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标内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能够从史料和历史信息中发现问题,但在民族关系史和文明发展史的认识上相对肤浅,再加上以前固有的汉族中心论对他们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

一是民族迁徙。

二是战争与交往。

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四是友好往来。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民族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质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准备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历史人物的介绍,还包括了一些历史观点和评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亲、冲突与合作等关系。

2.教学难点:分析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在并立时期的矛盾与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了解少数民族的建立(党项族与契丹族)2.正确认识澶渊之盟3.正确认识宋夏议和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2自学指导:1.列表格:建立时间建立者.辽与北宋的和、战澶渊之盟的内容、影响3.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结果宋夏和议的内容、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北宋的建立导入新课二、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快速预习课本,完成自学指导(10分钟)四、抽生展示,完成自学指导(15分钟)1.抽生回答自学指导1教师点拨: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辽的发展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西夏的发展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2.抽生回答自学指导2教师点拨: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战: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结果: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评价:(1)对于北宋是个屈辱的和约,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懦弱,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生产的发展(3)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影响:西夏连年遭受很大的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和:宋夏和议;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五、当堂训练:(15分钟)背一背:表格、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六、当堂检测:(5分钟)练习题1.对宋辽、宋夏之间议和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哪一项不是他们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朝都要缴纳岁币 C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2.“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这里的“朝廷”是指哪个朝代?(辽)与朝廷”订立了哪一个和议?和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主要讲述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辽的建立和发展、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北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三国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夏商周、秦汉等。

但他们对辽、西夏和北宋这三个国家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对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历史线索,分析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认识它们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态度,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和平局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地图等教学资源,呈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成立、发展和相互关系,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面。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3、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北宋与辽、西夏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史料回顾:北周国势在五代中最强。

周世宗注重发展生产,又整顿军队、南征北伐,希图统一全国,惜未能完成而病逝于军中。

其子恭帝即位,年方七岁,由太后临朝。

这种孤儿寡妇的局面自能维持多久……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见第2张PPT。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个板块: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辽宋“澶渊之盟”北宋与西夏的关系第一篇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师: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七岁,赵策划兵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西夏、辽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7课《西夏、辽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备课标课标: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二、备教学重难点(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二单元宋朝的第二课,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三部分内容展现了北宋时期辽、西夏、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大概状况。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他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

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北宋时期辽、西夏和北宋三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能通过材料知道契丹族、党项族起源发展建立政权有关史实,通过材料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了解北宋与并立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提高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难点:正确分析辽与北宋的和战。

三、备学情(一)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基础知识:90%以上学生能够掌握2、重点知识:90%学生能够掌握3、难点知识:80%学生能够掌握(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学生对于党项、契丹少数民族了解较少,对于北宋与辽胜利仍签订澶渊之盟可能会产生疑惑。

四、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五、备教学过程【构建动场】根据古代仕女图与现代审美中对于单双眼皮不同的追崇展现民族问题,通过一个小视频导入谈北宋时期的民族融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与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和议作出客观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认识到契丹和党项族在接触,接受,学习中原汉族文化的过程中,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地图,让学生从空间上理解辽、北宋、西夏的位置关系,同时通过材料展开讨论,分析和战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辽、北宋、西夏政权的并立以及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

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一、政权并立风云起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出示《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出示史料和契丹文字、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等图片,小组合作探究:(1)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2)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3)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师生归纳并得出启示过渡二、战和碰撞促融合1、宋辽关系出示《辽、北宋与西夏形势图》和并结合课本P36“相关史事”,引导学生用示意图将宋辽关系的变化表示出来。

归纳:和战和“战”的核心:燕云十六州(学生介绍燕云十六州问题的由来。

)引导学生说说澶州之战。

“和’的关键:澶渊之盟2、宋夏关系(1)西夏攻宋(学生结合书本介绍史实。

)(2)宋夏和约三、评说历史我能行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出示材料材料一:宋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结合材料和课文P36“知识拓展”评价(全面、客观、辩证的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目标解读】【课程标准】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契丹族与党项族。

2.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杨家将》是一部英雄传奇系列故事,它对北宋前期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人的事迹加以演义,讲述了杨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动人事迹。

《薛家将》《杨家将》《呼家将》等构成了我国通俗小说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将小说”。

而《杨家将》讲述的就是辽与北宋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一起走进《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新课探究】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资料——契丹族的发源地:教师解读: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为主。

契丹族的兴起为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材料:教师提问:从诗词和图片中可以看出契丹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答案提示:契丹人过着以游牧、渔猎为主的生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正文,分析归纳契丹逐渐兴起及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提示:(1)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

(2)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3.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教师解读: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

公元11世纪前期,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4.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教师提问:依据图片说说西夏的治国措施。

答案提示: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教师引导:契丹、西夏的强大,对中原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与当时的北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答案提示:战与和。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后唐时期,石敬瑭为当皇帝,获取契丹(辽太宗)的支持,把燕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分界线,此地一失,北部边防几乎无险可守。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教师提问:燕云十六州是何时被契丹割占的?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提示:辽太宗时。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版)备课讲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人教版)备课讲稿

的 稳固和社会安定。
新课
1
契丹族与党项族
2
辽与北宋的和战
•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 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 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 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①解除禁军
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②控制对 军军队队 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
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 分化事权 的方法,削弱 相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 三年一换 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西夏飞天壁画
返回
西夏武士
西夏的建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 。图为李元昊之墓
下一页
党项人
女男供供养养人人
下一页
西夏铜牛
西夏铜牌---敕燃马牌: 传达皇帝紧急命令时用 的令牌
下一页
西夏飞天壁画
返回
党项族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 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并鼓励垦荒,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复习
⑵武将的指挥权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 名额。 3.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 五代十国 时期尚武轻 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的
政权 稳固和社会安定。
检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1.北宋建立:
(1)建立:960年,
契丹鸡冠壶
党项族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本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兴衰过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复杂局面。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我在教学中会注重历史背景的阐述,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历史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辽、西夏和北宋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辽、西夏和北宋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片等,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辽、西夏和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相处,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宋夏间的战与和。

知道北宋建立的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通过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和“党项族建立西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通过对“澶渊之盟”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辽、西夏、北宋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复习二、导入新课出示四幅图片:隋、唐疆域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辽、北宋、西夏形势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中国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老师介绍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动荡时期的情形,在这一时期后,我国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三、讲授新课(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的兴起:(1)结合P34《相关史事》中诗“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与图《契丹人引马图》,或介绍关于契丹族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让学生从诗、图、故事里描写这个民族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对契丹有一个感性认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内容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程标准使学生知道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的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西夏和议及影响.2、过程与方法设计辽和西夏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比较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与北宋的关系以及汉化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和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宋有战有和,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2、教学难点正确认识辽和西夏、北宋的关系;中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学方法 1、教法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2、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

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

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讲述法、图示法、讨论归纳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展示《契丹鸡冠壶》《契丹货币》《契丹文字》,提出问题:从上述图片看,阿保机建国后,契丹族又有哪些发展?西夏买牛契约西夏货币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是在1044年与西夏签订了宋夏和约。

提出问题:西夏节节胜[板书设计]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1.契丹族: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国)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元昊建立西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冲突加剧2.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3.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4.宋真宗时: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1.西夏攻宋2.宋夏和约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教材1、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北宋的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澶渊之盟、党项建立西夏、宋夏和议等。

理解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契丹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做出的贡献。

在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3、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辽、宋、西夏建国与澶渊之盟○2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那么,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来谈谈。

二、教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等。

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学法。

三、学法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本课题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由此来进入到对本课的教学。

2、新课探究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方便学生的识记我将按照教材的子目为线索来进行讲授。

首先讲第一个子目的内容,澶渊之盟,介绍辽北宋建立的情况,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与和,澶渊之盟的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

其次,讲第二个子目的内容宋夏和议,西夏的建立、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宋夏和议的内容以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社2019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内容。

前课学习了北宋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做好学习铺垫。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介绍了契丹族与党项族,第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基本史实。

2.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知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关系的掌握,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历史视频方法突破重难点澶渊之盟,体会战与和的原因,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和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重大作用,对形成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认识到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2、教学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四、【教学法分析】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参与学习,以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通过范例教学,进行知识迁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多民族政权并立”。

学会辩证分析民族关系形式。

五、【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感性思维较强,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

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与和正确认识与评价的能力相对较弱。

六、【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中,我会播放电视剧《杨家将》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我会模仿刘兰芳评书《杨家将》片段,在情境中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完成第一子目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说课讲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说课讲稿

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课地位及作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9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

2.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了解辽宋战争和澶渊之盟,宋夏和战,(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民族战争性质的分析,培养正确的民族观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民族战争,使学生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3.重点和难点本课重点:一是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

本课难点: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二是对岳飞抗金的评价。

二、教法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突出教学重点。

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

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学法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

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课:①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

所以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利用教材导入框中的青牛白马的故事引出问题“你知道青牛白马的故事是我国古代哪个少数民族的传说吗?历史上他们曾建立了什么政权?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认识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理解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于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学习中,可能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产生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掌握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认识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民族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它们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如辽宋战争、西夏的建立与灭亡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文献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的历史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辽、西夏与北宋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7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主要叙述辽、西夏与北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亲密关往,对确立祖国的辽阔领土,开发边疆地域,促使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拥有极大的凝集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建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踊跃的贡献。

经过学习本课,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交融与碰撞,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

二、学生剖析初一学生形象思想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广泛厌烦历史课的照本宣科,但又对历史课有一种好玩、轻松的期盼,长久的注意力仍需以活动的多样性刺激来保持。

所以本课的教课应从学生的实质出发,借助大批的图片、活动来逢迎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的兴起及政权的成立,知道辽与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能在详细的时空条件下思虑北宋期间民族关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识读《北宋局势图(1111年)》,认识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察看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钱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经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进本民族的发展;剖析资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讲和的原由及影响。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度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互相依存,共同推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四、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契丹的盛行和与北宋的关系难点:如何正确评论“澶渊之盟”及认识这一期间的民族关系。

五、教课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首已学知识:北宋成立的时间、成立者和国都。

北宋一致的目标及结果。

教师指出:北宋的一致不过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盘据的状态,不是对全国的一致。

北宋的统治地区,不过本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

出示《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势图》,指出当时由汉族成立的北宋、由契丹族成立的辽、由党项族成立的西夏,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别历史期间。

“并立”指的是几个政权同时并存。

这一期间,辽、西夏政权是如何成立的这些政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今日就让我们打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一同去学习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学好本课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而且能让学生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进而为学生下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可塑性强,他们正处在从外部条件制约到受内部道德约束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让他们能客观、准确的去看待历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哪些;
技能目标:知道这些政权兴起的历史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社2016部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内容。

前课学习了北宋的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于此同时,周边民族相继崛起,通过本课的学习,也为下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做好学习铺垫。

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内容:第一子目介绍了契丹族与党项族,第二、第三子目分别介绍了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基本史实。

2.通过评价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知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并立关系的掌握,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历史视频方法突破重难点澶渊之盟,体会战与和的原因,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和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开发的重大作用,对形成中华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认识到民族团结、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契丹与党项族的兴起;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并立关系。

2、教学难点:澶渊之盟的签订。

四、【教学法分析】
教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课堂展示的方式参与学习,以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通过范例教学,进行知识迁移。

学法:本课的头绪较多,学生需要抓住中心问题:“多民族政权并立”。

学会辩证分析民族关系形式。

五、【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受认知水平限制,感性思维较强,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有限。

对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与和正确认识与评价的能力相对较弱。

六、【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这个环节中,我会播放电视剧《杨家将》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同时,我会模仿刘兰芳评书《杨家将》片段,在情境中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指导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完成第一子目学习。

1、制表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辽、西夏建立的信息,锻炼学生用历史图表方式表
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2、绘简图:让学生绘制民族政权并立简图,使学生在空间上感知并立形势。

3、说故事:课件展示相关教材资料,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形象的感知这两个民族,让学生找出两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与中原汉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锻炼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的理解和认识。

(三)多边参与,互动探究,完成第二子目学习。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难点,也是学习西夏与北宋关系的一个范例,我会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来突破难点。

互动1: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提取有关宋辽关系的信息。

互动2:课件展示《宋辽边境形式图》、《澶渊之盟》的内容。

同时给出苏辙《栾城集》相关内容,此处设计问题: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澶渊之盟。

让学生小组合作、展示。

这一环节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研读史料,学会进行辩证分析,通过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也为理解后面的西夏与宋的议和做好铺垫。

(四)对比迁移,范例学习,完成第三子目学习。

在掌握评价辽宋关系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学,采用范例教学法,参照宋辽议和的学习来自学西夏与宋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和巩固。

(五)问题引导分层训练
学习完三个子目后,我会结合本课中辽与西夏的相关文字、图片以及课件展示《西夏飞天图》、等有关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料,来训练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用问题引导学生,层层设计,步步启发,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形成对民族政权间关系的正确评价与认识。

进一步的强化巩固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六)开放设计拓展延伸
在本节课的结束,我会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视频,在歌曲情景中深化体会民族团结、融合的内涵;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本节课我的收获和我的困惑。

在创设的情境中,启发情感、陶冶心灵。

在开放性问题中,引导学生梳理本节学习思路的同时,做出思维导图。

七、【教学特色】
本节课我主要依据学情实际,在创设的情境下结合史料,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基础素养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民族的兴起与建国(和)
1.契丹族
2. 党项族
二、民族间的碰撞(战)
1.宋辽:澶渊之盟。

2.宋夏:和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