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

合集下载

英国军舰发展及海洋战略演变

英国军舰发展及海洋战略演变
地 丧失, 不 得 不 沦 为 二 流 国家 。 2 . 依 附美国 “ 三 环 战略 ” 应 对 冷 战 为应 对 两 极 冷 战 ,保 护 英 国 国 家 利 益 , 英 国提 出 多种 战

英 国 造船 业 及 海 军 装 备 在 近 代 崛 起 过 程 中 大致 可 以 划 分 为三 个 时代 : 风帆 时代 、 蒸 汽铁 甲舰 时代 、 无 畏 级 战 列舰 时代 。
史 契机 。
略, 其中最为 出名 的是 三 环战略 。即一个荚 关联盟 , 一 个荚 联邦, 一个联 合 的欧洲 , 构 成 外交三环 , 他 们 认 为 一 旦 这 三 环 连接起 来 , 任何 势力都 不能对他构成威胁 , 尤其指 的是 苏联 和 华 约 。“ 三 环 战 略 具体 的 表现 为 : ( 1 ) 英 美联 合 海权 。( 2 ) 奉行 集 体安 全主义。( 3 ) 确保 核威慑。
1 4 5 3年一 1 8 O 5年是 早 期 舰 船 的发 展 阶的风帆 为驱动 。而到 了浆船战舰 时 代, 由单层 甲板 平底船逐 渐发展 为单层浆 战舰 、 三层 浆战舰、
五层 浆 战舰 。
1 8世 纪 的 战舰 的核 心 技 术 基 本 没 有 大 的 改 变 , 机动性、 稳 定性却 不断增强 , 火炮的精准度与威力也不断扩 大。葡萄弹、 链 弹、 火箭弹、 燃烧 弹、 铁 钉子 、 铁 片都 可作 为主战 武器使 用 。 1 7 6 5年 , “ 胜 利 号 木质 风 帆 战 列 舰 下 水 , 它长 5 7米 , 载重 2 1 6 2 吨, 装 载索具长度可 达 4 3公 里 , 帆布 面积 1 6 0 0 0平 方米, 三层 甲板 , 为 当 时 英 国 的 一 级 战 列舰 , 跟 随 海 军名 将 纳 尔逊 在 英 法 大 战 中展露 锋 芒 。 第一 次工 业革 命为英 国海军建设提供 了雄 厚的物质 基础 和 技 术 条 件 ,不 断 繁 荣 的海 外 贸 易工 业 出 口为 其 打 好 了扎 实 的经济基础 , 从而极大的推动 了英国海军的进一步发展。蒸汽 机 和 钢 铁 被 引进 军 舰 制 造领 域 , 海军 发 展 也 迎 来 了变革 的 历

【转载】二战英国海军海战胜负原因分析

【转载】二战英国海军海战胜负原因分析

【转载】二战英国海军海战胜负原因分析二战前的大英帝国尽管已经不再如一战前那般强盛无伦,但依然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新崛起的美国尽管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大英帝国,海军凭借着伦敦——华盛顿条约也与老牌海军强国平起平坐,但是在国际事务上依旧没有太多的发言权。

可以说,老牌强国的余威尚存,但日不落帝国在美德两强的夹击下,已经感觉到了日落西山的危机。

而让所有欧洲国家都精疲力竭的战争过后,曾经传奇般的帝国海军在纳尔逊时代和费希尔时代的光辉岁月随着帝国的威严一起沉沦。

飘花就以本文来作为对那场血战中帝国光荣最后守护者的一点纪念吧!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二战之前大英帝国海军的构成:战列舰12艘伊丽莎白女王级5艘:伊丽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厌战/Warspite、巴勒姆/Barham、勇士/Valiant、马来亚/Malaya 复仇级5艘:复仇/Revenge、皇家橡树/Royal Oak、君权/Royal Sovereign、决心/Resolution、拉米利斯/Ramillies纳尔逊级2艘:纳尔逊/Nelson、罗德尼/Rodney英王乔治五世级5艘:乔治五世国王/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Duke of York、安森/Anson、豪/Howe,但本级战舰开战时正在海试、舾装和建造中。

战列巡洋舰3艘胡德级1艘声望级2艘:声望/ Renown、反击/ Repulse航空母舰8艘:暴怒级1艘竞技神级1艘鹰级1艘勇敢级2艘:勇敢、光荣百眼巨人级1艘皇家方舟级1艘独角兽级1艘另有光辉级3艘(光辉、胜利、可畏)、不屈级1艘、冤仇级1艘(共建2艘:冤仇、不倦)在建。

重巡洋舰18艘豪·金斯级3艘:豪金斯/Hawkins、富罗比斯/Frobisher、英富汉姆/Effingham(主要作训练舰、防空舰、护航舰)肯特级7艘:肯特/Kent、贝里克/Berwick、坎伯兰/Cumberland、康沃尔/Cornwall、萨福克/Suffolk、澳大利亚/Australia、堪培拉/Canberra,其中后两艘为澳大利亚海军舰艇伦敦级4艘:伦敦/London、德文郡/Devonshire、苏塞克斯/Sussex、什罗普郡/Shropshire多塞特郡级2艘:诺福克/Norfolk、多塞特郡/Dorsetshire约克级2艘:约克/York、埃克塞特/Exeter轻巡洋舰38艘:卡里登级3艘:卡里登/ Caledon、卡里普索/Calypso、卡拉道克/Caradoc谷物女神级5艘:加的夫/Cardiff、谷物女神/Ceres、考文垂/Coventry、柑香酒/Curacao、麻鹬/Curlew开罗级5艘:卡莱尔/Carlisle、科伦坡/Columbo、加尔各答/Calcutta、开罗/Cairo、开普敦/Capetown大胆级3艘:达娜厄/Danae、大胆/Dauntless、龙/DragonE级2艘:翡翠/Emerald、热心/Enterprise水神级4艘:水神/Arethusa、加拉提/Galatea、珀涅罗珀/Penelope、曙光女神/Aurora利安德尔级8艘:利安德尔/Leander、阿基里斯/Achilles、海王星/Neptune、猎户座/Orion、阿贾克斯/Ajax、珀斯/Perth、霍巴特/Hobart、HMAS Sydney(后3艘为澳大利亚海军舰艇)南安普敦级5艘:南安普敦/Southampton、纽卡斯尔/Newcastle、谢菲尔德/Sheffield、格拉斯哥/Glasgow、伯明翰/Birmingham格洛斯特级3艘:利物浦/Liverpool、曼彻斯特/Manchester、格洛斯特/Gloucester爱丁堡级2艘:爱丁堡/Edinburgh、贝尔法斯特/Belfast另有狄多级防空巡洋舰11艘在建:狄多/Dido、波拿文都/Bonaventure、月神/Phoebe、赫尔迈厄尼/Hermione、欧亚卢斯/Euryalus、水中仙女/Naiad、克娄巴特拉/Cleopatra、天狼星/Sirius、亚尔古/Argonaut、卡律布迪斯/Charybdis、六头女妖/Scylla 斐济级7艘在建:斐济/Fiji、肯尼亚/Kenya、尼日利亚/Nigeria、毛里求斯/Mauritius、特立尼达/Trinidad、冈比亚/Gambia、牙买加/Jamaica,百慕大/Bermuda则是在开战后开工。

制海权之争英德舰队的较量

制海权之争英德舰队的较量

制海权之争英德舰队的较量制海权之争:英德舰队的较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制海权一直被视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

而英德舰队的较量,则成为了近代史上最为激烈和具有标志意义的制海权之争。

本文将着重分析英德舰队之间的对抗和竞争,以及这场较量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背景介绍英国和德国作为当时世界两大海军强国,其延续数十年的海军竞争始于19世纪末。

在此之前,英国一直享有制海权的地位,其皇家海军是世界最强大的海军力量。

而德国,作为崛起的新兴大国,渴望通过建设强大的海军来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二、英德舰队之间的军事竞争1. 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相继启动了巨大规模的军备竞赛,致力于扩充各自的海军力量。

英国开始加速建造无畏舰、巡洋舰和潜艇等现代化战舰,德国则紧随其后,不断提升自身海军建设的速度和水平。

2. 军舰设计与技术创新英德两国海军为了提升舰队的战斗力,分别进行了众多的军舰设计与技术创新。

英国通过引进新的推进系统、火炮和装甲材料等,着力发展强大的海军建设。

而德国海军则致力于潜艇的发展和创新,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具备长航程和攻击能力的柴油动力潜艇。

三、英德舰队的较量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 触发其他国家的军备竞赛英德舰队的军备扩张行动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警惕,触发了更多国家的军备竞赛。

法国、美国、俄罗斯等国纷纷加快军事现代化步伐,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海军实力,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竞争进一步加剧。

2. 世界格局的动态调整英德舰队之间的较量直接促使了战略格局的重新调整。

英国和德国都试图扩大自己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地理上的优势。

这场较量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英德之间制海权争夺的新阶段的开始。

四、制海权之争的启示1. 制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地位的重要性英德舰队之间的较量再次证明了制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地位的重要性。

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能够保障国家的海上通道和海外利益,提升国际地位。

2. 科技创新与军事竞争的密切关系英德舰队之间的较量也显示了科技创新对军事竞争的影响。

不见硝烟的海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备竞赛

不见硝烟的海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备竞赛

不见硝烟的海战——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备竞赛航海小达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是当之无愧的海上霸主。

日德兰海战则成为战列舰主宰海洋的历史巅峰,经过此次战役,海军强国都把造舰计划的重点放在了战列舰上。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世界各国海军发展战略的中心都是具备大口径火炮攻击力和厚重装甲防护的高吨位战列舰。

随着一艘艘军舰下水,在高昂的海军军费压力下,各国财政纷纷捉襟见肘,与此同时,蔓延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危机爆发,各国人民要求裁军的呼声日益高涨,不顾后果的海军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展开了激烈角逐,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狂热的军备竞赛。

美国公开宣扬要建立一支世界上最强大、最优秀的海军;英国毫不示弱,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也雄心勃勃,制订了以主力军舰为核心的海军扩充计划——“八八舰队计划”。

紧接着,法国和意大利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场竞赛。

就这样,列强之间你追我赶,你造一艘,我造两艘,从大西洋、地中海直到太平洋,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海军军备大战愈演愈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舰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吧。

航海小达人航海小达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

于是,在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美、英、日、法、意五国组成“缩减军备委员会”,就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会议一开始,美国便先发制人,要求各国停止建造主力舰,并拆毁一部分旧军舰,还提出以主力舰总吨位为标准计算海军实力,确定各国海军主力舰的比例。

注:当时的主力舰是指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也包括航空母舰。

辅助舰则囊括了轻巡洋舰、驱逐舰、潜水艇等其他舰种,是相对于主力舰而言的非主力舰,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辅助舰(如补给船等)。

历经近三个月的明争暗斗、讨价还价后,美、英、日、法、意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

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战术

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战术

第二次英荷战争时期的英国海军战术1664年的整个秋冬,英国舰队都在朴茨茅斯休整,11月9日,詹姆斯抵达舰队并接管了指挥权。

两天后,他将舰队分为三支分舰队,并在16日与22日发布了新的航行与战斗训令。

航行训令与之前共和国时期的大同小异,只是以Admiral取代了之前的General头衔,此外增加了在白昼与夜间弃锚漂流的命令。

而《为了国王陛下的舰队在战斗中更为有序的训令》(Instructions for the better ordering of His Majesty's fleet in fighting)包括十六项条文,与共和国时期的训令也十分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第二条与第三条,这与共和国训令中的第三条对应,但不再仅仅命令舰长“保持直线(to keep in the line)”、“与司令官一道组成一道战列”(to get in a line with the Admiral),而是要求舰长“使他们自己进入战前命令中指定的位置与序列”(put themselves into the place and order which shall have been directed them before in the order of battle)(第二条),随后“按照指定的阵型与敌人交战”(to engage with the enemy according to the order prescribed)。

(第三条)显然,战舰在战斗中应处于战列线的某一位置应该是在接敌之前决定好的。

此外,新的训令还认为共和国时期一再严控的在战斗中夺取战利品的规定仍不足以防止舰队的战术组织在关键时刻遭到破坏。

共和国训令的第十条原本规定,被俘的敌舰应在救援乘员后立即击沉或烧毁,因此“己方战舰的行动就不会因为分出人手或划艇去接管敌舰而被打扰,这一点需要我们所有指挥官非同一般的留心。

”(that our own ships be not disabled or any work interrupted by departing of men or boats from the ships, and that we require all commanders to be more than ordinarily careful of.) 新的战斗训令则规定,“战舰不应在战斗过程中进入追击状态,去拖延、纠缠、夺取、烧毁他们(受创的敌舰),以免因此丧失了更为重要的行动机会,但可以等待指挥官的指挥,当他们认为这样做的时机到来之时。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力量的演变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力量的演变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析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力量的演变姓名:柏来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史指导教师:揭书安20050501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实力的演变,并对这段时期英国海军的总体状况进行评估,分析了其实力演变的具体原因,以及其对英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英国海军有着辉煌的历史,也是支撑大英帝国的一根重要支柱。

但在一战以后,由于长期的经济不振和财政困难,英国海军的发展陷入窘境。

面对美日等国海军的迅速崛起,英国竭尽全力,使用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手段,竭力保持其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地位。

由于各种因素,英国在两次大战之间勉强维持住了其世界海军强国的水平,但其相对衰落的历史趋势却已是无可挽回。

导致这一衰落除了英国国力衰落、技术优势丧失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时代原因。

它包括一战后英国经济长期萧条,财政困难;国内和平主义运动的牵制和集体安全理念的影响;军事思想保守僵化和国防建设重点调整等。

英国海军实力的相对衰落无论是对英国还是对世界都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对英国而言,它削弱了英国的威望,是导致大英帝国解体的一个重要潜在因素;它使得英国在二战初期遭受了严重的困难:从长远看,它还削弱了英国盘剥世界的能力。

对世界而言,英国海军的相对衰落导致了几个世纪以来世界海军格局最大的一次重构。

关键词: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AbstractThethesishasmainlyprobedintothechangeofthestrengthofBritishnavybetweenⅥ,oddWarIandWjrldWarII.andhasassessedoverallstateofBritishnavyinthisperiod,hasanalyzedtheconcreWreasonwhyitsstrengthchanges,anditsinfluencetowardBritainandtheworld.TheBritishnavyhashadabrillianthistory,wasanimportantpillarofWorldWarI,however,becauseofsupportingtheBritishEmpiretoo.Afareconomicdepressionforalongtimeandfinancialdifficulty,thedevelopmentofBritishnavyfelledintodirestraits.Inthefaceofthefastemergenceofsuchcountry’Snavies豁U.S.andJapanete.Britaindiditsutmost,havingusedvariouskindsofpolitical,militaryanddiplomaticmeans,totrytomaintainthestatusofthepowerfulcountryofthefirstnavyoftheworld.Becauseofvariouskindsoffactors,BritainhaskeptthelevelofthepowerfulcountryofworldnavywithaneffortbetweentheWars,butthehistoricaltrendofitsrelativedeclinehasbeenirredeemablealready.BesidesthisbasicreasonofrelativedeclineofBritain’Snationalpowerandthelossofthetechnologicalsuperiority,causesofthisdeclinehadsomeconcretereasonsofera.TheseincludedthataftertheWorldWarI,depressingBritain’Seconomyforalongtimeanddifficultfinance,thepinningdownofpacifismmovementandtheinfluenceofthecollectivesecurityidea,conservativeandrigidmilitarythinkingandtheadjuslmentofnationaldefenseemphasisetc...NomattertherelativedeclineofthestrengthofBritishnavyhasalong-termbutfar-reachingimpactoncapitaloftheworldtoBritain.AstoBritain,ithasweakenedtheprestigeofBritain,wasanimportantpotentialfactor,causingtheBritishEmpiretodisintegrate,itmadeBritainsufferseriousdifficultyininitialstageinWorldWarII.Inthelongterm,ithasalsoweakenedBritain’Sabilityofpracticingusurytoworldandplunderingfromothercountries.Astoworld.therelativedeclineofBrifishnavyhascausedthegreatestconsmtctionofworldnavypatternagainsinceseveralcenturies.Keywords:BetweentheWarsBritishnavyⅡ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战舰之王研究大海战中英德海军的角逐

战舰之王研究大海战中英德海军的角逐

战舰之王研究大海战中英德海军的角逐战舰之王:研究大海战中英德海军的角逐导言在战争史上,大海战对于各国海军力量的较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聚焦于一战期间英国、德国两大海军的对攻战舰之王,探讨双方海军的发展历程、战术策略以及最终的决战。

一、竞逐大洋霸主的英德海军在20世纪初的战争中,英国与德国海军成为大洋霸主的争夺者。

英国拥有庞大强大的皇家海军,而德国则加大了对海军力量的投资。

这种竞争导致了两国海军发展思路和战略策略的不同。

二、英国皇家海军:力量的象征英国皇家海军在一战期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

它以其数量庞大的战舰和卓越的舰队指挥艺术而著称。

英国海军力量的核心是其先进的战列舰,如伊丽莎白女王级和狮子级。

这些战舰拥有卓越的火力和防御力,成为英国保持霸主地位的重要保障。

三、德国海军的崛起德国在海军力量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精力。

其先进的战舰类型,如巴登级和凤凰级,具有与英国海军媲美的火力和防御力。

而德国海军的战略策略则更加侧重于使用潜艇和巡洋舰进行游击战。

德国的潜艇部队在一战中给英国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严重威胁了英国的海上贸易。

四、海战的巅峰之战:日德兰海战日德兰海战是一战期间英德海军之间最重要的一次大规模海战。

这次战役展现了英国和德国海军实力的巅峰对抗。

英国以大洋舰队的阵型对抗了德国的高级火力巡洋舰。

然而,尽管英国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但双方在海战中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五、战舰之王的辉煌终结战舰之王的辉煌逐渐走向终结,主要原因在于新兴的航空和潜艇技术的崛起。

航空母舰的出现使得海战的重心开始向空中转移,而潜艇技术使得战争时代的海军在隐蔽和突袭上更加具备优势。

这使得传统的大海战不再是实现海上霸主地位的唯一手段。

结论大海战中,英国和德国的角逐成为一战期间海军力量对比的缩影。

英国以雄厚的舰队实力和卓越的战略指挥成为海军霸主,而德国则通过巡洋舰和潜艇部队的游击战术对英国造成了重大威胁。

然而,随着航空和潜艇技术的崛起,传统的大海战逐渐式微,使战舰之王的时代趋于终结。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

浅析“十年规则”对英国海军的影响作者:孙嘉楠来源:《西部学刊》2021年第19期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从债权国成为债务国,英国实力衰落,战后,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恢复其财政收支平衡和英镑的金融霸权。

“十年规则”是英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整体国防战略,是根据“十年之内不会发生大战”[1]这一战略分析制定的,也是其经济实力衰落的体现。

这一政策导致英国政府大量裁减其军备,受到影响较大的是英国海军,其经费被大量裁减,舰艇被大量拆解。

英国海军的指导思想由“两强标准”转变为“一强标准”。

英国崛起自海上,其衰落也由其海军力量的衰落开始。

关键词:英国海权;国防战略;“十年规则”中图分类号:K5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9-0089-03海权泛指对海上交通线的控制权。

美国海军少将马汉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了“海权论”,他将海权定义为:“凭借海洋或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马汉认为,海军的任务是对海外贸易的保护,其执行职能的时间从和平时期到战争阶段,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海上交通枢纽以及为商船护航,这是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2]。

英国海军称霸海洋百余载,曾建立起有4亿人口和335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帝国。

海外贸易加速了英国经济的发展,殖民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工业原料,实力强大的海军保护着其海上贸易,这是构建日不落帝国的三大支柱。

英国发展海军控制海洋以保障其本岛和其殖民地的安全,并维护其贸易航线的安全、开拓殖民地市场[3]。

关于“十年规则”,当前国内已有具体的研究,但其在海军方面的研究还略显不足。

丁英胜在《“十年规则”下的英国军备建设》一文中总体分析了这一政策对国防建设的影响[4]。

耿志在《论“十年规则”的实施和影响》一文中,从国际局势变化的角度分析“十年规则”实施的影响[5]。

柏来喜在其硕士论文《试析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力量的演变》中分析了英国海军发展的过程、力量变化的原因[6]。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海军和海战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海军和海战

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海军和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给各国带来了巨大的伤亡和破坏。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海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一系列的海战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以及相关的海战。

一、英国海军的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英国海军已经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

其舰队包括了大量的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以及潜艇。

而且,英国海军拥有广泛的实力,包括了技术先进的舰艇、训练有素的海军士兵以及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这些优势使得英国海军具备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的能力。

二、重要的海战1. 杜尔加海战杜尔加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海军参与的一场重要战役。

1914年11月1日,英国海军在北海与德国海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抗。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海军的战列舰展现了其强大的火力,成功地击败了德国舰队,并保护了英国的主权。

2. 日德兰海战日德兰海战发生于1916年5月3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重要的一场海战之一。

在这场战役中,英国海军与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展开了一次决战。

尽管英国海军在战役初期损失较大,但最终通过出色的指挥和坚韧的战斗精神,成功地击败了德国海军,保护了英国的利益。

3. 斯卡帕湾海战斯卡帕湾海战发生于1916年11月16日,是英国海军与德国海军之间的一场规模宏大的海战。

在这场战斗中,双方战舰进行了激烈的火力对抗。

尽管英国海军损失惨重,但他们成功地阻止了德国海军的侵袭行动,维护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三、英国海军的贡献英国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英国海军为英国及其盟友提供了强大的保护力量,维护了英国的海上贸易线和海上运输线的畅通。

其次,英国海军通过联合其他盟国的舰队进行了一系列的封锁行动,有效地削弱了德国的经济力量。

最后,英国海军在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彰显了其在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海军在海战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其他国家以极大的震撼。

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和战争经历

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和战争经历

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和战争经历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武装力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自那时候起,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是世界各国注目的力量。

在各种冲突中,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政府的主要资源,其经验和技能被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英国皇家海军的历史和它的军事战略。

历史回顾英国皇家海军源于12世纪末的英格兰,她的任务是保卫英国周边海域。

英国皇家海军经历了多次重大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是拿破仑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海军战胜了法国海军,确保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是联合军队的一个重要元素。

在战争的初期,英国海军主要是通过封锁德国海岸的方式阻止德国人运输军事物资。

但是,这种封锁没有阻止德国海军的活动,尤其是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队给英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最终,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合作和技术创新,使他们获得了胜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海军在欧洲和亚洲海域全面参战。

英国海军和空军在1940年挫败了纳粹德国的海上入侵计划,保卫了英国并支持盟军的登陆行动。

在亚洲,英国皇家海军与美国海军合作与日本海军作战,直到日本投降。

英国皇家海军的技能和装备英国皇家海军一直是其技能和装备的表率。

随着技术的发展,英国海军不断更新装备和战略,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例如,英国皇家海军最早使用的“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潜艇和巡洋舰所取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和舰载机成为了英国海军的主要武器之一。

现在,英国皇家海军拥有先进的军舰和武器,包括大型的两栖攻击舰、护卫舰、潜艇、舰载机以及鱼雷和反舰导弹等。

军事实力和地位英国皇家海军在军事领域的实力和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它作为英国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承担着保护英国海上贸易路线、保卫英国本土和海外利益的职责。

此外,英国皇家海军也在北约、欧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军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世界各国注目的力量,也是英国和其领土的保卫者。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因为英国的船多吗还是炮强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因为英国的船多吗还是炮强

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是因为英国的船多吗还是炮强英国皇家海军,是英国的海上作战力量,它们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美国超越。

英国海军称霸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英国十几代人的努力,下面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天空,追寻英国海军崛起的脚步。

亨利八世(1491-1547)是英格兰第一个能建造一些专门用来作战的舰船的君主。

亨利在建造舰船的同时研制了大型船用前装炮,最终取代了过去那些安装在舷墙和船楼里用来消灭或击退登上甲板的敌人的小型滑轨炮。

但是在亨利之前也有人偿试这样做,但是舰船非常容易倾覆。

而亨利则命木匠们在舷边安装了炮门,将大部分重炮安装在货仓里,这样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而且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门舷侧火炮。

在1545年,于肖勒姆军事行动中,这种火炮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它不但能杀死敌军,而且还能摧毁敌舰。

这些行动产生了一种新的海战方式。

“远距离作战”已成为可能,海战时再也不需军舰靠近、进行交手战了。

随着舷侧火炮的初步采用,亨利国王决定把作战舰队从商船队中分离出来。

伊丽莎白(1533-1603)登们之初战舰设计工作陷入停顿,直到英国面临西班牙袭击的威胁时,伊丽莎白才不得不继续亨利所做的重新武装海军的工作。

宗教改革之后,英国以新教为国教,对于西班牙的君主来说,北欧新教的异端学说就像伊斯兰教一样令人厌恶。

因此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决定对英国进行一次打压。

而伊丽莎白为了对付西班牙也使出诸多手段,首先是与法国结成联盟在西班牙的北部给与威胁。

其次是暗支尼德兰独立运动。

最主要的是重新建设她曾一度忽视的海军。

最初,伊丽莎白女王纵容半海盗式人物约翰·霍金斯和他的堂兄弟弗兰西斯·德雷克去抢劫西班牙的殖民地和海上航运。

但是海盗霍金斯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英国的海上司令。

在其督训下,英国皇家海军战舰成为重视速度和机动的水上炮台。

由于他的改革,英国海军产生了新的作战方式,用远射程的炮战取代了面对面的肉搏。

纳尔逊舰队与尼尔森之战海军战术的革新

纳尔逊舰队与尼尔森之战海军战术的革新

纳尔逊舰队与尼尔森之战海军战术的革新1771年,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出生在诺福克郡的伯纳姆桥。

这个人就是英国海军的杰出指挥官霍雷肖·纳尔逊。

他的出色军事才能和他在战术上的革新,对于英国海军的历史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尼尔森之战中。

本文将会探讨纳尔逊舰队与尼尔森之战海军战术的革新。

1. 背景介绍在18世纪末期,海战是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和财富的主要方式。

然而,传统的海战战术并不是非常灵活和有效。

当时的海战多以两个舰队线形对峙并交战,战斗局限在单一的水平面上,限制了舰船的机动性和火力的发挥。

2. 纳尔逊的战术革新纳尔逊在战术上的革新是基于对传统战术的挑战和思考。

他认识到传统线形战术的弊端,并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灵活和进攻性的战术,以提高英国海军的战斗能力。

3. T字战术的引入纳尔逊提出的首要战术创新是“T字战术”。

这种战术要求英国舰队将自己的舰船形成一条直线形,与敌对舰队垂直相交。

这样一来,英国舰队能够迅速弊敌水线并进入战斗位置。

4. 尼尔森之战尼尔森之战是纳尔逊战术的典型体现。

这场战役发生在1805年,当时英国与法国舰队在塔尔维达角展开了决战。

纳尔逊利用他的T字战术,成功地将英国舰队精确地引导到法国舰队的中心部位。

在这场战斗中,纳尔逊舰队以少胜多,摧毁了部分法国舰队并俘虏了法国将领维拉约。

这场胜利确立了英国作为海洋霸主的地位。

5. 其他战术创新除了T字战术,纳尔逊还在海军战术上引入了其他创新。

他鼓励舰队使用翻舵战术,即让舰船在战斗中快速转向并寻求最佳的攻击角度。

此外,他还提倡重新组织舰队的指挥结构,使其更具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6. 纳尔逊战术的影响纳尔逊战术的引入对海军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增加舰队的机动性和进攻性,纳尔逊战术打破了传统战术的束缚,提高了舰队的战斗能力。

他的战术理念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海军战斗中广泛应用,并对后来的海军战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纳尔逊舰队与尼尔森之战之后,海军战术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

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材料一:1921年11月美国发起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期间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它们各自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与会国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回答:美国倡议召开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签订了《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五国海军条约》的签订使美国确立了对日本的海军优势,分享了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西方强国和日本的海军发展。早在1918年,美国威尔逊就向国会提出扩充海军的计划。日本从1920年开始了"八八舰队计划",即在八年中增加八艘主力舰和八艘巡洋舰。到1921年,日本的海军军费已占国家预算的三分之一。英国为加强其海军舰队的"两强标准",维护海上霸权,议会亦通过决议,增加战列舰、巡洋舰和潜水艇的制造。法国就连原来重视陆军而轻视海军的法国,也制定了庞大的扩充舰队的计划。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给各国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各国都视别国海军力量的增强威胁到自己的利益。美国正是在此情况下提出限制海军竞赛方案的。美国国务卿休斯在华盛顿会议的一开始便提出暂时停止建造新战列舰,确定各国战列舰的吨位比例。英国国力衰退,被迫放弃了"两强标准",降为与美国—样标准。日本则提出在远东和太平洋的需要,坚持提高吨位。结果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美终于使法,日,意让步,签约规定了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美、英两国各为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为17.5万吨。通常称为5:5:3:1.75:1.75。《九国公约》的签订的主要意图: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

二战期间英国成功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为协约国的重要成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尽管英国曾一度遭受德国的空袭以及面临海上封锁等严峻挑战,但英国最终成功地挺过来,并为最终的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并分析二战期间英国成功的原因。

一、坚定的领导力在二战期间,英国拥有伟大的领导人,如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他具备了坚定的领导力和优秀的决策能力,为英国提供了希望和鼓舞。

丘吉尔始终坚持坚决抵抗纳粹德国,并在最困难的时刻激励国民继续抗战。

他的坚定和果断的领导无疑是英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良好的军事准备和实力英国在战争爆发前,已经意识到战争的来临,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准备措施。

英国的皇家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保障了英国海上运输以及对抗德国海军的能力。

此外,英国还采取了有效的空袭防御措施,包括建立了广泛的防空网等,保护了英国本土不受过多损害。

英国的军事准备和实力为其在二战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战时外交和国际合作在战争期间,英国积极推动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并与其他协约国进行紧密合作。

英国与美国和苏联等盟国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共同抵抗德国的侵略。

此外,英国还与其他协约国进行了秘密行动和情报交流,进一步加强了反纳粹德国的力量。

英国的战时外交和国际合作为其在二战中的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网罗人才和创新技术为了战胜敌人,英国拥有了一支出色的军事和科技人才队伍。

例如,英国的雷达系统在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英国及时发现并应对德国的空袭。

此外,英国还催生了许多其他科技创新,如飞机发动机的改进和发展,使英国在空中战斗中获得了优势。

英国的人才和创新技术为其在二战期间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坚定的国内士气和民众支持英国的国内士气在二战期间一直保持高涨。

面对长期的空袭和困境,英国民众表现出了坚定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

他们经历了艰苦的时刻,但依然通过自愿参军和战时生产等方式支持战争努力。

一场入木三分的变革——浅谈20世纪初的英国海军建设成就与影响(上)

一场入木三分的变革——浅谈20世纪初的英国海军建设成就与影响(上)

一场入木三分的变革——浅谈20世纪初的英国海军建设成就与影响(上)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6期温斯顿西方工业革命在20 世纪最初的 10 余年间基本完成,技术变革给世界海军以猛烈地冲击。

称霸海洋已上百年的英国皇家海军面对崛起的世界列强和发展迅猛的军事技术变革,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危机。

为了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那支臃肿、老朽的舰队驶入新世纪,英国迫切需要一场改革运动来重新打造英国利剑的海军。

这使英国皇家海军建设呈现出了一些很不寻常的特点,并直接影响到了一战乃至日后的世界海权形势。

背景1897年,当英国人庆祝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时,英国人的海上霸权达到了它的顶峰。

当时有人这样写道:“皇家海军实力猛增,其规模相当于其它两个最大的舰队;它无与伦比的海军基地网和海底电缆站点遍布全球;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归它所有,这支商船队运载着世界最大贸易国的货物;伦敦城的金融服务业,使英国成为全球经济中最大的投资者、银行家、保险商和商品交易者”,因此,“如果确实有某个国家企图称霸世界,那就是英国。

事实上,它不仅仅只是企图称霸世界,而是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然而,英国的海洋霸权在达到顶峰的同时也隐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必须面对英国综合国力盛极而衰的现实。

工业和经济实力是海权的基础,而到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实力的相对下降,英国海权的基础也不断遭到削弱。

新兴工业国还在大力发展海军,对英国的海上霸权直接提出挑战。

在“青年学派”的影响下,法国大力发展鱼雷艇和潜艇等新型舰艇,希望通过新技术打破英国的海上垄断地位。

至1900年,法、俄这两个英国的海上竞争对手共有超过20艘战舰在建或计划建造。

英国在1889年通过的海军防卫法案明确规定要实行“双强标准”,主要针对的就是法、俄两国海军。

但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治”提出后,新崛起的德国以更为迅猛的势头发展海军,它一跃成为英国海权最大的威胁。

1902年10月,英国海军大臣塞尔伯恩勋爵在一份内阁文件中明确指出德国海军对英国的威胁:“我们对德国舰队的结构分析的越多,就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德国建造这支舰队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将来可能同英国舰队发生的冲突。

重现昔日辉煌 英国皇家海军未来造舰计划透视

重现昔日辉煌 英国皇家海军未来造舰计划透视

作者: 叶敬礼;惊涛
出版物刊名: 国际展望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英国皇家海军;造舰计划;海上力量;世界大战;90年代;英国海军;英国人;国力
摘要:二次火战结束后,英国国力在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中严重削弱,数百年积累的巨大财富消耗殆尽。

随着国力的一落千丈,英国皇家海军头顶的光环也逐渐褪色。

到了上世纪8、90年代,英国海军已经完全沦为一支二流的地区海上力量,那支曾经威震四海,令所有强国为之敬畏海上力量已经成为英国人头脑中久远的记忆。

然而在这数十年间,英国人从未忘记重温旧日海上强国的梦想。

20世纪初英国海军军事变革探析

20世纪初英国海军军事变革探析

20世纪初英国海军军事变革探析
王先军
【期刊名称】《外国军事学术》
【年(卷),期】2008(000)008
【摘要】19世纪末的英国海军,已经逐渐丧失相对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领先优势。

在依靠海上力量分割世界殖民地的时代,英国海军为保持优势,实施了一场自救式的革命,对海军军官制度、舰队力量编组、海岸防御理论及主力战舰研制等进行了全面改革,重新确立了英国海军的领先地位。

本文对英国海军军事变革成功的四个原因进行了探析。

【总页数】5页(P24-28)
【作者】王先军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561
【相关文献】
1.19世纪初英国海军在波罗的海的战略存在与军需供给 [J], 吴昊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军的发展变化 [J], 李荦
3.20世纪英国农业经营方式变革探析 [J], 张爱东
4.世纪性的海军盛会:英国特拉法加海战 21世纪初最大的海上集结 [J], 始安
5.人民军大将亲自撰文阐述军事变革问题--越南国防军事思想变革20年回顾 [J], 范文茶; 韦柳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社会热点训练辑:隐性现实热点 训练3 Word版含解析

2020高考历史总复习社会热点训练辑:隐性现实热点 训练3 Word版含解析

训练3城市化进程与人口问题1.(衡阳市八中2019届第四次月考,22)1885年英国提出所谓的“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必须等于仅次于英国的两个强国的海军之和。

1900年前后,英国又将“两强标准”转化为“智权第一、海权第二”。

这表明英国()A.海权意识发生根本性变化B.力图应对大国崛起的新态势C.海军实力明显下降D.试图成为科技革命的领头羊答案 B解析英国的海权意识未变,都重视海权,只是更加关注科技的力量,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两强标准的要求变得更科学,且英国海军实力仍居第一,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已变成美国、德国,排除D项。

2.(惠州2019三调,34)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

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

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

这说明()A.立场决定历史解释B.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C.历史事实无法恢复D.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答案 D解析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故选D项;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察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但立场决定历史解释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历史客观存在,历史的客观性是由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排除B项;历史事实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予以还原,如考古、资料、口述等等,排除C项。

3.(2019·张家口二模)下图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

对画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美国认识到中国是抗日的主力B.国共合作抗日得到美国的肯定C.中美已经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D.美国支持国民政府的一党专政答案 C解析此漫画反映出中美走向联合,共同对付日本法西斯,故C项正确。

4.(2019·安庆市二模,27)下图为经济学家刘逖对清代人均GDP的详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收入也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大战之间英国海军重拾“两强标准”探析[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

随着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不断恶化,英国海军部多次建议内阁实行新的“两强标准”,但出于国内经济、政治及外交等方面的考虑,内阁只通过了“drc标准”,新“两强标准”问题久拖未决,终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不了了之。

重拾传统“两强标准”的失败表明,英国的霸权时代已一去难返。

[关键词]英国海军战略,“两强标准”,“一强标准”,“drc标准”作为一个岛国,海军是英国国防的基石。

1889年英国政府通过《海军防御法案》,正式确立海军“两强标准”,即英国海军不弱于其他两个最强海军国家的海军加起来的规模。

事实上,在此前的两百年间,这一标准已成为英国海军的战略传统。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两强标准”渐渐呈现出难以满足英帝国防御需要的迹象。

当时英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战略抉择:要么大规模建造海军,要么物色一个盟国分担重任。

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选择了后者,与日本于1902年缔结“英日同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接过了英国海军在远东的大部分责任,并且在1917年同意参与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护航行动,作为回报,英国支持日本在战后和平会议上继承德国在远东的利益[1] (pp.1~2)。

一、放弃“两强标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强大的海军,但英国政府首要目标的是恢复经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大规模削减军费和复员裁军成为大势所趋。

1919年8月15日,英国内阁通过了“十年规则”(ten year rule)作为国家战略的指导性原则,即设想未来十年内不会有大规模战争,无需为此组建欧陆远征军[2] (p.3) ①。

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十年规则”的施行意味着英国一定会放弃传统的海上霸权,甚至可能会允许自身实力落后于美国海军。

重新定位战后英国海军战略,遂成为政府重要的焦点议题。

时任海军参谋长戴维·比提(david beatty)建议,如果美国不放弃或不修改1916年的海军计划②,英国应继续造舰以保持平衡,同时加强“英日同盟”,但他反对以“英日同盟”来对抗美国,认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结成同盟,保证海军力量至少不弱于美国[3] (pp.61~62)。

驻美大使格雷勋爵(lord grey)也谏言首相劳合·乔治,英国无力阻止美国建立一支与英国实力相当、甚至超过英国的海军力量,英国海军应以欧洲国家海军作为参考标准[2] (p.7)。

比提和格雷的观点分别代表了英国大多数军职和文职官员的想法,不与美国为敌、放弃传统的“两强标准”已成为政府高层的共识。

1920年3月17日,海军大臣沃尔特·朗(walter long)代表内阁在议会下院正式宣布:“我们的海军在力量上不应弱于其他任何一国的海军。

”[2] (p.9)英国就此正式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而实行“一强标准”。

尽管英国海军放弃了“两强标准”,但从一战中渔利的美国和日本却在不断扩充海军力量。

1919年美国国会决定继续1916年的海军扩建计划;日本国会则通过了“八·八舰队计划”①。

这让英国政府担心如不限制美日的海军扩建步伐,美国甚至日本终将超过英国,那么“一强标准”也难以维系。

1921年3月,英国政府试图把“十年规则”抛在一边,提出在建造4艘战列舰后,还计划建造史上最强大的48000吨的战斗巡洋舰4艘,作为对美国和日本扩建海军的回应[4] (p.21)。

但是英国政府冷静下来以后感到力不从心,于是向华盛顿试探召开国际海军裁军会议,并允诺与美国共同维持两国海军均势。

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召开,英、美、法、日签署《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规定条约生效后,“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5] (p.738)。

英、美、日、法、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确定了主力舰5∶5∶3∶1.75∶1.75的吨位比例[5] (p.743) ②。

英美日之间的海军军备之争暂时得以缓和。

华盛顿会议是英国在国际场合正式确认放弃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但就当时形势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糟糕的结果。

首先“英日同盟”虽然不再存在,但《四国条约》“既保持了英日之间的友好关系,又增添了同美国协作的新气象,所以劳合·乔治声称这是英国外交的大成功”[6] (p.80)。

其次,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之前事实上就已经放弃了海军“两强标准”,因此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不是无奈的退让,而是英国海军“一强标准”的现实体现。

另外,在《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中,英美对日做出在西太平洋不新建或扩建海军基地的重要让步,但新加坡没有包括在其中,而且英国依据条约削减的是一些过时老旧的军舰,反之,美国和日本则要限制建造较现代化的舰只。

因此,华盛顿会议一方面避免了英国今后被动地卷入代价高昂、财力难以支撑的军备竞赛,一方面通过条约限制了其他国家的海军发展,至少使美国海军力量暂时不能超过英国,同时保持对另外三国的海军优势,其战略核心目标是力图维持“一强标准”。

1930年1月的伦敦海军会议是华盛顿会议的继续,旨在对主力舰之外的海军力量做出限制。

4月22日,英、美、日三国签署《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国际条约》,三国驱逐舰的吨位比是10∶10∶7,潜水艇的吨位比是10∶10∶10。

美国在非主力舰方面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地位,此外规定英国拥有巡洋舰50艘(只比美国多一艘)。

日本在非主力舰方面突破了与英美主力舰5∶5∶3的框架,并在潜水艇方面争得与英美对等的地位[7] (p.473)。

但是,法国要求与会国以条约的形式给予它安全保障,意大利则要求获得与法国同等的海军地位,这两个要求都没有得到满足,因此法国和意大利拒绝签字,不受条约的约束[8] (pp.58~60)。

5月13日首相麦克唐纳发表演说,盛赞此次海军会议消除了军备竞赛,又节省了大笔财政开支,但遭到海军上将泰勒(e. a. taylor)的批评。

泰勒指责伦敦条约是“对国家的背信弃义……在与美国平等的基础上而不是在我们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参加这次会议,是一个极大的错误”[9] (pp.441~442)。

从军事角度和以后发生的历史来看,泰勒的观点具有前瞻性。

因为如果战争爆发,英国传统的海上封锁政策以及所承担的国际义务,都要求英国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多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当大西洋和太平洋或加上地中海同时成为战场时,这一点则更加突出。

此外,意大利、法国及之后的纳粹德国不受该条约的约束,可以随意建造新型的现代化战舰,而英国则受条约所限,战舰现代化更新显得滞后。

但这些仍然在“一强标准”可接受的范围内,未违背“十年规则”的战略意图,所以获得了当时英国大多数官员和公众的支持。

二、“一强标准”的结束随着20世纪30年代初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1933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废止了“十年规则”。

1934年2月28日,新成立的旨在弥补英国国防缺陷的国防需要委员会(the defence requirements committee, 简称drc)向内阁提交了第一份报告。

报告重申了不把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当作敌人的决定,认为日本是近期的敌人,德国则是最潜在的敌人;为避免两线作战,报告建议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但反对为此牺牲与美国的友谊,同时加强远东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

报告建议英国海军仿效日本对大部分主力舰进行现代化,并与海军基地现代化、重要物资储备保持进度一致;新加坡基地达到作战条件的时间应从最初设想的1940年提前到1938年[2] (pp.93~97)。

同时,英国海军部鉴于1930年伦敦海军会议以来的形势提出:如果在远东对付日本的同时,在大西洋对付欧洲最强的海军(当时意指法国),皇家海军是难以胜任的,“这个国家要获得可靠安全只能是实行海军两强标准——针对日本和一个欧洲国家”,否则要么与其他国家海军结盟,要么在“一强标准”下集中力量于欧洲(意指放弃远东),而前者无法令人放心,后者不符国家利益。

但是,由于国防需要委员会的职责是在现行原则下评估以往国防的缺陷,加上德国海军相对较弱,法国实际上被排除在假想敌之外,“在不实行两强标准的情况下,海军两线作战被认为是可行的”[2] (pp.97,117~121)。

因此,新“两强标准”的呼吁没有出现在弥补国防缺陷的报告中,但这是自1920年实行“一强标准”以来,第一次有政府部门正式提出应考虑恢复海军的“两强标准”。

随后,内阁对报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关于海军,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主张:既然以德国作为最潜在的敌人,海军就应该放弃对日的战争准备,应该与日本缔结一个关于“保证中国完整和海军造舰的公约”,这样不但节俭了海军军费,还能平息公众的厌战声浪,当务之急是针对德国发展空军力量,“我们肯定负担不起同时改造我们的战舰”[10] (pp.254,258) [8] (p.171)。

内阁采纳了张伯伦的意见,并决定弥补海军缺陷计划和造舰计划应由海军部和财政部每年讨论一次。

与此同时,德国于3月份公布了新的年度国防预算为9.566亿马克,比上年度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其中海军军费为2.36亿马克,比1933年增加了0.5亿马克[11] (pp.707~708)。

这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担忧。

为打消英国的戒心,11月28日希特勒表示他愿意在35%的基础上就海军问题与英方达成一致。

同一天,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erich raeder)向英国海军武官重申,德国愿意参加伦敦国际海军会议,前提是必须废除《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的束缚,另外德国愿意与英国进行单独会谈[12](pp.681~682,685~686)。

1935年6月18日,英德签署《德国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换文》,换文规定:德国海军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潜水艇总吨位不超过英国总额的45%[13] (pp.319~326)。

英国打算通过协定对德国海军加以约束,避免海军军备竞赛,并为1935年召开的国际海军会议进行铺垫。

张伯伦提到:“我很满意与德国人订立协定,它让我们控制他们的海军,并且事实上看起来如此之好,以致使人怀疑。

我不惊讶法国人感到不安,但没有时间可以失去,我相信艾登能够向他们表明,协定不但有益于我们,而且对他们也有益处。

”[14] (p.141)但张伯伦过于乐观了,协定让德国海军总吨位得以增加4倍。

由于英国海军在全球负担责任,而德国的海军较为集中,在大西洋可以形成相对的海军优势。

另外,协定遭致法国的不满,加深了英法之间的隔阂。

对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为随着德国海军不断扩大,英国需要更多的力量部署在大西洋,这将大大限制派往远东舰队的规模,无法对日采取强硬立场,这在“七七事变”后英国远东政策中突显出来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