扩散与转移渠道不畅,影响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因此,建立和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重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庆市政府十分重视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组建了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并建成了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余个市级重点实验室、200余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0余个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重庆市相关部门还积极实施了一批重点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初步形成了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为研发主体的共性技术研发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共性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缺乏政策指导。

政府部门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的顶层设计者、导向协调者和资金投入者,是整个体系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u 2 08 g, 0
文 章 编 号 :0 1 8 1 0 80 — 0 1 0 10 — 6 f 0 )4 0 3 — 3 12
政府 在 发展产 业 共性 技 术创 新 平 台中的作 用探讨
王 亚 萍
l 东省 技术 经济 研究 发展 中心 广 广州 503 ) 10 3

要: 产业 共性技 术创 新平 台建设 是 巩 固和提 升 一个 国家和地 区经 济政 治与 军事 科技 文化 实力 的重要 手 段 , 府在 该 平 台建 政
动 的 行 为 , 技 术 领 先 进 而 转 入 经 济 和 社 会 的全 面渗 从 透 与 领 先 。从 企 业 角 度 看 , 台 , 提高企业竞 争力 与经济增 长能力 为 目的 , 循技 遵 术创新规律 , 以技术创新 为先 导 , 促进企 业群 提高质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4期
20 0 8年 8月
农业 科技 符理
Ma a e n 0 Agiu u a S in e Ij c n lg n g me t f r h rl ce c al Te h oo y c l
V 12 . . O . 7 No 4
创新平台是在许多部门和单位乃当然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然而作为2至地区间共同进行的活动而各个单位和部门地区都一个负责的政府机构必须发挥政府在宏观管理方面代表各自的利益取向它们利益的协调是顺利地进行的优势与职能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负起组织协技术合作实现创新的关键无论从企业层面还是国调的责任除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高校等都不家与地区层面上的利益关系都要协调好政府正是具具有这种职能责任与优势所以搭建平台是政府义备了这一功能
Ab t a t Go en n ly n i o t n oe i h o sr cin o n v t n p a o m o n u t a e e i tc n lg , n i o t n a s s r c : v r me t a sa mp r trl n t e c n tu t fi o ai l t r fr id sr l n rc e h oo y a mp ra tme n p a o n o f i g
量 , 立 品 牌 , 断 开 发 和 推 出 新 产 品 , 激 烈 的 市 创 不 在
广 泛应 用 的 , 于竞 争 前 ( r cm ete 阶段 的技 处 Pe o pti ) — i v 术 ,其研究开发 一般介 于基 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之 间 , 它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在其成果基础上 ,
中图分 类号 : 0 29 F 6 .
文献 标识 码 : A
1 政 府在产 业技 术创 新 平 台 中发 挥宏 观 管 理
与 调 控 的 职 能
共 性 技 术 是 一 种 能 够 在 一 个 或 多 个 行 业 中得 以
业行为演 变为政府 、 企业 、 科研 机构 和高校 等社会联
o en o cn n n a cn l te gh o o n r r a r a i fr ifr i g a d e h n i g f e sr n t fa c u t o n a e n i y e o o , oi c n l a y p st n e h oo n u t r .B s d c n my p li a a d mi tr o i o ,tc n lg a d c l e a e tl i i y u
设 中起 关键作 用 , 章通过 政府在 平 台建 设 中所扮 演的 角 色和所起 的 作 用的分析 , 出政府 是 平 台搭 建 的主持 者与服 务 者。 文 提
关 键 词 : 台 ; 性 技 术 ; 术 创 新 平 共 技
Di c s o n Ro e o v r m e n ns r t o o n v t v a f r f I du t i l Ge r c Te h l g s us i ns o l f Go e n nti Co t uc i n f I no a i e Pl t o m o n s r a ne i c no o y
企 业 可 以 根 据 自己 生 产 或 产 品 的需 要 进 行 后 续 的 商
场竞争 中开拓与扩大市场 , 以实现持续 的经济增长和 良好 的经济 效益 。技术平 台的作用是 多方 面的 , 从根 本 上看 ,最 大 的作 用是克 服市场 激励失 灵造 成的缺 陷 , 际上是落 实产业 技术创新 的政府激励l 实 = 2 = ; 。 12 政 府 创 建 的产 业 技 术 创 新 平 台具 有 整 合 、协 调 .
o h s a d t e a ay i o h u cin fg v r me t i w s s g e td t a o e n n ,i h r c s f h lt r o s u t n f n t n n t i n h l ss n t ef n t so o e n n , t a u g s h tg v r me t n t e p o e s o e p a o n o e t f m c n t ci , u c i s r o o a e og n z ra ela e s ri e p o i e . st ra i s w l st e vc r vd r h e h Ke r s P a fr ; n r e h oo ; e h ia n o ain y wo d : lt m Ge e i t c n l g T c n c i n v t o c y l o
W a g Ya n n pig
( ee r n e e p n e tr f e h ia E o o yi u n d n rv c , u n z o , 1 0 3 C ia R s a h a d D v l me t ne c n l c n m G a g o gP o i e G a gh u 5 0 3 hn ) c o C oT c n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