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动态_群落的演替_教学参考1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群落的演替一、教学目标:1.了解群落的演替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理解群落的演替的过程和特点;3.能够分析和描述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4.培养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探究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群落演替的概念、特点与基本原理;2.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3.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录制好群落演替的视频素材;2.制作PPT,包括群落演替的定义、基本原理、演替过程等内容;3.准备实物标本以及图片资料,用于展示不同阶段的群落。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学习中所学的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2.具体说明群落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组成和特点。
第二步:概念解释(15分钟)1.展示PPT,简要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不同的群落演替过程,让学生了解演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第三步:展示视频素材(20分钟)1.展示有关群落演替的实地拍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理解不同阶段的群落演替过程;2.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鼓励他们提出相关问题和疑惑。
第四步:群落演替的阶段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给予每个小组一组群落演替的图片资料或实物标本;2.要求学生分析和描述所给出的群落演替过程,尤其是不同阶段的特点与规律;3.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让其做出课堂展示。
第五步:讨论与解释(30分钟)1.就学生在第四步中研究的例子进行全体讨论,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理解;2.让学生进行解释和探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掌握群落演替的原理和机制。
第六步:巩固与评价(20分钟)1.再次播放群落演替的视频,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2.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综合性问题;3.总结群落演替的关键概念与原理;4.点评学生的小组展示,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五、课堂扩展与延伸1.给学生布置群落调查的任务,让他们实地去观察和记录群落演替的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小研究,结合班级或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了解其群落演替的情况,并汇报研究结果。
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一、引言群落演替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一个生态群落从初级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
群落演替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涉及到群落中物种组成、生物量、生产力、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研究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根据群落演替的起始条件,可以将群落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原生演替(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群落演替的起始阶段,此时裸地上没有生物存在。
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土壤贫瘠,缺乏有机质和养分。
(2)先锋物种阶段:在初级阶段之后,一些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物种开始侵入裸地,形成先锋物种。
先锋物种能够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裸地,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草本植物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灌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能够占据更多的生态位。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乔木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位占据能力。
2.次生演替(1)破坏阶段: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导致原有群落受到破坏,物种组成和生物量发生变化。
(2)恢复阶段:破坏后,群落开始逐渐恢复。
先锋物种侵入,逐渐改善土壤质量,为后续物种的侵入提供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随着先锋物种的生长和繁殖,草本植物开始侵入,形成草本植物群落。
(4)灌木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逐渐演替为灌木群落。
(5)乔木阶段:灌木群落逐渐演替为乔木群落。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群落演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相互作用和人为干扰等。
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重要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分等。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会有所不同。
2.物种相互作用物种相互作用是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群落的动态ppt1 人教课标版
由于群落中植物种群特别是优势种的发育而导致群落内光照、温度、 水分状况的改变,也可为演替创造条件。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组成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内部以及物种之间都存在特定的 相互关系。这种关系随着外部环境条件和群落内环境的改变 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当密度啬时,不但种群内部的关系紧张 化了,而且竞争能力强的种群得以充分发展,而竞争能力弱 的种群则逐步缩小自己的地盘,甚至被排挤到群落之外。这 种情形常见于尚未发育的群落。
促进模型(facilitation model)
A
B
C
D
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 它不利于自身生存,面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 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 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A、B、C、D代表4个 物种,箭头代表被替代)
抑制模型(inhibition model)
三、生物群落的演替
发生在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一年生 杂草
多年生 杂草
灌木
早期演替 树木
晚期演替 树木
在南亚热带区域,在排除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森林群 落的演替进程一般遵循以下的过程。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针叶林或其它先锋群落
以针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 以阳性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 林 以阳性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 以中生植物为主的常绿阔叶林 中生群落(顶极0
群落演替的实例—从裸岩演替到森林
1.2. 3.Fra bibliotek4.5.
在裸岩的演替基质上,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合于 森林生长,经过漫长艰难的演替,迟早会长出森林 来。从裸岩到森林大致要经过以下几个演替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
植物的群落动态和演替过程植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中,由各种植物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演替过程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以及演替过程。
一、群落动态群落动态是指植物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
植物群落随着时间推移,其种类、丰富度和群落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受到气候、土壤、栖息地状况、物种间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1. 种类变化植物群落的种类变化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的改变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当栖息地条件改变时,某些植物物种可能适应新的环境而扩展其分布范围,而一些原本适应旧环境的植物可能逐渐减少或消失。
2. 丰富度变化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存在的植物物种数量。
它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来度量。
当环境条件稳定时,群落的丰富度可能较高。
然而,在干旱、火灾、人类活动等干扰下,植物物种的丰富度可能下降。
3. 群落结构变化植物群落的结构由不同层次的植物组成,包括上层乔木层、中层灌木层、下层草本层和地被层。
这些层次的相对比例和物种组成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
例如,在初期阶段,灌木和草本层的物种可能较为丰富,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木层的物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二、演替过程演替是指植物群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连续变化。
它分为原初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1. 原初演替原初演替是指在无植被的裸露地表上植物生态系统的建立过程。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新形成的土地上,例如火山喷发、河流冲积等地质活动后。
最初,只有一些偏好富含养分的植物能在裸露地表上存活,它们被称为先驱种。
这些先驱种通过生长、死亡和腐解,为后续物种提供养分和改善土壤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初演替中的先驱种被逐渐替代,直到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2. 次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有植被存在的地方发生的连续变化。
这种演替通常发生在干扰后,例如火灾、人类活动等。
在次生演替中,最初的物种群落被干扰破坏,但一些具有适应力的植物物种仍然能够存活。
这些物种通过生长和扩散,恢复原有的群落结构。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的概念及特征2. 掌握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3. 了解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4. 能够分析实际案例,解释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群落的结构类型及特点,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2. 难点:群落演替的机制和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PPT、案例素材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彩笔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群落的概念和特征2. 讲解:介绍群落的定义、特征、结构类型及特点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和意义4. 讨论:分组讨论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5. 总结: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3.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观察和描述校园或自然环境中的群落结构目的: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了解群落的结构特征方法: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评价:学生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 活动二:模拟群落演替过程目的: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方法:使用模型或实物材料,模拟不同群落的演替过程评价:学生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实验结果的解释七、教学策略1. 讲授与互动结合:在讲解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理论知识时,结合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度2.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群落演替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深入理解演替的原因和意义3. 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八、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基础理论知识2. 案例素材:提供真实的群落演替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3. 模拟实验材料:用于模拟群落演替过程的模型或实物材料九、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2.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十、教学延伸1.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选择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相关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或书籍,让学生深入了解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的最新研究进展3. 社会实践:参与相关的环境保护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十一、教学计划安排1. 课时:本教案计划用2课时(90分钟)完成2. 课前准备:教师需准备相关案例素材和实验材料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十二、教学注意事项1. 难易适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难易适度,避免过于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2.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安全事项:在进行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十三、教学反思1. 内容掌握:反思学生对群落结构和演替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十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2.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3. 综合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和课外阅读,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十五、教学总结1. 知识点总结:总结本节课所讲解的群落结构和演替的知识点,加深学生的记忆2. 能力提升:强调学生在观察、分析、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3.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和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教案设计,其中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反馈与调整、教学延伸、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注意事项、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教学总结等十五个章节。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教学设计2:4.4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教案1一、教学目标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策略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
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
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
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
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
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文章,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群落的演替 -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关于群落的演替过程,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和正文表述,一方面介绍群落演替的类型和演替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材列举了许多实例,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关注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本节最后讲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让学生了解和认同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重要意义。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现STS教育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
2.教学难点: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
四、学情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引导学生提炼重点内容进行汇报学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已经学习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的基础,对种群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导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高中生物备课参考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1) 概念:生物群落常随环境因素或时间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植物群落的变化,首先是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都有其生长、发育、传播和死亡的过程。
植物之间相互关系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这个过程。
同时外界环境条件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也时时影响着群落变化的方向和进程。
生物群落虽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随着时间的进程处于不断变化中,它是一个运动着的动态体系。
如在原群落存在的地段,由于火灾、水灾、砍伐等不同原因而使群落遭受破坏,在火烧的迹地上,最先出现的是具地下茎的禾草群落,继而被杂草群落所代替,依次又被灌草丛所代替,直到最后形成森林群落。
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
(2) 类型:a.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旱生演替系列:①地衣植物阶段;②苔藓植物阶段;③草本植物阶段;④灌木植物阶段;⑤乔木植物阶段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②沉水植物群落阶段;③浮叶根生植物群落阶段;④挺水植物群落阶段;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⑥木本植物阶段b.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2. 群落的形成和发育(1)群落的形成群落的形成,可以从裸露的地面上开始,也可以从已有的另一个群落中开始。
但任何一个群落在其形成过程中,至少要有植物的传播、植物的定居、植物之间的竞争以及相对平衡的各种条件和作用。
群落演替的地点如果是从没有生长过任何植物的裸土、裸岩、沙丘和湖底,这种演替被称为初生演替;如果由于火灾、洪水泛滥和人为破坏等原因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的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被称为次生演替,如在森林火灾、人工弃田和林木砍伐后所发生的天然演替就是次生演替,所谓森林的天然更新就是指林木被砍光后的次生演替,所谓次生林就是原始森林被人类破坏后,在原有的基质上通过次生演替而生长起来的新的森林。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过程,能够区分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 了解群落演替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诠释现实生活中群落演替的实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群落演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诠释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等素材。
2.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模型或图片等。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观察活动,以便学生观察群落演替的实际过程。
4. 安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群落演替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预习指导、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和教室小结。
1. 预习指导:在课前,教师会安置学生预习群落演替的观点、类型以及主要过程,让学生对群落演替有初步的了解。
同时,教师也会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高预习的效果。
2. 新课导入:教师起首会通过一些实例,如森林演替、草原演替等,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具体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教师会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即群落演替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 新课教学:(1)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教师会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群落演替的观点和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干系。
(2)群落演替的过程:教师会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群落演替的主要过程,如灌木演替、乔木演替等。
同时,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群落演替的特点和规律。
(3)探究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规律,教师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群落演替规律的认识。
4. 教室小结:在课程的最后,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记忆。
《群落的动态》课件
2
重要性
群落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提供各 种生态服务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保护
保护群落物种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群落生态位
植食者生态位
它们利用植物作为食物,对生态 系统起到了保持植物平衡的重要 作用。
掠食者生态位
掠食者根据食物链与其他生物相 互作用,控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 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实现城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 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 物多样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群落全球变化
影响因素
全球变化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环 境变化、物种的迁移等因素,对 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多样 性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解决方法
采取减缓排放、再生能源使用、 环境保护等一系列的解决方法, 是减缓全球变化的重要途径。
分解者生态位
分解者将死去的植物和动物物质 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为后续生 物提供营养素,维持了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
群落光合作用
定义 作用 影响
群落中绿色植物和蓝藻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水转换成为有机物和氧气。
群落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有机物,促 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素如光照、气温、气体浓度等影响光合作 用的效率和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保护
今天我们应该加强保护生态平衡, 才能让未来更美好。
群落保护
1 概述
群落保护是指通过不断加强保护、研究、监测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层面,以达到促进生态 系统健康的目的。
2 工具
政策、法规、科学研究以及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各类NGO组织、志愿者等,都是实践群 落保护的重要工具。
群落的动态ppt实用资料
•迁移(migration) •定居(ecesis) •竞争(competition)
2,演替的类型
(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
•快速演替
•长期演替
•世纪演替
六、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1物,种波一动般(对fl相uc互tua遮tio荫(n)和根2间)竞争按的环照境是引不易起适应演的,替所 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
二、生物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植物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是指在植物群落发 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 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 现象。
•原生裸地(primary bare area) •次生裸地(secondary bare area)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不同意经典演替观的证据为:
该六学、说 演认替为过演程替的通理常论•是模群由型个落体发较小生,生演长替较快(,寿群命落发生)
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
物种一般对相互遮荫•和内根间因竞生争的态环境演是替不易或适应内的因,所动态演替
(2)旱生演替系列( Xerosere )
每抑一制演 ?替还阶是段现的存群物落种•明对外显替不代因同影生于响下不态一大阶?演段而替的演群替或落机;制外决因定 动态演替
第9章 群落的动态
生物群落的动态(dynamics)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群落的内 部动态(包括季节变化与年际间变化)、群落的演替和地球上生物 群落的进化。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1,波动(fluctuation)
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 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 及变化的可逆性。
基础生态学: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
四.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 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①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 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 下,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使微气象条件发生改 变,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从而促进其他生物 的定居和加快自身的灭亡,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另一 些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引发演替.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Primary succession on bare rock in upper Michigan.
Primary Terrestrial Succession
2.次生演替 (secondary succession)
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 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如森林砍伐、火烧等造成的裸地)上的群落 演替。
2.长期演替:延续达几十年,有时几百年。
3.世纪演替: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 质年代计算。
(二)、演替的起始条件
1.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
1.原生演替 (primary succession)
• 是开始于原生裸地(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 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 替。原生演替系列包括从岩石开始的旱生演替 和从湖底开始的水生演替。
②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是诱因
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 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 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doc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九台一中赵洪霞“群落演替” 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三第五章的内容。
学生在初中科学中己经初步学习过群落的内容,能理解“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群落”,在学生己对群落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教材依次介绍了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群落的主要类型群落演替以及群落演替,核心问题是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但演替不是一个永不休止的过程,当演替进行到与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相平衡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顶极群落。
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学生较难理解,它是木节课的难点。
因此,要提高木节课教学的有效性,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综合利用视频、图片等直观教具动态地展示群落演替的过程及结果,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最终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演替的概念和类型;2、区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能够根据所给材料、图片进行分析,并尝试完成理论的升华。
(2)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拥护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方针。
理解科学指导实践的道理,逐步建立科学价值观。
二设计思路群落属于宏观生物学的内容,宏观生物学需要掌握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对于每一个细节问题,并不一定能分析得很细。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木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动态发展观”来组织教学,分析了“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及区别。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让学生关注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三教学流程3・1课前准备:自制课件利用大量的图片给予学生以感官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事实资料为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利用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生物群落 群落的结构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 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
数量
数量
0
捕食
0 时间 数量
竞争
时间
0
பைடு நூலகம்共生
时间
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
原生演替
起点 从没有过生物或有过 生物但已被彻底消灭 的环境 经历时间长 缓慢 自然因素
次生演替
原有群落环境 只是失去了原 有植被 经历时间短 较快 人类活动较为 关键
时间 速度 影响因素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更农田上的 演替
初生演替
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
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
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
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
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
加拿大一枝黄花
福 寿 螺
生物入侵的危害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 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 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 停止传人一个生态系统时, 已传人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 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 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 是不可恢复的。
水葫芦(凤眼莲)
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举例说明)
研究实例
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 境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 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提出合理的假设
Nn=2n
, N代表细菌数 量,n表示第几代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 行表达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 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 修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 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 验或修正
种群数量
时间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
时间 细菌数量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次生演替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 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生物入侵
美国白蛾
生 物 入 侵
学名:褐云玛瑙螺,也就是人们常说和常食
用的东风螺、菜螺、花螺、法国螺。
生物入侵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数量 1500 1000
500
42 1937 39 40 环颈雉种群增长 年
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 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 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 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 充裕、气候适宜、敌害等条件 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 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 一年的λ倍。 • 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 • Nt = N0 λt •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 某种动物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 时间, 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 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
种群数量
时间
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 400 300 200 100
K=375
1 2 3 4 5 6 t/d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 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 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值,象大草履虫种群 的K值是375个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 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