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1

合集下载

荨麻疹(1)

荨麻疹(1)

中医治疗
1.风热犯表:疏风清热,方药:消风散加减。 2.风寒束表:疏风散寒, 方药:桂枝汤或麻
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3.血虚风燥:养血麻疹----西药治疗
①抗组织胺药:选用扑尔敏、赛庚啶、安他乐、 特非那丁、甲氰米呱;
②钙剂:选用10%葡萄糖酸钙、乳酸钙、维丁胶性 钙;
②选用利血平(与多虑平或脑嗌嗪合 用效佳)、维生素C、维生素K、氨茶 碱、雷尼替丁。
③普鲁卡因静脉封闭治疗。 其他:自血疗法、组织胺球蛋白注射。
外治
1.选用1%樟脑炉甘石洗剂或炉甘石洗 剂,日光性荨麻疹可用5%二氧化钛膏。
2.选用香樟木、艾叶、蚕砂、苍耳草、 凌霄花、葎草、冬瓜皮2~3味各适 量,煎水熏洗。
侵犯消化道粘膜时,伴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等症状;
发生于咽喉者,可导致喉头水肿和呼吸困 难;
部分发生于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 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 称为“游风”。
辨证分型
风寒束表 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 得暖则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 浮紧。
辩证分型--风寒型
辨证分型
荨麻疹
中医外科学教研室
概述
含义:荨麻疹是一种皮肤出现风团, 时起时消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瘙痒剧烈,发无定处,可自行消退, 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
中医又称“瘾疹”“风疹块”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识: 禀赋不耐,卫外不固所致: 或因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表; 或因禀赋不耐,又食鱼虾等腥荤风动之物; 或因饮食不节,肠胃湿热,郁于肌肤。 又由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所致: 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又感风邪
适应能力,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以减少诱 发因素。
血虚风燥 反复 发作,迁延日久, 午后或夜间加剧。 伴心烦易怒,口 干,手足心热。 舌红少津,脉沉 细。

成人川崎病误诊为麻疹1例

成人川崎病误诊为麻疹1例
经 治 疗 后 ,病 情 转 归 进 一 步 证 实 该 诊 断 正 确 。
孕 妇血 管 内压 增 高 致 紫 癜 1例
刊 乐栋 ,周 再 高 , 曾 抗 (州 一 医 学 方 院 肤 , 东 广 55) 、 广第 军大南 医皮科 广 州 ll 05
中图分 类号 :R 547 5 .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 编号 :10 —11 (02 3 0 1 O 0 2 30 20 )0 —0 4 一 l 2 讨论 孕妇在 呕 吐 的瞬 间可引 起腹 腔 内压 力增 大 ,气道
疹 。此后 3天 ,皮疹 自上而下 波及全身 ,疹子从 疏到 密 ,体
温持续 在 4 ℃ ~4 ℃ ,院外静 滴 “ 0 l 青霉 素” 病毒 唑 ” 氧 、“ 、“
氟沙 星”无好转 。入 院查体 :体温 4 .℃ ,全 身皮 肤均有 暗 03 红色 斑 。结 合 膜 、
疏松 的部位血 管外 ,引起 皮肤或粘 膜 的瘀 点或瘀斑 。此病 无 需特殊 治疗 。 参考 文献
[ ]马晓璇 ,刘镇修 ,王景学 .儿童血管 内压增 高致 紫癜 5例 [] 1 J 岭南皮肤性病科 杂志 ,20 .7 ( ) 1 O0 1 :5 .
1 临床资 料
患者 ,女 ,2 6岁 ,孕 4月 。缘 于 3天前 无 明
样脱 屑 ,体温仍 在 3 . ̄ 9 5C~4 . ̄ 0 5C,入 院第 四天 下肢 瘀血 性 丘疹 未消 ,面部 又 出现米 粒样 密 集小 水疱 ,并于 2 小 时 内 , 4 自上而下遍及 全身 ,疱 壁菲薄 易破 ,内有微 量清液 ,基底 不 红 ,水疱仅 在表皮层 ,疹子 又 在 2 , 时 内按 自上 而下 的顺 4小 序逐 渐 消退 ,大 片疱皮 屑状 脱落 ,无疤 痕 ,体温 恢 复正 常 。 颌下 、颈部 、腋窝 、腹股 沟 均触 及 05m×05m 左右 之 淋 .c .c 巴结 ,无压 痛。入 院第五天 出现皮肤 、巩 膜黄染 ,黄 疸进 行 性加深 ,伴 皮肢 瘙 痒 ,大便灰 白色 ,心率 5 0次/ ,律齐 , 分 无杂音 ,心音 正 常 。总胆红 素 ( BL 79 m LL T I)6 .u o/ ,直接 胆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

麻疹:历史上最恐怖的瘟疫之一作者:暂无来源:《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2015年第4期文/刘天青小编的话:不论是洲际线或是国界线都无法阻止病毒肆虐的步伐,它能够快速穿越多个大洲,夺取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人类一直与之搏斗的流行病之一—麻疹。

历史上的麻疹从公元7世纪起直到1963年,共有2亿人被麻疹夺去生命。

什么是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呈季节性高发,在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麻疹病毒很容易传播。

对于这种以发烧、咳嗽、红色皮疹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出疹性疾病来说,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

麻疹并非“终身免疫”接种麻疹疫苗后,抗体一般维持10~12年,部分儿童4~ 6年后抗体就全部消失。

抗体消失后的人群又成为易感人群。

此时若再感染麻疹病毒,即会发病,故少数人会患第二次麻疹。

麻疹症状1.会有咳嗽、鼻塞、流涕、咽部充血及声音嘶哑等类似感冒的症状;2.眼结膜发炎、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体温会在2~3天内升高,最高可到40℃;3.脸颊内侧可以看到白色针尖样的斑点,斑点外周有红晕,范围可扩展到口唇内侧;4.麻疹病变有可能波及其他器官,常见的并发症有喉炎、肺炎、脑炎、心肌炎等。

麻疹的传染途径1.麻疹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从接触麻疹病毒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2.麻疹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传播;3麻疹病毒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有90%以上的可能性会发病。

麻疹不是儿童专属,大人也会被传染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加,部分人在儿童时期可能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这导致成人麻疹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成年人患麻疹后症状会比较严重,除了支气管炎、肺炎、腹泻、喉炎等症状,还容易出现肝脏损害。

如何预防麻疹1.麻疹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若去可携带卫生湿巾,以便随时消毒;2. 外出时佩戴口罩;3.凡接触感染源的易感人群应采取隔离措施,需观察21天;4.应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5.室内空气要保持流通,家居勤消毒,衣物清洗要除菌消毒;6.保持口腔、眼、鼻清洁,外出归家后使用具有除菌作用的香皂或洗手液洗手;7.饮食应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多补充水分。

出血性疱疹型麻疹1例

出血性疱疹型麻疹1例

性戒 断症状等为 常见, 因此防 复吸是一个 系统工 程 , 仅靠 一
种方 法 解 决 患 者 的 复 吸 是不 现实 的 , 达 到 长久 控 制 还 需 要 要
家庭 、 个人 和社会 的共同配合。 为防治药 物依 赖工作 者 , 作 应 当积极寻找其他途径 : 如长效注射剂或皮下埋置 , 到长期控 达
少合适 尚无统一标 准 , 少不 能充分 占据阿片受 体 , 量 量大 又 可能会出现一些药物不 良反应 , 故剂量问题仍在探索之 中t 3 1 。 此脱 毒方法 医师认为对多数患者是安全或 比较安全 的,
患者也能够接受 , 但实 际并非如此 , 大多 数患者选 择 了一 般
24 总体疗效判断 . 由医师 、 患者分别评定 , 见表 2 3 、。
维普资讯
实用医药杂志 20 0 6年 l 0月 第 2 3卷 第 l 0期 P a e & P am. o 2 。0 6 l o 1 rc J M d h r V l 32 0 一 0 N .0

l 20卜
泻. 以后集中在周 身无 力、 睡眠困难 、 欲减退上。脱毒后未 食
人 院第 5天患者头面 、 躯干部及手掌 广泛 大疱 形成 , 大疱 其 内液体清亮 . 壁薄 . 疱 破溃大疱有血性分泌物渗 出。 血常规检
查 : C 8 x 0 L L .6 , R 08 6 R C 4 1 x 02 , WB . 1 9 , Y 0 1 7 G . , B . l L 8 / 2 8 ,
3 讨 论
( )2 5 :
4 汤宜 朗.阿片类成瘾的全麻快速脱毒治疗.中国药物滥用 防治杂
志 ,9 7 34 : 19 ,( ) 8
本组 3 0例 。8例脱 毒后常 规每 天服用 N X防复吸 , 2 T 2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

麻疹名词解释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唾液接触到他人的眼、鼻或口腔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通过呼吸道黏膜到达淋巴和循环系统,然后扩散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和典型的皮疹。

麻疹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流涕、咳嗽、咳嗽、结膜炎、光过敏等上呼吸道症状,以及皮疹。

麻疹的发热一般是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3-4天后逐渐退热。

此外,患者会出现原性流涕和咳嗽,咳出的痰一般清澈无色。

结膜炎是麻疹的早期症状之一,患者的眼睛会充血并出现眼结膜炎症状,如不适、眼泪、结膜充血和水肿等。

皮疹是麻疹的典型特征,它往往从患者的面部开始蔓延,然后迅速扩展到颈部、躯干和四肢。

皮疹是红色、斑丘疹性的,常在耳后出现,随后遍布全身。

皮疹估计持续5-6天,然后逐渐消退。

麻疹的并发症较多,主要包括肺炎、中耳炎、结膜炎、角膜炎和脑炎等。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呼吸衰竭或死亡。

中耳炎和角膜炎是麻疹后继发的细菌感染,需要进行适当的治疗。

脑炎是较少见但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常常导致致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水肿、癫痫、智力障碍或死亡。

麻疹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般来说,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来确定麻疹的诊断。

此外,鼻咽拭子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测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麻疹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患者的发热和炎症症状可以使用退热药和抗炎药进行控制。

同时,充分补充水分,保持休息,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尽快康复。

对于并发症,如肺炎和脑炎,医生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预防麻疹主要依靠疫苗接种来实现,一般来说,在12-15个月时接种第一剂次麻疹疫苗,然后在18-24个月时接种第二剂次疫苗。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1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1

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导读: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这种疾病的为宜传染源就是麻疹患者,所以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接触麻疹患者或者是麻疹患者的使用物等,下面小编就介绍一下麻疹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

……
麻疹病毒大量存在于患者的口、眼、鼻等处的分泌物中,患者的痰、尿、血液中也会有大量的病毒存在,所以接触到这些地方产生的物质后就会感染,比如打喷嚏可以污染空气,使得空气具有传染性,吐痰会使得接触痰液的地方出现感染性,同时麻疹不仅仅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还会通过污染的物品感染,比如被子,毛巾等。

麻疹患者一般来说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也就是说出疹前后十天,这个时期患者均具有传染性,其中以前驱期末传染性最强,恢复期患者就不带有病毒了。

麻疹潜伏期一般来说7-14天,多为9-21天。

麻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驱期、出疹期、恢复期。

麻疹早期症状也就是前驱期症状如下:早期会出现发热、流泪、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常常被误诊为感冒,过了三四天后就会出现眼结膜出血,鼻炎加重,咳嗽也加重等症状,并且会出现口腔黏膜有白色的斑点,称为麻疹粘膜斑,麻疹粘膜斑的出现是麻疹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一旦是出现了这种斑点就可以确诊为麻疹。

总而言之,麻疹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疾病,预防这种疾病就需要接种麻疹活性疫苗,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达到预防麻疹的目的,即使是在接触麻疹病毒两日后接种疫苗仍然能够起到预防麻疹的目的。

所以一旦是出现了麻疹病情,可以对出现病情的地区的人马上接种疫苗,可以起到减轻或者是预防麻疹的目的。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麻疹AFP (1)ppt课件

麻疹AFP (1)ppt课件

AFP病例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神经根神经炎, 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 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 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性注射后引发的神经 炎);
麻疹监测--调查与录入
县级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48小时 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完成后48小时内完成录入;
麻疹实验室在收到标本后7天内出检 验结果。
针对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工作要点
参见相应疾病的监测方案和有关技术文件 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
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 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 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该病例不是一个单 一的疾病种类,而是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 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征候群。
2开展主动监测时监测人员应到医院的儿科神经内科或内科传染科的门诊和病房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与医务人员交谈主动搜索afp病例并记录监测结果
2014年麻疹疫情报告情况
麻疹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 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2~3年一 次大流行。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 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AFP病例标本的采集
对所有AFP病例应采集双份大便标本用于病 毒分离。标本的采集要求是:在麻痹出现后 14天内采集;两份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24 小时;每份标本重量≥5克(约为成人的大拇 指末节大小)。
各级医疗机构
负责本医院AFP病例发现与报告工作;制定 本单位监测报告程序和工作制度,在本单位 开展病例的主动监测;在疾控机构指导下组 织开展对预防保健科、儿科、神经内科、传 染科、病案室等相关科室和人员的AFP监测 培训;协助疾控机构进行AFP病例调查、标 本采集并开展主动监测工作;收集、补充 AFP病例的临床资料,提供给辖区疾控机构。

首发于胃黏膜的荨麻疹1例

首发于胃黏膜的荨麻疹1例
DOI 0 3 6 /.s n 1 7 — 3 X. 0 1 0 . 1 :1 . 9 9 j is . 6 3 5 4 2 1 . 4 0 9
1 病 例 摘 要
患者 , 性 , 7岁 , 反 复上 腹 疼 痛 多 年 , 发 女 3 因 再 伴恶心、 呕吐一 天 就诊 。呕 吐 物 内有 少 量 咖 啡样 液
・2 0 ・ 5
国 际 消 化病 杂 志
21 t 5 0 1 n Dg s J g s ,2 1 ,Vo.3 ,N .4 2 1 1 o

病例 报 告 ・
首发 于 胃黏膜 的荨 麻 疹 1 例
张富 花 庄 剑 波 张锦华 陈 丽 袁 菊霞
后患 者 出 现 明 显 上 腹 部 腹 痛 、 心 , 予 胃复 安 恶 给 1 、 0mg 非那 根 2 5mg肌注 ,0mi 3 n后腹 痛缓 解 , 腹 但 部及 上肢 、 颈部 出现 红色 皮疹 并 瘙痒 , 给予 氯 雷他 经 定 1 , 日 1次 口服 抗过 敏 治 疗 , E皮 疹 明显 0mg 每 次 t
体 , 有轻 度 上 腹 部 疼 痛 , 便 血 , 上 消 化 道 出 伴 无 以“ 血” 入 院 。查 体 : P:4 / 0mmHg 无 贫血 貌 , 收 B 109 , 全 身未 见皮疹 , 肺未见 异 常 , 心 腹平 坦 , 突下 轻压 痛 , 剑 全腹无反跳 痛 , 肝脾 肋下 未触 及 。血常 规 : 常 ; 正 幽 门螺杆菌 c呼气 试验 阴性 。患 者既 往对 青 霉素 、 磺 胺、 海鲜及花 粉 等多种 物 质 过敏 , 于高 敏 体质 。入 属
及 胃底 , 明显 异常 。退镜 至 胃窦后 , 胃窦 黏膜 以 无 见 幽 门为中心呈放射 状苍 白水 肿样 改变 ( 2 , 图 ) 胃体皱

x荨麻疹1

x荨麻疹1

荨麻疹
一、病因病机
荨麻疹又称“风疹”,是以异常瘙痒、皮肤出现成片或成团的风团为主症的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又名“瘾疹”。

其特征是皮肤上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疹块,时隐时现。

急性者短期发作后多可痊愈,慢性者常反复发作。

发病原因多因为体质素虚,导致风邪乘虚侵袭而成。

或食用鱼虾荤腥食物,导致胃肠积热,又感风邪而成。

二、配穴
曲池穴(双侧):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穴(双侧):位于手背虎口处,当拇指、食指合拢时,在肌肉的最高处。

三阴交穴(双侧):在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骨后缘。

血海穴(双侧):位于大腿内侧,膝盖上3指宽,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穴(双侧):位于背部,与肩胛骨下缘平齐,背部正中线旁开2指宽处。

三、原理
曲池穴与合谷穴同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疏风清热的作用;膈俞穴为血之会穴,可以起到活血祛风的作用,血海穴、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可以养血活血,提高人体对风邪的抵抗力。

胆碱能性荨麻疹1

胆碱能性荨麻疹1

通常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常规使用阿昔洛韦抗病毒,维生素B。

加维生素B。

:肌注营养神经,止痛药如消炎痛片,口服抗炎作用药物如强的松,可缓解神经后根及神经节处的炎症,但有人认为应用激素可造成病毒扩散。

通过本观察,更昔洛韦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止疱、止痛、结痂时间及病程,使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得到及早改善,究其原因,除更昔洛韦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外,还在于复方甘草甜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三萜皂甙,不但可抑制病毒的增殖,灭活病毒,而且可通过T细胞活化调节作用,诱发1一干扰素产生,使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细胞活化、胸腺外淋巴细胞分化增强,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毒能力拉1。

在抗炎和调节免疫方面,可抑制体内类固醇激素代谢酶而减缓类固醇的代谢,使其作用增强,在表现出激素样作用的同时却很少有激素的副作用;同时表1临床症状比较(x±s)能稳定细胞膜,拮抗炎症递质,具有双向的免疫调节作用。

通过以上三方面机理来杀灭病毒、减轻或抑制受累神经节和神经纤维的炎症反应,同时调节免疫,从而减轻或消除炎症后的神经痛旧。

因此,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更昔洛韦较单用更昔洛韦常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更显著,患者皮疹消退快,疼痛缓解迅速,疗程缩短,且安全性好,无合并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293—297.[2]PompeiR.Glycyrrhezicacidinhibitvirusgrowthandinactivatesvirusparticles[J].Nature,1997,281:689.[3]梁玉华.复方甘草甜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6,(3),23.[收稿日期]20074)1.17[修回日期]2007-03-02中医耳针联合咪唑斯汀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临床观察TheClinicalObservationofUsingBothEarAcupunctureandtheMizollentoTreattheCholinergicUrticaria刘景卫,郝玉,甄翠棉,龚志刚UUJing—wei,HAOYu,ZHENCui-mian,GONGZhi—gang[摘要]目的探讨耳针与咪唑斯汀联合治疗胆碱触}生荨麻疹的临床与药理。

荨麻疹 1

荨麻疹 1

荨麻疹 1中文名称:荨麻疹英文名称:urticaria定义:属皮肤和黏膜的I型超敏反应。

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等活性介质所致,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皮肤斑疹或消化道症状。

应用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病理、临床免疫(二级学科);超敏反应(三级学科)【注释】一种过敏性皮疹,俗称风疹疙疸(荨xún)一种皮肤病。

又称风疹块。

症状是局部或全身性皮肤上突然成片出现红色肿块,甚痒。

乍发乍退,不留痕迹,日或反复数次。

急性的旬日可愈,慢性的往往持续数月。

致病因素复杂,某些食物、药品、虫咬、细菌感染、接触刺激性物质及冷热过敏等,均可能引起此种病症。

荨麻疹系多种不同原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粘膜血管反应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的局限性、暂时性、瘙痒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

其发病机理可以是免疫性(最常见的是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的。

荨麻疹常见的病因有:(1)食物及添加剂;(2)药物;(3)感染;(4)动物、植物及吸入物;(5)物理因素;(6)内脏疾病;(7)精神因素;(8)遗传因素。

按病因分类有许多特殊类型。

症状1.皮疹为风团、潮红斑,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常突然发生,成批出现,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但可反复发作;2.自觉瘙痒,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和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数有发热、关节肿胀、低血压、休克、喉头水肿窒息症状等;3.病程长短不一,急性荨麻疹病程在1个月以内;超过1个月为慢性;4.皮肤划痕试验部分病例呈阳性反应;5.临床的特殊类型:(1)蛋白湅荨麻疹是蛋白湅直接通过肠粘膜吸收所致的抗原-抗体反应;(2)寒冷性荨麻疹又可分为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和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是由寒冷所致的物理性荨麻疹;(3)热性荨麻疹又可分为获得性和遗传性两种,接触热水后在接触部位出现风团;(4)胆碱能性荨麻疹,在热、精神紧张和运动后诱发,多见于躯干和四肢近端,皮疹为1-2mm大小的风团,周围有红晕;(5)日光性荨麻疹,女性发病较多,暴露日光后发病,皮疹局限于暴露部位;(6)压迫性荨麻疹,在较丘疹性荨麻疹重和较久压迫4-6小时后发病,受压部位出现弥漫性、水肿性、疼痛性斑块;(7)水源性荨麻疹,在接触水和汗水后于毛孔周围引起细小剧痒风团;(8)血清病性荨麻疹,其病因为接触异体血清、疫苗、药物等,引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炎和淋巴结病;(9)自身免疫性黄体酮性荨麻疹,发生于月经前期和中期,是由黄体酮所致。

丘疹性荨麻疹_1

丘疹性荨麻疹_1

丘疹性荨麻疹【导读】提起荨麻疹很多人可能都听过,但一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荨麻疹就在我们身边,很多人的皮肤抓挠一下就会出现红痕,这个就叫人工荨麻疹。

荨麻疹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有一种叫做丘疹性荨麻疹,那么丘疹性荨麻疹是什么呢?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百科将为您详细介绍丘疹性荨麻疹,跟着一起来看看吧~荨麻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荨麻疹高发的季节,很多人都会被诊断为荨麻疹。

但是大家一定对荨麻疹的了解不是那么深刻。

荨麻疹的类别有很多种,其中丘疹性荨麻疹是什么呢?丘疹性荨麻疹又称荨麻疹性苔藓、婴儿苔藓。

是婴幼儿及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但成人也可患此病。

往往同一家庭中几人同时发病。

春秋季节发生较多。

本病是一个以症状特点而命名的疾病,实际上本病即为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指昆虫叮咬人类皮肤而引起的炎性皮肤病,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

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临床特点为散在性、性质稍坚硬、顶端有小疱的丘疹。

周缘有纺锤形红晕,自觉瘙痒。

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被蚊虫叮咬的时候,身上会出现红色的红疹,这种症状与荨麻疹的症状有点相似。

但是丘疹性荨麻疹又称为虫咬皮炎,那么丘疹性荨麻疹的症状又是怎样的呢?1、本病好发于婴幼儿童,夏秋多见,有时一家数个儿童同时发病。

2、典型皮损为绿豆或稍大淡红色丘疹,性质坚硬,顶端常有小疱,搔破后结痂,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经搔抓后呈现风团,风团消退后仍恢复原形。

3、好发于躯干及四肢近端,损害数目不定,常分批出现,散在发生或少数簇集,常伴有胃肠障碍,少数患者有时亦有呈现水疱者。

4、病程长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新的皮疹又可陆续出现,因而新旧皮损同时存在,至天气转凉后逐渐痊愈,但次年常又发生。

医治小常识-治疗麻疹(1)

医治小常识-治疗麻疹(1)

医治小常识-治疗麻疹
【症状诊断】
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多见于小儿,潜伏期约八至十二天。

早期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跟结膜充血、畏光等。

两至四天后口腔颊粘膜粗糙,有细小的白点,以后皮肤出现红色斑五疹,自耳后颈部开始波及躯干四肢,疹出齐后热渐退,疹亦依次渐退,而出现脱屑及棕色斑点。

常可并发喉炎、肺炎、中耳炎、口腔炎等。

六个且以内的婴儿,很少患麻疹,半岁到五岁的儿童发病率高。

中医认为,麻疹系时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脾之经所致。

临床上分为潜伏期、初热期、见形期、疹没期。

1.潜伏期: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流,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

这个从病毒侵入人体到第一次病毒血症形成的时期为潜伏期。

潜伏期没有什么症状出现,一般十天左右。

2.初热期:又称前驱期。

由发热至皮疹出现约三天。

发热渐高,咳嗽流涕,目赤灼光,眼睑浮肿,泪水汪汪,神倦纳呆,口腔颊部近白齿处可见白班,舌苔薄白。

3.见形期:又称出疹期。

皮疹开始出现至消退。

约三至四天。

高热不退,肌肤灼热,口渴欲饮,咳嗽加剧,目赤眵多,烦躁或嗜睡,皮肤出现玫瑰样之疹,如针尖大小,扪之碍手,先发于耳后发际、颈部、渐及头面、胸背、四肢。

手掌足底见疹则透齐。

如注射过疫苗等,则症状不典型,手掌足底可无疹。

4.疹没期:又称恢复期。

皮疹按出现的次序消退,皮屑细微如糠
样脱落,留有棕色斑痕,热退身凉,精神爽快,食欲恢复,舌红少苔。

麻疹防控应急预案

麻疹防控应急预案

麻疹防控应急预案麻疹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易于传播和暴发。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建立和执行麻疹防控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讨论麻疹的定义、影响、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以及应对突发麻疹爆发的应急预案。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流鼻涕、红眼、皮疹等。

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脑炎以及死亡。

麻疹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每年有超过100万人死于麻疹,绝大部分是5岁以下儿童。

然而,麻疹可以通过疫苗预防,这使得预防和控制的管理方案得以实施。

麻疹的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口腔和鼻腔分泌物,包括喷嚏、咳嗽、说话等传播。

麻疹病毒在空气中可以存活数小时。

密闭环境可使病毒传播距离更长。

患有麻疹的人患者患病后通常会在感染后的7-14天内出现病症,此时病人可以传播病毒,这被称为潜伏期。

在预防和控制麻疹的过程中,预防是最有效的方法。

疫苗接种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现在,疫苗接种已被公认为控制麻疹和减少患者的主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婴儿在出生后9-12个月接种麻疹疫苗,同时推荐进行第二剂次麻疹疫苗接种。

此外,人们应该避免去麻疹疫情流行的地区,并避免接触有病征表现的患者。

如果在这些地区旅行或居住,人们应该接种麻疹疫苗。

当然,麻疹仍然可能会出现,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疫苗接种的地区。

出现麻疹后,应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措施。

临床医生必须在24小时内诊断,并立即将麻疹病人隔离。

从发病期开始至少四天,患病者应该和家庭成员隔离开来,以避免传播。

那些接触过麻疹的人和未接种麻疹疫苗的人,可以考虑接种疫苗,但需要尽快进行。

此外,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应采取一定的消毒和空气净化措施,以消除病毒。

由于麻疹爆发可能会造成公共卫生危机,这也就引起了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关注和应对。

因此,麻疹防控应急预案应该由有关部门制定并严格执行,以确保最佳结果。

预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成立一个麻疹管理小组,以便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活力不强,对阳光及一般消毒 剂很敏感。紫外线能很快灭活病毒 尽管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34h,但在流 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 病毒耐寒、耐干燥,在-15 ~ -70℃可保存数月 至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自发病前2d至出疹后5d内, 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 有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衣物玩具间接传播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 麻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受母体抗体保护
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通风,温度适宜 眼、鼻、口腔保持清洁 鼓励多饮水,给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二)对症治疗 高热可酌用小剂量退热剂,应避免急骤退热致虚 脱。 咳嗽用祛痰 止咳药 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肌注丙种球蛋白
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1.支气管肺炎: 主要为抗菌治疗:常先用青霉素G每日3万一5万/kg 治疗,肌内或静脉注射,再参考痰菌药敏选用抗 菌药物 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用氢化可的松每日5一 10mg/kg静滴,2一3d好转后即可停用
诊断
典型麻疹诊断: 在麻疹流行期间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者 出现急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 畏光 早期口腔内有科普利克斑即可诊断 在出现典型皮疹和退疹等表现后可确诊 非典型病人难以确诊者可分离病毒及测定病毒抗原 或血清特异性抗体
鉴别诊断
(一)风疹 前驱期短 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轻,无科普利克斑 发热1一2d即出疹,皮疹主要见于面部和躯干,1一 2d即退,不留色素沉着,不脱屑。常伴耳后、枕 后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二) 猩红热 寒战、高热、咽喉痛等 发病第二日出疹,持续4~10天
治疗
2.心肌炎 有心衰者宜及早静注西地兰 重症者同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有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 注意补液总量和电解质平衡 3.急性喉炎 应尽量使患儿安静,蒸气吸入稀释痰液 选用抗菌药物 重症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喉部水肿 出现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流行期间,儿童机构应加强晨间检查,及时发现 患者,暂不接收易感儿入托,做好疫情报告 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d,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 长到出疹后10d。对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隔离检疫 3周,若曾作被动免疫者应延长至4周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易感儿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无 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 院内感染。医护人员要作消毒隔离工作
预防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 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均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我国计划免疫定于8个月龄初种,7岁时复种 接种疫苗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后有低热数 日 接种禁忌为: 妊娠、过敏体质、活动性结核病、白血病 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或免疫功能被抑制者(如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放射治疗等) 凡6周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者,应推迟3个月接种
麻 疹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 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肤出现 斑丘疹为其特征 自从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简称麻疹疫苗)预防 以来,儿童中麻疹发病率有了显著下降,过去多 见的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麻疹性脑炎、精神 异常等也随之显著减少
预防
2.被动免疫 年幼、体弱患病的易感儿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 动免疫 在接触病人后5d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防止 发病 在接触病人6d后注射,可减轻症状 免疫有效期3一8周
麻疹的典型皮疹
麻疹的典型皮疹
临床表现
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 伴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 及肝脾轻度肿大 肺部可闻细湿性罗音 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 理增多 出疹期约为3一5d
பைடு நூலகம்
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 出疹3一5d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 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一2周 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一14d 成人麻疹全身症状多比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鉴别诊断
(三)幼儿急疹 幼儿急起发热或高热3一4d 症状轻 热退后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面部及四肢远端皮 疹甚少,经1一2d皮疹退尽 (四)药物疹 近期有服用或接触药物史 皮疹呈多样性,痒感 伴低热或无热,无粘膜斑及呼吸道卡他炎症 停药后皮疹可渐消退
幼儿急疹
预后
单纯麻疹预后良好 若患儿免疫力低下且有并发症可影响预后 重型麻疹病死率较高
并发症
(四)脑炎 麻疹脑炎发生率为0.1%一0.2%,多发生于出疹后2一 6d,也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内。 与麻疹病情轻重无关。 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高热,抽搐和意 识障碍等 病死率约15%,多数经1一5周恢复。部分患者有智 力减退,强直性瘫痪、癫痫等后遗症。
并发症
(五)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少见,发病率约(1一 4)/100万。 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退行性病变。 患者多患过麻疹,其潜伏期约2一17年。 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退,性格改变,肌痉挛,视 听障碍,脑脊液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多数起病 后6~9日因昏迷、强直性瘫痪死亡。
实验室检查
(三)查多核巨细胞 取初期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 赖特(Wright)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以 出疹前2日至出疹后1日阳性率最高 (四)血清抗体测定 于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各采血一次作血凝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才为阳性 目前有用ELISA法测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疹 后3dIgM多呈阳性
临床表现
除典型麻疹外,其他非典型的临床类型有 (1)轻型麻疹 (2)重型麻疹(含中毒性麻疹和休克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0一6.0)×109,淋 巴细胞相对增高 (二)病原学诊断 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血 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 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 毒抗原 也可采用标记的麻疹病毒cDNA探针,用核酸杂交 方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流行特征
发病率 在疫苗可预防疾病中,麻疹是危害世界最严重的 六种传染病之一 全球每年仍有3500万例麻疹,其中70万儿童死于 麻疹,而且可有严重的并发症,包括少见的亚急 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流行季节 冬春季高发,但全年均可有病例发生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繁殖,通过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毒血症) 病毒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广泛繁殖, 大量病毒再侵人血流,造成第2次病毒血症 出现高热和出疹 病毒血症持续至出疹后第2日
临床表现
4.科普利克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早期诊断 价值 发生在病程2一3d 出现于双侧近第一臼齿颊粘膜上 为0.5一1mm针尖大小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 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一2d内 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似鹅口疮,2一3 日内消失
科普利克斑
临床表现
(二)出疹期 于发热第3一4d开始出现皮疹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 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 底 2一5d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 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 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 皮疹 疹间皮肤正常
发病机制
麻疹发病机制: 一方面由于麻疹病毒侵入细胞直接引起细胞病变 另一方面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在麻 疹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认为麻疹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 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 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d(6一18d),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 可延至3一4周 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可分为三期: 前驱期 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一4d。起病急。 主要表现: 1.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 厥。 2.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 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3. 结膜炎表现,这时眼睑水肿、充血、眼泪增多、 畏光,在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并发症
(一)支气管肺炎 以出疹期一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主要为继发肺 部感染,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 流感杆菌、腺病毒等。也可为多种菌混合感染。
并发症
(二)心肌炎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 的小儿 致心肌缺氧,心力衰竭 (三)喉炎 并发率为1%一4%,2一3岁小儿多见 麻疹病程中有轻度喉炎.因小儿喉腔狭小,并发细 菌感染时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造成 喉梗阻。 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