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树“大语文教育”观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赵红娟(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大街小学,甘肃 平凉 744000)【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适合自身的全面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
所以需要完善和实行大语文教育,构建小学语文的教学基本模式。
【关键词】大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语文课程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时候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一味地说教,学生只是被动去学习,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发展有很大的阻碍,因此必须要创新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当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一、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在课堂上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和领域,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实际的生活环境相互结合起来,然后把语文和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相互结合起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语文的乐趣,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让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和生活相互结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同时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语文知识和生活相互结合,并且不断地向生活中延伸,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二、大语文教育观下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一)大语文教育取法于课内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课文的阅读,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解,通过一次熟悉、二次了解、三次掌握的方式对课文进行掌握,这样能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反复地阅读课文,掌握课文,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式,通过文字来抒发自身的情感。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一、大教材观。
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
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
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二、大课堂观。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
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五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
课内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五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
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
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
语文(心得)之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心得)之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语文论文之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
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从而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以及人类文化和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文观(一)是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
这一课程标准的设定,把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即“综合性学习”,它包含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现代著名学者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去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
重提大语文教学观-2019年教育文档
重提大语文教学观张孝纯老师在理论和实践上构建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语文教学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育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能动的和有力的训练。
大语文教育体现为“一体两翼”的特征――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和利用语文环境作为两翼。
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打破了长久以来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学语文的封闭式局面,把语文教学引入一个高远廓大的境界。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曾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
”97年在《齐鲁晚报》一场关于语文的大批判、大讨伐,热闹空前,甚至有人还指出:“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
”尽管措辞偏激,细想似乎有点道理,于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扎实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成了全体语文老师共同思考、一直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带来了语文教学万紫千红的大好形势。
虽然25年来大语文教育思想不断充实和完善,愈来愈多的被人们所认同。
但是针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状况还有重提的必要。
我认为大语文教育观应包含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等方面。
1 大教材观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所谓“大语文”观,我认为可用“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来概括。
根据马克思关于“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列宁关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凡用某种语言形成文字的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是人类思想的载体,都承载着人们关于某一方面的智慧或某一具体学问的思想。
语文学科所要面对的就是这些用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思想载体。
就课堂而言,我们所面对的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文字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作品。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我们的语文课堂当作学生接触或认识社会的一个准备室或模拟室,而整个社会则是我们学生接受和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活生生的大课堂。
大语文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大教材观诚然,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
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
“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而且,综观近些年来的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也不难发现,时事、新闻、科技、人文等内容都与其结合越来越紧密,所占分量也呈日趋增加之势,无怪乎有语文老师说:“中考语文试卷不仅考语文,语文之外的东西,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等都已大踏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试卷。
”因此,如果仅仅以语文课本作为教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
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
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二、大课堂观“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
”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
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分钟课堂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较早 提 出“ 大 语文 教育 ” 这 个 概
成其为“ 轴心” 了
内涵 二 : “ 学校生活 、 家 庭 生 活 和
念 并 以 此 设 计 语 文 教 学 整 体 改 革 方
案 的. 是河 北 省邢 台 八 中 的 语 文 特 级 教 师 张 孝 纯 。他 在 《 “ 大 语 文教 育 ” 刍
一
的、 整体的 、 能动 的、 网 络式 的 和 强有
力 的 培养 和 ̄ J t l 练 ” 内涵一 : “ 以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为 轴
心。”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 一是“ 确 立
展的基础。 语 文 课 程 的 多 重 功 能 和 奠 基作用 。 决 定 了它 在 九 年 义 务 教 育 阶 段 的重 要 地 位 ” 这 样的表 述 . 向所 有
写、 思等水平的目标 。 力求事半功倍” 。
其后 . 张孝 纯 的 弟 子 张 国 生 又 对
“ 大语 文教 育 ” 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 阐述 .
习 同他 们 的学 校 生 活 、 家庭 生 活 和社
会 生 活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把 教语 文 同教 做人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把 发 展 语 文 能力
间。 2 7 0 0 多课 时 。 用 来 学 本 国语 文 . 却
是大多数不过关 。 ” 同时 , 他 还 一 针 见 血地 指 出: “ 中小 学 语 文 教 学 效 果 很
差, 对于少 、 慢、 差、 费 的严 重 程度 。 恐 怕还认识不足 。” 由 一 位 语 文 教 育 界
张 孝 纯 所 提 倡 的 大 语 文 教 育 观
随着 《 语文课程标准》 的实行 , 我
们 欣 喜地 看 到 在 其 “ 前言 ” 部分的《 课 程 的性 质 和地 位 》 中, 首次出现了“ 工 具 性 与人 文 性 的统 一 . 是 语 文 课 程 的 基本特点 ” 这一提法 . 并 通过“ 语 文 课 程 应 致 力 于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形 成 与
树立大语文观之我见
树立大语文观之我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为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从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
大家知道,为了对付考试,现在普遍是一种应试教育。
不是教什么考什么,而是考什么教什么。
这时语文教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都体现了这样的目的和要求:一方面重视学科的工具性,另一方面重视其思想性;一方面强调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重视非智力因素。
根据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人们对语文教学又提出了要重视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的问题。
?这些要求,实际上已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狭义的“语文教学”所能承担得了的。
例如关于语文能力,叶圣陶曾谈得很实在,他说:“尽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移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尽管叶老的话主要是强调语文能力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语文能力既是一种生活能力,就决定了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的;它既是一种能力,就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反复领悟、揣摩、训练才能形成,正如游泳不跳进水里反复练习就学不会一样。
从这个意义上说,叶老的教诲对当今语文教育思想的更新,无疑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夜可以成为富翁,一夜不能造就贵族,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修养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等等,都不可能仅靠课堂教学一蹴而就,而是在生活中长期积累、修炼,逐渐内经面为个人素质的。
二、增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
6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如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
我认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创设“大语文”课堂,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与多年来许多教师把语文教材当作唯一的凭借是相关的。
在21世纪这样一个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主要标志的新世纪,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以外,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跳出教材,走出课堂,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从而培养适应21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科的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以社会为大课堂。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内这一块阵地上,还应切实抓好课外这块阵地,通过课外活动去扩大知识领域,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使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从而形成各种语文能力。
叶圣陶对此有个著名的概括“就学于课内,得济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学有广阔的天地,可以说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各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可以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是第一渠道,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例如,根据不同学年不同时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剪报和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开展读书讨论会等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均能得到综合性的训练和展示。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文学社、小记者团、青年志愿者队等社团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深入社会,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用他们的心去感受,用他们的笔去记录社会人生,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大语文”教学
树立“大语文”观念、实施“大语文”教学雷炳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其母语教学的特殊性质,又因其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的重要性、工具性、以及其本身固有的思想性,在教学中有着近乎“霸主”的地位。
语文教学的成败关乎整个教育改革的成败。
在整个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许多仁人志士、语文界精英对于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在此,笔者亦将自己在语文教改中的点滴成就撰写成文,权作引玉之砖。
一、更新思想,树立“大语文”观念,是语文教改的重要前提。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认为,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能引导学生学好一篇课文(也可以说是一本语文书)。
那麽就将“语文”的概念禁锢于“课本上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教学充其量就是能教会学生将那一本语文书上的有限的几篇文章进行解题破题(明了文章题目的涵义、作者及背景)、领会主题(文章的中心)、掌握技巧(文章的写作特点)。
而“大语文”观念的引进,充分发挥了“语文”应有的广阔内涵,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概念的外延,揭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具体的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从书内走向书外。
“大语文”观念认为学习语文书上的课文是学语文,读书看报也是学语文;听新闻、看电视是学语文,上网聊天、与人辩论也是学语文;选读《论语》、《春秋》是学语文,考证自己的家族谱系也是学语文……在这里,“大语文”观念将“语文知识”由一本教科书拓展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2、从课内走向课外。
也就是说,“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必须由课堂中解放出来(当然不是说不要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听讲是学语文,到野外参观、采风也是学语文;学生在校明师礼是学语文,在家庭知伦理、在社会懂道德照样也是学语文;在课堂朗读“大江东去……”是学语文,登临赤壁吊古更是学语文……“大语文”观念极力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将大力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自然”,在大自然中学语文。
3、从语文学科渗透其他学科。
“大语文”观念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拘禁于只教“语文”,而应该向其他学科进行渗透和拓展,尤其是要向历史、地理、美术(绘画)等文科科目进行渗透与发展。
树大语文观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
树大语文观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核心素养发布时间:2021-09-12T05:26:57.80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9月上作者:叶介荣[导读] 阅读对学好语文有多重要呢?曾有人调侃道:要救教育,先救语文,要救语文,先救阅读,实践证明,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一个突破口,是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一着。
诚然,这里的阅读既指课内,也指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是拓展、深化,内外结合。
我们语文教研组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树大语文观,阅读向课外延伸,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长冲中学叶介荣 438700阅读对学好语文有多重要呢?曾有人调侃道:要救教育,先救语文,要救语文,先救阅读,实践证明,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一个突破口,是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语文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关键一着。
诚然,这里的阅读既指课内,也指课外,课内得方法,课外是拓展、深化,内外结合。
我们语文教研组形成了共识,那就是树大语文观,阅读向课外延伸,像魏书生老师说的那样,“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结合我校开展的“三小读书”活动,这里着重谈谈近几年我们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开发学生潜能,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法及成效,供大家参考。
一、积极倡导开卷有益,悦读悦美,丰富大语文的核心素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开卷有益,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好书对孩子有多重要呢?美国诗人惠特曼写有这样的诗句:“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这“最初的时候”正确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在活动中,我们首先注意激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通过书籍介绍,品书中名言警句,精彩章节赏析,自己读书的感悟等来引导学生爱上阅读。
慢慢地大家喜欢阅读,事实证明:让孩子爱上阅读,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培养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态度,让你更优秀。
我们经常告诫学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天读,随时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是真正的读书方法。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回归语文学习的本位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回归语文学习的本位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语文更是一门艺术。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反思,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到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能孤立地教语文,而是要体现语文丰富的内涵。
一、生活即语文,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语文是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起来就是语文”。
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广义的语文就等于生活。
语文教学中绝不能忽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进作品,做“如果是你,你会有怎样的体验,有怎样的想法,怎样的表现等”的假设,调动学生去体验,拉近作品和生活的距离,和学生的距离。
写作教学更需要学生的生活体验,好的作文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脱离生活便没有好作文。
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自然会写出真情实感。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写体验式作文,对纠正不良文风大有帮助。
教师倡导学生写自己的体验,学生便会留意观察生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
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习惯,自然地关注生活体验,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二、准确把握语文能力,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语文教学有明确的总体目标,但就每一节课而言,并非只关注显性的目标,那些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就能实现的隐性能力的渗透更加重要。
因为只是实现了知识累加的课堂,很难达成语文课标的要求。
笔者主张将要培养的语文能力覆盖到每一节语文课中,实施大面积渗透教学。
今天练,明天还练,今天不会,明天不会,总有一天会领会。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始终将课文当做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例子,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答案很重要,但探求答案的过程更重要。
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比如现代文教学,笔者首先让学生明确阅读现代文应该具备的能力,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知晓不同文体的现代文的阅读方法和分析角度。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学生学习时也会各有侧重。
教学中教给学生各种文体共性的东西,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说多做,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重要性。
在首先对背景进行了介绍,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大语文教育观的研究目的。
在详细阐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以及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必要性。
探讨了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大语文教育观,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观、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内涵、必要性、内容、方法、评价、总结、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品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大语文教育观成为了当下语文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了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过分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渐丧失。
构建适应大语文教育观的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根据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通过对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必要性、基于大语文教育观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大语文教育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
浅谈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过程中,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至关重要。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1. 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自信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审美情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感和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位,他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强调实践性教学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还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更要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运用,提高语文学习的实际效果。
实践性教学可以包括语文阅读、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的具体方法1. 倡导综合素养教育在构建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模式时,首先要倡导综合素养教育。
综合素养教育是指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通过综合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科之间的融合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树立大语文观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在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要强化语文基础训练,从词语、语法、修辞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引领学生学好语文。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从而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语文基础训练、语文阅读能力、现代科技手段、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质量、提高、树立1. 引言1.1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育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涵盖文字、语言、文学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树立大语文观,首先要倡导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要强化语文基础训练,打牢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他们的语言功底和表达能力。
要注重语文阅读能力培养,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语文教育。
只有树立了大语文观,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语文素养高、思维活跃、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这对于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2. 正文2.1 倡导传统文化教育倡导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
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1. 引言1.1 概述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大语文教育观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发展自己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和语言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和创新。
大语文教育观通过拓宽教育视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赋予语文教育更广阔的内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探索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融入大语文教育观,拓宽作文教学的时空要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紧迫议题。
【概述大语文教育观的重要性】对于小学作文教学的意义重大,不容忽视。
1.2 介绍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的背景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是指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写作技巧的培养,更加关注作文教学的时空要素,即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的融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作文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很少涉及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的引入,导致学生缺乏对当下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写作教学已无法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时代背景和文化因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提高对事件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
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时空要素探索成为当下作文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2. 正文2.1 探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必要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的必要性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
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
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
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着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
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赛】语文教师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小学肖远义邮编:401332 电话:130********《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呢?笔者据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领悟“大语文教育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成为具有发明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掌握信息能力、社交能力和判断能力的现代人。
这种种能力无不与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只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思维发展及人格的完善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
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大语文教育观,即把语文教育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它是针对微观语文教育提出的一种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
它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空间,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封闭的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生活”,切切实实改进课堂教学。
不再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束缚在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上,“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着重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语文教育需要“大语文观”,“大语文观”则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念。
学习心得 树立大语文观,读写结合教语文
学习心得树立大语文观,读写结合教语文开学伊始,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学科教学相关知识,所有我们有幸听到皇甫丽敏老师对当今语文教育改革形势的解读,她一线串珠读文本、读写结合教语文的方法让我尤其受益。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证明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近两年的高考卷子不再仅注重知识的考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日渐明显。
死学课本已经不能应付考试,语文学习要更多地延伸到课外,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
我个人认为课堂和课本的学习很重要,因为课本就是例子,学生在课本的学习中通过老师的指导掌握了阅读的方法,课堂的学习也为课外阅读和实践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所以课外阅读也很重要,它给孩子呈现的是一个囊括古今中外千姿百态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孩子学习和成长最重要的沃土。
课外阅读和实践非常重要,课内的学习是不是就可以省去了呢?当然不是,正如皇甫老师所说:课本是一个例子,是我们培养孩子各种能力的范例,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阅读的范例,也是他们写作的范例。
课内学习有效,课外学习才有可能达到效果。
课内如何教就成了摆在每一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我们需要思考、探索、寻求最佳方法。
皇甫丽敏老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一条能够看到希望的光明大道,即利用“一线串珠”式教法,为每一课都寻找最佳读写结合点,运用大问题贯穿课堂,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质疑、思考、探究来走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能力。
其实这种教学方法早几年就在我的脑子里萌芽了,还是刚来昆丽河时学校聘请了两位语文数学专家每周二来指导我们的教研活动,一个学期的听评课下来我对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有了一个笼统的认识,即大问题贯穿法。
但一直以来我一直在为每一课寻找合适的大问题,也在思考如何贯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
皇甫老师不仅解答了我的疑惑,还让我明白了读写结合是小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习作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协作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