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液体的压强》说课稿
我的说课课题是《液体的压强》,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第十四章的第二节,内容是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其应用,是在第一节学习完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后提出的,是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也为后一节大气压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⑴.知识和技能
①.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③.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掌握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学会分折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
难点:如何建立物理模型,通过设想推导出液体的压强公式。
二、学生分折
本人所要授课的班级,总体水平相对较好,但乡镇学生较多,平时对事物的接触较少,感性认知也少,在学习液体的压强这一较抽象的概念时,不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也较差,所以授课时,主要由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折得结论。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演示法、科学探究法、假想物理模型法等相结合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方法。教师边演示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折得出结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习方法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液体的压强特点,并能应用这一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态度。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性格、意志、习惯、兴趣等的培养。
四、选用的教具和设备
U形管压强计,两个装有相同体积的水和浓盐水的同样烧杯,玻璃杯,连通器,水,红色的水,自制关于《液体的压强》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程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深海鱼群和潜水艇航行的录像(共约半分钟)。
提问:(1)大家常吃到的带鱼是生活在深海中的,你们见过活着的带鱼吗?为什么?
(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
本人一开始就播放有关的录像,是为了创设情境,引发好奇,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联想,增强感性认识。
再通过两个问题,把他们带入到液体压强的世界中。
然后将一个玻璃杯放在桌面上,点明玻璃杯对桌面会有压强.若往杯子里倒些水,则水对杯底有压强吗?请同学们讨论。
同学们的讨论结果:由于水对杯底有压力,所以水对杯底有压强。
那么,水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其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液体的压强,(板书:二液体的压强)
〈二〉、进行新课
1.液体压强的特点
在投影中播放课本中图14.2-2的照片。(如右图)
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这张照片给你什么启示。
照片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主动从现象中寻找规律的习惯。
学生回答:液体内部有压强,向容器侧面有压强,且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是不是果真如此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板书:1. 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课本81页的实验:
首先结合实物和投影让学生认识U形管压强计(右图),因为学生若不了解压强计的原理,演示实验将无法接受。
然后按照课本81页的演示顺序进行演示实验,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动作、表情、语言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又是刚接融U形管压强计,学生操作起来会花费很多时间,也会发生一些想不到的事故,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同时教师在演示中通过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折和概括能力。
演示实验后,让学生自己把课文中结论处的填空填上去,并让一位同学把结论读一读,加深学生对结论的印象。
(教师总结:这就是液体压强的特点。)
2.液体压强的大小
投影课本图14.2—4的图片(右图),以问答的形式和学生一起说明:由于海底越深,压强越大,所以在海中不同深度,潜水员穿戴不同的潜水服。
这时可让学生回答课始的问题:潜水艇为什么用厚钢板制成,带鱼为什么在浅海或岸上不能存活。
采用问答形式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紧接着提出:某一深度液体的压强是多少呢?能否找到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这时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教师点明,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它的压强有不同于固体的特点。但我们可以设想在某一瞬间液体不流动,这时可把液体假定为固体,用固体的压强公式把液体的压强计算出来。
此时可说是教学的难点,这时采用假想物理模型法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由投影机显示课本图14.2—5的图片。(如右图)
教师分折:如图所示,在一圆柱形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液体,假定某一时刻液体不流动,我们可以设想,在液体的某一深度h处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计算出这个平面上方液柱对这个平面的压强即可得出此处液体的压强。
有了假想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想象,学生再利用前节所学过的压强知识很容易就理解书中的推导过程。
(书中的推导过程略)
推导结果:深度为h处液体的压强为P=ρgh(板书2.液体压强的大小P=ρgh)
3.例题
例题由学生自己阅读完成。
例题的出现可加深学生对刚学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的想想议议让学生自愿举手回答,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连通器
投影显示课本图14.2—8的连通器,同时拿出相同的连通器模型。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会有同学回答:连通器。(板书 3.连通器)
通过投影和提问很自然就把连通器引入到课堂上来。
在分折连通器各容器液面高度有什么特点时,可让连通器分别向左右倾斜,让学生注意观察液面高度是否相同。
由于倾斜后连通器各容器的高低不平,容器内的液柱长短不同,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这时在黑板上画一水平线,把连通器靠近水平线上,让连通器各容器的液面处在水平线上,有了水平标度学生很容易就看出,各容器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借此机会向学生阐明科学探究中建立标度或增加辅助线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态度。
接下来的想想议议可按书中的提示让学生回答,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投影课本图14.2—9的图片—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如右图)引导学生说明图中的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制成连通器的原因。
学以至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5.科学世界—三峡船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