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看看
中国古代音乐史
九十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昆曲的著名作品和昆曲的特点 九十三、愈趋愈卑,新奇叠出 “乱弹”诸腔兴起的原因和其特点 九十四、变则新、不变则腐 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作品 九十五、曲曲新声总断肠 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作品、特点和今后的
发展 九十六、今之乐,尤古之乐也 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
八十七、取来歌里唱,胜向迪中吹 我国最早声乐论著《唱论》的内容和发展 八十八、刊布成秩,举世传诵 明清民歌和小曲的原因和发展 八十九、鼓声一通,群歌竞作 兄弟名族的歌舞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九十、一韵于良久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内容和特点 九十一、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区别和特点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五十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对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五十六、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的由来 五十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
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音乐评论家
五十八、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
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的区别和特点 五十九、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原始乐舞形式:1歌舞乐三位一体。
2旋律简单,节奏较为平淡,是一种平等的无阶级意识的原始音乐艺术形态。
内容:其表现了原始人们的民族图腾崇拜,狩猎生活,抗击自然灾害,农牧生活(尊重自然规律),战争,爱情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原始先民处于蒙昧时期的思想。
葛天氏之乐:1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片中记载的一组原始乐舞。
2内容分为八个部分,描写了远古时期人们的狩猎生活,农牧生活和图腾崇拜。
3形式:表演者手持牛尾,且歌且舞。
4该组乐舞所反应的内容,与中国古老的的农耕文化特征相吻合。
因而有一定的客观性。
伊耆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礼记。
效特性》。
它是一部岁末祭祀乐舞,用以崇奉万物,反映了原始先氏在岁末祭祀祈求收获的愿望。
阴康氏之乐: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的一篇原始乐舞,表现了人与自然的搏斗。
是一种古老的健身舞,体现了原始社会音乐朴素的社会功能。
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先秦文献《吕氏春秋。
古乐》其内容反映了人们在干旱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见于《山海经.海外西经》是一部表现战争的乐舞。
弹歌:1据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首猎歌。
见于文献《吴越春秋》2歌词描写了一个原始狩猎的过程。
反映了远古的狩猎生活。
3这个过程与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是相吻合的。
因而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云门》:相传为黄帝时期的一部原始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它是一部反映图腾崇拜的乐舞。
表现了处于蒙昧时期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
《咸池》:1尧时乐舞,六代乐舞之一。
《周礼》和《吕氏春秋》中记载“皇帝所做乐也,尧增修而用之”。
可能是皇帝时已有之,而最终的完成是在尧。
2它是一部表现水鱼图腾崇拜的乐舞。
3《庄子。
天运篇》称其“此之谓天乐”。
可知它是一部远古时期十分优秀的乐舞作品。
《萧韶》:1相传为舜时乐舞,见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等多部文献。
乐舞的排箫为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2乐舞有九个段落,九次歌唱,九次变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一、远古→先秦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1.乐器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3)埙(西安半坡村仰韶,陶土制的)特磬:单个磬;离磬/编磬:多枚磬编在一起;l 磬(qìng):石制打击乐器,也称“石”“鸣球”☆磬在古代最早是生活劳动用品,后发展为乐器l 籥(yuâ):用竹子或芦苇做的编管乐器,是“六代乐舞”《大夏》的伴奏乐器。
l 龢(hã):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l 缶(fǒu):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l 鼗(táo):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l 柷(zhù),敔(y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l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
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
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l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
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l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l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l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l 镈(bó)、铎(duó)、钲(zhēng):金属打击乐器。
2. 乐舞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2)古歌: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八阕”(=葛天氏“八阕”):《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阕,反映葛天氏部落的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包含八首曲子,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
“八阕”分别是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礼乐:周代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始于周公。
礼乐思想的核心是区别君臣、父子、上下、亲疏、尊卑的规范。
这种规范体现为对于一切礼仪和音乐活动所规定的制度。
作为音乐制度,包括乐悬、舞列、用乐等,都有等级森严的规定,都是不许逾越的。
这些规定,一方面贯彻在由大司乐进行的国子教育之中;一方面体现于祭祀、燕享等日常的雅乐活动中。
并为此设立了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在春秋战国间,随着周王统治地位的动摇进入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但作为一种思想和意识形态,历史影响却极为深远。
大司乐: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其中最高乐官为大司乐。
大司乐的职能是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和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创作的《大武》。
在周代受统治者重视,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乐舞由舞蹈、歌唱、器乐结合而成。
《诗经》:春秋末期,经过文人的选择形成的诗三百的集子。
现存305首,分三类:风、雅、颂。
《风》是《诗经》的精华,《诗经》的首篇是《关雎》。
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地区曾国诸侯王乙的墓穴中出土。
整套编钟共64枚,钟分上、中、下三层。
这套钟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可奏出完整的五声、七声音阶,中部音区可演奏十二个半音。
采用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复合生律法。
钟上刻有错金铭文,为研究古代乐理提供了实证资料。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显示出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三分损益法:春秋时期产生的以弦长为其计算基础的计算乐律的理论叫做三分损益法。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发展•远古夏商•音乐起源:精神起源说、情感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两周•礼乐制度一佾8人•天子:4面乐队,8佾舞队•诸侯:3面乐队,6佾舞队•卿大夫:2面乐队,4佾舞队•士:1面乐队,2佾舞队•礼乐机构•春宫•官职:大司乐、乐师、大师•职能:音乐教育、传授乐艺、表演和其他音乐事务。
•秦汉•音乐机构:乐府•时期:产生于秦,兴盛于汉,罢于汉哀帝•职能:大规模大范围的采集民间歌谣,对其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词,并研究理论演唱、演奏。
•人物作品:汉武帝时期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摩诃兜勒》创作的《新声二十八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军乐作品。
他的作品还有《佳人歌》。
•隋唐五代•太常寺由政府管辖,是封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由太常卿主管。
•大乐署:兼管雅乐和燕乐,队音乐艺人的训练考核。
•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宫廷•教坊:训练培养乐工。
•梨园:专习法曲,专搞器乐。
市民音乐蓬勃发展•音乐场所勾栏在瓦舍中•瓦舍:又名瓦市、瓦肆、瓦子,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地。
•勾栏:又称“乐棚”,民间艺人演出的固定场所。
•新兴职业:路岐人(流动民间艺人)•形态•远古夏商周•古歌•出自《吴越春秋》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原始狩猎生活•出自《吕氏春秋•音初篇》的《候人兮猗》最早的情歌•古乐舞•远古:《八阕》,又名《葛天氏之乐》原始农牧生活•黄帝:《云门》以云为图腾,崇拜天神•尧:《咸池》以水鱼为图腾,崇天,祈求五谷丰收•舜:《箫韶》•地位: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以排箫为主奏乐器,共有九个段落,故又名《九韶》•评价: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提出中国最早的音乐审美原则:“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夏:《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商:《大濩》歌颂商汤伐夏桀•周:《大舞》孔子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
”•鼓吹乐•概况:是一种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黄门鼓吹:天子专用•骑吹:车马驾行•横吹:军中马上演奏•短箫饶歌:军队凯旋奏唱•百戏•含义: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角抵戏,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史(1)
中国古代音乐史远古的音乐文化一、原始乐舞(六代乐舞):是集歌唱、舞蹈、奏乐三位一体的混生性的艺术形式。
二、有史料记载的原始音乐:《吕氏春秋·古乐篇》: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候人兮猗(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南方民歌,爱情歌曲);《吴越春秋》:弹歌(中国古代远古时期表现先民狩猎生活的歌曲);《礼记·郊特牲》:依耆氏之乐。
三、被考古发现证实了的远古乐器:1、骨笛:中国古代远古时期的吹管乐器,因以鹤之胫骨为制作材料,故称骨笛。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8-9千年,是目前中国音乐史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2、埙:中国古代吹奏乐器(闭口),因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
目前发现的所知年代最早的埙出土于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为一个吹孔的埙。
埙的形制大多呈橄榄形、圆形、椭圆形、鱼形、平底卵形,其中有一、二、三、五、多音孔,多音孔的为旋律乐器。
埙在中国古代多用于宫廷雅乐的表演,民间也有流传。
(埙也是历史最悠久且今仍在使用的古代吹奏乐器之一)3、磬:中国古代石制打击乐器,其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制在后世有多种变化,大多呈鱼形,也有长条形。
早期的磬比较粗糙,一般无纹饰。
夏商以后,磬一般都有虎纹、鱼纹、彩绘凤鸟花纹等装饰。
单个的叫特磬,多枚成组的叫编磬。
最早的磬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之后用于历代统治者配合祭祀、宴飨等礼仪的雅乐之中。
磬在古代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象征统治者身份地位的礼器。
另外还有一种呈仰钵形的铜制坐磬,是寺院中的法器(至今沿用)。
四、传说中原始社会的音乐家:1、夔:古史传说中虞舜时期的乐官。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典乐”(主持乐政,执掌乐教)。
是中国最早的一位寓教于乐的先行者。
2、伶伦:又叫“泠伦”(伶:古代乐官官职称谓)。
古史传说中黄帝时期的乐官,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他是乐律的发明者,据传黄帝令其作律,他根据凤凰的鸣叫声定出十二律,且以其雄雌之声将十二律分为六律、六吕(六同)。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5.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6.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9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我所认识的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及欣赏
我所认识的中国古代音乐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历程中,古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纵观中国历史中的整个音乐史,却鲜有既伟大又千古流传的作品得以传承与保留。
私以为,这其中既有当时时代技术的限制的主观原因,也有很多当时的社会因素等客观原因。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出现类似于西方五线谱的完善记谱方式,记谱方式的鱼龙混杂对音乐的传播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虽然工尺谱作为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记谱方式得到一定的流传,但在当时并没有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记谱方式,因而并未得到广泛接受,工尺谱在流传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通过横线来表示曲谱中停顿的节拍,然而由于没有表明停顿的拍数反而使得这些曲谱在流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同的版本,造成曲谱更加混乱的情况,许多优美的乐曲在数年的流传中可能早就偏离了原本的曲谱而遭受遗弃。
而由于工尺谱流传的时期、地区、乐种不同,因而所用音字、字体、宫音位置、唱名法等各有差异,例如五台山僧寺中所流传的宋朝乐谱《八板儿》,它的记谱字体与唱名法就与后来的工尺谱很不一样,如此就有可能造成有谱唱不出的情况。
在上古时期,音乐是作为一种祭祀时的工具来表达对圣灵的敬意;在春秋战国,音乐作为六艺之一被标榜为君子必备技能;在以后的发展中,音乐作为诗词、戏曲等的陪衬而发展,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音乐自始至终都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受到尊重,鲜有人因为音乐制作而收到世人的尊崇流芳千古,载入史册。
我们如今所熟识的古代音乐家抑或文人兼音乐家,譬如创作《广陵散》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抑或是由于文人的记录如杜甫诗下的李龟年。
但这些音乐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音乐作品并没有以任何形式流传下来。
中国古代,官方均设有正式的音乐机构,在大型的宴会,各种祭祀场合都会有音乐出现,比如宴会里的舞乐,歌乐,祭祀中的礼乐等,但是对这些音乐颇具贡献的音乐家并不能获得世人所认同的地位与身份,在古代,怜人长期是一种带有歧视色彩的称呼,这一对音乐家的歧视也打击了很多音乐家的创作激情。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着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上古时期: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1、乐舞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勾画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
八支歌:《载民》、《玄鸟》。
《遂草木》、《奋五谷》、《敬天长》、《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伊耆氏之乐,伊耆氏在每年十二月都要举行盛大祭祀万物的祭礼,叫做祭蜡。
阴康氏之乐,是用来驱散湿气的的健身舞蹈。
朱襄氏之乐,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的自然灾害面前祈求神灵降雨的愿望。
刑天氏之乐,操兵练阵、相互对攻的乐舞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原始乐舞,是处于萌芽状态的艺术。
典章乐舞:黄帝时期的《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时的《咸池》是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古人认为它主管五谷,祭祀它是为了祈求五谷丰收。
《咸池》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是一部远古时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舜时的《箫韶》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称为《箫韶》,乐舞有九个乐段,因此又叫《九韶》。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赞扬他是空前绝后的作品,认为这部作品完善到了极点;孔子欣赏后“三月不知肉味”。
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并且有着极为深远影响的作品。
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背景和地位:1973年,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幅乐舞图。
图案描述:陶盆上的舞蹈图位于内壁上部,共绘有相同的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牵手而舞。
每组之间以曲线化闻相隔,下有四道平行带纹,表示水面。
在盆中注水,就会出现跳舞的人在水边、树木花丛中歌舞的景象。
艺术价值:舞蹈者服饰划一,动作整齐,头饰尾饰摆向一致,说明舞蹈有着统一的韵律和节奏。
这种手牵手、整齐踏舞的形象证明在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造型优美的群舞形式。
历史价值:这一彩陶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从音乐考古领域来说,这一舞蹈彩陶盆为探索我国原始时期的乐舞提供了罕见的形象资料。
中国古代音乐史探究
中国古代音乐史探究一、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民间音乐远古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阶段的中国民间音乐,先秦民间音乐主要收录在首部诗歌总集《国风》中,《诗经》收录风雅颂三类诗歌凡305首,风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阶段15国民间歌曲,共计160篇,国风民间歌曲多属北方风格,特点是歌词语汇通俗易懂,富有诗意,内容朴实自然,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与越国统一我国东南地区,是民间音乐较发达的地区。
此时的民间音乐并未被列入采风的范围内。
实际上,江浙两湖古代民间歌舞相当丰富,如《褥子歌》《阳春》《白雪》等作品[1]。
此时期的乐器演奏技术以七弦琴为代表,民间乐器演奏者中,古琴演奏家所占数量比例较大,音乐家有伯牙,成连,师旷等,高渐离是古文献记载中的演奏筑的高手。
上古时期的民间歌舞曾被以歌舞事神的咸巫用于祀神仪式中,歌舞的表演形式以娱神为主,部分转化为娱人之用。
(二)音乐文化的发展各国通过正常交往可以了解他国的音乐文化,通过商业贸易发展,使各国音乐名士能到他国谋生,促进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知识分子,宫廷乐师的音乐活动对国内各民族间及国内外音乐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原始时期的乐器主要有土鼓,罄,管,笛埙等;夏商的乐器包括鼓,磐,编钟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主要有筝,笛,筑。
从对出土的先秦乐器测音结果,可以看出远古时期到战国末期阶段,乐器基本能奏出二音到十二音的序列[2]。
二、秦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时期的中国秦汉两朝代统一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中国统一。
秦始皇改号称皇帝,建立中国史上首个中央集权制秦朝。
秦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长期的封建割据使得此时期中国文化受到特别影响。
玄学开始兴起,佛教传入与道教的兴盛使得此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一)民间音乐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音乐,反映劳动人民各种生活及反抗统治阶级残暴剥削的民歌有很多,散见于《东门行》《敕勒歌》等各种文献记载中。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第一章远古(约公元前21世纪前)1、音乐的起源:劳动起源说,模仿说,异性求爱说(达尔文在《进化论》),巫术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游戏说(席勒),信号说,“太一”说,潜意识(无意识)说,情感表达说等。
2、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丹顶鹤的尺骨,演奏七声)3、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代。
音乐的早期形态是一种歌唱,舞蹈,奏乐结合在一起的乐舞形态,它们互相依赖。
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野蛮时代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音乐美学论著《乐记》。
彩陶盆(三组舞蹈图案,每组五人)4、远古时期狩猎活动的歌谣《弹歌》。
反映农牧生活的乐舞有《八阕》(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弦琴用来求雨)。
古乐舞“击石附石﹑百兽率舞”5、原始音乐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原始音乐以诗歌舞三者相结合为主,节奏是基本的因素,音高音色也得到了注意。
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6、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总结?音乐的本质:原始音乐是社会实践的反应,是全体民族公社成员集体创作的产物,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努力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得生动写照,其目的在于为整个公社服务,在于受生产经验和斗争知识,在于组织全体公社成员,同心同德对自然界或氏族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局限性?同时,原始社会的音乐艺术,与当时人们现实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认识的局限性使他们一方面用自己的力量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又用幻想的方式去理解巫术﹑宗教,为达到他们物质愿望的手段,因此原始社会的音乐常常与宗教﹑巫术相结合,乐舞以歌舞乐为一体,尤其是“万物有灵”的巫术观念,创造了原始音乐文明的独特面貌。
第二章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前—前11世纪)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夏文化和夏代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夏文化应该是指夏王朝时期夏民族的文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
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当时的音乐多数是为了宗教和官方仪
式而存在的。
《乐记》是一本记录古代音乐的经典著作,它将音乐分为六大部分,包括舞曲、乐曲、雅歌、颂歌、周颂和国风乐。
其中,国风乐是指地方风格的音乐,与宫廷音乐
不同。
在唐朝时期,音乐受到了很大的推进,许多新的器乐被发明出来,包括琵琶、古琴、
笛子和双簧管。
唐朝的音乐也被用于宴会和娱乐活动中,并被广泛记录在《乐府诗集》中。
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音乐走向了低谷,直到宋朝的出现。
宋朝的音乐注重和声和节奏,在“端正雅致”的文化氛围下,音乐几乎主要在宫廷中
听到,民间音乐较为少见。
这时期创作的经典作品包括《广陵散》和《江城子》等。
元朝时期,蒙古的入侵带来了外来的音乐文化影响,元朝宫廷的官方音乐也随之改变。
元朝时期的音乐分为外来音乐和本土音乐,外来音乐主要是西域的乐曲和蒙古的舞曲,而
本土音乐仍然以雅乐为主。
明朝时期,音乐变得更为多样化。
新的器乐如二胡、高胡、板胡等被引入,各地民间
音乐逐渐繁荣起来。
《西清词》、《花腔曲》等经典作品在这个时期诞生。
清朝时期,古典音乐逐渐式微,民间音乐则持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歌曲多数是关于生
活和爱情的,包括《晚来风急》和《秧歌》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史是一个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历史。
从古代的宗教音乐到
士族雅乐,再到民间音乐的兴起,每个时期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这种多元化的音乐
文化也为现代的音乐提供了不少启发和借鉴。
中国古代音乐史看看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
《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
《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骨哨埙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
帗舞羽舞,旄舞。
干舞,人舞。
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中国古代音乐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古乐器主要有:磐、瑶、铙、钮鼓等。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音乐进入了相对完善的阶段,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的秦、汉、魏晋时期是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著名的乐府诗歌和雅乐,此时期以琴、瑟、笙、箫、管为主要乐器,雅乐与民乐并存,盛行于宫廷和富商巨贾之间。
中唐时期(618-907年),古代音乐发展进一步壮大,此时期阮咸、杨洪基等名家涌现,音乐风格也进一步多样化。
隋唐时期(581-907年)是古代音乐发展的又一高峰,此时期盛行的音乐趋向快速活跃,气氛热烈,表现了唐朝浓郁的富丽堂皇的气息,大量琵琶曲、曲子、娘词、散曲等流行于宫廷与民间之中。
宋代古代音乐风格更加丰富,民乐渐渐盛行,南宋时期出现了“十三音”标准器乐配器规定,明代又相继出现了“三十七音”、“五十三音”的标准器乐配器规定。
进行器乐演奏的艺术表现也更加含蓄、细腻,有更多的变化与多样性。
清代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时期之一,最著名的几部古乐曲集是《康熙乐谱》、《乾隆乐谱》、《太和正音》等。
这一时期的古乐器制作工艺更加精细,器具的形制、音质和材质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古代音乐也进一步丰富、多样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不仅伴随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演变的反映。
从最早的磐、瑶、铙、钮鼓到琴、瑟、笙、箫、管,乃至标准器乐配器规定的出现,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珍视和传承。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
中国古代音乐史微探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少说3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古代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也被广泛用于宫廷娱乐和宗教仪式。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出名的是“乐府”和“雅乐”。
乐府是指乐府诗,是中国古代音乐和诗歌的结合体。
乐府诗受到了民歌的影响,它们通常是由一组音乐家演唱的,用于歌颂英雄事迹,表达爱情,或赞美自然美景。
乐府诗在汉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到了唐朝,乐府诗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被当作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雅乐是另外一种古代音乐形式,它是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的总称。
雅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它被用于祭祀活动中。
到了周朝,雅乐被发展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雅乐通常是由乐官演奏的,他们被选派出来专门负责宫廷音乐的演奏。
雅乐的曲调和乐器的使用受到了谱牒和礼仪的约束,每一种雅乐都有其特定的乐器组合和演奏要求。
除了乐府和雅乐,中国古代音乐史还涉及到民间音乐、诗词创作和音律的发展。
民间音乐在古代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音乐中最为原始的形式,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记录了当时百姓们的生活和情感。
民间音乐往往以简单的曲调和歌词表达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和价值观。
诗词创作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词往往被用于创作歌曲和乐府诗,并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重要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是音乐家和诗人兼备的人才,他们的诗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可以通过音乐传颂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还发展了一套复杂的音律体系,用于规范音乐的演奏和创作。
这个音律体系被称为“十二律”。
它以十二个音阶为主,每个音阶分为五个音程,即宫、商、角、徵、羽。
这个音律体系不仅应用于雅乐和乐府诗的演奏,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音乐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从乐府和雅乐到民间音乐和诗词创作,再到音律的发展,这些音乐形式都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
《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
《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骨哨埙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
帗舞羽舞,旄舞。
干舞,人舞。
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单数的六个律名又称为“六律”,为阳律;双数的六个律名称为!六吕”或“六同”。
十二个半音也可称为“律吕”。
“旋宫”——西周以来的转调理论。
《礼记·礼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计算过程有五步;“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吕氏春秋·音律篇》。
6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有何重大意义?有何音乐特点?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
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它表明早在24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的编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惊人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我国古代音乐史有着重大的意义。
1)整套编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它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水平。
2)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3各组编钟八度音程的音分值皆不同,中层三组编钟的律制近似纯律,说明这套编钟是复合律制。
7汉代俗乐的发展如何? “相和歌”是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它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其基本结构形式为三段式歌舞曲:艳——曲(每段后加解)——趋(或乱)。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相和歌发展为清商乐。
相和三调(平、清、瑟)是相相歌在发展过程中所使用过的三种宫调,魏晋南北朝时又称清商三调“鼓吹乐”是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艺术形式。
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后和汉族传统音乐川融合逐渐形成的。
鼓吹乐以其雄壮、粗犷的气势被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
由于乐器的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鼓吹乐可分鼓吹和横吹两种。
横吹是以鼓和角为主奏乐器,在仪仗、道路上行进时于马上所奏之乐。
鼓吹是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常在殿庭、官署、宾饮中使用。
东汉时用于军中,被称为“短萧铙歌”,以排箫和铙为主奏乐器。
现存的鼓吹曲词有:《战城南》、《紫骝马歌》、《上邪》、《有所思》。
鼓吹乐展现出雄壮、威武、粗犷、沉厚的气势。
“百戏”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如“鱼龙曼延”、“总会仙倡”、“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的表演规模庞大、妙趣横生,常有歌手、鼓、钟、磬、箫、瑟、筑等为之伴奏。
15·9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大融合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中国历史上战乱动荡的时期,也是北方与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音乐文化上融合的时代。
北方和西方边区地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移。
首先,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伎乐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
龟兹乐、西凉乐、高昌乐、康国乐、疏勒乐、天竺乐、安国乐、高丽乐等歌舞伎乐纷纷融入了中原音乐文化。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乐器也被带入了中原,如: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荜篥、方响、钹、羯鼓等乐器,它们一经传入便被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再次,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逐步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大发展时期。
战乱、民族迁促和各地区各民族人民频繁的接触与交往为音乐文化上的大融合准备了有力的条件,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各民族音乐相互影响和相互充实为其后隋唐音乐所达到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7什么是“清商乐”“吴歌”和“西曲”?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俗乐之总称。
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称清商。
”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它所使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同,被称为“清商三调”。
它所用的乐器有节鼓、琴、瑟、筝、筑、琵琶、箜篌、笙、笛、篪、箫、埙、钟、磬等。
吴歌是东晋、南朝时流传于建康一带的民歌。
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
如《莫愁乐》、《那呵滩》等,17·98《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思想是怎样的?关于音乐的本质,稽康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之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与儒家的音乐观点——表情说相对立。
即:“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感情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
稳康肯定了音乐的娱乐作用和美感作用。
大胆地否定了儒家所一贯提倡的音乐教化作用、道德作用。
反对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的观点。
《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着,其中涉及音乐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思想与儒家所提倡的音乐思想,构成了封建社会中音乐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18·99何承天和荀勖在乐律学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南朝杰出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意在消除由三分损益算出的十二律“黄钟不能还原”、不能旋官转调的缺憾。
西晋律学家荀勖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19·100什么是歌舞戏?其代表性剧目有哪些?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它的形成与汉代的百戏有直接渊源。
其代表剧目有《大面》、《钵头》、《踏摇娘》。
《大面》,又称《代面》《钵头》,又叫《拨头》,西域一胡人《踏摇娘》,又叫《苏中郎》,根据民间一妇女遭丈夫凌辱的故事编写而成。
20·101什么是隋唐宫廷燕乐?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饮宴之乐。
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隋唐时期的燕乐以其宏大的体制和取得的高度成就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放射出异彩。
标志着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已达到空前的高度和水平。
燕乐中多部伎,坐、立部伎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并存的基础之上的21·l02什么是“大曲”和“法曲”?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
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曲的重要特点。
大曲的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
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
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这种音乐形式在唐代的各种音乐中都可见到,如立部伎中的《破阵乐》、清乐中的《玉树后庭花》、胡乐中的《凉州》等。
《霓裳羽衣舞》是唐代着名的歌舞大曲之一,是一部较具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
它是由唐玄宗创作的,又叫“法曲”。
“法曲”也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因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
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但同时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霓裳羽衣曲》即是法曲之中着名的一首。
词,名为《霓裳中序第一》。
22·103唐代有哪些音乐机构?它们担负着什么样的职能?1)大乐署是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严格管理机构。
乐工要经严格的训练,学习标准极高。
通常十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核。
大乐署的人数最多时达11447人。
2)鼓吹署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是卤(lu)薄和军乐的官署。
3)教坊是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独立出来的、由宫廷直接管理的音乐机构,专门为宫廷燕乐的表演培养音乐人材,由皇帝直接派专人来管理。
教坊中的乐工是具有高水平的歌舞、器乐人材。
4)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
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
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
23·104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
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
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24·105什么是“八十四调”、“二十八调“和“十八律”? “八十四调”是由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根据苏袛婆“五旦七调”理论发展而来的。
“五旦七调”是龟兹乐调,“旦”意为“均”,是指一个音列的定位。
以何律为宫的音阶即称为何均。
“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又称“燕乐二十八调”、“俗乐二十八调”,与隋代八十四调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十八律”理论是由南宋乐律学家、理学家蔡元定所创立,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律各种音阶转调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28·109宋元说唱音乐诸宫调,主要是由于它汲取了唐宋大曲、曲子以及当时北方流行的民间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