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战争及战争文学的审美品格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战争诗歌的内容及特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战争诗歌的内容及特质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战争诗歌的内容及特质在人类生活中,战争是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情。

战争的涉及面不仅关乎政治、军事、经济,而且还关乎思想、道德、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乃至家庭关系。

就人来讲,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士卒,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卷人了战争惊涛骇浪,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逃避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任何一个话题能像战争文学那样面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呢。

研究传统文化中的战争文学,对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性格,可谓举足轻重。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其中的战争诗歌更可视为中国战争文学的源头。

所谓战争诗,指的是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写的诗歌。

可以说,战争诗是世界各国文学史上的共有现象。

而《诗经》中的战争诗,则在世界各国的战争诗中独具特色。

这种特色,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有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及审美趋向。

《诗经》中,战争题材的诗歌约占《诗经》总篇数的十分之一。

根据传统说法和现代学者们的一般见解,《诗经》战争诗主要包括《小雅》中的《采薇》、《出车》、《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以及《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1]。

一、《诗经》战争诗的类型《诗经》涉及到的战争题材的诗歌比较多,但概括而言,《诗经》中的战争诗主要是从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写战争:一是从国家的立场写战争,通过王侯贵族与一般将士两个层面,展现圣王高尚的道德,强调将士同仇敌忾的豪迈,凸显着战争的正义性;二是从离乱中战士和战士家人的角度来写战争,刻画了思妇的闺怨和战士的望乡,展示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一)站在国家立场上叙写的战争诗从国家的立场来写战争,这种类型的战争诗在《诗经》中体现得比较多,表现的层次也相对丰富。

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王侯贵族征伐的赞歌王侯贵族征伐方面的战争诗,一是歌颂祖先。

诗歌主要颂扬怀祖先诛锄暴政、建立新朝的功绩。

从内容上看,这类诗歌主要包括歌颂周文王伐崇伐密的《大雅皇矣》,武王伐纣的《大雅大明》、《周颂武》,商汤伐桀的《商颂长发》等。

文学与战争——对战争文学和文学中战争描写的美学探讨

文学与战争——对战争文学和文学中战争描写的美学探讨
21 00年第 5期 第5 0卷
( 2 7期 ) 总 2
中山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 RNAL OF S OU UN YAT S I — EN UN VER I S TY
No. 01 52 0 Vo _ l50 Ge e a n rlNo. 27 2
常常 不仅具 有 史诗性 与 全景性 的品格 , 能发 掘人 性 的深 度 , 现 其灿 烂 美 丽 或 扭 曲变 形 , 以各 民族 更 表 所 以至 全世 界最 著名 的文 学作 品常 常 以战争 为描 写对 象 。但 是 , 战争 文 学 和文 学 中 的战争 描 写 又是 作 家
最 难 把握 、 读者 最易 产生 分歧 与争 论 的所在 。海 明威 说过 : 战争是 文学 中最 重 大的 主题之 一 , “ 当然也 是 最 难 真实描 绘 的 。 英 国学 者 安德 鲁 ・ ” 本尼 特也 认为 : 文 学 和战争 之 间存在 着 错综 复 杂 而 又连绵 不 断 “ 的联 系 。 以战争 为 描写对 象 的文学 还存 在着 种 种 矛盾 , ” 可称 之 为 “ 特 的含 糊性 和 两 面性 ” 奇 ②。文 学 为
何 对最 难 真实描 绘 的战 争津津 乐 道 , 者又 为何 如此 青 睐战 争 文学 与战 争 描 写? 战争 文 学 存 在着 哪 些 读
特 点 与矛盾 ?本 文拟 以战争文 学 和文学 中的战争 描 写为对 象 , 对此 做一 个初 步分 析 。


好战与反战 : 战争文学 的英雄主义与人道 主义
生活 、 斗争和死 亡 时 , 你就会 开始 懂得 , 比战争 更 坏 的东 西 。胆怯 就 更坏 , 叛 就更 坏 , 有 背 自私 自利 就更
坏 。① ” 战争文学 通常都 谴责 自私和 背叛 , 美参 战者 的英勇 品质 :宁为百 夫长 , 赞 “ 胜作一 书生 。 ( ” 杨炯 《 从 军行》 “ ) 黄沙百 战穿金 甲, 破楼 兰终不还 。 ( 昌龄《 军行 》 四 ) 相 看 白刃 血纷 纷 , 节从 来 岂顾 不 ”王 从 其 “ 死 勋?君 不见沙 场征 战苦 , 至今犹忆 李将 军 。 ( ” 高适 《 歌行》 这 就是 洋溢 于战争 文学 中 的英 雄 主义 。 卡 燕 ) 莱尔认 为 , 主步 相关 联 的古 老情 感 ,是 人 的生 命 的要 历 “

战争与艺术文艺作品中的战争美学与审美情感

战争与艺术文艺作品中的战争美学与审美情感

战争与艺术文艺作品中的战争美学与审美情感战争与艺术:文艺作品中的战争美学与审美情感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让人痛苦和心碎的现实。

然而,在文艺作品中,战争又被赋予了某种美学与审美情感,这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常常令人深思。

本文将探讨战争在艺术中的美学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情感。

一、战争美学的呈现在文艺作品中,战争美学往往体现为对战争场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独特呈现。

首先,战争场景常常被描绘得壮丽而庄重,如战场上躁动的士兵、燃烧的火焰、破碎的建筑等,这些元素共同创造了一种战争独有的视觉美感。

其次,作品中的战争人物往往被铸造成英勇、坚韧、无畏的形象,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牺牲精神常常令人钦佩和感动。

最后,战争情节的发展也常常以扣人心弦的方式进行,紧张的节奏和激烈的剧情使人不禁为之动容。

二、战争美学的意义与影响战争美学在文艺作品中的存在并非简单的追求视觉和情感上的刺激,它对人们的思维和感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战争美学使人们对战争的残酷与悲惨有了更为真实的感知,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关注和思考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后果。

其次,战争美学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向往与珍惜,激励人们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生活。

最后,战争美学在审美情感上带给人们矛盾的体验,既令人感到战争的痛苦与不幸,又使人们从中汲取力量与希望。

三、战争美学的创作与传播战争美学的创作与传播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与创新。

他们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与感悟,将战争的冲突与故事化,使之更接近普通读者的体验与理解。

同时,他们运用优秀的艺术表达手法,如音乐、绘画、电影等来传达战争美学的内涵,使其更加直观和感染力强。

此外,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战争美学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如网络文学、游戏等,这些媒介使得战争美学能够更广泛地流传和传承。

四、战争美学的价值与思考战争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存在与呈现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和情感享受,更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思考。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小说,以其深刻的审美模式而闻名。

本文将对《亮剑》的审美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小说中的表现和影响。

在审美模式方面,小说《亮剑》展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

作者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勾勒出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的生死搏斗,以及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这种表现方式让读者在悲壮的氛围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在战场上经历了生死考验,不仅要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还要忍受着战友的牺牲和自己内心的煎熬。

这种残酷的战争场景和人性挣扎让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小说《亮剑》通过对战争中的爱情和友情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种温情和感人的审美情感。

作者通过主人公何子歌与妻子、战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了在战争的背景下人们对爱情和友情的珍视和感悟。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和妻子的深情相拥、战友之间的生死相依,都让读者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情和情感的真挚。

这种温情和感人的情感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共鸣,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小说《亮剑》在审美模式方面还展现出了一种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

在小说中,主人公何子歌在战场上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还需要对国家和人民的信仰和责任感。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理想与追求的描写,勾勒出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即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该有追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价值观的展现,让读者在小说中产生了对理想与追求的共鸣和敬仰,增强了小说的审美效果。

在《亮剑》的审美模式中,还展现出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对历史的反思,勾勒出了对战争和暴力的批判和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种种不幸的揭露和反思,引导读者对战争和暴力产生批判和反思,从而使读者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增强了小说的审美价值。

小说《亮剑》以其深刻的审美模式,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挣扎,温情和感人的情感,理想与追求的价值观,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价值

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价值

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价值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与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不仅因为这些作品展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英勇,更因为它们承载了深刻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情感体验。

本文将探讨古代西方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从中读懂人类历史与智慧。

一、揭示战争的残酷与英勇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其生动的笔墨,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人性的边缘。

比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通过描绘特洛伊战争以及奥德修斯返乡的故事,展示了战争的残忍和人类的挣扎。

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伟大同时困扰着人类。

二、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

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通过战争展现了英格兰民族的勇敢和团结,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与认同。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弘扬民族英雄和历史传统,巩固了民族认同感,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三、思考战争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还引发了人们对战争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但丁的《神曲》中,作者通过将自己放置于地狱和炼狱的惨境中,探讨恶行与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痛苦和毁灭。

这些作品激发了人们对战争所引发的犯罪和道德困境的深思,并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警醒人们远离战争的危害。

四、表现人类对抗命运的勇气与智慧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人类对抗命运的勇气与智慧是一直贯穿始终的主题。

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英勇抵抗命运的安排;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亨利五世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敌人,获得了胜利。

这些作品传递了人类对抗命运的勇气与智慧,并激励人们在不同的境遇中坚持不懈。

五、展现古代艺术创作的辉煌与智慧西方古代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展示了古代艺术创作的辉煌与智慧。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精湛的修辞技巧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作家的才华与智慧。

例如,荷马史诗中的对偶叙事手法和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韵律表达,都体现了古代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与艺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与艺术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与艺术1945年的那个夏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时刻。

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中国文学和艺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记录下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和英勇奋斗。

本文将从文学和艺术两个方面,探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与艺术的影响与意义。

一、战争文学在抗日战争中,令人难忘的一位作家是巴金。

他的作品《家》、《激流三部曲》等反映了普通人民在战争中的生活和抗争经历。

这些作品直观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和对敌人的仇恨,也形成了中国战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

除了巴金,徐志摩的抗战诗集《烈火中永生》也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文学之一。

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憎恶之情,感人至深。

战争文学中也不乏女作家的声音,如鲁迅的母亲之一,冰心的《雪花记》。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女性的视角,展现了妇女参与国家抗战的精神面貌。

她们勇敢无畏的英姿给了无数后人震撼,也向世人传达了中国妇女的力量。

二、战争艺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战争艺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画家也以其创作的战争题材作品表达了他们的抗战情怀。

著名画家齐白石的《抗战图》将中国军队英勇奋战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对抗日战争充满信心。

在文学和艺术中,抗战题材的电影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铁道游击队》、《战争与和平》等电影通过生动的镜头,展现了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奋斗。

这些电影不仅传达了中国人民的战斗精神,也提醒后人珍惜和平、保护和平的重要性。

三、影响与意义中国战争文学和艺术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歌颂。

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激发了无数人的热爱国家、保卫祖国的热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

这些作品的影响也延续到了后世。

中国战争文学和艺术为后来的作家和艺术家树立了标杆和榜样,使他们更加注重塑造正能量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同时,这些作品也留给了后人宝贵的历史资料,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抗战历史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总之,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文学与艺术对于记录历史,弘扬正气,感召人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从军队组织、战争策略、个人命运等多个方面描绘了这场历史事件。

而其审美模式,是以表现力、情感共鸣和历史共鸣为主线。

首先,在表现力上,《亮剑》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描写细致入微的战争场面、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情节紧张曲折等,让读者沉浸在战争的世界中,感受到其中的刺激和疾苦。

比如,小说中的战争场面,作者以语言的形式,让读者可以看到战争的场景:激烈的枪击声、炮弹轰鸣声、人们惊恐嘶吼声等。

作者还通过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如师长王根顺的坚毅、袁牧之的英勇、独立团团长王世贞的果敢等,这些形象不仅是对人物形象的诠释,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呈现,具有浓郁的审美效果。

情节上,小说采用情节紧张曲折、冲突激烈的手法,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产生紧张感和悬念感。

其次,情感共鸣是《亮剑》的核心审美模式之一。

小说中,作者通过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在不同的角色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同时在战争中,各种人物的生命经历让读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比如,北平的城墙保卫战中,王根顺下令攻上城墙,义无反顾的袁牧之坚毅勇敢,王世贞挺身而出为同胞抗敌,这些场景让读者在情感上深刻体会到了这场战争中那种伟大而无畏的精神。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共鸣和传递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手法,这不仅带动了小说的情节,也为读者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后,历史共鸣是《亮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

小说是以抗日战争时代为背景,描写了一群中国人的生命与命运,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意义。

通过将战争场景与人物形象紧密结合,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不平凡。

在小说中,历史共鸣不仅在背景与情节上体现,更是贯穿其中的一种审美氛围。

读者在通过小说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在情感共鸣中感悟到那段时期的特殊意义,产生共鸣和体会。

总之,《亮剑》通过表现力、情感共鸣和历史共鸣,塑造了一幅丰富而多彩的抗日战争时期的画卷,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和民族精神,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情感和历史的体验。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争文学与艺术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争文学与艺术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争文学与艺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对于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国家来说,中国曾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当中,有许多勇士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而这些战争也激发了中国著名的战争文学与艺术,把战争凝结为文字和画笔,以表达对英勇战士的敬意,传递和反思战争带来的人类悲剧。

一、战争文学战争文学是通过文学作品记录、描述和敘述战争所产生的文学流派。

从中国古代到现代,战争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作品中,类似《史记》和《战国策》等历史记载书籍记录了许多战争事件,并敘述了古代战争中的英雄壮举。

而在现代,中国的战争文学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作家如丁玲、巴金等通过小说和短篇故事描绘了战争的惨状和人民的坚韧抵抗,让人们感受到战争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的巨大牺牲。

中国解放战争后,以茅盾为代表的作家们将战争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们通过大型叙事小说如《子夜》、《春蚕》等,再现了战争的真实场景,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无私奉献和爱国热情,使人们更加了解战争艰苦和人民对国家的付出。

二、战争艺术战争艺术是通过视觉艺术表现战争场景和战争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国在战争中的战争艺术涵盖了绘画、摄影、雕塑等多个艺术门类。

在古代,中国的战争艺术主要表现在绘画上。

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通过水墨画表现了战争的壮丽场面和勇士的英勇形象,如战国时期的《赵徐角禽图》和明代的《守图图》等作品。

而在现代,摄影成为了重要的战争艺术媒介之一。

中国摄影家,如赵博文、陈民等,通过镜头记录下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血与火,用影像向世人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坚强。

此外,雕塑也是战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通过雕塑作品传达对英勇战士的敬意,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这些雕塑作品凝聚着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和平的祈愿。

三、战争文学与艺术的意义战争文学与艺术不仅仅是对战争的记录和敘述,更是对和平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中国战争美学

中国战争美学

中国战争美学
中国战争美学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战争美学强调“兵者,凶器也”,即战争是一种残酷的行为,必须慎重对待。

因此,中国古代军事家们非常注重战略和战术的谋划,强调“谋定而后动”,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中国战争美学也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即战争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因此,中国古代军事家们非常注重战术的灵活性和变化性,强调“以奇制胜”,以出其不意的方式取得胜利。

中国战争美学还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还取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中国古代军事家们非常注重政治和外交的手段,强调“以德服人”,以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中国战争美学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家们的智慧和谋略,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战争的文学与艺术表现

战争的文学与艺术表现

战争的文学与艺术表现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毁灭性的行为之一。

在战争中,人们经历了丧生、伤痛、恐惧和悲伤,同时也涌现出勇气、奉献和团结。

这种极端的人类经历常常成为文学和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们把战争带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真实性和荒凉。

一、战争文学的书写战争文学是描述和描绘战争生活的文学作品。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坚硬汉子不出头》等。

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和风格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摧残。

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对战争中的人们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战争文学通常将首要关注点放在个人故事上,通过一个或多个主人公的视角,展现战争对他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暴力,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生命的敬仰。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呈现,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恐怖和人们在战争中的挣扎。

二、战争艺术的表达战争艺术是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表现战争的艺术形式。

艺术家通过线条、色彩和形状的运用,呈现出战争所带来的血腥、痛苦和毁灭。

例如,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就是一幅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艺术杰作,它通过形态的扭曲和色彩的冷漠,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毁。

战争艺术还可以通过摄影等形式将战争的现场直观地展示给观众。

例如,埃迪·亚当斯的《阿伯奎奥战火》以及凯文·卡特的《苏丹的饥荒》等作品,通过镜头的捕捉,记录了战争中的血腥、绝望和疾苦。

这些作品引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和反思,激发了他们对和平的追求。

三、战争文学与艺术的影响战争文学与艺术不仅仅是描述战争的一种方式,更是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和艺术的形式,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战争的真实性和后果。

这些作品意味深长地揭示了战争的荒诞性,并鼓励人们思考如何避免战争、维护和平。

此外,战争文学和艺术作品也扮演着见证历史的角色。

战争中的文学与艺术

战争中的文学与艺术

战争中的文学与艺术战争是一种残酷而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在战争的阴影下,文学与艺术却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与生命力。

这篇文章将探讨战争中文学与艺术的重要性,并展示它们如何通过各种形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部分: 文学以书写真实的历史首先,文学作为一种记录与抒发感悟的媒介,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有许多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深沉,例如塔尔基诺夫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等。

这些作品以其真实而生动的描写,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楚和悲伤。

然而,文学不仅仅是描述战争的惨状,它也是人们寻找希望和力量的来源。

在战争背景下,作家用笔尖描画出关于爱、勇气和人性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的慰藉。

这种力量的示范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渴望,激励人们努力解决战争所带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 艺术挑战常规思维艺术是另一种战争中表达情感和想法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音乐和电影等方式,将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呈现给观者。

艺术作品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呼喊,可以直达人们内心的最深处。

在战争的废墟中,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述说着战争的故事。

他们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的创新以及情感的表达,传递给人们一种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例如,巴勃罗·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弗朗西斯科·戈亚的《战争的可怕》等作品,以其震撼人心的形象和无法忽视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第三部分: 形成历史记忆的力量战争中的文学与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方式,更是影响和塑造历史记忆的力量。

战争导致的痛苦与伤害常常会被隐藏或淡忘,而文学与艺术作品通过对战争的揭露和反思,使人们时刻铭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教训。

这些作品成为了文化记忆的一部分,为后代提供了直接接触历史的窗口。

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思考。

这种历史意识和记忆,帮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可怕性,并努力防止历史的重演。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抒发情感方式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抒发情感方式

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审美特点与抒发情感方式引言中国古代的战争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传达了士兵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显示了中国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也展示了士兵和将领们的英勇和坚韧。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审美特点以及抒发情感的方式,并通过具体的诗歌例子来说明。

古代战争诗歌的审美特点壮美的场景描写中国古代战争诗歌鲜明地展现了战场的壮丽景象和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这些诗歌描绘了军队的士气高涨,战马奔腾的场景,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战争的氛围。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道:“薄衾孤枕委青冥,战场原上开旌旂。

高处不胜寒,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程。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激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古代战争诗歌也强调了英雄主义和忠诚精神。

士兵们会用各种手段表达他们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诗歌中常常可以看到士兵们对指挥官的赞美和忠诚的描述。

例如,南北朝时期宋义的《折戟沉沙铁未销》中写道:“自将犹可欲,犹有将军在。

吾有兄弟十七人,公犹能留我兄弟在。

何以效忠于公,替公将兵远征战。

”这种表达忠诚和英雄主义的方式激励了士兵们为国家奋勇战斗。

气势磅礴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特点之一是其气势磅礴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通过运用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来增强其战争氛围。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萧条起关塞,寒色动江城,已复三万帐。

鼙鼓之声始逡巡,霜叶无声飘万里。

”这种有力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更具战争的感觉,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和压力。

古代战争诗歌的抒发情感方式壮烈悲壮的抒发方式中国古代战争诗歌的抒发方式常常是壮烈悲壮的。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士兵们的赞美来表达对战争的悲痛和对士兵们的敬佩。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拥贺还乡者,目断君山险。

”这种悲壮的描写方式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伤,同时也凸显了士兵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史诗的战争小说,以其集中展现人民战争的史诗特质和宏伟叙事手法而被誉为当代中国签名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

在小说中,作者对战争进行了深刻的审美模式分析,通过描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英雄的崇高与丰碑、生命的无力与沧桑等多方面,展现了其深刻的审美意义。

小说中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亮剑》中,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和精彩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在战争中,人们被迫面对伤亡、疾病、饥饿、死亡等各种压力,这些无情的现实让人们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写,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作者描绘了战场上的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惨景,表现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伤害。

这种残酷和无情的描写,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伤害,唤起了人们对战争的深切反感和憎恶之情。

小说展现了英雄的崇高与丰碑。

在《亮剑》中,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战争中英雄的崇高与丰碑。

在战争中,有许多英雄人物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生命安全,英勇奋战,最终为国家和人民取得了胜利。

这些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成为了战争的丰碑,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精神。

他们勇敢无畏,英勇作战,终于战胜了敌人,保卫了国家和人民,成为了战争中的伟大英雄。

这种英雄的崇高与丰碑,让人们深深地敬佩和崇拜,体会到了英雄的伟大和崇高,为之感动和震撼。

小说描绘了生命的无力与沧桑。

在《亮剑》中,作者通过对战争中人们生活状况的描写,展现了生命的无力与沧桑。

在战争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奋力抗争,但面对战争的洪流,人们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力。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战争中人们的生存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世人在战争中的无力和沧桑。

作者描绘了战争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牺牲和努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在战争中的无力和沧桑。

战争虽然给予了人们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人们却也因此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战争与文学文艺作品中的战争描写与反思

战争与文学文艺作品中的战争描写与反思

战争与文学文艺作品中的战争描写与反思战争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极其残酷的现象,它带来的破坏与伤害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更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与反思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揭示战争的真实面貌,文学与艺术作品可以引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与反思,激发对和平与人道的关注。

众所周知,战争带来了血腥与痛苦。

在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战争的描写往往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这些残酷的一面。

通过丰富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语言,作家与艺术家呈现出沉重的战争氛围,展示了战场上的苦难和死亡。

战争背景下的描写常常以鲜明的对比和冲突为特点,从而更加生动地反映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与煎熬。

同时,随着对战争的深入描写,文学与艺术作品也开始对战争进行反思。

通过展现战争中受害者的命运和承受的痛苦,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对个人和家庭的破坏力。

这种反思常常表现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作家与艺术家以此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警醒人们战争的可怕性与后果。

通过文学与艺术作品,战争的恶果得以深化为人们心中对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此外,战争与文艺作品之间的关联也体现在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反思上。

战争常常将人们置于极端环境中,考验着人们的品性和道德观。

文学与艺术作品通过对战争中个体行为的描绘,深化了对人性善恶的思考。

在战争的残酷考验下,一些人显露出了勇敢、坚定和无私的品质,而有些人则被战争冲昏了头脑,背弃了人道主义。

这种人性的对比和冲突使得作品更加真实和感人,也加深了对人性的思考。

在战争与文学艺术作品中,战争描写的目的不仅在于还原战争真实的面貌,更重要的是带给读者一种深邃的反思。

通过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文学与艺术作品让人们深切地思考战争的可怕性和影响。

这种反思使得人们更加珍惜和平,更加关注人道主义,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建设和平与美好社会的意愿。

综上所述,战争与文学与艺术作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战争的描写与反思,文学与艺术作品真实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和平与人道的思考和向往。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1. 引言1.1 介绍《亮剑》《亮剑》是中国作家阎连科创作的经典战争小说,作品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英勇壮举和深情厚爱。

小说以抗日军人王剑为主角,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和战争历程展现了中国军民在战火中的坚韧和勇敢。

《亮剑》不仅描绘了抗战时期的英雄形象,也展现了深沉的人性关怀和复杂的情感纠葛。

作品语言流畅,情节跌宕起伏,充满力量和感染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亮剑》被誉为抗战题材的经典之作,深深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阎连科通过《亮剑》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和悲壮,同时也揭示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伤害。

这部作品无疑是中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审美模式的概念审美模式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采取的一种方式或方法。

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对象的认识、欣赏和评价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审美模式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也体现了作品本身的审美特征和价值。

在战争小说《亮剑》中,审美模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人物形象、战争场面以及对战争态度的描绘和展现,激发读者的审美情感和共鸣。

审美模式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和体味作品所传达的深刻内涵。

在《亮剑》中,审美模式的运用将战争主题呈现得更加真实、震撼和感人,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投入到情节之中,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审美模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有助于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提升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

【2000字】2. 正文2.1 《亮剑》的审美主题《亮剑》的审美主题主要体现在对战争、生命、爱情、友情等多维度的审美探讨上。

作品中对战争的描写,既有绚丽的战斗场面,又有深刻的战争反思。

作者通过对战争的审美呈现,使读者在欣赏战争场面的也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亮剑》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抗战情节的小说,作者有精湛的叙事技巧,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情感抒发、热血场景等手法,勾勒出一个真实的大时代。

本文将从审美角度对《亮剑》进行分析探讨。

一、情感的体现《亮剑》中情感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

例如,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姚楠、唐宛如之间的误会和相爱相杀的情感纠葛,刻画了士兵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小林章标的母亲对于儿子去抗战的支持和理解,塑造了一个母亲最纯粹的母爱;“铁三角”中强大的牵连和相互扶持,表达了战士之间的义气和人际关系等等。

这些情感的表达,有些是温情脉脉的,有些是悲伤深重的,有些则是火热的热血。

作者通过情感的丰富表达,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共同心理,而不是简单地描述战争在人类之间所引发的空洞和脆弱。

二、场景的渲染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充满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场景渲染融入角色情感的表达,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战争危机,将小说的情节推向巨大高潮。

例如,“驾驶员组长杨仁宇在沙地上开出了一道深深的路,把一整个强渡黄河作为任务的指令,深深地刻在了手心,也刻在了心里深处;当越过河面的时候,杨仁宇迎面冲上来的水汽,却像是火般燃烧起来,他用两只手硬生生地把指令握在手心,这时指令的分量,不仅仅是一点军令,更成了他们三十人生与死的关键,一会儿可以是盛饮的黄河,一会儿又变成了炽烈的熔岩” 这个场景包括个人、环境、功利、意义等因素,赋予人物以超凡的意义和决定人物命运的重量,使故事情节推进得更紧张、更悬疑等等。

三、人物形象的构建《亮剑》的人物形象,无论主角或是露脸形象,都非常鲜活。

例如,“亮剑”姚楠、唐宛如等主角的形象塑造十分成功,其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决心和勇气、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都具有高度的可信度和代表性。

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故事背景,也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依靠。

总而言之,小说《亮剑》具有热血、感性、多元和锐意等性质,游走于音乐和电影的审美之间,表达的是作者对于抗战精神和人性的探寻,通过小说中的场景、情感和人物等艺术手段,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氛围和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更深层次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以及对于那段历史的发人追思。

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与文学表现

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与文学表现

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与文学表现引言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现象,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辉煌的时期,也不例外地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文学表现。

他们以自由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也探索了和平与人性的可能性。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和文学表现,探索他们对战争的态度和观点。

1. 战争的残酷与破坏无论是历史上的战争还是现代的战争,其残酷和破坏力都是无法忽视的。

唐代诗人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使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1.1. 血与火的画面在唐代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描绘战争画面的诗句。

例如,杜牧在《登科后》中写到:“万国尽徘徊,三军何盘桓。

”他通过描述万国徘徊和三军盘桓的画面,将战争的残酷和混乱展示给读者。

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地下作田园乐章》中也有“剑尘镝回走,鬓髮鬃如刀”的描写,给人一种战争中刀光剑影的感觉。

1.2. 人民的痛苦在描绘战争的同时,唐代诗人也关注到了人民在战争中所承受的痛苦。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表达了他对战乱时期百姓苦难的思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通过描绘黄河的奔流和衰败的景象,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和对战争的反思。

2. 理性思考与和平的渴望尽管唐代诗人深刻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但他们也不乏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热爱。

他们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温和的表达,呼吁人们追求和平,反思战争的意义和价值。

2.1. 反思战争唐代诗人对战争的理性思考体现在他们对战争的反思上。

他们不仅关注战争本身,还对战争的原因、后果和解决办法做出了深入思考。

例如,王之涣在《上仙宫考》中写到:“壮胙黄泉肉,弱齿白土酒”,用诗意的方式揭示战争所带来的生离死别和血腥屠杀。

他借由描绘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有限,呼吁人们反思战争并追求和平。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战争小说《亮剑》的审美模式分析
《亮剑》是一部经典的战争小说,其审美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情节的高潮迭起,让读者情绪跟随情节变化。

小说以抗战初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围绕抗战英雄杨树达及其身边的战友们展开。

情节结构上,小说采用了回溯式叙事,将主人公们的青年时期、抗战前夕的生活和事件交织在一起,刻画了他们忠诚、勇敢、聪明、机智、善良的形象,让读者们情绪充分参与其中。

在小说中,杨树达和他的战友们所经历的生死考验、兄弟情深的形象也深刻地吸引着读者们的情感。

其次,小说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富有战争生活的特色。

小说的语言写实、生动,全篇以平实、朴素的语言展现了抗战时期士兵们的生活和战争场景,直观地展现了抗战时期的历史风貌,蕴含着严肃的历史意义。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准确地反映了当年那个时代的语言和情绪,让读者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最后,小说中部分章节呈现出诗歌式的叙事方式,给人以极佳的艺术享受。

如小说中描述志愿军攻打铁岭时的战斗过程,运用了较为抒情的叙事手法,一幕幕地描绘着士兵们的血与火、激情与生命,将激烈的战争场景与美感相互融合。

这些抒情的描写不仅挖掘了战争背后的意义,也给小说增添了艺术的魅力。

在以上这些审美模式的结合下,《亮剑》这部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中国抗战时期士兵和指挥员的英勇形象,并将其歌颂和推向了高潮。

小说的通俗易懂、真实感人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爱好者追捧。

军事历史中的艺术表达与审美观

军事历史中的艺术表达与审美观

军事历史中的艺术表达与审美观军事历史是一个充满血腥和残酷的领域,然而,在这个领域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些令人称赞的艺术表达和审美观。

无论是在战场上的勇敢士兵,还是在壁画、音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展示了军事历史中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观。

一、艺术表达1. 战争壁画:在军事历史中,各个国家都有保存着战争壁画的重要历史遗迹。

这些壁画以其细腻的线条和色彩丰富的表现力,生动地再现了军事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和战争场面。

例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壁画中,乔托创作的《大洪水》描绘了一场充满生死厮杀和激烈战斗的战争场面,艺术家通过生动的形象塑造和绚丽的色彩运用,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2. 军事音乐:军事音乐是表达军事力量和荣耀的重要方式,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向人们传递出战争的氛围和军队的士气。

例如,苏联军队的进行曲《列宁格勒之歌》是一首富有激情和壮丽气势的作品,它通过雄壮的音乐表达了苏联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勇抗争和坚强意志。

3. 文学作品:军事历史中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形式。

许多军事题材的小说和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例如,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小说《西线无战事》通过描写一名士兵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战观念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审美观1. 军事装备的设计:军事历史中的各种武器和军事装备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造。

这些装备以其独特的外形和设计理念,展示了军事科技和设计艺术的结合。

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鱼雷艇”具有流线型的船体和科技感十足的外形,它不仅具备出色的性能,还展示了当时德国工程师的设计智慧。

2. 战地摄影:战地摄影以其真实的镜头记录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摄影作品以其深入战争前线的视角和强大的冲击力,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受。

例如,美国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照片《士兵在登陆诺曼底海滩》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可怕和无情,通过画面中士兵的勇敢和无畏,引发了观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这 块 古 老 的土 地 上 共 发 生 战争 3 7 9 1次 , 平 均 每
1 . 2年 就有 1 次。
什 么是 战争 ?德 国著名 军事 学家 克劳 塞维 茨给
战争下的定义是“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 的

种暴 力行 为 。 ” “ 战争 无 非 是政 治 通过 另 一 种手 段 的继续 。 ” [ 2 ] 2 2 , 5 0 毛 泽 东 在 克 氏 的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指
战争 美不 美 ?答 日 : 战争 是极 丑与极 美 的统一 ,
争 中 的正 义 的一方 才有 战争美 可 言 。战争美 是极 丑
与极 美 的对立 统一 。
战争的美学意义
战争 , 是 人 类 文 明所 具 有 的 先 天 弊 病 , 这 个 幽 灵, 在我们 这 颗蔚蓝 色 的星球 上 到处游荡 。据统计 ,
上共 发 生战争 1 4 5 1 3次 , 在此期 间 , 只有 3 2 9年是 和 平 的 。这些 战争 使 3 6 . 4亿人 丧 生 。 战争 对 中华 大 地更 是 格 外 “ 青睐” , 从 公元 前 2 6世 纪 到 1 9 1 1年 ,
即从 传说 中的五帝 时代 到清 王朝 覆亡 的 4 5 0 0年 间 ,
从公 元前 3 2 0 0年到公 元 1 9 6 4年 的 5 1 6 4年里 , 世 界
在 大丑 中 孕 育 大 美 。 战争 确 实 如 人 们 所 熟 知 的那 样, 是死 亡 的代名 词 , 是 灾 难 的 同义 语 , 是 毁 灭 的孪
生 兄弟 。从人 道 主义 角 度 来 看 , 战 争是 应 该 永 远被 诅 咒 的对象 , 应该从人类世 界永久地被清除 出去。
王 俊 杰
( 河北师范 大学 国际文化交 流学 院 , 河北 石家庄 0 5 0 0 2 4 )

要 :战 争是 极丑 与极 美的统 一 , 在 大丑 中孕育 大美 。只有 正 义的战 争才 可能是 美的 , 并且 只有 正义
战争 中的 正义 的一方 才有 战争 美可 言。战 争 美是社会 美 的一种 特 殊 形 态 , 战争的美, 关在 英雄 人 物 , 关 在 智 慧谋略 , 美在 沙场景观 。战 争 关是 冲突造 成的暴 力 美 , 是 崇 高之 美, 又是 悲剧之 美。战争造 成仇 恨 , 战争 文学却要 播 洒 爱的 阳光 。英雄 主义是 战 争文 学的魂 魄 , 理 想主 义 与 爱 国主 义使 战 争 文 学具备 了强 大的精 神 穿透 力 , 战 争文 学的 阳刚之 美鼓 荡 着人 们 的魂 魄 , 战 争 文学还具 有“ 传 奇性 ” 的 审 美特 征 。
的, 只有正 义 的战争 才可 能是美 的 , 并 且 只有 正义 战
了的、 用 以解决 阶级 和 阶级 、 民族 和 民族 、 国家 和 国 家、 政 治集 团 和政治 集 团之 间在 一 定 发 展 阶段 上 的 矛盾 的一种 最 高 的斗 争形 式 。 ” _ 3 J l 毛泽 东 在 《 论 持 久 战》 中又 说 : “ 战争是 政 治 特殊 手 段 的继 续 。政 治 发展 到一 定 的阶段 , 再也 不能 照 旧前 进 , 于是爆 发 了 战争 , 用 以扫 除政 治 道 路 上 的 障碍 。 ” [ 3 ] 4 7 9 中外 两 位 先 贤从政 治学 与军事 学 角度对 战争本 质 的认识 已成 经典 之论 。
2 6
湖南工 程学 院学报
2 0 1 3钲
的美 或纯主 观 的美 。同样 世界 上也不 存在 绝对 的丑
其二战争文学应该是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战争文学虽然充满悲情但它出超越某个具体战争的文学它不只是对战争的简却不是祈求读者的可怜赚取廉价的泪水而是单模仿还应该有更广泛更深厚的意蕴对战争唤起人们沉寂的血性在悲凉中催生出振作奋进的及战争中的人应该有一种形而上的反思
第2 3卷 第 2期
2 0 1 3年 6月
收稿 E t 期: 2 0 1 2—1 1—2 0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 目“ 《 史记》 战争文学研究 ” ( S Z 1 2 9 0 3 2 ) 。 作者简介 : 王俊杰( 1 9 7 3 一) , 男, 河南鄢陵人 , 博士 , 讲师 , 研究方向 : 中国古代文学 。
关键词 :战争 ; 战争文学; 审美
中图分 类 号 :1 0— 0 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1—1 1 8 1 ( 2 0 1 3 ) 0 2— 0 0 2 5— 0 4 出: “ 战争— —从 有 私有 财பைடு நூலகம்产 和 有 阶级 以来 就 开 始
什 么是 战争 ?什 么是 战争 文学 ?战争 与 战争 文 学 的关系 如何 ?战争 与 战争文 学又 分别 具有 什么 样 的审 美 品格 ? 这是任 何研 究 战争文 学 的人不 能不 探 讨 和 不能不 解决 的问题 。并不 是所 有 的战争都 是美
从 人道 主义 角度 对 战争 的诅 咒 没有 错 , 但 要 认 清 战
争 在文 学 中的意 义 , 首 先就 要修 正 “ 唯人 道 主 义 ” 或
“ 泛人 道 主义 ” 的 既 有 观念 。人 道 主 义是 人 类 社会 文 明程度 的一种 体 现 , 是 与宗 教 情 怀 相 通 的价 值 观 念, 但 是人 道 主义并不 是万 能 的 , 更不 是我们 认识 事 物所应 有 的唯一 视 角 , 更 不 能把 人 道 主 义奉 为 不 容 质疑 的观 念 性 的 “ 偶像” 。美 是 客 观 与 主 观 相 统 一 的产 物 , 它既是 事物本 身 的客观 属性 , 又是 审美 主体 的一 种心理 体 验 , 世 界 上 不 存在 一 种 抽 象 的纯 客 观
湖 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En g i n e e r i n g
V o 1 . 2 3 . N o . 2
J u n e 2 0 1 3
论 战 争 及 战 争 文 学 的 审 美 品 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