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合集下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多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1药物本身的毒性:中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有一些中药还具有毒性,中医药早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古训,至今仍严格遵循。

某些有毒药物,如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附子、甘遂、大戟、天南星、朱砂等,因炮制不良或者用量未严格控制,或者是久用、滥用,均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1]1.2药物炮制不当:某些有毒中药必须经过相应的炮制,以减其毒性、用其治疗作用。

该炮制的未经炮制而用生品,或炮制程度不够,或炮制方法不当,则必然导致毒性发生。

如生大黄泻下,止血则必须用炙大黄;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临床常有因附子、乌头、马钱子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马钱子炒得轻可使其复方药物的毒性增加,LD50由1.2g/kg 降至0.5g/kg。

[2]1.3病人体质差异问题:每个人体质强弱例外,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斟酌选药用量。

有时缺少对过敏体质病人用药情况的了解,遇到含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表现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搔痒难忍、心烦,停药后痊愈。

[3]1.4擅自用药:有些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本人对本病略知一二,就“照方抓药、照法用药”;还有一些病家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药,而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成因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成因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9 5 (0 20 .1 20 10 —8 8 2 0 ) 30 6 —2
般 认 为 , 药 不 良 反 应 少 而 轻 微 , 至 有 “ 中 药 制 中 甚 纯
内服 过 量 致 造 血 功 能 障 碍 , 出现 全 身 皮 肤 紫 癜 , 牙龈 及 鼻 腔
2 中 药 不 良反 应 的 成 因
婴 儿 严 重 神经 症 状 , 现 头 后 仰 、 躁 不 安 、 眼 上 翻 、 关 表 烦 双 牙
紧闭 、 四肢 震 颤 、 反 射 亢 进 、 脊 液 增 高 。 复 方 丹 参 注 射 腱 脑 液静滴可致 剧烈头痛 。华佗再 造丸 长期服 用可 致头痛 、 头 晕、 口于 心 烦 。 罂 粟 壳 和 阿 片 内服 致 头 后 仰 、 关 紧 闭 、 牙 肌 张力 增 高 、 孔 缩 小 , 的 出现 嗜 睡 、 瞳 有 昏迷 、 吸 抑 制 。 乌 头 呼 类 中 毒 出现 头 痛 、 昏 、 足 发 麻 , 张 力 增 强 等 症 状 。 马 头 手 肌 钱子 可致全身麻 木、 角发紧、 口 下肢 阵 发 性 抽 搐 l 。 番 泻 叶 1 ] 可致 面部麻木及癫 痫样发作 l。 2 ] 1 2 循 环 系统 反 应 山豆 根 、 草 长期 服 用 或 急 性 中毒 可 . 甘 致 血 压 升 高 。 水 蛭 、 茄 片 内 服 、 用 甲 鱼 、 用 蓖 麻 子 颠 食 外 等 u 及 输 注 双 黄 连 粉 针 L 可 致 过 敏 性 休 克 . 现 血 压 下 降 ) 3 出 等 循 环 系 统 症 状 。 威 灵 仙 煎 服 过 量 可 致 低 血 容 量 性 休 克 l 。 李 良等 报 道 l 番 泻 叶可 引 起 血 压 的 恶 性 变 化 , 人 1 ] 4 ] 有 服 后 血 压 可 升 至 2 ./ 6k a 有 人 可 降 至 l / . P . 9 2 1 P . o 5 3k a 进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

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

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2)药材被污染。

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

中药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案例摘要:一、引言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2.案例二:附子过敏3.案例三:蜈蚣中毒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2.用药剂量不当3.药物相互作用4.患者个体差异四、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1.严格遵循医嘱2.了解药物禁忌和注意事项3.遵循药物剂量和疗程4.避免长期自行用药五、结论正文: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与此同时,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也屡见不鲜。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预防中药不良反应。

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较小的特点。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中药不良反应仍然不容忽视。

为了提高大家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案例介绍1.案例一:草乌中毒草乌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

然而,草乌中含有乌头碱,对人体具有很强的毒性。

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草乌,可能导致乌头碱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心慌等症状。

2.案例二:附子过敏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但部分患者对附子过敏,在使用附子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

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导致休克。

3.案例三:蜈蚣中毒蜈蚣具有祛风止痛、解毒杀虫的作用,但蜈蚣体内含有毒素,如果患者误食或过量使用蜈蚣,可能导致蜈蚣中毒。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晕等。

三、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药物本身的问题:中药成分复杂,部分药材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如果用药不当,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剂量不当:中药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关键。

3.药物相互作用:某些中药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药物相互作用。

4.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度和耐受性不同,部分患者在使用中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发表时间:2017-12-15T12:52:41.14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2期作者:张睿钰[导读]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药物目的无关的反应。

(合江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四川泸州 646200)【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在我院服用中药的患者,对已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中药不良反应主要与药物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因素、临床用药因素有关。

结论: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针对这些因素制定相关对策,可提高用药安全,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334-01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不良反应定义为: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药物目的无关的反应。

近几年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明显增多,中药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作用、后遗作用、依赖性、特异性反应、致癌等。

本文针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总结,并制定相应对策,现总结如下。

1.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1.1 药物自身因素(1)药材品种,我国地广物丰,药草繁多,在几年千的用药过程中,中药的名称因地域的不同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例如:川木通无毒,而关木通(马兜铃科)系肾毒性;南五加(五加科)无毒,北五加(萝藦科)有毒。

因此,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必然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2)药材产地,许多中药材,特别是植物类的药材所含的成分常常因所处的产地不一样而存在区别。

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所接触的自然条件就不相同,如土壤、水质、气候、雨量、日照、温度、湿度及海拔的高度等等,均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而导致相同的药材品种,因地域的不同而发生不同药性,或者药性成分含量有区别,从而影响用药时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 药物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一些成分可能对个体产生过敏反应,如草本中药中的花粉、霉菌等。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等。

2. 药物质量问题:有些地方生产的中药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如添加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或者药材存放不当引起霉变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中药引发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同,对中药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比较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4. 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增加或减少其他药物的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 中药的剂量问题:中药的剂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果剂量过大,可能会引发中毒反应;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效。

6. 服用不当:中药的服用方法、时间、用量等都需要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如果不按照规定方法服用,可能会引发不良反应。

总之,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成分、质量问题、
个体差异、药物相互作用、剂量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服用方式等。

了解这些原因,可以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试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试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主题 词 : 乌 头/ 生 副作 用 生甘 遂/ 副作 用
据 有关文献 报道 , 国每年有 近 2 我 O万 人 死 于 用 药 不 炮 制 后 以 制 毒 、 毒 或 改 变 与 缓 和 药 性 , 可 以 改 变 药 去 还 性 , 高 疗 效 。若 不 依 法 炮 制 或 炮 制 不 当 , 者 以生 代 制 , 提 甚 往 往 容 易 引 起 不 良反 应 。
1 中药的 固有 毒性 《 国药 典 》 载 的 有 毒 中药 中 收
限, 必然产 生不 良反应 。 例如关木 通常用量 3 g 有 人用 ~6 ,
至 1g 人 参 常 用 量 3 9 , 人 用 至 4g 制 川 乌 常 用 量 8’ ~ g有 0’
1 5 g 有 人用 至 3 g等 , 些都 是 引起 药物 不 良反应 . ~3 ’ 0 这
鼻出血 , 躁不安 , 律不齐等 , 则 可导致死亡 ’ 草药 烦 心 重 甘 性平 和 , 咳泻 火 , 服 影 响脾 胃气机 , 碍 消化 功能及 止 久 有 水 肿 ; 通 用 量 过 大 , 致 使 肾脏 损 害 ’ 有 乌 头 碱 一 类 木 可 含 的 中药 如 乌 头 、 子 、 雄 、 上 一 支 蒿 等 , 用 不 当 可 致 附 天 雪 使 人 的呼 吸麻痹衰竭 , 关 资料 显示 , 有 中成 药 不 良 反 应 涉 及 神 经、 环 、 尿 、 循 泌 消化 、 吸 、 液 系统 损 害 和 过 敏 反 应 , 呼 血
1 0余 种 , 为 小 毒 、 、 毒 、 毒 四类 之 分 。 植 物 类 有 0 分 毒 大 剧 如 生 川 乌 、 草 乌 、 附 子 、 南 星 、 甘 遂 等 , 物 类 有 朱 生 生 生 生 矿 砂、 黄、 丹 、 雄 黄 自矾 等 ’ 物 类 有 蜈 蚣 、 蝥 、 娘 子 等 。 动 斑 红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吴满芳(江西省都昌县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都昌332600)[中图分类号]R289.9[文献标识码]B中药汤剂是应用最多、最早的一种剂型,不但制法简便,而且起效迅速。

然而,一些中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危害身体器官[1-2]o因此,需要加强中药汤剂不良反应的监护,通过分析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保障用药效果和安全性⑶。

现对中药汤剂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

1临床资料共60例,均为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于本院门诊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

男29例,女31例;年龄17~80岁,平均(46.87±3.16)岁;门诊处方37例,住院处方23例。

纳入标准:自愿参与研究,同意并配合随访,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上。

排除标准:存在药物过敏史,精神疾病,肝、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2方法停止服用中药汤剂后,用自制中药汤剂不良反应调查问卷,对不良反应开展调查和随访,包括药方、疾病、剂量、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等。

3结果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7大原因,分别为药物因素26.67%(16例)、炮制不当10.00%(6例)、剂量过多21.67%(13例)、疗程过长16.67%(10例)、配伍不当8.33%(5例)、个体差异8.33%(5例)、用药不当8.33%(5例)。

4原因分析配伍不当。

中医中药合理配伍不但能增强临床疗效,而且还能保障用药安全性,但辨证论治不够准确,就会导致配伍不当,进而产生药毒副作用,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⑷。

例如雷公藤、黄药子、苍耳子等药材都具有肝毒性,但通过科学配伍可减少对肝肾的损伤,如雷公藤与白芍、甘草配伍,黄药子与当归配伍,黄罠与苍耳子配伍都可以降低毒性,还可以疏肝补肝的作用。

除此之外,将不同的无毒性药材配伍在一起,也可发生毒副作用,如麻黄与附子、大黄和山豆根等都会产生毒性⑸。

剂量过多、疗程长。

虽然中药具有温和性,副作用较低,但服用时间长或服用剂量过多,使药物长期聚积体内,也会引发不良反应⑹。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方法:总结近年来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分析原因,探讨应对之法。

结果:研究发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可归为药物因素,医生因素以及患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结论: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我们应严把中药生产,规范中药使用原则,定期组织临床医师进行中药安全培训,积极开展与中药有关的科普宣传和教育。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预防【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62—02中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人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药的应用日渐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关于中药各种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1]。

如何正确、安全的应用中药并尽量避免其副作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由于产生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比较复杂,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安全用药的目的。

1 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针对疾病所起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作用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中药的不良反应[2]。

2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1药物因素2.1.1药物自身的药理作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也会有相应的不良反应。

以轰动一时的砒霜治疗白血病为例,1996年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介绍了中国医学家张亭栋、陈竺等应用含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

随后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关于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3-4] 。

但是此疗法也因砒霜强烈的毒性反应令许多患者和医生望而却步[5]。

2.1.2炮制不当:中药炮制是中药减毒增效的手段,炮制可以是降低药物的毒性、减缓药性,绝大多数中药经过炮制后方可入药。

如朱砂在胃液中会有可溶性的汞盐析出,被人体吸收后与蛋白质的疏基结合蓄积在肝肾等组织,造成中毒。

用传统的水飞法炮制朱砂可除去可溶性汞和游离性汞,降低其毒性。

中药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

中药常见的一些不良反应
肾区叩击痛、浮肿、排尿困难或尿道灼痛,尿毒 症、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 严重时可致尿毒症而导致死亡。
22
5、泌尿系统为主的不良反应 ➢ 引发药物:雷公藤、苍耳子、马兜铃、雄黄、朱
砂等。 ➢ 主要成分:生物碱、苷类、黄酮、马兜铃酸、砷、
汞等。
23
6、血液系统为主的不良反应 ➢ 表现为头晕心悸、倦怠乏力、口舌溃疡、皮肤紫
中药及其制剂在正常用法和用量的情况下,产生除 治疗作用以外的非预期且有害于机体的反应。
3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1
➢ 药物和使用的原因 1、品种混乱,使用不当 2、炮制或煎煮方法不当 3、用药剂量过大 4、剂型改变 5、辩证不准,用药不当 6、配伍不当
4
1、品种混乱,使用不当 市售中药材品种来源错误,或民间自采、自用
➢ 如:乌头可损伤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独活、 洋金花可引起瞳孔散大;红花、洋金花可引起青 光眼;大黄可引起角膜溃疡;石榴皮可引起复视。
➢ 雷公藤、雄黄等具有生殖毒性,可引起不孕不育 等。
26
• 中药饮片的购买不限于形式,地点(超市,
集市,自采)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去把控药品质 量的好坏,在我们选择一些食疗或代茶饮一些 药物时,尽量多的选择正规医疗场所,不要为 了方便去一些对质量没有保证的购买场所。
而误食。 如将木通误用为关木通,将天仙子误作菟丝子
等。5Βιβλιοθήκη 2、炮制或煎煮方法不当 有毒中药炮制不得法,未能有效降低毒性;有
毒中药煎煮时间太短。 如苍耳子未炒黄去刺;附子、商陆等未先煎久
煮。
6
3、用药剂量过大 某些药物服用剂量过大可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如麻黄过量服用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率失常; 马钱子、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过量易中毒。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近年来,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除了中药本身因素外,在使用中因辩证不当,药不对症、配伍不当、服用剂量过大、长期用药日久蓄积、煎煮不当及机体因素也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旨在科学、合理的使用中药。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原因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由于中药在使用中,既有准字号中成药,也有食字号保健品,还有没有法定质量标准的汤剂等,更重要的是因为药材质量的不稳定,用药剂量、用药时间、配伍变化等大多没有严格规定;临床疗效的多靶向性等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原因非常复杂。

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有属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范畴,如穿琥宁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药不当、劣药所致的有害反应,所以,目前所讲的中药不良反应是广义的。

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和笔者所在市各级医疗单位不良反应的统计,归纳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药物本身的原因1.1 药材因素中药来源混乱、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

若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毒副作用的发生。

清代郑肖岩《伪药条辨》曾说:“虽有良医,而药肆多伪药,则良医仍无济于事,故良医良药,互相辅而行。

”指出伪药效差的一面,其次会加重病情,更重要的是伪药易发生毒副反应。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源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但即使同一原性药材,也可因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采收时间、产地加工、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的不同而影响药材质量。

1.2 药材污染中药在生长过程中残存农药,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微生物污染等不但会影响到中药质量,也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如蜂蜜原为药食两用之品,如果蜜源来自雷公藤、夹竹桃等有毒植物之花,则有中毒的可能。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摘要: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及广泛使用,不良反应现象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通过查阅近年来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相关的文献资料,总结出了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引起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中药材质量无法保证,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标准不完善,药物自身特点,临床应用不规范,个体差异等。

应采取加快GAP步伐,改进生产技术,完善质量标准,加强临床合理使用,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建立上市后在评价制度等措施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对策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widespread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dverse effect which is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henomenon has aroused the concern of the community. By looking up adverse reaction of inj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I have summarized the reason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Most of adverse rea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uality which cannot be guaranteed ,backward production technology, imperfect quality standards, drug characteristics, irregular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such as accelerating the pace of GAP, improving production technology, making perfect quality standards, strengthening clinical rational use, strengthening the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so on.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adverse effect, cause, counter measures中药注射剂是我国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成果,从它的出现至今中药注射剂凭借生物利用度高、疗效迅速等优势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细菌病毒感染方面具有优于化学药注射剂的疗效。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种类多样,常见的有药物过敏、毒性反应、药物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其中,药物过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皮疹、荨麻疹、水肿等症状,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肝肾功能等。

毒性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一旦
发生,往往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肝肾损害、心脏毒性、神经系
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

导致毒性反应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剂
量错误等因素引起。

药物反应是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反应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药物反应是短暂的,过去后不会留下后遗症,只
要减小药物剂量或停药即可缓解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是中药不良反应的另一种形式,经常出现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途径的改变,加重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使某些药物失效。

对于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
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种类多样,而药物过敏、毒性反应、药物反
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
物的剂量、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配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一
定要立即停药,并请医生进行治疗。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发表时间:2017-10-20T15:34:27.8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7期作者:杨书广[导读] 本文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天津市宝坻区钰华医院天津市 301800摘要: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引起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忧,如何正确地看待中药不良反应,为中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策略,已成为摆在中医药工作者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本文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应对措施中药可调节人体气血,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西药相比,中药对患者伤害较小,且长期服用不产生药物依赖性[1]。

但目前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进一加大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力度。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类型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副作用是在治疗剂量内伴随药物疗效而发生的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意外有害作用。

主要表现为轻微头昏、嗜睡、口干、乏力、食欲减退、胃肠道不适等症状。

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上可造成肝脏损害、肾脏损害,引起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和溶血反应等。

表现在心血管系统为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在神经系统为眩晕、头痛、惊厥、抽搐、呼吸抑制等;在消化系统为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等;在造血系统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泌尿系统为肾功能衰竭、尿路上皮癌等,其他系统亦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5]。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人为因素。

一是中药炮制不当。

中药通过炮制能改变其毒性成分结构,如川乌、草乌毒性成分为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双酯类生物碱性质不稳定,遇水、加热易被水解或分解,经过两次水解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二萜双酯类生物碱1/2000~1/4000,毒性大大降低,如炮制不当,不能水解,那么毒性不能降低,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中药还可以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成分含量,从而缓和药性,如斑蝥通过米炒,毒性成分斑蝥素含量下降;巴豆通过制霜法,其含油大大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纵横·
试述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西安市碑林区妇幼保健院(710001) 潘冬莲
西安市海洋针织厂(710014) 王民选
陕西省铜川市中医医院(727007) 靳梦虎
摘 要:本文从中药的固有毒性、炮制不当、违反禁忌证原则、用量过大、盲目使用偏方、单方、秘方、中西药联合应用不当、中药煎煮方法不妥、中药品种复杂来源不同,
效价差而致、体质因素等方面论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告诫人们在使用中
药时应注意这几方面的因素保证用药安全,提疗临床疗效。

主题词:生乌头/副作用 生甘遂/副作用
据有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用药不当。

但任何一种药物,都有其法定(药典)的安全剂量范围及质量标准的要求,在过量使用或不按质量标准使用的情况下,均会出现人体特定器官损害或死亡。

例如中药人参,无毒,性甘温,大补元气,但若大量久服,轻则出现口鼻出血,烦躁不安,心律不齐等,重则可导致死亡;甘草药性平和,止咳泻火,久服影响脾胃气机,有碍消化功能及水肿;木通用量过大,可致使肾脏损害;含有乌头碱一类的中药如乌头、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等,使用不当可致人的呼吸麻痹衰竭,有关资料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涉及神经、循环、泌尿、消化、呼吸、血液系统损害和过敏反应,过敏休克、皮肤反应、肝脏损害、铅中毒等,以皮肤反应和神经、消化系统损害多见。

常见的有牛黄解毒丸、六神丸、云南白药、红花油等。

中药注射剂的川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黄连素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发生频率较高,且中成药的不良反映占总例数的 3.7%,中药注射剂占5.4%,中草药占6.7%,其中斑蝥高达34.2%,雷公藤占14.7%。

中药的不良反应病例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业务人员素质差,炮制不规范,配伍禁忌不当,煎煮不妥等因素有关,其原因主要如下。

1 中药的固有毒性 《中国药典》收载的有毒中药100余种,分为小毒、毒、大毒、剧毒四类之分。

如植物类有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南星、生甘遂等;矿物类有朱砂、雄黄、黄丹、白矾等;动物类有蜈蚣、斑蝥、红娘子等。

这些中药都具有强烈的毒性,在临床使用中如不严格按照《药典》的质量标准及限量使用,就能对人体组织器官产生损害,使人产生不良反应中毒,甚至死亡。

2 炮制不当 中药炮制是中医学中一门古老的制药技术,它是在中医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控制中药质量,达到安全用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中药需经炮制后方可入药,特别是一些峻烈性有毒中药,需经炮制后以制毒、去毒或改变与缓和药性,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

若不依法炮制或炮制不当,甚者以生代制,往往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3 违反禁忌证原则 各种中药既有适应症,又有禁忌症。

例如表虚自汗、阴虚盗汗症禁用解表发汗药;疮疡日久,淋病失血症患者有表证时,也应慎用解表药;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温里药等。

如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品,亦有以湿盛胀满及浮肿者不宜用及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禁忌和注意事项。

4 用量过大 治病用药,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但用药剂量过大,就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故用药量之多寡,当随证而定。

有些医生急于求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给病人超量服用;有的病家不遵医嘱,自行过量服药,上述情况可使药物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必然产生不良反应。

例如关木通常用量3~6g,有人用至18g;人参常用量3~9g,有人用至40g;制川乌常用量1.5~3g;有人用至30g等,这些都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

5 盲目使用“偏方”、“单方”或“秘方” 一般说,单方或偏方均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药不对症,滥用误用,则更易产生不良反应,现在存在着一些并未认真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的人,甚至“江湖医生”亦在滥用“单方”、“偏方”、“秘方”为人治病;还有些人“以久病成良医”的偏见,擅自购买药物自服或看电视,以名人推销药物的效应而乱服药物。

由于这些人对中药的性质及用法用量等并不了解,又缺乏起码的中医学知识,成为出现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又一个原因。

6 中西药联合应用不当 中药和西药组方共用是中西医结合者,近年来的一种大胆尝试。

组方合理确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也有因为组方不合理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

例如,将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钠与含朱砂
937
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10期
泡参和田七的功效浅述
陕西省中医医院(710003) 李精旗 王晓萍
泡参田七丸为传统中药保健品,在南洋一带颇受人们青睐。

为了使人们了解泡参、田七的功效,兹参阅有关资料概述于后。

1 泡参 泡参即西洋参,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pa nax quinquelum L.)的干燥根,原产美国及加拿大,亦称美国人参、花旗参。

由于人们常将其切成薄片泡服以进补,故以“泡参”称之。

中国最早记载的是1757年吴仪洛所著的《本草从新》云:“西洋人参,苦,微甘,寒。

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

虚而有火者相宜。

出大石洋佛兰西”。

1909年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1977年江苏新医学院编的《中药大辞典》云:性味“甘微苦,凉”。

功效“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

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以上论述表明,泡参确有滋阴降火,补气生津功效。

现代研究,泡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甙、氨基酸、多量微量元素。

其中人参皂甙有A、B、C、D、E、F、G、H、I、J、10种单体,氨基酸达16种以上而7种为人体所必需,常量元素有钾、钙、镁、钠(以钾、镁、钙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钴、硒等,这些元素既是人体必需之元素,又是益气扶正、滋补强壮功效的物质基础。

药理研究证实,泡参所含的人参皂甙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思维活动,改善心脏、内分泌及物质代谢机能。

因其含有人参的类似成分—人参三醇甙类—R8属,但含量低于人参,故表现出缓和的强壮作用。

另外,皂甙还有降低血压、血脂、胆固醇、改善心肌梗塞时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镇静、利尿、抗心律失常、抗衰老等作用。

2 田七 田七既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Panax no tog inseng(Bur k)F、ch en)的干燥根。

因其形状类似人参,又称参三七。

主产于中国云南,以夏秋季采集为佳,统称“中国云南春三七”。

田七中国首先记载于1578年,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云:“三七,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

又云仗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既嚼烂罨之既止,青肿者即消散。

产后服亦良。

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

”《中药大辞典》云:功效“止血,散瘀,消肿,定痛。

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症癜,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可见,传统认为是一种止血良药。

但经历代临床验证,其功效可随效量之多少而改变,即多量活血,中量止血,少量滋补。

现代研究,田七主要成分为三七皂甙、黄酮甙。

其皂甙中所含单体以人参皂甙Rb1和Rg1(R8)为主,皂甙元人参二醇和人参三醇。

药理研究证实,田七总皂甙可缩短血凝时间,影响血小板聚集并使全血粘度下降;黄酮甙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态。

从而具有止血活血,防治心血管病作用。

另外,还有降低转氨酶的活性,增加血清蛋白含量,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

由于能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压、血脂,
的中成药合用,可因生成有毒的溴化汞或碘化汞而引起药源性肠炎。

含有钙成分的中药如乌贼骨、穿山甲、鳖甲、龟版等,不能同洋地黄、狄戈辛等强心甙类药合用。

因为钙离子对心脏有类似强心甙作用,会增加强心甙的毒性,尤其对“洋地黄”化的病员危害更大。

7 中药煎煮方法不妥 对某些有毒中药可以通过久煎,以降低其毒性。

如临床使用乌头类药物采取先煎久煎,以破坏其所含的毒性成分(乌头碱类双酯性生物碱),降低其毒性,若与其它药同煎,煎煮时间短则毒性成分不能有效的破坏,用药后就易引起不良反应。

8 中药科研工作滞后 在中成药质量不稳定前提下,改变给药途径是成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作用及过敏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药新药的研制品种逐年增多,治疗疾病的种类也在扩大,静脉注射、肌肉和皮下注射的规格及不同的含量、剂量也在上市,这对提高中药疗效,缩短起效时间,加速中药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由于一部分中药的有效物质并未完全研究清楚,对药物成份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产品质量稳定性和贮存条件等研究工作滞后,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常有不良反应的发生。

9 中药品种复杂,来源不同,效价差异所致 一药多物是影响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的一个特殊问题。

中药品种复杂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一种中药常有多种来源,来源不同,不仅所含的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的大小强弱也不同。

所以,使用多来源中药时如果不注意来源及掌握用量,就难免不产生不良反应。

10 体质因素所致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体质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年老或年幼,体强与体质虚弱以及有过敏体质的易出现不良反应。

(收稿2002-03-05;2002-07-10)
938陕西中医2002年第23卷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