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下的区域化党的建设思考——基于浙江的实践

合集下载

关于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关于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

302020.2MEC MODERN ENTERPRISE CULTURE企业党建关于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思考谢妮 中铁五局集团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2-030-02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着力推动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实践中,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自去年以来,中铁五局路桥公司致力推动“六共模式”,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干部共培、作风共抓、难题共解、活动共办,在探索实施区域化党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较好地解决了基层党建的一些具体问题,但仍然存在内在动力不足、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

如何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区域化党建的优势,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成为其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及特征区域化党建的主要含义指的是在党委的主持指导下,把本辖区的各级党组织以及党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时对辖区内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进行引导督促的一种党建新模式。

区域化党建根据经济学规模效应理论调整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把辖区内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共同学习,共同管理,把力量聚集在一起,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根据作者将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为依据,对区域化党建工作如何推进展开研究。

区域化党建,就是指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一体化的前提条件下,根据辖区统一筹划的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科学技术手段,在所辖区域内,统一建立基层党组织,对党员队伍进行统一管理,全面应用党建场所,大力推进辖区内各行各业和谐发展的网络体系。

区域化党建具有其特殊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区域化党建产生的时代背景、目标任务,是推动新型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前提。

区域化党建的特征:区域化的党建框架,社会化的党建形式,开放化的党建工作。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鄞州为例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鄞州为例

在我国,社会治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企业、公众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1]。

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3]。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下简称“新阶层人士”)是新时代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这一群体主要包括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收稿日期:2022-04-11作者简介:黄天柱,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统战学专业合作博导,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统战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央社院与地方社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研究组合首席专家,浙江省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与中国政治研究;冯超,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浙江省统一战线智库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族宗教政策;李腾,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浙江省统一战线智库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营企业统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宁波鄞州为例黄天柱 冯 超 李 腾摘 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关涉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阶层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群体,也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自我赋能+统战赋能”的双重优势。

宁波鄞州区在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探索形成了资政建言、矛盾调解、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公益帮扶、价值引领、楼宇微自治、社区共治等实践模式,从中可总结提炼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经验规律。

商圈党建:区域化党建在城市的探索——基于宁波市海曙区商圈党建实践的思考

商圈党建:区域化党建在城市的探索——基于宁波市海曙区商圈党建实践的思考

产业 集 群作 为 一种 为创 造竞 争 优势 而 形 成 的产 业空 间组 织 形 式 , 已是 各 地 推 动 城 市 产 业 转 型 升 级
海曙 区是 宁波 市 的 中心 城 区 , 着 建 设 宁 波 中 随
作 者简介 : 陈奕君 , 中共宁波市海 曙区委书记 。
① ② 参见《 中国 共 产 党 第 十七 次 全 国 代 表 大 会 文 件 汇 编》 人 民 出版 社 20 , 0 7年 , 5 第 2页 。 根 据 20 宁 波 市 “ 一 五 ” 划 之 《 曙 片 区 分 区 规 划》 海 曙 区 的 发 展 定 位 为 宁波 市 中 心 商 贸 商 务 区 和历 史 文 化 名 城 核 心 区 , 划 06年 十 规 海 , 规

强基 层 基础 、 保持 党 的先进 性 等方 面来 看 , 圈党 建 商
都 具有 普遍 的现 实意 义 。
( ) 市 商 圈: 代城 市的 重要 功 能 区域 一 城 现
1 从 产 业集 聚的 视 角 看 , 圈 已成 为 现 代 城 市 . 商
的重 要 经济 现 象 பைடு நூலகம்

从 单位 党 建 到 区域 化 党 建
量达 10万 人 次。从 社 会 资 源 看 , 这 些 商 圈 内 已 0 在
人驻 企业 7 3 52家 , 占全 区 的 7 %左 右 。 仅 鼓 楼 商 0 ⑤ 圈就 有 2 0 0 0多家 企业 或个 体 工商 户 , 且商 圈 内集 聚
来杭 州商 业 网 点 要 努 力 形 成 1个 市 级 商 业 中心 、 3
推进 , 城市 结构 形 态 、 业 组 织 形 式 、 们 活 动 空 间 产 人
心 商 贸商 务 区 步 伐 的加 快 , 种新 经 济 组 织 和 新 社 各

浅谈从基层角度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从基层角度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谈从基层角度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个概念被提上了热搜榜,很多读者其实都是普通老百姓,乍一看很懵懂,也许只有通过字面意思看个大概,到底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出台背景、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要怎么继续良好推进一直备受关注。

总的来说,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这样一个先进的理念肯定是推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向前发展的,我们应当拥护并努力推动工作落实。

今天,从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普通工作者的角度来浅谈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指出,要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当前,全国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随之也出现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能力不足的客观问题,也暴露出一些社会治理上的短板,所以提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也是时代所需,我们国家制定出台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出台了各自的《关于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意见》等具体实施细则,建立了一系列的时间表、路线图,为推进市域实惠治理指出的方向,如何不断满足群众对于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生效力的新期待、新要求,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新思考、新任务。

一、什么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区城和省城比较分析对比得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同于传统城市治理,强调行政层级概念,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上承担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又指导基层一线工作,强调以城带乡,它具有鲜明枢纽性。

当然,城市治理也是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相现代化的基础,通过“多规合一”、“综合执法”的类型改革,形成科学的实用型现代城市治理结构,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基础。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2020年总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2020年总目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42卷12020年总目录本刊专稿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廖祥忠 2020,42(1) :1论列宁的报刊活动及其历史贡献——写在列宁诞辰150周年之际郑保卫2020,42(3) :1从全球化时代到全球共同体时代李怀亮2020,42(6) :1传媒观察“新四化”:中国传媒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关键路径徐立军 2020,42(1) :8智能媒体伦理建构的基点与行动路线图——技术现实、伦理 框架与价值调适耿晓梦喻国明2020,42(1) :12“区块链+ ”:重构传媒生态与未来格局郭全中2020,42 (2):1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融合困境与突围之路刘秀梅朱清2020,42(2) :7网络社会的层级化:现实阶层与虚拟层级的交织彭兰 2020,42(3) :9艰难中突围:2019年韩国电视产业报告[韩]朴由敬 2020,42(3) :165G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嬗变、关系解构与路径探析 李华君涂文佳2020,42(4):1新闻“移动化”与直播“常态化”:5G技术推动新闻与直播深 度融合卢迪邱子欣2020,42(4):65G时代中国传媒产业的解构与重构刘珊黄升民 2020,42(5) :1垂直整合与供给侧改革:中国电视剧产业趋势观察司若 刁基诺 2020,42(5):7未来图景: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李岭涛2020,42 (6):6区域化融合发展背景下市县媒体的生存之道胡兵 朱剑飞 2020,42(6): 11超越媒体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政治传播学考察 王智丽张涛甫2020,42(7):1“精简精办”:中国电视频道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抉择张国涛 李轩2020,42(7) :7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张举玺王文娟2020,42(8):1论智能媒体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发展——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程明程阳2020,42(9) :1基层公共服务精准供给: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研究——以上海实践为例石力月戴冉2020,42(9) :6内容价值管理产品的发展路径探析吴殿义周艳2020,42(9) :11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陆小华2020,42(10) :1新闻聊天机器人:新闻生产的机遇与挑战卢长春2020, 42(10) :7我国文化贸易数字化发展的正效应及推进方略方英吴雪纯2020,42(11):1智能传播时代社交机器人的兴起、挑战与反思高山冰汪婧2020,42(11):8中国面临的第二道数字鸿沟: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资 本视角的实证分析刘淼喻国明2020,42(12) :1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主流媒体疫情报道的短视频生产田维钢温莫寒2020,42(12) :9传播文化日韩观众电影接触与偏好对其认知中国的影响——2019年度中国电影日韩地区传播调研报告黄会林李慧研杨卓凡 2020,42(1 ):17当代中国受众视频消费的变迁轨迹与内在规律贾毅 2020,42(1) :24隐私、言论与平台规制——基于扎克伯格听证会的议题分析 与思考马澈2020,42(1) :29制度遗产与农村广场舞兴衰——基于江苏省R县的田野观 察沙垚2020,42(1 ):34数字人文研究:超学科方法论的一种认知与阐释孟建胡学峰 2020,42(2) :11村委会选举的制度与理念认同——以农民文化心态为视角 邱新有黎星2020,42(2):18社群化传播:基于新媒介时间的新传播形态张华韩亮2020,42(2) :25跨文化交流与中华文艺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考逢增玉 2020,42(3) :20徽州祭簿的媒介叙事与乡民记忆建构研究庄曦何修豪2020,42(3) :24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孙江李圆 2020,42(4): 18人工智能的文化转向与全球智能话语体系的构建施旭别君华 2020,42(5) :13高价值言论的法理与哲理纪忠慧2020,42(5) :19文化三题:文化•革命文化•人民文化权益童兵 2020,42(6) : 17从审美动员到社会动员:时尚传播的文化政治指向赵振祥刘国慧 2020,42(6):22“口耳相传”的数字化重建:社交媒介时代的口语文化王媛2020,42(6) :2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中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以新疆为例段鹏2020,42(7):13 图像霸权与文化政策:海外视觉文化的传播实践探析于德山2020,42(7) : 18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生产样态与消费机制崔林朱玺 2020,42(7):24作为文化的传播: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形上之思杨柏岭2020,42(8) :9凝视感知情境下“AI 换脸”用户的自我展演行为研究邓秀军刘梦琪 2020,42(8):16论二次元文化的概念流变及其文化消费特征刘书亮朱巧倩 2020,42(8) :22从图案化影像遗存探析我国原始游戏活动中的价值观塑造传播陈月华潘沪生2020,42(9):16论新时代中华“家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传播样态董小玉金圣尧 2020,42(9):22媒体朝圣与空间芭蕾:“网红目的地”的文化形成蒋晓丽郭旭东 2020,42(10): 12北京文化形象的媒体呈现——基于大数据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宋凯 2020,42(10): 18论城市公共空间视觉传播的表征与重构汤筠冰2020,42(1〇):25“后真相”的理论谱系与现实反思刘燕南吴浚诚2020,42(11) :12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对受众城市认同的影响——基于 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薛可李柔2020,42(11) :19 技术赋能与身体传播:移动短视频戏仿实践的价值重构董玉芝 2020,42(11 ):27争议性事件的民粹化网络话语表达及传媒纾解曾振华袁甲 2020,42(12) :15依恋式守护:“饭圈化”情感的公共价值与实践逻辑袁文丽王浩 2020,42(12):20文化要素跨境流动与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胡键2020,42(4) :11融媒体时代音乐文化传播:特征、困境与策略伊丽媛2020,42(12):25新闻学与传播学“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陈先红 宋发枝 2020,42(1):40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张淑华 2020,42(1) :47蓄力与开蒙:李提摩太在华社会关系网的拓展及其对中国报 业的影响艾红红韩文婷2020,42(1 ):53 论公共传播消解“共识困境”的结构性作用石永军龚晶莹 2020,42(1) :58跨文化传播的视觉化趋向与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实践场域 李冰玉孙英春2020,42(1 ):62 唱新闻:浙江传统乡村的声音景观和感官文化李乐 2020,42(1):67建设性新闻:概念溯源、学理反思与中西对话郭毅 2020,42(1):72技术变革视角下5G 融媒体的智能转向与价值思考段鹏文喆徐煜 2020,42(2):29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UGC 生产动机的模式与演进探究杨珊蒋晓丽 2020,42(2) :35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孙旭 2020,42(2):41重思“舆情”:平台化时代的舆论姬德强应志慧2020, 42(2) :49再论民国新闻史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研究的思考倪延年2020, 42(3) :29论三种现代新闻学讲义学术经典化的内涵式嬗演历程 肖燕雄聂晓钰2020,42(3):36科学传播的中国语境:实践的历史与中西对话曹培鑫 梁轩 2020,42(3):42自然灾害情境下青年群体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信任——基于对 台风“山竹”的实证研究李春雷陈华2020,42(3):46 以“一”贯之:社会化媒体视野下乡村治理秩序的重构李红艳 韩芸 2020,42(3) :52技术控制担忧之争议及其价值冲突——算法新闻推荐与信 息茧房关系的多元群体再阐释晏齐宏2020,42(3) :59 人是媒介的尺度: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主体性研究薛宝琴 2020,42(3) :66媒介理论范式的兴起:基于不同学派的比较分析胡翼青 王煥超 2020,42(4):24数字媒体新闻伦理研究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趋向季为民 2020,42(4) :31文明理念传播研究:特征、模式、效果及路径杨琳许秦2作为媒介的可穿戴设备:身体的数据化与规训宋美杰 徐生权 2020,42(4) :46VR 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尤红2020,42(4) :51 论早期中国广播转型中的“媒介融合”实践王文利杨俊彦 2020,42(4):56探索与想象:丨6世纪英国国家记忆中的中国形象王润王玉 2020,42(4) :6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邓杭2020, 42(4) :67意见领袖的跨圈层传播与“回音室效应”—基于深度学习 文本分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汤景泰陈秋怡2020, 42(5) :25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 报道为例曾庆香吴晓虹2020,42(5) :34促成抗日统一战线:巴黎《全民月刊》抗战话语研究刘继忠 张京京 2020,42(5) :40新“卢德运动”会出现吗?——人工智能与工作/后工作世界 的未来姚建华徐锶繍2020,42(5) :45 冲突叙事、纠偏干预与舆情反转结果——对43个媒介事件 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廖梦夏2020,42(5) :51正面报道:中国特色新闻实践的制度机理与策略选择张斯琦 2020,42(5) :57性别对合成语音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与 EEG 效果测定喻国明王文轩冯菲修利超2020, 42(6) :32媒介、时间与现代性的“谎言”:社会加速理论的传播批判研 究连水兴邓丹2020,42(6) :37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逻辑、空间及其内在张力——以新华通 讯社防疫抗疫报道为例张毓强张开扬2020,42(6) :43 从“外显自尊”到“真实自豪”:新时代青年群体的爱国情感表 征与价值认同生成徐明华李丹妮2020,42(6) :51 数据库、信息崇拜与新闻话语生产的转变周旭2020, 42(6) :58多重话语冲突下的跨国危机传播——以三起周边领事危机 事件为例彭修彬2020,42(6) :63论列宁新闻思想的特色、内涵及启迪意义丁柏铨2020, 42(7) :31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评价体系的构建王锡苓 谢诗琦 2020,42(7) :39区块链与个人数据保护模式的转型邹军吕智姻 2020,42(7) :46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评价、传播影响与提升策略陶建杰 尹子伊 2020,42(7) :51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实践特征张傅2020,42(7):562020,42(4) :38数据新闻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危机——基于国内三家数据新闻媒体栏目的分析郭嘉良2020,42(7) :()1 场景化时空:一种理解当今社会的结构性视角刘宏 周婷 2020,42(8) :27海外科学传播的概念、议题与模式研究——基于期刊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的分析王炎龙吴艺琳 2020,42(8) :33近五年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与话语实践李继东 吴茜 2020,42(8) :39政府信息发布升级: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中央厨房”模式分析 刘哲峰苏婧2020,42(8) :44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五四纪念文章中的抗日话语探析 尹志兵 2020,42(8) :48沟通弥合与患者感知:基于链式中介模型的线上医患交流效果研究曹博林王一帆2020,42(8) :54全媒体服务的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以省级广电媒体为例高慧军黄华津2020,42(9) :27科技平台论的悖谬: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公共责任及其实现路径王丽刘建勋2020,42(9) :36新时代党的新闻出版理论创新成果的结构体系、产生背景与重要意义刘建华2020,42(9) :42身体和远程存在:论手机屏幕的具身性黄华2020,42(9) :46规训、惩戒与救赎:PUA 情感传播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陈時 2020,42(9) :52第四消费时代的现代性反叛与田园想象——以李子柒海外走红为案例的分析刘朝霞2020,42(9) :60公共协商中的平等与胜任胡百精安若辰 2020,42(10) :31互联网新闻制作失范:表现、原因与规范进路李良荣 戴前柏 2020,42(10) :38话语•故事•价值:国际传播视阈下抗战电影的叙事维度 姜小凌张昆2020,42(10) :43议题凸显与关联构建:Twitt er社交机器人对新冠疫情讨论的 建构师文陈昌凤2020,42(10) :50动员、信任与破解:网络谣言的圈子化传播逻辑研究陈华明 刘效禹 2020,42(10) :58论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形成背景、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为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而作郑保卫王青2020,42(11) :3370年来我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三种范式及特征郭可 梁文慧 2020,42(11 ):41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 理论身份与价值刘自雄2020,42(11 ):46 唤醒、愉悦与支配:情感作用下的推特政治传播路径重构 周庆安宁雨奇2020,42(11 ):53符号学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基于贵州茶的观察 杨懿2020,42(11):60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观念黄典林 2020,42(11 ):64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下的新闻报道——1910—1911年肺鼠疫 期间哈尔滨和上海的媒体考察孙慧谢建明2020,42 (11) :70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建设者”范式陈作平2020,42 (12) :29作为“理想型”的媒介社会学经典创立者:重访韦伯与帕克 白红义 2020,42(12) :34论现代传媒监管制度建构的理念与路径李丹林2〇2〇,42 (12) :42在地化呈现与跨文化阐释:南非媒体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研究郭石磊孙有中2020,42(12) :47话语空间与叙事建构:论突发事件国际舆论场域中的中国话 语权赵贺鞠惠冰2020,42(12) :51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社交媒体想象的互动陈阳张睿丽 2020,42(12) :56公众新闻生产如何改变新闻业:基于新闻规范、观念与文化 的分析陈鹏2020,42(12) :63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中国智库传播力的评价与提升——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 金会为例胡钰赵平广2020,42(丨):78汉语纳人海外各国国民教育体系之方略探索李宝贵 庄瑶瑶 2020,42(1 ):84传媒技术赋权与人类传播理念的演变骆正林2020,42 (2):55媒介使用与民众政治支持:面向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证分析 王菁2020,42(2) :64公众心理视阈下涉检网络舆情与传播疏导孟威2020, 42(3) :71隐私声明评估指标体系与网纟各应用文本分析石婧潘雅2020,42(3):76论中国政治传播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 用荆学民宁志垚2020,42(4) :73大数据中的隐私流动与个人信息保护林爱捃蔡牧2020,42(4) :79跨文化视野下中国游牧服饰之媒介功能与意义李楠张焱2020,42(5) :84论货币即信息刘瑾鸿2020,42(5) :89新媒体场域媒介生态与主体身份延异李有军2020,42 (6):69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评价:概念、重点与指标张春河 张查2020,42(6) :74算法传播的信息地缘政治与全球风险治理罗昕张梦 2020,42(7) :68疫情期间乡村媒介动员的双重结构——中部A村的田野考 察刘庆华吕艳丹2020,42(7) :73基于现代治理一公众参与视角的舆论研究:内涵与启示贺春兰2020,42(8) :64共意动员:农村抗疫“硬核标语”的话语框架与建构逻辑刘国强粟晖钦2020,42(8) :69技术中介化系统:移动智能媒介实践的隐私悖论溯源杜丹 2020,42(9) :68网络闲话与群际偏见生产:微博话题的批评话语分析石晋阳 2020,42(9):73再东方化:欧洲高级时尚对中国形象的意义生产及传播研究 (1968—2018)陈雅莉 2020,42(10) :64从感性直观到情动感性:“情感劳动”的哲学谱系研究林磊 2020,42(10) :71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权力的渗透与个人信息的监控许天颖 顾理平 2020,42(11 ):78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时代语境、实践基础和根本要义方提尹韵公 2020,42(11 ):83社交媒体时代“后政治心理”的特征、风险与优化张爱军孙玉寻 2020,42(12) :68作为冲突的调节者:《人民日报》(1978—2018)医患报道的内容分析陈娟李金旭2020,42(12) :74专题研究新媒体与新传播“夸夸群身份焦虑、夸赞泛滥与群体伪饰蒋建国赵艺颖 2020,42(2) :70朋友圈泛化下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网络社交自我洪杰文 段梦蓉 2020,42(2):76场景消解:女性网络自拍中的后区迷失陈琦2020,42 (2):82疫情中的媒介与传播论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的信息甄别责任——基于对新冠肺 炎疫情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王志贾媛媛2020,42 (5):61场域重构与主流再塑:疫情中的用户媒介信息接触、认知与传播曾祥敏张子璇2020,42(5) :65突发事件信息治理制度构建研究胡剑2020,42(5) :75疫情期的谣言传播与治理王四新徐菱駿2020,42(5): 79传媒艺术论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传播理念的嬗变——基于媒介社会 学框架之再梳理欧阳宏生朱婧雯2020,42( 1):89新中国70年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演进轨迹覃榕覃信刚2020,42(1) :97“电影眼”的新启示:吉尔•德勒兹之“纯粹感知电影”的创造 逻辑徐辉2020,42(1):104本真与失真:论国产喜剧电影的“非现实性”表达熊芳2020,42(1) :111从“御宅族”到“正气少年”:弹幕互动中的亚文化资本汇集与 认同构建王润吴飞2020,42(2):86网络时代影视文化女性消费主义倾向新论向芝谊陆地 2020,42(2) :91超级英雄电影符号构建的“当代神话”庄琦春2020,42 (2) :96论近年来综艺节目的现实主义转向:生态、叙事与资本陈一2020,42(2) :100宇宙遐想•超级变体•审美移情:科幻电影中外星人形象的 建构逻辑魏晨捷2020,42( 2): 104与时间共振:双重视角下新媒介艺术的创作演进曹凯中刘欣怡 2020,42(2) :109刀锋之美:艺术媒介视域下的战争美学建构张晶石宕川 2020,42(3) :83消解电影原罪的叙事策略:视觉禁忌的诗性表达——兼论中 国电影学派的影像伦理表征刘永宁2020,42(3) :91信息传播中互动机制的建构与意义生成——基于中美气象 频道节目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尹素伟姚喜双2020,42 (3) :96西方三大通讯社的中国主题摄影作品:视觉修辞的视角黄晓勇薛翔2020,42(3): 101景观消费与媒介凝视:美国动画电影的他者文化演绎宗伟刚 段晓的2020,42(3) :107创意驱动•市场拉动•技术推动: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建构的新态势范志忠仇璜2020,42(4) :84论当代中国网络文艺的文学性兼容取向耿文婷2020,42 (4) :89实体与空间:现代艺术传播范式的流变与哲思邓尚金妹2020,42(4) :95论人工智能的话语实践与艺术美学反思吴文瀚2020,42 (4) :100伪存在、时间消费与分离效果:网络游戏的景观性特征温彩云2020,42(4)」06论电影“想象力消费”的意义、功能及其实现陈旭光张明浩 2020,42(5) :93“本真性”塑造:垂直类音乐综艺节目符号与意义的文化生产 杨盈龙冯应谦2020,42(5) :99元素发散与风险规避:综艺“大时代”的节目策划理念创新 刘俊2020,42(5):105媒介进化论视角下网络自制剧的海外输出:技术、叙事与形中国网络文学新业态的诞生、迭代与模型:商业与艺术吴亮芳 2020,42(5) :118超越功能主义范式的短视频传播新路径连冰玉2020,42 (5):123论工业化进程中国产电影审美价值体系的构建基础贾秀清 齐翊帆2020,42(6) :79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孔令顺王明玉 2020,42(6) :85“和合”思想:中国影视剧对外传播的价值核心邱凌2020,42(6) :90基于关系传播结构模型的电视剧官方微博传播力研究苏美妮 2020,42(6):95区域视角与情感框架:中国影视文化在韩国传播的框架分析 阴艳付妍妍2020,42(6): 101社群化、人格化、陌生化:戏曲新媒体传播的内容生产策略 赵晓亮 2020,42(6):110新时代电视综艺节目评价体系探究游洁彭宇瀬2020,42(7) :78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影录音技术变革及其美学意义探赜赫铁龙姚国强 2020,42(7):84从知觉空间改变到意义生成再造:剧场、视听与社交媒体中 的京剧传播张梅赵蓂2020,42(7) :90动漫卷入度对青少年身份资本获取之影响研究何建平王会芳 2020,42(7):96论网感化语境下青少年受众对影视明星人设的期待结构刘怡2020,42(7):103方式、观念与权力变迁:个人摄影的自我镜像表达甘险峰 赵鹏2020,42(8) :75论影视艺术的创新性国际传播潘可武马荟晖2020,42 (8):82表情符号使用动机及其在不同人际关系中对使用行为的影 响——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刘丽群刘玺辰2020,42(8): 88历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通俗文学传受兴衰——基于《玉梨 魂》的探析李宗刚钱瑶瑶2020,42(8):95论新媒介的形式与规则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秦兴华 2020,42(8) :102论狄德罗“理想的范本”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启示袁筱蓉 2020,42(8) :107融合性与流动化:主持人的主体身份与职业认同王宇 2020,42(8) :112艺术训练论张晶2020,42(9):79“以歌爱国”活动中的“青春”展演及其国家想象——基于教育 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的358个视频王玉玮阳志标2020,42(9) :86态尤达2020,42(5):112中国电影的域外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谭政2020,42(9):93数字时代博物馆叙事逻辑的重构: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张允张梦心2020,42(9) :99重塑与融合:新媒体艺术传播中的算法视域及其文化生态白晓晴 2020,42(9) :104瓦解、重塑与升华:国产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研究徐芳依 2020,42(9) :109文化嵌人与社会回响:1949一2019年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 袁庆丰严玲2020,42(10) :76类型拓展、个人意识、象征隐喻:十年来中国电影跨界导演创 作回溯陈晓伟2020,42(10) :85“观察者”回归与人的偏向:互动剧的解读与反思黄洪珍 陈泰旭 2020,42(10) :91新媒体视阈下戏剧影视评论价值判断的四个面向夏波 2020,42(10):97论“看脸时代”的青年审美迷失战迪2020,42(10) :101需求与认同的逻辑:论电视艺术审美认同的发生机制周建新 2020,42(10):108都市摩登与衣冠修辞:电影的服饰文化研究——基于桑弧导 演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为示例张语洋王宜文2020, 42(11) :86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与北非影视协作发展策略研究 齐林泉张德祥2020,42(11 ):92中国电视综艺的二律背反(1997—2017):基于政治经济与社 会转型的视角吴畅畅2020,42(11 ):98“浸人”真实:影像内容新媒体化生存的路径转向李群 2020,42(11):105新感性的重构:当代中国文学“欲望书写”的电影改编陶賦雯 2020,42(11):110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网络接受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李胜利李子佳 2020,42(12): 80宣传•组织•指路:长征标语口号的产制、修辞和社会动员 许加彪张宇然 2020,42(12) :86观察类真人秀的共情效应及其触发机制赵瑜沈心怡 2020,42(12):92乡愁共振与寓居想象:乡村综艺的双重侨寓陈接蜂翼铮 2020,42(12):98“新女性”在批评论战和行业纠纷中前行——兼评20世纪30 年代进步电影的女性话语徐红2020,42(12) :104演艺生产、院团性质与“后改革”时代国有文艺院团效率 胡慧源李书琴2020,42(12) :110个案研究《澳门二十年》评析姿态•语态•情态:《澳门二十年》的创作与表达创新胡智锋共享•共情•共鸣:《澳门二十年》的献礼纪录片创作观探索 尹鸿史哲宇2020,42(3) :114政论文献纪录片的“功能”论:基于《澳门二十年》何苏六 韩飞2020,42(3) :117庆典类纪录片的政治站位与家国情怀:评《澳门二十年》时统宇吕强2020,42(3): 119徐梁2020,42(3) :112纪录片研究揭示、间离、反思:细论反身模式纪录片的观念和手法唐俊 2020,42(1) :117从360全景到CGI情境再建构:VR纪录片创作源流论张宁郭艳民2020,42(1 ):122从本质真实到体验真实:论数字时代纪实文化的流变常江 2020,42(2) :113先锋、陌生化与诗意书写:科技流变中实验性纪录片的颠覆 与沿袭牛光夏成亚生2020,42(2):丨18影像正义:论纪录片生产与传播中的伦理规制顾亚奇 2020,42(4) :111论纪录片“他塑”中国形象的共情叙事与共情传播——基于 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分析邵鹏2020,42 (4):116国家形象多重塑造中的信誉与情感证明——基于中外合拍 片英语评论的语义网分析张梓轩商俊2020,42(5): 127全景深描与情境构建:都市民族志纪录片的范式更新花晖 2020,42(6) :115史实再现与媒介形象:BBC—战历史纪录片的社会历史分析 刘言武 2020,42(6) :119201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张同道2020,42(7): 109传统村落形象的建构:以影像记录的身份为视角兰东兴 2020,42(7) :114俯拍主轴与辅助性策略:纪录片《航拍中国》的叙事建构 苟博宋航2020,42(9): 1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获奖影片的题材倾向、主题流变及 审美价值戴剑平王櫻洁2020,42(10)」13纪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奥斯卡获奖影片的非虚构元素研究 潘桦孙一2020,42(11):116“记忆作为方舟”:论文博类纪录片形塑集体记忆的媒介功能 曾丽红 2020,42(11):120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历史路径与当下迷思韩飞 何苏六 2020,42(12) :116虚实、气蕴、鉴今:论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中华美学与文化精 神马池珠刘春晓2020,42(12) :121传媒经营与管理从意识沉浸到知觉沉浸:智能时代广告的具身性转向姚曦 任文姣 2020,42(1):128美国信息流广告的规制框架及其借鉴意义黄玉波杨金莲 2020,42(1) :133基于空间维度视角的品牌传播策略演化张慧子2020,42 (0:138广告市场的数字化、社会性、适应性辨析杜国清方贤洁2020,42(2) :124融媒体广告的品牌传播取向甘世勇舒咏平2020,42 (2):133互动的商品化:付费机制引入知识问答平台的影响及其意义 刘忠博史滢晖2020,42(2): 137传媒要素理论视角的传媒经济实现研究王雪野冯婷 2020,42(3) :122论我国新闻侵犯名誉权“合理审查义务”抗辩的确立与完 善——兼评民法典分则草案历次审议稿中两条抗辩条款 王伟亮刘逸帆2020,42(3):129论数字经济的定义与测算——兼论数字经济与数字传媒的 关系崔保国刘金河2020,42(4): 120IP剧吸附性文化品牌构建研究赵楠张海韵2020,42 (4):128从生活展示到产业的转型: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 李安余俊雯2020,42(4) :134重塑新闻商业模式:The Correspondent的创新与实践张建中 2020,42(5):132数据驱动下广告产业的智能化发展马二伟2020,42(5): 138知识问答社区答主形象对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机理——以微博问答为例董开栋2020,42(5) :144场景•符号•权力:电商直播的视觉景观与价值反思燕道成 李菲2020,42(6):1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的特征及治理何勇杨映瑜 2020,42(6) :130传媒企业并购行为及商誉对绩效的影响梅楠戴超2020,42(6) :136论新闻推荐算法的管理匡文波张一虹2020,42(7): 120中国智能广告模型研究顾明毅2020,42(7):125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 践思考段淳林宋成2020,42(8) :119规制俘虏理论视角中的网红经济发展路径及对策陈清 吴联俊 2020,42(8) :129入场、转场与退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新闻发布机制创新侯迎忠杜明曦2020,42(9) :119媒介化新闻:形成机制、生产模式与基本特征——以“脆皮安全帽”事件为例陈逸君贺才钊2020,42(9) :125后疫情时代体育传播营销的场景转型王鸣捷王婉婷 2020,42(9) :132“微传播”环境下警情通报在涉法舆情演变中的作用姚广宜王栋2020,42(10): 118叠聚与辐散:数字化浪潮中的社群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杨雪睿杨怡情2020,42(10): 123风险社会下短视频媒体软法规制的三重变奏刘京2020,42(10):128中小制片企业融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姚德权戴烊 2020,42(11) :124瑜伽时尚的构建:基于广告的批评话语分析刘书博李珍晖 2020,42(11) :131中医药品牌传播创新模型研究孔清溪赵怡晨2020,42 (11):136内需体系构建中振兴制造业的传媒要素效能研究张崇杰 王珏2020,42(12): 126上市公司绿色金融的社会化监督研究王积龙邓雅楠 2020,42(12) :131法治视角的网络社会治理探究雷承锋2020,42(12): 138新媒体研究网络传播研究述略:从本体研究到规范研究胡泳陈磊 2020,42(1) :143军事维度阐释网络安全规则大国话语权力博弈刘小燕 崔远航 2020,42(1) :153风险感知与网络舆情的微博传播模型研究袁媛严宇桥 2020,42(1) :158我国消弭数字鸿沟的新机遇与新路径探析彭波严峰 2020,42(2) :142现实与游戏伦理道德互动关系探究——基于沉浸水平与游 戏动机的中介效应分析崔蕴芳张自中2020,42(2): 148致敬互联网50年,面向下一个50年——全球互联网纪念活 动深度解析与启示金文恺方兴东彭筱军2020,42 (3) :136流水线下的网络低语:珠三角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自媒体赋权 演变考察高传智2020,42(3) :143新媒体时代权威、秩序的媒介重构:一种历史视角的思考 李书藏 2020,42(3):149新闻聚合平台的算法规制与隐私保护张文祥杨林2020,42(4) :140算法新闻用户的数字鸿沟:表现及影响杨洸佘佳玲 2020,42(4) :145儿童观众动画观看动机研究蒋莹莹陈世红2020,42 (4) :155技术、平台、政府: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多维考察。

浙江党校系统第十四批课题立项、名单

浙江党校系统第十四批课题立项、名单
德清县委党校
积极打造资本市场的“德清板块”——关于推进德清企业上市工作的研究
王卉
德清县委党校
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德清县的实证分析
周津象
德清县委党校
小城市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以德清县新市镇为例
姚惠敏
德清县委党校
创新群众文化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德清县的实证分析
刘东海
桐庐县委党校
浙江乡村现代化的个案研究--基于安吉、桐庐两地“美丽乡村”样板建设的异同点调研
刘彦昌
宁波市委党校
社会发展与零距离服务机制构建
谢方意
宁波市委党校
区域化党建与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整合力研究
张荣昌
宁波市委党校
宁波地方政府管理创新案例研究
吴翔阳
宁波市委党校
宁波产业集群升级机制与路径研究
王凌
宁波市委党校
张玉洁
温州市委党校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出路-基于温州农村的实证调查
陈中权
温州市委党校
温州鼓词的生态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对策
甘卫康
鹿城区委党校
温州海洋经济发展及海洋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刘起南
鹿城区委党校
以“文化底蕴”开发为驱动的乡村现代化模式——鹿城区驿头村个案研究
吴林娜
瑞安市委党校
瑞安市发展物流金融的路径选择
罗新阳
绍兴市委党校
科技中介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基于“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绍兴的案例分析
王昊
绍兴市委党校
新媒体视阈下的媒介文化生态研究——以浙江为例
李俊
绍兴市委党校
村干部职务行为及其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研究
卢芳霞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思考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思考
企业党建
MODERN ENTERPRISE C U LT U R E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思考
蔡文丽 北京市房山区星城街道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11-039-02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主动适应城市社会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的变化,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强化社会治理, 成为各级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北京市房山区星城街道积极开展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实践。这些创新实践以街道 党组织为核心,通过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加强了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 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关键词 党建 社会治理 创新实践
三、以“资源共享”为抓手,绘就服务“一张图”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着力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向社区下沉、 在社区聚集。动员驻区单位开放现有资源,提供更多活动空间。 将社区服务平台与党建 E 家平台整合共享,通过定格、定人、定责, 对网格内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动态管理。 开通“两微一群”,通过新媒体及时准确发布党建工作信息。 推进党员 E 平台软件建设,打造党员学习交流园地。 四、以城市党建协调委员会为平台,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为抓手强化社会治理,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 (一)机制创新,奏响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协奏曲” 成立星城街道工委城市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定议事规 则和例会制度,启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共同参与 社会治理,集体会诊存在难题,明确各方职责及解决路径,解 决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二)多方共建,打造平安、健康、诚信、宜居“新社区” 星城中学、小学、幼儿园积极融入社区发展,主动参与星 城地区社会面防控,打造平安社区;燕化医院星城分院开展医 疗资源“三进”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义诊服务,打造健康社区; 工商银行星城分行发挥行业优势,让居民享受金融服务资源, 同时开展防金融诈骗零距离宣讲,打造诚信友善社区。星城物 业加强规范管理,共同开展清洁日活动,打造宜居社区。 (三)民生共担,坚持服务群众“一家亲” 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同开展学雷锋志愿

浙江基于中央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的政策文件

浙江基于中央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的政策文件

浙江基于中央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的政策文件浙江在线7月12日讯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夯实国家治理根基,现就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全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向基层放权赋能,减轻基层负担。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三)主要目标。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建立起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全面完善,基层政权坚强有力,基层群众自治充满活力,基层公共服务精准高效,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坚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此基础上力争再用10年时间,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优势充分展现。

二、完善党全面领导基层治理制度(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治理党的领导体制。

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得到强化和巩固。

城市基层党建——浙沪“毗邻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基于浙江平湖市、上海金山区的实践

城市基层党建——浙沪“毗邻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基于浙江平湖市、上海金山区的实践

浙沪“毗邻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基于浙江平湖市、上海金山区的实践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

近年来,浙江省平湖市、上海市金山区(以下简称“两地”)毗邻地区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创新“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工作模式,以“1+6+4”合作框架为基础,联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两地优势,共同守好红色根脉,加快推进两地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党建融合、感情融合、发展融合。

一、背景与动因平湖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与上海市金山区相邻。

双方地相依、水相连、业相近、人相亲,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

近年来,两地汇聚党建工作合力,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首创“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工作模式。

该模式以党组织为纽带,打破区域壁垒、突破行政区划,拓展和外延区域化党建工作,在不属于同一行政隶属关系的毗邻地区,形成了沪浙山塘联合党支部、马拉松示范带“十村党建联盟”、广陈·廊下·大云乡村振兴联盟·旅居产业集群活动型党委和长三角“田园五镇”乡村振兴先行区党建联盟等创新成果。

两地紧紧围绕党建联建、社会治理、区域发展等内容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引领沪浙毗邻地区实现跨界治理、协同发展、共建共享。

通过“毗邻党建”引领区域联动发展合作,两地全面构建“1+6+4”合作框架,共同推进在基层党建工作方面的共建与合作,努力打造以一条毗邻七彩党建示范带为基础,深入推进六条合作共赢发展走廊,辐射带动嘉兴乃至浙江、上海的区域联动发展。

两地“毗邻党建”工作让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了发展优势,提供了一个以更高质量的党建水平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协同治理的生动样本。

“毗邻党建”引领跨界治理与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化党建的内涵和外延,打通了沪浙毗邻地区跨界协同发展制约因素,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

二、举措与成效平湖市坚持顶层设计,注重实效,与金山区从地方党组织到基层党组织密切互动,坚持以“毗邻党建”引领沪浙跨界协同治理,深入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两地百姓实际需求。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上虞区379家社会组织为例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上虞区379家社会组织为例

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上虞区379家社会组织为例赫林;徐金刚【摘要】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发挥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主题,通过对上虞379家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现状、典型案例的剖析,查找当前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从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建设、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政府与社会组织要实现良性互动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理论观察》【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4页(P100-103)【关键词】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治理;上虞区【作者】赫林;徐金刚【作者单位】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浙江绍兴 312300;中共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浙江绍兴 312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916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多元主体之一,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

近些年,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数量规模已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000多个发展到今天的70多万个。

① 数据来源于2017年8月民政部副部长顾朝曦在部分全国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

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以及作用发挥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仍没有很好地找到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最佳平衡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推进。

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

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以浙江金华为例

222019年11月(下)陈晨(中共金华市委党校 浙江金华 321000)摘 要: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夯实基层基础,必须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

本文以浙江金华为例,概况了金华市近年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典型经验,并剖析了当前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工作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要打造核心品牌,深化融合党建,挖掘治理智慧,推进制度创新,真正实现党的政治优势转换为乡村发展优势。

关键词:党建;乡村;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更高要求。

[1]以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金华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完善了一批实践载体,有效推动了乡村善治。

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金华实践1.强化党的领导,深化“后陈经验”2004年6月18日,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创造性地成立了全国首家“村务监督委员会”。

通过制度创新,“后陈经验”有效解决了以往村级监督流于形式,缺位、失位、错位等问题,并以监督促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破解了“半拉子”民主,促进乡村治理的新发展。

[2]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也相继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我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浙江样本。

十八大以来,“后陈经验”通过加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工作领导等各种方式,确保这一制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制度建设,系统谋划部署村务监督工作发展方向、基本原则和重大政策。

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一般由非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担任,明确被判处刑罚等“五种情况人员”当选无效,有力夯实了党的农村基层阵地。

同时,探索推行“双述职两反馈”机制,也就是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15日向党员大会述职、每季度向村民代表大会述职,党员向村民反馈“三务”工作、向党员大会反馈村民意见建议。

在这一过程中,村监委会成员还会对群众提出的有关村务公开的疑问进行现场解答,从而充分发挥党员的桥梁作用,促使村务公开件件厘清。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020年12月第6期(总第141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Dec. 2020No. 6(Gel.141)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张佳慧(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摘 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是统战工作的对象又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他们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嘉兴努力挖掘新的社会阶层的特殊价值功能,积极引领和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研究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可行可操作的嘉兴素材、嘉兴经验和嘉兴样本。

然而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培养使用为重点、组织化路径为纽带、创新方式为支撑,不断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走向基层善治。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基层社会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20)06-0066-0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而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

作为爱国统一战线和党长期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既是参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

作为党的诞生地及统战资源相对丰沛的城市,嘉兴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性实践探索,为新的社会阶层人收稿日期:2020-10-05作者简介:张佳慧,女,江西上饶人,浙江红船干部学院讲师,中共嘉兴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室讲师。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144作者简介:吴宏伟(1975— ),女,汉族,河北卢龙人,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治理。

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

城市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城市基层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城市工作格局”。

一、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

要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重点,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这对发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作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实现市域治理现代化,重点和难点在基层。

以党建引领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基层社会治理方向正确的根本保障。

《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强调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要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主线,充分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创新基层党的建设引领社会治理的路径。

围绕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作出了战略部署。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以党建引领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全面契合。

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有效激活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推动社会协同。

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才能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各类组织和群众的自觉行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团结整合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凝聚共识、激发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活力,才能收集听取民情民意,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防范化解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关于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会治理工作的报告

关于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会治理工作的报告

关于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会治理工作的报告报告标题:赴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会治理工作报告报告摘要:本次考察旨在学习浙江、上海等地优秀的社会治理经验,了解其社会治理的模式与机制,并探讨如何将其借鉴应用于其他地区。

通过深入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我们全面了解了浙江、上海在社会治理工作方面的重要经验和特点,并为今后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一、引言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作系统,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市民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浙江、上海等地位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其社会治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力。

因此,我们赴此地考察学习,旨在为今后社会治理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社会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通过参观考察,我们了解到浙江地区以条块结合、全员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较为成熟。

一方面,政府在社区层面加强服务意识和政策执行力度,为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建立社区自治组织,发动居民自我管理,实现基层自治。

上海则以法治为核心,通过权力公开、信息公开和公正执法等措施,加强社会治理的公正性、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三、社区建设经验借鉴浙江、上海等地在社区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们注重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通过改善居住环境、提供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增加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此外,他们还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引导社区建设,培养居民自治意识,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四、社会组织发展浙江、上海等地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他们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此外,他们还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

五、政策创新与改革浙江、上海等地在社会治理方面积极推进政策创新与改革。

他们注重优化政企关系,减少政府干预,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

区域化党建的治理价值

区域化党建的治理价值

区域化党建的治理价值作者:张云翔来源:《党政论坛》2017年第12期2004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区域化党建的新举措,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所谓区域化党建,就是按照区域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设置基层党组织、统一管理党员队伍、通盘使用党建阵地,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其他基层党组织为结点的网络化体系。

区域化党建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现有的研究发现,在这一区域化党建的格局下,社区内的组织之间能够更紧密地形成合作,资源可以更有效地加以整合,党员和党组织也能得到更规范的监督管理,党建工作项目也得到更为科学的实施。

在区域化党建的平台中,现有的党建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党建工作可以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些相对薄弱的工作环节和组织中,并发挥出连带、联动的作用。

这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两新组织和机关单位党建共建,以及基层党建统筹协调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区域化党建中,企业、社会组织、人才都能够建立起更深厚的区域认同,组织之间也培育起更深厚的相互信任,更好地共同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党员。

当然由于一些观念和需求的不适应,一些组织和个人依然无法积极地参与到区域化党建中,这是目前区域化党建的主要问题,但这依然无碍区域化党建的良好发展态势。

目前,除了发源地上海之外,全国其它许多城市也正在实行区域化党建的政策。

区域化党建作为一种政党建设政策,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加强政党执政地位的政策工具。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区域化党建的关注也主要在于讨论其经验做法和实施路径,框架也仅仅停留在党建本身。

也有研究发现了区域化党建的其他治理价值,包括促进双向服务、资源共享、社会公益、综治维稳等。

还有研究也提到了区域化党建能够有效促进社会资本,是社区治理体系合作关系的核心部分。

但由于这些研究仅仅围绕着区域化党建对于执政价值的意义,所提出的实施路径也就无法很好地回应社会治理的需要。

事实上,本文发现,区域化党建政策在我国“以党领政”的政治背景下,不仅仅体现了一种执政价值,更反映了一种治理价值,即当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潜在隔阂而无法形成协调合力时,区域化党建将二者勾连起来,从而起到了建构整体性治理的成效。

结构—过程—功能_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浙江G镇实践的分析

结构—过程—功能_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浙江G镇实践的分析

结构—过程—功能_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浙江G镇实践的分析结构—过程—功能: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研究——基于浙江G镇实践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手段来推进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管理、决策和服务的变革。

本文以浙江省某个实际实践案例的G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数字化转型的结构、过程和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为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数字化转型的结构数字化转型的结构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数据资源三个方面。

在G镇的实践中,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政府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重点发展了通信网络和信息终端设备,为全镇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

软件系统方面,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开发了管理系统、决策平台等应用软件,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数据资源的整合和管理,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基层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在G镇的实践中主要分为需求调研、方案设计、系统实施和运维维护四个阶段。

需求调研阶段,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对基层治理的需求进行调查,了解问题和痛点。

方案设计阶段,政府根据需求调研结果制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方案,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系统实施阶段,政府聘请专业团队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实施,确保数字化转型的顺利推进。

运维维护阶段,政府加强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保证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发展。

三、数字化转型的功能数字化转型为基层治理带来了多种功能和效益。

首先,基于数字化转型的信息系统,政府能够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提高了信息的传递和处理效率。

其次,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加强了沟通和协作,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再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渠道,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就能够享受到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服务,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

助力女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基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实践分析

助力女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基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实践分析

助力女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基于杭州市萧山区的实践分析◎郭凯钧严颖颖提要:女性社会组织因其性别特点,可以更好、更方便地服务妇女、儿童及家庭,被看作社会治理中“温柔的力量”,成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热点和创新亮点。

基层女性社会组织在实践中所表现的政府重视不够、专业人才缺乏、参与意识不强等普遍性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各类平台的整合不足。

关于如何克服这个不足,笔者认为可以在共同体视角下做一些思考,如妇联联动民政、工会、共青团、女性社会组织,并以枢纽型女性社会组织为纽带,形成功能目标、价值认同、专业方向等角度的“共同体”并以此实践,助力女性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关键词:女性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共同体杭州萧山作者郭凯钧,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教育一科科长、高级讲师;严颖颖,萧山区妇联副主席(邮政编码311201)。

如今“小政府、大社会”的理论已经逐渐被大众接受,中国社会正在向“多元化社会”的趋势演进。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不断完善,多元主体的参与已经被广泛认可。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动,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⑴。

在此基础上,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助力女性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1 04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⑵。

女 性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凸显,尤其是其 作为联系团结妇女、服务妇女儿童家庭的重要力量,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 —部分*一女性社会组织的独特性及社会治理的功能发挥女性社会组织,是国内对该类组织的称呼,在国外一般会被叫作“妇女非政府 组织”或“女性非营利组织”,其主要面向广大妇女,是非营利性、服务性、志愿 性的社会组织*这类组织主要针对妇女、儿童以及家庭提供服务*我们一般把团体 会员中女性占60%以上,或以妇女、儿童及家庭为服务对象的社会组织称为女性社 会组织*(一) 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互为补充,被称“半边天”*随着当代女性越来越广泛 地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几乎可以说女性和男性一样成为社会发展的顶梁柱,甚 至在颠覆着男性的作用和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模式,特别是在参与社 会事务、公共决策等社会治理中,其影响不一般。

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作者:张磊周进萍来源:《唯实》2023年第10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南京江北新区是江苏省现代化示范点,在社会治理现代化探索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做法。

本文在总结江北新区社会治理实践模式、分析亟待突破的重点问题基础上,提出打造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江北新区样本的建议。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新时代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经受住了各方面风险挑战,激发了社会活力效率,维护了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回应新的动荡变革期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以更高的思想境界、更浓的时代气息、更强的治理效能助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国之大者”,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國之大者”是现代化中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各类矛盾和风险复合叠加期,党的领导指向更高层次的战略规划与精细筹划能力,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统筹应急管理与常态化治理,实现社会活力效率和安全稳定的和谐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能够把握历史主动,认清社会治理历史规律、找准社会治理历史方位、担当社会治理历史使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坚持人民至上、赋能美好生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但美好生活并非静态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

美好生活需要丰裕充盈的物质基础,需要更精致的品质生活、更得体的生活方式、更精细的公共服务和更个性的诉求满足。

美好生活还需要精神富裕,不仅有身体上的安全感,还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强大精神家园。

实现美好生活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激发人民奋斗热情、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 从社 会 治 理 的维 度探 讨 区域 化 党 建 的发 展 方 向 , 模式 打破 , 在街 道 、 社 区、 乡村 等一 定 的地 域 、 区域 范 来 推动 区域化 党建 的深 入发展 。

畴把各行业党建工作囊括进去 ,与基层党组织联系
在 一起 , 以网格 化方 式 构建 全 覆盖 、 广吸纳 、 开 放 式
我们进一步指 出了社会 治理下 区域化党建的发展 方向 : 强化 区域党组织的服务 功能, 提 升 区域党组织的
整合能力 , 以区域化 带动城 乡党建一体化进程 ,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
[ 关键词 ] 区域化 党建 , 社会 治理 , 融合机理 , 生动 实践 , 发展 方向 ( 中图分类号 ̄ D 2 6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 4 1 7 5 ( 2 0 1 3 ) 0 3 — 0 0 3 4 — 0 4
互动 、 协商 、 同意的原则相趋同 , 在党建领域体现 了 切 身利益 的 服务 网络 。 以党建 共建 机构 为承 载体 , 区
当前 公共 治理 发展 的新 趋势 。 二、 区域 化 党建推 动社 会治 理 的生 动实践
域共建单位依靠 自 身职能, 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 队,
组织区域内党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联合活动。三 浙 江省 自 2 0 1 0年 以来 ,创 新 区域化 党 建工 作 , 是 推动党 员参 与社 区治 理 。 以区域 党组织 为依 托 , 充 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加强社会治理 的重要工作 分发挥居住地党员“ 一员双 岗” 作用 , 工作在 区域外 模式 。 的党员参 与 区域 活动 , 成 为社 区工作 的一 份子 , 进一
党 的建 设
《 理论探索} 2 0 1 3年第 3 期( 总第 2 0 1 期)
社会 治理 下 的 区域化 党 的建设 思考
— —
基 于浙 江的 实践
万 雪芬 1 '
( 1 . 同济 大 学, 上海 2 0 0 0 9 2 ; 2 . 中共杭 州市委 党校 , 杭州 3 1 0 0 2 4 )
型 以及社 会治 理结 构变 迁 , 应运 而生 的党建 新模 式 。 署、 组 织工 作实 施 。再 次 , 它 的开放 性特 征与 社会 治
它是以一定的区域为党建工作单元 ,按照区域统筹 理主体的广泛参 与密切相关。区域化党建工作遵循 的理念 , 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信息科技手段 , 科 多元联动 、 开放包容 的原则 , 拓宽党组织渗透途径 , 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 , 统一管理党员干部队伍 , 整合 推 行开 放式组 织 生活 ,着力 构筑 开放 互动 的组 织运 使 用党建 资源 阵地 , 统筹开展党 的活动 , 实现资源 行 、 党员管理体系 。在功能作用上 , 从 以往依赖行政 融合机理
刘少奇在党的七大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 的基层 党建 工作新 格局 ,实现 了党建 管理 向社会 基 出: “ 党 的组 织形 式 和工作 方法 ,是 依据 党所 处 的 内 层 治理 的延伸 。 其次 , 它 的统 筹性特 征与社 会治 理多 外环境 和 党 的政 治 任务来 决 定 的 ,必须 具有 一定 限 元理念相通相近 。区域化党建工作是科学发展观根 度的灵活性 。如果环境变更 , 工作条件改变 , 党提 出 本方法统筹兼顾方法论 的生动体现 ,它以统筹为最 了新的政治任务, 那么党的组织形式 和工作方法 , 也 大特色, 通过街区统筹 、 政企统筹 、 村企统筹 、 片区统
随 着我 国经济 社 会 的深 刻 变 革 , “ 四个 多 样化 ” 最佳化 、 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和工作力量配备最强
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方式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 化的党建工作模式。 影响 日 盛 ,以开放多元为特征的区域化党建逐步成 区域化党建体现了与社会治理理念的融合。首 为重要的党建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 执政党对社会整 先 , 它 的区域 性特 征与社 会治理 区域性 有机 统一 。 区 域化党建将传统的以领域、 单位 、 行业为单元的党建 合力度加大 , 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繁重 , 要求我
[ 摘要 ] 区域化党建遵循 的服务 、 开放 、 多元等原则与社会治理所遵循的互动 、 协商、 合作的原则相 融合。浙江省 区域化党建推动社会治理的生动 实践 , 其主要 内容 包括 : 创新组织设 置 , 推进 网格“ 兜底” ;
多元主体参与 , 推进协 商善治 ; 有效整合资源, 推进社会统筹 ; 城 乡结对共 建, 推进城 乡一体。浙江实践为
必须 有所 改变 ; 否则 , 旧的组 织形式 与 工作方 法 就要 筹 、 商圈统筹 、 楼宇统筹等模式 , 主动地参与 、 融入到
阻 碍我 们党 的工 作 内容 的发 展 与政 治任 务 的执 社会管理创新的广泛统筹 中去 ,创新党对社会 的管 行 。” ( 1 ] ( 区域 化党 建工作 正是 近年来 面对社 会转 理 ,更 好 地找 到党 的各项 事业 的 中心 、作 出决策部

3 4・
《 理论探索} 2 0 1 3年第 3 期( 总第 2 0 1 期)
党 的建 设
合社 会和 服务 社会 。 可 以看 出 , 区域化党 建遵 循 的服 域便 民服务群众的平台 ,充分整合城市基层公共服 建 立 起一 个覆 盖社 区居 民衣 、 食住 、 行、 医等 务、 开放 、 多 元 的原则 , 越来 越 与 社会 治理 所 遵 循 的 务 资源 ,
配置最优化 、 组 织效 能发 挥 最 大 化 、 教 育 管 理 效 果 手段包揽一切 、 决定一切 , 转向依赖协调和服务来整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1 8 ( 作者简介 ] 万雪芬( 1 9 8 0 一) , 女, 浙江上虞人 ,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 中共杭州市委 党校副教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