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55页)-人教版

合集下载

《6的乘法口诀》(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的乘法口诀》(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的乘法口诀》(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数学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教授《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我将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为依据,详细讲解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达到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6的乘法口诀》为主。

通过讲解6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掌握6乘以1至6的乘法运算,并能够熟练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记忆并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6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运用。

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学具:练习本、笔、小组合作学习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橙子等,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现象。

2. 讲解6的乘法口诀:通过示例,讲解6乘以1至6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并记忆口诀。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口诀相关的计算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口诀接龙游戏,巩固对口诀的记忆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以简洁明了为主,主要包括6的乘法口诀的表格和重点提示。

七、作业设计(1)6乘以2等于多少?(2)6乘以5等于多少?(3)2乘以6等于多少?(4)5乘以6等于多少?2. 答案:(1)6乘以2等于12;(2)6乘以5等于30;(3)2乘以6等于12;(4)5乘以6等于3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发现其他乘法口诀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二、讲解6的乘法口诀讲解6的乘法口诀时,我会通过示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优秀5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设计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基于这样的观点,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感受成功的愉悦。

具体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1、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节课很自然地引入到乘法知识中来。

在观察主题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根据提出的问题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通过一系列情境的观察,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

2、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学生首先根据情境图提出不同的问题,分别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决,列出一些加法算式。

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体会到这些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可以用“几个几”的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能概括地认识到相同数相加问题的特征。

然后巧妙地提出“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从而沟通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

最后在列出乘法算式,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写法和读法的基础上进行乘法与加法的对比,感受乘法的意义。

3、应用新知,自主练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习环节。

在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依照情境图提出一些常见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习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激趣引入星期天到了,小明和小朋友们都到游乐园来玩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他们都玩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46页主题图)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都知道了什么?2、提出问题:根据主题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设计意图:通过主题图中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全册(71页)-人教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电子完美版)全册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任课班级任课教师任教学期教学设计:::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进度周别时间教学内容(单元)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 100以内的加、减法国庆放假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复习、期中测试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总复习总复习总复习总复习、期末测试时数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1-9.7 9.8-9.14 9.15-9.21 9.22-9.28 9.29-10.510.6-10.12 10.13-10.19 10.20-10.26 10.27-11.2 11.3-11.911.10-11.16 11.17-11.23 11.24-11.30 12.1-12.7 12.8-12.1412.15-12.21 12.22-12.28 12.29-1.1 1.5-1.11 1.12-18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中秋节国庆假元旦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版(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版(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锐角和钝角人教版 (1)教案:认识锐角和钝角一、教学内容1. 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2. 学会区分锐角和钝角。

3.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锐角和钝角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概念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识别锐角和钝角。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学生自带的三角板、量角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锐角和钝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呢?2. 知识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以及如何区分它们。

3. 实例分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锐角和钝角实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4. 动手实践:让学生拿出自带的三角板和量角器,亲自动手测量和识别锐角和钝角。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锐角和钝角的定义、特点以及识别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下列角中,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例题:a) 30° b) 120° c) 60° d) 90°2. 作业答案:a) 锐角 b) 钝角 c) 锐角 d) 直角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能够在生活中识别它们。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角的概念,避免混淆。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收集更多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实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1. 情景引入:在教学过程中,情景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口算大赛6+30=60+8=40+3=50+7=3+90=20+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3.学习竖式。

师生拿出计数器,一边操作一边提问:算35+2时,先在十位上拨几个珠子,个位上拨几个珠子?加2时应在哪一位上拨几个珠子?师讲解竖式的写法:先写第一个加数35,再在35的下面左侧写上“+”,右侧写2、你们认为“2”应对着35的3还是5呢?(通过计数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不困难)最后在加数下面画上一根横线,表示等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

二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1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6篇】数学课件分析是重要的。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一、看谁最聪明。

1、括号里能填几。

4×()<30 ()×9< 623×()<17 ()× 7 < 612、找规律后填数。

408、409、()、()、()()、()、450、500、5503、在○里填上“>”、“<”或“=”。

498○500四千八百零六○48062080○100mm○9cm 900m ○ 1km 50dm ○ 400cm4、 10个()是一万;2438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一个数是由5个千和3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6分)5、从76里面连续减8,减了()次还剩4。

6、在算式63-7÷7中,应先算()法,再算()法。

的三位数是(),最小四位数是()。

(5分)7、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棵大树高约9()兰兰的身高是134()。

一块玻璃的厚度是3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我能直接写出得数。

25-9= 37+8=42÷6=9×9=13﹢56= 7×8= 96-40=21÷3=70﹢26= 100-20= 32 ﹢3= 42﹢50=2、竖式计算。

24÷8 = 42 ÷9 = 14÷3 = 50÷ 6 =3、混合计算。

4 × 9 - 20 15 + 5 ×5 35 ÷ 7 + 1080 - 42÷6( 6 + 3 )×924÷(17 – 9 )三、当好小管家。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教案频道与你分享!小学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不进位加法教案(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不进位加教案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1、2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从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笔算加法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课本11页主题图,例1、例2主题图,小棒教学方法: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暑假刚刚结束,你们在假期里都去过哪些有意义的地方?大家去过博物馆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

出示P11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仔细观察后小组内互说)汇报交流: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

每班有两名老师带队,你们能帮老师解决二(1)班学生和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小组交流)汇报不同的方法。

)同学们说的真好,观察的真仔细。

那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老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解决课本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同学们讨论出解决方案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一下你们是怎样解决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时:认识数0教学目标1.认识数0,能正确书写数0。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0。

教学重点1.认识数0。

2.书写和读出数0。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询问学生认识哪些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0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0表示“没有东西”。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0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0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0。

知识拓展1.数字的读法:从一到九的数字都只有一个读音,但是数0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读音,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读音。

第二课时:认识数1教学目标1.认识数1,能正确书写数1。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1。

教学重点1.认识数1。

2.书写和读出数1。

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上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1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1表示“一”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1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1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1。

知识拓展1.数字的书写:数1的书写比较简单,就一条直线,注意写直线要笔直。

第三课时:认识数2教学目标1.认识数2,能正确书写数2。

2.能正确读出数目数2。

教学重点1.认识数2。

2.书写和读出数2。

教学准备1.数字卡片。

2.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复习前两节课所学数字。

2.引入:教师出示数2的数字卡片,向学生介绍数2表示“二”的意思。

3.操练:学生用手指在桌上比划,理解数2的含义。

4.实践: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要求学生数出物品数量,并将数量写在黑板上。

5.巩固:教师提问学生数2的数目是多少,学生回答并模仿老师读数2。

1.数字的书写:数2的书写稍微有些复杂,要注意书写的顺序和每个部分的形状。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3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4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5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6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7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8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9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0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12课时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结合详细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2.才能目的: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识别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借助识别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解决策略: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老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老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答复后,老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老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

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绘方向真是太费事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

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

老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老师总结。

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

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

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

使用方向板时,老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直角的初步认识年级:二年级上册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知道直角的特点。

2. 能够在生活用品中找出直角。

3. 学会在纸上画直角。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知道直角的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

教学准备:三角板、纸、铅笔、直尺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三角板,引导学生观察三角板上的角,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角的名字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角分别叫做锐角、直角和钝角。

二、新课内容1. 教师讲解直角的特点:直角是一个角度为90度的角,直角的两条边是垂直的。

2.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用品,如书本、桌子、门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直角。

3.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直角,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纸上画直角:先画一条水平线,再画一条垂直线,两条线的交点就是直角。

5. 学生在纸上练习画直角,教师巡回指导。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角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直角。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直角的特点、如何找出直角、如何在纸上画直角。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其中的直角,并记录下来。

2. 画5个直角,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教具和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了直角,并学会了如何找出直角和画直角。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直角的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直角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直角的重要性。

重点关注的细节:直角的定义和直角的画法直角的定义和直角的画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直角的特点和如何在纸上画出直角。

因此,这个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直角的定义直角是一个角度为90度的角,直角的两条边是垂直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直角初步认识-人教版(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直角初步认识-人教版(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直角初步认识人教版 (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章“直角初步认识”。

具体内容包括直角的定义、直角的特征以及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直角的定义,能够识别直角。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直角的识别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直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角模型、卡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直角。

2. 直角的定义:通过教具模型和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直角,理解直角的定义。

3. 直角的特征:通过举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

4. 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直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1. 直角的定义:直角 = 90度2. 直角的特征:有一个角 = 90度的四边形是直角四边形3. 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直角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并画出来。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如教室里的墙角、家具的角等,并画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教学过程,认为学生对直角的识别和理解还有待加强。

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观察更多生活中的直角,并尝试用直角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直角的定义和特征:直角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学生需要准确理解直角的定义和特征。

直角的定义是角度为90度的角,而直角的特征是有一个角为90度的四边形是直角四边形。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材分析】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

“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

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

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

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教学预设〗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共13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_共13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二、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学习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二、出示自学指导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生:……(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2、3、4的乘法口诀 ︳人教新课标(2014秋) (1)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经历2、3、4和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同,理解这些口诀的意义和结构,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用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经历编制2、3、4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情感与态度: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 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学习难点】: 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核心任务】:同桌合作编写“3的乘法口诀”。

【学习准备】:口算卡片、小棒、课件【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 以开火车的形式背5的乘法口诀。

2.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5×2= 3×5= 5+5+5= 1×5= 5×5= 5+5+5+5=要求学生在口算时先说得数,再说口诀,同时老师把“5的乘法口诀”的卡片依次贴于黑板。

引入: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3、4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1.学习2的乘法口诀①学习“一二得二”出示1双筷子。

一问: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预设:1个2 2个1二问: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预设:1×2=2 2×1=2(板书)三问:谁能根据这两个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预设:一二得二(板书)四问:为什么这样编?谁能说说理由?预设:一二就是一个二,得二就是等于二。

②学习“二二得四”再摆上1双筷子,变成2双筷子。

提问:现在,谁能用几个几说一句话? 谁会列乘法算式并编出口诀呢?预设: 2个2,2×2=4 二二得四(板书)教师板书。

追问:为什么只列一个乘法算式?再问:用你们细心的眼睛观察2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什么特点?你能很快记熟吗?(适时找两位同学大声读一读2的乘法口诀)2.学习3的乘法口诀①谈话迁移,试编口诀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棒!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用3根小棒你们能摆出一个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下面我们要借助小伙伴的力量共同来完成“3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表内乘法 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表内乘法   人教新课标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一、教材简析表内乘法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和形成的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同时,表内乘法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因此,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2、正确读写乘法算式四、单元课时安排:(14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 课时6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 课时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6~47页。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4、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具准备:实物图、小棒。

(2)小火车里有多少人?出示上图,请同学们自己数一数,每节小火车里的人数有什么特点?要求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求4个6是多少,用加法算式表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内容:55页例1例2 练习六1教学目的:使生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结合多种计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出示例1图)中秋节是每个家庭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小强和小红代表学校的爱心志愿者来到了养老院看望老人,他们给老人们带来了同学门赠送的一些月饼,也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1师: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月饼。

(板: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如果知道每盒有10个月饼,你回算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吗?算式是什麽?生:23+30师: 23+30等于多少呢?下面我们分小组学习,互相说23+30你是怎麽想的?结果是多少?生讨论汇报师根据生的不同方法板书:(1)23 33 43 53(2)20+30=50 50+3=53(3)十位上2+3=5 5个十和3个一组成532.学具操作,巩固算法34+33 24+30 35+20 15+40(1)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摆小棒完成(2)小组交流,要求每人选一道说方法。

(3)集体汇报。

3 学习例2(1)学习整十数加一位数师: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月饼?先想算式是什麽,再想可以怎样算?想好以后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同做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

师板书:3+6=9 20+9=2923 24 25 26 27 28 29(2)学具操作,巩固算法。

41+5 53+3 24+2 13+5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

三合作探索,加深认识数学游戏:小兔回家32+20 32+5 32+10 35+4 32+3 32+50 32+40活动步骤:1 小组合作将卡片分类,并放在不同的兔子家里。

2集体汇报分类情况3卡片上写结果4比较两位数家整十数和家一位数有什麽不同的地方。

强调:两位数加整十数是把几十和几十想加,个位上的数不变,两为数加一位数是把个位上的数想加,十位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2、2——6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七)、统计(3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教学目标: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

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

(取整数)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取整数)四.巩固反馈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

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今天学了什么?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

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

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1.出示卷尺。

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