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表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
测绘规范限差速查表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1-1) (2 )、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1-2)其中:--------左、右角之和360º与之差-------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向角闭合差;n---------三角形个数或计算的测站数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表3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表4 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表5 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技术要求注:当采用单面标尺四等水准测量时,变动仪器高度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表6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表7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
3.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
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
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表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表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0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
注册测绘师考试综合教材所有表格(背诵版)
注册测绘师各种表格1.大地测量表格 1 三角点布设密度表格 2 光学经纬标准型号分类表格 3全站仪分级表格 4全站仪测距标准差注:D为测量距离,单位为千米.表格 5 一、二等导线边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表格 6 三、四等导线边的距离测量技术要求表格 7 基准站间距与定位精度关系表格 5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数据中心的产品服务表格 9 A级 GPS网精度指标表格 10 B、C、D、E级GPS精度指标表格 11 GNSS控制网标石类型表格 12 各等级每千米水准测量的偶然中误差和全中误差表格13 各等级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2.大地测量案例表格 14 一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 15二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16 三等大地控制网技术指标表格 17 各级似大地水准面精度与分辨率表表格 18 各级似大地水准面格网平均重力异常分辨率表格19 各种地形类别的平均重力异常代表误差系统表格20 各级数据高程模型分辨率表格 21 各类地形格网高程中误差表3.海洋测绘表格22 海洋测量平面控制基本要求和投影分带规定表格23 海洋测量控制点精度指标表格 24 深度测量极限误差单位:m表格 25 海底底质分类表表格 26 电子海图分类3 工程测量表格 27 GPS测量主要技术指标表格 28 三角形网测量主要技术指标表格 29 地形图比例尺的选用表格 30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表格 31 等高<深>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32 每平方千米图根点数量表格 33 定线、拔地测量校核限差表格 34 隧道工程的贯通限差表格 35 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4.房产测绘36 房屋面积测算的中误差与限差表格解析界址点的基本精度单位:cm表格 37表格 39地籍图平面位置精度要求6.测绘航空摄影表格 40 成图比例尺与设计用图比例尺关系表表格41 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关系表表格 42 航摄时间的选定原则7.测绘航空案例表格 43 太阳高度角和阴影倍数8.摄影测量与遥感表格 44 摄影测量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表格 45 成图比例尺与航摄比例尺、地面采样距离的对应参考关系表格 46 成图比例尺与数码相机像素地面分辨率的对应参考关系表格 47 常用卫星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对应参考关系9.摄影测量与遥感案例表格 48 区域网加密成果的精度要求表格图49 上地物点相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表格 50 图上高程注记点相对于最近野外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51 DEM格网点相对于邻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表格 52 DEM生产技术指标表格 53 内业加密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及高程中误差表格 541:1000DOM上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及接边限差表格 55 1:5万DOM地物点相对于附近野外表格 56 DOM的接边限差表格 57 卫星影像纠正的控制点数量要求表格 58 控制点残差中误差表格 59 SPOT5、ALOS影像波段与分辨率表表格 60 卫星遥感影像的多光谱彩色合成方案10.地图制图表格 66 比例尺代码表格 67 地图开幅规格表格 68 地形图图幅范围表格 69平面直角坐标网格规定表格 70 经纬网规定表格 71 地形图精度11.地理信息系统表格73 地物要素的符号类型表表格 76 系统技术评价指标及内容表格 77 系统经济评价指标及内容导航电子地图制作表格 78 导航电子地图道路要素表格 79 导航电子地图POI表格 80 导航电子地图背景数据表格 81 导航电子地图行政境界数据表格 82 导航电子地图图形文件表格 83 导航电子地图语音表格 84 车道信息类别(1)区域位置:极地附近选正轴方位投影;中纬地区选圆锥投影.我国1:100万地形图采用双标准纬线正等角圆锥投影<是由赤道起每纬度4度为一投影带,每幅图经差6度,每幅图单独进行投影>.(2)区域形状:接近圆形轮廓的区域宜选择方位投影.(3)东西延伸的区域,在赤道附近用正轴圆柱投影;在中纬度地区用圆锥投影;南北延伸地区多项选择用横圆柱投影.(4)面积对比正确的:常用等面积投影.(5)方位正确的<如地形图、航空、航海图>:用等角投影.(6)一般参考图和中小学教学用图:用任意投影.(7)已成固定模式的:海洋地图都用墨卡托<正轴等角圆柱>投影,地形图用等角横切<割>圆柱投影;我国地形图用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8)我国分省<区>地图常用投影: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南海海域单独成图时,可采用正轴圆柱投影.大于或等于1:50万地形图,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1万按经差3度分带投影,其他按6度分带投影.选择地图比例尺的套框法①选定工作底图②根据图纸规格确定内图廓的尺寸③把内图廓尺寸换算为工作底图某比例尺的相应尺寸④根据计算的尺寸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出图廓⑤套框确定各制图单元所需的比例尺。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1516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m =m =m =±25mm ;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m 。
(2)已知a m =m =±6",β=a -c ,求βm 。
导线测量计算表
-0.0231 -0.0231 0.0343 0.0314 -0.1751 -0.1763 0.1747 0.1783 0.0021 0.0038 0.0025 0.0025
-0.0231 0.0329 -0.1757 0.1765 0.0029 0.0025
-0.0280 0.000 443.1734 0.003 -0.1761 0.001 442.9974 -0.004 0.0015 -0.002 442.9988 0.000
β
° ′ ″
棱镜 改正数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气象 改正 mm -0.1 -0.1 -0.1 -0.1 -0.2 -0.2 0.7 0.7 0.6 0.6 0.6 0.6 0.6 0.6 0.6 0.6 0.8
46.4820 504 503 505 505 504 A A 505 B 46.4890 46.4880 28.1198 28.1170 28.1160 28.1140 23.1360 23.1360 23.1350 23.1350
0.08335 0.00450 0.07338 -0.27165 -0.10260 0.06150 0.21180 -0.24435 -0.09598 0.05165 0.05165
46.4836 46.4906 46.4896 28.1212 28.1184 28.1174 28.1154 23.1374 23.1374 23.1364 23.1364
46.4835 46.4906 46.4895 28.1203 28.1183 28.1174 28.1149 23.1368 23.1373 23.1363 23.1363
导线测量的要求
导线测量的要求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每边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测回数DJ 1DJ 2DJ 6三等302.0131.81/55 000± 3.6610—四等201.0132.51/35000±546—一级100.5175.01/15000±10—24二级60.3308.01/10000± 16—13三级———20.01/2000± 30—12注:表中n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平面控制网的设计 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 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 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各种测量限差规范
I角对于特级水准观测的仪器不得大于10″,对于一二级水准观测仪器不得大2、高程控制水准测量主要技术要求(mm)S为边长(km),H为基本等高距(m),D为测距边长(km),仪器和觇板三、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1 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1)角度闭合差允许值wβ=±5,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三、铺轨基标测量1 一般规定1.1根据铺轨综合设计图,利用调整好的线路中线点或施工控制导线点和施工控制水准点测设铺轨基标。
1.2铺轨基标测设时,应首先测设控制基标,后在控制基标间测设加密基标和道岔铺轨基标。
控制基标在直线段每120米设置一个。
曲线线路除曲线元素点设置控制基标外,还应每60米设置一个。
加密基标在直线线路每隔6米,曲线每隔5米设置一个。
1.3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或按设计要求可设置在线路中线一侧,道岔铺轨基标一般设置在直股和曲股的两侧。
1.4铺轨基标标志按规范要求设计。
2 控制基标测量2.1 控制基标测量方法1)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中线上时,应在直线上采用截距法在曲线上采用偏角法测设。
2)控制基标设置在线路一侧时,可根据曲线要素点和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关系,计算出其坐标后,直接按坐标测设。
3)也可先在线路中线上,测定设置控制基标位置的线路法线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按控制基标与线路中线的距离确定控制基标位置。
2.2 控制基标埋设要求1)基标点埋设在结构底板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点位牢固,外型美观。
2)以±2mm的精度,调整基标标志螺杆到设计位置,并初步固定。
当控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对其进行检测。
2.3控制基标检测的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查控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二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小于5″,距离往返观测各二测回。
控制基标测设形式为等高等距。
2)直线段控制基标间的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控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
导线点复测记录表中误差计算
导线点复测记录表中误差计算《导线点复测记录》表中误差计算中国第四冶金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安顺西秀智能终端产业园区项目部在《导线点复测记录》表(施记表1)中涉及到“角度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导线相对闭合差”这三项,这也是最普通评定导线施测误差的项目。
1、角度闭合差由于市政工程中最常用的是附和导线,所以在此重点阐述附和导线角度闭合差。
附和导线如图:附和导线角度闭合差计算:从理论上说,αCD =αAB +∑β-(n-1)×180°也就是说, αCD =αAB +(β1+β2+β3+β4)-(n-1)×180° 这里的n 是指转角数,即是上图中A 、J1、J2、C 四个点。
但是在实际测量中,观测角β1、β2、β3和β4都存在观测的误差,因此就存在了角度观测值和角度理论值存在差异。
这就是角度闭合差(f 测)。
f 测=∑β- (αCD -αAB +(n-1)×180°) 角度闭合差允许范围(f 容)要分为几种等级。
一级:f 容=±10n (″) 二级:f 容=±16n (″) 三级:f 容=±24n (″)施工控制:f 容=±40n (″)f 测≤f 容2、坐标增量闭合差理论上在上图的附和导线中,点A 的坐标与点C 的坐标相减应和A 到J1、J1到J2、J2到C 坐标增量相加值相符。
但由于测量的误差,这两个值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是坐标增量闭合差。
fx=(Cx-Ax )-(ΔX (A-J1)+ ΔX (J1-J2)+ ΔX (J2-C)) fy=(Cy-Ay )-(ΔY (A-J1)+ ΔY (J1-J2)+ ΔY (J2-C)) 3、导线相对闭合差f=22)f f y x ()(K= f/∑D D ——导线的边长,在上图中为A-J1、J1-J2、J2-C 因此 ∑D=D (A-J1)+ D (J1-J2)+ D (J2-C)K值要小于规范要求。
测角中误差
《工程测量规范》中,根据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网闭合差计算测量中误差公式Mβ(测)=±√([fβ*fβ/n]/N)fβ:角度闭合差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个数 n:计算fβ时测站数规范中规定四等导线测角中误差Mβ=2.5″,允许闭合差=2Mβ√n现在有个问题,如果实测单个附合导线(N=1),实测闭合差为2Mβ√n,然后代入Mβ=±√([fβ*fβ/n]/N)中求导线角度闭合差,则测角中误差为5″,超限迷惑了,然道是单一附合导线不能用此公式计算测角闭合差还是其他的原因,为什么用规范中规定的值去反推会出现这种情况?1、计算三角形闭合差、测角中误差(宜由20个以上三角形闭合差计算)2、当水准网的环数超过20个时还应按环线闭合差计算MW只有大规模作业才计算测角中误差和每公里水准测量全中误差,具体要超过20个闭合差,单个的可以并入其他测区进行计算。
首先要明白中误差的意义(按N次观测的偶然误差求得的标准差称为中误差),单次测量显然是无法计算中误差的。
公式没错,只怪你你当初读书没用功。
以下是引用片段:以下是引用魔刀火火在2007-12-15 17:17:00的发言:《工程测量规范》中,根据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网闭合差计算测量中误差公式Mβ(测)=±√([fβ*fβ/n]/N)fβ:角度闭合差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个数 n:计算fβ时测站数规范中规定四等导线测角中误差Mβ=2.5″,允许闭合差=2Mβ√n现在有个问题,如果实测单个附合导线(N=1),实测闭合差为2Mβ√n,然后代入Mβ=±√([fβ*fβ/n]/N)中求导线角度闭合差,则测角中误差为5″,超限迷惑了,然道是单一附合导线不能用此公式计算测角闭合差还是其他的原因,为什么用规范中规定的值去反推会出现这种情况?请大家帮忙解惑,谢谢四等导线中,测角中误差Mβ=2.5″,允许闭合差=2Mβ√n=5√n,这些是硬要求,必须满足。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精选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
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4-1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及其相对中误差m S/S。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a m=?25mm;按S=4a计算周长和P=a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1=a2=a2=a4=100m,m a=m a=m a=m a=?25mm;按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c m =?6?,?=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a m =?40 mm ,ya m =?30 mm ;S=,?=30? 15?10?,s m =?,βm =?6?。
导线测量规范
欢迎阅读导线测量规范1秒级2秒,6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
度盘配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 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 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两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右角。
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一半。
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差的212测,3410mm15秒,123数的1/3本规范对中、短程测距仪器的划分,短程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m D = a+b×D ()—测距中误差(㎜)式中,mD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b—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km)D—测距长度(km)测距仪器及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及时校验。
当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表时,宜选当地气象台(站)校准。
导线测量记录及计算表.doc
观测日期:天气:成像:仪器型号:仪器编号:
测
站
点
测
回
数
照
准
点
水平度盘读数
盘左盘右
°′″°′″
2C
″
2C
互差
″
(左+右)/2
°′″
一测回归零
方向值
°′″
各测回归零
方向平均值
°′″
水平距离
(m)
平均
水平距
离
(m)
备注
(仪
高、镜
高)
观测:记录:复核:
绘制测图区
比例尺1:500()、1:1000()、1:5000()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记录表(表2)
观测日期:读数半测回数值角指标差一测回竖直角
站测点竖盘位置
点(°′″)(°′″)(°′″)(°′″)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盘左
盘右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数据计算表(表1)
点号
水平角平均值
°′″
往测距离平均值
(m)
返测距离平均值
(m)
往返平均距离较差
(mm)
往返平均距离
(m)
∑
测角中误差计算:
辅助
计算
测距中误差及相对中误差计算:
观测:记录:复核:
导线测量坐标计算表(表2)
坐标增量坐标增量改正后坐标增量坐标
角度
点(m)点
(m)改正数(mm)(m)
号内角观测值
°′″
改正数
工程测量方案常用流程图和表格
第一部分:测量方案可能用到的流程图
和组织架构图
1、工程测量方案的编制流程
2、施工测量仪器管理流程图
3、控制点交桩与复测流程
4、施工测量放样流程图
5、测量内业数据处理流程图
6、工程测量管理组织架构
第二部分测量方案可能用到的表格1、测量仪器配置表
2、一级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3、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4、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5、四等水准测量观测技术要求
6、三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
承包单
合同号:
位:
监理单
编号:
位:
第页
页
共
测量:记录:计算:监理工程师:
7、编制依据表格
8、测量重难点列表。
城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标准、地面平面限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以下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 〃,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限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三、1.隧道贯穿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 以及距贯穿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穿.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3.隧道内限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限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8 J Lmm.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穿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限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2.施工高程测量可采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和区格式木质水准尺,并按城市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往返观测,其闭合差为±20 J Lmm 〔L以千米计〕.3.施工竖井、斜井等地面放样,应设结构四角或十字轴线,放样后应进行检核.临时结构放样中误差为±50mm,永久结构放样中误差为±20mm.4.车站采用分层开挖施工时,宜在各层测设地下限制点或基线,各限制点或基线点的测量中误差为±5mm.有条件时各层应进行贯穿测量.5.采用双侧壁〔桩〕及梁柱导洞法施工时,应根据施工导线测设壁〔桩〕的位置,其测量允许误差为±5mm.6.车站钢管柱的位置,应根据车站线路中线点测定,其测设允许误差为土3mm.钢管柱安装过程中监测其垂直度,安装就位后应进行检核测量.7,始发井中,线路中线、反力架及导轨测量限制点的三维坐标测设置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3mm.8.衬砌环完成壁后注浆后,宜在管片出车架后进行测量内容宜包括衬砌环中央坐标、底部高程、水平直径、垂直直径和前端面里程.测量误差为±3mm.9.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穿测量中误差为±50mm,高程贯穿测量中误差为± 25mm.五、明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检测成果与原成果较差:精密导线点应小于10mm、二等水准点应小于5mm、线路中线限制点应小于15mm o2.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2.1连续墙的中央线放样中误差应为±10mm;2.2内外导墙应平行于地下连续墙中线,其放样允许误差应为土5mm;2.3连续墙竣工后,应测定其实际中央位置与设计中央线的偏差,偏差值应小于30mm.3.结构施工测量3.1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定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应为±10mm.3.2结构边墙、中墙模板支立前,应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线放样边墙内侧和中墙两侧线,放样允许偏差为0〜+5mm.3.3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应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测设在模板上, 并应测量模板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0〜+10mm,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 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为-10〜+15mm.3.4采用盖挖逆作法的结构施工测量应按以下方法进行:1.顶板立模,应在连续墙或桩墙的顶面,每5m测量一个高程点并标定其位置,同时在连续墙或桩墙的侧面标出顶板底面设计高程线,其测量允许误差为0〜10mm;2.中板施工前,应对顶板上的线路中线限制点和高程限制点进行检测,并通过顶板上的预留孔或预留口将这些限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传递到中板的基坑面上,作为支立中板模板和钢筋的依据;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标定在模板上的线路中线限制点和高程点进行检核,其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高程允许误差为0〜+10mm;3.底板的施工测量方法同中板,其中线允许误差应为±10mm,高程允许误差应在-10〜0mm之内.六、结构断面测量1.结构横断面及底板纵断面测量应以贯穿平差后的施工平面和高程限制点及调整后的线路中线点为依据,按设计或工程需要进行.直线段每6m、曲线段每5m测量一个横断面和底板高程点,结构横断面变化处和施工偏差较大段应加侧断面.2.结构横断面测量可采用不低于III级全站仪或断面测量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横断面里程中误差为±50mm,断面点与线路中线法距的测量中误差为±10mm,断面点高程的测量中误差为±20mm.3.底板纵断面高程点可使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测量,里程中误差为土50mm,高程测量中误差为±20mm.七、铺轨基标测量1.限制基标在线路直线段宜每120m设置一个,曲线段除在曲线要素点上设置限制基标外,曲线要素点间距较大时还宜每60m设置一个.2.限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以下要求:2.1检测限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两个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距离往返观测各测两个测回测回较差及往返较差应小于5mm;2.2直线段限制基标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限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2.3限制基标高程测量应起算于施工高程限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限制基标高程实测值与设计较差应小于2mm,相邻限制基标间高差与设计值得高差较差应小于2mm.八、隧道施工测量1.隧道工程的贯穿限差2.隧限差道限制测量对贯穿中误差影响值3.隧道洞内外平面限制测量的等级4.隧道洞内、洞外高程限制测量的等级5.洞内平面限制网导线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2m.6.洞内高程限制水准测量应往返进行,且每隔200〜500m应设立一个水准点.。
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表
JT2
JT4
左
JT3
1°15′39″
1°15′43″
1°15′42″
306.922
306.923
306.923
右
1°15′46″
306.924
左
1°15′44″
1°15′40″
306.922
306.922
右
1°15′35″
306.921
计算:
1、测角中误差
(1)测站JT3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表
测站
后视
盘位
目标
半测回角值
一个测回角值
平均测回角值
半测回距值(m)
一个测回距值(m)
平均测回距值(m)
备注
JT3
JT2
左
JT4
2°09′10″
2°09′03″
2°09′05″
113.574
113.576
113.576
右
2°08′55″
113.577
左
2°09′04″
2°09′07″
(2)测站JT4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3)测站JT2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2、测距相对中误差
(1)测站JT3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2)测站JT4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3)测站JT2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误差基本知识及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
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
即: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即:错误)的出现。
§2衡量精度的指标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方差——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标准差中误差(标准差估值),n为观测值个数。
2.用改正数来确定中误差(白塞尔公式)——适用于观测量真值未知时。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
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二.相对误差1.相对中误差=2.往返测较差率K=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
即:。
§3误差传播定律一.误差传播定律设、…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则有:二.权(weight)的概念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n,则有:权其中,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m,故有:。
精密导线测量
二等精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平均 边长 (m)
闭合环或 附合导线 总长度(
km)
每边测 距中误 差(mm
)
测距相 对中误
差
测角 中误 差(" )
测回数
ⅠⅡ 级级 全全 站站 仪仪
方位角 闭合差 (")
全长相 对闭合
差
相邻点的 相对点位 中误差(
mm)
350 3~5
±6 1/60000 ±2.5 4 6 ±5√n 1/35000 ±8
1、水平角观测
(1)GPS点上或导线结点上观测
由于二等精密导线附合在GPS点上,
在附合导线两端的GPS点上观测时,应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测其他可通视的GPS点,采用方向观测法,
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夹角的平
均观测值与GPS坐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
6″,在导线结点上观测时采用方向观测
法,测回间需要变换度盘。
(2)导线点上观测
离应大于30m。 的导线网。
(5)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规划,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叉的地方及前、后两期工程衔接的地方应布设适量的共用导线点 。
(3)导线点最好选在楼顶,也可埋于地面,但地面 上的导线点位应避开地下构筑物如地下管线等,楼顶上 的导线点宜选在靠近并能俯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车站、 车辆段的一侧。
(4)相邻导线点间以及导线点与其附合的GPS点之 间的垂直角不应大于30°,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不受 旁折光的影响。
(5)综合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规划,在城市 轨道交通线路相交叉的地方及前、后两期工程衔接的地 方应布设适量的共用导线点。
三)精密导线观测
导线测量通常利用全站仪观测,分为水平角测量和边 长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站
后视
盘位
目标
半测回角值
一个测回角值
平均测回角值
半测回距值(m)
一个测回距值(m)
平均测回距值(m)
备注
JT3
JT2
左
JT4
2°09′10″
2°09′03″
2°09′05″
113.574
113.576
113.576
右
2°08′55″
113.577
左2°Leabharlann 9′04″2°09′07″
193.465
JT2
JT4
左
JT3
1°15′39″
1°15′43″
1°15′42″
306.922
306.923
306.923
右
1°15′46″
306.924
左
1°15′44″
1°15′40″
306.922
306.922
右
1°15′35″
306.921
计算:
1、测角中误差
(1)测站JT3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113.575
113.575
右
2°09′09″
113.575
JT4
JT3
左
JT2
176°35′00″
176°34′58″
176°34′59″
193.465
193.467
193.465
右
176°34′56″
193.468
左
176°35′03″
176°34′59″
193.460
193.463
右
176°34′55″
(2)测站JT4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3)测站JT2
,
角度改正值
观测角中误差 ∈ ;
2、测距相对中误差
(1)测站JT3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2)测站JT4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3)测站JT2
, ,
距离改正值
测距相对中误差 <1/60000;
结果:根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131-2012)规定,测量过程符合一级导线测量。
备注:(1)测角中误差 一级导线测量; 二级导线测量; 图根测量;
(2)测距相对中误差1/60000一级导线测量;1/30000二级导线测量;1/10000图根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