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1990~2004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
,
W X, ( i一Xt( 一X ) ) e
× 上 L — — — — — 一 _
,
=
了不少具有 启发性 的研 究成果 [ 6, 4 显示 出空 间分 析 -J
∑( 一 )
f l z
启示。
关
键
词 :地 区经济 ; 索性 空间数据 分析 ; 间相关性 ; 探 空 空间异质性 ; 中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0-3 3 2 o )卜0 3 -5 0 32 6 (o 7 0 0 50
中图分类号 :F 6 . 0 15
近年来 , 间思维 (p tl h kn ) 社会科 学 的 空 sai i ig 在 a tn
速度 空 间相 关 性 的基 本 特征 ; 后 , 19 然 与 90年 人 均
为观测单元; 代表t 冠 年 的均值; W 是空间权重矩
阵oa S n J
的取值处于 一1 1 和 之间 , 绝对值越大表示空 间相关程
为相似的观测值倾 向于在 空间上 聚集 。 1 1 Moa ’ r . rn S_统计量
1 3 L S 1 a i i tr o ai s c t n . IA( cln c os f p t l s i i ) o d a s aa o ao
( 或较低) 观测值的地 区, ① 其相邻地 区的观测值也较 高( 或较低 ) i - g 。Hg Hi h h和 L w L w属于 局部空 间正 O - O
1 S A方法简介 E D
姒 方法是一类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总称 , 它提 供 了测度 空 间相关 性 的工具 , Moa ’ 如 rn SJ统计 量 、
中国GDP的增长过程的变迁分析
中国GDP的增长过程的变迁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连续数十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分析中国GDP的增长过程及其变迁,探寻其背后的经济原因。
19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策,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个时期的GDP增速较为缓慢,但随着改革的深入,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GDP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4%。
这一点与国际上其他新兴经济体相似,如韩国、新加坡、台湾等。
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在中国不断扩大了对外开放和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实现的。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GDP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等因素。
从投资方面来看,小到家庭储蓄,大到国家级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都是以“重投资,轻消费”为发展契机的。
这往往导致了中国经济投资过度,消费能力相对不足。
例如,在21世纪初期,中国的投资占GDP比重超过了45%,而消费占比却下降到37%左右。
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依靠出口来扩大其经济规模。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竞争优势,迅速走向了世界舞台中心。
例如,在沿海城市中,大量的企业涌现出来,生产出大批量商品,被出口到欧美等地。
在这种国际金融运作的背景下,中国的GDP增速始终很高。
不过,从长远来看,单一依靠出口的发展路线并不可持续,需要转向内向型的发展。
一种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正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那就是创新。
随着一些重要产业化学物质的研究和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中国开始注重技术创新,也同时取得了一些成果。
例如,中国的5G网络、高铁、电动汽车、太阳能等技术都在当今世界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都是2.0时代中国GDP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到了21世纪,经济增长开始渐缓。
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红利的消失。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不如过去那样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能源和资源开发转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例如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与投资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紧密联系的全球网络。
在这个全球网络中,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分析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的发展趋势,而且有助于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和经营战略。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是指地区之间互相联系和影响的程度。
在全球经济化进程中,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1.地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由于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地区间的贸易和资本流动。
例如,中国加入WTO后,大量的外国投资涌入中国,中国的出口也飞速增长。
这种联系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紧密,从而促进了区域发展。
2.区域发展更加不均衡尽管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全球化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和竞争,导致区域发展更加不均衡。
例如,欧洲和北美的经济发展要比非洲和拉美要先进和发达,这种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
3.城市化和都市区化的加速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都市区化的速度也在加速。
例如,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50%,而欧洲的大都市区也不断扩大。
这种趋势会导致城市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而农村地区则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不同的因素会影响地区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变化趋势。
以下列举了几个主要的因素。
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球经济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可以促进贸易和交流。
例如,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和资金的流通更加容易和快捷,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
同时,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会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国际贸易。
2.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推进地区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发展。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能够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3.自然资源和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和人口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足够的人口,就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本流入,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空间相关性的发展。
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2000—2010年)
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2000—2010年)作者:许欣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第十届中青年干部经济研讨会论文选登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新的十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也即将迎来十周年。
本文利用2000—2010年的数据,对十年间我国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经济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重新检验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
一、四大区域板块经济增长的数量检验及结论(一)描述性分析1、四大区域板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年度地区生产总值除以GDP平减指数,换算成按1978年不变价表示的GDP;然后除以四大区域板块每年末人口数,得到各地区以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人均GDP数值。
结果显示,2000—2010年,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四大区域板块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采用水平法计算各区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
结果显示,2005年以前,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005年以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增长率高于东部地区。
(二)收敛性检验1、σ收敛检验本文采用人均GDP变异系数来直观地度量σ收敛。
图1中,分别计算了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各省区间的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结果显示,2000—2010年,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东部地区内部也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部地区六省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1692到2010年的0.1686,东北地区从2000年的0.2708到2010年的0.2772,σ收敛均不明显;西部地区各省存在明显的σ趋异。
2、β收敛检验为了验证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和四大区域板块内部是否存在绝对β收敛,建立如下计量方程:Gi,t=α+βlog(gdpi,t-1)+μi,t其中Gi,t为各地区2000—2010年期间每年人均GDP增长率,log(gdpi,t-1)为各地区初始人均GDP,μi,t为误差项。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徐锡志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明显。
各个区域之间都有着商品的贸易、技术流动等各种经济性的联系,所以存在着区域关联。
而区域关联也同时促进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加强我国区域关联性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GDP 以年均百分之九点九的速度在增长,在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接近三十万亿的人民币,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占了百分之八点五,中国这样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国家是如何实现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增强区域关联和加强对外开放。
本文利用空间探索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人口GDP 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区域关联;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区域之间的分割性降低了,使商品和技术等加速了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流动,资源配置的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使外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条件,我国对外开放也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经验,使中国打开了全球化的市场,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现在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示出了区域空间的关联,通过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得出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关联性。
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后,体现出了不同区域间巨大的经济发展,不同地区间的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都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均GDP 水平与区域空间关联的效应在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时必须要以判断不同地区的GDP 为标准,研究不同地区的空间相关性。
测算Morans I 的指数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GDP 的空间相关性。
下图中的Morans I 计算公式中,Yi 表示的是i 地区的人均GDP 观测值,n 是地区数,W 是空间权矩阵,i 的取值范围大于等于负一并小于等于正一。
例如i 值在接近正一时,该地区为空间正相关,接近负一时表示为空间负相关,为零也就是该地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区域经济差异、生产率的分解及收敛分析
区域经济差异、生产率的分解及收敛分析作者:魏下海李树培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以1990—2006年我国29个省区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出各省区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4个成分,考察4个成分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收敛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平均Farrell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落后地区与生产前沿面渐行渐远;我国区域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发散的,尽管物质资本积累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有显著影响,但技术进步最终促使我国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发散效应。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区域差异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5-0032-08一、引言经济的收敛性一直是增长理论乃至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在一个有效范围内的不同经济体,初始人均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有更高的增长率,最终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异趋于消失。
而新增长理论则暗示经济体之间不存在收敛趋势,其理由主要是技术进步的内生性、经济系统的收益递增以及人力资本的外部性。
理论观点的分歧催生了大量的实证检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利用跨国数据对经济收敛性进行大量的经验分析。
Mankiw等人(1992)对OECD国家的初始人均收入和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检验,发现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1](持类似观点的还有Sala.I.Martin等)。
Barro (1997)将发达国家和贫穷国家一起放在同一个计量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不存在收敛现象[2]。
Islam(1995),Caselli、Esquivel和Lefort(1996)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收敛或发散特征[3-4]。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收敛文献更多地集中于对收入收敛问题的研究。
对FDI的长期经济促进作用进行分析.
对FDI的长期经济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一、文献综述国内关于FDI(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实证研究,以钟昌标(2000)、魏后凯(2002)等为代表。
钟昌标(2000)利用1988—1998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五省市的经济数据,得出FDI 与GDP增长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FDI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由强变弱的结论。
魏后凯(2002)构造区域经济生产函数,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在西部落后地区中不具有显著影响。
王成岐,张建华、安辉(2002)的研究显示在经济发达的省份,FDI对经济的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与其相反,贺敬之、孙云(2005)认为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比东部更明显。
通过引入对滞后一年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长期经济效应的分析,钟昌标(2000)得出结论即东部地区外资当年的影响明显比滞后一年的影响(长期经济效应)更为重要,中、西部地区情况也确实表明长期经济效应更明显。
而张盛林、吴海鹰(2005)认为西部地区FDI的外溢相应在两年之后开始明显显现,但短期需求拉动的作用仍然比较明显。
徐晓虹(2006)对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溢出有着乐观的看法,超前两年的区域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超越当年的区域FDI的促进作用。
二、FDI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数据分析对1990—2004年的15年间,中国三大地区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年流入总量情况进行统计(地区总量由地区内各省市年流入量的加总构成),基本情况如图1。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不均匀。
90年代初外国直接投资刚刚开始大规模流入中国时,这种地区差距表现得就很突出,当时东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为29.7亿美元,占比高达93.9%,而中、西部地区比重分别为3.87%和2.26%。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种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善,虽然东部地区吸引FDI的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东部地区的FDI流入量至2007年时仍然是中西部地区总量的近七八倍。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分析摘要: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逻辑前提。
任何区域性经济增长必须依附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进行,不能脱离现实的空间而抽象存在。
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具有异质性,经济空间上要素禀赋是非均匀空间分布的。
区域性要素禀赋的变动意味着异质空间的动态性变化。
通过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空间回归,可以揭示出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即区域性要素禀赋的赋存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在经济达到稳态时的增长率。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区域性要素异质空间一、引言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假设下,传统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在均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将空间因素纳入分析框架。
然而从要素禀赋的角度来看,空间并不是均质的,自然也无法满足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设。
尽管新区域经济学对空间的异质性有所涉及,但是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背后的经济机理的揭示尚不深入,对要素禀赋的空间特性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促使无法深入研究异质空间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并对现实世界中的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
要素的非均匀空间分布,客观上必然要求将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特征引入到理论分析框架当中。
通过将空间维度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当中,探寻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并对区域经济增长做出符合现实的理论判断。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空间研究回顾经济增长具有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它们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在时间维度的经济增长借助最优控制理论而日趋完善的同时,涉及空间维度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仍没有形成主流趋势。
尽管早期的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一直给予关注,但是大多数涉及空间维度的研究却仅仅局限于定性分析。
而真正将空间引入现代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叶,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空间位置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当中,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增长的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散还是逐步收敛?这种扩散或收敛背后的经济原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还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基础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对邻近地区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导致的生态问题。
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经济学理论中,空间溢出效应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时,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是否存在收敛趋势,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文章首先概述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区域经济收敛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等不同类型,以及影响收敛的因素,如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空间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地理邻近性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间的经济互动和发展。
在方法论上,本文采用了空间自相关、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以期更准确地捕捉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和空间依赖性。
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真实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的热点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方法,对区域间的经济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
Solow(1956)的外生增长模型首次提出了收敛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会趋向一致。
随后,Romer(1986)和Lucas(1988)等人的内生增长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收敛机制的讨论,强调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张晓晶和李善同(2003)通过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区域经济差距有所缩小,这引起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收敛性的新关注。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分析及影响因素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空间相关性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本文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
首先,统计分析发现,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呈上升趋势。
通过对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出口额、贸易量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越来越紧密。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化和技术发展的促进,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
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也加强了经济联系,推动了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增强。
其次,细分到不同的区域,我们发现区域内的经济空间相关性也在增强。
这表明,各个区域内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这种趋势可以通过不同地区间的劳动、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来解释。
例如,在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但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流动性的增加,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正逐渐向西部地区扩散。
这种过程加强了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多种多样。
首先,地理位置的因素是决定经济空间相关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相近的地区之间进行贸易和投资更为便捷,联系也更为紧密。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影响经济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原因。
政治稳定有利于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国内外投资,进而增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最后,经济因素也是影响经济空间相关性的重要因素。
例如,不同地区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情况、税收政策等都会影响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的趋势呈现上升趋势。
该趋势得益于全球化、技术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等多种原因。
影响这一趋势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政治稳定和经济因素等。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继续推进,预计区域经济空间相关性将继续增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十分迅猛,这其中,区域经济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以期为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一、东部沿海经济带在中国近代史上,东部沿海经济带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先锋队”,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区域的发展一直十分迅速。
现在,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不断扩张和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东部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潜力也在逐渐提升。
通过加强沿海高速公路、高铁、水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这一区域的交通运输效率,为东部沿海经济带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科技创新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所具备的巨大潜力之一。
着眼于高新技术产业,可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尤其是在信息科技、新能源等行业领域,能够为东部沿海经济带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二、西部大开发区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国家战略之一,旨在全面提升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各种资源的价值也在逐渐释放,尤其是在农产品、矿产资源等领域,这一区域具有着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服务行业也是西部大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之一。
通过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互动合作,打通西部经济与全球市场之间的联系,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推动和谐固原、美丽蓝田、幸福甘南、繁荣巴州等地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
三、中部地区中部地区是乘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角”,这一区域位于大陆内陆,具有着比较独特的发展潜力。
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推动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中部地区也具有着许多传统产业,如钢铁、化工等,这些行业在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同时,中部地区还具有着广阔的文化旅游资源,可以进一步深化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创新。
四、外部环境因素除了以上分析的三个区域外,外部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逐渐成为旅游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形成机制、演变规律以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本文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内涵进行界定,明确其包括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联系方向、网络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发现现有研究在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量化分析、动态演变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和空间。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并从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凝聚子群等角度对其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以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中西部地区逐渐扩散的趋势,同时各区域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同时,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和动力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的认识和理解,也为制定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快速增长,不仅推动了国内消费,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贡献。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深入探究中国区域旅游经济与空间关联结构及其效应,对于理解旅游业的区域发展模式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 经济学毕业论文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经济差异与非均衡经济增长越来越显著,这已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试图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稳态的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1978—2005年间区域经济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从实证角度予以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实证分析表明,增长速度的快慢不因区位因素而异,地区因素对各地人均GDP的增长没有显著性影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逐年增大。
由此笔者得出本文结论:地区创新能力与市场化程度是推动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也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而区位只是次要因素。
关键词: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技术进步An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AbstractAfter the implement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growth in our domestic economy. However, as we keep our country’s economies growing fast, more and more people realize that we cannot ignor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and nonequilibrium economic growth. By absorbing former scholars’ achievements, this thesis aims at making an empirical study for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etween 1978 and 2005 based on economic growth model. Beside, the reasons and roots of such difference are also under consideration. The author hopes to perceive the p roblem of our country’s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more clearly. empirical analyze show that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is not based on the different areas, fixed-asset investment still is the largest power of regional economic, technician improve more and more import for the growth of GDP. So that, regionalinnovation ability and market-deepnes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y are the reason for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s.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Differences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Technician Improve一、导论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差距的来源3彭国华内容提要 本文从部门这个新角度分析了中国地区经济的增长和差异问题 。
分析表明 ,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对省区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达 75 % 。
同时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有显著的发散 ,但 是省区发散并不意味着每个部门都是发散的 ,农业 、工业 、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等部 门是微弱发散的 ,而批零贸易餐饮业则显示出了微弱的收敛趋势。
地区差距的 87 %来源于工业和 其他第三产业。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 ,虽然工业在 1990 ~2002 年有发散趋势 ,但是在 1997 ~2002 年的子时段里出现了绝对 β - 收敛和 σ - 收敛 ,这个新现象值得用未来更长的时间序列来检验 。
关 键 词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部门构成一 引言近年来有很多文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差距问题 。
对 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差距变化 ,不同的研 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即中国省区 ①差距在逐渐拉大 (王绍光 、胡鞍钢 , 1999; 蔡 、都阳 , 2000;林毅夫、刘培林 , 2003 ) 。
但是现有的文献大部分是以省区 (或几个省区如东部、中部和西部) 作为一个单位来分 析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问题。
把省区作为分析单位的一个局限性是掩盖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增长变化情况 ,而部门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即使知道省区经济是发散的 ,但我们不知道部门之间是否也是 发散的 ,更不知道各个部门之间收敛或发散的不同表现。
传统的三次产业是一个较大的概念 ,仅从三次产业这样大部门的角度来分析 ,也会掩盖产业内部更 细层次产业的不同作用 。
因此 ,有必要对三次产业做更细的划分。
如 Chow ( 1993 )在分析中国资本形成 和经济增长时 ,研究了五个部门 (农业、工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 )的情形 ,发现同属第二产业的工 业和建筑业以及同属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在经济增长率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31 个省市
投入的角度分析,资本(包括实物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劳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图1 2008-2016年中国各省市经济集聚的全局Moran’s I注:根据表1的相关数据绘制而成图1表明:从发展阶段的视角出发,2008-2016年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趋势经历了“先升→后降→再升”的发展历程。
根据全局Moran’s I指数的波动情况可将研究期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2009年,全局Moran’s I指数呈现出增长态势,从0.264增加到0.271,反映该阶段中国地区经济存在空间集聚趋势加强;第二阶段为2009-2013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滞后冲击下,全局Moran’s I指数呈现出整体下滑的态势,从0.271下降到0.259,反映出该阶段中国地区经济图2(a)2008年和2011地区经济集聚的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图2(b)2014年和2016地区经济集聚的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局部Moran’s I指数散点图能够更为直观地揭示某省市与邻近省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分析图二,直观可以得出多数省市落在了一、三象限。
具体分析如下:2008年落在第一象限的省市共有17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77.4%;2011年落在第一象限的省市共有21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90.3%;2014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18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7个,两者合计占样本容量的80.6%;2016年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15个,落在第三象限的省市共有8个,两者合计占样本由表三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人力资本(HRit)的P值为0.529,不能拒绝原假设,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另一方面,从系数的符号上来看,解释变量劳动力(LABORit)和人力资本(HRit)的系数均为负值,这也与客观经济原理相背离。
因此,我们猜想模型中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各国之间的区域经济格局不断发生演变,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
一、历史演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技术的限制,大多数领土内部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开发和土地耕种,区域经济格局呈现稳定性。
以中国为例,封建社会时期,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共存,地方经济高度依赖中央管理,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活力。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及交通运输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形成了朝圣大城市的趋势,例如伦敦、纽约等城市,这些城市成为了贸易和行政运营的中心。
同时,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也促进着全球化,区域经济的格局开始趋于全球化,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
二、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
不同的地区自然资源的分配不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如蓝色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海洋资源的丰富度,沿海地区相较内陆地区更有利于海洋产业的发展。
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
2、政治与法规。
政治制度、政策和法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法规,关系到区域内企业的投资、生产和竞争。
例如,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可以鼓励企业在区域内投资,而政府的管制限制则会削弱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3、文化和社会环境。
文化和社会环境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环境 shapes 经济运营行为,市场需求、消费习惯和工作方式都不同。
例如,南京近些年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得以吸引更多投资,增强市的吸引力。
三、结论本文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
空间格局的演变随着世界范围内交通运输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提高而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同时也面临着增长质量不高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时序变化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前、2000年到2010年、2010年以后。
2000年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投入。
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增长质量较低。
2000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政策引导下,制造业快速发展,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明显,但对劳动力和资源的依赖有所下降,增长质量有所提高。
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
政府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型增长,同时积极推动消费升级。
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增长质量明显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
二、地区差异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技术水平较先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产业优势。
经济增长质量相对较高,服务业占比较大,人口素质较高。
2. 中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增长质量相对较低。
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
1.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制造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容易受到波动的国际市场的影响。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是经济增长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沿海地区由于自身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相对滞后。
3. 环境和资源压力: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较大,特别是过去高速增长阶段,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
Analysis on Spatial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作者: 任启龙[1];王利[1];李会[2]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
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110-11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经济发展 空间差异 省域 中国
摘要:选择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以国家5年规划期末年份为时间节点,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综合加权法计算了中国2000年以
来省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结果表明:1)各省域间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实力的提升表现为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2)研究期内各省的经济水平虽均有较高幅度的提升,但东强西弱对比格局基本未变,沿海省份优势明显;3)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北移,经济活力向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省份集聚。
采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三大地带和六大区域的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进
行分析,发现区间经济趋向均衡,区内经济向优势区域集中。
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消费是所选因素中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 间思 维 ( pt ikn ) 社会 科 学 空 S a a t n ig 在 i h l 的许 多 领 域 越 来 越 受 到 重 视 … 。 与 此 同 时 , s E— D 儿 E poa r sa a d t a a s ) 空 间计 量 A ( x lr oy p t l aa nl i 、 t i y s
维普资讯
《 软科学} 0 年. 0 . 期 总 8 2 6 第2 卷 第4 ( 第8期) 0
0回图 固恐围圈圃圈爨瞻 画臼 衙8
19 0 4 0— 0 9 2
张馨之 , 何 江
( 南理 工 大学 工商 管理 学院 , 州 504 ; 州 市社 会科 学院 , 华 广 16 0 广 广州 50 1 ) 140
经 济学 一 等空 间数 据 分析 方 法 取 得 了长 足 的进 展 , 并 得到 了越来 越 广泛 的应 用 , 生 了不 少 具有 启 发 产 性 的研 究成 果 , 示 出空 间 分析 方 法 的强 大 功 能 和 显
适 用性 。
元, 有助于把集聚 、 外部性denc Anal s s of e y i Chi nes Regi e onalEc onom y Gr owt h:1 9 0~2 0 9 04
Z HANG Xi—h n z i,HE Ja g in
(colfB nsA m n t t n S u hn n e i Tcnl y G a ghu5 0 4 ; Sho o  ̄i s d iir i , ot C iaU i rt o eh o g , unzo 16 0 c sao h v syf o G aghuA a e yo Sc l c ne,G a gh u50 1 ) un zo cdm oi i cs u nzo 1 0 f aSe 4
一
、
总性 质 , 故难 以揭 示较 小 区域 单 元之 间 的相互 作用 , 而 这种 相互作 用 可能是 影 响 区域 经 济增长 的重 要 因 素之 一 。另 外 , 地级 区划 单 位 的经 济 增 长 更 紧密地 与城 市聚集 经 济相 联 系 , 地市 作 为基 本 的 区域 单 以
Ab t a t s r c :Th spa e p le DA t o t h p t ld p n e c n l ss o i e e r go a e i p r a p i s ES meh d o t e s ai e e d n e a ay i f Ch n s e in l p r a c pi a t GDP r wt a g o h.A a l f3 Ch n s e i n v r1 0~2 04 p o ie la v d n e o p ta s mp e o 41 i e e r go so e 99 0 r vd sc e re i e c fs a il d p n e c n t iti u in o e in lp rc pt e e d n e i he d srb to fr g o a e a i GDP g o h,s d n ih n t p ta e e d a w r t he dig lg to he s ai ld p n — e c a tr fg o h a d i y a c .Th n i i n ia e ha ,t n e sa ne e r go a o h n e p t n o w n t d n mi s e r t s e t s i d c td t t o u d rtnd Chi s e in lg w r t we mu tt k h n e a to ewe n rg o si t c o n .Atls mp ia in o i a ̄r g o a lc s a e t e i t rc in b t e e i n n o a c u t a ti lc t sf rCh n o e in lpoiy a e pr s n e r e e td.
中 , 而达 到深 化 中国 区域经 济增 长研 究 的 目的 。 从 基 于以上 考虑 , 文 使 用 以地 级 区划 单 位 为 主 本
的统 计 数据 , 19 2 0 对 9 0~ 0 4年人 均 G P增 长 速 度 D
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给出了协 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启示 。 关键词 : 中国 ; 区域经济增长 ; 均 G P增长速度 ; S A方法 ; 人 D ED 空间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0 15 F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1 80 (0 6 0 0 2 0 10 — 4 9 20 )4— 0 9— 4
Ke o d : hn ; e o a eo o ygo h p r a i D rwh E D yw r s C ia rg n l cn m w ; e pt G P g t ; S A; pt l ee d ne i r t c a o sai p n e c ad
引 言
摘 要: 使用 E D S A方法 , 过考 察 19 20 通 9 0— 0 4年 中国 3 1 地区人均 G P增 长速 度的空 间相关性 , 示 了中 国区 4个 D 揭 域 经济增 长的空间相关格局及其变动特征 , 而指 出为 了更 加深入 地理解 中 国区域经济 增长 , 进 必须考 虑地 区之 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