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呼兰河传》学案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呼兰河传苏教版_1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呼兰河传苏教版_1

呼兰河传1乡去多好啊!”写本文时,作者已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出来。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个白蝴蝶。

它们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大花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花果树榆树风雨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太阳鸟虫子玉米白云等2、花园——美丽,充满阳光,充满生机。

祖父——勤劳慈爱。

“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3、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

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二)组内交流1、“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2课《呼兰河传(节选)》学案(新版)苏教版

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2课《呼兰河传(节选)》学案(新版)苏教版

呼兰河传(节选)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二、作者作品介绍1、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

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

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

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在她不到十年的创作中,留下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中篇小说《生死场》、短篇小说《手》《牛车上》等大量作品,这些介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独特作品,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独特的生命体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众人眼里的萧红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有人把张爱玲和萧红称做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耀眼的女作家“双子星座”,她们同为女性,温婉细腻,但在温婉之中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情怀。

萧红是悲天悯人的,她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受戕害。

她一样能把握世情世态,一样能细致描摹,但是,她更投入,情感灌注、融入对于故乡邻人的描绘中,尽管语言偏冷,但处处可见她的悲悯情怀。

2、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自主学习(一)读通文意1.给下列加粗的生字词注音或写汉字。

蚂蚱( ) 闪烁()韭( )菜倭()瓜水瓢()谷suì( ) 玩nì() huǎng()花蚌()壳2.通读全文,用“——”画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用“﹏﹏”画出我在园子里干了些什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节选)导学案苏教版(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节选)导学案苏教版(精)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节选)导学案苏教版(精)12、《呼兰河传》一、目标导学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重点)2.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蚂蚱()②啸()...③蚌壳()④溜平()....⑤韭菜() ⑥谷穗()...⑦倭瓜() ⑧玩腻了()...⑨蚯蚓()⑩蝙蝠()....(2)文学常识积累。

课文选自《》,体裁是()。

作者(),我国()代著名女作家。

(3)查资料了解女性小说及女性文学。

女性小说的发展及特点:女性文学的特点:2.二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2)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并质疑“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三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找出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三)古人说“疑为学之始”。

说的是,读书要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的独立学习的开始。

通过阅读本文,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向全班同学提出来,大家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课堂练习1. 给加点的字注音。

(1)来了风,这榆树先啸()。

.(2)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

..(4)采一个倭()瓜花心。

.2.课内阅读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教学时间课题课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过程和方法2.体会课文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情感态度价值观3.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细节品味,理解文章具体描写“我”在后园玩耍的细节,体会文中生机盎然的天伦之乐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程序设计二次备课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2. 检查预习。

(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共同纠偏解疑。

(2)各学习小组向全班汇报自主学习课文的初步感受;展示收集并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文章以及读书笔记。

3.自主阅读。

(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①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③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④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诱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2)自主阅读,圈点批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气、语意及作者的感情。

②根据学习任务自学课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出示幻灯片】批注要点:(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带着笔读书,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

此外,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批注的要求不能过高,只要能动笔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4.小组合作。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各组用书面的形式对这四题的研读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探究中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

这就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同伴影响与合作学习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呼兰河传》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呼兰河传》教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及祖父的形象。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贴切鲜活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难点: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引入在中国北方著名的河流松花江北岸,有一条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河流,名叫呼兰河,却因诞生了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写下了一部以这条河流命名的作品,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坐标。

这位作家就是萧红,这部作品就是《呼兰河传》。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呼兰河传(节选)》,品读发生在呼兰河畔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幻灯片展示:试着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板书:我、祖父、园子。

)2.你能否用一个词来修饰这种生活?生答预设:(充满生机、自由、快乐、幸福)3.你认为在这些词语中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生答预设:(自由)(板书:自由。

)4.这是个自由的园子,细读全文。

你能从文中哪些描写园子的语句中读出自由?①一边读,一边可对文中的一些体现自由的句子圈点勾画,在文字旁做批注。

生答预设:【第28小节】我选择的是第28段。

我觉得这一段最能表现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由。

②这些语句是如何来体现自由的?生答预设1:“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愿意怎样就怎样,没有一点约束,自由自在的。

生答预设2:要……就……,愿意……就……,连续用了相同的句式,这段里面一共出现了十一个“就”,不显得重复啰唆吗?如果我们平时写文章,可能就会用省略号来代替了。

(11个“就”连在一起,构成排比句式,读来语气轻松,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形象有力地表现了园中一切都在自由生长的状态。

)生答预设3:我觉得这正是孩子眼中最真实的一切,作者是用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讲述着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将万物最原始的状态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间传达出的自由。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

《呼兰河传》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难点】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

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二、资料链接1.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 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2021-2022学年)

呼兰河传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2.通过质疑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学习作者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品味自然、真挚、朴素的语言中的童真童趣。

学习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旧学导入板书课题在每个人记忆的小匣子里,定有一处存放了自己金色的童年。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沈复的《幼时记趣》将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诉诸笔端。

今天我们学习一位女作家在30岁时写下的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看看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板书:呼兰河传萧红。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速读课文,归纳内容:并说一说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彼此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板书“我”、祖父、园子.)(许多“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趣事:想溜平却常踢翻下了种的白菜窝;帮祖父铲草却留下满地的狗尾草;和祖父一起浇菜;追蜻蜓、绑蚂蚌;用瓢向天空洒水)2.自拟文题,加深理解:这五彩斑斓的童年画卷是原小说的节选部分,但亦可独立成篇,遗憾的是编者偷了懒,没给它命名.我们来帮编者给课文加个题目,如何?(“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就是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从人物的角度为文章命名;祖父、园子和我——突出了快乐天地;幼时记趣——记叙的主题)三、再读课文,感受童年1.作者笔下的童年是怎样的童年呢?作家迟子建说:“好文章仿佛只有读出声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

”请选择你喜欢的片断,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8段——自由——要…就…,愿意…就;-—生机--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代表读,男生读,女生读)(第3段—-“蜻蜓是金的,蚂蚌是绿的”,这儿写的是昆虫的颜色,却不说蜻蜓是“金色的”,蚂蚌是“绿色的”,语言更口语化,更符合孩子的口吻,更能表现孩子发现这些并讲述这些时的新奇和兴奋。

)(第7段--轻松的生活氛围,“我"的调皮、天真。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1

《呼兰河传》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当人们回头去看自己的童年时,对新鲜的、活泼的生活的认识总是美好的、值得怀念的,并有了更清楚的界定。

体会这种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学过哪些回忆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幼时记趣》)这些作品中对童年的描写都是欢喜的,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

二.学习目标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三.关于作者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1940。

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新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呼兰河传》教案(新版)苏教版

呼兰河传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教育专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学案苏教版1

【教育专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学案苏教版1

呼兰河传1乡去多好啊!”写本文时,作者已是一位很成熟的作家了,为什么她这样出来。

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个白蝴蝶。

它们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意在说明什么?知识链接: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课堂探究(一)课堂自学1、大花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花果树榆树风雨小白菜草韭菜谷穗黄瓜太阳鸟虫子玉米白云等2、花园——美丽,充满阳光,充满生机。

祖父——勤劳慈爱。

“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3、一幅生机盎然的花园中的天伦之乐图。

在美丽、充满阳光、生机盎然的园里,勤劳慈爱的祖父正在悠然地劳动,小孙女则在旁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有痛苦,没有忧愁,没有烦扰,大花园里洋溢着幸福和快乐。

(二)组内交流1、“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

”;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语文下册《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呼兰河传》教案第二板块:深度阅读看似浅显的文章,要透过语言文章读出文本的内在美。

学习方式: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比较阅读以下文字,读出你的发现1.比较一、请你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2-6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熹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比较二、请你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7-9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

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3比较三:请你将下面的文字与课文28节文字比较,说出你的发现。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三、想象表达•“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地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2《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呼兰河传》(节选)教学目标: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我”眼中的祖父的形象3、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学习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教学难点:1、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需搜集有关《呼兰河传》、萧红等相关资料,对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意图、作者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家笔下的有关童年生活的作品--——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等相信都给我们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也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二、简介作者、作品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朴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呼兰河传》(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呼兰河传》(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呼兰河传(第一课时)时间:班级:某某:【学习目标】1.感悟作品清新活泼、鲜活灵动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生活的向往.3.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学习重点】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感受作者亲近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

【知识】作者及作品简介: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X迺莹,笔名悄吟、田娣等。

某某呼兰县人,她一生坎坷:九岁丧母,在暴虐的父亲和继母那儿得不到关爱,只有在年迈的祖父那儿得到温暖。

二十岁起就漂泊流浪,二十三岁开始文学创作,三十一岁去世。

短暂的8年创作生涯中,萧红留下了60万字的文学财富。

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马伯乐》。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童年是美好的,难忘的,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真童趣。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儿时鲁迅的活泼调皮与天真聪明;在《幼时记趣》中,我们看到了儿时沈复的“物外之趣”的神异世界;在《呼兰河传》中,我们会看到儿时的萧红又有怎样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

(幻灯出示课题及作者)二、一读课文,扫清障碍考妣()刬袜()龌龊()()惊骇()憧()憬jū()躬尽cuì()含xù() zhān()仰 zǐ妹()2.快速浏览课文,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的年龄有多大?(2)人物活动的地点在哪儿?从文章中大概能看出是在什么季节?从文章的哪里得知?(3)“我”对自己童年生活感情如何?(4)你对作者描写的童年生活感受如何?(5)能否尽可能多地回忆一下文中提到了哪些自然事物?(6)不长的文章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事物,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1)祖父和我;祖父快七十岁了,“我”才四五岁。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呼兰河传教案 苏教版

某某省某某市新坝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某某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

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

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

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教案:12呼兰河传.docx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学教案:12呼兰河传.docx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前洲中学刘向英r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教材、学情分析《呼兰河传》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内容以人性美、人情美为主,能以贴近学生的视角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选录的都是一些名家作品,在了解其写作及语言的风格基础上,启发着学生创作的源泉來自于生活,写出“情”比任何华丽的语言都感人。

箫红的《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篇文章,文字浅显,但意蕴深厚。

借小说叙述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小透出对童年、对祖父、对故乡真挚而深厚的怀念。

这些都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呼应。

激发学生关注身边事,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对于初三的学生,品析文章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不满足仅仅对课文内容的解构,更希望能得到文章深层的体会和感受。

所以本单元阅读指导的重点为“疑为学之始”就是要教会学生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要生疑;“疑”会为我们的阅读带来•愉快。

如果不经思考,就有可能粗疏,忽略蕴含深刻的内容。

•而且这一时期的写作,也需要表达岀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像《呼兰河传》这些文章的出现, 就不能单单作语文的支解分析,而应以欣赏品味加之体验结合起來,满足学生以审美和情感的需求。

教学目标1、進确朗读并书写词:蚂蚱、蚌壳、韭菜、玩腻、倭瓜、谷穗、蝙蝠、蚯蚓。

2、欣赏并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写事物。

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3、在阅读中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4、启发学生“言为心声”,作文的源泉來自于生活的点滴,作文的感人之处來自于情感的真。

教学重点用鲜活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特点和其小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疑为学之始:在阅读中善于发现、善于发问、善于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教学设想首先设置几个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节选)课文说明一、童年欢乐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首先表现在昔日欢乐的童真童趣上。

在花园里观蝶戏虫,栽花拔草,铲地摘瓜,“玩累了,就在房间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童年的生活是那么天真有趣,无忧无虑,可以说尽享人世间美好的生活。

也许在成人之后,再也得不到这份烂漫,这份纯真了。

“我”童年所接触的,是同样美好的大自然。

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

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

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地欢度着童年。

二、语言特色课文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自然真切地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心情。

用字造句,充满儿童的稚气和欢愉。

如“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小白菜长得非常之快,没有几天就冒芽了。

一转眼就可以拔下来吃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等,不似成人那样成熟老到,完全符合孩子的心理。

这样的语言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关于练习一、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我”天真烂漫的内容(如: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

”),并作一些分析。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很多。

如: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接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有时不单没把菜种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孩子在劳动中嬉戏,在嬉戏中劳动。

对于孩子来说,生活就是欢乐。

二、“我”眼中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道题主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表现的亲情。

在“我”的眼中,祖父是一个慈爱的老人,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呵护“我”成长。

三、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平实贴切,充满孩子般的欢愉和真挚。

试品味下列语句。

1.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3.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这道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揣摩体会。

答案略。

四、回忆一下你的童年,并写一段文字。

这道题是扩展题,主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学习。

答案略。

教学建议一、这篇课文主要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二、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呼兰河传》全书,进行专题探究,以扩展课内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由课文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注意多观察自然,多接触自然。

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

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

黑龙江呼兰县人。

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

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

同年从青岛到上海。

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

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

这时期结集出版的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

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生死场》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在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极端贫困和顽强抗争。

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有较为深刻的刻画。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一角。

作品流露出低沉忧郁的情绪,而描物、状景、抒情、写人都较前有所提高。

后期创作题材比较广阔,艺术形式多样。

中篇小说《马伯乐》,是用讽刺的手法表现知识分子的生活。

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

她观察敏锐细致,作品感情热烈真挚,文笔清新优美,具有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擅长于散文的笔调;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

但不大注重结构的严谨和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人物形象有时显得不够丰满。

萧红的散文也写得文笔亲切、细腻,涉及生活面较为广泛,颇具特色。

萧红的骨灰于1957年由香港浅水湾迁至广州安葬。

她的代表作《生死场》,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重版。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徐翔,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论萧红的《呼兰河传》(一)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有不少红男绿女吧,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1940年12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就可想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心境是怎样寂寞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

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像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坊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呼兰河传》脱稿以后,翌年之四月,因为史沫特莱女士的劝说,萧红想到新加坡去(史沫特莱自己正要回美国,路过香港,小住一月。

萧红以太平洋局势问她,她说:“日本人必然要攻香港及南洋,香港至多能守一月,而新加坡则坚不可破,即破了,在新加坡也比在香港办法多些)。

萧红又鼓动我们夫妇俩也去。

那时我因为工作关系不能也不想离开香港,我以为萧红怕陷落在香港(万一发生战争的话),我还多方为之解释,可是我不知道她之所以想离开香港因为她在香港生活是寂寞的,心境是寂寞的,她是希望由于离开香港而解脱那可怕的寂寞。

并且我也想不到她那时的心境会这样寂寞。

那时正在皖南事变以后,国内文化人大批跑到香港,造成了香港文化界空前的活跃,在这样环境中,而萧红会感到寂寞是难以索解的。

等到我知道了而且也理解了这一切的时候,萧红埋在浅水湾已经快满一年了。

新加坡终于没有去成,萧红不久就病了,她进了玛丽医院。

在医院里她自然更加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志非常强烈,她希望病好,她忍着寂寞住在医院。

她的病相当复杂,而大夫也荒唐透顶,等到诊断明白是肺病的时候就宣告已经无可救药。

可是萧红自信能活。

甚至在香港战争爆发以后,夹在死于炮火和死于病二者之间的她,还是更怕前者,不过,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对于她的最大的威胁。

经过了最后一次的手术,她终于不治。

这时香港已经沦陷,她咽最后一口气时,许多朋友都不在她面前,她就这样带着寂寞离开了这人间。

(二)《呼兰河传》给我们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的生活多么单调啊!年年种着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些蝴蝶,蚂蚱,蜻蜓的后花园,堆满破旧东西;黑暗而尘封的后房,是她消遣的地方;慈祥而犹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惟一的伴侣;清早在床上学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诗,白天嬲着老祖父讲那些实在已经听厌了的故事,或者看看那左邻右舍的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

如果这样死水似的生活中有什么突然冒起来的浪花,那也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老胡家又在跳神了,小团圆媳妇终于死了;那也无非是磨倌冯歪嘴子忽然有了老婆,有了孩子,而后来,老婆又忽然死了,剩下刚出世的第二个孩子。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至梦呓。

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黯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善良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

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我们对于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不幸的遭遇,当然很同情,我们怜惜她,我们为她叫屈,同时我们也憎恨。

但憎恨的对象不是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

她的“立场”,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在她“心安理得地花了五十吊”请那骗子云游道人给小团圆媳妇治病的时候,就由她自己申说得明明白白的: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