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鄂教版七上语文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 整理制作短文两篇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一)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八、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 ,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七年级语文上册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鄂教版

7、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蝈蝈()祈求()飘逸()斑驳()缥缈()寂寥()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

缥缈:⑵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吧!寂寥:⑶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沧桑:3、填空:⑴《蝈蝈》一文作者,散文家,诗人。

课文以为顺序写作。

⑵《空山鸟语》作者,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

4、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⑴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⑵山上有的是的花、的树,有的是、的岩石、爽飒的风、的云朵。

A、欣赏妖艳婆娑奇异飘荡B、浏览灿烂摇曳奇崛飘逸C、浏览妖艳婆娑奇崛飘逸D、欣赏灿烂摇曳奇异飘荡5、大人和小孩对蝈蝈叫个不停的态度为什么会不同?6、“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这个结尾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同步解读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当然,山上有的是娇艳的花、婆娑的树,有的是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景,都会使你神迷。

但,我说我还是最喜欢听山里的鸟叫。

到山里来,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这时你的心灵便贴紧了山的心灵,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你不懂得鸟的语言吗?我想你应该懂的。

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在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

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进落。

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红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

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短文两篇》练习 鄂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短文两篇》练习 鄂教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触须( ) 祈求( ) 怨言( ) 婆娑( ) 奇崛( ) 爽飒( ) 谛听( ) 迸落( ) 红喙( ) 厮磨( ) 缥缈( ) 寂寥( )2、《空山鸟语》中,作者为什么说“鸟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3、《空山鸟语》一文文笔优美,读起来清新自然,温馨贴切,请从文中找一两句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一下它究竟美在何处?4、《空山鸟语》一文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你怎样理解“鹧鸪是鸟中的诗人或者是诗人的化身”一句呢?6、作者喜欢在山中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听鸟叫,并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听到了“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你应该怎样理解“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7、当作者躺在地上听鸟叫时,便觉得自己的心灵贴紧了山的心灵,该如何理解?8、“山森睡了,鸟儿们静默了”,却又出现了鹧鸪的叫声,这和文中的梦有何关系?谈谈自己的见解。

第二部分:(一)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

”他很自信。

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

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眼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

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

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

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

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乡人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原因:启示:第二部分:(一)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第17课 短文两篇 练习题(含答案)

第17课 短文两篇 练习题(含答案)

第17课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德馨.(xīn)鸿.儒(hóng)陋室铭.(míng)B.案牍.(.dú) 甚蕃.(fān) 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 不蔓.(wàn) 调.素琴(tiáo)D.隐逸.(yì) 淤.泥(yū) 鲜.有闻(xiān)2.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之乱耳..调素琴B.无丝竹C.率妻子..者也。

..邑人来此绝境D.莲,花之君子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仙则名.( )(2)无丝竹之乱.耳()(3)无案牍之劳.行()5. 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问女何所思B.尝射于家圃C.何陋之有D.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两项是()和()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无丝竹之.乱耳。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7.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具有高雅、庄重气质的句子是: 。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陶后鲜.有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及答案
1、记住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2、背诵是为了理解古文内容,培养语感。

3、默写的目的是检查背诵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那么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之”通常有以下五种用法,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的标志(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揣摩作者的精妙构思,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

开头以类比发端,用、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

中间从、、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

最后奇峰突起,列举三位古人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

(2)《爱莲说》以为线索,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争名夺利者的厌恶,对完美道德者的礼赞。

5.理解填空。

(1)《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中表明莲具有高雅、庄重气质的句子是:。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陶后鲜.有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一、双基测评1.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并指出这些词在作用上的一路的地方。

固然,山上有的是______的花、______的树,有的是______的岩石、______的风、_____的云朵;在山上,每一片风光,都会使你着迷。

一路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试比较下面两句话,哪一句好?为何?(1)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义,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2)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绵,重复,透明的情义,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答:3. 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1)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的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恍如在呼唤、祈求什么。

(2)这是梦境,啊!这是在海角孤岛上的奇幻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何等喜欢重温!答:4. 《空山鸟语》最后说“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阅读《蝈蝈》“整个白天……喃喃自语地说。

”一部份,完成5-7题。

5. 用简练的语言归纳这部份的内容。

6. “它咬破笼子,逃走了。

”真的是如此吗?说说你的理解。

7. 《蝈蝈》一文表达了如何的寓意?二. 能力迁移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

心田上的百合花(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何时,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方才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可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非是一株野草,它的心里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式,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尽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周围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恰恰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包,而是头脑长瘤了。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

(2)朗读并背诵全文,体会文章精妙的构思和音韵美。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及文章主旨。

《短文两篇》练习题一、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汉字注音。

陋()馨()儒()牍()案()苔()2.读拼音写汉字。

yū泥() zhuó清涟() xiè玩()隐yì() xiǎn有闻()3.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①惟吾德馨()②阅金经()③谈笑有鸿儒()④亭亭净植()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斯是陋室()⑦濯清涟而不妖()⑧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⑨陶后鲜有闻()⑩宜乎众矣()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5.填空。

①《陋室铭》作者_________,是_______朝诗人。

②《陋室铭》中押韵的字是名、______、______、青、_____、经、_____和______。

③《爱莲说》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宋代________家,学者称他_______先生。

④《爱莲说》以________和________衬托莲。

⑤“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_______或者________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陋室的环境。

⑦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③无案牍之劳形。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二、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3、短文两篇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3、短文两篇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3、短文两篇篇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练习鄂教版第23课短文两篇枭逢鸠和穿井得人导学练测资料包一.课文导学【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安:疑问代词,哪里.徙_?:迁移,搬迁.枭_i??o:一种形似猫头鹰的大鸟.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去?子,对对方的尊称.将,打算,准备.之,到.犹:还.溉g?i汲j?:洗涤东西和打水.汲,水下面井里往上面打水.闻而传之:听到(这件事)后去传布这件事.闻,听到.而,顺接.国人道之:国都的人都说这件事.国人,指国都的人.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国的君主听到了.于,被.得一人之使:需要一个劳动力使唤.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今江苏沛县人.皇家后裔._岁担任练官,汉元帝时因多次上书批评时政,检举宦官专权误国,两次被捕入狱.罢官.汉成帝时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在校理图书中,他编著了>.>.>等类书.还撰成了>,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还著有经学著作>.>等.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在今河南省)人.原为富商,在赵国都城邯郸曾与当时作为人质的秦国公子子楚交往,后人秦游说华阳夫人,立子楚为太子.子楚继承王位(即庄襄王),任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庄襄王死后,_岁的嬴政继位为秦王,吕不韦继任相国,称为〝仲父〞.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公元前238年,嬴亲自理政,次年吕不韦被免职,后忧惧自杀.2.相关知识:>为西汉刘向所编著,成书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_年).流传中有所散失,后经北宋文学家曾巩等人校理,今本共_卷.即分_个门类,如〝君道〞.〝臣述〞.〝贵德〞.〝尊贤〞.〝修文〞.〝谈丛〞等.内容多为采辑前人和当时人各种书籍中(包括今已失传的古籍)的史事传说,格言警句.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生动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炼,清新隽永,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笔记小说的创作颇有影响.>的编著目的是劝善惩恶,弘扬教化,它虽被归入〝儒家类书〞,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儒家的思想学说,还兼收诸子百家的观点.>,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命他的门客集体撰写.全书_0篇,由_ 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又称这部书为>.该书由于是集体著述,思想很不统一.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名家.农家各派的学说,后人称它为〝杂〞家的代表著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创作有显著影响.东汉高诱注本为善.【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则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1)事情由本质决定,不是因地点.环境决定.(2)没有自知之明,不在主观上改了自己的观点,只想从客观上改变环境,结果是不能解决问题的.(3)一个人沾染上坏毛病,如能力求改正,仍能获得人们的信任;若一味埋怨环境,迁怒别人既无济于事,也没有出路.>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二.文章脉络短文>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第一层(第l.2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第二层(第3.4)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第三层(第5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短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三.写作方法>幽默风趣.故事中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d?i(需要)d?(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按:丁氏原意是:需要一个人,念〝d?i〞,而别人误认为是:得到一个人,念d?.)四.参考译文>(有一天),枭碰见了鸠.鸠问枭:〝您打算搬到哪里去?〞枭说:〝我打算向东方搬迁.〞鸠又问:〝为什么呢?〞枭说:〝家乡的人都厌恶我的呜叫声,所以我要东迁.〞鸠说:〝你(如果)能够改变你的呜叫声,那就行了;(如果)不能改变你的鸣叫声,即使你搬到东边去了,那里的人也会厌恶你的声音的.〞>宋国有一姓丁的人家,因为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或洗涤衣物,所以常有一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好井后,他家的人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一个人.〞有人听说以后就传给其他的人,说:〝丁家打井,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议论这件事,并传到宋国国君那儿.于是,宋国国君就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姓丁的人说:〝(我说的是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不是说从井中发现了一个人.〞【练习解答】一.鸠对枭东徙的态度是不赞成的,因为他认为枭若不改变叫声,东徙就无济于事,根本不能解决问题.鸠的看法说出了事情的实质,是聪明的,对枭会有启发;而枭贸然东迁是草率的.另外换一个角度看,枭鸣是它的本性,如果它不鸣,则不为枭.所以枭鸣不一定有过.若碰到别处的〝乡人〞能理解.容忍它,也许它东迁不无道理.二.告诉人们不可轻信传言并盲目传布,说话.念词不要产生歧义等.三.1.告人/曰:〝吾/穿井/得(d?i,需要)一人.〞2,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d?,得到)一人.〞3.丁氏/对曰:〝得(d?i)一人/之使,非/得(d?)人/于/井中也.〞【类文品读】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非吾所以处子①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1.翻译下面的句子.(1)常嬉为墓间之事.(2)此可以处吾子矣.2.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3.>与>两篇文章都谈到环境与人的关系,两文的观点似乎是相反的,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参考答案:1.⑴经常把墓间的事当作游戏.⑵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环境与人的成长.成才有很大关系,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发展,不好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二.同步练测一.基础知识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枭逢鸠()③子能更()鸣⑤溉()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①我将东徙徙:②子将安之安:③乡人皆恶我鸣皆:④子能更鸣更:⑤犹恶子之声犹:⑥吾穿井得一人得:⑦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 闻:3.翻译下列句子.②我将东徙() ④犹恶()子之声①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②子将安之?③闻之于宋君.④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5.〝穿井得人〞的故事原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6.解释下列多义词.⑴以:一儿以日初出远()以故东徙()⑵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⑶之:犹恶子之声()国人道之()⑷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二.同步解读枭逢鸠.鸠曰:〝于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徒.〞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6.本文显然届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看)7.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你怎样看枭的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续写一段故事结局.续写: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三.美文赏读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①. 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②,阖其扉,潜窥③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④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⑤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⑥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⑦顶毛,口纥⑧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选自蒲松龄>篇二: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3.短文两篇_枭逢鸠_穿井得人_学案323 > 导学案三维目标:1.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注重诵读和积累.2.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①枭逢鸠() ②我将东徙()③子能更()鸣...④犹恶( )子之声⑤溉()汲..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①我将东徙: ②子将安之:③乡人皆恶我鸣: ...④子能更鸣: ⑤犹恶子之声: ⑥吾穿井得一人: ...⑦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 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能熟练通畅地朗读课文.(1)接龙读句子.其他学生听读,发现错误可立即指出.(2)全班齐读课文.二.合作探究1.翻译下列句子.①子将安之? . ② 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③闻之于宋君. . ④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理解课文内容,用原文中的词句填空.因〝〞枭打算〝.逢鸠,鸠认为如果不改变鸣叫,东徙就没有意义,建议它〝〞.3.鸠的建议告诉我们:.4.穿井得人的故事原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5.总结寓言的特点.>这则寓言,通过袅的故事告诉人们:>这则寓言三.交流展示.四.课内知识分层训练:1.古今异义安(古义:今义:)更(古义:今义:)恶(古义:今义:)以(古义:今义:) 2.词类活用以故东徙().3.解释下列多义词.⑴ 以: 一儿以日初出远()以故东徙()⑵ 闻: 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宋君()⑶ 之: 犹恶子之声()国人道之()⑷ 于: 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特殊句式倒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面对鸠的劝告,枭会怎么做呢?请你续写故事.五.拓展延伸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 非吾所以处子①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嬉为贾人②炫卖③之事,母曰: 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④揖让⑤进退⑥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①处子:安顿我儿子.②贾(gǔ)人:商人.③炫卖:沿街叫卖.④俎豆:祭祀器皿.⑤揖让:打拱作揖礼节.⑥进退:进退朝堂的礼仪.1.翻译下面的句子.(1)常嬉为墓间之事.翻译:(2)此可以处吾子矣.翻译:2.本文谈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有一句成语与孟母三迁的故事非常接近,这个成语是什么?.3.>与>两篇文章都谈到环境与人的关系,两文的观点似乎是相反的,你是怎样看待环境与人成才的关系的?篇三: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23.短文两篇_枭逢鸠_穿井得人_学案123.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来理解文意3. 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提倡个性化解读文章.二.重点与难点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三.学法与要求一是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二是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四.学习过程活动程序:【活动1】预习导学1. 读准字音(课下)枭()东徙()恶我鸣()更鸣()溉汲()2.辨明词义(1)古今异义安:古义:今义:恶:古义:今义:(2)词性活用东 :(3)一词多义.之:闻之于宋君子将安之得一人之使闻:有闻而传之者闻之于君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故东迁于:闻之于宋君非得一人于井中3.重点句子(1)子将安之?(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3)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4)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5)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个.〞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活动2】学习研讨学习>1.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2.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3.短文>以鸠与枭的二问二答,鸠的一句评论作结.只叙事,不点出寓意.课文将其分为5节,可分三层.第一层(第节):鸠问枭答(一),知枭东迁.第二层(第节):鸠问枭答(二),知枭东迁原因.第三层(第节):鸠启发枭:除非你能改变叫声(叫声是各类动物天性决定,一般是不可能改的),否则东迁是徒劳的,东边的人也会〝恶〞你之〝鸣〞.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谈谈你的看法学习>1. 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短文两篇》练习题及答案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1.解说下边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徙:(2)村夫皆恶我鸣恶:(3)子能更鸣,可矣子:更:(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溉汲:(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道:闻:2.解说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安:之:(2)村夫皆恶我鸣皆:(3)东徙,犹恶子之声犹:(4)闻之于宋君于:3.翻译下边的句子。

(1)子将安之?(2)村夫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见解?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本来是一场误解,造成这个误解的原由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迪?原由:启迪:第二部分:(一 )枭逢鸠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村夫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可以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明显属虚假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7.枭要向东迁徙的原由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8.鸠的态度对枭必定有很大影响,请睁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怎样办理自己与环境的问题,请说说你的见解。

(二)瞎子摸象《涅盘经》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说明: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以下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说明。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 .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 .象 B .同样 )()11.用现代汉语表达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迪?13.你身旁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1.(1) 迁徙 (2) 厌烦 (3) 你;改变 (4)清洗、取水 (5) 说;听 2.(1) 哪里;到 (2) 都 (3)仍是 (4) 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 老乡都厌烦我的喊声,因此我要向东迁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第一部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我将东徙
徙:
(2)乡人皆恶我鸣
恶:
(3)子能更鸣,可矣
子:
更:
(4)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溉汲:
(5)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道:
闻:
2.解释以下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子将安之
安: 之:
(2)乡人皆恶我鸣
皆:
(3)东徙,犹恶子之声
犹:
(4)闻之于宋君
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将安之?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5)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

4.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5.“穿井得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第二部分:
(一)
枭逢鸠
枭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6.本文显然属虚构的故事,是一则。

(按文学作品分类来看)
7.枭要向东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枭东徙?
8.鸠的态度对枭一定有很大影响,请展开合理想象,用一段续写故事的结局。

9.本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处理自身与环境的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
瞎子摸象
《涅槃经》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注释:
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10.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A.摸B.接触)()
②汝见象类何物?(A.象B.相同)()
11.用现代汉语叙述画线部分的内容。

12.这个成语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3.你身边有没有“瞎子摸象”这样的现象呢?请举出一两例。

《短文两篇》答案
1.(1)迁移(2)讨厌(3)你;改变(4)洗涤、打水(5)说;听2.(1)哪里;到(2)都(3)还是(4)表被动,“被”3.(1)你将要到哪里去呢?(2)同乡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3)有个听到这件事并把它向外传播的人。

(4)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

(5)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4.反对态度。

鸠的看法很对;只有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是积极的生活之道。

5.原因是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启示是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6.寓言7.周围人很讨厌他,他与环境格格不入。

枭东徙,是消极逃避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8.略9.人与环境的关系,应该是自身去适应环境,而不能让环境适应人!所以,应该通过改变、提高自己,达到适应生存的目的。

10.①A②A11.提示:可以大胆想象瞎子摸象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心理活动。

12.示例:看待事物要有全局的眼光,切忌以偏概全。

13、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