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脏腑与气血津液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第二讲脏腑与气血津液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四)大肠
大肠上通小肠,下连肛门,有经脉络于肺, 与肺相表里。
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具有下述 重要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 气两个方面。
() 肺主呼吸之气
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 的呼吸作用,机体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 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正常 的生命活动。
()肺主一身之气
血汗同源,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而发汗 过多,又容易伤津耗血。
.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的别络 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 上通于舌,舌的生理功能 直接与心相关,而心的生 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最易在 舌上反映出来。
肾 肝 脾肝 胆 胃胆
心
. 心在志为喜
喜悦这一情志活动与心有着密切关系。
(二)肺
体内水液代谢示意图
水液
清中之清
全身
脾胃
清中之浊
肺
浊中之清
浊中之浊
肾
膀胱
体 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肾主纳气
是指肾有摄纳呼吸之气,协助肺司呼吸的 功能。呼吸虽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 下纳于肾,才能使呼吸调匀,故有“肺主 呼气,肾主纳气”之说。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指肾具有主管骨骼代谢、滋生和充养骨髓、
脊髓及大脑的功能。
胆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 助脾胃的运化。
胆有经脉络于肝,与肝相表里。
(二)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 有经脉络于脾,与脾相表里。
胃气(功能)
胃有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 受纳,即接受和容纳。胃主受纳,是指胃
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腐熟,是指饮食物在胃中经过胃的初步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津液及脏腑》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血津液是身体内一种重要的物质, 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气的种类和作用
气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包括天然之气和人体之气。不同种类的气在人体内起 到不同的作用,如推动血液循环、保持器官功能平衡等。
血的种类和作用
血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经络之血和脏腑之血。血液在人体内 承担多个重要的功能,如养生、运输气体和营养等。
津液的种类和作用
津液是中医理论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包括体液之津和脏腑之津。津液的平 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可以润滑身体组织,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脏腑的基本概念
脏腑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了人体内的内脏器官。每个脏腑 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的概述
五脏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心、肝、脾、肺和肾。每个脏腑都 有不同的功能和特征,在人体内起着关键的作用。
了解中医理论非常重要,它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将中医理论应用到实际临床中,有助于治疗疾病、调 理身体和改善健康。
诊断与治疗的依据
中医理论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通过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并选择适 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健康的影响与中医养生 的建议
中医对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通过理解中医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可以提高身 体的自愈能力,改善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六腑的概述
六腑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互相协调合作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
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脏腑密切相关。经脉是气血 运行的通道,起着调节脏腑功能和平衡气血津液的作用脏腑
中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护理课件
气血津液学说在养生保健中
05
的应用
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遵循自然界四季变化规律 ,适应寒暑交替,合理安 排日常生活。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综合运用 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 方法进行调理。
形神共养
注重身体锻炼和心理调适 ,保持身心健康。
调节气血津液的养生保健方法
饮食调理
合理搭配食物,补充营养,调节气机。
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安排 工作和生活,预防早衰。
老年期
注重滋补肝肾,调理气血 ,延缓衰老。
个体差异
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 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的养生保健方案。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病情选用具调理气血津液功效 的中药,如益气养血、滋阴润燥等。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调节气血流通,促进身 体康复。
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01
感冒
感冒时宜多休息,遵医嘱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 作息和饮食习惯,以便尽快康复。
02
咳嗽
咳嗽时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遵医嘱治疗,同时 避免刺激性气味的刺激,以免加重咳嗽。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必须从整体上考虑疾病的治疗和
预防。
预防为主
中医学注重预防保健,强调“治未病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针灸等多 种方式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的发生。
个体化治疗
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 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
02 03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 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力量,而五行则代表着人体的五种基本物质和 功能。
脏腑学说与气血(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1
脏腑功能
概说
五脏功能 六腑功能
概说
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五脏六腑提要
一、藏象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隐藏,内脏 象:征象,形象。 藏象学说:以“象”观“藏(脏)”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 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津液为媒介,以五行学说为 间架结构的一个整体。将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 及情感活动分归五脏而总统于心。
肾
(水-阴)
4、功能结构:
阳
消长平衡
脏
心 肺 脾 肝 肾
阴 脏气-----脏血-----脏阴-----脏阳 心气 肺气 脾气 肝气 肾气 心血 肺血 脾血 肝血 肾精 心阴 肺阴 脾阴 肝阴 肾阴 心阳 肺阳 脾阳 肝阳 肾阳
功能结构
功能系统
5、功能系统:
脏—腑—体—华—窍—液—志 释义: 脏:五脏即心、肺、脾、肝、肾。 腑: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体:五体即皮、肉、筋、骨、脉。 华:五华即毛、发、面、唇、爪甲。 窍:五官即眼、耳、鼻、舌、口。 液:五液即汗、泪、涕、唾、涎。 志:五志即喜、怒、悲、思、恐。(惊、忧)
1气血关系2呼吸与血行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血液生成血液运行血液神志脾为生气之源上输谷气肺为主气之枢吸入清气肝藏血调节全身血液肺主气调节全身之气在肺相合化生宗气全身气机升降的道路气机升降气血运行调节气血运行肝肝藏血贮存血液调节血量脾统血统摄血液血循脉内母子关系水能涵木相互滋生精血互生相互制约藏泄互用肾先天生后天先天后天相互滋生脾后天养先天肾肾为主水之脏肾阳气化开合有度一心与小肠心心主血心火下降于小肠小肠化物心小肠小肠小肠化物清者上奉心肺化而为血二肺与大肠呼吸正常肺大肠气机调畅大肠大肠传导传导排便正常脾主运化为胃纳提供能源胃主受纳为脾运奠定基础脾主升清转输精气上输心肺胃主降浊浊阴下降虚实更替脾性恶湿脾喜燥则阳健而能运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肝主谋虑胆主决断五肾与膀胱肾肾为水脏气化津液下输膀胱肾膀胱开合有度膀胱膀胱为水腑储存排泄尿液消化功能疏泄胆汁帮助消化精神情志肝胆相济勇敢乃成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学说PPT
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
《黄帝内经》 气血津液是人体的脏腑经络与形体官窍
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一、 气
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中医学中: (1)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是天地之气的 产物。 (2)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不断运动着的且有很强
(二)气的分类
元气:原气,最基本、最重要 来源于先天(父母) 滋养于后天(水谷精微) 发于肾,三焦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激发调节脏
腑经络、组织器官生理功能,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
(二)气的分类
宗气:胸中所聚之处,气海,膻中 水谷精气 + 清气
①走息道而司呼吸:呼吸、语声、语言 ②贯心脉而行气血:气血运行 ③资先天之元气:元气(三焦)宗气
(三)气的功能
3、防御作用 卫护肌肤、抗御邪气 不宜侵入、发病,易于治愈
(三)气的功能
4、固摄作用 对体内液态物质固护、统摄和控制→丢失 ①固摄血液,溢出→出血 ②汗液、尿液等,分泌和排泄→自汗、多 尿 ③精液,妄泄→早泄
(三)气的功能
5、气化作用 气血津液等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
6、营养作用 水谷之气+津液=血液
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最基本物质。
(一)气的生成与运动
先天之精气:肾
构
成
后天之精气 水谷精气:脾胃
自然界的清气:肺
气的运动成为气机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一)气的生成与运动
气机调畅:平衡 气机失调:不协调 气机不畅: 受阻 气滞:郁滞不通 气逆:上升太过 气陷:下降太过 气脱:外出太过 气闭:结聚于内
气血津液学说
功能
营养全身
卫气
• • • • • 具防御作用而运行脉外之气 卫护人体,防止外邪入侵——“卫气” 属阳——“卫阳” 生成——水谷精微中的轻悍部分所化生 分布——皮肤、肌肉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防御——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温煦——温养脏腑、肌肉和皮毛 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节奏理的开合和 汗液的排泄
血 为 气 之 母
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血不载气而气脱
血能养气——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血虚则气虚
气与津液的关系
• 一、气能生津——气阴两虚 • 二、气能行津——气不行水——行气利水 多汗、漏汗 卫气——汗液 • 三、气能摄津 气
脾气——口涎 肾气——尿液 虚 流涎 多尿、遗尿或遗精、滑精 多大 汗吐 多大 尿泻 气 随 津 脱 脉内——运载营气 脉外——运载卫气
萎黄无华 肌肤干燥毛发干枯
二、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生理:血液充盈,血脉调和流利→精神饱满,神志清晰,意识灵敏
病理:血液不足,或运行失常,或血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甚或精神恍 惚, 神志不安,以及谵妄、昏迷等
津液
•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 三、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基本概念
• 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 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 • 津和液的区别
质地
津 清稀 液 稠厚
流动性
大 小
分布
作用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渗注于血脉 滋润 流注于脏腑,灌注于骨节、脑、髓 濡养
生理:相互转化,相互补充。“津液”并称 病理: 伤津 脱液 辨证论治中须加以鉴别
肝肾是血液生成之根 清 气 病理表现——饮食营养缺乏,或脾失健运,或脏腑失常→久则血的生成不足→血虚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文档
推动、防御、固摄 气化、营养作用
全身机能活动低下─气虚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目眩、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常见的气虚证:卫气虚、脾气虚、心气虚、 肺气虚及元气虚。(示气虚病例) 2.气机失调: 概念: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 素的影响,进而导致气机的运行不畅,升降出入 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1)气机郁滞 概念:指气的流通不畅,甚至阻滞,或气郁
而不散,从而导致某些脏腑, 经络功能障碍的病 理状态。
气滞─气运行不畅而停滞(宜通) 气机郁滞
气郁─气郁结而不得发散(宜散)
形成:
情志不舒,外邪阻遏
全身机能活动低下─气虚
全身或局部气机郁滞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痰、食、湿、瘀阻滞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肾的功能减退相关。 ──闷、胀、痛 概念:指因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之病理状态。 脏腑功能障碍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 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组织器官进行 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 润濡养。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 系。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 “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 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 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 关系。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
气血津液中医基础知识气血津液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基本物质,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血气血是指中医理论中的两种基本物质,即气和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命活动,包括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血则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
1. 气的概念及功能气是人体内的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
具体来说,气能够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功能和新陈代谢,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温煦人体,保持人体的正常体温;防御外邪,保护人体免受疾病的侵害;固摄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物质,防止其流失。
2. 血的概念及功能血是人体内的一种有形的红色液体,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
如果血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贫血、面色苍白、四肢乏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津液津液是指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肠液等。
津液的主要功能是滋润和营养人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1. 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生成和运行与脾、胃、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津液主要由脾胃运化水谷而来,经过肺、肾等脏腑的调节和转化,输布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中。
如果津液不足或者运行不畅,就会导致人体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2. 津液与疾病的关系津液的代谢失衡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水肿是由于津液代谢紊乱导致水液潴留所致;消渴则是由于津液不足或运行不畅导致血糖升高所致。
因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常常会采用调理脾胃、润肺补肾等方法来调节津液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气血津液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气血津液的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病症表现,中医会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来调理气血和津液的运行,以达到扶正祛邪、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医药学概论:气血津液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固摄作用
病理:
气不摄血:出血、崩漏、便血、尿血 气不固精:遗精、滑精、早泄、 气不摄津:自汗、遗尿、大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 泄泻、带下 气虚冲任不固:滑胎、小产 气虚中气下陷:胃、 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Fixating function
三、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Qi-transforming function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气对津液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 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来源相同
血
相互化生
津液
失血过多
脉内 脉外
血 液
气、血、津液
概述
气、血、津液、
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既是人体
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又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 量。
所以,气、血、津液也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动力。 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固摄作用
Fixating function 覆盆子
1.含义:气对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的 固摄、保护、控制,防止妄失的作用。
固摄血液,防止溢出脉外,保证血行脉中 固摄体液,控制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防止其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之气,升降正常,维持位置恒定和功能正常
基础中医学教学资料-第二节 气血津液精-精选文档
• 应用:
①气能生血 ②精血互化
(三)血的运行
• “凡人周身百脉止血,发源于心,而归 属于心。” • 《素问· 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 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 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1、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 脉道通畅无阻 血液的质量 病邪的影响
第三节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 液
含 义: 是体内除血液以外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 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之一。
津液的异同:
同: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而 生成。 津 性状:质地较清晰、流动性大 分布: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 血液 作用:滋润 二者在运行 代谢过程中 可相互补充 相互转化、 津液并称。 病理上相互 影响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 布散于体表——滋润皮毛肌肉 渗于体内——濡养脏腑 输注于孔窍——滋润官窍 渗注骨、脊、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 流入关节——滋润骨节屈伸
2、充养血脉
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于脉中, 化生为血液,滋润濡养全身。 津液可调节血液浓度,津血互化。
3、排泄代谢产物
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的作 用。 生理体现:①防御外邪入侵, ②同时驱除侵入人体病邪。 病理表现:①易染疾病, ②病后难愈。
4、固摄作用
含义:指气对于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 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这些物质 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在体内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 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 生理表现 固摄汗、尿、唾液、胃肠液, 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和有规 律的排泄,防止体液丢失。 固摄精液,防止其妄加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脾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中清稀的部分,其的分泌与脾有关。
.脾在志为思
思念这一情志活动与脾有着密切关系。
(四)肝
肝位于腹腔右侧季肋部,有胆附于其下, 具有下述重要功能。
.肝藏血
指肝有贮藏血液及调节血量的功能。当动物 休息或静卧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减少, 一部分血液则贮藏于肝脏;而在使役或运动 时,机体对血液的需要量增加,肝脏便排出 所藏的血液,以供机体活动所需。故前人有 “动则血运于诸经,静则血归于肝脏”之说。
心、血、脉三者密切相关,所以心脏的功能 正常与否,精神活动,即机体对外界事物的 客观反映。
“心者神之舍也”。
. 心在液为汗
汗由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 分,血为心所主,血汗同源,故称“汗为心 之液”,又称心主汗。
如心阳不足,常常引起自汗;心阴血虚,往 往导致阳不摄阴而盗汗
二是指运化水湿,即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 用。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也把水液运 送到周身各组织中去,以发挥其滋养濡润的
脾气特点:脾气主升。有升举维系内 脏器官正常位置的作用。
脾失健运,水谷运化功能失常,就会 出现水不利的表现,如拉稀、腹泻。
.脾主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不致 溢出脉外的功能。
与宗气生成有关。 宗气是水谷精微
之气与肺所吸入 的清气,在元气 的作用下而生成 的。
.肺主宣降
宣发,即宣发;肃降,即清肃、下降。 肺主宣发和肃降,实际上是指肺气的 运动具有向上、向外宣发和向下、向 内肃降的双向作用。
()肺主宣发
一是通过宣发作用将体内代谢过的气体 呼出体外;
二是将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之气布散 全身,外达皮毛;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主要 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具有藏而 不泻的特点。
(一)心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护于外。是脏腑中 最重要的器官,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起 主导作用,为君主之官。具有下述重要 功能。
.心主血脉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主血脉,是指心有 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故《素问·痿论》中说:“心主身之血脉”。
脏腑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 能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兽医的脏腑是一个功能系统
中兽医学中脏腑的概念,与现代兽医 学中“脏器”的概念,虽然名称相同, 但其含义却大不相同。脏腑不完全是 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 生理、病理的概念。
二、 五脏
血汗同源,津亏血少,则汗源不足,而发汗 过多,又容易伤津耗血。
.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心经的别络 上行于舌,因而心的气血 上通于舌,舌的生理功能 直接与心相关,而心的生 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最易在 舌上反映出来。
肾 肝 脾肝 胆 胃胆
心
. 心在志为喜
喜悦这一情志活动与心有着密切关系。
(二)肺
膀胱 肾水
肺金 大肠
神牛药业系列培训——
第一部分 脏腑学说及其 临床应用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史万玉 ; (办)
一、 概述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
脏腑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 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的内容,主要包括五脏、六腑、 奇恒之腑及其相联系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气旺盛,固摄有权,血液就能正常地 沿脉管运行而不致外溢;
.脾主肌肉四肢
指脾可为肌肉四肢提供营养,以确保 其健壮有力,正常发挥功能。
脾气健运,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有 力,否则就肌肉痿软,动物消瘦。
.开窍于口
脾主水谷的运化,口是水谷摄入的门 户;又脾气通于口,与食欲有着直接 联系。脾气旺盛,则食欲正常
肺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具有下述 重要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 气两个方面。
() 肺主呼吸之气
指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 的呼吸作用,机体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 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正常 的生命活动。
()肺主一身之气
二是皮毛有赖于肺气的温煦,才能润泽。
.开窍于鼻
鼻为肺窍,有司呼吸和主嗅觉的功能。 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
. 肺在液为涕
涕,即鼻涕,是鼻粘膜的分泌物,有 润泽鼻窍的作用。鼻为肺窍,其分泌 物亦属于肺。
. 肺在志为悲忧
悲忧这一情志活动与肺有着密切关系。
(三)脾
脾位于腹中,具有下述重要功能。
.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主要是指它有消化、吸收、运输 营养物质及水湿的功能。
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皮毛, 均有赖于脾的运化,以获取营养,故称脾为 “后天之本”、“五脏之母”。
脾主运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运化水谷精微,即经胃初步消化的水谷, 再由脾进一步消化及吸收,并将营养物质转 输到心、肺,通过经脉运送到周身,以供机 体生命活动的需要。脾的这种功能健旺,称 为“健运”。
讲脏腑与气血津液学说 及其临床应用
;(办)
上一讲 回顾
中兽医学的特点:
动物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 整体观念 动物体与环境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二)辨证论治
上一讲 回顾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阴阳互根 ()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上一讲 回顾
五行学说:
心火 小肠
胆 肝木
脾土 胃
肺的宣发,将津液与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并通 过宣发卫气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通过肺的肃降,津液和水谷精微不断向下输送, 代谢后的水液经肾的气化作用,化为尿液由膀胱 排出体外。
.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
一身之表,包括皮肤、汗孔、被毛等组织 ,简称皮毛.
在生理方面,一是皮肤汗孔(又称“气门” )具有散气的作用,就是说参与了呼吸调 节,而有“宣肺气”的功能。
三是宣发卫气,以发挥其温分肉、司开 合、肥腠理的作用。
()肺主肃降
一是通过下降作用,吸入自然界清气; 二是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
谢产物和多余水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排出体外; 三是保持呼吸道的清洁。 肺气不降而上逆,则引起咳嗽、气喘。
.通调水道
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 排泄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