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隆阳区实践谈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
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知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耕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因此,如何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
通过农耕,人们学会了选择优质的种子,使用合适的耕种工具,掌握了耕作、种植、收割等一系列农业技术。
同时,农耕文化还培养了人们的勤劳、坚韧和耐心,让人们学会了顺应自然规律,珍惜资源,追求稳定和谐的生活。
二、农耕文化的现状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农耕文化逐渐被遗弃。
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农村,投身到城市的现代化生活中。
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使用,使得传统的农耕方法逐渐被取代。
这种现象导致了农耕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农耕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农耕文化代表了民族的传统和根基,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其次,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生活智慧,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次,农耕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塑造健康、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四、农耕文化传承的方法与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农耕文化研究机构,组织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调研活动。
同时,要建立农耕文化传承基地,为广大农民提供学习农耕知识的平台。
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农耕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加入到农耕文化传承的行列中,通过举办展览、讲座和比赛等活动,宣传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美好所在。
五、展望农耕文化的未来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过去农耕时代的见证,更是对未来农业发展的宝贵经验。
乡村振兴新篇章: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新篇章:保护利用好农耕文化遗产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在文明价值上具有重大的传承意义。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农耕文化又在扮演着发展乡村旅游、创新农村农业发展道路的角色。
目前,在国内很多农耕文化遗产地,利用农耕文化,对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社会和谐、乡村生态健康的总体协调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种做法很有创意也更有意义。
谱写新时代云南乡村振兴新篇章,必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结合云南实际,要重点突出几个方面工作。
其一就是要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
高原、山区等独特的地形地貌,让云南不仅保留着森林、梯田、水系、村寨等享誉世界的农业特色,盛产云茶、核桃等地域特色食品,还有一大批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景观。
尤其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更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
总之一句话,云南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
然而,在一些地方,把保护传承农耕文明和利用农耕文化混为一体,在对农耕文化遗产进行大肆改造之后,就把它当成经济发展的平台,利用这些资源优势,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实现经济的发展。
纵观这些大肆扩张的农耕文化旅游产业,无不都走入了装扮景点、开门招商等同质化的误区,让这些农耕文化遗产一方面沦为生财的道具,一方面又在其本质上遭受不合理、不合法的“革新改造”,让农耕文化遗产的本色尽失,乡村的原始家底也被掏空。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时代命题,是我们必须完成的新时代答卷。
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很有必要摈弃重发展、轻保护的做法,真正把农耕文化遗产保护落实好。
只有在保住农耕文化遗产底色、留好农耕文化遗产家底的基础上,才能让富有高原特色的农耕文化遗产成为云南的底色,演绎成全省乡村振兴的不竭资源和永续前进的“动力源”。
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
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身边的农耕文化(实用19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优秀作文可以触动人心,激发读者思考,我们需要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思路。
守护绿色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道
守护绿色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之道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城市化的浪潮似乎要将一切传统与历史的痕迹抹去。
然而,深植于土地中的农业文化遗产,却承载着人类与自然相依相存的记忆和智慧。
保护与开发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往的一份致敬,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把钥匙。
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它们是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包括传统的耕种方式、生态农业系统、农事节庆等。
这些遗产不仅记录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保护工作需谨慎而细致。
首要任务是进行普查和评估,明确哪些农业文化实践具有保护价值,制定相应的保护目录和标准。
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保护区域,禁止破坏性的经济活动。
此外,加强对当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成为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开发工作则要注重可持续性。
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不是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要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提升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比如,利用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特色农产品,打造品牌,将传统农业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文化旅游产品。
在这一过程中,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保护与开发之间并非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保护为开发提供了基础和资源,开发又为实现更好的保护提供了资金和动力。
关键在于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确保在开发中不破坏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生态结构,在保护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我们能够确保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同时,适度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些遗产,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在未来的岁月里,农业文化遗产将继续扮演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角色。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我们有责任将这些遗产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继续滋养着人类的生活与心灵。
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推进情况
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推进情况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政府也开始大力支持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在政策层面上,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支持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政策措施。
例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加强农耕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在实践层面上,各地也积极推进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
比如,一些地方成立了农耕文化保护协会,开展了相关的调研和保护活动;还有一些地方建立了农耕文化博物馆,收集、展示了大量的农耕文化遗产;同时,一些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农耕文化传承保护中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投入。
同时,一些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还存在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总之,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向前推进,政府、民间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都需要加强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共同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家乡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家乡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家乡是一座富饶的农业城市,拥有丰富的传统农耕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传统农耕文化逐渐被淡忘。
本文将探讨家乡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一、传统农耕文化的意义传统农耕文化作为家乡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
首先,它代表了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经验和技巧。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还反映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产物。
再者,传统农耕文化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传统农耕文化的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家乡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首先,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得传统的农耕方式显得落后和低效,许多年轻人对此失去了兴趣。
其次,农业产业化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导致农耕文化逐渐流失。
再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媒体的影响也加剧了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遗忘。
三、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家乡的传统农耕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1. 教育与宣传通过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与宣传,增加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农耕文化展览和讲座,以及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发布相关内容,提高农耕文化在大众中的认知度。
2. 扶持与激励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工作,例如提供经济支持和奖励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人。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并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农耕技巧。
3. 文化活动与节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和节日,如农耕文化节、农耕技艺比赛等,让人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农耕文化。
同时,利用这些活动和节日,向公众传授农耕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4. 保护与修复农耕遗产将家乡重要的农耕遗产物件进行保护与修复工作,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或农耕文化主题公园,并定期举办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使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家乡的农耕文化。
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农耕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生产方式之一,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业技术,更是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农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它代表着先民们世世代代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传承农耕文化不仅可以使后代了解先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更能够引导现代人们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
此外,传承农耕文化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激发人们对乡村生活和农耕精神的热爱,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二、传承农耕文化的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育传承:将农耕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设相关的农耕文化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农田、农村等地,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2. 社区互动:建立农耕文化社区,定期组织农耕文化活动,如农耕技艺比赛、农耕经验交流等。
通过社区的互动,让居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 传统乡村旅游:利用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将乡村民俗、农耕技艺等作为旅游景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同时,通过旅游的方式,向他人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4.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加大对农耕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力度,推动其得到国家级保护,并通过展览、出版等方式向公众展示。
三、发展农耕文化的意义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为了推动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发展农耕文化可以促进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提高农民对农田的管理、农作物的种植等方面的认识和技能。
隆阳区乡耕文化作文
隆阳区乡耕文化作文悠悠隆阳乡耕情它是浪漫的代表;它是享受午后时光的伴侣;它更是保山对外开放,吸引大众味蕾的产物——咖啡。
省城一路向西,越过重重高山,穿过架架桥梁,绿树掩映中,公路盘曲如蛇。
“大蛇”通向的地方,有烟火袅袅升起。
被一片朗润山色所围绕起来的,正是保山坝子。
“坝子”是高原上的小盆地,季风攀上云贵高原,徘徊在此,带来水和热。
她有着哀牢古国的传奇色彩,她孕育了梁金山,艾思奇等国家栋梁,更培养出杨善洲这样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为国家添砖加瓦。
哀牢古国曾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朝代更迭,唯一屹立不变的是高黎贡山。
横断山脉南北跨越,连绵群山之间有一明珠,四季苍翠,奇观锦绣,造就了著名的高黎贡山风景区。
在保山隆阳区有这样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潞江坝。
它是傣族的聚居地,这里一年四季草木青葱,花果飘香。
拥有着独特的亚热带河谷气候,湿润的空气中渐渐多了一缕新的气息......享誉世界的小粒咖啡在这里成长壮大。
“浓而不苦,香而不烈,香味醇和,含油丰富,果酸浓厚,回味持久。
此乃咖啡中的上品”,这是国外咖啡专家对保山小粒咖啡的评价。
是什么时候呢?大约是20世纪吧,法国传教士将咖啡树苗带来中国,至此拉开了云南小粒咖啡种植的序幕。
万亩咖啡庄园在此群聚落户,放眼望去怒江的环抱,招摇的木棉花都簇拥着咖啡庄园,像是保护更似陪伴。
我喜欢潞江坝别具一格的气候。
在潺潺而下的江水之上,潞江大桥连通两岸,汽车刚一过大桥,迎面就能感受到热风扑来,无论春秋冬夏。
一江之隔,却有两种世界。
充足的水热条件给潞江坝带来丰富的物产,个头肥大的芒果是其一,更为出名的还要数小粒咖啡。
每年3-4月份,潞江坝咖啡种植区化身沐浴了香氛的少女,淡白色的咖啡花散发出清浅的像是茉莉花的香味,花香飘散开来,撩拨在游人的鼻尖。
我总爱极了那小小花朵,五角星光芒似的幼嫩白花拥簇在一起,挤挤攘攘抱成一团,阳光下并不觉得刺眼,风吹过,摇头晃脑,犹如积雪浮云端。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保护与传承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保护与传承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种种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农耕技术的逐渐遗忘和失传。
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保护与传承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它不仅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和传承文化可以促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对于塑造一个民族的特色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耕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农耕技术是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它代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及对土地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传统农耕技术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农耕技术逐渐被遗忘和取代,这对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挑战。
三、保护与传承传统农耕技术的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1. 学校教育:将传统农耕技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使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农耕技术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培养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农村示范基地:建立一些农村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传统农耕技术,吸引农民和游客参观和学习,增加对传统农耕技术的认识和重视。
3. 政府政策:加大对传统农耕技术的研究和保护力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
4. 社区组织活动:组织一些农耕文化节、农耕技术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激发对传统农耕技术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5. 传承人培养:培养一批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人,使其掌握和传承传统农耕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教授给更多的人。
四、文化传承与农耕技术发展的价值文化传承与农耕技术发展既有自身的价值,也有对社会和经济的贡献。
通过文化传承和农耕技术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文化产业的就业机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传承和保护农耕的看法
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的看法一、农耕文化的价值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传承了千百年的农业技术和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因此,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承农耕技艺农耕技艺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耕种、灌溉、施肥等农业操作技术和经验。
为了传承这些技艺,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
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展示农耕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艺,从而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保护农耕生态农耕生态是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农村社区、农业政策等社会环境因素。
为了保护农耕生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制定合理的农业政策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四、维护农业多样性农业多样性是指农业生物的多样性、农业技术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为了维护农业多样性,我们需要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推广多种种植模式和技术,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农业交流和合作。
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和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
五、培养农耕情怀农耕情怀是对农业生产、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是对农耕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培养农耕情怀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让他们更加珍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同时,还应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亲身体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促进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村地区为特色的旅游形式,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
为了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我们可以将农耕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如开设农家乐、组织农耕体验活动、展示传统农具和农产品等。
试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但是,关于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注意两 个问题:
其一,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都可称 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中,定义及范畴是非常明确的。在此前提下,遗 产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违背当今文明时代的主体 价值观,更不能与现代社会准则相抵触。从这个意 义上说,由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社会风俗当中含有 一些与现代社会准则不符的内容。比如保山汉族 的“香通戏”等便残留着一些怪诞、荒谬的封建迷 信成分,或一些文化中残留着对妇女不敬的传统, 这是绝对不可纳入遗产范畴的。这样,非物质文化 遗产就被限定在一个正面的、健康的、剔除了糟粕 的框架之中,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文化传统冠以此 名统而论之。
平箫”的制作,凶形不成规模,难以市场化而导致基 本上无经济效益.造成此项传统手工艺技能后继无 人。一些曾凸现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风俗、礼仪、节 庆由于民族之间相互同化而逐渐散失了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的融合同化,一方面证明了该民族不排斥 外来文化,博采众长的优秀品质;一方面也淡化了 本民族文化,使之一些曾铭刻本民族烙印的传统、 习俗逐渐消失,地域特色逐渐淡化。全区民族民间 文化艺术的失传速度随着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的 冲击而日愈加剧。因此,全区应以文化、教育部门牵 头,调拨或筹集专项经费用于保护民族文化。
2009年11月 第28卷第6期
保山师专学报
Journal of Baoshan Teachers’College
Nov..2009 V01.28 No.6
试论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刘国海 (保山市文联,云南保山678000)
Hale Waihona Puke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构建传承和保护机制。科学 地进行保护和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建议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化的国家,农耕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化的急剧发展中,农耕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并面临失传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点建议,以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农耕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多年来与土地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农耕文化不仅仅是种植庄稼的技术和经验,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和谐的理解。
农耕文化蕴含着尊重自然、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众多优秀品质,对我们的现代社会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加强农耕文化传承的建议为了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3.1 设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政府可以鼓励并支持设立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以提供一个展示、教育和研究农耕文化的场所。
这些基地可以恢复和保护传统的农具、农田和农耕仪式,同时提供农耕文化教育课程,吸引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
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农耕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3.2 加强农耕文化传统技艺的传承传统的农耕技艺是农耕文化的核心,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和手工艺人传承和发展传统的农耕技艺。
通过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传授种植、古法制作等技术,帮助农民和手工艺人提高技能水平,并鼓励他们创新和改进传统技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3.3 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品牌农耕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通过打造农耕文化旅游品牌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政府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在农村地区建设农耕文化旅游景点,提供农耕体验、农家游等各种农耕文化相关的旅游项目。
也应加强对农耕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
4. 总结与展望加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意义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文章目的阐述二、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1.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农耕文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1.土地伦理2.农事智慧3.乡村风俗与传统节日四、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义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要性2.农耕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3.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五、我国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与挑战1.政策支持与实施2.农耕文化传承中的问题3.应对挑战的措施与建议六、结论1.农耕文化的重要性重申2.全社会共同传承发展的呼吁正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耕文化是我国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土地伦理、农事智慧和乡村风俗。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农耕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了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农耕文化源于土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支柱。
自古以来,农耕文明便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夏商西周的奴隶制国家,到战国秦汉的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始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此期间,农耕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农事智慧、乡村风俗和传统节日。
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土地伦理。
土地是农耕文明的基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感恩之情贯穿于农耕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此基础上,农事智慧应运而生,包括了选种、耕作、施肥、防病、抗灾等方面,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此外,农耕文化还体现在乡村风俗和传统节日中,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农耕文化的热爱。
在新时代,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农耕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如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勤劳创新等。
此外,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文化底蕴。
然而,在现代社会,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
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耕文化在三农管理中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然而,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基和灵魂,传承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是三农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农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三农管理中传承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三农管理中的传统农耕文化价值传统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不仅包括对土地、农作物、天气等自然元素的认知和利用,更融合了关于生活、伦理、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体会。
传统农耕文化丰富多彩,涵盖了丰收祭祀、农事节庆、劳作歌谣、农耕神话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自然和万物之间的尊重与崇敬。
传统农耕文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古代社会,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基础。
正确传承农耕文化有助于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耕文化还有助于农村社会稳定,弘扬农耕精神,鼓舞广大农民奋发向上,实现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
二、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难点与挑战在当代社会,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面临着诸多难点与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年轻一代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程度降低,农耕技艺的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
其次,传统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方式存在差异,一些农耕习俗和传统技艺无法适应当今农业生产的需求,传承面临现实的困难。
再者,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生活节奏快,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农耕文化传承的积极性不高,传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
三、三农管理中传承与弘扬农耕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为了有效传承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我们需要在三农管理中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有利于农耕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政策和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农耕文化项目的研究和推广。
当前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当前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
议
当前隆阳区在提升耕地质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以下是对当前情况、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的分析:
1. 当前情况:
隆阳区在提升耕地质量工作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实施土壤修复和改良项目,部分耕地的肥力得到了提高;通过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部分耕地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此外,隆阳区还实施了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高了耕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2. 面临的困难问题:
(1)土地利用现状不稳定,部分耕地被非农业用地占用;(2)耕地污染问题严重,某些地区存在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
等问题;
(3)耕地水资源短缺,农田灌溉条件不完善;
(4)农民缺乏土壤修复和改良的科学知识,缺乏科学管理意识。
3. 意见建议:
(1)加强土地利用管控,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政策,确保耕地
的稳定利用;
(2)加大耕地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和完善水质和土壤质量监
测网络,推动区域农业的绿色发展;
(3)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
水资源利用效率;
(4)开展土壤修复和改良的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管理水平;
(5)加强政府扶持,推动耕地质量提升工作,鼓励农民参与和支持相关工作。
综上所述,当前隆阳区在提升耕地质量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土地利用管控、加大耕地污染治理力度、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加强农民的科学管理知识培训,并加强政府扶持和推动相关工作。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产业支撑体系的实践与探索——以云南保山隆阳区为例
统计 , 1 9 9 6 —1 9 9 8 三年总投资 1 5 4 7 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 通
过实施改 善灌溉条件 、 改造 中低产 田等措 施 , 加强了 基本农 田 整理工作力度 , 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 二是农业科技得到推 广 隆 阳区于 1 9 7 9年 、 1 9 8 2 年、 1 9 8 4 年分别建成芒宽杂交水稻制种基 地、 贾官杂交制种基 地 、 汉营稻麦常规 良种繁育基地 , 促进了 良 种繁育能力和 良种推广覆盖率。三是积极 围绕 国家新一轮西部 大开 发 、 农 业综合开发 , 以及 国家 、 省优势产业 发展规划 , 积极
2 、 农 业产 业布 局 日趋 合 理 , 龙 头 企 业 带动 明显
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 决策 , 并 出台 了一 系列支农惠农
政策, 在中央的宏观大政 方针指 导下 , 隆阳区 的农业基础 设施 建设 、 农产品流通 、 农业生产科技运 用等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
一
“ 十一 五” 以来 , 隆阳区按照 “ 规模化 发展 、 标准化 管理 、 市
一
体的综合体 系。改革开放 以来 , 隆阳 区农业产业 支撑体系的
1 、 第一 阶 段 : 起 步阶 段 ( 1 9 7 8年 至 2 0 0 5年 )
通过 实施农业 综合开发 、 土地整治 、 现代烟草示 范区 、 吨粮 田建设 、 水利设施建设 、 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项 目 , 改善了农业
展步伐 , 强 化农业 产业 支撑体 系建设 , 隆阳区进 行了有 益的实
践与探索 。
一
方丝绸古道 商贸旅游节 、 澜沧江 啤酒节等 重大节庆 活动 , 为农
业企业搭 建招商销售平台 , 优势农产品区域初步形成。此外 , 政 府在农业产业化扶持 、 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加大了工作 力度。
保护、传承、弘扬海宁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思考
保护、传承、弘扬海宁农耕文化的认识与思考农耕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它集中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在当今时代,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我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
保护、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不仅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一万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
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
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一)农耕文化的内涵农耕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农耕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1.“应时”。
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
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
关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
关于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意见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我们应该加强对农耕文化的宣传和普及。
通过举办农耕文化展览、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广大群众普及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农耕文化宣传片、出版农耕文化读物等方式,将农耕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们应该加强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农耕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农具、农田等物质遗产,更重要的是保护传统的农耕技艺和知识。
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对传统的农耕技艺进行深入研究和记录,编纂相关的著作,以便后人学习和传承。
同时,还可以成立农耕文化保护组织,通过培训、考核等方式,传承和培养一批农耕文化传承人,使农耕技艺得以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农耕文化的融入现代生活。
农耕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还有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们可以将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推广绿色农耕方式和农业生态文明观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可以将农耕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了解和体验农耕文化。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和激发人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举办农耕文化体验营、农耕文化节等活动,让年轻人亲身参与到农耕文化中,增强他们的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还可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农耕文化的创造性传承,通过创作农耕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将农耕文化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政府、学界、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农耕文化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
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农耕技术逐渐被现代化农业所取代。
然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也应该反思传统农耕技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并加以传承。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承与传统农耕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文化遗产、艺术技术和知识传承给后代的过程。
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财富,文化传承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传统农耕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文化,对于农民群体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农耕技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古人智慧的结晶,农耕技术是人们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产物。
传统农耕技术不仅需要根据气候、测算种植时间,还需考虑土壤成分和哪种农作物适合种植,这些都是历代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
传承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然进行协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传统农耕技术代表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农耕技术,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
这些传统技术代表了这个地区人们的智慧和劳动成果,通过传承,不仅可以保存这种文化传统,还可以保护和弘扬地方特色。
最后,传统农耕技术是农民的精神寄托。
农耕是农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关乎他们的生计,更关乎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
通过传承农耕技术,可以增强农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进而促进农村的稳定与发展。
二、传统农耕技术的发展现状尽管现代农业方法带来了高产和高效,但一些传统农耕技术在实践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传统的畜牧业和耕种技术,通过合理的轮作和搭配种植,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此外,传统的耕种工具和设备,虽然较为原始,但在一些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效果。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一些传统农耕技术逐渐被忽视或遗忘。
许多农村地区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使得传统农耕技术的传承面临困境。
当前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
当前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的现状二、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三、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正文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工作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隆阳区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区,耕地质量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近年来,隆阳区在耕地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的现状隆阳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投入、推广新技术、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等,使耕地质量得到了提升。
据统计,隆阳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已经由 2015 年的 7.2 等级提升到了 2020 年的 7.8 等级,其中,优质耕地面积占比已经超过了 60%。
二、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耕地资源不足: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耕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
2.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尽管耕地质量等级有所提升,但部分地区的耕地质量仍然较低,尤其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的耕地。
3.耕地保护意识不强:一些农民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过度开发、乱占耕地等现象。
4.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滞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不够,尤其是在有机肥料、节水灌溉等方面。
三、隆阳区提升耕地质量的意见和建议1.增加投入,加大耕地质量提升的力度:政府应增加对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确保耕地质量提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农民对于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耕地。
3.推广新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加大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耕地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隆阳区实践谈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赵保团
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06期
摘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不仅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农耕文化;保护;传承
一、隆阳区对农耕文化保护的做法及成效
着力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隆阳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大力推进,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标,文化站新建了“乡情展室”,村级新建“村情展室”,部分条件好的自然村还建设了“文化大院”,在这些展室,布展的主要文化元素就是农耕文化。
着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文物保护。
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我们调查清楚了文物家底,全区现在有107个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我们强化文物的宣传保护,提高文物使用单位的安全监管责任,修缮了部分文物,这些文物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与农耕文化相关的非遗传承。
一是强化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近年来,隆阳区坚持以特色促申报,采取与保山学院“校地”合作的形式,对《彝族擦大钹》等项目进行深入挖掘整理,以申报促保护,建成了“擦大钹”等传习所;积极帮助传承人提升完善资料,成功申报了一大批省、市项目和传承人,全区现在有87个非遗项目,是全市项目数量最多的县区。
二是强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近年来,隆阳区依托非遗项目,建立起了传承人队伍,对传承人的生产、生活给予了最大的关心。
为家庭困难的传承人——甲马版画传承人张元文,协调了残联部门的关爱项目,对他家建房进行了补助。
与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建了“隆阳区非遗传承基地”,让传承人走进校园,把手艺传给下一代。
三是强化非遗产品的市场培育。
近年来,隆阳区鼓励传承人传习手艺、扩大生产规模,把非遗产品推向市场,形成文化产品。
在非遗工作者的努力下,“永子”恢复生产,并成功申报了省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形成了“棋中圣品,国宝永子”的文化品牌,年销售额上百万元,顺利推动了“金鸡永子展示文化园”和“永子棋院”等项目。
金鸡陶器已规模性投产,原来只卖几十元的一把土陶茶壶,现在通过文化附加值,卖到了上千元。
乌铜走银传承人,在非遗项目资金的扶持下,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成了保山学院珠宝学院的客座教授;就连芒宽的刺绣王子张志渊,一年也能卖三、四万元钱。
着力组织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近年来,隆阳区通过“三区人才”项目和免费开放经费,组织了全区的“春节农民狂欢月”和乡镇的“民族民间歌舞晚会”等活动,还引导群众演艺协会举办了火把节、泼水节、犁耙会等传统节日活动,充分的提供了民族民间歌舞的展演平台。
二、隆阳区农耕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村庄建筑样式逐步现代化。
在芒宽乡芒龙村拉仑傣族傳统文化保护区、潞江乡石梯村白寨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基本已经看不到传统的具有本民族的建筑样式和本民族文化符号。
板桥、蒲缥两个历史文化名镇和金鸡、水寨两个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民居建筑正在消失,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盖的都是新式房屋,其它村庄更是如此。
一些村寨修建的牌坊,没有充分考虑到地方特点,建得不土不洋,不中不西,成为饱受非议的文化败笔。
衣着服饰汉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基本不穿本民族服饰,只是在泼水节、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偶尔穿穿,从民族审美观点上汉化现象严重。
民族语言蜕化。
语言作为一种非遗,被称之为民族心灵的钥匙,但是新生代会讲本民族语言的已经比例不高。
包括组织培养的部分年轻民族干部,和民族中学的学生,亦然如此。
尽管一些地方建立了民族语言文字传习所,但因为人、财、物的支撑载体有限,基本发挥不了实际作用。
民间缺乏保护农耕文化的热心人士。
因为全区的大文化氛围有差距,民间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待提高,据芒宽文化站杨耀华说,前几年农村的一些老家具、代表性的老东西、大型的观赏石被外地老板收走了不少。
本土有经济能力的人士,少有这种意识,全区民间热心保护农耕文化的人士很少。
群众个体的审美观点发生变化。
因为广大农村传统文化教育跟不上,传统的审美观点正在丧失,现在人的审美观点主要是受电视、手机等媒介平台影响,逐步向城市的审美观点靠拢,老年人认为美好的,年轻人未必认同,一味追求经济实惠和新潮,甚至认为一些本民族本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三、对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思考
普查农耕文化资源。
成立区级的非遗保护中心(可以参照市上的做法,与文化馆合署办公),安排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对全区民族民间非遗绝技、绝或、绝艺普查清楚,加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
乡镇的“乡情展室”、“村情展室”、“文化大院”加强农耕文化实物、文献资料的征集保护,把具有特殊价值的典型实物收进展室,把即将消失的农耕用具收集展览。
树立文化庄园示范典型。
区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芒宽乡芒龙村拉仑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潞江乡石梯村白寨德昂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等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参照省文化厅建设文化庄园“八个一”的标准,请专家作出项目可研报告和保护规划,整合“美丽乡村”等项目资金,建设文化庄园示范点,以点带动面。
做实涉农耕文化的文物保护。
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特色文化村”内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护工作,做好蒲缥梁金山故居、板桥万家租祠和魁星阁、水寨霁虹桥、芒宽双虹桥的修缮管理。
在修缮好的文物内,在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布展时充分体现农耕文化元素。
扶持非遗传习所建设面。
鼓励传承人通过传习所带徒弟和发展产业。
并坚持走“校地”结合的路子,在保山学院、隆阳区职业中学开创“传承基地”,鼓励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传、帮、带。
实施农耕文化精品工程。
扶持有潜力的项目,与当地企业强强合作,将非遗产品包装销售,合理开发利用,推出一批品牌文化旅游产品。
完善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导,实施好隆阳文化建设的“六个体系”建设,在“三区人才”建设和免费开放经费的支撑下,开展好农村文化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将农耕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整理出版一批农耕文化理论成果。
在请外援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本土社科人才的积极作用,以“区政府社科奖”的扶持政策,鼓励文化专家与爱好者对农耕文化整理、研究,形成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