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的病因

合集下载

麻 疹详解

麻     疹详解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于冬春季流行,病毒主要借空气飞沫传播,传染性强,6个月至5岁小儿最多见。

年幼体弱患者易并发肺炎。

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

过去本病每2-3年常有一次大流行,普遍应用我国自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一)病因和发病麻疹病毒在呼吸道内增殖后,经淋巴结、血液到全身广泛繁殖,引起病毒血症和全身病变。

(二)病人表现1.出疹前期: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及眼结膜炎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结膜充血(即红眼)、畏光流泪等。

有时出现呕吐或腹泻。

病后2-3天约90%的患者在口腔两侧颊粘膜上可见针头大小的灰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称为麻疹粘膜斑(又叫柯氏斑)。

在日光下易被查见,于出疹后1-2天内即完全消失。

它是麻疹的早期特征,也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依据。

2.出疹期:起病3-4天后开始出疹,最先见于耳后、额部和发际,逐渐延及面颊、颈及上胸部,3-5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波及四肢,直至手掌、足底。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大小不等,起初皮疹稀疏分布呈淡红色,逐渐密集融合而呈暗红色,疹间可见正常皮肤。

随着皮疹的出现,体温上升可达40℃以上,全身症状及呼吸道炎症症状加重。

此时易并发肺炎,是麻疹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3.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亦随之减轻,情况好转。

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消退。

皮疹消退处可见糠麸样脱屑和浅褐色斑痕,经l-2周后消失。

无并发症者,通常在10-14天内痊愈。

成人的麻疹中毒症状较小儿为重,体温高,皮疹密集,但并发症少见。

(三)家庭养护良好的护理对病人顺利出疹及防止并发症极为重要。

l.家庭用药(1)高热时可服用少量退热药如扑热息痛等。

可以微温的湿毛巾敷于额部,或用纱布包好葱白,放在35%酒精中煮沸约1-2分钟后,按头面、胸腹、背部、上肢、下肢等五部分的顺序进行擦浴。

在同一部位稍加用力,反复擦浴2-3遍,然后敷以柔软毛巾。

(2)烦躁不安者,酌用少量镇静剂,如安定等。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增加公众对麻疹的认识,提高防范意识,以下将从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展开健康教育。

一、麻疹的病因1.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2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1.3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患者在潜伏期内即可成为传染源。

二、麻疹的症状2.1 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

2.2 出疹期患者出现典型的麻疹疹病,呈现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成片状。

2.3 麻疹患者还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炎、咽炎、肺炎等并发症。

三、麻疹的传播途径3.1 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给他人。

3.2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麻疹病毒的重要途径,接触被感染物品后再接触口鼻易感染。

3.3 麻疹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较短,但在密闭环境中传播风险较高。

四、麻疹的预防措施4.1 麻疹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的,一般接种麻疹疫苗可有效预防疾病。

4.2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接触被感染者的分泌物。

4.3 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孩子多的地方,减少感染风险。

五、麻疹的治疗方法5.1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保持水分、休息等。

5.2 对于并发症如肺炎等,需要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5.3 麻疹病毒感染后一般有较强的免疫力,一次感染后一般不会再次感染。

综上所述,通过对麻疹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了解,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麻疹的传播,保障公众健康。

希望广大民众能够加强对麻疹的认识,做好个人防护,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健康教育讲座---麻疹

健康教育讲座---麻疹

健康教育讲座---麻疹引言概述:麻疹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近年来,麻疹疫情有所增加,引起了人们对麻疹的关注。

为了增加公众对麻疹的认识,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健康教育讲座是非常必要的。

一、麻疹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1 麻疹的病因:麻疹病毒是引起麻疹的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1.2 传播途径:麻疹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传播给周围的健康人群。

1.3 潜伏期:患者感染麻疹病毒后,通常在感染后10至14天内出现症状。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2.1 临床表现:麻疹的早期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随后出现皮疹,皮疹从头部开始,逐渐蔓延到全身。

2.2 并发症:麻疹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中耳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2.3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途径,建议儿童接种两剂麻疹疫苗。

三、麻疹的诊断和治疗3.1 诊断方法:麻疹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如鼻咽拭子检测麻疹病毒的核酸。

3.2 治疗方法:对于麻疹患者,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补液、休息等。

3.3 隔离措施:患者确诊为麻疹后,需要进行隔离治疗,以避免传播给他人。

四、麻疹的预防措施4.1 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建议儿童接种两剂麻疹疫苗。

4.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飞沫等。

4.3 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患者发病期间。

五、麻疹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5.1 公众教育:加强对麻疹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5.2 加强监测: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麻疹疫情。

5.3 政府干预: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麻疹的防控工作,保障公众健康。

结语:通过健康教育讲座,增加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了解,提高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减少麻疹的传播和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麻疹的预防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中医学-麻疹

中医学-麻疹

麻疹1.病因病机病因:感受感受麻疹时邪。

病机: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

其主要病变在肺脾。

2.诊断要点1)易感儿,流行季节,近期有麻疹接触史。

2)初期发热,流涕,咳嗽,两目畏光多泪,口腔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

3)典型皮疹自耳后发际及颈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全身,最后达于手足心。

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可散在分布,或不同程度融合。

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褐色色素沉着。

3.辨证要点麻疹首先要判断证候的顺逆。

1)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咳嗽而不气促。

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润,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

疹点均在3天内透发完毕,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2)逆证:见形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高热持续不降,或初热期至见形期体温当升不升,或身热骤降,肢厥身凉者;并见咳剧喘促,痰声辘辘;或声音嘶哑,咳如犬吠;或神昏谵语,惊厥抽风;或面色灰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证候。

4.病证鉴别1)感冒一般无明显目赤胞肿、畏光羞明、眼泪汪汪等眼部症状,无麻疹粘膜斑。

2)风痧发热1天左右,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可伴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初见于头面部,迅速向下蔓延,1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

出疹2~3天后,发热渐退,皮疹逐渐隐没,皮疹消退后,可有皮肤脱屑,但无色素沉着。

无畏光、泪水汪汪和麻疹黏膜斑。

3)奶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突然高热,持续3~5天,身热始退或热退稍后即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腰部、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关节等处较少。

全身症状轻微,皮疹出现1~2天后即消退,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斑。

4)丹痧多见于3~15岁儿童,起病急骤,发热数小时到1天内皮肤猩红,伴细小红色丘疹,自颈、胸、腋下、腹股沟处开始,2~3天遍布全身。

在初诊是可伴见口周苍白圈、皮肤线状疹、草莓舌等典型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一、麻疹的主要症状二、麻疹患者的护理措施三、麻疹的发病原因
麻疹的主要症状1、麻疹潜伏期的症状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2、麻疹前驱期的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3、麻疹出疹期的症状
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

麻疹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麻疹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麻疹的病因治疗与预防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飞沫传播,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它是国家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通常在冬季和春季流行。

如果临床上发现麻疹患者或疑似患者,需要报告传染卡并进行隔离治疗。

麻疹的早期临床特征主要是发热、流鼻涕、咳嗽、特殊麻疹粘膜斑、广泛的身体皮肤斑丘疹、中耳炎、气管炎、肺炎等并发症。

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抗麻疹病毒药物,但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其发病率显著下降。

麻疹发生时,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由专业医生进行标准化治疗。

为避免麻疹,易感患者应注意避免去公共场所,特别是人口密集、空气循环不良的场所,如购物中心、超市、电影院、游戏厅等,注意保持房间通风,衣服暴露在阳光下,合理饮食。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d(潜伏期末)出疹后5d在内部,眼结膜分泌物、鼻子、口咽和气管分泌物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衣服、玩具等间接传播者很少。

发病季节多为冬季和春季,但病例可全年发生。

中国6个月至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

近年来,由于长期疫苗免疫,麻疹流行强度减弱,平均发病年龄后移。

流动人口或免疫空白容易导致城市易感人群积累,导致局部麻疹爆发。

人群普遍易感。

易感患者接触患者后90%上述疾病在疾病发生后具有持久的免疫力。

大多数成年人患有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

婴儿可在6个月内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

但由于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妇女抗体水平下降,婴儿的保护能力也下降。

麻疹的潜伏期约为10±被动免疫者可延长2天至20天~28天。

潜伏期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潜伏期末可有低热。

典型麻疹症状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约3次~5天。

主要症状有发热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至中度,也有突然发高烧伴抽搐。

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益加重,精神抑郁、厌食、肺部能闻到干罗音。

传染病知识重点总结(麻疹)

传染病知识重点总结(麻疹)

【传染病知识重点总结】麻疹1、麻疹的病原学:麻疹病毒,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2、麻疹的传染源:麻疹病患者是麻疹的唯一传染源,没有中间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

3、麻疹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此外,还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

4、麻疹的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5、麻疹的地区分布特征:发病无明显的地区性。

6、麻疹的季节分布特征: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

7、麻疹的人群分布特征: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在使用疫苗前,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广泛采用疫苗后,发病年龄有逐步提高趋势。

流动人口和免疫空白易造成局部易感人群累积,导致局部或点状麻疹暴发流行。

8、麻疹的潜伏期:7~21天,平均10~11天。

9、麻疹的临床表现:(1)潜伏期(2)前驱期:一般为3~4天。

主要表现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以及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

典型病例于发热第2~3天在口腔颊黏膜出现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即黏膜斑(Koplik斑)。

(3)出疹期: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始于耳后、颈部、沿发际边缘向下遍及全身,最后达手掌及足底。

皮疹初为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

皮疹达高峰时发热可达40°C,咳嗽加重,伴精神萎靡、畏光,结膜红肿,面部浮肿;可有谵妄、抽搐。

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肺部闻及湿性啰音,X射线见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或肺纹理增多。

并发肺炎是麻疹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恢复期:疹后3~5天发热开始消退,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但伴有糠麸状脱屑和浅褐色色素沉着,经1~2周完全消失。

10、麻疹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发热、出疹,伴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

11、麻疹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包括流行病学联系病例和临床符合病例。

(1)流行病学联系病例:疑似病例无标本或标本不合格,但与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

儿科麻疹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麻疹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麻疹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冬春较多,5岁以下的孩子易于罹患。

毒从口鼻吸人,侵犯肺脾。

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毒邪轻而体质较好的,则邪从肌表外达,出疹顺利,经过10天左右,疹回热退,脱屑而愈,此为顺证;若病毒较重而正气虚弱,无力外托,邪毒不能尽从皮毛肌肤外达,可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喘逆昏痉等逆证,则病情凶险,多有恶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且症状较轻。

【诊断】1.未接种麻疹减毒疫苗,未患过麻疹的易感儿童,在流行季节,有与麻疹患儿的密切接触史。

2 .初起发热咳嗽,眼泪汪汪,口腔有柯氏斑(颊黏膜臼齿处出现针尖样小白点,周围充血)。

3 .正常的麻疹,颗粒分明,高出皮肤,色泽红活,疹回则热退,皮肤出现糠皮状脱屑。

若疹点稀细色淡或色紫暗红,密集成片,或出后早回,或麻疹虽回而热仍不退者,要注意产生并发症。

4 .出疹过程,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烦躁不安,或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神昏痉厥者,提示邪毒闭肺攻喉,内窜厥阴,产生肺炎、喉炎、脑炎等合并症。

5 .必须与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鉴别(见猩红热节)。

【治疗】一般麻疹轻症,只需治以简易方药,加强护理,即能痊愈。

若痛毒较重或出现并发症,要加强治疗措施,及时处理。

一、辨证论治麻疹为痴毒引起,治疗方法以解毒为主,按其疹前、出疹、疹回的不同时期,采用宣透、清热、养阴之法。

虽然麻疹的临床表现有顺证和逆证区别,但也要根据不同的出疹过程应用宣、清、养三大法则,以因势利导,祛邪助正。

对于并发的险逆证,需在三法的基础上,辨证治疗。

1.顺证(1)疹前期(从发病到麻疹透布,为期3天):初起身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倦怠思睡,身热逐渐升高,发热第2〜3天,口颊黏膜出现柯氏斑,舌苔薄白或薄黄。

此邪留肺经,欲从外泄。

治法:辛凉宣透。

方药举例:清解透表汤加减。

牛劳子、连翘、豆豉各IOg,葛根、荆芥各6g,升麻、蝉蜕各5g,甘草3g。

麻疹 病情说明指导书

麻疹 病情说明指导书

麻疹病情说明指导书一、麻疹概述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自限性疾病,传染性强。

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斑丘疹等,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英文名称:measles。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温病。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感染内科。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发热、咳嗽、红色斑丘疹、麻疹黏膜斑。

主要病因: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多核巨细胞检查、病毒分离检查、病毒抗原检测、核酸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且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引起脑炎、肺炎等多种并发症,影响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临床分类:麻疹可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

由于患者的年龄和机体免疫状态不同、感染病毒数量及毒力不同和是否接种过麻疹疫苗及疫苗种类不同等因素,临床上可出现非典型麻疹,包括轻型麻疹、重型麻疹和异型麻疹。

1、轻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者,如潜伏期内接受过免疫球蛋白或<8个月有母亲被动抗体的婴儿。

2、重型麻疹主要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者。

3、异型麻疹主要见于接种过麻疹灭活疫苗而再次感染麻疹病毒者。

二、麻疹的发病特点三、麻疹的病因病因总述:麻疹主要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麻疹病毒可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后侵入人体。

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

基本病因: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

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性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麻疹的医学英语

麻疹的医学英语

麻疹的医学英语
“麻疹”的医学英语表达为“measles”或“rubeola”。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

它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以及全身出现红色斑丘疹。

麻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毒会被释放到空气中。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 10-14 天,在潜伏期结束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眼睛发红和流鼻涕等症状。

发热后 2-3 天,患者的口腔内会出现科氏斑(Koplik spots),这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随后,全身皮肤会出现红色斑丘疹,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直至手脚。

麻疹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传播速度很快,尤其是在拥挤的环境中。

因此,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通常在婴儿 12 个月大时接种,以提供针对麻疹病毒的免疫力。

对于麻疹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遵医嘱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麻疹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预防。

如果出现疑似麻疹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中医儿科学24章麻疹

三、逆证病机
若麻毒炽盛,正气不支,无力托毒于外,或复感新邪,化火内 陷入里,便产生逆证。
脏腑之伤,惟肺尤甚,邪毒闭肺,肺气郁闭,可见咳喘痰鸣, 形成邪毒闭肺证。
肺胃邪毒炽盛,化热化火,循经上攻内陷心肝,蒙闭清窍,引动肝风,而见神昏抽
搐,形成邪陷心肝证。
治法:养阴益气,清解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滋 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清养胃气,桑叶清透余热。
逆证
1.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面色青灰,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口唇发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 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泄肺胃 之热以生津,二药相互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杏仁协助麻黄以 止咳平喘,甘草与化痰止咳药配伍有润肺止咳作用。
2.热毒攻喉证
证候: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或咳声重浊,声如犬吠,甚则吸气 困难,胸高胁陷,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护理
1.卧室空气要流通,但须避免直接吹风受寒和过强阳光刺激。 2.口腔、鼻孔、眼睛、皮肤要保持清洁。 3.注意补足水分,多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 为宜,忌食油腻、辛辣厚昧食物。
谢谢!
治法:平肝息火,清心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加减。常用羚羊角粉(冲服)、钩藤、桑叶、菊 花凉肝息风,茯神安神定志,竹茹、浙贝母化痰清心,鲜生地、白芍、 甘草柔肝养筋。
【其他治法】
外治疗法
1.芫荽子(或新鲜茎叶)适量,加鲜葱、米酒同煎取汁。乘热 置于罩内熏蒸,然后擦洗全身,再覆被取汗。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者。
3.麻疹皮疹呈暗红色斑丘疹,但皮疹与皮疹之间皮肤颜色 正常。

荨麻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荨麻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

荨麻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全身或局部皮肤出现红色风团和丘疹,瘙痒感明显,持续时间不一。

其发生机制涉及免疫、神经和皮肤三个方面。

一、免疫方面荨麻疹的发生机制与过敏反应有关。

荨麻疹患者体内的IgE(免疫球蛋白E)水平通常较高,当免疫系统遭受一些外源性刺激或过敏原时,抗体将会结合这些物质,激活体内的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导致组织炎症反应和血管扩张。

这些反应会引起皮肤局部的发痒、疼痛、发红等荨麻疹的典型症状。

二、神经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和焦虑对荨麻疹的发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当身体遭受创伤或遇到一些负面刺激时,中枢系统将会释放大量的催化剂,激发组织内的肥大细胞,释放出真菌和细胞因子,引起荨麻疹的发生和加重。

三、皮肤方面皮肤角质层居于荨麻疹的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当皮肤的角质层过度水化或受到其他外部刺激时,可以导致血管渗漏和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荨麻疹。

此外,荨麻疹还可能与皮肤微生态的改变相关,如皮脂膜的紊乱和细菌的入侵,这些都可能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和加重。

药物治疗方面,荨麻疹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解救和预防两个方面。

根据荨麻疹的症状和严重程度,解救治疗可以选择抗组胺药、皮质类固醇等药物。

抗组胺药是目前荨麻疹解救治疗的首选药物,药物功效可维持6-24小时,可以有效的缓解病人的皮肤瘙痒和轻度荨麻疹。

然而,对于接受抗组胺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选择皮质激素药膏或口服皮质激素等药物,但短期内副作用明显,不可长期使用。

除了解救治疗之外,预防治疗应该是荨麻疹治疗的重要手段,指的是采用药物等措施来预防荨麻疹病症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预防治疗药物包括海绵状细胞激动因子抑制剂、渗透压调节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荨麻疹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对一些激素依赖型荨麻疹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总之,荨麻疹的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免疫、神经和皮肤三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患者,可以选择解救和预防两个方面的治疗,其中抗组胺药是首选药物,而预防治疗是更为有效和长期的治疗手段。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

麻疹疫情分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麻疹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在近年来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麻疹疫情进行分析,探讨其传播特点及应对措施。

一、麻疹疫情概述1.1 麻疹病毒特点麻疹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麻疹病毒在体外可存活数小时,易造成环境传播。

麻疹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播病毒,传染性极强。

1.2 麻疹症状及并发症麻疹患者常出现高热、咳嗽、鼻塞、结膜炎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呈现红斑疹,沿头颈部向四肢躯干方向蔓延。

麻疹并发症包括肺炎、脑炎、角膜炎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1.3 麻疹疫苗接种情况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手段,接种可提高免疫力。

我国实行全民麻疹疫苗接种计划,覆盖率逐年提高。

部分地区存在疫苗接种率低、免疫鸿沟等问题,易引发疫情暴发。

二、麻疹疫情传播途径2.1 麻疹病毒传播途径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

密切接触、空气中悬浮的飞沫是主要传播途径。

餐具、玩具等物品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2.2 麻疹疫情易发人群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和成人易感染麻疹。

集中生活、工作的人群易形成传播链条。

医疗机构、学校等密闭场所易成为疫情暴发点。

2.3 麻疹疫情防控措施加强对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及时发现疑似麻疹病例,隔离治疗并追踪密切接触者。

强化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减少人群聚集,避免疫情扩散。

三、麻疹疫情防治策略3.1 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对麻疹疫苗接种的宣传教育,提高接种率。

建立健全疫苗接种档案管理系统,确保接种全程跟踪。

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力度,全面提升免疫力。

3.2 完善疫情监测机制建立麻疹疫情监测系统,实时掌握疫情动态。

加强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引导公众科学防控。

3.3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和邻近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境疫情传播。

开展麻疹疫苗研发合作,提高疫苗接种效果。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和皮疹等症状。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标准。

1. 发热,患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

2. 咳嗽、流涕,患者出现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3. 结膜炎,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泪水增多等症状。

4. Koplik斑,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丘疹,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

5. 皮疹,皮疹为麻疹的典型表现,呈现红色斑丘疹,首先出现在耳后,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

二、实验室诊断标准。

1. 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2. 鼻咽拭子或唾液标本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可确诊麻疹。

三、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典型的麻疹
皮疹。

2. 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
诊麻疹。

3. 在临床诊断时,应当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风疹、荨麻疹等。

四、诊断标准的应用。

1. 麻疹的诊断标准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
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2. 对于麻疹病例的诊断,应当充分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避免漏诊和误诊。

总之,麻疹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两个方面,临床医生应当充分了解和应用这些诊断标准,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麻疹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和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麻疹培训资料

麻疹培训资料

麻疹培训资料简介:麻疹,又被称为红疹、痄腮风、麻风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麻疹属于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麻疹病毒传播。

这种疾病主要感染儿童,尤其是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但也可感染成年人。

麻疹可导致高烧、皮疹、咳嗽、鼻塞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等。

因此,对麻疹的及时诊断和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提供有关麻疹的培训资料,以帮助您了解麻疹的病因、传播途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等相关信息。

一、病因与传播途径1. 麻疹病因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本节将详细介绍麻疹病毒的特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机制等。

2. 麻疹的传播途径麻疹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但也可通过空气中的病毒传播。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传播途径及相关预防措施。

二、麻疹病症与临床表现1. 麻疹的临床症状麻疹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烧、皮疹、咳嗽、鼻塞等。

本节将详细介绍麻疹的病症特征,以帮助识别与确认疾病。

2. 麻疹的并发症麻疹严重时可能引发并发症,如中耳炎、肺炎等。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

三、麻疹的预防与控制1. 麻疹疫苗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本节将介绍麻疹疫苗的种类、接种剂量、接种时间等相关信息。

2. 麻疹的传染防控除了疫苗接种外,科学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也是防控麻疹传染的有效手段。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隔离、消毒等。

四、麻疹的诊断与治疗1. 麻疹的临床诊断麻疹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症状和体征等方面的综合判断。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诊断标准。

2. 麻疹的治疗方法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补液、消炎等。

本节将介绍麻疹的常见治疗方法。

五、麻疹的疾病控制与预防经验分享1. 中国麻疹疫苗接种经验中国在麻疹疫苗接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节将介绍中国在麻疹疫苗接种方面的做法和成效。

2. 国际麻疹疫苗接种计划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施了麻疹疫苗接种计划,为预防和控制麻疹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传染病(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传染病(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儿科学【代码:333】-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传染病(一)[单选题]1.麻疹的好发季节是()。

A.春秋B.冬春C.秋冬D.春夏E.夏秋正确答案:B(江南博哥)参考解析: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多见,6个月至5岁发病率较高,容易并发肺炎。

[单选题]2.以热退疹出为特征的疾病是()。

A.麻疹B.奶麻C.风痧D.丹痧E.手足口病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奶麻,又称假麻,西医学称为幼儿急疹,是由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持续高热3~5天,热退疹出为特征。

[单选题]3.麻疹邪入肺胃证的主要证候是()。

A.高热骤降,涕泪横流,两目红赤B.高热不退,咳嗽气促,鼻扇痰鸣C.壮热起伏,烦躁不安,咳嗽阵作D.高热不退,烦躁谵妄,四肢抽搐E.咽喉肿痛,咳声重浊,声如犬吠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邪入肺胃证证候:壮热持续,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咳嗽阵作,皮疹布发,疹点由细小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皮疹凸起,触之碍手,压之退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单选题]4.患儿,2岁。

麻疹高热4天,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紫红,遍及周身,神昏,抽搐3次。

治疗应首选()。

A.清金化痰汤B.清解透表汤C.羚角钩藤汤D.天麻钩藤饮E.银翘散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患儿主症见麻疹高热,伴见神昏,抽搐,为麻疹高热引发肝风内动所致,故可诊断为麻疹逆证之邪陷心肝证。

治以平肝息风,清心开窍,方用羚角钩藤汤。

[单选题]5.患儿,2岁。

持续壮热5天,起伏如潮,肤有微汗,烦躁不安,目赤眵多,皮疹布发,疹点由细小稀少而逐渐稠密,疹色先红后暗。

皮疹凸起,触之碍手,压之褪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疗应首选()。

A.宣毒发表汤B.清解透表汤C.沙参麦冬汤D.麻杏石甘汤E.羚角钩藤汤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根据题意诊断此患儿为麻疹出疹期。

持续壮热,目赤眵多,疹色先红后暗,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质红赤,舌苔黄腻,脉数有力,为邪入肺胃之表现。

麻疹

麻疹

出疹性疾病鉴别诊断
麻疹 (rubeola)
风疹 (rubella)
病原 全身症状和其他特 征
皮疹特点
麻疹病 卡他症状

结膜炎、发热
Koplik斑
风疹病 耳后、颈后、枕后

淋巴结肿大
红色斑丘疹,特别 的出疹顺序,退疹 后有色素沉着几细 小脱屑
退疹后无色素沉着 及脱屑
发热与皮疹的 关系
发热3~4天, 出疹时体温更 高
童\青少年 • 麻疹病后免疫力持久 • 6个月内的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而
较少患病
出疹前5天- -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 -出疹后10天
流行特征
a.分布:全世界 b.年龄:以往<6个月龄婴儿低致病,8个
月—4岁为发病高峰。 建议:麻疹初免年龄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 c.感染类型:隐性感染:轻型麻疹:典型麻疹: 3:2:1。
球菌 环口苍白圈、扁桃 1周后全身大片脱 热
体炎

病原 系
全身症状及其它特征
皮疹特点
发热与皮疹的关
肠道 埃可病 发热,咽痛,流涕,结 散在斑疹或斑丘疹, 发热时或热退后
感染 毒
膜炎,腹泻,全身或颈、很少融合,1-3天消 出疹
柯萨奇 枕后淋巴结肿大
退,不脱屑,有时
病毒
可呈紫癜样或水泡
皮疹
药物
原发病症状
Vit A 补充(WHO)
<1岁 10万单位/日 ×2
年长儿 20万单位/日
对症处理 高热 烦躁 咳嗽
预防 控制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一般隔离至出 诊后5天,合并肺炎延长至10天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儿 被动免疫 丙种球蛋白 0.25ml/kg 主动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

麻疹和风疹的区别

麻疹和风疹的区别

麻疹和风疹的区别麻疹(Masles)和风疹(Rubella)是两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它们都会引发发热和皮疹,但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麻疹和风疹的区别进行详细阐述。

1. 病原体:麻疹由麻疹病毒所引起,它属于麻疹病毒科。

风疹则是由风疹病毒引起,它属于风疹病毒科。

这两种病毒在结构和复制过程上存在差异,导致了麻疹和风疹的不同临床表现。

2. 传播途径:麻疹和风疹都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但麻疹的传播更为广泛,其飞沫可在空气中存活达2个小时。

风疹的传播范围较小,通常仅限于近距离的密切接触。

3. 患病人群:麻疹和风疹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影响。

麻疹主要影响儿童和青少年,而风疹则主要影响儿童和成年人。

麻疹在未接种疫苗的群体中更具传染性。

4. 潜伏期:麻疹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7-14天,而风疹的潜伏期通常在14-21天之间。

这意味着从暴露到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在风疹中更长。

5. 症状:麻疹和风疹在临床症状上也有明显不同。

麻疹在发病初期常伴有高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大约两天后出现皮疹,从头部开始蔓延至全身。

麻疹的皮疹一般持续约7-10天。

风疹的症状相对较轻,在发病初期也会伴有轻度发热、流涕和咳嗽,但一般没有眼结膜炎。

皮疹通常在发病后1-5天内出现,从头部开始扩散到全身。

风疹的皮疹通常只持续3-5天。

6. 合并症:麻疹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尤其是在儿童中。

麻疹可导致中耳炎、肺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此外,麻疹还可降低人体免疫力,导致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风疹的并发症相对较少,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然而,风疹对未孕妇女的感染可能对胎儿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怀孕的早期。

风疹感染的孕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Rubella syndrome)的发生,这可能导致胎儿畸形、聋哑和智力发育不全等严重后果。

7. 预防和治疗:针对麻疹和风疹的最佳预防措施是接种相应的疫苗。

通常情况下,麻疹疫苗会与麻腮风联合疫苗(MMR疫苗)一起接种,这个疫苗在宝宝满1岁时进行接种。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

麻疹健康教育麻疹是一种高传染性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公众的健康。

为了增加公众对麻疹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本文将从病因、症状、预防、治疗以及疫苗接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1.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2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

1.3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道黏膜侵入淋巴组织,然后进入血液,最终导致全身性感染。

二、症状2.1 麻疹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结膜炎等症状。

2.2 出现白色细小斑点(称为 Koplik 斑)在口腔黏膜上,是麻疹的早期特征。

2.3 皮疹是麻疹的典型表现,开始于面部和颈部,逐渐蔓延至全身,呈现红色丘疹和斑丘疹。

三、预防3.1 麻疹是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的,麻疹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

3.2 儿童应按照国家规定的疫苗接种程序接种麻疹疫苗,建立免疫保护。

3.3 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者没有患过麻疹,也可以考虑接种疫苗进行预防。

四、治疗4.1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控制发热、保持水电平衡、缓解症状等。

4.2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外出传播病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3 严重病例需要住院治疗,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和支持疗法。

五、疫苗接种5.1 麻疹疫苗接种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有效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传播率。

5.2 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形成对麻疹病毒的保护性免疫。

5.3 麻疹疫苗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但一般是短暂的,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麻疹的病因、症状、预防和治疗对于公众保护自身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有效预防麻疹的发生和传播,为建设健康社会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病因麻疹 (Measles) 是儿童常见的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咳嗽、流鼻涕、眼睛发炎、咽喉痛、发热及红色斑丘疹。

目前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

麻疹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由于目前越来越多的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在全球范围内麻疹的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每年仍有数十万的儿童死于麻疹,其中绝大多数小于5岁。

发病时,麻疹病毒“寄居”在患者的鼻腔和咽喉部粘膜里,具有高度的传染性。

从患者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这段时间,都有传染性。

当麻疹患者咳嗽、打喷嚏、讲话时,携带有病毒的唾沫会喷入空中。

这些病毒有可能被直接吸入而传染给他人,也可能散落在物体表面,继续存活数小时。

当你将接触过病毒的手触碰嘴或鼻孔,或者揉眼睛时,也会被传染。

麻疹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但在低温中能长期存活。

麻疹的症状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1)潜伏期约10日(6~18天)。

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

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

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但体温稍有下降。

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腹泻等。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

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

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

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

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

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

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

皮肤颜色发暗。

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麻疹在发病初期一般会出现轻中度的发热,并伴有持续性咳嗽、流鼻涕、结膜炎、咽喉痛等症状。

2-3天后会出现特征性的麻疹黏膜斑。

然后体温升至40~40.6 ℃,同时脸部、发际边缘、耳后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略有瘙痒。

皮疹接着迅速向下扩散至胸部、背部,最后累及下肢及足部。

大约1周后,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

麻疹新特点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上得到控制。

但由于人口流动增加,部分儿童麻疹疫苗漏种或免疫失败,加之初免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免疫力逐渐降低等原因,致使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且表现出以下新特点:发病年龄后移过去麻疹发病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1~2岁最多。

现在患麻疹者大多是8个月以内婴儿和7岁以上学龄儿童,成人偶有发病。

成人麻疹中毒症状较重,发热多在39℃~40℃,有麻疹黏膜斑,半数患者皮疹有出血倾向,常伴有嗜睡等症状,但并发症较少,预后良好。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皮疹以斑丘疹多见,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

而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常无麻疹黏膜斑。

出疹顺序先从四肢出现,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麻疹以10月至次年2月为发病季节,普种麻疹疫苗后,发病季节后移至每年3~5月份。

少数人患第二次麻疹,多见于发生第一次麻疹后的两年内。

由于第一次出疹时,年龄较小或病初注射了丙种球蛋白或其他原因,未能激发机体产生足够而持久的免疫力,因而遇麻疹野毒株时,便会再次感染发病。

麻疹并发症虽然大多数麻疹患者能在10-14 天内康复,但大约高达20% 的患者会出现并发症,其中包括:(1)喉、气管、支气管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

由于3岁以下的小儿喉腔狭小、黏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2)肺炎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

艾滋病病人合并麻疹肺炎,常可致命。

(3)心肌炎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4)神经系统并发症①麻疹脑炎发病率较低,一千个麻疹病儿中有1~2个患此病。

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头疼、嗜睡、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脑脊液改变为:细胞数轻、中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多,糖正常。

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②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病情严重,预后差。

但发病率极低,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4~8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

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出现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病、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

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

③其他格林-巴利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5)结核病恶化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病灶,出现结核病的临床表现,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6)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7)妊娠问题:孕妇尤其要小心患上麻疹,因为它会引起流产、早产、低体重儿等问题。

有一种类似的疾病叫风疹(也称德国麻疹),它可能会引起胎儿先天性缺陷。

备孕期的育龄女性,可以在孕前接种麻腮风疫苗,来预防麻疹、风疹等。

麻疹的诊断通常,医生根据麻疹的特征性皮疹,以及口腔内膜细小的麻疹黏膜斑,一般就可以作出诊断。

必要时,医生可通过抽血化验来确诊。

鉴别诊断:应与猩红热、风疹、幼儿急疹等发热、出诊性疾病鉴别。

麻疹的治疗麻疹发病后,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

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家庭护理不要紧张,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

多喝水、果汁、清汤等来补充因发热、出汗而失去的水分;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

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

可使用加湿器来保持空气湿润,以缓解咳嗽和咽喉痛。

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

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麻疹的预防如果你之前患过麻疹,就会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不会患第二次。

1.被动免疫接触麻疹病毒后尽快接种疫苗:包括婴幼儿在内的未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群,如果在接触麻疹病毒后72小时内注射疫苗,能起到保护作用。

即使注射疫苗后麻疹还是出现了,病情往往会更轻一些,病程也会短一些。

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孕妇、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在接触病毒后可注射一种称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来抵御感染。

只要在接触病毒后6天内注射,这些抗体都有助于预防麻疹,或者至少可以减轻症状。

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

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

国内规定麻疹疫苗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

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1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所以通常初免年龄为8月龄,再免疫年龄为18月龄。

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3.控制传染源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

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上妈淘网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