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猜想吧!
冀人2017课标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磁铁 11 磁极》优质课教学设计_1
11、磁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磁铁上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吸引力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吸引力最强。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小钢珠、大条形磁铁、回形针,没有标识的磁铁。
教师准备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回形针。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师(实物出示)看,这是什么?生回答(小钢珠条形磁铁)。
师:如果把小钢珠放在条形磁铁中间,一松手,会出现什么现象?同学们猜一猜?2.我们来试试吧!师演示(多做几次)看到了什么(小钢珠在磁铁上总是向两边滚。
)3.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同学们猜想一下,能假定性解释一下吗?(二)磁铁什么地方吸引力大1.是不是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同一块磁铁各部分吸引力不一样强呢?那我们猜想条形磁铁那些部分吸引力最强呢?2.这只是大家初步的想法,怎样用科学的实验数据现象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呢?要比较磁铁各部分磁性谁最强,可以怎么比?3.学生讨论一下,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交流汇报实验方案。
如果要测磁铁各部分能吸起回形针的个数,该怎么做?磁铁是放在桌子上好呢?还是挂起来好呢?可以在条形磁铁的哪个部位放回形针呢?为节约时间,我们可以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板书条形磁铁,并选择五个点,回形针怎么放?我们可以一个接一个放(演示)现在放了几个?如果再放上去要掉下来了,算吸住了几个?注意一定要轻轻的放上去,细心些。
要不要记录各部位吸起的回形针数呢?记在哪里?我们来看一下,磁铁的1、2、3、4、5处下面的括号中就是记录处。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作者慈琪。
讲述了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赞美了老屋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本课重点是关注学生初读体验,让学生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注初读体验:本文题目新奇,从题目就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边读边让学生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根据预习和未预习的学生不同情况,教师关注学生初读时产生的预测,对学生进行分别指导。
关注情节的反复:课文用反复的手法推进情节的发展,各部分情节具有相似性,为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方法上的引领,尤其是对老屋和小动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的相似为学生提供了预测的依据。
关注旁批:根据旁批所在的位置,提示学生可以在题目、插图、文章内容里找到一些线索,进行预测。
【教学目标】1.认识“暴、喵”等6个生字,会写“准、备”等13个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4个词语。
2.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重点】1.能试着一边读一边预测,知道可以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2.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题目、插图和故事内容里的一些线索进行预测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预测的好处和乐趣。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暴、喵”等6个生字,会写“准、备”等13个字,会写“变成、门板”等14个词语。
2.初步学习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够顺着故事情节去推测。
3.懂得预测的内容跟故事的实际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教学过程】一、质疑课题,展开预测(出示课件3)1.教师板书课题,(板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相机指导“倒”的读音。
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第一单元我爱我家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家庭成员的情况,体会长辈对家庭的热爱和为维护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尝试设计、布置房间,初步培养测量、规划、设计能力,通红司感受参与家庭活动的乐趣。
3、细心观察生活,积极动脑,进行小发明和小创造,锻炼动手能力。
4、增进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增强营造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1、了解家庭成员的情况,体会长辈对家庭的热爱和为维护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尝试设计、布置房间,初步培养测量、规划、设计能力,通红司感受参与家庭活动的乐趣。
教具准备:照片、家庭房间图。
教学过程:活动一家人档案册生1:10岁生日时,我看到了爸爸妈妈为我保存的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记录。
生2:我家里也有,我想模仿着做一本《家人档案册》,为家里的每个人建立一份档案。
1、确定内容。
师:召集你们的家人开一次讨论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出示意见单。
师:请小组讨论一下,该确定什么内容?师:怎样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呢?学生讨论收集信息的方法。
2、回忆家庭生活。
学生发言。
3、了解家人和自己。
学生发言。
师:对一些没法观察到的事,你准备怎么办?学生回答。
4、制作档案册。
师:你准备怎样制作档案册呢?生1:我根据家人的不同性格,为他们画特色像。
生2:我为《家人档案册》设计了封面。
5、填写第7页的学习单。
活动二布置我们的家师:新年你们有没有购买什么新的家庭摆设品呢?生1:有,我家新买了餐桌。
生2:我家新买了一套家具。
师:好呀,那每位同学可以重新布置一下房间,让自己的家更舒适。
1、看看问问。
师:每位同学先对自己的家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下感到不满意和认为不错的地方。
师:还要询问一下你的父母亲对现在的布置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
2、我的布置计划。
师:你准备怎样布置?说说你的计划,可以画出你的布置。
学生发言,展示简易的布置图。
师:你的父母亲对你的布置计划有什么意见?学生发言。
3、量量画画。
师:和家人仔细测量一下家具、房间等的大小,并记录在书本第10页的表格上。
小学数学《100有多大?》实录
《100有多大?》教学实录活动过程:一、复习导入板书:100师:这个数是多少?生:一百。
师:几个十是100?生:10个10是100。
师:几个一是100?生:100个一是100。
师:是的,100个1也是100。
那生活中的100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100有多大。
(板书课题:100有多大?)二、探究活动师:大家眼睛闭着,在大脑里大胆猜想一下:100有多大?谁来比划一下!生:100有这么大。
(两手在胸前虚抱)生:不对,100有教室那么大!生:100应该有这么长吧。
(两手展开)……师:看来同学们心目中的100各不相同,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我们先来看看:100个小正方形拼起来有多长。
师:你打算怎么办?生:先把100个小正方形拼好,再用尺子量出它们的长度。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一定找出100个小正方形拼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吗?生:还可以先用10个正方形拼起来量出它们的长度,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加起来。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生:那10个十不是100吗,我先量出10的长度,再把10个长度加起来就是100个的长度了。
师:你说的真好!大家听明白了吗?有什么疑问?生:为什么不取9个、11个呢?生:那样就不好算了,还有多余的。
师:说的对!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要取整十。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要求吧!(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取10个长方形拼起来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100个长方形拼起来的长度,从中体会100的大小。
)明白了吗?让我们开始吧!学生分小组测量操作、计算、汇报。
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测量、计算的结果?生:我们组先量出10个小正方形拼起来的长度是10厘米,再把10个10加起来就是100厘米。
生:我们组也发现100个小正方形拼起来的长度就是100厘米。
师:大家的结果都是100厘米吗?(是的。
)为了进一步验证大家的成果,老师特意将100个和你们一样的小正方形在这张纸上拼起来,现在有谁愿意上来量一量它的长度?指名学生上台测量,得出结论:100个小正方形拼起来的长度就是100厘米。
幼儿园我的猜想教案中班
幼儿园我的猜想教案中班教案名称,幼儿园我的猜想教案。
适用班级,中班。
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通过猜想游戏,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
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
比如,观察天空中的云彩,让幼儿猜想云是什么做的,为什么会移动等。
2. 通过听故事、看图片等方式,引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猜想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心情等。
3. 组织幼儿进行猜谜游戏,让他们通过提示猜出谜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游戏,比如“猜一猜”游戏,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猜出老师给出的谜底。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比如,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视频,让幼儿观察视频中的动物,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猜想,比如这只动物会不会会飞、会不会会游泳等。
2. 组织幼儿进行猜想小游戏。
老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谜面,比如“白天走,晚上眠,一年四季都不变”,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猜出答案是“路”,并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猜想过程。
3.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老师给出一个简单的情景,比如“小明迷路了,他该怎么办?”然后让幼儿在小组中讨论并表演出自己的想法。
4. 结合绘画、手工等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作品,比如画一幅自己猜想的动物世界、制作一个自己猜想的玩具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提出的猜想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清晰、表达是否流畅等。
2. 观察幼儿在小组合作游戏中的表现,包括他们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
3. 收集幼儿的绘画、手工作品,评估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幼儿对于猜想游戏非常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表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引导幼儿进行猜想游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读故事、学数学》公开课一等奖
综合实践——读故事学数学教材内容: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读故事、学数学教学目标:1. 通过读故事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的能力。
3. 体会数学故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读故事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
难点: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育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读故事、学数学”。
一、走进生活,引入主题师:古今中外有许多蕴含哲理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
同学们,你们都阅读过哪些数学故事?(出示主题图)生1:我读了《田忌赛马》。
生2:我看过《曹冲称象》。
生3:我读过《狄多公主圈地》。
师:同学们读过的数学故事都很有研究意义,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狄多公主圈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新课读故事、学数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质疑辨析(一)读一读——了解故事内容(课件出示教材第29页狄多公主圈地的数学故事。
)师:关于狄多公主圈地的故事,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1:古代有一位公主叫狄多,她的王国发生叛乱后,就逃到了非洲。
一天,她向当地的一名酋长雅布乞求一些土地,雅布酋长不想多给土地,就给了狄多一张犍牛皮,让公主用这张犍牛皮圈土地,圈多少就给多少。
聪明的公主用这张犍牛皮圈得了很多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拜萨(意为牛皮)城。
师:读完这个故事,如果你是狄多公主,会怎么想?生2:一张牛皮大约4平方米,如果用这张牛皮去覆盖土地,那太少了。
生3:想要圈出更多的土地,要把牛皮变得足够大。
师:你们不仅估计出一张牛皮大约有4平方米,还想出了圈地的方法,真好!(二)议一议——探究故事中的数学问题1. 狄多公主怎样才能圈得更多的土地?师:狄多公主想了怎样的方法,才能圈得更多的土地?生1:牛皮遇水会膨胀,可以先让牛皮泡水里变得更大。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本书阅读指导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整本书阅读指导课1、引入阅读期待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和作品简介,也看了目录,但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猜想一下吧!2、猜想内容A.看书名,你们能猜想出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吗?B.通过目录,你们能猜想出这本书的大致内容是什么吗?C.从作者小传中,你们能猜想出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吗?3、小结阅读期待通过猜想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容,让我们继续阅读吧!三)阅读过程:深入阅读,探究细节1、阅读方法:快速阅读、精读、泛读A.快速阅读:通过快速浏览全书,获取整体印象。
B.精读: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C.泛读:对书中的一些细节进行阅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小结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需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3、深入阅读:探究细节,理解作者的意图A.找出书中的关键词,理解作者的主旨思想。
B.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理解作者的意图。
C.关注书中的细节,如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小结深入阅读:通过深入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四)阅读感悟:分享阅读体验,交流感受1、阅读感悟: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了什么?A.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B.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和理解。
C.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
2、分享阅读体验,交流感受A.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B.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小结阅读感悟:通过分享阅读体验和交流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1、阅读完以上两个片段,结合《海伦·凯勒》这本书,我想对___说:你的勇气和坚持让我深受启发,你的故事让我相信,只要有信念和努力,我们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2、老师摘录的这些语言只是《海伦·凯勒》中的一小部分,这本书中还有更多精彩、惊人的内容。
考试反思物理5篇
考试反思物理5篇反思不仅是对外部环境和现实生活的评估,同时也能够促进个人发掘自我内心感受,并协助其处理自我情感,缓解压力和焦虑,增强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今天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考试反思物理,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考试反思物理精选【篇1】在这次的考试中,明显觉得有很多生疏的题目。
有些内容是已经忘记了的,这就需要考试时充分发挥想象,思考与什么内容有关,加以判断修改,写上。
一般最好还是不要空题的,至少还有可能答对,有时还会因此而激发出想象。
不会的,可以采取各种特殊方法判断,如最值法,枚举法等,有时也可以帮助答题。
但是关键的,还是在考前的工作。
学完一个单元,应及时看它前面的一个单元,以达到复习的.作用。
经常翻翻书,看看那些公式与实验原理,会加强记忆。
在考试前,几份综合卷子是必需的,这有助于回忆前面内容,查缺补漏,并且在平时,也应多练一下,物理这门学科,就是需要多见与多做的,所以练习同样重要。
物理也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这就要求做题写答案时,一定经过仔细斟酌才可。
既不可多写,也不能少写,模糊不清。
对实验现象需了解透彻、读懂才能做对、做好。
这种情况就会丢掉分,可能看题看得还是不太仔细,练习也过少了。
应写得凝练而不啰嗦,,绝对能拿到分。
再有,单位与符号的固定要求一定要记牢,不确定的第1页共7页东西坚决不要用,否则会扣分扣得很冤枉。
这是做题的一个技巧,如果随便写,不珍惜分,只会让自己丢掉许多不该错的分,至少会的一定要保证不扣分。
对于这一学期的物理学习,我认为在初三的日子里,我更应把珍惜课堂听课、多练习、仔细读与思考、多复习相结合,让自己在物理这门科目上掌握得更好,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考试反思物理精选【篇2】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学习形式。
但是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级小学综合实践教案
⼀年级⼩学综合实践教案巧⼿⼤⽐拼活动⼀:⽐⼿⼀、活动⽬标:1、通过活动学⽣观察⾃⼰的⼿,知道每个⼈都有两只⼿,每只⼿上有五根⼿指。
2、让学⽣了解⼿的作⽤和本领,知道⾃⼰的⼩⼿很能⼲。
3、激发学⽣爱护⾃⼰双⼿的情感。
⼆、活动准备:1、PPT课件2、⽛刷、⽑⼱、抹布、铅笔等三、活动过程:(⼀)开始部分师:⼤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请⼩朋友们把你们的⼩⼩⼿伸出来跟⽼师⼀起做游戏。
游戏:“听我说,跟我做“⼩⼿⼩⼿拍⼀拍,我把⼩⼿举起来。
⼩⼿⼩⼿拍⼀拍,我把⼩⼿放下来。
⼩⼿⼩⼿拍⼀拍,我把⼩⼿往前伸。
⼩⼿⼩⼿拍⼀拍,我把⼩⼿往后伸。
⼩⼿拍⼀拍,我把⼩⼿抱起来。
⼩⼿⼩⼿拍⼀拍,我把⼩⼿藏起来。
(⼆)基本部分1、知道⼈有两只⼿,两只⼿的⼤⼩⼀样,也叫⼀双⼿。
(1)师:刚才啊我们⼩朋友和⾃⼰的⼩⼿做了游戏,那现在请⼩朋友看⼀看⾃⼰的⼩⼿,数⼀数你有⼏只⼿?⽼师请学⽣数⼀数⾃⼰有⼏只⼿(两只⼿)。
(2)知道两只⼿也叫⼀双⼿举⼿游戏:⽼师说“⼀只⼿”、“两只⼿”“⼀双⼿”请学⽣举⼿。
师:⼩朋友都有两只⼿,⽐⼀⽐你的两只⼿是不是⼀样⼤的?你是怎样⽐的?(请学⽣⾃⼰先探索⽅法,再教给学⽣⽐的⽅法,将⼿掌合起来,⼿指对⼿指)⼩结:⼩朋友都有两只⼿,两只⼿是⼀样⼤的,所以它⼜有另外的名字叫⼀双⼿。
2、数⼀数,⼀只⼿上有⼏个⼿指。
师:⼩朋友们真棒,现在请你数数⾃⼰的⼀只⼿上有⼏根⼿指,跟着⽼师来数数(从拇指开始,按次序进⾏,⼝⼿⼀致地点数,也可从⼩指开始数,数好后再换⼀只⼿数。
)⼩结:现在我们知道我们的每只⼿上都有五个⼿指。
3、说⼀说⼿的作⽤(1)⼿的作⽤。
师:⼿的本领可⼤了,会做许多许多的事情。
⼩朋友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呢?(引导学⽣从多⽅⾯考虑会写字、刷碗、洗⾐服、叠被⼦、做饭、擦桌⼦等),教师把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请⼩朋友做⽰范。
(写字、擦桌⼦、刷⽛、洗脸)师:那你们说说爸爸妈妈的⼿能做什么呢(引发学⽣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6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优秀6篇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
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6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与评析》,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篇一王林家和张强家各有一块地,如图:4米4米王林家张强家6米6米可是谁家的地面积能大些呢?他俩都想知道,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大家先猜猜看?让学生猜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为什么?主要是向学生暗示了当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长与底,宽与高分别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会相等,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
王林家的地是长方形,我们能求出面积。
而张强家的地是平行四边形,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说预设效果篇二这节课的设计,给学生充足的眼看、手做、耳听、嘴说、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新知,并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来验证结论,这使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训练。
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学法,为学习提供一把释疑解难的钥匙。
动手实践,推导公式篇三①实践操作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再通过出示:当平行四边形的高不变,它的面积随着底边的缩小而缩小,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有关;当平行四边形的底不变,它的面积随着高的缩小而缩小,也说明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有关。
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
新部编版⼩学⼀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上学路上》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共两套说课稿】新部编版⼩学⼀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稿第⼀单元我是⼩学⽣啦第四课《上学路上》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师,⼤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学路上》。
下⾯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程序”、“说板书”五个⽅⾯对本课进⾏具体研说,恳请⼤家批评指正。
⼀、说教材新教材结合⼀年级学⽣的年龄特征,以其新颖独特的绘本形式向学⽣展⽰了⼀个丰富的⼉童世界,重视以“学⽣视⾓”为教学起点,密切联系学⽣的⽣活实际,将道德与法治教育紧密渗透到学⽣的⽣活中去。
本单元《我是⼩学⽣啦》是⼀年级教科书的起始单元,是为了帮助学⽣顺利过渡到学校⽣活。
⽽《上学路上》这⼀课把每天上学之路,这些极平常⼜不易被学⽣注意的现象重新提取信息,并把上学路上的经历、安全因素与个⼈、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让学⽣深刻感受到社会对⾃⼰的关爱,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说学情该教材的对象是⼀年级新⽣,⼀年级的孩⼦活泼好动,对各类事物都充满新鲜感,但性格⽐较⾃我,对学校⽣活较陌⽣,学习、⽣活习惯还有待养成。
三、教学⽬标:1.了解和感受不同的上学路,知道在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培养学⽣平安、快乐去上学的情感。
2.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活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觉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注意安全和保护⾃⼰。
3.培养观察能⼒,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会感恩。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观察能⼒,体会上学路上的温暖,学会感恩。
难点: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与⾃⼰⽣活有关的交通安全知识;⾃觉遵守交通规则,学会注意安全和保护⾃⼰。
五、说教法和学法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年龄特征,本课我主要采⽤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演⽰法指导学⽣使⽤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法等学习⽅法,使学⽣在学中玩,玩中学,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过程活动⼀、认识任课⽼师1.出⽰本班课程表: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年级的⼩学⽣了,谁能告诉我,你们都学习了哪些学科的课程?指名回答。
小学数学教案提出猜想
小学数学教案提出猜想
教学内容:数学猜想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整理和推理得出数学猜想,并进行验证。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幅图片或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猜想的思考。
2. 实例讲解: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得出一个数学猜想,并进行验证。
3. 练习:让学生自行尝试提出一个数学猜想,并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4. 展示与分享:鼓励学生将自己得出的猜想分享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 实践验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验证自己的猜想,观察结果是否符合预期。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出得出数学猜想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提示:鼓励学生在观察、整理和推理的过程中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拓展延伸:学生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新的数学猜想,并尝试寻找规律和解决方法,开拓数学思维。
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
孪生素数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说起“孪生素数猜想”跟“哥德巴赫猜想”,你可能会觉得这俩名词一听就像是啥复杂的数学难题,根本不适合咱普通人讨论。
但是,咱今天就用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聊聊这俩东西,保证你看完之后,觉得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啥是孪生素数呢?嗯,就是两个素数,它们之间差了2。
比如3和5,7和9(不对,是5和7!)。
这些数字它们长得不一样,但却有一种特别的亲密关系,仿佛就是一对双胞胎,怎么都分不开的那种。
对了,素数可不是普通的数字,它是只能被1和它自己整除的数字。
比如2、3、5、7这些,都是素数。
哦对,2是唯一一个偶数素数,咋听咋有点神奇吧?想想看,素数本来就少得可怜,咱还把它们凑成对儿,简直是给这些稀有物种起了个“夫妻名”——孪生素数。
那么孪生素数猜想到底是啥呢?猜想就是说,这样的孪生素数,好像一直在不断地冒出来,虽然目前没人能证明到底有多少对这样的孪生素数存在,但大家都信它,觉得这个猜想应该是真的。
就像是咱平常说的“天上掉馅饼”,大家都相信,虽然它掉下来得看运气,但总有那么一两块是真的!哎,我脑袋里想起了小时候家里老爸总说:“天上不会掉馅饼,掉下来的是锅巴”,不过,他这话有点“愤青”了,意思是“没那么容易得来”。
但对于数学界来说,孪生素数猜想是挺让人兴奋的事,因为如果有一天被证明了,那可是数学史上的一大突破,能让人惊掉下巴。
说到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也是个超级有意思的事情。
哥德巴赫猜想的内容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那种无聊的纸上谈兵?但如果仔细想想,仿佛就像魔术一样,有些数字看起来完全不搭边,但通过一些巧妙的组合,它们居然能“凑在一起”。
比如6这个偶数,可以是3加3;8可以是3加5;10可以是5加5或者7加3,奇不奇怪?更奇怪的是,这个猜想虽然被很多聪明的大脑给推敲过,甚至无数次证明了它在小范围内是成立的,但要想从根本上证明它,依然让大多数数学家抓耳挠腮、捉襟见肘。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小黄和小蓝(通用5篇)
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小黄和小蓝(通用5篇)幼儿园小班绘本教案:小黄和小蓝篇1活动目标: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朋友间应该友好相处,在游戏中找到快乐。
2、能通过故事对色彩的变化产生好奇和兴趣。
3、通过多种阅读手段理解图画书内容,了解故事,感受故事诙谐幽默的情节。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蓝和黄的水粉颜料,毛笔。
幻灯片课件。
蓝和黄的纸片。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懂得朋友间应该友好相处。
能通过故事理解色彩的变化。
活动过程:一、认识新朋友1、导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对好朋友,你们猜猜它们是谁?2、教师出示纸片(蓝和黄),你们看,这就是老师今天请来的好朋友:小蓝和小黄,你们猜猜,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捉迷藏……)二、欣赏故事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会发生什么事呢?(教师播放幻灯片,根据图片分段讲述故事)2、原来它们做了那么多事情,那你们来说一说,你看到了(听到了)什么呀?(幼儿自由发表)3、教师总结:原来小蓝和小黄抱一抱会变成绿色啊,太有趣了!4、你们想不想也看看这么有趣的事啊?(教师出示两种颜料,并混合,让孩子能加深印象)5、原来真的会变啊,小蓝和小黄太厉害了!6、教师根据图片完整讲述故事,请个别幼儿看着图片讲述7、师幼一起完整讲述三、游戏:找朋友1、今天老师请来了一对好朋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男孩子是小蓝,女孩子是小黄,请你找一个好朋友,一起抱一抱!(体验有朋友的快乐,并能友好相处)2、角色互换,游戏重复几次活动结束:现在我们这里有很多都是好朋友了,那到另外的班级里去找找好朋友吧!活动反思:小班幼儿对于常见的颜色名称已有一定的认识也能说出它们的名称,而且也喜欢各种漂亮的颜色。
而在这节语言活动课中,通过小黄和小蓝的故事让幼儿学会理解故事内容,并让幼儿了解蓝色与黄色在一起能变成绿色的道理。
在理解故事中幼儿对于我所提问的问题都能用故事中的语句来回答,学习欲望比较强,积极性高。
小学猜想的数学教案
小学猜想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锐利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探索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猜想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猜想的结果。
教学准备:
1.准备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
2.准备纸笔等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猜想。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探究(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尝试解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的规律。
三、总结(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和解答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猜想的准确性,并讨论正确的解答。
四、拓展(10分钟)
教师出示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和解答,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极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且会为了验证猜想而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创造力的目的。
时间旅行理论与可能性
时间旅行理论与可能性有关时间旅行的概念常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让人着迷。
我们时常想象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虽然目前科学界对时间旅行的实际可行性仍存在争议,但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时间旅行的理论基础和可能性吧!时空扭曲与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时间旅行理论的基石。
根据相对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关联的,而质量和速度的变化会引起时空的扭曲。
当穿越光速时,时间会变得相对缩短,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时间旅行的猜想和讨论。
穿越黑洞的可能性黑洞是时空中质量极其密集的天体,它的引力场极强,甚至连光都无法逃脱。
有一种假设认为,如果能够穿越黑洞的事件视界,也许可以实现时间旅行。
然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因为黑洞的奥秘还未完全被揭开。
时间悖论的挑战时间悖论是时间旅行理论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比如著名的“祖父悖论”:如果一个人回到过去杀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他是否会存在于未来去杀死祖父的那个时间点呢?这种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让时间旅行的可行性备受质疑。
多重宇宙与平行时空另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猜想是多重宇宙理论。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决定和选择都会在不同的宇宙中产生不同的结果,时间旅行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平行时空之间穿行。
这种设想让时间旅行变得更加离奇而神秘。
时间旅行的理论固然令人神往,但目前科学尚未找到确凿的证据支持时间旅行的实现。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时间旅行的可能性,但对于宇宙中如此丰富多彩的未知之处,我们也许应保持一颗探索和想象的心。
希望您在阅读本文时,对时间旅行理论和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未来科学能够揭开时间旅行这个谜团的真相。
愿我们的探索精神永不止步!思考与探索,让时间旅行的梦想永存!。
小学数学“猜想-验证-归纳-运用”课堂教学模式
“猜想——验证——归纳——运用”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黎川二小丁国安一、模式的理论依据: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爱因斯坦的不少发明和理论也都是由一定的猜想而产生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模式的教学目标:1、教师方面:引领数学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更好地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深度思考、重新组合、创造性地用好,达到优化有效,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以及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去;数学猜想能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猜想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三、模式的操作流程:(一)、知识迁移——有“理”猜想,激活思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常常与新知之间存在着一层“真空地带”,这正是学生学习新知时在认知和心理上竭力要跨越的障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猜测活动就应在这“真空地带”中展开,让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借助旧知产生“正迁移”,先建立猜想,然后从不同角度来验证猜想。
语言课程 大班《一片叶子的猜想》文字稿
A107语言课程大班《一片叶子的猜想》文字稿今天,陆老师带来了一首散文诗,我先读给你们听一段,你们仔细听这首散文诗可能说的是什么,好不好?好。
仔细听。
它就是它,每一个春天,当黄鹂开始鸣叫,当温暖的阳光撒在这里,它就冒了出来。
它是蝴蝶的隐身城堡,它是飞蛾宝宝的摇篮,它是可爱的盛水的勺子。
你觉得我刚才这首散文诗说的是什么?你来说。
你刚才说的是像那个什么摇篮。
像摇篮,肯定是某一个像摇篮的东西,是不是?你觉得呢?它说什么那个水勺子。
也有可能是有点像个勺子的东西,是不是?你觉得呢?它说这摇篮好像是勺子一样的。
哦,你觉得听出来这个摇篮像勺子一样的,是吧?接下来这样好吧,我们看着画面,我再把这首散文诗读一遍,你们听一听,好不好?好。
好,仔细听。
每一个春天,当黄鹂开始鸣叫,当温暖的阳光撒在这里,它就冒了出来。
它是蝴蝶的隐身城堡,它是飞蛾宝宝柔软的摇篮,它是可爱的盛水的勺子。
散文诗里面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你来说。
它里面说的是盛水的勺子。
盛水的勺子,什么在盛水?叶子,叶子盛水。
散文诗里面说的是什么东西?叶子。
叶子,你从哪里听出来散文诗里面说的是叶子?你来说。
因为我刚才已经说了我听见他们在说一个像一个勺子的。
哦,像勺子这句话你觉得说的就是叶子,是不是?对。
她是这样听出来的,你们呢?你来说。
我是觉得从蝴蝶隐身那一段,因为叶子是可以把蝴蝶给遮住的。
哦,你是从这一段听出来可能是叶子,是不是?是的,今天陆老师带来的这个散文诗就是关于叶子的,叫《一片叶子的猜想》。
我们再仔细地来听一遍,在这首散文诗里面它把叶子都猜想成了什么,仔细听。
叶子就是叶子,每一个春天,当黄鹂开始鸣叫,当温暖的阳光撒在这里,叶子就冒了出来。
它是蝴蝶隐身的城堡,它是飞蛾宝宝柔软的摇篮,它是可爱的盛水的勺子。
刚才看到叶子猜想的总共有几张画面,记得吗?记得,记得。
你来说,有几张画面是说的叶子的猜想。
它是蝴蝶的城堡,还有是飞儿的摇篮,还有是盛水的勺子。
几张总共?三张。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杠杆》教学反思「篇一」在这个探究实验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1、紧贴生活创设思维的空间,为学生拨开云雾,展开猜想的翅膀。
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
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形成科学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3、营造宽松环境,培养敢想敢说的精神。
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往往使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课堂上巧妙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4、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
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
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这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
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小桶装沙、硬币等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杠杆》教学反思「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一只想飞的猫》阅读课教案(推荐课 指导课 欣赏课 汇报课)
《一只想飞的猫》读书推荐课教案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一只想飞的猫》的兴趣。
2、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并能在以后的阅读中不断实践,养成习惯。
教学重难点:激发阅读兴趣,学习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学生:课外书《一只想飞的猫》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点题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上的是“读书推荐课”,那么谁先来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书才能称得上是好书呢?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启迪智慧,学习做人。
二、导入激趣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厚的常识和夸姣的情感,阅览一本好书,就像同睿智而崇高的人谈话。
罗致书中精华,填充灵魂的空无,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咱们深入去了解他的心灵。
拨开前方的雾,前面屹立着一座冰冷的大门,那种感觉,如春风一掠而过,如春雨丝落而下。
2、今天老师就在这浩如烟海的好书中,选择了一本,推荐给大家。
3、(课件出示)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
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儿童文学创作、翻译和理论研究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宝贵遗产。
他就是陈伯吹老先生。
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书的前言部分。
5、出示:陈伯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教育家、理论家,被誉为“东方安徒生”。
七十余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文笔流畅,构思巧妙,或将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或在幽默诙谐中传递哲理。
另外,陈伯吹先生的作品读起来让人亲切自然,因为在这些作品当中,自然万物全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充满了与人相谐的生命力;傲慢无礼、自命不凡的小甲虫,为草莓涂料的太阳公公,温柔美丽、为孩子讲故事的夜姑娘,到处惹事、幻想飞到天上去的猫等。
本书从陈伯吹先生的作品中精选出八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希望孩子能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养成好习惯,收获高尚的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来猜想吧!
外海中心小学伍惠莲 2014、1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因此,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展开猜想,这里谈一下我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生长点,激发猜想
合理的数学猜想凭借的是直觉思维,但它离不开生发点,不是凭空瞎猜。
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等方面往往存在着某些内在联系,这些都可以作为数学猜想的生发点。
因此,教师在新知的教学中,要提供有连接性的教学材料,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合理猜想。
我在导入新课时常常提出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从已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导入,问:你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吗?既然正方形也是平面图形,我们能否也利用转化的方式,化正方形为长方形,依据数学“化生为熟”的原则,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呢?问题
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
有的说,我们能否将正方形当成长方形来求面积;有的说,可不可以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呢?……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与课本上基本一致时,他们会感受到猜想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知的探求中去。
二、去伪存真,验证猜想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操作。
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猜想后,我积极鼓励学生开阔思维,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良好猜想氛围,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疆域,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猜想的依据,索求猜想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不迷信已有的结论,不满足现成的答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来检验猜想的真伪。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寻求:三角形内角和的答案。
这时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有的学生剪下三角形的两个角后,再与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同样可以得出结论;还有的学生则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把三个角度数相加。
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
在猜想中探索出正确的答案,在实践中验证了猜想的准确性,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猜想是一种似真判断,学生难免会出现不合理猜想,学生提出猜想后,应引导学生加以验证、分析或解释。
例如:低年级学生往往在学习加法交换律后认为减法也有交换律,尽管这是一个稚嫩的,错误的类比猜想,教师也应该积极鼓励。
因为我想:尽管猜想的结果是错的,但猜想本身没错。
允许犯错误是上帝赐予学生的权利,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创造的萌芽。
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发现错了。
这样处理,学生自己纠正错误比教师讲解更有效,保护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三、说清道理,完善猜想
说是学生把感性的知识通过理性表现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完善认知和猜想的必要过程。
猜想是人们依据事实,凭借直觉所做出的合理推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儿童想象力丰富,猜想也是百花齐放,教师要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猜想依据、实践过程以及得到的结论说出来,使其认识更加明确、思维更加完善。
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我有一根绳子,你想一想,用它围成的哪种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学生们各抒己见,结论正确的同学,不仅要阐述自己依据什么旧知来推测新知,还要详细地叙述论证的过程。
猜想不合理的同学也要能说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验过程,并且要告诉大家
自己的猜想失败的原因。
通过对猜想过程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巩固下来,也使失误成为教训,学生获得的远比得到一个答案要多得多。
四、课后练习,运用猜想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教学时如何使学生经常应用猜想呢?我通常都在学生沉浸于猜想成功的兴奋状态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灵活、开放性的练习,让他们用猜想的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巩固、深化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猜想成败,当猜想成功时,让学生品尝成果的甘甜,获得成功体验,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当经过论证的发现猜想失败出错时,引导学生不灰心,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习科学家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的创造活动中。
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
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一种合理的推理。
波利亚指出:“教学必须为发明作准备,或者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抑学生中间的发明萌芽。
”让我
们和学生一起来猜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