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恒心】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试题(6)及参考答案

【恒心】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试题(6)及参考答案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六)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2014-2015学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4-2015学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绝密★启用前2014-2015学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11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 , 。

, 。

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②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④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 ⑤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 ⑥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A .④⑥①⑤②③B .④②⑥①⑤③C .⑤②③④⑥①D .⑤③②④①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从 11月1日起,广大集邮爱好者登录集邮网上营业厅,通过实名注册成为会员用户,就可以快捷地享受到新邮票预订和零售、集邮品销售、原地邮品实寄等。

B .迎通水诗赋朗诵会在散文诗朗诵《水水水》中拉开了序幕,一首声情并茂的《难离试卷第2页,共12页故土》表达了南阳人为南水北调无私奉献、背井离乡的壮举,感人泣下。

C .这次军演集中了陆军、空军、武警以及民兵、预备役等战时参战力量,涉及步兵、坦克兵、炮兵、防空兵、陆航、电子对抗、防化兵等十多个军兵种组成。

D .公安部于去年7月启动“猎狐2014”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日前,该行动领导小组负责人及部分组员接受采访,透露了行动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军人必须以 的紧迫感去练兵习武,否则,打赢未来战争就是一句空话! ②面对网络购物快速崛起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零售企业电商化转型 。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关于“隐”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易》。

其中《遁》卦“天下有山,遁。

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直接描述了贤者为远避小人而退藏隐居的状态。

可见,中国隐逸文化兴起的根源正在于人自保的本能,既然无法战胜又不愿合污,那就只好退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对周遭环境消极的妥协,但在这种妥协中,隐居者却常常意外地获得宣扬个人主张,实现自我价值,甚至赢得权力青睐的新渠道。

以至到了《诗经》,《小雅·鹤鸣》已经从上层视角,为隐居之人定下了如“野鸣之鹤’’的身份,让隐士成为一种受到官方认可的,高尚、贤能、隐藏锋芒的象征。

而《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两作,则更让贤人退隐所代表的逍遥和清高意象深入人心,转化为口耳相传的事迹。

中国历史前进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制度演进所带来的,更加紧密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则使全身而退的躲藏变得愈发困难。

这样的窘况,让求隐不能的魏晋士人不得不转而寻求精神上的逃避,“隐”这一行为,便从“存在消弭”的基本概念中,产生了名为“逸”的分支,延伸出“精神自由,,的新倾向。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定,魏晋六朝三百余年间近乎惨烈的政治斗争与战祸征伐,使作为社会上游存在的贵族和士人阶层深陷社会地位与权力流动的洪流。

他们眼见财富和地位不再与生俱来却无能为力,终日周旋于身份认知与生存状况的巨大落差中不得解脱,还要时时殚精竭虑,唯恐稍有疏忽而招致祸端。

【语文】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卷【试卷综析】本次试题为2014届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作为模拟试题,该卷有以下特色。

第一,题型完全仿照高考题型,紧扣大纲要求。

第二,题型稳定。

词语、病句和连贯题等常规题型依然存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等常规题型与高考接轨。

第三,论述类文本选择“时间”这个有一定深度的文章,学生需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一条绳索》,题型基本涵盖了小说阅读的主要考点,整体难度不大;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承认自己是“神经病”的章太炎》,对学生了解这位国学大家,著名学者很有帮助,设题也接近高考难度。

第四,本次作文题较容易,“家风”的材料学生容易下笔,但要写出合题又有深度的文章需选好立足点,立意尤显重要。

作为高三模拟试题,题目难度不大,对学生是一份不错的指导试卷。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时间是哲学中永恒之谜。

什么是时间?它意味着什么?离开了人有时间么?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时间首先是与人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事物在变迁,生命在流逝,人生极其有限,生活何其短促……那么,有没有可能或如何可能去超越它呢?去构造一个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吗?去皈依上帝相信灵魂永在吗?先秦儒家持守的是一种执著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它拒绝作抽象思辨,也没有狂热的信仰,不去追求超越时间的永恒,而是把永恒和超越放在当下既得的时间中。

在这种哲学背景下,个体生死之谜便被溶解在时间性的人际关系和人性情感之中。

在儒家哲人看来,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才能在死的自觉中感觉到存在。

人之所以在走向死亡中痛切感受存在本身,正因为存在本身毕竟在于生的意义。

正因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死亡就可以无所谓甚至不屑一顾。

正因为“生”有意义和价值,就让个体生命自然终结而无需恐惧哀伤,如果要哀伤,那哀伤的就并非死而是短促的生——时间大快,对生的价值和意义占有和了解得太少,这便是儒家哲人所追求的生死理想。

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word版)

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试卷及答案河南省安阳市201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1卷9至10页。

考试时间150分,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笫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 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乂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

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在我看来,学界IJ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

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

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

"通”是以分类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

《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II》,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4届河南省开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1.默写(18分)【小题1】会当凌绝顶,。

《望岳》【小题2】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小题3】可怜身上衣正单,。

《卖炭翁》【小题4】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小题5】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阅读下文留住阳光的脚步日升日落,暑往寒来。

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人类得以繁衍发展。

而在今天,太阳能还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为人类缓解能源了紧张提供了一个在效的途径。

去年夏季以及入冬以来,各地频频发生的拉闸限电现象更是一再催促我们:留住阳光的脚步,别再让它白白“溜走”。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理论储量高达每年17000亿吨一标准煤。

西藏西部地区年太阳最高辐射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撒哈拉办沙漠。

然而,我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缓慢,太阳能利用还处于尺步阶段。

目前,我国生产的光伏发电设备中,大部分出口到了国外,国内用得很少,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里冷外热的现象。

对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激励政策少、发电成本较高,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其缓解能源紧张的意义不必多说,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据专家测算,多用一度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出的电,就相当于节约0.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减少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的排放。

应当说,我们对利用太阳能资源和环保意义认识都还不足,只是把阳光当成匆匆的“过客”,而不是个方百计挽留的“贵客”。

辽宁某市甚至出台土政策,“封杀”太阳能热水器。

认识的不足,导致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发电成本较高,太阳能发电设备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阳能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能源危机的凸显,我国也正在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奋起直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到2010年,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起草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将出台一系列硬性规定和优惠致政策,以促进万再生能源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不久前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了目前亚洲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留住越来越多的太阳光,让太阳不仅能照亮白天,也能点亮我们的夜晚.(作者:欣文《人民日报》2005年1月20日)【小题1】我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缓慢,太阳能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根本原因在哪里?(3分)【小题2】在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有什么意义?你能构想出一种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吗?写出它的品名和可能产生的用途。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新课标卷Ⅰ)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学科网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3_27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3_27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3_27高考语文2014-04-03 201426()★2014年3月27日2014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1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科目、考生号、考场号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将试题卷装订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本试卷共2014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粗糙(cāo)提挈(qiâ)对症下药(zhâng)叱咤风云(chà) B.鹰隼(sŭn) 诨号(hún)斗转参横(shēn)溘然长逝(kâ)C.辟邪(pì)重创(chuāng)供认不讳(gōng)啼饥号寒(háo)D.拮据(jiã)伎俩(1iăng) 泥古不化(nì)挑拨离间(jià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外大片纷至沓来,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艺术体验”而疯狂。

B.2014年央视春晚,台湾魔术师刘谦卷土重来,他的精彩表演再一次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C.公安局长对刑警队长说:“这起案子,关系重大,你们一定要认真勘查案发现场,抽丝剥茧,迅速找到破案的线索。

”D.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的姑娘们同心戮力,以创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魏晋时期的王侯级墓葬是在继承汉制的基础上向晋制演变的过渡时期,主要特点是地面坟丘不重视了,墓道相对比较宽、长,有很多台基,墓室逐渐变成方形。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河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I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

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一)

河南省2014年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检测语文试题(一)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先秦时期起,个人就被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

孔子把“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而他给“仁”所下的定义,一则说“克己复礼”,再则说“爱人”。

这不但意味着“复礼”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意味着对个人要“克”,对群体要“爱”。

其实这种观点并非孔子首倡,孔子的主张,至少在周文化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

众所周知,在周武王灭纣以后,殷文化就日渐衰落,周文化的影响则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也正因此,最迟从周代起,贬抑个人就成为我国文化,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主流,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是贬抑个人的。

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主张“为我”的杨朱,并且其学派一度颇有些影响,孟子甚至以之与墨家相提并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一种都没有,可见他们的学说很快便烟消云散,以至在汉代就已绝传。

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以贬抑个人作为文化主流的社会里,杨朱的“为我”之学是无法站定脚跟的。

此外,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较重视个人,但一则楚人在当时颇为中原地区所歧视,连其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

再则即使是《楚辞》中的最好作品——屈原的作品,虽具有一种坚持自己理想、挺然不屈的精神,并公开宣称“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却又高唱:“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王逸注解说:“俨,畏也;祗,敬也。

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

”则其政治思想实已接近儒家。

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重群体而抑制个人的思想。

所以,最迟在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也至多是一种在重群体的前提下又适当重视个人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国先秦的文学作品没有从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出发的反抗挑战之声,只有当诗人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时,才敢于愤激地挣击对方,《诗经》里的“变风”“变雅”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含解析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2014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4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2014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1.C(“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刑罚之“中”的观念指的是执行刑罚准确、合理、不偏不倚。

)2.D(儒家“中庸”说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3.A(儒家中庸说产生后,中庸“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的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得不出这个结论。

)4.A(部,安排。

)5.C6.D(“总领王师”有误,根据原文,王师不是由他总领。

)7.(1)聚集丁夫数千人,畚和锸一起动用,填埋了护城河,直达城门。

(“拥”、“作”、“堙”、“堑”各1分,大意1分。

)(2)王明走遍管辖地区,视察人民疾苦,以前没有明目的税收,逐条上奏皇帝免除,岭南于是得到安宁。

(“遍历”、“部”、“科敛”、“条”各1分,大意1分。

)文言文译文: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

后晋天福年间,考进士未中。

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

此前,州县的官吏安排押送壮丁和粮饷,一天夜里,壮丁全部逃走。

药元福大怒,把官吏全部赶出军营,将要杀死他们。

王明急速赶去阻止他,走进军营对药元福说:“如今军中储藏的粮饷不缺,壮丁几万人,文官懦弱不能控制他们,斩了文吏有什么好处呢,不如宽待他们。

打败后敌人凯旋,您没有擅自杀人的名声,不也很好吗?”药元福有所感悟,全部免去他们的死罪。

显德初年,药元福调任驻守陕州,自恃有功而骄横,王明规劝他走正道,因此,触怒了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常在药元福面前诋毁王明,药元福于是就渐渐疏远了他。

王明因父亲生病而请求回家探望,药元福多次召他前来,他都趁机谢绝了药元福。

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任命王明为随军转运使。

山路险绝,车船不通,仅以壮丁几万人运送,保证了军中所需供应不缺。

每攻下一郡一城,王明必定先保存簿籍,守住仓库。

不久,贺州没有攻下,王明去与主帅谋划说:“应当急速攻取,恐怕敌人的援军到来,我军的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每小题3分)(1)城市从发端之日起,就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军事、贸易和迁徒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形成了每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一方面基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创意产业;另一方面则集合了城市中各个社会群体和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2)今天,世界各国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关注文化自由以及文化的识别性。

全球化下的城市文化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信息和人员的大量流动使得城市之中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3)多元文化同时影响着历史和未来的和谐.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兼顾了历史和未来、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战略,以及融合之中的个性,即鲜明的文化识别,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4)“和谐”的理念蕴藏在中国古老文化之中.中华文化推崇人际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

《礼记》在描绘“大同社会”时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论语•子路》记载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在社会学上,“和谐"是指一种社会安定平和的状态。

如《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和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中国的先秦诸子也都在各自的著述中设想了和谐社会的图景。

同时“和谐”也见诸西方先贤的理想。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系统地提出了“和谐说”,和谐包含着对立和统一。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进一步提出“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到的和谐更美好”的主张.而在《理想国》和《法律篇》里,柏拉图也开始寻求“整个社会将获得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获得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的美好状态。

(6)数百年来,人们对“和谐城市”模式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乌托邦”到18世纪的“理想城市”再到“田园都市"的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如何建立城市在空间上、秩序上、精神生活和物质吐纳上的平衡与和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的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大多围绕如何重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展开,最终达到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和谐。

六市高三一模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六市高三一模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大纲版-二轮复习

河南省濮阳市2014届高三统一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大纲版-二轮复习

、高中三年级语文摸底考试参考答案2014.03(2)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太宗就变得满面凄怆。

(补出省略成分“病情”1分,译对“见”(露出)、“改”(变得)各分1分;大意对2分。

共5分)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落魄无依的郁闷感受(1分),仕途坎坷多难、功名未遂的感慨(2分),强烈地表达了与恶浊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孤傲之情(1分),也有慰勉苏子由(苏辙)之意(1分)。

(本小题5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9.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2分),把自己比做高卧云壑的老松,还语带夸张地说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2分),生动形象、瘦硬蕴藉的语言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2分)。

(本小题6分。

修辞手法答出比喻即可得2分。

其他经得起推敲、合乎情理的赏析亦给相应分。

)10.(1)衡于虑而后喻(2)亦余心之所善兮怨灵修之浩荡兮(3)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6分。

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4)(本题答案要点示例)母亲的心理是我再也不能给孩子晾晒那床被子了(2分),要是儿子一家回来,可不能让他们受凉(2分),女儿你替娘经常把被子拿出来晒晒吧,替娘照顾他们(2分),希望他们常回老家(2分)!(本题8分。

其他合乎情理的说法也给相应分。

)12.(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

B、D不给分。

(本题最高得5分)(2)这三个方面为:一是读书对人产生的影响(2分);二是如何正确读书(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会读书的人)(2分);三是(中小学生)读书成功的秘诀(2分)。

(本题6分。

意思对即可给分。

其他合理的说法亦酌情给分。

)(3)①选书要有个性。

书在影响人,都读一样的书,必然索然无味。

(2分)②读法与理解更要有个性。

按自己的直觉去读,甚至按自己的奇思异想去读,这样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分)③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批驳精神,要敢于与书争论,书的价值一者是共鸣,二者是碰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六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

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

《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成庶中正”。

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严格地符合法律(刑书)所制定的标准。

“中”是有原则的,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

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

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盼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

《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

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

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

如果我们从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

《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

《尚书·洪范》有“皇极”一词,古人解释说:“皇,大;极,中也。

”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

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

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

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

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立了儒家的“中庸”说。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

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给“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

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舍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小题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从用“中”思想到儒家的“中庸”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B.用“中”的思想在孔子之前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只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等特点。

D.用“中”思想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偏与倚、过与不及也就不存在了,更不可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和折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意思是标准、法度,《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个意思。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发挥、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的思想。

D.儒家的“中庸”说是孔子提出的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这个准则之所以难能可贵,县因为孔子认为它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小题2】试题分析:儒家“中庸”说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的说法错误,两者都有不偏不倚地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含义,不同只在于两者的标准不一样。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明,字如晦,大名成安人。

晋天福中,举进士不第。

骁骑将药元福为原州刺史,辟为从事。

先是,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一夕,夫尽遁去。

元福怒,尽驱官吏出军门,将就戮。

明驰往止之,入白元福曰:“今军储无阙,丁夫数万人,文吏懦不能制,斩之何益,不如宽以待之。

贼败凯旋,公无专杀之名,不亦善乎?”元福感悟,尽免其死。

显德初,元福移镇陕,恃功多骄恣,明以直道规之,忤其左右,多毁明于元福,元福亦稍疏之。

明以父病求归省,元福数召明,明因谢绝之。

开宝三年,帝大举南征,以明为随军转运使。

山路险绝,舟车不通,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

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守其仓库。

既而贺州未下,明入与主帅计曰:“当急取之,恐援兵至,则我师胜负未可知。

”诸将颇犹豫。

明乃擐甲胄,率所部护送辎重卒百人,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

城中惧,开门纳款,遂据有之。

因抵广州,贼众十余万拒战。

是夕,大风发屋折木,众乃惊惧。

明与都部署潘美等谋,命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问道先捣贼垒,大军蓐食,阵以待之。

俄而万炬皆发,焚其橱。

贼惊,果来犯,大军因迎击之,贼大败,斩首数万,刘鋹以城降。

广州平,为本道转运使。

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

七年,帝将用师南唐,以明为黄州刺史,帝密授成算。

明既视事,即完葺城垒,训练士卒,众莫解其意。

俄而王师自荆渚乘战舰而下,即以明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

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

又破万余人于武昌,杀江南军七百人,拔樊山砦。

淳化初,诏归阙。

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王明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州县吏部.送丁壮饷粮部:部属。

B.今军储无阙.阙:缺少。

C.元福移.镇陕移:调任。

D.明乃擐.甲胄擐:穿上。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明有军事才能的一组是()(3分)①但以丁壮数万人转递,供亿不阙②每下一郡一城,必先保其簿书③当急取之,恐援兵至④大军蓐食,阵以待之⑤完葺城垒,训练士卒⑥击鄂州军于江南,斩首三百级A.①②④B.①③⑥C.③④⑤D.②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明宽厚仁爱,善于劝谏。

众多丁夫趁晚上逃走,药元福要处死负责押送的官吏,王明劝元福宽待他们以免落下专杀的名声,元福听取王明意见,全赦免了那些官吏。

B.王明遭人诋毁,无奈离职。

药元福恃功骄横,王明用正确的道理规劝他,结果触怒元福身边的人而遭诋毁,被元福疏远。

王明便以父病为由归省,并一再谢绝元福召请。

C.王明有勇有谋,卓有战功。

王明随皇帝南征,在将领们对攻打贺州犹豫不决时,亲率军队占领了贺州;在攻打广州时,又与潘美等人巧用智谋战胜敌人。

D.王明受皇帝信任,不负重托。

在讨伐南唐之前,皇帝任命他为黄州刺史,并秘密地将作战计划告诉他。

他认真实施,后又担任都部署,指挥部队作战,大败敌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拥丁夫数千,畚锸皆作,堙其堑,直抵城门。

(2)明遍历部内,视民疾苦,旧无名科敛,条奏除之,岭表遂安。

特殊句式要体现。

(1)“拥”“作”“堙”“堑”各1分,大意1分。

(2)“历”“部”“条”“表”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南攻打鄂州军,斩首三百级。

又在武昌打败一万多人,杀了江南军七百人,攻下樊山寨。

淳化初年,皇帝下令让王明回朝。

第二年王明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观江涨陈与义涨江临眺足销忧,倚杖江边地欲浮。

叠浪并翻孤日去,两津横卷半天流。

鼋鼍①杂怒争新穴,鸥鹭惊飞失故洲。

可②为一官妨快意,眼中唯觉欠扁舟。

【注】①鼋鼍:鼋鱼和扬子鳄。

②可:怎能。

【小题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江水上涨时怎样的景象?第三联对表现这一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筒要分析。

(5分)江涨时愉悦畅快的心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归隐的愿望。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小题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不亦重乎?” (《论语·泰伯》)【小题2】制芰荷以为衣兮,。

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小题3】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韩愈《师说》)【答案】【小题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小题2】集芙蓉以为裳苟余情其信芳【小题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解析】试题分析:对名篇名句的记忆,要不断复习,化整为零,对于常出错的字要重点记忆。

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

注意下列字形:“芙蓉”“裳”“苟”“信芳”。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乙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心烛梅寒作为一名职场新人,小韦连起码的着装礼仪都不懂。

第一次来公司上班,他居然穿着一件膝盖上破了洞的牛仔裤。

从他第一次闯入我的视野,那种先入为主的成见已注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和谐。

可他似乎傻傻的,半点儿都没看出我的不满,每天总是快乐得像兔子似的来上班,而且总是来得早走得晚。

作为小韦的主管,我并没有给他多少工作,可他却很少让自己闲下来,把办公室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说,还跑到别的科室去帮着打水扫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