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我国企业建立新型生产方式的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人均劳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建议对策。
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
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按2000年美元的固定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VA)的15.6%,而日本占15.4%,美国仍保持19%的份额名列第一。
这三个国家的总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一半。
但在人均制造增加值方面,中日的差距仍然悬殊,2008年,日本人均制造增加值接近9000美元为世界最高,而中国仅约为700美元,是中国人均制造增加值的13倍,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
2.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3.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
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企业应用精益生产方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应用精益生产方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 精益生产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在我国企业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由于企业不注重创新,使我国还局限在对精益生产方式的看板管理的应用上,使生产方式陷入“低成本”的陷阱,企业对精细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准确、控制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企业应通过正确地应用精细生产方式,勇于创新,狠抓管理,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并能使生产效果明显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式来,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关键词] 精细生产方式;应用问题;对策研究生产方式的进步影响着社会的进步,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一步步地提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优越。
生产方式是指当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社会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一、精益生产的概念精益生产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汽车项目组的研究者约翰·克拉弗伊克给日本汽车工业的生产方式起的名称。
之所以用“learn”这个词,是因为相较于大量生产,LP只需要一半的人员、一半的生产场地、一半的投资、一半的工程设计时间、一半的新产品开发时间和少得多的库存,就能生产出质量更高、品种更多的产品。
精益生产方式结合了手工生产方式和大量生产方式的优点,又能避开两者的缺点。
精益生产是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并能使生产过程中一切无用、多余的东西被精简,最终达到包括市场供销在内的生产的各方面最好结果的一种生产管理方式。
与传统的大生产方式不同,其特色是“多品种”、“小批量”。
精益生产使得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减少1/2,新产品开发周期减少1/2或者1/3,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库存可减少9成,工厂的占用空间可减少1/2,成品库存可减少3/4,产品质量可提高3倍。
在中国企业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中国制造业者的最佳手段是:在全球化的震荡中自我保护,稳定地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低廉工资的基础上在全球竞争中建立长时间的绝对优势,但却可以通过精益生产和精益的理念来维持优势。
民营企业组织创新的障碍及对策
存在诸 多 困难 和障碍 。 二、 民营企 业组 织创 新 的障碍
理” 的事 业 部 制 , 在集 权 和分 权 的 问题 上 , 张更 多 主
的分 权 , 大地 调 动 了员 工 的 积极 性 , 通 用公 司获 极 使
师、 经济学博 士 , 主要研 究方 向为社会主义 经济理论 。
・
’
7 ・ 0
维普资讯
《 理论探索)o 8 ) o 年第 l 总第 19 ) 2 期( 6期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研 究
阶段 , 台 地 区乃 至全 国 民 营企 业 的组 织 创 新 仍 然 通用汽 车 公 司 总 裁 斯 隆 提 出 的 “ 中 决 策 , 权 管 温 集 分
阶段 我 国民营企业的组织创新 , 面临着动 力不足 、 向模糊 、 导 方法单 一和 评价滞后等 问题 。要突破
这些障碍 , 需建 立创新激励机 制, 进行组 织结构 、 织流程 和组织 能力的创新 , 挥创新 集成的协 组 发 同效应 , 而造就企业持 久的竞争力。 从
[ 关键词 ] 民营企业 , 织创新 , 组 障碍 , 策 对 [ 中图分 类号 F7 、 [ 26 5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4— 1520 ) 1 30— 4 1 3 4 7 (0 80 —07 0
次, 根据 企业发 展 战 略适 时进 行组 织 创 新 , 能使 企业 大 地提 高 了外 部 资金 和 人力 资 源 的集 聚 程 度 。股 份 更好 地 适 应 变 化发 展 的客 观 条 件 , 企 业 战 略 目标 合作企业的组织模式 , 为 使家庭企业从前店后厂式的
的实现提供有力保 障。最后 , 国企业面 临的经 营 组织模式 发展 到家庭之问 的合作, 我 基本上完成了对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新型生产方式的特点包括高度柔性和定制化的生产能力,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快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在新型生产方式中,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技术应用是关键的一环。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能力。
另外,新型生产方式还涉及到供应链的整合和协同,以实现全球化生产和供应的整体优化。
通过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和协同合作,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总的来说,新型生产方式代表着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是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改进生产方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型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将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和管理模式全方位地重新构建和优化,以适应当今快速变化和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新型生产方式中,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首先,新型生产方式强调数字化生产。
这意味着生产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和控制都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透明化和可视化。
通过传感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企业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生产流程,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和流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新型生产方式强调网络化生产。
这意味着不同的生产环节、不同的生产设备、以及不同的生产厂商之间能够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
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企业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资源的整合和调度,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实现全球化生产和供应。
再者,新型生产方式还强调自动化生产。
通过机器人、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企业能够实现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干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
自动化生产的应用还能够降低劳动力成本,降低生产安全风险,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
03
新型生产方式的实施步骤
制定生产计划
确定生产目标
明确生产计划的具体目标,如产量、质量、成本等。
分析生产能力
了解现有生产设备的性能、产能以及工人的技能水平 ,以便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制定生产计划表
根据市场需求、交货期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 表,包括产品种类、数量、生产时间等。
优化生产流程
分析生产流程
新型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新型生产方式具有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 精准控制、高效协同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 本和资源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缺点
新型生产方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才和技术支 持,否则可能会面临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此外,新型生产方式也可能会带来 一些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安全问题等。
市场变化。
数字化制造
数字孪生
数字化制造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 拟环境中模拟和优化产品设计、生产 和运维过程。
自动化与智能化
数字化制造结合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 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数据驱动决策
数字化制造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和优化。
远程监控与维护
数字化制造通过远程监控和维护技术 ,提高设备可靠性和降低运维成本。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新型生产方式概述 • 新型生产方式的类型 • 新型生产方式的实施步骤 • 新型生产方式的应用场景 • 新型生产方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新型生产方式案例分析
01
新型生产方式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型生产方式是指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以信息化、自动化、 智能化等技术为支撑,通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等方式实现生产方式变革的一种新型生产模式 。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
们 可 以 通 过 以 下 数 据 窥 视 一 斑 。一 是 专利 数 量 : M 公 司 I B
20 0 0年 有 2 8 8 6件 发 明专 利 ,0 1年增 至 3 1 20 4 1件 ,0 2年 为 20 38 2 9件 。 我 国企 业 2 0 0 0年 全 国企 业 发 明 专 利 为 16 0 1件 , 20 0 2年 为 1 6 件 . 在 2 0 41 即 0 2年我 们全 国发 明 专利总额 只 占
制于 人 , 还要 遭 到 国 外 资 本 的盘剥 。例如 , 国每 出 口~ 台 我 DV D就 要 向国 外厂 商 交纳 一 笔专 利费 , 高竞达 2 . 元 。 最 5 2美
甚至 在 国内销 售也 要 向国外厂 商交纳 专 利费 , 而 导致 D 从 VD
合 理 , 业 只有成为 研发投 资主体 , 业 自主创 新才 能进 入成 企 企 熟的 良性 循环 。 例如 , 国企业 的研发 投入在 美 国全部 研发 费 美 用中 占 7 %一 3 德 国占 6 %一 7 2 7 %, 6 6 %。我国 的科技 活动 长期 以 来 主要集 中在科 研院所 , 企业 被边缘 化 。
维普资讯
企 业 发 展
P THE , . RN ECON OM Y I
我 国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
魏 想 明
( 北 工业 大 学 管理 学院 湖 武汉 407 ) 3 0 4
改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通 过 引进 国 外先 进 技术 和 管 理 经
产 权 。这 就 决定 了我 国 在国际 竞争 和利 益 分配 中 , 不但 要 受
入 的比 值 是衡 量 企业 技 术 创 新 资金 投 入 力度 的一 个 重 要 指
管理学专业企业管理论文题目参考
管理学专业企业管理论文题目参考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企业管理的恰当能够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促进其经济的增长获得最大的效益。
以下是企业管理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我国企业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2、用案例分析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3、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效果测定4、电子商务模式分析5、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难点及对策分析6、激励理论的有效运用对企业发展的作用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及作用8、试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9、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分析10、试论企业战略管理11、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研究12、试论企业文化建设13、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14、股份制企业激励制度设计15、分析市场调研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16、电子商务中的交易安全研究17、试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18、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行为与网络营销策略研究19、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20、论激励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1、论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22、国有企业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难题及解决办法23、试述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24、海尔集团与企业发展战略25、试述企业人员评估的指标体系26、论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7、试述中国,美国,日本企业文化的异同点28、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29、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管理体系的挑战30、论电子商务环境下分销模式的新发展31、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和解决途径分析32、网络购物发展模式的分析33、中小企业建设管理信息系统问题的思考34、试论精益生产方式的管理思想35、试论企业管理中的时间研究36、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37、企业进行目标管理评析38、试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39、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探索40、试论创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灵魂41、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启示42、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精神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启示43、从网络游戏看网络经济发展44、我国房地产营销的问题与对策45、论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对策46、试论营销渠道创建中的问题与对策47、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48、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49、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50、论企业的知识管理51、论企业竞争发展战略52、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53、论员工激励的有效方式及作用54、论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有关问题55、论品牌营销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应用现状56、关于多角化营销战略的思考57、WTO条件下的市场营销创新58、完善市场营销秩序的政策思考59、西部旅游业营销战略探讨60、绿色营销:企业营销战略的必然选择61、中国企业的战略缺失62、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63、培育WTO下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64、我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65、中国跨国公司战略初探66、跨国战略联盟的问题及对策67、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劣势68、谈企业的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69、互联网所引发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70、论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71、家族式企业管理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72、人力资源市场的外资准入对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研究73、从猎头公司兴起看人事风险防范74、从人力资源开发论振兴东北的方略75、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对企业管理的影响研究76、企业队伍稳定性建设的策略研究77、基于品牌经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78、中国企业的多样化经营战略研究79、企业核心竞争战略研究80、学习型组织战略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81、企业兼并与收购战略研究82、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研究83、战略管理中的心理问题研究84、论供应链管理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85、准时制生产方式在我国应用的理论探讨86、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认识“价格战”87、影响企业选址的因素分析88、试论企业质量管理中的竞争优势89、企业管理中的时间研究探讨90、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创新91、精益生产方式的现实意义92、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道德风险与激励机制设计93、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依赖刍议94、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与启示分析95、科技革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96、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97、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98、企业集团业绩考核方法研究99、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与风险防范100、扩张型企业的财务管理策略初探101、企业采购风险规避方法初探102、试论顾客价值和顾客价值优势103、试论中小企业创建强势品牌104、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研究105、现代企业的诚信机制研究106、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问题研究107、跨国公司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108、跨国企业文化管理研究109、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110、中国企业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111、企业营销模式研究112、企业营销竞争战略研究113、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114、试论企业危机的识别与管理115、试论现代企业人本管理116、中小企业管理创新117、试论中小企业竞争力问题118、影响目标管理有效性的要素分析119、需要激励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局限120、知识经济与现代企业知识管理121、企业品牌延伸策略研究122、企业并购后品牌策略研究123、试论我国国有银行提升品牌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124、市场营销策略中的定位与再定位问题125、中小企业提高管理能力,挖掘自身核心竞争力研究126、试述我国企业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127、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问题研究128、浅析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29、我国物流企业面对跨国竞争的战略思考130、物流企业的品牌之痛131、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32、区域竞争力与物流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133、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4、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体广告之比较研究135、平面广告的版式设计及其未来发展探讨136、现代广告设计理念与民族精神的融研究137、电子商务中的物流解决方案研究138、分析国内快递业市场的潜力研究139、知识经济下的市场营销新走势140、论中国企业文化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41、危机公关及其管理研究142、试论企业公关利用“权威效应” 143、浅谈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定位144、我国绿色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145、我国粮食物流包装的现状及发展的研究146、集装箱与单元化运输的特点与发展对策147、论包装在物流环节中的作用148、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149、家电产品物流包装系统的设计150、物流包装废弃物管理的研究151、物流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152、我国轿车工业市场结构分析153、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54、我国企业并购的风险分析155、我国企业的国际营销策略分析156、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探讨157、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风险分析及防范158、国际营销的标准化和本土化研究159、我国企业国际营销中的利基策略探讨论文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浅析中国企业推行丰田生产方式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鲁治国 南京富士通计算机设备有 限公 司 江苏南京
2 1 0 0 0 0
【 摘要 】 本文对我 国企业推行丰 田生产方式( T P S ) 的面临的挑 战进行 了分析 , 提 出了 新形 势下我 国企业推行丰 田生产方式的相 关应对措施 培养人 更新认识 ;改变推行 方法;在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 上,结合我 国国情 实施丰 田生产方式。 【 关键诩 】 中国企业;丰田生产 方式;挑战 ;措施 中圈分类号:C 2 9 1 文献标识号 :h 文章编号:2 3 0 6 — 1 4 9 9( 2 0 1 3 )1 9 — 0 2 4 2 — 2
当时空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时 , 丰 田生产方式面临着难 得的发展机遇 , 也面临着崭 新的挑战 。从 来没有这样 一个时代能够 使得信息传 递得如 此 快捷顺畅 ,使远 隔千 山万 水的客户 与生产厂家 、供 应商如此 紧密地联 系 在一起 。信 息化 时代使得 推行丰 田生产方式 的时空障碍大 大减少 ,信 息 共享、资源共享 使得信 息传递过程 中的信息编译 和信息滞后 现象大大 减 少。丰 田生产方 式 已跳 出制造业领域 并迅速扩展应 用到制造 业 以外 的更 广大 的生产 领域、服务业 和政府部 门。因此 ,丰 田生产方式 的研究与 应 用应 由效率 向效益发展 ,由现场管理 向管理 的各个 领域发展 。丰 田生产 方式本身 也要与 时俱进 ,扩大本身 内涵 ,创新 内容和方法 ,以研 究解 决 企业 面临的新 问题 。 3 .新形势下推行丰田生产方式 的对策 针对 以上丰 田生产方 式在我 国企业推行 过程 中面 临的一 系列 问题 , 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 3 . 1人 才 的培 养 人才 培养 ,首先 从学校抓起 。在 校期 间 ,应 督促每位学 生把握好 当 下机会 ,加强充 实 自己的学识 ,除 了学习各项工程 技术 知识外 ,还应 加 强学生在一般管理横 向领域 ( 如 : 人力 资源管理 、组织管理、行 销管理、 研 究发展 管理等 ) 和纵 向管理 功能技术 ( 规 划、组织 、领 导、控制 )方 面的培养力度 ,以使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上具备相 关的知识与能力。 其 次,中 国企业应 该建立健全 各 t l 的教育培 训制度 。通过 企业 的教 育与培训 ,使每 一位职 工始终保持 责任心、理想 、活力、创造 力和熟练 的工作技 能,使企业成为充满朝气 、和睦亲善、协调统 一的共 同生活体 。 对全体职工 进行持续有 效的业务培 训,让他们把握 新生产方 式的实质 , 掌握众多方 法,全面提 高职工素质 ;增 强职工对新 管理模式 的承受力 产方式 的实施奠 定群众基础 。 3 . 2认识的转变 尽管从丰 田生产方式介绍到中国开始,到现在 已经有 2 O多年 的历史 , 但 这种认识 都是一种 间接 的认识, 目前 为止 的绝大 多数文章 都是对丰 田 生产方式成熟体系 的研究介绍,缺乏对丰 田生产 方式的形 成过程 的研 究, 所 以对丰 田生产 方式 的认 识和介绍带 有很大 的局 限性, 当人们 在阅读研 究这些 著作 时,就会 有 自己的一种 想象 和理解 。 中国企业的最大 问题就 是很难从成 功的实践案例 中获得正确 认识 。光从 书本介绍 ,不 可能全面 正确 深入地认识 丰 田生产 方式。尽管大量 的有关丰 田生产方式 的资料 学 习能够帮助大家 走近丰 田生产方式 ,但 要获得正确 全面 的认 识,还是 需 要进 入实 际系统考察,真 正理解丰 田生产 方式 的系统精神和 思想,掌握 丰 田科学 的工作方法 。 3 . 3方 法 的创 新 要想 在中 国借鉴丰 田生产方式 的理念 ,推广 先进的生产 管理方法 , 首先 ,管理层要 有坚定 的决心,把改革进 行到底 。其次,丰 田生产方式 源 于 日本,但如 果想让其在 中国的企业 中生根发 芽,就必须要 与中 国的 土壤 相适应 。因此要建立 自己的 T P S 体系 ,而不生搬硬 套,而是先 进 的 管理 技术和本 企业特色 的管理模式 的有机结合 ,同时可 以外 聘专家 ,借 用外脑建立 自己的 T P S 管理 团队, 给 自己建立体系 以充分的 自由度。最后 , 在基 本建立成 效后,坚持 持续改善 ,最后 走 出符合 自己国情 的,有 自己 独立 理论体系 的管理方式 ,得 到在 中国人 力资源成 本较低 ,资源 相对 匮 乏 的国情下最好的 中国生产方式。 3 . 4 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 文化是提升企 业管理水平 的必 由之路 ,也 是精益实施 成败的关 键 因素。因为企 业管理 的竞争就是深层 次文化 的较量,是思想 观念 、思 维方 式和行 为方 式 的较量 。以精益思想 为导 向建 构的企业文 化,在 已有 企业 文化注入 与形成新 的 内涵 ,通过 这种 “ 文化 上的改变 ”和传导 ,可
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技术创新 一旦用 于生 产过程 , 就转 化为 现实 的生产 力, 产生 巨 大经济 效 益 , 这是 企业 技 术创 新 的根 本
G m h一 书中首 先提 出 的。他 认为 , ) 决定 经济 发 展 的关键 因素是创 新 活动 。 他把创 新定 义为一 种生产 函数 的新 设定 、 生产 要素 的重 新组 合 。包 括 以下 五 种 形式 :1 引进 新产 品 或提 高产 品质 量 ;2 引进 () () 新技 术 ;3 开辟 新 的市场 , 产品进 入不 曾进 入或 () 即 从 来没有 过 的市 场 ;4 ( )控 制原 材料 的新 的供 应来 源 ;5 实 现 工业 的新组 织 。 () 以上 五种创 新大致 可 以
摘 要 :技 术创 新是 一种 以 市场 为导 向 , 以提 高竞争 力 为 目标 , 新 产品 或新 工 艺设 想 中产 生 , 从 经过
技 术获取 、 工程化 、 商业化 生产 到 市场 应 用整 个过程 一 系列技 术经 济活动 的总称 。我 国企 业整体 上技 术创
新 能力薄弱 , 制约 了企 业的持 续成长 , 应根据我 国实 际情 况 , 定一 系列应 对措 施 。 制
( )技 术创新 的特 点 二
Hale Waihona Puke 、技 术创新 的概念 、 特点 及分 类
( )技 术 创 新 的 概 念 一
1 .市场 性 。市场 实 现程 度和 获得 商业 利 益是 检验创 新成功 与否 的最终标 准 。 2 .系统性 。从 微观 上讲 , 术创 新不应 只是企 技 业 内部 少数产 品开 发技术 人 员 的事 , 而是 企业 各个 层 面 的人员都 应参 加 的系统 活动 。从宏 观上讲 , 要 提 高企业 的技 术创 新能 力 , 靠本 企业 的力量 是不 仅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 江西财 经 大 学 工商 管理 学院 , 江西 南 昌 30 1 ) 303
摘
要: 改革开放二 十多年来 , 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 我 多年来一直保持 高速 的增长速度 , 这除了体制变化的重要因
素外 , 技术创新的活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但 如今整个世界经济形势 日益变幻莫测 , 国企业应理性地分析 当前 自己所处 我 的环境 , 真正意识 到企业 的竞争优 势是来 源于产品的技术优势 、 成本优势和销售优势 , 而这些优势的取得根本在于企业的 技 术创新 。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7期
20 0 6年 7月 Fra bibliotek乐 山师 范 学 院学 报
J u a fL sa e c e C l g o r lo e h nT a h  ̄ ol e n e
Vo . . . 121No 7
J10 6 u. 0 2
我 国企业技术创 新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 能力 成 为企 业获 取竞 争优 势 的重 要源 泉 。经 济 学上 , 熊彼 特 提 出的创 新是 指 “ 立 一种 新 的生 产 建
这需要从技术创新的经济特征来分析。() 1 技 术创新具有独创性 。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技术 上 的先进 性 和生 产 上 的垄 断性 。 2技 术创 新具 有 () 推动性。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的突破与 飞跃。 一方面 , 推动了技术进步, 使分工精细 ; 另一 方面,提升了技术等级 ,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 强 。( ) 3技术 创新 具有 效益性 。任何 技术 创新 都需
( ) 一 企业技 术创 新 的环境 还不 够 完善 从我 国 企业技 术 创新 的外 部 环境看 ,我 国 尚
中心和 主体 地位 , 形成 利 益驱 动 和风 险驱 动 机制 。 企 业应 把追 求技 术创 新 ,通 过技 术 创新 促进 企 业 持 续 发展作 为 企业 生存 和发 展 的源 泉 和动 力 。在 发展 过程 中 , 据市 场需 求 和 自身 条件 , 大技 术 依 加 开发 投 资和技 术改 造力 度 ,逐 步地 积 累和 形 成独 具特 色 的核心 技 术 ,不 断 向市 场推 出具有 竞 争力 的产 品 , 以确立 自己的竞 争地 位 。 () 2 以市场 为 导 向 , 过去 技 术创 新 重视 书 面 变 成果为重视市场份额 , 促进技术开发成果商品化 、 市 场化 ,形 成 以市场 需求 推 动技 术 创新 的市 场导 向机制 。 对技 术创新 的评 价 , 着 重看 其是 否能转 要 化 为 生 产力 , 否 能 实现 产 业 化 、 品化 , 成 规 是 商 形 模 化生 产 , 是否 能获 得较 大 的市 场 r 率 , 能 给 有 并 企业带 来 丰厚 的利润 和市 场效益 。 () 3 以开放 为前 提 , 封 闭性 研 究 开发 为开 放 变 性 研究 开 发 。 技术 创新 实行 自主创 新 与模 仿创新 、 引进创 新 相结 合 , 术创 新 与技 术 改造 相结 合 , 技 进
我国企业在实施JIT生产方式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
JT生产 制度的 内涵 I
三 、我 国企业在 J l T推行 生产方 式上 应注 意的 问题
1 转 变管理思想 。JT生产方 式与其说是 一种管理 方式 .不如说 I
即时生产制度 ( s I T ,简称 J )国 内又有人译 为准 时生 J tn i u - — me I T
一
系 列的 改善活 动 ,以消 除生 产活 动 中没 有 价值 的工作 。即时 生产
方面创造 较好 的 “ 制造 弹性 ” 能随 时满足客 户的要 求 . , 另一 方面 .由 地降低 。 2 建立稳 定的材料 供应企 业和顺 畅的销售 渠道 。在 JT下 , () l
制度 的特点 就是 能迅 速地 大幅 度地 降低 成本 ,使 交货 期准 确 从而 于 生产 自动化 程 度较 高 ,可使 生产 过 程 中部 可避 免 的缺 陷最 大限 度
生 产 管理 制度 ,后 来 被 西 方 国 家广 泛应 用 , 目前 ,我 国企 业在 引 入 J 』 产制 度 上 存 在 很 多盲 目不 切 实际 的 做 法 本 文针 对我 国 企业 T生
实施 J 生产方式中存 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并给 出 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我 国企业推行 准时制生产方式具有借鉴意义。 I T
料及 零部 件 ,只有 当某 一步骤 需要 时企 业 才予 以购进 即时 生产 制
2 作 好实施 JT相 应的配 套工作 这 需要企业从 以下几各 方面 入 I
() 度 的主 要 目的是要 消除各 种没 有 附加价 值 的作业 ,以便 更具弹 性地 手 : 1 生产经 营过程 实现 高度 的 自动化 。在企 业 生产经 营过程 的各
量 上的损失 ,供产 销各个环 节各 种形式 的等待 和延误 造成 的损失等 。 这 些都 属于 不 增加 价值 的作业 。 是一 种 浪费 通过 即 时生 产 制度 ,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如何?郭建业:关于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1.首先从发展规模上说,我国设施蔬菜生产的面积是非常大的。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温室和大中棚占世界面积的85% 以上,据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我国设施蔬菜面积就已经达到了5500多万亩,目前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是蔬菜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充分说明了当前设施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趋势。
二是产量大,设施蔬菜产量占蔬菜总产量的35%,2016 年全国设施蔬菜总产量2.52 亿吨,人均近190千克/年。
三是总产值大,2016年设施蔬菜产业的净产值为5700 多亿元。
四是出口量大,我国蔬菜出口世界第一,2020年蔬菜出口1017万吨,总额达到119.51亿美元。
2.其次是分布状况。
从面积分布来看,我国设施蔬菜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及环渤海湾地区,占到总面积的57%,长江中下游地区占20%,西北地区占11%,其他地区占12%。
其中,山东省面积最大,约900万亩,与江苏、河北、辽宁、安徽、河南、陕西7 省共占全国设施蔬菜面积的69%。
从总产量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产最高,能达到5000万吨以上,其次是河北年产4200万吨以上,与辽宁、江苏、河南5省共生产出设施蔬菜总量的2/3。
从蔬菜种类分布来看,番茄的种植面积达1200多万亩占据首位,其次是黄瓜有1000多万亩,二者与辣椒、茄子、芹菜5 种种植面积占设施蔬菜总面积的一半。
从生产类型上来看,北方以日光温室和大中塑料拱棚为主,南方以大中塑料棚和防雨遮阳棚为主。
3.第三是机械化情况。
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设施和生产档次不高。
李天来院士曾说,如果按照工业4.0 将我国设施园艺划分为4 个等级,那么目前我国设施园艺产业1.0(设施和生产均不规范)约占2/3,设施园艺产业2.0(设施和生产有了相应规范)约占1/3,设施园艺产业3.0(设施与生产现代化)占比不到1%,设施园艺产业4.0(智能化)初见端倪。
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一、 发展循环经济在中国显得尤为迫切 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和消费规模的扩大, 固体废弃物 日 益增多, 这就 产生了怎样处理固体废弃物的间题。第二, 环境污
收稿 日期 :2006 一 一 02 15 作者简介:魏 宇(1968 - ),展成本为 1, 则中国的综 合平均发展成本为 1. 25。也就是说, 在世界平均 发展水平下, 1 美元可以办完的事, 用 在中国办成 要花费 1. 25 美元。这一结论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 ” 的必要性做了注解: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
工作研究与理论探讨
《 内蒙古煤炭经济》
展。
循环经济目 前已成为国内较新的研究学科, 这 一经济模式从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角度入手, 强调 资源的减量化、 再利用和再循环, 正是针对传统工 业化道路产生的诸多问题提出的一条新型工业化
道路。
染严重。在世界上,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居第 一, 二氧化碳排放量居第二, 尤其是后者的增长速 度比较快。同时, 水污染等间题在我国也 日益严 重。第三, 更为重要的是, 资源短缺问题 日 益突出。 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强调 GDP 的排 名, 而不顾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可持续供应的发展 方式, 必将为现实所摈弃。资料显示, 2003 年, 中 国石油消费量为 2. 67 亿吨, 口原油 9700 万吨, 进 对外依存度达 36%. 2004 年中国石油消费量2 . 92 亿吨, 口石油 1. 23 亿吨, 进 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 42.1%。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日 益增高, 必然对国 家安全增加不利因素。此外, 前煤炭年生产量已 目 经达到 20 亿吨, 2020 年 GDP 将比2000 年再翻 到 两番, 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在资源耗费加快增长的同时, 中国资源的利用 率却相当低。2003 年, 中国实现的 GDP 约占世界 GDP 的4%, 但是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 资源, 却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其中, 原油、 原煤、 铁 矿石、 钢材、 氧化铝、 水泥的消费量分别约为世界消 费量的 7. 4% , 3100, 3000, 27% , 25% , 40%。由于 1 1 单位 GDP 资源消耗过大, 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
我国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 吴瑞芹 , 上海农 林职业 技术学院讲师 , 研究 方向 : 区域经济 和科 技发展 : 1 张f 开. 海市科学 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 向: 区
域科技学和科技管理学。
1
维普资讯
第2卷 l
总第 12期 2
20 年 4月 第 2期 08
企业缺乏不断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 多企业科研机 许
构 不健 全 、 科研 活 动 少 , 国仅有 3.%的 大 中型企 我 98 业设 有 专 门 的研发 机构 。只有 5.%的企 业 开 展技 69
新聚合效应 。 术 研 发活动 。二 是企 业 的消化 吸 收和 二次 创新 能 力 23 中介服 务体 系不 完善 . 具体表现在 :①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 差, 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仅为 l . , 我 :0 而 03 日韩等 国高达 1 ( : 即消化吸收二次创新 的投入相当 制 ; 缺乏高素质的 、 3 ② 结构合理 的专业人才队伍 ; ③ 规模 小 , 运作 不规 范 。 因此 , 中介 服 于 引进 投入 的 3倍 ) 。三 是企业 技 术开 发投 入 不 足 , 中介 机构 数量 多 , 我 国大 中型企 业 研究 开发 经费 占销 售 收入 的 比重不 务体 系优化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而 我 金融 服务 机构 不 足 1 ,而 国外 大企 业科 研 开 发 投入 一 般 占销 售 收 且 , 国技 术创 新的融 资环 境较 差 , % 入的 5 1%。 %一0 第四, 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比 完善 , 民间风险投资不足 , 以致企业技术创新融资困
32 探 索建立 健全产 学研合 作机 制 .
主 要表现 在产业 发展 和技术创 新规 划缺乏 统筹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
新型生产方式简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新型生产方式逐渐成为产业界的热点话题。
传统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
因此,新型生产方式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
定义新型生产方式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的一种生产模式。
特点新型生产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智能化:通过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2.灵活化:新型生产方式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转换和调整,实现快速响应。
3.定制化: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生产企业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4.绿色化:新型生产方式注重节能减排,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利用,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趋势未来,新型生产方式将继续向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网络化等方向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新型生产方式将不断影响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化和高效化转型。
实践案例1. 智能制造在汽车工业的应用汽车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车辆产品。
2. 物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通过物联网设备的连接和数据传输,制造企业可以实时监控生产设备和产品状态,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管理和优化。
结语新型生产方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新型生产方式的未来发展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 (2)1. 数字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发展现状 (4)2.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与特点 (5)3.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支撑 (5)三、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7)1.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进展 (8)2.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挑战 (9)3.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 (11)四、新质生产力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分析 (12)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点 (13)2. 新质生产力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作用 (14)3.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 (15)五、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策略与路径研究 (16)1.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策略 (17)2.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路径 (19)3.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与管理创新 (20)4.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风险控制与对策 (21)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探讨 (23)1. 典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24)2. 案例中的成功因素与启示 (25)3. 实践中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7)七、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预测与战略建议 (28)1.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影响分析 (30)2.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建议与对策 (31)3. 持续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33)八、结论与展望 (34)1. 研究结论总结 (35)2. 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36)一、内容简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数字化转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旨在探讨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国有企业如何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
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挑战,包括技术储备不足、人才短缺、组织结构不适应等问题。
新生产方式范文
假若向工业制造时代初期的工人介绍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一系列工艺,恐怕会让他们感到十分陌生。
然而,这已经是我们当代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
新生产方式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增加人力、提高机器效率来提高生产效率。
它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技术的支撑,即通过等技术来管理和优化生产流程,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加智能、精准和高效。
本文将从新生产方式的概念、特点、影响和前景等方面来探讨这个新型生产方式的意义和优势。
一、新生产方式的概念新生产方式是指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为基础的新型生产流程,它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数字化技术,提高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
新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借助数字技术和数据分析来实现产品研发、制造、市场营销、服务和运营的全过程智能化。
该方式具有数据驱动、协同互动、可视化、智能化、定制化和灵活性等特点。
二、新生产方式的特点1.数据驱动:新生产方式以数据为核心,把数据围绕着整个生产过程来构建,通过分析和挖掘数据,可以精确和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
2.协同互动:新生产方式注重协作共享,通过数据、物理、云等技术手段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
3.可视化:新生产方式可以通过虚拟现实、互动体验等手段来呈现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全局的可留视化。
4.智能化:新生产方式依靠技术控制生产设备、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供应链和生产流程的效率。
5.定制化:新生产方式基于客户需求进行生产,可以实现单件生产、个性化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实现更高的效益。
6.灵活性:新生产方式的柔性生产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新生产方式的影响1.带来更高的效益和竞争力。
新生产方式通过协作共享、数据驱动、智能化等手段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2.促进创新和升级。
新生产方式使生产环节更加智能、高效,可以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之一。
然而,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这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难以提高的问题。
因此,如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本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探索,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现阶段,随着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崛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灵活性、创新性和适应性为特点,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发展进程,也制约着整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发展方向。
一、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大意义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
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者,其规模化生产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粮食产量和供应量。
传统作物种植效益偏低,大量农地闲置,加之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粮食供给面临严峻压力。
因此,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生产、科技创新、品牌营销等多种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从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生产模式也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产品价格并增加农民收益。
2、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又是小农户转型升级的平台,能够帮助小农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提供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科技手段以及资金支持等资源,帮助小农户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制造业在人均劳动生产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组织等方面所处的明显劣势,以及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技术创新;建议对策。
一、当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遇到了新的挑战,发展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1.制造业人均增加值低。
虽然中国制造业目前发展迅速,但其增加值的总量及人均占有量仍旧与制造业强国有很大距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按2000年美元的固定价格计算,2009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MVA)的15.6%,而日本占15.4%,美国仍保持19%的份额名列第一。
这三个国家的总产值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一半。
但在人均制造增加值方面,中日的差距仍然悬殊,2008年,日本人均制造增加值接近9000美元为世界最高,而中国仅约为700美元,是中国人均制造增加值的13倍,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
2.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术。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一直是阻碍我国制造业提高发展水平,国际竞争力和比较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多数行业的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大部分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3.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
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层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
在我同外贸领域取得领先竞争优势的行业80%以上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高技术领域中,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的竞争力指数均非常低,“世界制造工厂”实际上是世界低端产品及零部件的廉价供应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取 相应 的对 策 。
[ 关键 词 ]准 时制 ;精益 生产 ;敏捷 制造 ;网络技 术 [ 中图分类 号 ]F 7 [ 献标 识码 ]A [ 20 文 文章 编号 ] 10 0 8—6 8 ( 0 2)0 2 5 20 8—0 4 0 7—0 2
维普资讯
第 1 4卷
第 8期
山 西 高 等 学 校 社 会 科 学 学 报
S 2AL CI O(I S ENCES J OURNAL OF OLLEGE HANXI C S OF S
Vo _ 1 l 4 NO. 8
( 0 2年 8 月 ) 20
它 强 调 通 过 对 系统 结 构 、人 员 组 织 、 运 作 方 式 和 市 场 营 销 等 方 面 的 改 革 , 使 生 产 系统 对 市 场 变 化 做 出快 速 反 应 并 杜
争 中的 焦点是 产 品 的工 艺。 手 工生产 方 式具 有 高度 柔性 化
的特征 ,包括 汽车 在 内的众 多产 品主 要 靠具 有 高度 手 工技
迅 速 满 足 多元 化 、 高 品 质 的 用 户 需 求 。
移动 装 配法 为代 表 的 大量 生产 方式 。把 单件 制 造 的手 工 生 产 方 式 带 进 了 一 个 全 新 的 大 量 生 产 的 时 代 , 由 此 揭 开 了现
代 化 大生产 的序 幕 。
大 量生产 方 式 以产 品部 件 化 、部件 标 准化 、 生产 刚性
历 史地 看 来 ,企业 生产 方 式经 历 了一 个 由手 工生产 方
式 到 大量 生产 方 式 ,再 到 新 型 柔性 化 生 产 方 式 的 演 变过
制 、精 益 生产 、敏 捷 制 造 为代 表 的 新 型 生产 方 式相 继 产
生。 准时 制 于 2 0世 纪 6 0年 代 起 源 于 E本 丰 田 汽 车 公 司 , l 它是 一 种 采 用 看 板 技 术 和 逆 工 序 领 取 原 理 保 证 准 时 供 应 并
中缺 乏积 极性 和 主动 性 ,大量库 存 和事 后 质检 造成 了资 源
的 巨大浪 费,这 些弊 端 需要 由新 型 的 生产 方式 加 以克服 。 2 0世 纪后 半期 ,随 着 第 三 次 科 技 革 命 的 兴起 , 电子
信 息 技 术 得 到 广 泛 的 运 用 ,企 业 生 产 的 自动 化 水 平 随 之 迅
国 实现 生产 和 管理 方 式 的现 代 化 ,具 有极 为 重要 的意 义 。
一
、
企 业 生产 方 式 的历 史 演 变
速 提 高 。 同 时 , 市 场 需 求 的 多 元 化 、 个 性 化 使 企 业 生 产 方 式 的 再 造 被 摆 到 头 等 重 要 的 地 位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 以 准 时
艺的 工 匠一件 一件 地 制作 。 由 于是 手 工 生产 ,几乎 没有 完
全 一 样 的 两 件 产 品 。 这 种 生 产 方 式 的 主 要 缺 陷 是 成 本 太
绝浪 费 ;敏 捷 制 造 于 2 0世 纪 9 0年代 由 美国里 海 大学 亚斯
卡 研 究 所 提 出 , 它 是 以 动 态 组 织 结 构 为 特 点 , 以 高 素 质 和 协 同 良好 的 工 作 人 员 为 核 , 采 用 网 络 技 术 从 而 形 成 的 快 2 2
程 。推 动企 业 生产 方式 演 变的 直接 动 力是 市场 竞争 。而根 本动 力 则是 科 学技 术 。 1 9世 纪 以 前 ,手 工 制 造 业 的 生 产 方 式 经 历 了 一 个 相 当 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当时 产 品 在 市 场 竞
追 求零 库存 的 生产模 式 ;精 益 生产 于 1 9 9 0年 在 美 国提 出 ,
在 E本 和 美 国 , 以 准 时 制 、精 益 生 产 和 敏 捷 制 造 为 代 l
性 ,无 法适 应后 来 的 元化 的 市场 需 求 。加 之 工人 在 生产
表 的 新型 生产 方 式不 断 涌现 出来 ,有 力地 促 进 了这 些 国 家
经 济 的 发 展 。 揭 示 这 些 生产 方 式 的 特 征 , 并 探 讨 在 我 国 企 业 建 立 和 实 施 新 型 生 产 方 式 的 可 行 性 与 对 策 ,对 于指 导 我
产 方 式 以 市 场 为 前 导 , 以 质 量 为 根 本 , 以 创 新 为 灵 魂 , 以
着 第二 次科技 革命 的兴 起 , 美 国福 特 汽车 公 司的 创始 人 亨
利 ・ 特创 立 了以零 部 件 互 换 原理 、作 业 单 纯 化 原理 以及 福
联 合 为手段 ,具 有 多品种 、 中小批量 、柔性 化 的特征 ,能
( g 0 2 Au .2 0 )
试 论 在 我 国 企 业 建 立 新 型 生 产 方 式 的 对 策
田 云 刚 , 张 元 洁
( 西农 业 大 学 , 山 西 山 太谷 0 00 ) 3 8 1
[ 摘
要 ]新 型生产 方 式的产 生是 市场 竞争和 科技 革命 共 同作 用的 结果 。新 型 生产 方 式是 一 种 柔性 化 的 生产 方
二 、新 型 生产 方 式 的基本 内容
在 当今 工业社 会 ,生产 的概 念得 以扩 展 ,表 现 为制 造
业 中 生 产 的 前 伸 和 后 延 。 即 研 、 供 、产 、销 一 体 化 。 从 此
速响 应 市场 的社 会化 制 造体 系。
高 ,并 且缺 乏 一贯 性和 可靠性 。这 种缺 陷使 代 表 着现 代 化
大 生 产 的 大 量 生 产 方 式 的 出现 成 为 可 能 。 2 0世 纪 初 。 随
新 型 生 产 方 式 的 产 生 是 对 福 特 制 的 革 命 。 这 些 新 型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