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XX年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板书设计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六课,戊戌变法。
师:何为维新变法运动呢?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改良活动。
那么,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呢?请让我们带着设问进入下一个问题。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板书)师:同学们认识康有为和梁启超吗?老师为你们讲解一下关于他们的资料。
课本第29页第一段。
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而,当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公车上书。
1.公车上书(板书)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并把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划出来。
老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
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教材卡片内容及所学知识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总结:课本28页小卡片过渡:老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板书)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请同学们看课本29页第一第二段老师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中外纪闻》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北师大课标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共21张PPT)
主张: 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结果: 没有达到目的
公车上书图
影响: 揭开了维新 变法的序幕
拒 和
变 法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312021/8/31Tuesday, August 31,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2:23:44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312021/8/312021/8/31Aug-2131-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312021/8/312021/8/31Tuesday, August 31, 2021
1.《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梁有何 反应?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公车上书”失败后,以康、梁等 进行了哪些活动?维新派代表人物严复作 品是?主要观点是?进步意义?顽固派如 何看待风起云涌的维新变法思潮?他们的 论战有何影响?
康有为
康有为
梁启超
一、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的签订
为民族大业不惜牺 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 神。
拓展:依据材料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除料慈一禧:控变制慈法的禧遭朝太到廷后守外为旧,首势各的力省顽的督固强抚派烈大势抵多力制持强和观大望反对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 好把希望寄托袁在世袁凯的世出凯卖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 卖。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八年级历史北师大版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①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②创办《时务报》
③成立兴中会
④参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若维新变法运动能成功的话,下列情景可能出 现的有( A ) ①人们能看到新创办的报纸②考生在考场上仍为 写八股文而发愁 ③陆海军的士兵们要接受新式训练④清政府增加 部分衙门,吸收有才能的人任职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 梁启超说:“近50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 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 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 ,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中国的近代史 上,与“第二期”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 A. 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或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这首绝命诗是由谁所作的?
谭嗣同
(2)“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3)他为何“无力回天”?
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实力强大,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
8. “观万国之势,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 强,小变仍亡。”这是哪一派别的观点? ( ) B A. 顽固派 B. 维新派 C. 洋务派 D. 革命派 9. 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 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 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 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 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此人主张( D ) A. 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 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C. 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 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课件(共38张PPT)
广东新会人。八岁学 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 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 从小聪明人称‚神童‛。 后拜康有为为老师。协助 康有为组织了‚公车上 书‛。此后两年,他办报 纸、写文章,宣传维新变 梁启超 法。与康有为合称‚康 (1873-1929年) 梁‛。
“维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要在中 国实行什么制度?
(不可能使中国 走上富强的道路)
这就就就就 就有有有有「 是舍为拼埋我 中身民命头们 国求请硬苦从 的法命干干古 脊的的的的以 梁人人人人来 鲁 ,,,, , 迅」 .
——
立学会
学会的参与者: 户部郎中 陈炽 刑部郎中 沈曾植 翰林院编修沈曾桐等人 光绪帝师翁同龢、孙家鼐 军机大臣李鸿藻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
创报刊
报纸上在刊登什么?
严复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 今‛;‚今日中国不变法, 则必亡是已。‛ ——严复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 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京, 后来就以‚公车‛作为 进京应试举人的代称。 爱新觉罗· 载湉,慈禧太后 外甥。四岁登基,师从翁同 龢。接受传统帝王教育, 学习时事政务新课程, 关注世界形势变化。 十八岁(1889年)亲政
换我上场了
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
动和一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
维 新 变 法 运 动
序幕 发展 高潮
公车上书
维新派主要活动
《天演论》
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
百日维新 最终失败
结局
思 想 启 蒙 作 用
1、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 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 度创新‛开始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 光绪帝。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戊戌变法。
这场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变法运动的进程、戊戌变法的失败及其历史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方面,学生尚需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及其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识到了解国家历史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戊戌变法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照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而导入本课——戊戌变法。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并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8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精品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坤舆万国全图》,明万历年间所著,“绘”通中西大国,匠心造就,四海归顺,万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人物扫描康有为(1858年-1927年),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1873年-192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即举子上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设计说明本课内容以戊戌变法的经过为线索,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即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
“序幕”和“发展”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高潮”和“结局”两个部分则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史料,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认识戊戌变法的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百日维新的内容等基本史事。
(史料实证)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历史解释)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导入本课: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
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戊戌变法就是制度变革的一次尝试。
这次变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变革的内容有哪些?它的历史命运又是怎样的呢?二、预习检查1.拉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光绪帝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情况。
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回答问题。
(1)结局: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过程,以及戊戌变法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的改革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戊戌变法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戊戌变法的相关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戊戌变法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清朝末年会出现戊戌变法这样的改革运动?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
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阅教材和辅助材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XX年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DOC范文整理】
XX年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四、教具:多媒体、地图册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一:公车上书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基本知识。
2、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评价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利用图片概括维新派的活动,了解各板块的基本内容2、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逐步加深对课文知识点前因后果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立体知识框架。
3、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升华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的活动的情感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2、谭嗣同为变法捐躯的应用大无畏精神值得我们肯定。
【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二、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1、创设情境:假设我们都是19世纪末的爱国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时局?如何拯救社会?2、结合当时资产阶级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公车上书1、看图问题导入:①P34《康有为》、《梁启超》这两幅图中的人物,他们因什么事件掀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②公车上书的原因?2、引导学生从课本中概括公车上书的过程及结果。
4、归纳康梁在公车上书失败后进行的活动。
三、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给光绪皇帝,然而却受到了顽固派的阻挠。
阅读小字部分,了解康有为进行维新变法所面对的阻力。
2、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后,光绪怎么做?他为什么要支持变法?从中理解政府大权掌握在地主阶级顽固派手中。
3、变法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④军事4、根据变法内容分析:变法有利于那个阶级?得到了哪些人的拥护?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5、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变法持续了103天最后失败了。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案
第2课戊戌变法教案【课标要求】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收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老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
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观点的产生。
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材分析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中国近代社会,维新变法运动与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事件—样,在推动中国近代化步伐的同时,更承担了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之道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维新运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事件,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的政治思想传统,同时又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了良好的思想启蒙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学习和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对于中国进步的作用与意义。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之路,一时间“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则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他们力图推动统治者进行全面的制度变革。
维新派的改革能走多远?这次改革给后世留下了怎样的历史遗产?二、进入新课(一)维新派背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1)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制。
3.介绍“维新派”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相关事迹等。
4.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环境有更为清晰的认知。
(3)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
3.图文结合,详细介绍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的情况,突出《时务报》和《国闻报》,思考其带来的作用。
结论: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4.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思考史料: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思考: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结论:主要宣传变法图强;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篇走向高潮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分析百日维新的背景。
2.展示史料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3.展示漫画(右图所示),组织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说说图中的光绪帝处境如何?(2)你认为光绪帝急需解决哪些问题?(3)此时的光绪帝做出怎样的选择?结论:(1)光绪帝没有实权,慈禧太后操纵着清廷大权。
(2)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下的大清岌岌可危的国运;挣脱慈禧太后的权力束缚,夺取实权。
(3)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戊戌变法有更系统的了解。
5.通过列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分析起影响。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北京课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本节课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程,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将已学知识与戊戌变法相结合,深入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批判思维,对戊戌变法的成败进行客观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改革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戊戌变法相关资料,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案,设计课堂提问。
2.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影响,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资料。
部编人教8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X号参赛者。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科核心素养、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三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新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主要史实。
本课在第二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又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仍缺少辩证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境、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另外,本课涉及一些专业名词,如:资产阶级、公车上书、维新、改良、国是等,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有限,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素养目标:1、立足时空观念,利用图文史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时空观念)2、立足唯物史观,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近代中国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1北师大版(new)
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6课
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三、教法:启示法、谈话法、阅读法、讨论法
四、教具:多媒体、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一:公车上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
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维新思潮的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2.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
法,以自强。
3.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
(答案略)
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
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
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
富强继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