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就业形势下的高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

“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与优化策略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正成为国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本文基于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凸显的难点和问题,以“三教”改革为路径和策略,从教师、教材、教法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为优化职业教育改革环境、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动力、夯实职业教育改革载体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三教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组织发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实施方案,颁发的职教20条和国家层面启动的“双高计划”,都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断推动着职业教育的有序和快速发展[1]。

2019年2月,国务院对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科学、规范的要求,自此职业院校对“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工作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2]。

党的二十大胜又进一步强化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工作质量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本着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和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产业工匠的目的,应立足于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加强对教师、教材以及教法等改革的重视,如何基于“三教”改革的背景逐步完成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品质的提升成为了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随着当前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职业教育成为高技能人才提升其职业能力的有效手段[3]。

因此,应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对职业教育目前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深刻挖掘职业教育方式落后、师资水平普遍较低、教材内容陈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人才专业技能不对口等影响因素[4]。

(一)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目标设置缺乏针对性、衔接性和全面性,导致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将“就业导向”等同于“就业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能胜任某一职位的单一化技能,与全面、可持续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存在差异。

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参

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参
第 二 ,我 国高校 公 共事业 管 理专 业 的现 实困境 要求 高校 公共 事业 管理 专业 建设 与改 革必须 以
就 业 为 导 向 。 我 国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没找 到 工 作 ,2 0 年 估 计 大 学 0 9
生 就 业 人 数 为 8 0 人 , 大 学 生 6 万
公 共事 业管理 专 业本 身的培 养质 量 外 ,还有 赖于 公共 事业 管理专 业 学生 持续 的 、较高 的学 生就业
向”建设 与改 革 ,不同性 质 的高
价 ,其 社会 影响 力较社 会其他 团 体而 言更 巨大 、更深刻 ,因此 关
心 大 学 生 就 业 问题 是 高 校 、 政 府 和 整 个 社 会 的 重 要 职 责 。 共 青 团 、 教 育 部 、 全 国 学 联 早 在
则 关注专业 培养和 专业 设置 的市 场 导向 ,市 场 需要什 么就培 养什
么 ,专注 于应用 型人 才 的培 养 , “ 学术型培 养 ”让 位于 “ 业型 就
少 企 业 的 招 聘 计 划 被 冻 结 或缩
水 , 我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的 就 业 形 势 相 当严 峻 。 据 统 计 ,我 国 高 校
就 业 已成 为 世界性难 题 。如何 实 现大学 生就业 是高校 的一项重 要 工作 ,也是社 会 的重要 责任 。高
校 大 学 生 就 业 与 否 ,不 仅 关 系 到
率 ,学 生就 业率 已成 为高校 专业
生存与 发展 的黄金法 则。
专业 是在 我 国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发展 到一 定 阶段政 企 、政事 、政
建 设 与 改 革 的 基 本 思 路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 业 导 就

以建设国家本科一流专业为目标的专业改革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为例

以建设国家本科一流专业为目标的专业改革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为例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130·2021年第06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1)06-0130-02以建设国家本科一流专业为目标的专业改革探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为例*肖经,陈小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专业为例,进行建设一流学科的有益探索。

详细阐述了专业定位,以规范制度为标准,全面提升本科教学内涵和水平,建设一流电子封装技术专业。

关键词: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目标;教学管理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13/ki.kjycx.2021.06.05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封装技术专业面向高端电子制造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电子制造工程师。

办学17年来,积淀形成了鲜明的电子制造工艺与设备特色,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1700余人,在行业内享有良好的办学声誉与较大的影响力。

目前是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和广西区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把它建设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努力进行专业改革,以OBE人才培养理念和“新工科”建设标准为引领,以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制度文件规范为保障,以服务师生发展为中心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内涵发展[1-2]。

1重视总体规划、狠抓专业建设,建立国家一流专业改革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充足的办学资源为资金保障,以软硬件建设为教学环境保障,培育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在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的全体师生加强党建和师德师风建设前提下,大家统一思想,努力提高本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各项事务的治理体系,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过程处理能量,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5]。

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支撑电子封装技术专业成为国家一流学科专业。

其目标定位如图1所示。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以物联网专业为例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以物联网专业为例

!"#!$%&$'(')*+&,-./&$01$21(3$&)%))%)%%'高职院校 岗课赛证创 五维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以物联网专业为例王奕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河北石家庄!%$%%'#摘4要 为了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物联网人才的培养需要!本文分析了我院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及原因!随后阐释了+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内涵!并从真实岗位"课程体系"大赛竞赛"职业证书"双创思维等五方面入手!探索了基于+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保障!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词 岗课赛证创$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44自)%%'年以来"物联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在工业监控$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多领域蓬勃发展$不断壮大"成为通信网以外的另一万亿级市场"因此企%事&业单位对物联网人才需求很大#但是"受体制等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造成真正被企业所急需的物联网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企业招不到成熟人才#正如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主席吴楠所说!-物联网行业并不缺人"缺的是人才#.())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建设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因此"对接行业标准"从职业岗位面向入手"不断优化$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步骤#一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原因分析%一&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截止到)%)%年"我国有)($所高校和3%%多所专科学校已经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目前与物联网相关专业的本科和大专学生共计9万多名"并且数量在逐渐上升())#物联网专业成为高校的必开专业#我院自)%$)年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下设在信息工程系#该专业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物联网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能够从事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目前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如下#%$&课程设置的-岗位结合.感需进一步强化#物联网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以外"专业课是按照基础课$核心课$集中实践课及拓展课等四个类别以考试或考查的形式进行安排"课程设置按照知识的进阶和难度的高低递进安排"考虑了知识能力发展规律"设置比较科学#但是某些专业课程设置上未充分考虑岗位需求"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通用轻特色"没有突出不同岗位面向%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学生课程设置的不同之处#容易使得学生学完之后仍懵懵懂懂"不知道该课程在将来在工作中的分量轻重"对适应未来岗位帮助不大#再者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其具有一定的典型任务和岗位分析"但是未能根据岗位面向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课程#从而使得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岗位结合感比较弱"课程的吸引力不大#%)&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性需进一步提升#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性不足#从物联网的诞生到现在也就短短十几年"物联网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仍有新技术$新标准$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课程与教材往往滞后于前沿技术"主要表现在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物联网发展的大趋势相匹配#%(&课程设置中-课证融合.度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企业对职工岗位知识和岗位能力的需求可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了物联网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及职业技能要求"是物联网行业用人单位进行人员聘用$培训与考核的重要参考#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并打通-课证融合.的通道"难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取需求"而且证书考取涉及的知识点$技能考查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重合度较低"造成学生需花费额外精力$财力进行课外学习"这既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压力#%二&课程体系存在不足的原因%$&课程体系大部分照搬本科#在对现有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分析得出"本科院校深刻影响了高职院校)"科教论坛科技风"#""年$月. All Rights Reserved.的办学模式"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设计缺乏新意#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多参考本科院校"两者在学制和培养对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刻板套用势必影响其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偏重逻辑和理论"而高职学生知识底子一般比较薄$逻辑思维弱"若生硬地照搬本科课程体系会使高职学生很难适应"无法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的研发者单一#课程体系的研发者过于单一"大多数为教师"即使他们经常进行下企业顶岗锻炼"但是还是同企业$行业前沿存在信息不对称或是信息滞后的问题#产业$教育之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共享$交流机制的不够畅通"会影响课程的开发质量#教师作为研发的主体"他们在课程内容的编制方面"过于重视内容的学术性"对内容的实践与落地考量较少"造成课程设计初衷与课程实施效果之间的差距#%(&职业技能培养不足#大部分专业课程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基于项目的任务式教学方法#但是在项目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上比较随意"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真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存在-两层皮."只是在教学形式上的模仿"并没有把准任务式教学的核心要义#同时"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做到位"对学生动手及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足#二 岗课赛证创 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构筑%一&+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内涵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9)#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0)"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五维融通机制下的-岗课赛证创.课程体系"-五维.是指-岗课证赛创.-岗.即工作岗位"体现岗位能力要求' -课.为专业课程"打造满足岗位需求$符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证.指资格认证"体现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水平'-赛.是专业技能竞赛"衡量专业技术水平$检验教学质量$导向课程改革'-创.乃创新创业的思维和能力'通过更新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活动方式等途径"将工作岗位$核心课程$资格证书$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五维.进行融会贯通"形成-岗课融合$课证融合$课赛融合$课创融合.的-岗课证赛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如右图所示#从-五维.出发去思考要求与内容"根据内容要求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去重构课程体系"加以实施"并通过四重考评进行学生的综合评价#该课程体系立足发展性课程观"倡导-以人为本."确立以-育人.为旨归的教育原点'该课程体系的目标"建立起符合企业需求$学生职业发展的新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为京津冀的物联网大发展输送-毕业即胜任.的物联网人才#+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设计图%二&+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引入真实岗位#在)%)%级人才培养方案中"物联网专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为物联网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发展就业岗位为物联网系统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项目的规划和管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第一学期以专业入门课的形式介绍以上岗位的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对岗位初认识"随后让学生做出初步的岗位选择#然后在第二至四学期"学生学习通用模块课程和对口模块课程%对口岗位&#在第五学期顶岗实习中"学生到合作企业中去拜师$实施学徒制管理"将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中"并在基层业务操作岗位中去实习锻炼$实践实操"以实习生的角色去完成实际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岗位指向性的课程学习以及下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有效对接"他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合力更易形成# %)&重构课程体系#以-岗课赛证创.为载体"实施课程模块化改革"压减不必要的课程学时数"增设不同岗位面向的岗位对口类课程$资格认证类课程$技能竞赛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打造模块化$递进式的课程体系"形成-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岗位能力*进阶能力.的-四能进阶式能力培养.#在-岗课证赛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中"学生需要通过四重的综合考评"多重对象参与其中$多维角度全面衡量"包括专业教师$企业师傅$职业鉴定和大赛竞赛%专业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的考评# %(&参与技能大赛#各级各类物联网专业的学生技能大赛采用理论和实操形式"通过竞赛检验高职学生在物联网组建$物联网产品配置与应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对质量$效率$成本和规范的意识#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检验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心理抗压力"在训练中反复锤炼了核心技能"提升了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适合物联网专业的技能竞赛有省教育厅举办的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赛项以及省工信厅举办的物联网大赛等等"此外"还有院校举办的物联网专业院校级比赛和系里举办的物联网专业选拔赛"实现-省*校*系*专业.四级竞赛机?"!科技风"#""年$月科教论坛. All Rights Reserved.制"学生参赛覆盖率不断提高#同时将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大赛资源碎片化$项目化改造"并建设了基于大赛项目的在线学习课程#同时将大赛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评价当中"教师将竞赛中发布的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实训中"使实践教学更为标准和规范"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1)"增加了安全操作$职业素养的评价项目"体现对学生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的综合考量"降低了主观评价的比重#%3&对接职业证书#把职业等级证书的考试内容引入专业课程的建设"使证书考取和课程学习同向而行#目前"物联网专业的职业认证-$Tf .证书包括传感网应用开发$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商务应用师$物联网产品营销员$物联网项目运营师$物联网应用调研员$物联网高级监理师等技能证书$物联网软件管理师$物联网硬件管理师$物联网网络管理师等#下面以-传感网应用开发.为例"介绍如何实现课证融通#第三学期开设的+传感器应用与检测,与-$Tf .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密切相关"根据传感网应用开发%初级&认证中职业技能要求对原课程内容进行充实$删减$更新"实现了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认证培训的双赢"不仅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本专业学生高职学习生涯中能够获得至少一项专业类的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将来就业的竞争力#%9&渗透双创教育#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双创思维的培养非常必要#再者因为物联网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要走的路还很长"学校能教给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毕竟有限"前沿的问题要靠他们自己思考解决#而这个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就急需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精神#因此首先在第二学期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传授一下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再者依托各级各类的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和-互联网T .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结成兴趣小组"利用所学的物联网知识积极筹备比赛"在比赛中检验知识"形成创新创业的能力#%三&+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机制下的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校企合作共育-双师型.团队#校企合作培养$输入-双师型.教师#一是双向选派!企业选派具备专业有限的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参与实际项目运作#二是双向扶持!施行企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与学校职称体系的对应机制"保障-双师型.教师薪资待遇#%)&实践教学有效融合技能鉴定#实践教学以岗位面向为主线"以实际任务为导向"从职业情境提炼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岗位面向的任职要求"以专业认知入门$岗位实训类课程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专业学习#依托物联网专业$Tf 职业技能鉴定"通过-课证融合.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对口职业技能的考点知识"实现实践教学与证书取得的有效融合#%(&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我院在日常教学实训中融入比赛要求的前沿技术$岗位要求$评价标准#这样日积月累之后"学生在比赛中的比赛状态更好$竞技水平更佳#再者通过前面所述的四级竞赛机制"搭建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人人可参赛$人人能参赛#学生们通过比赛"提升了专业技能水平"以赛促学"学生之间比学赶帮超"以赛促教"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结语通过实施-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的改革"物联网专业学生立足专业岗位面向"依托真实项目$典型任务"将职业技能证书$专业技能竞赛和双创思维锻炼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之中"以赛以证以创促学促教促变促改"探索了-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保障条件"为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开辟了道路#参考文献'$(石月红&基于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的航空港安全检查专业+岗课证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为例'H (&教育教学论坛!)%)%%$%&))9(2)93&')(全球物联网大会&物联网人才缺口大或将影响行业发展&6N N ZD )**^F /+/F 6F P &^F /O[&,P U *D //O R $01$%1<$3(1(3$901%1h \E L R D Z/OK L h E P L R Z,h D K F L ,6\P L O R 8C 18<'8X '8C <8<$8'38C 18@!8'$8C 38@X 8@X 8C 08<'8<!8C '8'>8<%8C 08@$8<)'!@*"Y (&)%)%212)*)%)$&'&(&'((张林泉&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教学设计支持的视角'H (&高等理科教育!)%)$%$&)9329'&'3(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i (&河北)石家庄!)%)%&'9(佚名&课程体系&6N N ZD )**^F /.K &^F /O[&,P U */N K U *8C <8X W 8@C 8C 18X <8<@8C 38@!8'(8C 18@(8@@*(309$0$/E L R F M F OO/-'!@*"Y (&)%)%292($*)%)$&'&(&'0(邓红珍!徐肇杰&试论高职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闭'H (&职业教育研究!)%%'%%)&)$12$<&'1(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H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2$%&基金项目 )%)$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H J Ba i 2)%)$2%))$$&作者简介 王奕%$'<)*4&!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科教论坛科技风"#""年$月.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收稿时间]2023-07-03[基金项目]2022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2JJ50181);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HNJG202⁃1018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211064、220903873300409)。

[作者简介]李辉(1984—),男,湖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教学质量监控等。

[摘要]文章基于“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重点抓住新工科对工程教育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等方面的探索需求,围绕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重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平台创建、创新实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等问题,提出以“运动控制”为专业特色,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进行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合格自动化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自动化;运动控制;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23-0019-05November ,2023Dec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新工科”概念于2016年首次提出,历经“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并上升为“北京指南”,其建设主要围绕“融合创新”范式基本框架,发展新理念、研究新模式、引入新方法、组织新内容、实现新发展[1-3]。

“新工科”是指以工程教育为基础,以跨学科创新、协同创新和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工科教育新模式,以“工学+医学”“工学+经济”“工学+管理”“智能+”“智慧+”等为代表的多学科交叉组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及产业升级与发展。

新的工科方向不断涌现,为传统的工科教育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新工科”已然成为当前高校工程教育范式改革的主流,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挥着新的示范与引领作用[4]。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启示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启示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启示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很多热门专业,职场则遇冷。

本文将从高校、学生、用人单位等三个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现状进行剖析,并提出构建高校专业预警机制,有效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关键词:专业预警大学生就业高校中图分类号:f241.4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1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2011年增加到660万。

2012年的就业压力也将继续升温。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较金融危机时有所好转,但是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一大难题。

面对这样的难题,高校需要改革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

本文从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探讨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由于高校扩招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就业高峰重叠,需要就业的人数急剧增长。

我国高校经过连续几年的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的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大大增加,也将与我们的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

同时,高中、技校、中专这些院校毕业后选择不再继续深造而选择参加就业的这部分新增的劳动者,他们也都将会与应届毕业大学生争夺工作机会。

受我国经济总量的制约,就业岗位增长是缓慢的,经济增长提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也是有限的。

庞大的就业群体将要与我们的应届毕业大学生争夺有限的就业岗位,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

可见,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热门专业,则出现职场遇冷现象。

也就是说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

结构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

由于这种失业的根源在于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的变动,所以,称为结构失业。

透过结构性失业现象,究其原因,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剖析。

(一)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遇到这种现象感到非常不理解。

自己接受了大学四年的教育,却找不着工作。

目前,大学毕业生通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不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大学生就业问题调研报告1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然而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话题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如何正确分析原因,拿出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我们大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而当前的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的严峻。

面对劳动就业市场的新形势,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应如何面对,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问题。

在此,我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社会调查: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经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等,我总结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高校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错位。

首先高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现在大学生没有及时就业和高校的设置专业时没有进行科学的辩证有极大的关系,有可能几年前是热门的专业,几年后就变成冷门的专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后带来的职位、岗位的变化,有的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相对应专业人数的好几倍,这样就形成了人才需求市场配制的时间差,其原因是高校专业的设置跟不上企业的需求。

因此,专业不对口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

(二)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时,对大学生要求过高。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就找什么样的人,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用人单位选人时多数是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越是小企业越不愿用大学生,不注重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

因此,这种小企业用人的观念,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20xx河北省人才市场专场招聘会上,我问过参加应聘的同学,他们都对此颇有感触,说本来是满怀信心去参加面试,可当用人单位打出只要有工作经验者,可当自己递上去简历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被打回来了。

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三)大学生择业观念也影响着他们的就业成功率。

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于市面上有几点误区:第一就是考研热。

有的家长和学生本人认为学历高一点就业机会就大一些,况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也富裕了。

浅谈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浅谈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育观 念 、
特色 , 重知识、 能力是 就业难的主要原 因。严 峻的就业形势使得 英语 轻 为了适应英语专业从单一的“ 英语语言文学 人才培养模式 向宽 口 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径、 应用型、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 式转变 , 先就要转 变教育思 想和教 学 首 英 语 专 业 毕 业 生 的 窘 境 理念 。
应市场对 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 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二、 高等 院校 英 语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的 必 要 性
l 社会 对合 格 的复 合 型 高端 英 语 人 才 需 求 相 对 旺 盛 、
业技能课程、 英语 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 程。业 内人士认为 , “ 工具型外语人 才的软肋在于知 识结构 ” 。因此 , 高校课程体 系改革应 从对人才的知识、 能力和 素质的要求出发 , 在课程结构整体优 化的前提 下, 进行课程体系的调 整、 并、 合 重组 , 加强课程与课程之 间逻辑和结构
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 得越来 越重要。因此 , 英语 人才的 需求也与 要求。英语成 了一种技巧 , 对 而不 是一个有血 有肉 的文化整 体。再加上 年俱增 , 说学好 英语 的前景 是乐观的 。但 由于近 几年英语 类专业 近年来 高校盲 目扩招 , 应该 偏离了英语 专业教育的 目的和 办学方向 , 英语专
教 学改 革
浅谈严峻就业形势下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浅 谈 严 峻 就 业 形 势 下 的 高等 院校 英 语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刘 园 园
( 西安培 华学院外 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0 2 ) 1 15
【 摘
要】 本 文针对 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 的就业形 势, 通过分析高校 英语专业毕业 生面临的 困境和存在 的问题 , 出应该对 高等 院校 英 提

基于目前就业形势下的高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目前就业形势下的高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 当前 大学生的就业 形势
结 构的不断优 化升级 , 大 学 生 就 业 在 社 会
结构 、 职场 “ 经验准入” 要求 等市场需求 因
方面部分年长 教师观念陈 旧 , 上 课 方 式 缺 乏 创新 ; 另一 方 面年 轻 教 师大 多刚 出校 门 , 方 式 和 职 称 评估 方 式 的 不 当 , 甚至导致 了 只 会 照本 宣 科 而 不 会讲 课 的 “ 论 文 教授足4 0 %, 反映 出高 校在 数 院 校 仍 旧沿 用 以 往 的 高 层 次 研 究 型 、 理 题。 而3 0 %被 调 查 的 大学 生 反 映 , 在校学 习
半职 工作 , 有近 1 0 万人 自主 创业 , 近5 7 万 人处 专 业 设 置 、 能 力 培 养 方 面 存 在 比较 大 的 问 论 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没 有 实 现 向 实 用 型 人 才培养 的转变 , 导 致 培 养 的 学 生 不 符 合 企
高于其他人群 。
知 识结 构 、 专业 素 质 、 职场 经 验 、 就业观念、 缺 乏 社 会 和 教 学 实践 经 验 , 而 且 人 才 选 拔
当前 我 国高 校 毕 业 生 结 构性 失 业集 中表 现 出 现 。
. 2 高校 学 科 、 专 业设 置不 合 理 , 专 业趋 同 为 教 育 发 展 模式 滞后 , 专 业 设 置 不 合理 , 培 2 养 模式 千 篇 一律 , 培 养的 人才 与 社会 用 人单 现 象 严 重
的 知识 离 市 场 需 求 很 远 , 很 多 知 识 在 实 际 业 需 求 , 没 有 实际 竞 争 力 。 盲 目扩 张 也 使 部 工作中用不 到 , 也 有 很 多需 要 掌 握 的 专 业 分 院 校 专 业 设 置 出现 趋 同 现 象 , 学 科 专 业 技 能在 学 校 中学 不 到 。 此外 , 当 前 高校 学 生 没 有 特 色 , 进 一 步 加 剧 了 大 学 生 的 结 构 性 的专业学 习过程 中, 还存在 新生入学学 习 失业 。 ( 2 ) 培 养模 式 、 课程设置不科学。 部 分 目标 不 明确 , 大一 、 大二 、 大 三 学 生 专 业 学 大 学 的 专 业 和 课程 设 置没 有 以 市 场 需 求 为 习 盲 目且 没 有 针 对 性 , 毕 业 生 专 业 技 能 达 导 向进 行 规 划 , 与社 会 需 求 严 重 脱节 , 存 在 性 失业 是 大 学 生 结构 失业 中最 为 突 出的 一 致 毕 业 生 知 识 面 过 窄 。 当 前 我 国 紧缺 的 是

基于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

基于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探索

在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结构都发生了改革,此时,教学管理模式也必然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变革,如此才能够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势,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求。

一、专业群定义及其定位(一)什么是专业群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集合。

(二)专业群的定位1.专业群内的专业往往是围绕某一行业设置形成的一类专业。

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工程对象和相近的技术领域。

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实训任务,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专业群内的专业是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依托某一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类专业,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

因此必然有相同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相应的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团队,形成某类专业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二、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路径(一)专业群建设总体目标在创新和发展的基础上,深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开发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建成教学资源丰富、办学条件优良的省级示范专业,使它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根据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走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我院同广州维修行业协会、广汽集团、深圳比亚迪有限公司、广东有道销售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在职业能力开发的基础上,探索校企岗位轮换、职业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新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开发出3~5门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建设使师资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加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健全顶岗实习机制,优化办学条件。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

基于应用型本科环艺专业创新教学改革研究——以皖江工学院为例发布时间:2022-09-04T01:28:25.08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作者:施艺曾媛[导读] 伴随国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施艺曾媛皖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31)摘要:伴随国家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由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有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成为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理论结合实践的专业。

在应用型高校中开展,就要结合院校自身,从现存问题改善硬件教学条件、软件师资队;对环艺课程进行分阶段式的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教学方法进行五项优化、教学成果的综合评价反馈等方面创新改革,制定相适宜的环艺教学形式,形成突破传统的新模式,使本科属性和应用型两者兼备。

与时俱进,为社会输送综合高素质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方法;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皖江工学院城乡人居可持续与生态环境规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助(WGGCZX19001)皖江工学院是一个年青的发展中高校,办学有13年,目前学校处于转型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应用型独立学院初期。

从创校以来,学校一直保持平稳持续地上升阶段,成绩显著;在应对社会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大趋势需求之下,于2013年成立艺术系并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在这8年中环艺专业一直在发展中成长,在问题中革新。

随着学校转设和生源增加,艺术系成为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必须在结合学校自身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地教学改革创新,结合产学研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应对人才和市场的对接。

一.学院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改革背景和现状艺术设计学院开课教学8年,有了3届毕业生。

在这8年的教学实践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下,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在陆续进行更改。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中,艺术基础知识教学、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分布相较合理均匀,但是对于各类课程的优化衔接、教学方法改善、学术性研究、实践性的练习量上还是有些欠缺。

从就业实际出发,深化专业改革论文

从就业实际出发,深化专业改革论文

从就业实际出发,深化专业改革中图分类号:tu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我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历经多年,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对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结合行业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提出将培养目标重心下移,以面向建筑企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牢固树立社会荣辱观,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际工作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状况,协助从事施工现场的建筑施工与管理人员为培养目标实施教学。

通过改革我们逐步形成了“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岗位实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校工民建专业改革的目标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生源的客观情况,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需求,近年来,我校对工民建这一老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总体改革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由“知识为本位”到“能力为本位”的转变,专业课程体系由“学科型”到“模块型的转变。

为此,学校以“专业培养目标落实到岗位,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为专业改革的基本原则,采取“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确定专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能力并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建立能力模块,确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必修课)、限选课和实践课的改革思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

我校工民建专业的改革实践从行业实际出发,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岗位群工民建专业是我校的老专业,也是长期以来的拳头专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办学实践积淀了一定的办学经验。

积聚了丰富的专业教学资源。

但近些年来,这个老专业却面临尴尬的局面,专业招生数量在萎缩,这中间自然有建筑业的大环境以及人们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和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但其中原因之一,我们认为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主要是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定位,不符合行业对中等毕业生的实际使用需求,同时也不符合生源述职素质的客观实际。

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资源能 力的缺 乏 ,形成职 业教 育发展 的一 大 “ 颈 ” 瓶 。
职 业 教育作为 一种 类型 的教 育 , 其建 设发 展应遵
循 “ 系”原则 ,从 整体性 上考 虑 ,统 筹规 划 ,科学 体 管理 ,避 免 政 出多 门。 国务院 在 关 于大 力发展职 业 教育 的决定 )中提 ) 出 :“ 国务院 领导 下 ,建立职 业 教 育工作部 际联 席 在 会议制 度 , 究解决职 业 教育工 作 中的重大 问题 。围 研 务院教 育行 政部 门 负责职业 教 育工作 的统筹 规划 、 综 合协调 、 宏观管理 , 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
体 制 、 办 学体 制和 教 学体 制 来进 行剖 析 及 改革 创新 的 思 考 。 关键 词 :就 业 ;职 业教 育 ;改革 创 新
中图分类号 : 7 文献标识码 : G 1 9 A


我 国职业 教 育体 制的现 状 与存 在的 问题
( 管理 体制 一)
规 定 “ 业组 合和 企业 、事业组 织应 当依 法履行 实施 行 职 业教 育的 义务 ” ,但 基于 目前非 公有 制 经济单位 尚
企l 园 地 业l
l盈 地圈 l
维普资讯
就业导向下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研究
● 王 维 新
摘 要 :当前 我 国职 业 教 育体 制仍 存 在 着一 些 问题 。教 育体 制 牵 涉 面太 广 、 子 系统过 多 ,本 文主 要 从三 个 重 点方 面, 即管 理
门 ( 管理高 等职业 院校 、职业 中学 、直属 中专 、成人 教学 ” 比例 与 关系 ,授课 以 “ 课堂 为 中心 ” ,考试侧 高校以 及社会 办学 力量 ) 、劳动保 障行政 部 门 ( 管理 重 于理论 甚 至无实 践操 作考试 , 实验 室与实训 基地 在 技工学校 ) 部分行业主管部门 ( , 管理其直属中专、 高 建 设 等 方面 乏 力 ,出现 学校 认 为合 格 的学 生 ,与企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现状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现状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现状及培养模式探索研究作者:胡晓丽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3年第38期[摘要] 2001年,北京大学实施“元培计划”,率先开启大类专业分流,随后全国大多数高校纷纷拓宽了招生口径,强化学生的综合性和个性化培养,而合理进行专业分流是整个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分析高校分流培养模式发展、招生分流模式的优劣及有效优化措施等方面,可以看出“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提高了专业招生录取率,缩小了冷热专业差距,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难以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第一填报志愿录取。

高校应互相学习成功经验,根据实际情况为社会培养专业领域内的精英人才。

[关键词]大类分流;分流优劣;优化措施[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面向综合设计能力提升的‘三重三融五段’式机械类课程体系探索”(2021JSJG311);2021年度南京工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大类招生培养模式下高校专业分流探索研究”(20210129)[作者简介]胡晓丽(1981—),女,江苏涟水人,硕士,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8-0027-04 [收稿日期] 2022-09-02一、高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培养模式发展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不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大类,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代表;第二种是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行分类,按照大文科、大理科进行招生培养,以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为代表;第三种是把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的某些一级学科进行交叉合并后统一招生、大类培养,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第四种是将某一级学科下的几个专业合并在一起招生、统一培养的类型,绝大部分高校采用该种模式[1]。

各高校的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基本上是按学科划分的,招生宣传时已按学科定好专业大类名称,学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先不用考虑具体填报到大类里的某个专业,从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专业招生录取率,同时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先进入自己心仪的大类专业进行学习。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困境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困境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设置及调整的困境分析摘要:结构性失业是高校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使得高校的专业结构和规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但是高校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却面临着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雷同、专业调整阻力重重等多方面的困境。

关键词:专业设置;就业;信息不对称;路径依赖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我国2002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4%。

同时,与这种沉重的失业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旧有大量空岗的存在,也即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

这种现象说明目前我国在总量性失业加剧的前提下,结构性失业已占据了主导地位。

高校毕业生供给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量上的失衡。

其次,结构上的失衡。

二、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中面临的困境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条重要途径。

从社会需求和就业的关系看,高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的规模应该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

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对高校的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它要求高校要设置新的专业、缩减夕阳专业的招生规模,另一个方面是高校的对社会需求的嗅觉应该足够的敏感,对社会需求做出的反应足够的快。

但是,高校在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1. 从与市场的关联来看,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与就业的即时性之间存在矛盾滞后性是指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而只能当社会表现出了对某一专业的高度需求时,高校才匆忙的设置这一专业,但是,这一专业的人才不是及时产出的,而是要经过四年的培养期,可是当年的社会需求空缺可能被相关专业的人才代替了。

总之,专业培养的长周期性和市场变化的及时性是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最大困境之一。

高校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够敏感和并且缺少快速的反应机制是导致专业设置滞后的重要原因。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基于就业导向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以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作者: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9期李大军张佐钊贺惠(湖南工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摘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

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最新发布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

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改革创新R EFORMATION37OCCUPATION 2014 09摘 要:文章分析了企业对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的模具钳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以及学校教学的现状。

并从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具钳工教学指导方案,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模具钳工校本教材,模拟企业工作情境,实施项目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模具钳工 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改革与实践文/栾玖华 魏新林“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引导教育和教学。

目前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处于尴尬境地,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错位,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和课程建设中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下面仅以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为例,提出解决办法。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1.就业市场需求通过对模具专业钳工技能市场需求的调研后发现,随着大量数控加工设备的使用,模具产品的零件加工已经基本脱离了传统的手工加工模式,而且零件的加工精度也远远高于传统手工加工。

现阶段,企业对模具钳工的主要工作需求就是模具装配调整、维护修理等。

虽然零件的加工制造精度高,但是装配后的模具也不一定能够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这就要求模具钳工根据生产要求对模具进行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直至符合生产要求。

所以模具钳工的锯削、锉削、孔加工等基本操作技能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而对模具的装配调整、试模、修模的能力培养更是钳工技能训练课中的重点学习内容。

2.模具专业钳工技能教学现状目前,大多数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教学仍然局限于传统钳工技能,并没有能够与模具专业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造成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钩,使得学生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用工。

并且,学生在钳工技能训练中没有够感受到钳工技能训练对他们在模具专业实践中的具体作用,从而对实训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技能训练的质量。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就业导向的“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就业导向的“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基于就业导向的“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改革研究——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就业导向双证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1.1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方面。

据2005年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和总计36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院校进行的一次调研情况表明,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各省(自治区)、地(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普遍出台了相关政策,借以推动“双证书”制度的实施。

各职业院校相继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并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接的改革试点工作。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不对应;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脱节;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职业技能标准的制定滞后于技术发展;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

本课题拟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构建、职业技能考核机制建立等方面研究基于就业导向“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改革。

1.2课题界定本课题依托湖北省重点专业、湖北品牌专业、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国家级电子电工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根本保障,研究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有效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3课题研究现状(1)国外“双证书制度”下的教学现状英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职业资格制度最先进、与学历教育沟通最好的国家之一。

从1986年开始,英国在各类企业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NVQ,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资格均分为5级,三者之间相互对应和沟通,各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有最基本的学历要求。

澳大利亚TAFE的办学模式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成人教育为一体,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认证框架(NTF,NationalTrainingFramework)和培训包(TrainingPack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目前就业形势下的高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作者:杨涛汪龙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25期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其主要原因为大学教育的严重滞性,由此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文章分析了专业教学滞后的原因,并探索了几点关于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就业形势教学改革教学滞后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03-02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大学生就业在社会的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当前的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工作十分艰巨。

事实上,今年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大环境下,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难度远高于其他人群。

据统计,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08.2万人,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1.6%的人自主创业。

有9.3%的人处于未就业状态,其中1.1%准备国内外读研,6.1%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调查得出的比例推算,在毕业半年后调查时有约499万人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有近10万人自主创业,近57万人处于未就业状态[1]。

与此同时,我国的人才缺口很大,很多企业出现招不到人的现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后,国家工业发展急需的地矿类、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轻纺食品类、化工与制药类等行业受几年几年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的限制,人才缺口很大。

面对如此大的人才缺口,让众多企业不得不放弃此前“不招应届生”的要求,企业的大门正在越打越开,门槛也在开始降低,但依然找不到所需要的人。

因此,由于招不到符合条件的人才,中国很多企业甚至开始大量筹办大学,于是出现了吉利大学、金蝶顾问学院、携程大学、麦当劳汉堡大学、真功夫米饭大学等企业办学院校。

造成此种矛盾和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当今大学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而大学扩招则是罪魁祸首。

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即2003年,全国共有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而到了2012年,高校毕业生多达680万人,比2011年608.2万人,增加70多万人。

在就业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此外,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就业难,主要体现为结构性失业。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个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等不匹配而引发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2]。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集中表现为教育发展模式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可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长期滞后形成的的严重后果[3],解决之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加快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杨河清于2007年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了调研,其中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反映出高校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而30%被调查的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很远,很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也有很多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中学不到。

此外,当前高校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还存在新生入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专业学习盲目且没有针对性,毕业生专业技能达不到企业需求等问题。

由此可见,专业结构性失业是大学生结构失业中最为突出的一环,要解决目前就业形势下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和关键。

2 专业教学滞后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导致目前高校专业教学明显滞后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盲目扩招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减少就业人数,教育部从1999年开始采取扩招的方式以期解决问题。

这种将矛盾向下推,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无疑是“饮鸩止渴”。

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了教学设施和教学队伍的不配套,教学设施的不配套主要体现在高校债务过大,教学经费紧张,学校建设力度和教学设施的更新速度明显落后于新生的增长速度。

教师队伍的不配套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部分年长教师观念陈旧,上课方式缺乏创新;另一方面年轻教师大多刚出校门,缺乏社会和教学实践经验,而且人才选拔方式和职称评估方式的不当,甚至导致了只会照本宣科而不会讲课的“论文教授”的出现。

2.2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高校的盲目扩招和对于人才市场需求的不合理预测和规划导致了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1)培养方向不确定,一味沿用旧的培养模式。

目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国家需求量最大的人才是大量的技术工人,如中高级技师,学历层次大多集中在大中专层面。

而大多数院校仍旧沿用以往的高层次研究型、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变,导致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需求,没有实际竞争力。

盲目扩张也使部分院校专业设置出现趋同现象,学科专业没有特色,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2)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不科学。

部分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导致毕业生知识面过窄。

当前我国紧缺的是复合型、外向性、实用型人才,而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将人才知识结构的单一,给毕业生就业造成困难。

(3)专业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落后。

新东方创始人俞洪敏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就教学质量而言,大学教学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

很多大学教师依然用五年前的东西来交今天的学生。

这样,学生没出门就落伍了,因为教他的老师早就落伍了”。

2.3 专业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对落后“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

目前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高校专业教学历来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忽略对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视不够,使大多学生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导致毕业生出现专业能力不足的现象。

2.4 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法、内容指导不够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针对专业学习的方法和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有效指导,使得当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十分盲目,很多学生甚至出现了入学很长时间都不明白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需要如何学习,有哪些方面需要学习的现象。

此外,学生也缺乏职业规划方面的相关指导,使得很多学生专业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不能够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学习。

3 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对策3.1 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高校严重扩招,是导致专业教学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高校招生的规模,才能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

诚然,高校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暂时缓解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而且加剧了矛盾。

加快和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

我国所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同当前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相适应,应当符合国家发展的总目标,采取正确的高等教育增长方式,一定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根本目的,改变长期以来只是单纯提高高校毕业生在全国人口中比例的那种粗放式的发展思路[4]。

3.2 尽快调整和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各高校应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尽快调整和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

首先,明确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区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特点。

专科层次应该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规模的扩大上,培养具有高技能和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应该强调培养有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沿着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多出路方向发展。

其次,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结合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学校师资特点,适时地调整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合理规划招生规模。

最后,高校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以实用性为原则重新设计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重新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模块以及教学内容,着重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

3.3 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毕业生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提高专业能力十分必要。

为此,一要提高实践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二要调整和改变实习方式。

目前高校的生产实习较多的是一种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对工厂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标。

因此,在制定实习方案时,应注意实现多课程综合实习,实习与理论教学、专业实习相结合。

如利用短学期(暑期前的3周)集中安排实验、实习教学环节。

或者与企业合作,通过签订人才智力合同协议,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学生到合作企业工作和顶岗实习,通过大量实践活动巩固和加深专业理论的学习,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提高了综合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

3.4 加强职业规划和专业学习指导工作面对新生入学对于专业的迷茫以及老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盲目,高校教师应该合理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以及阶段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更为有效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笔者认为,最为科学和有效的方法是分阶段、分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指导。

如对“大一”新生主要侧重于系统介绍专业概况及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职业意识的渗透以及职业规划的指导,让新生明确职业意向,并为其实现做好初步规划;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基础专业知识的积累,个人偏重的专业知识面的加深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

对大四学生则主要开展就业创业政策、法规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适应能力。

4 结语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

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同样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同时,在大学生专业培养上也要多进行实践教学,与企业进行联合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

参考文献[1]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Z].[2] 项光勤.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和对策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5(6):112-116.[3] 曾宪植.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J].新视野,2009(4):32-34.[4] 殷朝辉,欧阳红兵.我国的结构性教育过度及其原因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2005(3):4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