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含参考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
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这种方式和艺术家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反过来观察,气氛对于自然也有着极其独特的意义,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
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
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从而以声音来表达视觉的信息。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模拟考试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一或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
口述历史是通过收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
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史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
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
口述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
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
此外,口述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
实际上,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
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
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头凭证。
就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
高三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踉跄(liàng qiàng)恍若(huǎng ruò)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B. 瞠目(chēng mù)祛魅(qū mèi)水乳交融(shuǐ rǔ jiōn róng)C. 蔑视(miè shì)畸形(jī xíng)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D. 潜移默化(qián yí mò huà)蹉跎岁月(cuō tuó suì yuè)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研究方法既严谨又具有创新精神,因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B. 由于近年来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课间休息时,同学们纷纷围在黑板前,讨论着这次数学竞赛的题目。
B. 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破解了那道复杂的密码。
C. 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得街道上积水严重,交通几乎瘫痪。
D. 在我国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闲暇之余,挥毫泼墨,吟诗作赋。
4.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在商海中乘风破浪,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B. 她对这个问题考虑得非常周全,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C.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可以说是满堂喝彩。
D. 在这次比赛中,他凭借自己的实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冠军。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mdash;3题。
汉代的印章(节选)汉代的印章,在印章史上历来被人们称为是古代玺印艺术的巅峰。
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私印也带有框栏。
汉初官印作为当时官方的法物,所用的文字均为小篆结构,结体方正平直,不做任何增损处理,以示严肃。
这类文字,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
它们被用在带框格的布局中,整体显得庄重浑穆,平整规矩。
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但印文面目有了改进,印风自有异于秦,为汉代后来印章的风格起了奠基的作用。
汉初官印在布局中取消田字格,应不晚于吕后二年。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轪(dagrave;i)侯之印”殉葬印,布局已不用田字格,便是有力的见证。
轪侯卒于吕后二年,离汉开国(公元206年)仅20年。
汉官印的布局和风格并不因用田字格二显得单调,有的作多字一排或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二排布局,有的作四字以上的三排布局。
在风格方面,铸印印文布排严实整齐,笔画圆润浑穆;凿印印文布排活泼,笔画生涩,转折处时见锋芒和棱角。
汉私印在脱离秦制后,多方面有了重要的发展。
这种发展首先表现在印文方面。
它们运用了增损之法,笔画繁者省,简者增,按印文布排的疏密需要,应情而定,非常灵活。
这类印文与小篆相较,结构很不规范,但被大量使用,约定俗成,得到了当时社会的认可,成了作为专用于印章中的文字,称为缪篆,被列为汉六书之一。
此外,还用装饰感极强的鸟虫书入印。
鸟虫书的笔画,往往带有鸟形、虫形、鱼形,因此得名。
所谓鸟虫,放大后,鸟即鸾凤,虫即螭龙。
按汉人习惯,以龙凤形象入印,象征吉祥辟邪,以鱼入印象征相思和爱情,并非仅为美化印文。
其次,表现在形式结构上,敢于创新,敢于变化,重艺术效果和装饰趣味。
白文印,不论满白或细白文,均朴实大方,印文布排或匀称、或对比。
朱白相间的印,在同一方印中,或用一半朱文一半白文,或用三朱一白,或用三白一朱,通常将笔画少的字作朱文,笔画多的字作白文,使朱文笔画的粗细近同于白文笔画的间隙,使朱白二者的量感接近。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
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
“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
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
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至至生活本质的真实。
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
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
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
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
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
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高三语文模拟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
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
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
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帝,他们不止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
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
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
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
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
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茱莉娅在一流的私立学校上学,她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家里住着保姆和司机。
她的生活无忧无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总是洋溢着自信和笑容。
一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能够让她沮丧的事情。
当然,更不可能有什么能够让她感到失落,因为她不知道辛苦和挫折。
她甚至没有遇到过失败和困境。
一天,班上组织了一次户外拓展活动,茱莉娅也参加了。
他们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团队合作任务。
这使得茱莉娅感到十分不适应,她从未经历过这样的挑战和压力。
而且,她的自信心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她发现自己在团队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甚至变成了累赘。
这个经历对茱莉娅来说是个巨大的启示。
她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过于依赖家里的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而忽略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
她决心改变自己,向困难与挑战发起挑战,寻找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1)茱莉娅的生活特点是什么?(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对茱莉娅有何影响?(3)你如何评价茱莉娅的变化?答案:(1)茱莉娅的生活无忧无虑,依赖于家庭条件和自身的优越感。
(2)参加户外拓展活动让茱莉娅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依赖性,打击了她的自信心。
(3)茱莉娅在经历困难和挑战后,意识到了努力与拼搏的重要性,决心改变自己并寻求成长和进步。
她的变化值得肯定。
二、写作请你根据以下提示,以《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为题,写一篇短文,并提出两至三点建议。
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挑战。
以下是我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建议。
首先,阅读广泛。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
我们应当积极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等,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可以积累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意图。
其次,培养阅读策略。
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然后再仔细阅读每一段落,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最后进行整体理解,归纳概括文章的主旨。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三语⽂模拟试卷及答案 语⽂是⼀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只有通过多做⼀些语⽂模拟试卷来提升⾃⼰。
以下是⼩编给你推荐的⾼三语⽂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语⽂模拟试卷 ⼀、现代⽂阅读(共35分) 1.阅读下⾯的⽂字,完成下列各⼩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上具有⾳乐美,⽽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是说唐诗像建筑⼀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涌⼤江流”,王维的“⼤漠孤烟直,长河落⽇圆”,都是化动为静,把⽣⽣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样巍然屹⽴的⽴体形象。
然⽽,静中⼜有动,实中⼜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的材料,如砖、⽡、⽊料等,⽆⼀不实,⽆⼀不静。
然⽽,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阔的活动天地,⽽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限⼴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也成了⼀个⼩宇宙,它把上下四⽅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穷⽆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中黄叶树,灯下⽩头⼈”,李⽩的“浮云游⼦意,落⽇故⼈情”。
“⾬中黄叶树”与“灯下⽩头⼈”,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落⽇”与“故⼈”,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独⽴的意象;诗⼈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读,却好象蒙太奇⼀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道,⾃然⽽然地产⽣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流”,这⾥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道,成为凤去-台空-江⾃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独⽴,⽽⼜相互融贯,从⽽产⽣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样竖⽴在我们的⾯前,⽽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长在⽽⼈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通用3篇)1.高三语文模拟试题第1篇(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太祖皇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
高祖朓,朓生珽,是为顺祖,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
珽生敬,是为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
敬生弘殷,是为宣祖。
周显德中,宣祖贵,赠敬左骁骑卫上将军。
宣祖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
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
汉乾祐中,讨王景于凤翔,会蜀兵来援,战于陈仓。
始合,矢集左目,气弥盛,奋击大败之,以功迁护圣都指挥使。
周广顺末,改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领岳州防御使。
从征淮南,前军却,吴人来乘,宣祖邀击,败之。
显德三年,督军平扬州,与世宗会寿春。
累官检校司徒、天水县男。
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
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太祖,宣祖仲子也,母杜氏。
后唐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
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学骑射,辄出人上。
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
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
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
"会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
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
世宗尹京,转开封府马直军使。
世宗即位,复典禁兵。
北汉来寇,世宗率师御之,战于高平。
将合,指挥樊爱能等先遁,军危。
太祖麾同列驰马冲其锋,汉兵大溃。
乘胜攻河东城,焚其门。
左臂中流矢,世宗止之。
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三年春,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兵马都监何延锡等。
南唐节度皇甫晖、姚凤众号十五万,塞清流关,击走之。
追至城下,晖曰:"人各为其主,愿成列以决胜负。
"太祖笑而许之。
晖整阵出,太祖拥马项直入,手刃晖中脑,并姚凤禽之。
宣祖率兵夜半至城下,传呼开门,太祖曰:"父子固亲,启闭,王事也。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及答案高三语文高考模拟测试题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牡丹是中华名花,它那雍荣华丽的硕大花朵就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文化是盛世的象征。
唐代对牡丹的热爱是全社会的风气,上至皇宫,下至民间,无不为它的华贵之气 (倾倒/折服)。
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赏牡丹》中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然而,这样一种富有文化传统堪为国花的著名花卉,①。
二十世纪80 年代以前,中国植物分类学界对牡丹不甚重视,对野生牡丹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中国经济 (逐步/逐渐)繁荣,牡丹重新成为人们广泛 (关心/关注)和喜爱的花卉,植物学家这才开始仔细研究牡丹的“家普”。
如今牡丹的家世已班班可考,但长期以来,人们或为观赏牡丹的花,或为获取它的根皮入药,不断滥采乱挖,野生牡丹陷入濒危、灭绝的困境。
国色天香的牡丹,长期以来在为人们贺喜添乐的同时,自己却默默忍受着诸般委屈,甚至殇痛……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3分)A.花卉(hui) 雍荣华丽B.家普(pǔ) 班班可考C.濒(pn)危脍炙人口D.殇(shāng)痛国色天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折服逐渐关心B.折服逐步关注C.倾倒逐步关心D.倾倒逐渐关注3.在文中①处横线上依次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却也揭开了牡丹鲜为人知的委屈和殇痛②人们对它的研究少之又少③身世却一直是个谜团④直到近些年研究才慢慢有所深入⑤在揭开了牡丹神秘的面纱的同时A.②①⑤④③B.⑤③④②①C.③②④⑤①D.③①②④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B.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 mù jié shé)B. 一蹴而就(yī cù ér jiù)C. 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D. 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虽然年轻,但工作经验丰富。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由于天气原因,导致比赛推迟。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B. 他的心情像天气一样阴沉。
C. 那座山巍峨屹立在远方。
D. 月光如水,洒在静谧的湖面上。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B. 他的声音震耳欲聋。
C. 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
D.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狮子一样勇猛。
B. 她的心像玻璃一样脆弱。
C. 他的智慧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我们。
D. 他的笑容像春风一样温暖。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B. 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件事呢?C. 你难道不认为这是正确的吗?D.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喜欢读书,喜欢运动,喜欢旅行。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落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D. 我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B. 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C. 他为什么那么努力?D. 我们怎样才能实现梦想?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终于成功了。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XXX作为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的象征,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其实,XXX诞生时,并没有这种诗意的内涵。
XXX这一意象出自《庄子·逍遥游》。
然而,《逍遥游》中的XXX想要翱翔九万里高空,必须依赖狂风,依然“有所待”,并不能真正地自由翱翔。
在中国文学中,XXX是如何由“有所待”而转化为自由翱翔的象征呢?XXX意象的内涵转换,始于魏晋。
魏晋文人不能忘怀世俗,追求身名俱泰;又要越名任心,追求XXX逍遥。
这类内涵矛盾,打破了心灵的均衡。
因此,他们渴望在庄学中寻找到精神慰藉。
而XXX的境地,他们没法企及,于是只好经由过程将庄学世俗化的体式格局,追求安顿身心的秘诀。
介于现实与自由之间翱翔的鲲鹏,也就成为当时文人的生理寄托。
他们试图经由过程对XXX的哲学内涵世俗化、意象内涵诗意化的转换,重构已被打破的生理均衡。
XXX在《逍遥游注》中说:“有待无待,吾所不能齐也;至于各安其性,天机自张,受而不知,则吾所不能殊也。
夫无待犹不足以殊有待,况有待之巨细乎!”世间万物,只要安于天性,动应天然,有待无待,就是一种无差此外存在。
XXX所言“有待”是溺于现实:“无待”是超然物外,而在郭象的哲学中却取得统一,本来“有待”的鲲鹏,成为“无待”的自由逍遥象征。
XXX《大鹏赞》中“海运水击,扶摇上征”虽还“有所待”,但“志存六合,不屑雷霆”的高远之志。
XXX“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窗然XXX,倒是《逍遥游》所没有的。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解析)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时光之旅瓦蒂姆车诺布罗夫是一位热衷干时间倒流现象研究的科学家,从1987年起,他和一些科学家就开始利用地磁泵来制作时间机器。
2001年8月,他们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地区的一个偏僻的森林里对一个“新型的时间机器”进行了试验。
这个机器即使只用汽车的电瓶作动力,能量很低,但它改变时间的幅度仍达到了3%,就是说最大限度地减缓时间可以高达每分钟1.5秒。
时间的改变是由对称的晶体振荡器来记录的。
最初,研究人员花5分钟、10分钟、20分钟来操作这台机器,最长的一次时间延缓持续了半小时。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觉得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他们可以同时感受到不同时间的“这边”和“那边”的生活,仿佛空间完全打开了。
而在有关宇宙探索和研究方面一直与俄罗斯暗中较劲、不遑相让的美国,一直在开展着一项据称“可能改变和重新谱写人类历史进程”的时间研究项目。
2002年,美国物理学家马利特教授及其助手们已着手研制一种可以帮助人们遨游过去和未来的“时间机器”。
它是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为理论基础的。
其设计方案是建造一个激光环,沿激光环旋转光束将穿越光子晶体。
光子晶体会扭曲光线,并给光线减速。
这样光束就可以令激光环里的时空扭曲成螺旋形。
比如说,这就像我们用勺子搅动锅里的汤一样,汤会出现漩涡。
在这个漩涡里,时空扭曲的混合体会出现不同的层次。
此时,将一个中子放入其中,如果这个中子自身的旋转轨迹发生变化,那么就意味着扭曲了的时空对其产生了作用。
这个中子就名副其实地完成了“时光之旅”。
马利特教授相信如果这一试验获得成功,预计人类进行时光旅行的问题将在10年内解决。
但他同时指出,时间机器“并不能回到时间流无限的过去,它只能作有限的含有时间圈环历史中的旅行。
也就是说,它只能遨游”时间机器“巳然存在的那个时代。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三模拟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登泰山记》)这篇游记散文是写实,但经过了作者精心的艺术处理和加工。
文章的艺术特色,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作者紧紧围绕着“寒冬”来描绘,并且贯穿始终。
开始时,自京都乘风雪,点出了“风雪”二字,接着便步步深化。
登山时“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到达山顶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观日出时“大风扬积雪击面”;游览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雪与人膝齐”。
这些文字直接描写风雪,用来显示时令的特征,从艺术处理的角度看,这并不困难。
精妙的是,作者借助于描写对象来显示寒冬的景象。
例如日出前,山峰“白若樗蒱”,山本来是青色的,现在却白如樗蒱,当然是积雪覆盖所致,于是,严冬的特征被点染出来了。
“绛皓驳色”,山峰蒙雪,当然是白的了,这样,时令的特征又被点染出来了。
在文章中,不仅有时令特征,而且有地点特征。
作者所写的树木、石头等,都很切合泰山的景物特征,至于泰山日出,就更有特点了,这是在别的地方所不能见到的。
其次,繁简得宜,详略得当。
出京都的一路风雪,一笔带过,然后,马上深入到文章的中心。
观日出,是重点,因而笔重墨多,其余的,就稍作勾勒和点染;写泰山的树木、石头,用墨更少,两三字就交代完毕,只要说明清楚就行,没有枝蔓。
作者既做到有繁有简,更做到繁中有简、详中有略。
例如写日出的情景是详细的,但是,具体的每一句,又是简明的,只用几个字就描述了某一具体的形象。
在繁复中求简略,又在简略中求生动,这是姚鼐散文的风格,也反映出桐城派这个文学流派的风格特征。
材料二: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
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
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
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高三语文高考各地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居乐业(ān jū lè yè)B. 科技飞速(kē jì fēi shù)C. 逐渐减少(zhú jiàn jiàn shǎo)D. 怀念过去(huái niàn guò qù)2. 下列句子中,语病最严重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B.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C. 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这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结果。
D.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这是古城失去宁静的原因。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座美丽的古城。
B. 那里的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C.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古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宁静。
D. 人们开始怀念起那个宁静的年代。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
5. 请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乙】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6. 下列句子中,对诗句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时,太阳的余晖映照在山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第八次模拟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上。
但乡土社会不是人治,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
合于礼的就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来说,这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的力量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传统。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用以获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传统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一种仪式。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论语》记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能逃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只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八:礼治秩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先由“人们”的观点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并强调了礼治和人治的不同。
B.第二段首先阐述礼的涵,然后比较礼和法的异同,最后说明传统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
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论证法。
D.文章引用了《论语》中“颜渊问仁”的相关文字,这是为了说明古人遵循礼一般具有主动性。
3.根据原文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土社会中,礼的运行并不需要有形的国家机构来维持,它依靠的是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
B.乡土社会虽然从某种角度说是“无法”的社会,但并不是混乱的,它依然是个有秩序的社会。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反之就可能受挫。
D.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传统的效力无从发挥;礼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缺乏变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父亲的家园尚清①童年的父亲,家园是一个叫作壕沟的山村,跟所有黄土高原的山村一样,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
半大小子,光着脚丫子,爬山上山顶,与牛羊为伴。
夏夜,与满天繁星共眠,冬夜,与兄弟姊妹挤在土炕上。
砍柴、担水、抓粪、锄草……只有饥饿与寒冷,没有别的值得言说。
老茧磨得多了,针刺着也不觉疼痛。
②为了填饱肚子,少年的父亲离开了他的第一个家园,行乞讨要,四方为家。
没有文化,只有力气,背石头、打窑洞……辗转多地,后来落脚在一个叫作安条的林场,方圆百里,森林密布。
做一名伐木工,有盼头,能吃上大白馒头,日复一日,与林木为伴,父亲成长为一个勇武有力的小伙子,娶了邻村的漂亮姑娘莲,在林场安了家。
莲,便是我的母亲。
这时候的父亲,家园,是有了母亲的小日子。
他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一棵棵大树,在父亲的大锯下,魔力般地轻松倒下,他成了最能干的伐木工。
每次进城,父亲总穿着一身干净而结实的的确良装,每次回来,父亲总给我和姐姐带回一堆让别家的孩子垂涎不已的零食。
后来,父亲带回了电视机,再后来,父亲驾回了四轮拖拉机。
那个年代,乡下的医疗条件极差,不知道多少个风雪雷雨的日子,父亲驾着拖拉机,母亲抱着多病的我,四处求医。
③那一年,林场来了省城林业大学的实习生,在父亲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都无比坚定。
那一年,姐姐刚好七岁,上学了,跟着比她都大的孩子们,去了十里地外的小学,那所小学的条件很差。
第二年,父亲决然地带着全家进了城,离开了他工作生活十多年的林场。
④从那以后,父亲的家园,是一个梦。
没有户口,我和姐姐却都上了城里最好的小学。
最初的家庭教育,是父亲看着我写的作业,脸上泛起的笑容,是一句“清娃写的字像蛤蟆爬过的踪”。
就是一脸的笑容和一句打趣的话语,让我的心中早早萌生了“认真学习,勤奋练字”的念想。
在文化的世界里,父亲是个门外汉,他依然只有力气,连他的名字都不曾会写。
拉沙、拉土、拉砖,工地的脏活、苦活、累活,他从不言说,如同他的汗水默默渗透进我们的血液一般,从不言说,却化作一股坚韧而持久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去实现两代人的梦想。
多年后,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毕业后,都成了“公家人”,父亲一直引以为豪。
⑤在不经意间,岁月的轮回改变了很多。
父亲疲惫的意志,像一根绷得太紧太久的弹簧,行将断裂。
这个时候,父亲的家园是酒精麻醉后的迷乡。
是啊,他从来不懂得让自己停下来,歇一歇,没有圈子,不打麻将,不认得扑克牌,甚至连玩笑也没怎么开过。
也或许,是因为没有了目标,太过于执着的人,不知何去何从。
劝说、哀求、哭喊,都无济于事,这让我坚信: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⑥而今,父亲的家园,是他童年的那个山村——壕沟。
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心煎熬与思想斗争,有一天,他决定回去。
然而,日月轮回,如河流一般,带去了他身躯的健硕、眼神的灵动,他只是养着几十个小羊羔,种着一片菜园,出山的时候不忘挖一些熟悉的草药,忙碌、充实、开心……⑦闲不下的父亲,离不开的家园,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也有他童年的记忆,欢喜或是悲伤,好过城里冰冷的砖墙和无情的水泥地。
⑧岁月悠悠,如歌如诗!时而高亢动人,时而悲凉凄楚,时而温润绵长。
愿你我的人生都能觅得一片属于自己的乐园。
(选自2018年4月版《散文欣赏》,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中“沟壑纵横,如同老农额上深深的皱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地理形貌上写出了父亲的故乡的荒凉。
B.第②段写父亲在林场的经历,刻画了父亲勤劳能干、积极上进、对子女十分疼爱的普通工人的形象,十分典型鲜活。
C.父亲有一段时间酗酒,这是因为多年的劳累让他身心俱疲,他找不到好的排解方式,只能靠酒精缓解心的压力。
D.文章第⑦段承接上文,点明父亲回到童年的那个山村的原因——那里有他的老兄弟们和童年的记忆,充满人情味。
5.结合文章的容,分析“能拯救自己灵魂的人唯有自己”这句话的含意。
(5分)6.“父亲的家园”都包括哪些?为什么把这些称为“父亲的家园”?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
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
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9.15,有删改) 材料二:“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汉语教学机构数量汉语学习人数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 全球占比(%) 亚洲5483 81.4 1734 84.8欧洲6483 9.0 103 5.0美洲4957 6.9 135 6.6大洋洲1235 1.7 49 2.4非洲703 1.0 24 1.2总计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来源:国家汉办(《光明日报》2017.10.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