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3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高考知识点解读: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
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除强调“仁义”和“王道”外,又提出“舟水”说,并且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施”的主张。
这样将儒家思想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遭受重创:秦朝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4)确立正统:西汉时,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宣扬“天人感应”学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受到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
(6)开始复兴:隋唐时期,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7)继续发展:宋明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形成新的儒学——理学。
(8)遭遇批判: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2、“百家争鸣”的含义、背景、主要派别及主要代表人、影响。
3、注意点:(1)“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2)孔子和老子代表着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墨子代表着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孟子、荀子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3)当时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是儒家和墨家。
(4)道家是学术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5)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后来被秦王赢政所采用,主要是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迎合了赢政的需要。
(6)法家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思想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依法治国的本质是不一样的。
(7)“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8)“百家争鸣”阶级基础中的“士”主要指的是新兴地主阶级。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人民版
【深入思考儒】家、法家、道家治国思想的不同。 提示:(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是 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 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 和民心。
考点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夯实考点 重点突破
夯实考点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学 人时 派 物代
主要思想
(1)政治方面: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推行“德治
”,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儒 家
孔 子
春 秋
(2)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注重人的全面 发展
【深入思孟考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区别。 提示: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思 想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人时 学派
物代
主要思想
(1)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具有朴素的辩证 老春
法思想 道 子 秋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社会 家
2.太学的创建(b) (1)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 政治管理人才 的官立学校。 (2)意义 ①对教育: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 和制度化的标志。 ②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 积极向学 的风气,有利于传播文化。 ③对统治基础: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有入仕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④对儒学: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1)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还发挥 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特别是发挥 了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4)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 的核心都在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 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制度和促使人向 善。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备知识】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知识整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1)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3)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4)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纲要: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时期的庄子;儒家---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墨家---战国时期的墨子;法家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吴起、韩非子。
2、了解道、儒、墨、法诸家的主要观点道家:老子(李耳,又名老聃,春秋晚期人)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唯心思想);事物有对立面可以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无为而治庄子(庄周,战国人)思想:道是世界最高准则:天道、自然无为;万物无界限和差别;齐物、逍遥儒家:孔子——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被称为“至圣”。
(1)政治思想:“仁”(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克已复礼)、为政以德(2)教育思想:兴办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使人人都有受教育机会。
“因材施教”及全面发展等(3)哲学思想:关注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4)编纂:《诗》、《书》、《礼》、《易》、《乐》(后来亡佚)、《春秋》,统称“六经”。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人称之为“亚圣”。
主张:①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主张“轻刑薄税”;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君轻民贵”。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1)哲学:“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唯物主义思想)(2)政治: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3)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小贴士: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答:批判的继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墨家:墨子(墨翟,战国人)政治思想:兼爱、非攻、尚贤等哲学思想:认识论和逻辑学法家:商鞅(最有名,战国人)思想:实施严刑峻法;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战国人)思想:法、术、势三合一;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改革政治;根据客观规律办事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的开创时期;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表现: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3)评价①实质: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②积极:a.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集权和统一b.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和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c.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①背景:a.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c. 阶级关系: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士阶层崛起;d.文化上: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②主要学派: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
a认为“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墨家——兼爱、非攻。
法家——a法、术、势相结合,加强中央集权;b主张变法革新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儒家学派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
③影响: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传统文化的源头,后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2)思想:a表现:[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政][ 由亲及疏,爱的程度是逐渐降低的。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b求“仁”方法:“忠恕”a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b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c对仁的评价:积极: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a,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b求礼方法:“克己复礼”和“正名”的主张(个人、社会)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要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于是,他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方案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备考提能教学案+练习人民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整合备考提能专题知识整合一、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地位及原因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坚持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正统地位受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晚清时期的借用儒家思想成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外衣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软弱性;封建势力强大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猛烈的批判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学习西方,弘扬科学与民主,宣传西方自由、平等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少的内生驱动力,是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核心要素。
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1PPT课件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概念阐释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和“争鸣”
• 百家争鸣中“百家”意指其多,在当时主 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 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 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 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有巨 大的推动作用。
• 3.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 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
• 诸子百家思想
• 史论一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史料 子曰:“仁者爱人。”曰:“仁者 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 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1.孟子“仁者无敌”的思想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 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 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 疑!” • ——《孟子·梁惠王上》
• 探究 根据史料指出孟子是如何继承和发 展孔子思想的?为此提出了哪些具体的主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 百家争鸣
•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 • 1.孔子的思想 礼 • (1)政治上:提出“仁”与“____”的学
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 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书 鬼神持敬而远 之的态度。 • (2)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 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
易误辨析 百家争鸣和儒学兴起
•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 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含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
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
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 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儒生群体进入政权、士人官僚的“规谏、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造成的,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造成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至秦汉以后,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之谓,实是后起儒家能荟萃先秦各家之重要精义,将之尽行吸收,融会为一。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考点要求:(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2)百家争鸣;(3)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士”阶层崛起。
(4)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2、派别及代表人物(1)道家:春秋老子(创始人,著《道德经》);战国庄子。
(2)儒家:春秋孔子(创始人、至圣);战国孟子(亚圣)、荀子。
(3)墨家:战国墨子(4)法家:战国商鞅、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百家争鸣的诸子思想1、儒家的主要观点(1)孔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代思想、教育、政治家)①核心思想:“仁”、“礼”a.含义:爱人,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②政治思想:德治。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体现民本思想。
)③礼乐思想:“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是保守思想)④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兴办私学。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言行被弟子们载于《论语》。
(2)孟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政治主张:a.“仁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b.“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伦理观:“性善论”。
(实行仁政来回复人的善性)(3)荀子(战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①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
2021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单元总结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
二、全面认识儒家思想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 除其糟粕。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 求,其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 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 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先秦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材料中所述的礼崩乐坏的现象,这与孔子的 儒学观点出现了尖锐的对立,故 A 项正确;先秦儒学并不主张政 治专制,故 B 项错误;根据史实,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恰恰 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十分繁荣和璀璨的一个时期,故 C 项错误; 材料中体现的是新旧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并非二者的融合与发 展,故 D 项错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的阻碍因素。自给自足 的小农经济使得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缺乏经济动力,是阻碍古代科技 向近代转化的主要原因,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非主要原因,排除。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 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 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 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 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 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 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 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 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 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 (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 显的。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 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的发展,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 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非常明 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思想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 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2021高考浙江(学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专题1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 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学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儒家孔子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根底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主张“有教无类〞孟子①提出道德标准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①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①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那么。
③对人类社会的开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主张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异,万物也没有界限和差异,这就叫“齐物〞。
要做到齐物,才能到达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法家李悝①主张“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②用严酷的刑罚加强君权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根据军功制定尊卑爵秩的等级,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②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那么备变〞的主张墨家墨子①墨家学说的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②主张“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和“节用〞等。
③认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条标准。
④提出“取实予名〞“察类明故〞的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开展的重要奉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1.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那么莫假设平政爱民矣〞。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23讲百家争鸣
32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 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 “帝道”。
33
2.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 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 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物”的观点
生了重要影响
法家 思想
李悝 商鞅
18
经济上:“尽地力之教”;政 对中国专制主
治上: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 义政治体制的
起新的政治秩序 建立乃至秦始
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皇统一全国,
按军功授爵;加强中__央__集__权__。
起到了重大作 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
用; 制度
19
法家 思想
42
2.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
在治国理念上 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 治”;等等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
在社会伦理观 “人之性恶”;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
上 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
43
在处理人与自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 然的关系上 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等等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 “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
8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_有__教_无__类__”,注重
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_诗_》《书》《礼》《乐》
《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含解析)一、选择题(24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某学者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基本旨趣是实现人内在的某种理想人格。
那么如果要“实现人的一种彻底的精神自由”,下列主张与之相符合的是()A.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俭”B.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法家的“抱法处势,道法者治”D.道家的“乘物游心,亲近自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彻底的精神自由”这一信息可知,道家的思想与这一主张相符合。
道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所以本题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的思想。
2.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思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道家、儒家、墨家思想各有特色,应该把不同的思想统一起来,于是,组织宾客编写《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
故B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儒学的正统地位奠基,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
这种“转折”是指()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答案】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热点专题复习汇编: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2、原因: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汉代儒学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
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来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璀璨明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纸的发明1.发明(1)秦汉时期,以竹木简牍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
(2)西汉早期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
(3)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
2.传播: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之后传往欧洲。
3.作用(1)地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都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1.发明(1)战国时已有天然磁石制成的司南。
(2)北宋《武经总要》中记载了用磁场磁化法加工的指南鱼,《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2.传播: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3.地位及作用(1)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2)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3)对航海事业、军事和经济生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1.发明及应用(1)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唐末宋初的战争中,已使用火药箭,随后又出现了火炮。
(3)明朝时创造了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2.传播:在12、13世纪,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3.作用: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1.雕版技术:唐代已有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技术(1)北宋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
(2)元代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
(3)明代已有铜活字,印制的代表作品是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3.传播:由波斯传到西方。
14世纪末,欧洲出现木版雕印的印刷品。
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金属活字。
4.作用: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北宋时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1)北宋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
(2)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术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唐代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发展,这使得指南针在北宋时被用于航海。
(4)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发展。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1.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3.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史料一中国古代各时期不同类型科技成果所占比重表(部分)(%)朝代北宋南宋明朝清朝类别史料二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1266年,郭守敬被张文谦推荐给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年,郭守敬向政府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81年,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史料三与西方人相比,中国古人很少思考那些与物质生产发展无关的抽象问题……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数学最大的缺点是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中国明代的李之藻曾致力于西方数学与中国古算术的对比研究,他同样认为,中国古算术最为缺乏的就是西方那种完整的推理系统。
此乃尊崇实用理性的传统使然……古代中国注重功利,重政轻技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只能孕育出诸如农学、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以实用理性为特质的科学形态。
——夏国军《论中国古代科学的特质》[解读](1)史料一呈现了两宋与明清时期不同科技成果所占的比重,注意从表中数据变化找出演变的趋势。
(2)史料二信息“敬授民时”表明中国古代历法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因此中国古代科技具有重视时间和实用的特点。
(3)史料三反映出“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科技缺少了西方的求证、推理,注重实用理性。
[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两宋与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特征。
试答:(2)根据史料二、三,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哪些特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这些特质的原因。
试答:【提示】(1)两宋与明清时期的技术类成果都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的实验成果所占比重下降,科技理论成果所占比重上升。
(2)特质:注重实用理性;缺少严格求证的思想。
原因: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儒家思想中重政治、轻技艺观念的束缚;古代君主专制统治的阻碍。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感悟三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的原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但它们远不如三大发明那么惹人注目:这三大发明古人并不知道,它们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因为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在于:他富有洞察力地选择的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
然而,这三大发明对中国并没什么作用,相反,却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中国的文明根深蒂固,中国的帝国组织渗透甚广,绝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其启示。
[解析]“不同影响”根据材料中“中国……绝不想允许这些发明破坏传统的制度与习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状态”“在西方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启示”根据所学知识从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不同影响:中国,未能破坏传统制度与习俗,没有引发社会转型,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西方,促进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促进欧洲思想解放(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开辟)。
启示:科技作用的发挥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科技能够加速社会发展,也有可能阻碍社会进步。
中国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也阻碍了中西经济技术的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良机。
3.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及文化专制统治,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风气,使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不务实际,科技人才缺乏,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4.中国古代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科技未能发展成为近代科技的重要因素。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郴州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
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C[材料反映出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
] 2.(2019·武汉一模)“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是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宋代科技“呈巅峰状态”的是( ) A.造纸术的发明B.彩色套印技术的使用C.指南针的发明D.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B[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就有了纸,A项错误,排除;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火药在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D项错误,排除。
故选B项。
] 3.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C.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近代科学指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2019·石家庄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D[材料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说明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不是引用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是个例不是普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雅俗共赏——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1.诗的经典(1)概况:《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三百多首诗歌。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3)地位: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的魅力(1)代表作品: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
(2)特点①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②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3)地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3.汉赋的风采(1)演变: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
(2)代表:司马相如、张衡等。
(3)特点:西汉赋作气势恢弘、辞藻华美;东汉小赋兴起,意境清新活泼。
(4)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李杜诗篇万口传”(1)代表:“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诗史”)。
(2)特点: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作品极为丰富。
(3)地位: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5.宋代词苑(1)代表:豪放派代表有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李清照。
(2)特点: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