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最后,今天的课堂氛围总体良好,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文化背景:学生可能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缺乏了解,难以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语言表达:学生可能在准确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时遇到困难。
举例:
-理解“我”在看社戏时的心情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反映了童年的纯真和成年后的复杂情感。
-掌握课文中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来表现情感的写作方法,如“夜色渐深,戏台上的灯光愈发显得明亮”。
-语言表达: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高表达效果。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的叙述结构,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来塑造形象。
-文化认知:把握社戏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理解其在文中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举例:
-文中“促使”、“间隔”等词汇的准确运用,以及“络绎不绝”的比喻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课《社戏》
1.知识与技能:
-学习生字词:促使、间隔、熬煎、络绎不绝等。
-了解文章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社戏》一文。
该文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主要讲述作者童年时期在社戏中感受到民间艺术魅力。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文中描绘人物形象、民间艺术特色以及作者表达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基本情节,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2. 领悟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和对传统文化传承。
3. 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体会民间艺术魅力,传承传统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分析资料、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社戏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语言美。
3. 课文分析:(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讨论作者对民间艺术热爱。
(3)讲解课文中重要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课文分析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内容:(1)基本情节:童年回忆、社戏表演、民间艺术(2)人物形象:长、豆腐西施、赵庄姑娘(3)表达技巧:对比、反问、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中描绘社戏表演,体会民间艺术魅力。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认识。
2. 答案:(1)社戏表演展示民间艺术独特魅力,如服饰、音乐、舞蹈等。
(2)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瑰宝,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间艺术魅力,达到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民间艺术资料,解更多民间艺术形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教案新人教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社戏》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鉴赏和分析有一定的认识和能力。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和大意。然而,对于《社戏》这篇文学作品,学生可能对社戏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对社戏的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介绍。
4. 关联性:本课与课本中的第一单元主题“民间艺术”紧密相关,通过对社戏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5. 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社戏的演出形式和特点,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课堂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教学软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如进行问题调查、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提升课堂活力。
(3)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社戏资料,了解社戏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物展示:教师可以展示社戏的相关道具、服装等实物,让学生亲手触摸和体验,增加学生对社戏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社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参加农村社戏的活动,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阶级的对立。
课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社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此外,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可能对学生理解课文造成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理解课文中的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封建社会农村的悲惨生活和农民的苦难,对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难点: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解释方言词汇和古白话文。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理解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PPT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鲁迅作品,激发学生对《社戏》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认为鲁迅的作品通常表现出怎样的思想和风格?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你们认为会涉及到哪些社会问题?”2.呈现(10分钟)教师借助PPT展示课文原文,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阅读课文,并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社戏的热闹和民俗风情。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引人入胜,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课文也蕴含了作者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可能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共鸣,能够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太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和认识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
4.能够培养对家乡和童年时光的情感共鸣。
四. 教学重难点1.农村社戏这种传统文化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的掌握。
3.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互动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3.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PPT或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3.相关问题讨论和思考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农村社戏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社戏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呈现(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和解释,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巩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
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材安排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他们对鲁迅的作品及本文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难点:理解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会作者对农民阶级的同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写作纸张:为学生提供写作练习的纸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哪些内容。
202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3篇】《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最大的乐趣哦。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社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惮dàn 歌吹chuì 漂渺piāo miǎo 归省xǐng 潺chán 皎洁jiǎo 撺摄cuān duo 絮叨xù dāo 凫水fú 行家háng 纠葛jiū gē 怠慢dài 家眷juàn 蕴藻yùn zǎo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⑴倘:连词。
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⑴大抵:副词。
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⑴相仿:大致相同。
仿:类似。
⑴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⑴怠慢:冷淡。
怠:轻慢。
慢态度冷淡。
⑴诚然:副词。
有确实的意思。
⑴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
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⑴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4.增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学习本文中的词语、成语、俗语等,掌握句子解析技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5.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句子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深入解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深层含义。
-难点解析: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逐步解析并领会句子含义,如“我实在没有说过这句话”中的讽刺意味。
(3)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更深入的认识。
-难点解析:通过对比阅读、作品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如对比阿Q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异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了《社戏》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技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句子解析:分析本文中的精彩句子、修辞手法,提升句子理解和表达能力。
5.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本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6.课后练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7.拓展延伸:结合本文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拓宽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体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农村社戏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对乡土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农村社戏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村社戏的特点。
2.突破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农村社戏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2.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社戏,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农村社戏的了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社戏》教案
在今天的《社戏》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理解文学手法和深入挖掘社会背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知。在讲解《社戏》时,我应该更多地举例说明鲁迅先生如何运用各种手法来塑造人物、表达情感。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阿Q在戏台上的心理变化,从自大、炫耀到最后的自卑、无奈。
c.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理解作者的语言艺术。
-举例: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d.社会背景的融入:学生应能将作品放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其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考虑到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有限,我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介绍《社戏》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让他们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表现得非常积极,但有些小组在讨论时过于依赖课本,缺乏自己的见解。针对这一点,我应该在活动前给予他们更多引导,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形成独立见解,激发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故事情节的把握:学生需要理解《社戏》的故事发展脉络,掌握主要事件及其相互联系。
-举例:《社戏》中“我”与阿Q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b.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应能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塑造人物的意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 社戏》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适合学生阅读。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一些农村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的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细节理解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社戏这种文化形式比较陌生,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理解社戏这种文化形式,以及作者对社戏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在课堂上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互动式教学: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老师准备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视频:老师准备相关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播放社戏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戏的形式。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老师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社戏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社戏》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社戏》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社戏的民间故事。
本文通过描绘社戏的热闹场面以及主人公对社戏的热爱,展现了民间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艰辛。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地方特色,适合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民间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及民间习俗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民间文化元素,体会作者对民间生活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获取信息;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教育: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4.课堂互动:采用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图片等;2.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农村社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教师逐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民间文化元素,如社戏习俗、民间艺术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社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社戏在实际中的表演场景,以及它如何传递情感、表达主题。
其次,在分析课文结构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概念的解释不够到位,或者示例不够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来解释这些手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其作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活动,虽然学生们都很投入,但在分配角色时,部分学生显得拘谨。我意识到,在组织类似活动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放松心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社戏的基本概念、表演特点和文化价值。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社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传承民间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围绕“社戏在实际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阅读和批注,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2.探究人物描写艺术,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理解文中的儿童叙述视角。
4.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5.理解旧时江南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小说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教学难点:(1)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领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鲁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了解作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研读情节设置,感受叙事艺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回忆我们以前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这些文章分别出自哪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朝花夕拾》。
)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文章——《社戏》。
教师板书课题:1 社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鲁迅”的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野草》《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2)课本知识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涉及的重要知识,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社戏 初中课文教案
社戏初中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对社戏进行简单的评价和欣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观察、分析、综合等方法,掌握社戏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3)学会欣赏社戏,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
(2)社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社戏表演的形式、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 教学难点:(1)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如何欣赏和评价社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社戏有什么了解?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社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社戏表演的形式和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播放社戏表演视频,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社戏的艺术价值。
(3)学生分组进行社戏表演,互相评价,教师进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社戏在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6. 作业布置(1)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社戏在其他地区的表演形式和特点。
(2)撰写一篇关于社戏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社戏的欣赏和评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社戏》,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探讨等。
涉及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2. 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社戏图片,引发学生对社戏的兴趣,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生字词的学习。
3. 生字词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让学生做好笔记。
4. 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六、板书设计1. 《社戏》2. 生字词:罗敷、翠翠、琴瑟、社戏等。
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主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戏”的认识。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文章结构分析和主题探讨。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4.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教师需重点关注。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生字词表,包括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含反思)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社戏》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的方式,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观看社戏的情景,反映了民间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它是我们理解鲁迅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中对社戏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场景和人物,以及这些描写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社戏的文化意义。
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这种形式的活动很感兴趣,也积极参与其中。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方向,确保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注意观察他们的讨论过程。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社戏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有着不同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提升审美情趣:感悟作者笔下的社戏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5.强化语言表达: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6.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理解课文内容:《社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背景环境等,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b.分析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少年形象以及成年后的回忆视角,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c.掌握写作手法:场面描写、人物刻画、对比烘托等,学会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社戏》教案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2、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农家小朋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描写的诗情画意及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和抒情作用。
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新课:童年是美好的,我们在童年经历的件件有趣的事情,听到的各个奇妙的童话,唱出的首首稚嫩的歌谣,直至今天我们都还记忆犹新,都还怀有种种快乐与欣喜。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社戏》一文,看看作者对于这段往事是否怀有与我们一样的情感体验。
二、检查预习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
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
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3、检查字音(1)正音(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2)解词。
消夏:避暑。
行辈:辈分。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长辈)。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蕴藻:水草。
旺相:茂盛。
铁头老生:老生,戏曲行当之一,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旦,扮演年轻女子,小生:年轻男子,小丑,滑稽人物,老旦,老年女子。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现在写作“缥缈”。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棹:划船。
弥散:弥漫消散。
装模(mú)作样: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样子给人看。
三、听录音,理清文章结构1、听录音,2、.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 本篇主要叙写什么事件?明确: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2) 依据故事的发展,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什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1-4):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看戏中(5-30):看戏波折(5-9)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2)归航偷豆(23-30 )看戏后(31-40):“我”对社戏的怀念。
(3)依据情节的发展,第二部分又可为几层,各写出什么?明确:看戏波折(5-9)月夜航船(10-13)赵庄看戏(14-22)归航偷豆(23-30 )四、分析第一部分(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明确: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分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3) 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明确:①“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②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④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⑤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突出看社戏在平桥村是最大的乐事。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五、布置作业进一步体会第一部分的表现力量和在全篇中的作用;预习第二部分,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去看戏前的波折,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看戏当中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一部分引到分析第二部分二、分析第一层(1)自读第5至9自然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说说这样详写的作用。
明确:心情变化:盼望——焦急——失望——猜测——沮丧、赌气——高兴、有希望——兴高采烈。
这样写突出了要去看社戏的迫切心情,为写看社戏的乐趣做铺垫。
(2) “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
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到了赵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力“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老少气恼焦急)。
(3)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虽然不能和小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
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
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
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4)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明确“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
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
双喜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
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
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5)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热情聪明能干)。
三、分析第二层(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心畅体舒)。
(2) 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跳、拨、点、磕、架(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拨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点、磕发船迅速)。
船出桥后,架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3)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形(视觉):“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视觉):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嗅觉):豆麦的清香;有情(幻觉):“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触觉:扑面吹来重点语句:“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板书:途中河面朦胧香气扑面怡人心神)。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船行甚快心情更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