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评课稿

合集下载

2020春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全册评课稿(附目录)

2020春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全册评课稿(附目录)

2020春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全册评课稿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评课稿听了张老师的这节《发现物体的特征》收益多多多。

下面谈谈,我的收获。

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非常新颖,组织严密,教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下科学课的第一课是发现物体的特征。

在这一课里有两个主要的教学活动。

一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乒乓球,一次性纸杯、橡皮和木块做多角度的描述。

另一个是让学生对木块、水和空气做对比描述特征。

我在第一个活动中以乒乓球为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个别的从颜色、形状、大小、触觉四个方面描述了物体的特征。

而后分组让学生两人一组对其余三件材料互相描述特征。

就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一分为三,一部分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一部分在玩。

一部分未做完。

这个时候我提出了特征的概念。

从颜色、形状、大小、触觉等方面和角度来描述物体的特点即为特征。

而后让学生打开活动手册的第一页填写木块、水和空气的特征描述练习。

学生仅凭前概念填写这一练习是非常吃力的,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给学生做示范。

学生应发言、倾听、记录相结合课内完成。

板书采用拼音,方便学生认读。

学生可以从颜色、触觉、大小、透明等角度先比着。

随着单元学习的任务,还可以添加新的特征进行比较,形成完整的单元科学概念。

另外,下午第三节课的班,只有二十或二十五分钟的班。

如何处理以上的两个问题?从课上的现状来看,还是以教师教授引导为主,多教习惯、方法。

一是以十分钟为一个板块。

第一个活动取消分组活动。

让学生个别说完后,回去说给家长和同伴听物体的特征。

第二个活动写的完就写,写不完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去填写。

写的内容以学生答上来的为主而不采取灌输,第三节课后根据学习内容再做相应的补充。

2.谁轻谁重评课稿下午听了张老师的《谁轻谁重》这一节课收获多多。

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一堂有趣而又有实效的好课《谁轻谁重》是教科版《教师们周围的物体》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它的前一课是《认识物体的特征》。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1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说教材教学内容:《我身边的物质》这一课是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中始终在围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探讨一些物质的变化。

从长远来看为今后(物理、化学)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非常重要。

在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中本课的内容更是不可小视,从学生的世界观来看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是物质的,是变化的”哲学观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理解物质的变化有相同,有不同,可分类。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观察、实践、总结的方法对物质对变化进行分类。

2、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给四人小组准备一根蜡烛、一盒火柴、一张纸、铁钉等。

教师准备:易拉罐、蜡烛、纸、铁丝。

重点:构成世界的是由物质。

物质的变化分为产生新物质和没有产生新物质。

难点:电、光、凤是不是物质。

怎样判断物质变化的区别。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难点的确立——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已有大量的生活体验,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质,只不过还没有被讨论过这个问题,学生会认为世界上的具体、可触摸的物质才是物质。

像书包、水果、木头、水等等是物质。

可是像电、声音、光、火这些现象相对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的。

尤其是声音、电和光这些现象学生难以触摸而教师解释起来比较抽象,所以比较牵强。

重点的确立:在本课的学习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观察了解、知道一些科学常识,建立哲学观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上的物质都在变化着,没有不变的物质。

”这个观点在本课学习中随处在渗透。

而且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掌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摘要:.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总是发生着变化,②拿科学扇扇你感受到什么,改变了什么什么不变铁丝纸蜡烛火柴可乐罐冰火柴刚才学通了己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许多变化都是人因素造成《我们身边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二单元6—7页容【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物质》是“物质变化”单元起始课容主要呈现生活物质变化实例目是让学生初步了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变化从长远看课容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初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从单元安排看是单元起始课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定前瞻性和铺垫性教材容分三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物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部分要得出“物质”概念通举例例证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这观念这部分知识是节课学习铺垫也是今学生形成哲学观奠基石二部分是“物质变化”这部分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及其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质区别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容是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实例比较出两类不变化类是改变物质状态、形状、等另类是产生新物质从而理切物质都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有些变化是人有些变化是然【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科学课学习已了了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知识比如食盐水溶水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学习课学习打下了基础因对六年级学生说他们不难理把触觉可感知到物体称物质但对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物质说就有些难以理对物质变化这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这些现象就发生学生生活实际教材举例如物体变形、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这些现象背科学道理想法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定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由探究空和通学习能把现象和背科学道理结合起继续保持科学探究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科学课堂要问题我们课教学设计定位单元起始课重学生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总是发生着变化.有些物质变化产生了新物质有些物质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比较等方法对物质变化进行分析.通具体实验体验物质变化情感态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物质是不断变化着.保持探究物质变化现象兴趣【教学重】能通具体实验体验物质变化并保持探究兴趣【教学难】接感受抽象物质存性以及物质变化【教法学法】举例法、分析法、归纳法、实验法、探究法、组合作法【教学准备】教师图片(岩石风化、地震图片、古旧房屋、损坏路面、气球、封口塑袋、手电筒、纸、火柴、蜡烛、教学用学生白纸、纸飞机、火柴、火柴梗、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生锈铁钉、生锈铁钉【教学程】、世界是由物质构成.从身边环境引入学们请你们观察下我们教室看看教室里都有哪些物体?.我们知道有很多很多物体这些物体都分别由哪些材组成呢?而组成他们材般都称物质今天我们就起研究我们身边物质板《我们身边物质》 3.刚才我们说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物体那有没有看不见、摸不着物体呢?空气①教师拿塑袋装袋空气问你看空气吗?②拿科学扇扇你感受到什么?(空气流动形成风)声音问声音怎么?振动产生声音可以看作是振动物体说明声音确确实实是存火蜡烛用手接近遇烫逃开引导学生认识火是蜡烧出现我们能感知到火光打开手电筒照射物体引导学生认识光是种电磁波我们能感知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物体样存我们生活我们能感知到能接观察到它们也是物质.结我们能直接或接观察到实际存物体都是物质整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5.那么物质会发生变化吗?【设计图从身边环境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提出问题问题设计循序渐进从生活物品出发到物体概念再从物体概念到物质概念依托三年级对“物品”和“材”学习和理而学习“物体”和“物质”降低知识难放弃抽象概念灌输改形象生动实例】二、物质变化.整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组成这世界物质会不会改变呢?怎么变呢?今天老师带了些物质球形橡皮泥方形橡皮泥(形状);火柴火柴梗(形状、产生新物质炭);白纸纸飞机(形状);生锈铁钉生锈铁钉(改变颜色、产生新物质锈)我们将这些物质分成四组每组物质分别用母B区分请学仔细观察每组物质有什么不样?讨论合作完成观察记录表投影观察记录表观察前我们认识记录表列是四组物质二列写从到B改变了什么可以是多改变三列B比多出物质就是产生请组长上领取表格观察填写表格我们发现物质会发生变化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形状有变化产生了新物质请若干组汇报不样补充板物质变化追问、两组物质变化有相处都产生了新物质它们变化速如何?(有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板变化速有快有慢【设计图让学生通主设计实验观察逐步发现物质变化相和不处】三、让物质发生变化今天老师还带了些其他物质你能用尽可能多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呢?先不要急着说出让我们比比哪组方法多观察仔细出示温馨提示、实验记录表.试试用不方法让它们发生变化.把变化情况和不变情况记录实验记录单上3.实验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安全.实验完成整理实验器材声讨论结物质方法(使用了什么方法)结改变了什么什么不变铁丝纸蜡烛火柴可乐罐冰火柴刚才学通了己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许多变化都是人因素造成这些物质变化现象能不能到不变相?其它变化有没有什么相改变呢原物质变化可以分两种类型类物质种类没有变、另类连物质身都改变了呀【设计图将“物质变化可以分几类”难下降变成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阶梯状问题不盲目乐观估计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思考掌握般情况下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分类步骤和方法】四、课堂结世界总是不断变化有变化快有变化慢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形态、有些变化就产生了新物质课请学们继续留身边些物质变化我们下节课接着研究【设计图每节课阶段都应该进行结结可以理清节容梳理知识体系设置简单问答式节约简洁明了不虚浮讲实效】【板设计】.我们身边物质易拉罐——压扁易拉罐改变形状没有产新物质水——冰棒火柴——烧火柴梗改变颜色产生新物质铁钉——生锈铁钉教学反思《我们身边物质》这课是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二单元《物质变化》起始课学生对物质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就发生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身边物质变化可以说司空见惯似乎没有什么奥可言;加上科学教材学生安排植物生长变化水三态变化溶形状与结构等反应物质变化课程学生这课学习奠定了良认知基础所以课教材地位具有前瞻性和铺垫性学生这节课学习不仅回顾了以前学习和生活认识物质及物质变化通课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活动体验并认可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变化是有定规律可循物质变化只有产生新物质或不产生新物质两种情况也就是所有物质变化都有相和不分学生进步探讨物质变化作铺垫设计教学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良科学素养我们分析学生认知特知道学生对物质世界认识和了仅仅只是因他们就生活其可是学生对如熟悉身边事物根就没有做分析和推断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这世界是由物质构成通鼓励学生对身边事物(如教室各种物体)进行仔细观察学生说黑板是金属课桌是木头灯管是玻璃我就水到渠成地抛出了物质叫法学生初步明白我们身边切物体都是由不物质构成我把学生视线进步引向更广阔空(如教室外)观察物质也由直接向接化从而明白我们生活这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学生对物质变化相或不发生思维堵塞我适引导易拉罐形状变化了但它还是易拉罐水结冰了但还是水通比较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变化相是它们没有变成新物质而火柴烧和铁生锈它们身不存了变成了新物质教学程采用观察思考再观察再思考方法引导学生严谨思维科学推断从而构建物质与物质变化科学概念这样教学思路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课程宗旨二、拓展学生思维程促使课堂教学向探究领域纵深发展我把学生目光集教室外让学生用举例方法说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基础上再用易拉罐和水作观察标引导学生用分析综合思维方法概括出这些物质变化规律样用火柴烧铁钉生锈例子让学生发现它们变化相是产生新物质了我不失机地运用对比法引导学生对物质变化进行分类使学生具体事物规律物质变化规律认识事物切从身边熟悉事物开始学生遇到困惑进行拨拨启发学生思考切围绕学生探究活动进行引导活动贯彻教学程活动促进学生探究思考让学生活动建构物质及物质变化科学概念三、灵活使用教材使学生探究历更加真实有效从教学开始环节看我让学生观察教室外物体分别是由什么物质构成这更地体现了我们身边含义学生眼里教室外构成了学生学习空校、教室就是与学生密切相关微世界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仔细观察得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这基结论这样做要比教材上直接呈现结论更合学生认知规律更能把科学概念建立学生生活验上使抽象科学概念具体化再如教学三活动我给学生提供实验材蜡烛和纸张想办法使物质发生变化要学生先做完蜡烛变化再领纸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上就把纸张放火上烧产生混乱了防止外我给每组里都放了张很纸用观察纸烧这样使学生既能主探究历程;又能使学生探究程明白物质变化除了然发生外更多是人是人们生产生活活动造成他们潜识地感受到人类活动必须促使物质变化向有利人们生产生活方向发展切损害人们赖生存然环境物质变化是可以得到定程控制增强学生环保识其火柴这材既是学生观察烧这然现象材;又是蜡烛助学生造成物质变化现象辅助材教学程多次用到火柴这样选择材做到既济又实用学生操作观察对象相对集教学机智更充分体现了活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思想和课程改革能力了防止学生无谓火柴引起课堂混乱我给每组火柴盒里只有根两次观察实验其实也够用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身边的文化遗产》评课稿一、引言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身边的文化遗产》旨在通过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引发学生对自身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思考。

该单元涵盖内容广泛,从文物保护到传统节日,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本评课稿将对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进行详细讲解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主要包括:•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以及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掌握一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身边文化遗产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态度。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自身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

三、教学内容1. 身边的文化遗产在该单元中,我们将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文化遗产,并了解文化遗产的定义和特征。

通过实例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如故宫、兵马俑等,让学生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在该单元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学生将对这些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3. 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该单元中,我们将讨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学生将了解到目前面临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和挑战,并进行讨论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在该单元中,我们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和情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化遗产。

例如,通过导览视频、图片展示和故事分享等方式,增加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认知。

2. 讨论与互动在该单元中,我们将注重学生的讨论和互动。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说课”有利于考核教师的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欢迎查看。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XX小学科学团队的成员。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方面向各位老师进行我们团队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课做为“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所以在编排和设计上都体现了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二、说学情分析:学生在四五年级的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的知识,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肉眼可以观察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与理解,为了让学生明白它们也都是物质,我采用了演示实验的方法,用自制的简易天平做热空气上升的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物体的振动说明声音的存在;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证明火的存在,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啦,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_县优质课评选

我们身边的物质_县优质课评选
间接
易拉罐捏扁: 形状、大小
没有产生新物质
铁丝折弯: 形状
火柴燃烧:颜色、长短、有烟
产生新物质
铁钉生锈:颜色、粗糙程度、光泽度
2、铁钉生锈:铁和铁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3.比较这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都产生了新的物质
4.思考一下,这两种变化我们这节课上都能做吗?
(前者能,后者不能)为什么?
5.讨论得出:火柴燃烧变化比较快,而铁钉要生锈比较慢。
6. 你们觉得房屋,马路它们在变化吗?
师生交流得出结论
7、通过刚才的4个实验,概括一下物质的变化有哪些特点?
(物质的变化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只改变了形状和大小,有的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总结:世界上的物质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办法让纸发生变化?
2.让蜡烛、纸片发生变化。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并记录: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变化?
3.交流实验结果。
结合实验记录,问: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物质在变化
(一)有些物质变化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易拉罐压扁的变化:易拉罐被压扁发生了什么变化?
(形状 大小……)
2.折铁丝:铁丝折弯后会发生哪些变化?
(形状……)
3.比较两种变化的相同之处:形状等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的物质
1.火柴燃烧的变化:火柴然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物质
1.教室里有哪些物体?
2.出示教师带来的三件物体,问: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通过教师和学生交流得出:物质是实际存在的东西。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案标题: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能够观察、描述和比较物质的性质。

3. 知道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4. 领会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2. 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1.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的观察、描述和比较。

教学准备:1. 教材《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实验材料:水、冷水、冰块、热水、透明玻璃杯、塑料袋、铁块、塑料块、石头、树叶、粉末状物质、蜡烛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短的视频或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对物质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质的思考。

Step 2:呈现(10分钟)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分类物质,并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特征和分类。

Step 3:探究(2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1. 实验一:观察不同状态下的水的变化。

2. 实验二:观察铁块、塑料块、石头和树叶在火焰下的变化。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三态以及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4: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关系。

Step 5:总结(10分钟)总结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Step 6:拓展(5分钟)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物质的性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入、探究和巩固物质的特征和分类,以及物质的三态和三态之间的转化。

通过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描述和比较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同时,通过讨论和拓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摘要: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②拿科学书扇一扇,你感受到什么,改变了什么什么不变铁丝纸蜡烛火柴可乐罐冰火柴刚才同学通过了自己的活动,使物质发生了变化,可见物质的许多变化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内容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变化的。

从长远来看本课的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初中学习物理、化学奠定基础。

从本单元安排来看是单元起始课,在编排和设计上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铺垫性。

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科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认识常见的物质。

3.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2.了解常见的物质。

教学难点:1.理解物质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物质的示例。

教学过程:Step1导入呈现一些物质的图片,引出新课题:“我们身边的物质”。

询问学生他们身边有哪些物质,他们对物质有什么了解。

Step2导入新课呈现PPT,介绍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1.物质有质量和占空间的特性。

2.物质根据状态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根据形状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通过具体事例提供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

Step3实验展示1.展示物质电导实验:将纯净水和盐水分别通过两个电灯泡进行电导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盐水能导电呢?根据实验结果,引出物质的分类:纯净水和盐水都是液体,但纯净水是混合物,而盐水是化合物。

2.展示物质导热实验:用两根铁棒分别加热,并用手触摸不同位置的温度。

观察铁棒的导热性质。

通过实验,引出物质的导热性质,例如金属能够导热。

Step4学习常见物质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常见的物质,并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例如:水、空气、木头、金属等。

Step5课堂练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Step6总结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总结物质的基本特性和分类。

Step7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材料市场或超市,观察、收集更多的物质,并进行分类和研究。

Step8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家中收集一些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它们的特性和用途。

Step9板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的特性和分类- 状态:固体、液体、气体- 形状:纯物质、混合物- 纯物质:元素、化合物- 特性与用途的关系- 常见物质- 水、空气、木头、金属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的一些特性,提高了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们⾝边的物质教学设计及反思我们⾝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教学⽬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新的物质。

过程与⽅法:1.⽤举例、分析、归纳、⽐较等⽅法,对物质的变化进⾏分析。

2.通过组内对⽐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橡⽪泥、⽕柴、纸、铁钉、⽔教师准备:随⼿可观察到的⽇常⽤品,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导⼊1.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实验室,你都看到了哪些东西?板书:东西学⽣⼀⼀列举后教师追问:这些东西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物体更科学的说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物质。

2.这节课,我们就⼀起来认识《我们⾝边的物质》。

⼆.世界由物质构成1.刚才同学们列举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直接看到,摸到,都是我们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其实在我们教室⾥,还有⼀些特殊的东西,⽐如,空⽓,电,光,声⾳,以及⽕等,这⼏样东西是不是物质呢?我们再来⼀起探讨⼀下。

学⽣发表⾃⼰的看法,教室适时引导。

2.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是物质3.概括什么是物质: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4.师总结: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三.物质在变化1.师:构成整个世界的物质,是不是都⼀成不变呢?举例说说哪些物质在变,哪些物质不变?我们找不出不变的物质,是因为物质都会发⽣变化,但是不同物质的变化也是有差别的。

⽼师为⼤家准备了⼏组物质,这⼏组物质中,A都是变化前的,B都是变化后的,请同学们对⽐⼀下,变化前后有什么不同,学⽣活动学⽣汇报,师填写表格。

共同总结发现(⿊板上填空)。

四.让物质发⽣变化1.师:刚才同学们分析得真好,接下来我们进⼊动⼿操作阶段,还是利⽤刚才的材料,请同学们把B物质当作样本,然后想办法把A物质变成B物质。

小学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物质》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物质》评课稿

小学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物质》评课稿小学六年级科学《我们身边物质》评课稿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

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

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

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这一活动,学生也许能凭印象说了一些变化,但这是建立在以往模糊的认知基础上的,他们不曾很认真很专注地观察过一支蜡烛燃烧时的一系列变化。

课堂上陈老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经历这样的观察活动,他们发现了很多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单元的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物质周围的物体已经有初步的了解。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目标是: 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 扩展学生对身边物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3. 让学生初步了解纯物质与混合物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对不同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进行学习。

2.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区别。

2.2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开始认识不同物质的性质。

2.让学生辨别纯物质和混合物。

三、教学内容及建议3.1 教学内容3.1.1 认识物质•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身边的物质有哪些?•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学生们提出的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同一物质进行描述、猜测和发问。

•教师针对学生会提出的例子逐一介绍这些物质的特征和性质。

3.1.2 物质的分类•让学生自由组合物质,看看能否将它们分成几种类别。

•在黑板上画出物质的分类图。

•介绍物质分类图的基本原理:按照特征和性质将物质分组。

3.1.3 纯物质与混合物•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物质组合,询问他们是否可以拆分这些物质?•在黑板上简易的画出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图形,并介绍两者的区别。

3.2 教学建议3.2.1 利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本中的文字和图表。

遇到生动形象、思路清晰的内容要结合紧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尝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2.2 制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问题要尽量的针对实际生活,不要过于抽象和难度过大,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理解知识点。

3.2.3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例如讲解、讨论、实验以及游戏等,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轻松愉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我们身边的物质》 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 说课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身边的物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章节,对于学生建立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物质变化的现象,但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往往是感性的、片面的,缺乏对物质变化本质的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面的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能够区分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能够识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身边的有机物的评课稿_新闻报道_

身边的有机物的评课稿_新闻报道_

身边的有机物的评课稿本堂课对张老师的课分三个观察角度剖析,分别阐述如下:课堂观察量表一:观察中心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点1. 课前是否准备充分,准备的怎么样?老师准备充分,制作精细,完整合理,实验准备充分细致,安排有条理。

观察点2. 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提问的/回答的人数多,有个别回答有集体回答,全班同学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回答的质量较高。

观察点3.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参与小组讨论人数多,学生几乎都动起来了,过程热烈、积极,效果好。

观察点4. 学习中,能否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有关木卫六的环境如何学生观点新颖,分析透彻。

观察点5. 预设的目标达成如何,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举例:对于有机物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大多数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

课堂观察量表二:教师的提问和解决方式1.什么是有机物?什么是无机物?2.哪些地方有甲烷?3.烷烃中的甲乙丙丁代表什么?4.能不能推断出烷烃的结构式?5.有机物、无机物的差别?6.如何知道丁烷有什么元素组成?7.根据实验现象定性说明丁烷的组成?8.如何定量的推知丁烷的组成?问题的性质有记忆的、理解的、运用的。

问题解决的方式有集体讨论、个体回答、有探究。

教师理答方式有追问,对学生的回答鼓励、称赞,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启发。

课堂观察量表三:学生的错误和老师处理学生错误1.二氧化碳中含有氧气。

教师引导学生自纠错误,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

总评:本堂课教学目标明确,科学,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合理;运用问题展现解决的思维过程值得大家学习;还有张老师善用科学中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的设计新颖有创意。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6)

教科小学科学六下《2.1、我们身边的物质》word教案(6)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执教科学六下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反思如下:一、教材单元理解: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

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单元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日标。

二、教材本课分析:1.教材背景目标: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2.教科书说明: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部分的内容,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评xxx老师同课异构公开课主要亮点1.教师关注了知识的脉络,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

首先通过复习盐的概念巩固盐的组成,为学习盐的化学性质做铺垫;通过自主学习氯化钠的用途,让学生意识到氯化钠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了解制取氯化钠的愿望;再由教师展示、介绍自然界中氯化钠的分布、粗盐的制取方法,经过这一过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工业制得的粗盐含有各种杂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粗盐提纯的必要性;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粗盐提纯中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有关知识,巩固了过滤的知识、介绍了蒸发结晶的操作要点、提炼了玻璃棒在每一步骤中用途。

整个教学过程过渡自然、衔接得当。

2.教师的教学紧扣教材,注重了引导启发和知识的讲解;板书工整、清晰、有条理。

3.当堂检测的时机恰当、检测题立足基础知识的落实。

检测之后矫正及时。

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之后随即进行批改订正,强调巩固记忆。

存在的不足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不够。

不能引导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

海水晒盐、粗盐提纯中的蒸发结晶都涉及到氯化钠为什么适合用蒸发结晶,但是整节课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粗盐提纯的溶解操作中教师问到了“水加多了行不行,加少了行不行?”但是没有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不行?这样做对实验有何影响?”,问题没有深度,存在优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学生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蒸发结晶这一过程在前面没学过,教师反而未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失去了亲眼目睹溶液中出现晶体这一神奇过程,使本节课错失了让学生达到兴奋点的机会。

2.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不够。

只注重了自己的讲解、演示,缺少对学生学的关注: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对于重点知识:关键字、词、句没有提醒学生动笔勾画;重点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没有让学生动笔书写;没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总之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3、当堂检测题涉及的知识点过细,没有体现分层。

策略建议1.要进一步研读课标、教材,明确该“教什么”,准确把握该“教到什么程度”。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盐评课稿
徐老师本节课主要设计思路为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对碳酸根离子鉴定和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通过游戏来引入几种常见的盐类物质并同时学习了它们的性质及用途。

本人重点利用生活中常见物质来完成教学任务,如利用钙片来检验碳酸根离子,利用白醋、柠檬来代替稀HCl。

同时通过动画展示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引入复分解反应及条件的.学习。

在上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验的能力,较好的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探究内容未能有效组织学生汇报总结,而是由教师本人代替,讲述内容教多;复分解反应条件教学时,未能设计有效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着重观察生成物特点,导致学生在总结时过多观察生成物中均含有盐类物质,而忽略了对沉淀、气体和水的重视;最后课堂练习的难度大了,应将书写复分解反应方程式改为初步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三年级上科学课评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_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课评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_教科版

三年级上科学课评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_教科版913:老师带来一个袋子,百宝袋哦,谁能猜猜那个地点头是是什么?(可回收的物品)降低难度:看一看,摸一摸——打汤的有长柄的——学生猜。

光滑的,有光泽的能说说是什么?915: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金属、纤维。

916:谁能跟老师一样,先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让大伙儿猜猜?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给大伙儿猜一猜——玻璃。

917:接着猜:用来梳头发的,木做的,没有光泽的。

——木梳子(他差不多把答案告诉大伙儿了)918:用来煮饭的塑料做的。

是什么?饭盒(差不多说了是什么做的呀?)919:课本——什么做的呀?纸。

919:同学们把百宝袋里的东西都说完了,大伙儿看一下,这些差不多上常见的材料。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我们周围的材料)920:对材料是不是充分了解了:我们做一个小调查——打开书本,先观看,再到部分。

什么缘故空一个格子呀?假如对那个物品有疑问的话,能够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我要看哪位小朋友观看的又快又认真。

(突发事件:老师有人流鼻血了,老师及时处理,并提醒其他学生连续观看)923:学生做调查报告。

师提醒:写完就举手,抓紧时刻。

925:那个同学情愿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跟大伙儿一起分享?做个小约定:假如同意她的观点就打个勾,假如不同意就举手。

(校服——布,是纤维。

拉链——是塑料。

不同意见——老师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拉链。

——那个地点能够让学生得出相同的物品能够由不同材料做。

但差不多上老师代劳了。

钥匙:用金属做的——不同意的,我家的钥匙是合金做的。

扣子——金属,塑料,都有发夹:铁做的,——老师在展台上展现发夹,是布做的,别处还有两个小扣子。

还有塑料。

这能够明白:同一种物品由不同材料做的。

930:能够修改自己的调查,有疑义的,一分钟。

932:老师想把调查的范畴扩大:我们周围的材料。

出示调查表,老师介绍:序号名称,写不来的字能够用拼音。

规则:竞赛性质(四人小组,每个组,6分钟,看谁最快完成,老师给它排序。

《我们身边的饮料》评课稿

《我们身边的饮料》评课稿

《我们身边的饮料》评课稿《我们身边的饮料》评课稿范文一、我觉得这一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非常好,因为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才能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并发挥其研究的价值。

我们知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超市中可见的饮料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很多父母不惜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喝饮料,有的甚至将饮料取代水。

那么,这样的情况到底好不好呢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会不会有影响呢现在的饮料品种那么多,哪些更有营养,哪些更适合小学生饮用呢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

相信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会对身边的饮料有新的认识,这将对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的开始,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一则有关饮料的广告、十大品牌饮料,阅读有关饮料的小资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对自己所喜欢的饮料的浅显认识,切入主题《我们身边的饮料》,大大地激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想研究饮料的欲望。

研究饮料的欲望。

二、研究课题来源于学生对身边相关事物的观察与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要求学生研究自己发现的问题,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确定的课题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完成课题的动力。

本节课,在主题《我们身边的饮料》确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你想知道有关饮料的哪些知识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及对饮料相关知识的思考提出了大量的问题(如,饮料有哪些种类喝饮料为什么会打嗝什么饮料喝了有好处等等),在学生合作交流与教师的适当指导下,自然地确立为一个个小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完善,来自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要求,当研究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制定一个好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设计制定与完善活动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评课稿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2物质在变化。

3.让物质发生变化。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本课应该逐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贴近生活的课堂最有生命力,容斌老师的这节课就给予了最好的诠释,我收获颇多。

容斌老师课堂上是那么镇定,那么智慧,与学生的交流、碰撞让大家感受到她的灵动和机智,做到寓深刻的思想于朴实的教学过程中。

课始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物体”,深入浅出地引出“物质”这个科学概念,继而讨论空气、声音是不是物质,得出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也是物质。

第二部分物质在变化的教学也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开始的,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观察把易拉罐捏扁,观察一杯水和一杯冰,区别出两种不同的变化,一种是改变了物体的形态,实质没有改变;另一种是实质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新的东西。

而且讨论有些物质的变化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容斌老师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物质发生变化,提供了纸张、蜡烛、橡皮筋、橡皮泥这些材料。

实验前指导,交代安全注意事项等,指导学生细致并实事求是地填写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更富实效性。

最后总结出物质变
化,两类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容斌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紧凑,组织有序,上出了浓浓的科学味,起到了示范作用,值得科学教师学习和借鉴。

另外我也提出几点和容斌老师交流:
1.课堂中的过渡语还需斟酌。

如在教学完空气和声音也是物质后,继续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质吗?”以此来引出电、光、火也是物质会更自然省力地多。

2.应该布置学生在课后用心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变化,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并为下一节的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