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分析概论
2色谱分析概论
(一) 色谱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色谱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态分布曲线 拖尾峰、前延峰 对称因子、拖尾因子 0.95~1.05
(二) 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时间 保留时间 tR 死时间 t0 从进样开始到某个组分的色谱峰顶点的 时间间隔
调整保留时间 tR`= tR-t0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 样开始、通过色谱柱,到出 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亦 即流动相到达检测器所需的 时间 某组分由于和固定相作用,比不作用的 组分在柱中多停留的时间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Chromatography
有机化学实验:薄层色谱、纸色谱 分析化学实验: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
概 述
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流动相(mobile phase)
色谱分离原理:利用物质在 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 数差异而实现分离。 色谱法与光谱法的主要区别: 色谱法具有分离、分析两种功能
rB , A
' t RB
t
' RA
(t RB t 0 ) (t RA
25.0 2.0 1.77 t 0 ) 15.0 2.0
kA
' t RA
t0
15.0 2.0 6 .5 2 .0
' t RB t RB t0 25.0 2.0 23.0(min)
C溶解能力大的组分
D溶解能力小的组分
练习
1. 色谱法作为分析方法的最大优点是: A 进行定性分析 C 分离混合物 B 进行定量分析 D 分离混合物并分析之
练习
2. 衡量色谱柱效能的参数为( A 分离度 C 半峰宽 B 容量因子 D 分配系数 )。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在流动相和固定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的大小
反映了组分在固定相上的溶解-挥发 或 吸附-解吸的能力。
分配系数大的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
力强,因此在柱内的移动速度慢;分配系数小的
组分在固定相上溶解或吸附能力弱,因此在柱内 的移动速度快。
经过一定时间后,由于分配系数的差别,使
各组分在柱内形成差速移行,达到分离的目的。
空间总和)
当色谱柱载气流速为F0(ml/min)时,它与死时间的 关系为:
V0(M) = tM· 0 F
(VM 大,色谱峰展宽,柱效低)
4. 保留值:定性参数,是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试样中各组分
在色谱柱内滞留行为的一个指标。 (它可用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和相对保留值等表示) (1)保留时间 tR (retention time): 从进样到柱后出现待测组分浓度最大值时(色谱峰顶点) 所需要的时间,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时间。如图中tR(1)、 tR(2) 所示,
把这些色 带称为 “ 色谱图 ” (chromatography), 相
应的方法叫作“色谱法”
色谱法是一种分离技术:
其中的一相固定不动,称为固定相 另一相是携带试样混合物流过此固 定相的流体(气体或液体),称为 流动相
各组分被分离后,可进一步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经典: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离线的,即 不能连续进行 现代:分离过程和其含量测定过程是在线的,即 能连续进行
p tR tM t 'R k q tM tM
任一组分的 k 值可由实验测得,即为调整保留时间 tR’与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的保留时间tM 的比值。可将k 看
作色谱柱对组分保留能力的参数,k 值越大,保留时间越长。
色谱分析法概论
§1.1 概述
色谱法也叫层析法,它是一种
高效能的物理分离技术,将它用于
分析化学并配合适当的检测手段,
就成为色谱分析法。
色谱法的最早应用是用于分 离植物色素,其方法是这样的: 在一玻璃管中放入碳酸钙,将含 有植物色素(植物叶的提取液) 的石油醚倒入管中。
此时,玻璃管的上端立即出现几 种颜色的混合谱带。然后用纯石油醚 冲洗,随着石油醚的加入,谱带不断 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开成几个不同 颜色的谱带,继续冲洗就可分别接得 各种颜色的色素,并可分别进行鉴定。 色谱法也由此而得名。
色谱流出曲线的意义: 色谱峰数(样品中单组份的最少个数)
色谱保留值(定性依据)
色谱峰高或面积(定量依据)
色谱保留值或区域宽度(色谱柱分离效
能评价指标)
色谱峰间距(固定相或流动相选择是否
合适的依据)
§1.3 色谱法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离, 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足够远, 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决定
h. 区域宽度:色谱峰的区域宽
度是色谱流出曲线的重要参数之一
,可用于衡量色谱柱的柱效及反映 色谱操作条件下的动力学因素。宽
度越窄,其效率越高,分离的效果
也越好。
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表示法: 标准偏差:峰高0.607 倍处峰 宽处的一半。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4 峰底宽W:色谱峰两侧拐点上切 线与基线的交点间的距离。W= 4
有关,与两相体积、
柱管特性和所用仪
器无关。
分配系数 K的讨论
试样一定时,K主要取决于固定相性质一定温
度下,组分的分配系数K越大,出峰越慢;每个组 分在各种固定相上的分配系数K不同;选择适宜的 固定相可改善分离效果;试样中的各组分具有不 同的K值是分离的基础;某组分的K=0时,即不被 固定相保留,最先流出。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概述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从本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5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
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1948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的研究而获奖,1952年英国的Martin和Synge因发展了分配色谱而获奖;此外在1937~l972年期间有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
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
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
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
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法与纸色谱法。
50年代气相色谱法兴起,把色谱法提高到分离与“在线”分析的新水平,奠定了现代色谱法的基础,l957年诞生了毛细管色谱分析法。
60年代推出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有效地弥补了色谱法定性特征差的弱点。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的崛起,为难挥发、热不稳定及高分子样品的分析提供了有力手段。
扩大了色谱法的应用范围,把色谱法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80年代初出现了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兼有GC与HPLC的某些优点。
80年代末飞速发展起来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更令人瞩目,其柱效高,理论塔板数可达l07m-1。
色谱分析法概论
流动相选择
02
03
分离条件优化
选择合适的流动相,控制待测组 分的吸附和解吸行为,提高分离 效果。
通过调整温度、压力、流速等参 数,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 率和准确性。
检测过程
检测器选择
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和检测需求, 选择合适的检测器,如紫外可见 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 检测器等。
检测条件优化
原理
基于不同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吸附 或溶解能力差异,实现各组分的 分离。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性 差异是色谱分离的基础。
发展历程与现状
发展历程
自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了色谱法以来,该技术不 断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许 多新型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 等。
现状
色谱分析法已成为实验室常规分析手段,尤其在生命科学、 药物研发、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仪器 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色谱分析法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根据流动相的不同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等。
根据分离原理的不同
体积排阻色谱、亲和色谱、环糊精色谱等。
根据固定相的不同
优化检测器的参数,如波长、电 压、响应时间等,提高检测灵敏 度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检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 释,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分布 和变化规律等信息。
05
色谱分析法的实验
技术
薄层色谱法
原理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色 谱技术,利用固定相吸附剂对不同组 分的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分离。
操作流程
样品制备
样品收集
根据分析目的,选择合适 的样品收集方法,确保样 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第十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p2 2pq q2
3
p3 3p2q 3pq2 q3
4
p4 4p3q 6p2q2 4pq3 q4
5
p5 5p4q 10p3q2 10p2q3 5pq4 q5
6
p6 6p5q 16p4q2 20p3q3 16p2q4 6qp5 q6
第四十页,本课件共有62页
色谱柱第r块板上的组分重量分数 N xr 可以用二项式展开式示表:
3. 保留体积与渗透系数的关系
VR
Vm(1Kp
Vs Vm
)
V0 KpVs (Vm V0 )
分子尺寸大,即分子量大的组分其渗透系数小,保留 体积小,先出峰。
第三十四页,本课件共有62页
第四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组分保留时间为何不同?色谱峰为何变宽?
色谱分离是色谱体系热力学过程和动力学过程 的综合表现。
组分B的保留指数为882.3。 求组分A的保留指数。 试问A和B有可能是同系物吗?
第十五页,本课件共有62页
解:
IA
100
z
lg lg
t
t R R (
( z
A) 1
lg ) lg
t
R ( t R
z (
) z
)
100
8
lg lg
11 12
lg lg
10 10
852 .3
随着 N 的增加,组分进入检测
器,
此时组分在流动相中的
浓度为:
C m N x r q / V ( V 为单位塔板体积)
C m N xr r m N xr r
N max V
VR
( N max V V R )
组分离开色谱柱时,
r 1 n ,当 r 很大时
色谱分析概论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一、色谱法的定义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它是利 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用样品中各种组分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中受到的作 用力不同, 用力不同,而将待分析样品中的各种组分进行分 离,然后顺序检测各组分含量的一种分离分析方 法。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第三节 色谱的一些重要参数
三、时间保留值 时间保留值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 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tr包含了组分随 保留时间 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分在固定相中 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t 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 r实际上是组分在固定 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相中保留的总时间。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一 组分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 组分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因 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来表示保留值。
第二节 色谱法的定义和分类
二、色谱法的分类 (一) 按两相物理状态分类
气相色谱(GC) 气体(载气) 气相色谱(GC):气体(载气)为流动相的色谱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气固色谱(GSC) 气固色谱(GSC):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 气液色谱( GLC) 固定相是固定液( 气液色谱 ( GLC ) : 固定相是固定液 ( 附着在惰性 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 载体上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 液相色谱(LC) 液相色谱(LC):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按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 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液固色谱(LSC)和液液色谱(LLC)。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
色谱分析概论.
第二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及有关术语
指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平衡过程 以吸附色谱为例见图示 吸附→ 解吸→再吸附 →再解吸 →反复多次洗脱 →被测组分分配系数不同→ 差速迁移 → 分离
• 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
二、基本概念及术语
色谱峰高
色谱峰最高点与基线之间的距离。以h表示。
峰高低与组分浓度有关,峰越高越窄越好。
色谱峰的宽度
标准偏差 σ — 峰高0.607倍处的色谱峰宽的一半。 半峰宽W1/2—峰高一半处色谱峰的宽度 W1/2 =2 .354 σ 峰底宽Wb—色谱峰两侧拐点所作切线,与基线交点间的距 离 Wb =4 σ
流动相 液体 液体 气体 气体
固定相 固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类型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2.按固定相的固定方式分:
柱色谱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高分子薄膜色谱
平面色谱
3.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
吸附色谱: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空间排阻色谱:利用排阻作用力的不同
色谱峰面积
色谱峰与基线间所包围的面积。
• 保留值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柱后出现浓度极大值时 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tM或t0):不与固定相作用的气体(如空气)的保留时间; 调整保留时间( tR ') :tR'= tR - t0
tR:样品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的
停留时间之和;
tR ′ :样品在固定相中的停留时间; tM:样品在流动相中的停留时间。
色谱分析概论
Ws CsVs Vs k K Wm CmVm Vm
VS ★ t R t0 (1 K ) t R t0 (1 k ) Vm
t R t0 t ★ k t0 t0
注:k t R 长
' R
注:K不等或k不等是分离的前提
平面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高分子薄膜色谱
续前
3.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利用分配系数的不同(固定相液体)
(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吸附色谱:利用物理吸附性能的差异(固定相固体)
( absorpt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交换色谱:利用离子交换原理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2)非线性等温线
① 凸形→拖尾峰(常见) 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活性不均,溶质分子先占据强吸附中心再 占据弱吸附中心,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① 凹形→前沿峰
溶质与固定相作用,改变其表面性质,K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 而增加
凹形:前沿峰
线性:对称峰
斜率=K 凸形:拖尾峰
• 对称因子(symmetry factor)
图示
4.峰高和峰面积:色谱定量参数
• 峰高(peak height;h):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
极大时的检测信号,即色谱峰顶至基线的
距离。
• 峰面积(peak area;A):色谱曲线与基线间 包围的面积。
5.保留值:色谱定性参数
表示组分在色谱固定相内滞留状态的参数
(1)时间表示的保留值
保留时间 retention time, tR:从进样开始到组分出现浓度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分析化学
I X 100 [Z n
' ' lg t R lg t ( x) R( z )
lg t
' R( z n)
lg t
' R( z )
]
Ix为待测组分的保留指数,z 与 z+n 为
正构烷烃对的碳原子数。
P
16
乙酸正丁酯的保留指数测定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第十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P
1
第一节 色谱法的分类和发展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色谱分析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 析方法。 始于20世纪初; 30与40年代相继出现了薄层色谱与纸色谱; 50年代气相色谱兴起、色谱理论、毛细管色 谱; 60年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70年代高效液相色谱; 80年代末超临界流体色谱、高效毛细管电泳 色谱。
• R=1 4σ分离 • R=1.5 6σ分离 95.4% 99.7%
w1
w1
tR2-tR1
P
21
三、分配系数与色谱分离
xie 仪 器 分 析
第 十 七 章 色 谱 分 析 法 概 论
1、分配系数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 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CS K Cm 2、容量因子
m
X+
H+
SO3-R
S
X+ SO -R 3 H+
P
30
阳离子交换树脂
xie 仪 器 分 析
第十一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4.显色
(1) 紫外灯照射法
(2) 碘蒸气法:
(3) 碳化法:
(4) 专属显色剂显色法:
5.Rf值的计算
仪器和试剂
载玻片,烘箱,烧杯,点样毛细管,层析缸,铅笔 硅胶G,1%偶氮苯对照品溶液,0.01%对-二甲氨基偶 氮苯对照品溶液,偶氮苯和对-二甲氨基偶氮苯样品溶 液 展开剂(四氯化碳:氯仿=7:3)
(二)分配色谱法
利用被分离的各个组分在互不相溶 的固定相与流动相中的溶解度不同 而使试样组分在两相间不断产生分 配平衡。
分配系数
Cs X s Vs K Cm X m Vm
Vs为固定相的体积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C s为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 的浓度 Cm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 的浓度
注:K与组分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 以及柱温有关
(一)基本原理
将固定相(吸附剂)均匀地涂抹在光洁表面上, 将待测试样点在一端的起始线上,再把点样后 的薄层板放进密闭容器中,使薄层板的底端浸 入适当的溶剂进行展开。 借助薄层板上吸附剂的毛细管作用,溶剂会载 带分离组分向前移动展开,因各组分吸附能力 不同,所以组分移动速率不同,一定时间后各 组分彼此分离,在板上形成不同距离的斑点
• 与固定相作用差异 • 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不等 • • 差速迁移 色谱分离
色谱过程
实现色谱操作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备相
对运动的两相,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和流动相(mobile phase)。
色谱过程是组分的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
相间多次“分配”的过程。
第一节
色谱法发展与分类
一、什么是色谱法 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是一种物理 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1906年,植物色素分离,色带
第16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共82张PPT)
KAVs Vm
)
tR B
t0
(1
KBVs Vm
)
tR
tR A
tR B
t0(KA
KB
)
Vs Vm
t0(kA kB)
色谱别离的前提
——组分在两相间分配系数 K 不同或分配
第三节 色谱别离机制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 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 别离机制: ✓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吸附能力差异实现别离
诺贝尔化学奖: 1948年,瑞典Tiselins,电泳和吸附分析 1952年,英国Martin和Synge,分配色谱。
展望:
新型固定相和检测器 联用仪器:GC-MS,HPLC-MS 智能化开展
第一节 概 述
一、定义
色谱法(chromatography): 对于液相色谱,因Dm 较小,B 项可勿略。
三、色谱法的特点
✓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第二节 色谱法的根本原理
实现色谱分析的根本条件
相对运动的两相——流动相、固定相
各组分与固定相的作用存在差异
一、色谱过程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分配 “平衡〞的过程。
两个组分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同
物质对别离的两种情况
C
C
t
t
提高别离度R
增加tR
பைடு நூலகம்
减小w
第四节 色谱理论根底
组分保存时间: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 〔组分和固定液的结构和性质〕
色谱峰变宽:色谱过程的动力学因素控制;
〔两相中的运动阻力,扩散〕
色谱概论
5.相平衡参数
分配系数K : K CS Cm
容量因子k(容量比,分配比):指在一定温度和压 力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时,在固定相 与流动相中的质量比——更易测定。
k Ws CsVs K Vs t'R V 'R
Wm CmVm
Vm t0 V0
6. tR与K和k的关系
设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流动相中出现的几率 设1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1 R' CSVS K VS
R' CmVm
Vm
(R' 1)
1 1 K VS
R'
Vm
R'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流动相的迁移速度
v u
二、等温线:指一定温度下,某组分在两相中分
配达平衡时,在两相中1.的线浓度性关等系温曲线线(理。想)
对称峰 斜率=K
固定相表面活性吸附中心未达饱 和,K一定,与溶质浓度无关。
Sa Vm
[ X a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 Sa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 X m ]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注:Ka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性质 及温度有关 next
吸附色谱分离示意图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back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一次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以及化学衍生化再色
第五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Fc:流动相平均体积流速,(单位:cm3·min-1).
(5) 保留体积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分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时所通过 的流动相的体积。保留时间与保留体积关系:
VR = Fc·tR (6)调整保留体积VR
某组分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为该组分的调整保留体 积。
VR = VR VM = tR Fc
3. 保留值与容量因子的关系
k' K1KVs KVs
Vm VM
将色谱过程基本方程代入:
k' VR VM Vs
Vs VM
可得: k' VRVMVR ' tR ' tRtM
VM VM tM tM
将该式改为: VRVM(1k')
tRtM(1k')
tR
L u
(1
k
')
4.相对保留值 2 ,1
某组分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相对
取决于组分在固定相上的热力学性质。
2、分离度的定义
分离度又叫分辨率或分辨度,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
性的指标,是衡量分离效能的总指标。
定义:
Rs
1 2
{ 根据流动相的
气相色谱(GC) 气-液色谱(GLC)
物态可分为
液相色谱(LC) 液-固色谱(LSC)
液-液色谱(LLC)
按固定相的固 定方式分类
填充柱色谱 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平板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平板色谱
根据分离机理 可分为
吸附色谱 分配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排阻色谱
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1.分离效能高 2.灵敏度高 可检测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色
色谱分析法概论
色谱分析法概论色谱分析法概论1色谱分析法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分离,而后逐个分析。
2色谱过程:组分的分子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多次分配的过程。
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存在微小的差异,经过反复多次的分配平衡,使微小的差异积累起来,其结果就使分配系数小的组分被先洗脱,从而使两组分得到分离。
色谱分离的前提是分配系数或保留因子不等。
3色谱流出曲线是由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对时间作图所绘制的曲线,又称为色谱图。
4按色谱过程的分离机制分类:分配色谱法、吸附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分子排阻色谱法。
①分配色谱法机制: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即分配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②吸附色谱法机制: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即吸附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常见化合物的吸附能力顺序:烷烃<烯烃<卤代烃<醚<硝基化合物<叔胺<酯<酮<醛<酰胺<醇<酚<伯胺<羧酸③离子交换色谱法机制:利用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即选择性系数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④分子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即渗透系数的差别而进行分离。
5流动相线速对塔板高度的影响:在较低线速度时,纵向扩散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降低,柱效升高;在较高线速度时,传质阻抗起主要作用,线速度升高,塔板高度增高,柱效降低。
6说明保留因子的物理含意及与分配系数的关系。
为什么保留因子(或分配系数)不等是分离的前提?答:保留因子k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达到分配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之比,故又称为质量分配系数。
而分配系数K是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浓度之比。
二者的关系是k=KV s//V m,可见保留因子除与固定相、流动相、组分三者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固定相和流动相的体积之比有关。
保留因子越大的组分在色谱柱中的保留越强,t R =t0 (1+k)或t'R =kt0 ,由于在一定色谱条件下t0为定值,如果两组分的k相等,则他们的t'R一定相等,t R相等,即不能分离。
色谱分析法概论(讲义)
=
Xa / Sa X m / Vm
吸附系数与吸附剂的 活性、组分的性质和 流动相的性质有关。
X a + nYm
32
2、固定相 多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 硅胶表面硅醇基为吸附中心。
• 经典液相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一般硅胶 • 高效液相色谱:球型或无定型全多孔硅
胶和堆积硅珠。 • 气相色谱:高分子多孔微球等
tR=t0(1+K
Vs Vm
)
k
=
t R
−t 0
=
t' R
tt
0
0
色谱过程方程
23
(三)色谱分离的前提
• KA≠KB 或kA≠kB 是色谱分离的前提。
推导过程:
tV
=
RA
t0(1+KA
s
Vm
)
t R B=
t0(1+KB
Vs ) Vm
ΔtR=
t0
(KA-KB)
Vs Vm
ΔtR≠0
KA≠KB kA≠kB
18
(四)色谱峰区域宽度(柱效参数)
1、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σ):是正态色谱流出 曲线上两拐点间距离之半,即0.607倍峰高处的峰
宽之半。σ的大小表示组分被洗脱出色谱柱的分散 程度。σ越大,组分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2、半峰宽 (W1/2):峰高一半处的峰宽。
W1/2=2.355σ
30
三、吸附色谱法
1、分离原理 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定相表面吸附中 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 吸附过程是试样中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 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的过程,即为竞争吸附过 程。
31
大专本科分析化学第十七章色谱分析法概论
s
)
m
Vs ) = t ( 1+ K B tRB 0 Vm
Vs tR= t0 (KA-KB) Vm
tR≠0
KA≠KB kA≠kB
二、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 分配色谱法
• 吸附色谱法
• 离子交换色谱法 • 分子排阻色谱法
(一)分配色谱法
分离原理
•
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 现分离。
也称为空间排阻色谱法、凝胶色谱法。 • 分为凝胶渗透色谱法(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和凝胶过滤色谱法(gel filtration chrom源自tography;GFC)
分子排阻色谱法
• 根据空间排阻(理论,孔内外同等大小的溶质分子处于
扩散平衡状态。
渗透系数
• 高效液相色谱发:球型或无定型全多孔硅胶 和堆积硅珠。 • 气相色谱法:高分子多孔微球等
吸附色谱法 • 流动相 气-固吸附色谱法:气体,常为氢气或氮气。 液-固吸附色谱法:有机溶剂。
• 洗脱能力主要由流动相极性决定。强极性流动相占据吸附
中心的能力强,洗脱能力强。 • Snyder溶剂强度0:吸附自由能,表示洗脱能力。0值越
• 色谱法与光谱法的主要不同点:
色谱法具有分离和分析两种功能 光谱法不具备分离功能
•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M.S.Tswett 在研 究植物叶子中的色素组成时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将碳酸钙粉末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注入植物
色素的提取液,然后不断加入石油醚冲洗。
植物色素慢慢地向下移动并逐渐分散成数条不同颜色 的色带。
(0<Kp<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一)基本术语 1.保留时间tR:从进样开始到某组分色谱峰顶 (浓度极大点)的时间,即组分在色谱柱中的 停留时间或组分流经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 2.死时间t0或tm:分配系数为零的组分的保留时 间,即组分在流动相中的停留时间或流动相流 经色谱 柱所需要的时间(又称流动相保留时 间)。
超临界流体
续前
2.按操作形式分: 柱色谱 平面色谱 电泳法 3.按分离机制分: 分配色谱 吸附色谱 填充柱色谱 毛细管柱色谱 纸色谱 薄层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
亲和色谱法
尺寸排阻色谱
三、色谱法的特点
优点:“三高”、“一快”、 “一广” 高选择性——可将性质相似的组分分开 高效能——反复多次利用组分性质的差异 产生很好分离效果 高灵敏度——10-11~10-13g,适于痕量分析 分析速度快——几~几十分钟完成分离 一次 可以测多种样品 应用范围广——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化学衍生化再色谱分离、分析 缺点: 对未知物分析的定性专属性差 需要与其他分析方法联用(GC-MS,LC-MS)
KP [X S ] [X m ]
注:Kp仅取决于待测分子尺寸和凝胶孔径大小, 与流动相的性质无关 next
分离机制: 利用被测组分分子大小不同、在固定相上选择性 渗透实现分离 back
结论:
四种色谱的分离机制各不相同,分别形成吸 附平衡、分配平衡、离子交换平衡和渗透平 衡K分别为吸附系数,狭义分配系数,选择 性系数和 渗透系数。 除了凝胶色谱法中的K仅与待测分子大小尺 寸、凝胶孔径大小有关外,其他三种K值都 受组分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 性质以及柱温的影响。
C s为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 的浓度 Cm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 的浓度
注:K与组分的性质、流动相的性质、固定相的性质 以及柱温有关 next
图示
分离机制 利用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间溶解度差别实现分离 连续萃取过程 back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要求: 固定相→离子交换树脂
流动相→水为溶剂的缓冲溶液 被分离组分→离子型的有机物或无机物 分离机制见图示
结论:色谱分离前提→各组分分配系数不等
B tR
t0 (1 K B
A R
Vs Vm
)
A tR
t0 (1 K A
Vs Vm
)
t R t
t
B R
t0
Vs Vm
(K A K B )
K A K B t R 0
注:应选择合适分离条件使得难分离的组分K不等
第十章
第一节
液相色谱法
色谱法概述
利用物质的物理或物 理化学性质建立的分离、 分析方法
一、色谱法的由来
1906年由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创立 植物色素分离
图示
固定相——CaCO3颗粒 流动相——石油醚 色带
20世纪30、40年代,TLC与PC相继出现,1942 年瑞典科学家Tiselins因电泳和吸附分析获诺贝 尔奖。 50年代Martin和Synge提出塔板理论,建立GC, 1952年获诺贝尔奖。1956年,VanDeemter 提出 速率理论;同年,Golay提出开管柱色谱理论, 两年后诞生毛细管色谱法。 60年代,GC-MS联用;Giddings耦合式理论奠 定了现代液相色谱的发展基础;此后,凝胶色 谱法兴起,HPLC创立。 70年代离子色谱和薄层扫描仪应用 80年代创建超临界流体色谱法和毛细管电泳法
现在,色谱法正朝智能化、联用技 术和多维色谱法的方向快速发展,应 用于环境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 及其他许多研究领域。
二、分类
1.按两相分子的聚集状态分:
流动相 液体 液体 气体 气体 固定相 固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类型 液-固色谱 液-液色谱 气-固色谱 气-液色谱 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超临界流体 色谱法
1)组分一定,K不等的前提
s和m改变 T改变
2)色谱条件(s,m,T)一定时,K一定 → tR一定
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 X+ → RSO3-X+ + H+
固定离子 可交换离子
KS
待测离子
[ RSO3 X ] S [ H ] m
[ RSO3 H ] S [ X ] m
选择性系数
[ RSO3 X ] S [ X ] [ RSO3 H ] S [ H ] m
第二节
色谱法的原理
一、色谱过程、分离原理及特点 二、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三、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
一、色谱过程、分离原理及特点
(一)色谱过程 指被分离组分在两相中的“分配”平衡 过程
以吸附色谱为例见图示 吸附→ 解吸→再吸附 →再解吸 →反复多 次洗脱→被测组分分配系数不同→ 差速迁 移 → 分离
t0 R'
L tR L t0
t0 tR
组分在固定相中的停留 时间 t R
续前
色谱过程方程 t R t 0 (1 K
VS Vm
)
K t R
讨论: 色谱条件一定时,tR主要取决K的大小 (色谱法基本的定性参数 ) K↑,tR↑ ,组分后出柱 K=0,组分不保留 K→∞ ,组分完全保留
t R t 0 (1 K Vs Vm )
3.分配系数K(平衡常数):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 下,组分在色谱柱中达分配平衡后,在固定相与 流动相中的浓度比(色谱过程的相平衡参数)
K CS Cm
注:K为热力学常数 与组分性质、固定相性质、流动相性质及温度有关 实验条件固定,K仅与组分性质有关
Ka [ X a ][Ym ] [ X m ][Ya ]
n n
X a Sa X m Vm
Vm 为流动相的体积
[ X a ]为溶质分子在吸附剂表面的浓度 S a 为吸附剂表面面积 [ X m ]为溶质分子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注:Ka与组分的性质、吸附剂的活性、流动相的性 质及温度有关 next
分离机制: 各组分与流动相分子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组分的吸附能力差异而实现分离
注:Ks与离子的电荷数、水合离子半径、流动相性质、 离子交换树脂性质以及温度有关 next
分离机制:Leabharlann 依据被测组分与离子交换剂交换能力(亲和力) 不同而实现分离 back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要求: 固定相→多孔性凝胶 流动相→水——凝胶过滤色谱 流动相→有机溶剂——凝胶渗透色谱 分离机制见图示 渗透系数
二、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基本概念:固定相(s);流动相(m)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一)吸附色谱法
要求:固定相→吸附剂(硅胶或AL2O3 ),具表面 活性吸附中心 分离机制:见图示
1 吸附作用与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 吸附系数 Xm + nYa→Xa + nYm
(二)tR与K的关系:
设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流动相中出现的几率 设1 R'为单位时间内一个分子 在固定相中出现的几率
1 R' R'
1 R'
C S VS C mVm
K
VS Vm
( R' 1)
1 K
VS Vm
R'
组分在色谱柱中迁移速度 组分在流动相中迁移速度
吸附→解吸→再吸附→再解吸→无数次洗脱→分开 back
(二)分配色谱法
要求: 固定相→机械吸附在惰性载体上的液体 流动相→必须与固定相不为互溶 载体→惰性,性质稳定,不与固定相和流动相发生 化学反应 分离机制 见图示
狭义分配系数
K
Cs Cm
X s Vs X m Vm
Vs为固定相的体积 Vm为流动相的体积
分配系数的微小差异→吸附能力的微小差异 微小差异积累→较大差异→吸附能力弱的组分先流出; 吸附能力强的组分后流出back
续前
(二)色谱分离原理
色谱分离基于各组分在两相之间平衡分 配的差异,平衡分配可以用分配系数和分配 比来衡量。
(三)色谱分离特点
1.不同组分通过色谱柱时的迁移速度不等 →提供了分离的可能性。 2.各组分沿柱子扩散分布→峰宽↑ →不利于不同组分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