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税收原理
税收原理(财政学)
3.固定性。实际上是指程序的确定 性,征纳双方都不能任意违背。 以上是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它并不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不同, 而是反映了一切税收的共性。一种 财政收入形式是否税收决定于它是 否同时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
三、税收分类与税制结构
一、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税收分 为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 课税三大类。这种分类最能反 映现代税制结构,因而也是各 国常用的主要税收分类方法。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 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 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 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 象。
2、特征:
(1)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 联系,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 嫁引起的; (2)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的 税负再分配,其结果必然导致纳税 人与负税人的分离;
(七)违章处理 税收的违章处理是税务机关对 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 处罚性措施。税收的违章行为 一般有偷税、抗税、欠税、骗 税以及其他违反税收法律、法 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 行为。
第二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一、税收负担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及其衡量
1、税收负担的概念
税收负担是指税收收入和可供征税的税 基之间的对比关系。税负水平是税制的 核心问题,体现税收与政治、经济之间 的相互关系。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63页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便利原则是指政府对国民征税的时间、地 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 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是在征收任何一种税的 过程中,其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 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亦即税务部 门征税时所耗用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二)瓦格纳的税收“四项九端原则” 财政政策原则(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
对税收的固定性也不能绝对化,以为标准一定,永不更改。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相互依、缺一不可的。税收“三 性”,作为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 收入形式的基本标志。
无偿性是税收这种特殊分配手段本质的体现;强制性是 实现税收无偿征收的保证;固定性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 要求。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一、税收的起源和发展 税收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1.剩余产品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前提 2.经常化的公共需要是税收产生存在的社会
前提 3.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
在的经济前提 4.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上
层条件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二、税收的一般概念 155
税 收 收 入
A
D
E
C O
拉弗曲线
B 税率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三节 税收负担理论
拉弗曲线说明了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 关系。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
课税对象
•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客体,是指征税的直接 对象或标的,说明的是对什么征税的问题。
• 具体来讲,课税对象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1、商品或劳务,即以生产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为课
税对象。 • 2、收益额,即对经营的总收益或纯收益课税。 • 3、财产,是对财产的价值或收益课税。 • 4、资源,即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使用等征税。 • 5、人身,即以人为课税对象,称为“人头税”
• 2.请计算关税完税价格是多少? • 3.增值税是多少?
答案
• 第1问:30/30%×(1+17%)=117元 • 第2问: 30/30%×70%/(1+10%)=63.64元 • 第3问: 30/30%×17%=17元
第四节 税收原则
• 一、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
– (equity and efficiency for tax )
25
1,375
30
3,375
35
6,375
40 10,375
45 15,375
超额累进税率的案例
•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者受雇而取得的 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 贴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 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月收入额-1600元)×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财政学《税收原理》课件
又称税收客 体,它是指 税法规定的 征税的目的 物,是征税 的根据(主 要为所得、 商品和财产 三大类 )
税收的经济 来源或最终 出处(与课 税对象可能 一致,也可 能不一致 )
税收原理
二、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 税收术语 税目
课税标准
税率
课税对象的 具体项目或 课税对象的 具体划分。
国家征税时 的实际依据, 或称课税依 据。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 济的调节作用 ,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 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
税收原理
三、税收原则
(三) 税收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或无谓负担 (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 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 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T
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
型产品供给弹性大于技术
含量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
品。
税收原理
MU MC T
供给弹性大
MC MU
供给弹性小
四、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二)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 一般规律
税负转嫁和供求弹性
需求弹性:
需求弹性指需求曲线的斜率,需求弹性与税负转嫁也是呈反向运动, 即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曲线越平坦,需求弹性越大,税负 越是趋向由卖方负担,反之则反是。
财政学(第五版)课件:税收原理
约翰•洛克
《财政学》(第五版)
托马斯•霍布斯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二、税收的“三性”
(一)税收的强制性 (二)税收的无偿性 (三)税收的固定性
《财政学》(第五版)
第二节 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一、税收术语
(the terminology )
二、税收分类
(the classification )
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3.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难以转
嫁。 4.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
较难转嫁 5.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财政学》(第五版)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S’
D P
P
D
S’
P2
《财政学》(第五版)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税负转嫁方式
1.前转方式 2.后转方式 3.其他转嫁方式 (1)混转(散转) (2)消转 (3)税收资本化
《财政学》(第五版)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二、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
(excess burden or dead burden )
《财政学》(第五版)
第七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PPT课件
第一节 税收的特征和职能
一、税收的含义 (一)税收是一种分配 (二)税收是以政府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
进行的分配。 (三)税收分配的对象为剩余产品价值 (四)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
需要 二、税收的特征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三、税收的职能 1.筹集财政收入 2.调控经济 3.调节收入分配 四、税收存在的必要性 1、政府提供公共产品需要税收作为价值补偿 2、实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需要税收进行调节 3、达到共同富裕需要税收对居民收入进行调整 4、对外开放需要税收维护国家权益
一、税收原则概述 二、公平原则 “能力说”、“受益说” 三、效率原则 行政效率、经济效率 四、适度原则 “拔鹅毛又不让鹅叫” 五、法治原则 依法立税、依法治税
第四节 税收负担及转嫁
一、税收负担的含义及分类 按承受主体,分为宏观税收负担和微观税收负担。 (1)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税收收入总额÷GNP×100% (2)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 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税收收入总额÷GDP×100% (3)企业税收负担 总负担率=纳税总额÷同期销售收入×100% 净产值税收负担率=纳税总额÷净产值×100% (4)个人税收负担
第二节 税收要素
一、税制与税法 税法是税收制度的核心。 二、税制要素 包括: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 纳税环节等等。 纳税人解决谁交税的问题,征税对象解决对什么 东西征税的问题,税率解决征多少的问题。纳税 人是纳税主体,征税对象是征税的客体,税率是 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财政学税收原理
– (2)产生条件 • ①与国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跨国财产所得
• ②与税制发展密切相关——以所得税 为主现代直接税的出现
• (2)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基础
–(1)联系:国家税收 国际税收 规则和惯例
范围宽窄 宽(易转嫁)如: 白酒→啤酒→矿泉水→自来水
窄 (不易转嫁)
征税对象 商品税 (易转嫁)
所得税(不易转嫁 )
(4)生产者谋求利润目标与税负转 嫁的关系
转嫁所得>商品销量损失(实施 转嫁)
转嫁所得<商品销量损失(不实 施或少实施)
第四节 税 收 中 性
• 一、税收中性的含义 • 1 税收中性含义(前提是明确两个概念)
财政学税收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 一、税收的概念 (1)含义——国家为实现职能无偿取 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 政治权力 • 法律手段
(2)违者受到法律制裁
(2)进一步理解: • 历史范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 征纳关系 • 经济范畴——表明经济关系 • 分配范畴——无偿分配 分配关系
•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1) 强制性 • (1)征税 = 国家政治权力 ≠生产资料占有
不断上升趋势
纵向:是
– (2)政府职能大小 宏观税率不断提高
财政学之税收原理(ppt63张)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四、税收和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区别
1.税收与国债(国家信用)的区别
2.税收与政府性收费的区别
(1)征收主体不同
(2)是否专款专用方面不同 (3)是否固定方面不同 3.税收与罚没收入的区别 4.税收与财政发行的区别
• 税收的强制性使得税收与公债和捐款 等区别开来。 • 税收形式上的无偿性和本质上的有偿 性,将税收与特许权收入、债务收入、 规费收入等区分开来。 • 税收的固定性使税收与货币的财政发 行、摊派和罚没收入等区分开来。
第二节 税收原则
二、古典税收原则
中国历史上的治税思想
156
(一)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平等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费用原 则 平等原则是指国民应依其在国家的保护下所得收入 的多少为比例,向国家缴纳租税。 确实原则是指国民所纳税目与条例应该是确实的, 而且纳税的时间、地点、手续、数额等,都要明确 规定,使纳税人明了。
社会公正原则(普遍原则和平等原则) 税务行政原则(确实原则、便利原则和 最小费用原则)
第二节 税收原则
1.财政政策原则 所谓财政政策原则即课税能充足而灵活地保证国 家经费开支需要的原则,故有人也称之为财政收 入原则。该项原则包含收入充分原则和收入弹性 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 所谓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能阻碍国民经济 的发展,以免危及税源,在可能的范围内,应尽 量有助于资本形成,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该项 原则包含税源选择原则和税种选择原则。
税收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税收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税收学是财政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政府通过税收来筹集财政收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国家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本文将从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收的类型、税收原理、税收的影响以及税收政策等方
面进行详细的总结。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是指政府按法定规定,以对纳税人的财产、收入等进行征收的一种强制性财政收入方式。税收是政府的一种权力行使,是属于相对强制的财政收入。税收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
几点:
1. 法定性:税收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征收的,具有强制性。
2. 强制性:纳税人不能逃避缴纳税款,不依靠自愿捐赠。
3. 综合性:税收是以整体财务为核算对象,而不是单项财产。
4. 公共性: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支出需要而征收的。
5. 客观性:纳税人的个人意愿和愿望与税收无关。
二、税收的类型
根据税收的征收对象和税收的性质,可以将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收入税和财产税以
及中央税和地方税等不同类型:
1. 直接税和间接税: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缴纳给政府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
得税等;间接税是指由消费者最终承担,如增值税、消费税等。
2. 收入税和财产税:收入税是以个人或企业的收入为征收对象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企
业所得税等;财产税是以个人或企业的财产为征收对象的税收,如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3. 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是由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收,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
是由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收,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以上是税收的基本类型,不同的税收类型具有不同的征收对象和征收方式,对国家财政收
《财政学》税收原理(税收的经济影响)
一、分析
税很容易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对商品征税会改变商品的价格,人们会对商品价格的改变,通常是减少对价格上涨商品的消费。对所得征税会影响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同商品的收入弹性不同,商品消费也会收到不同的影响。
税会改变人们的决策,资源的配置因此会发生调整。如果原来的决策都是有效率的,那么税会导致效率的损失。但税的代价是社会不得不承受的。有一种说法,税是文明的一种代价。
二、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国家课税是一种收入再分配,会引起纳税人的收入水平及商品价格体系的变化,从而对经济活动产生一系列影响,包括引起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改变等。所谓税收效应,是指国家课税对纳税人行为选择的影响。
税收效应有多种表现形态,其中最基本的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他效应都与这两种效应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商品购买和消费行为的影响。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政策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当政府对一部分商品课税,而对另一部分商品不课税,或对一部分商品课重税,对另一部分商品课轻税时,会造成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从而使纳税人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即发生以无税或轻税商品对含税或重税商品的"替代"行为。
从上述分析可知,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具有中性,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因而,在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已达到最优状况的情况下,为取得一定的税收收入,使征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是较佳选择。以此标准衡量,由于所得税主要产生收入效应,替代效应较弱,因而通常被人们称之为"良税",而商品税往往难以避免替代效应,
第七章 税收原理 《财政学教程》PPT课件
第一节 税收原理
一、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二、税收分类 三、税收原则 四、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五、税收的制度要素
一、税收的含义与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政府以其社会职能为依据,凭借政治
权力,依照法律规范,强制、无偿地取得的一种 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概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3个基本方面: (1)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特定的分配关
(四)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 这种税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一般认为所得税和 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 种,这种税的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一般认为 对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如增值税、消费税、关 税等。
(五)从量税和从价税
从量税,亦称从量计征,采用前一种税基形式, 以课税对象的重量、面积、件数、容积等数量指 标为依据,采取固定税额计征税收。
我国财产税目前尚无一般财产税,都是特别财产税,主要针对 房屋、土地和车船征收,财产与行为税类的主要税种有房产 税、契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和印花税
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 人的负担能力相称。
(三)效率原则
1、税收的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是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应当有利于经
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保证并促进市场经济 的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率的总体提高。 (1) 税收的额外负 担(2) 税收中性原则(3) 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财政学税收原理
(2)纳税期限 ) 所谓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 后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9
(3)税收优惠:减税免税,起征点与免征额 )税收优惠:减税免税, 所谓减税免税,是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 与鼓励和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减税是指对应纳税额 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指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起征点.所谓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 征税的界限.征税对象的数额未达到起征点时不征税. 而一旦征税对象的数额达到或超过起征点时,则要就 其全部的数额征税,而不是仅对其超过起征点的部分 征税. 免征额.所谓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 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征税对象总额中预先减除 的数额.免征额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 税.
11
(5)违章处理 ) 指对纳税人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处理. 纳税人的违章行为通常包括偷税,欠税,抗税, 骗税等.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识地采取非法手段不交或少 偷税 交税款的违法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拖欠税款,不按规定期限缴纳税 欠税 款的违章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对抗税法拒绝纳税的严重违法行 抗税 为. 骗税指企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经营的商品假 骗税 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税级
25000以下 以下 25001~50000 ~ 50001~75000 ~ 75001~ ~ 100000
20 30 40 50
5000 7500 10000 12500 350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2.5税率
▪ 税率是相对于税基的比率。税基与税率的乘积就是税额。反过来说,税 额与税基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高 低既是决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 重的重要因素
▪ 1.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是按税基规定但不随税基数额大小而改变的征税比率。
▪ 2.定额税率
▪ 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 款的单位和个人。在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 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8.2.2课税对象
▪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 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用于确定对纳税人哪些所 有物或行为征税的问题,它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在现代社会,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包括商品、所得 和财产三大类。
§8.2税收基本术语 §8.2.1纳税人
▪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 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义务的法律承担者, 只有在税法中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才能确定向谁征 税或由谁来纳税。
▪ 纳税人既有自然人,也有法人。所谓自然人,一般 是指公民或居民个人。所谓法人,是指依法成立并 能独立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法定义务的企业或社会 组织。一般来说,法人纳税人大多是公司或企业。
§8.1.4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体现着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 税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范畴。 ▪ 从社会再生产的各环节的性质看,税收既不直接增加也不直
接减少社会产品的总量,因而不属于生产和消费,同时也不 采取以物易物或钱物交易,因而也不属于交换。税收表现为 一部分社会产品价值由社会成员向国家的转移,结果是国家 对社会产品价值的占有由无到有,纳税人对社会产品价值的 占有由多到少。与此同时,还使各类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 价值的比重发生变化。这一经济过程,正是实现了一部分社 会产品分配的过程,因而税收属于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环节, 是分配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 分配关系。由于在这种分配关系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通 过国家制定的税法来实施分配,因此具体体现为一种以国家 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8.1.2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 要手段
▪ 国家征税既是一个取得收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 产品的转移过程。即原来归纳税人所有的一部分社 会产品,以税收的形式转移给国家,进而完成了所 有权由纳税人到国家的更替。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调节经济主要着眼于:
⑴弥补市场失灵,纠正外部效应; ⑵调节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状况,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⑶调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稳定。
▪ 课税对象与税源有一定联系。税源是指税收的经济 来源或最终出处,从根本上说,税源是一个国家已 创造出来并分布于各纳税人手中的国民收入。由于 课税对象既可以是收入,也可以是能带来收入的其 他客体,或是仅供消费的财产,因此,课税对象与 税源未必相同。
§8.2.3课税标准
▪ 课税标准指的是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的计 量标准。
定额税率亦称固定税额,它是按单位实物税基直接规定一定量税额的税率。
▪ 3.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是随税基增加而逐级提高的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都是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设计的。但二者又有不
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⑴在名义税率相同的情况下,全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高,税负重; 超额累进税率的累进程度低,税负轻。
▪ 首先,课税标准要确定课税对象是按实物单 位计量还是按货币单位计量,这是课税标准 解决的第一个层次的问题。
▪ 其次,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课税标准还 要确定课税对象的具体实物或货币计量标准。
§8.2.4 税基
▪ 税基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一般而言,是指课税对象的数 量。
▪ 由于人们通常总是在一定的税制条件下讨论相应的税基,因 此税基可进一步作下列表述:税基是按课税标准计量的课税 对象的数量。
▪ 按课税标准的不同,税基可分为实物税基和货币税基。 ▪ 税基的选择,尤其是法定税基宽窄的界定,对税收效率与税
收公平均有显著影响,因而是实现税制目标函数的重要变量。 ▪ 税基与税源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税源总是以收入的形式存在
的,是税收负担能现实存在的物质基础;税基则既可以是收 入或财产,也可以是支出,而支出本身是无法承载税收负担 的。
§8.1.3税收具有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 的形式特征
▪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律
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 法律的制裁。 ▪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 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 ▪ 3.固定性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 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 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 税收的上述三个形式特征是一个统一体,共同构成税收区别 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标志。判断一种财政收入形式是不是 税收,主要是看其是否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
第八章 税收原理
§8.1 税收概念 §8.1.1税收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
基础,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 税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体 地说,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剩 余产品,并由此导致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时 而出现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 已如前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政府与市场的 分工定位,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提供私人物品。 而由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所决定,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也只能主要依赖于税 收。因此有些学者认为,可以将市场经济中的税收 看作是人们为享受公共物品所支付的价格,进而形 成了税收概念中的"公共物品价格论"。
⑵在级距的临界点附近,全额累进税率会出现税额增长超过税基增长 的不合理现象,超额累进税率则不存在这种问题。
⑶全额累进税率在计算上简便,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复杂。
▪ 在实践中,各国税制都将公平原则放在重要位置,因此,超 额累进税率目前得到普遍推行。为了解决该税率使用上的复 杂性问题,采取了简化计算的"速算扣除法"。即先计算出速 算扣除数,然后运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