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006臧哀伯谏纳郜鼎

006臧哀伯谏纳郜鼎

:即臧哀伯。
臧 哀 伯 劝 谏
高屋建瓴提出观点 (2) 最高领导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是“昭德塞违,以临昭百官”。
通过排比形象阐述 (3) 呼应前文得出结论 (4)
从礼制这个大视角,连用七个排比句,从七个方面, 即“昭其俭”、“昭其度”、“昭其数”、“昭其文”、“昭其 物”、“昭其声”、“昭其明”来阐明君主如何体现和落实 这一根本社会责任。
思路拓展
礼是奴隶制社会和贵族社会等级制度下的社会 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 至国君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言行,代表 着秩序。但是春秋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从本 文和前面的臧哀伯的父亲臧僖伯谏观鱼来看,臧 哀伯所面对的事件性质更为严重,是一件“灭德 立违”的事,但是两代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国 君根本不予理睬。
所谓德行,就是节俭 而有法度,事物的增 减都有一定的数量, 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 标志,用声音和光亮 加以表现,以此来监 察百官,百官这才警 戒畏惧,而不敢违反 法度。
:增减。登为增, 降为减。
第五段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 赂器于大庙,以明示 百官。百官象之,其 又何诛焉?国家之败, 由官邪也;官之失德, 宠赂章也。郜鼎在庙, 章孰甚焉?武王克商, 迁 于 ,义士 犹或非之,而况将昭 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
明确指出桓公“纳郜鼎”是“灭德立违”的事,并指出这 一事件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反面论证案例警示 (5)
用周武王打败商朝后,“迁九鼎于雒邑”招来义士非议 的历史教训,来警醒鲁桓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种“灭 德立违”错误举措的恶劣后果。
谏辞铺叙的大量具体事物是和当时典章制度相联系,与行文需要紧密相连, 谏辞行文,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气势恢宏。
:大车,特指天子或诸侯 国国君祭天时所乘的车子。

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及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及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及翻译《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

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臧哀伯谏纳郜鼎》文言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出处:《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

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臧哀伯③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④,大路越席⑤,大羹不致⑥,粢食不凿⑦,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⑧,带、裳、幅⑨、舄⑩,衡⑾、紞⑿、纮⒀、綖⒁,昭其度也。

藻率⒂、鞞⒃、鞛⒄,鞶⒅、厉⒆、游⒇、缨(21),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22),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23),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24),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25),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26),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27),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28)?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29)!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30),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郜: gào,去声。

1、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

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

春秋时为宋所灭。

2、姓。

②太庙:天子或诸侯的社庙。

③臧哀伯:鲁大夫。

臧喜伯之子。

④清庙:周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取肃穆清静的意思。

⑤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

越席: 越地产的草席。

(可能就是今天宁波地区的蔺草席子吧?)也有人认为,越读huó,是结蒲草为席。

⑥大羹:肉汁。

不致:不另加调味品。

文言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文言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臧哀伯谏纳郜鼎》的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纳于大庙”这件事的“非礼”。

礼的范畴极其广泛,内容极其复杂,但一言以蔽之,就是本书《郑庄公戒饬守臣》一文的评论文字所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如果用今天更切合礼的历史本质的话说,它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贵族等级制度下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它规范并制约着上自天子下至百姓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言行。

【原文】《臧哀伯谏纳郜鼎》出处:《左传》桓公二年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

纳于大庙②,非礼也。

臧哀伯③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④,大路越席⑤,大羹不致⑥,粢食不凿⑦,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⑧,带、裳、幅⑨、舄⑩,衡⑾、紞⑿、纮⒀、綖⒁,昭其度也。

藻率⒂、鞞⒃、鞛⒄,鞶⒅、厉⒆、游⒇、缨(21),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22),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23),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24),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25),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26),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27),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28)?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29)!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30),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郜:gào,去声。

1。

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

故都在山东成武东南。

春秋时为宋所灭。

2。

姓。

②太庙:天子或诸侯的社庙。

③臧哀伯:鲁大夫。

臧喜伯之子。

④清庙:周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取肃穆清静的意思。

⑤大路:亦作“大辂”,天子乘以祭天的车子,朴素无装饰。

越席:越地产的草席。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和翻译原文:标题:臧哀伯谏纳郜鼎作者或出处:左丘明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译文或注释: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

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

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

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臧哀伯谏纳郜鼎《左传》桓公二年原文[1]夏四月,取郜(gào)大鼎于宋,纳于大庙。

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kuò)席,大(tài)羹不致,粢(zī)食(sì)不凿(zuò),昭其俭也。

衮(gǔn)冕黻(fú)珽(tǐng),带裳幅(bì)舄(xì),衡紞(dǎn)纮(hóng)綖(yán),昭其度也。

藻率(lǜ)鞞(bǐng)鞛(běng),鞶(pán)厉游(liú)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fǔ)黻(fú),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yáng)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寘(zhì放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luò)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

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⑴宋国太宰华督弑殇公,拥立公子冯,害怕诸侯来讨伐,所以大肆贿赂诸国。

鲁国得到的就是郜国的鼎。

郜鼎本于宋灭郜时没入宋国,已经是非礼之物。

⑵夏四月:指鲁桓公二年(前710年)夏季四月。

⑶臧哀伯:鲁国大夫,又名臧孙达,是臧僖伯之子。

⑷昭德塞违:昭:显扬。

德:道德。

塞:堵塞,防止。

违:邪恶,错误。

⑸临照:本谓天日之照耀。

多喻指君王的仪范或恩德。

⑹或:有时。

⑺令:好,善。

⑻清庙茅屋:清庙:肃然清净的庙,即太庙,古代帝王的宗庙。

茅屋:以茅草装饰庙的屋顶。

⑼大路越席:大路,祀天的车,朴素无装饰。

越:通“括”,结,束。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

左丘明《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鉴赏《臧哀伯谏纳郜鼎》出自《左传·桓公二年》。

其中心内容是臧哀伯批评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并且“纳于大庙”的“非礼”行为。

这篇谏辞具有强烈的逻辑能力,气势恢弘,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一起学习这篇古文吧!《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夏季四月,(桓公)从宋国取得郜国大鼎,安放在太庙里,这样做不合礼制。

臧哀伯劝谏(桓公)说:“做国君的,应当发扬道德,阻塞邪恶,以(更好地)管理和监察百官;还怕有缺失的地方,所以发扬美德给子孙后代做示范。

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上用蒲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加调料,饼食不用精粮,这是为了昭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玉笏,腰带、裙衣、绑腿、鞋子以及冠冕上用的衡、紞、纮、綖(等各式各样的带子和饰物),这是为了昭示等级制度;玉器垫儿、刀剑套、佩刀刀鞘上的饰物、束衣革带、飘带、旌旗饰品、马鞅,这是为了昭示(尊、卑)礼数;(在礼服上绣的)火、龙、黼、黻花纹,这是为了昭示文采;(在车服和其他有关器物上)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天地万物的形貌绘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这是为了昭示物各有其用,而并非虚设;(系在车马和旗帜上的各种铃铛)钖、鸾、和、铃,这是为了昭示动辄有声;在旗帜上绘上(日、月、星)三辰,这是为了昭示光明。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左传《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注释译文鉴赏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①。

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②:“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③,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④,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⑤,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⑥,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鸾、和、铃⑦,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⑧,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⑨,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⑩,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11),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 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注释】①郜 (gao):国名,姬姓,在今山东成武东南。

鼎:原为炊具,多用青铜铸成。

古代常以鼎为立国重器。

②臧哀伯:名达,鲁大夫。

③清庙茅屋:清庙用茅草盖屋,以示节俭。

清庙,即太庙。

大路:路又作辂。

天子祭祀所乘的车子。

越席:用蒲草编结成的席子。

大羹:祭祀用的肉汁。

不致:指不用五味调和,煮熟而已。

粢(zi) 食:黍稷等祭祀用的主食。

凿:将糙米细舂加工成精米。

④衮(gun):古代天子及上公所穿的礼服,祭祀时用之。

冕:古代大夫以上所戴的礼帽。

黻(fu):用皮革制成的蔽膝,用以遮蔽腹膝之间,是礼服上的重要佩饰。

珽(ting):天子所持的玉笏,又称大圭。

古代从天子到士,朝见时都要执笏。

带:束腰的大带。

裳:古人上衣下裳,裳犹裙子。

幅(bi):裹脚布,即绑腿。

舄(xi):一种双层底的鞋,与礼服相配。

衡:固定冠冕用的横簪。

紞(dan):礼帽上用以系瑱的绳子。

纮(hong):从颌下挽上系在簪子两端用以固定冠冕的绳带。

綖(yan):覆盖在冠上用黑布包的板子。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

古文观止卷一・周文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周郑交质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

王贰于虢,郑伯怨王。

王曰:“无之。

”故周郑交质。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

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先秦散文《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二年)》原文及鉴赏【导语】:夏四月①,取郜大鼎于宋②,戊申,纳于大庙③。

臧哀伯谏纳郜鼎读后感

臧哀伯谏纳郜鼎读后感

臧哀伯谏纳郜鼎读后感
你想啊,鲁桓公把郜鼎放到太庙里,这就像是一个小孩在大人眼皮子底下干坏事。

而臧哀伯呢,他就像是那个勇敢站出来的小伙伴,对着鲁桓公说:“老大,你这样做可不对啊。

”他说的那一堆话,什么“昭德塞违”之类的,虽然听起来文绉绉的,但意思很明白,就是在提醒鲁桓公,你作为一个国君,得有点国君的样子,要推崇德行,杜绝那些违背礼仪的事儿。

从这个故事里,我就看到了古代人对于礼仪的重视程度。

在他们眼里,一个鼎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大物件,它代表着一种规矩,一种秩序。

就好比现在,在一个公司里,要是老板突然破坏了公司的规章制度,比如随意更改员工的考核标准,大家肯定也会觉得不妥当的。

而臧哀伯就像是那个为了维护公司制度而仗义执言的员工。

不过呢,鲁桓公不听他的话,这也让我觉得有点无奈。

就像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是固执己见,听不进去别人的好建议。

鲁桓公可能就想着:“我是国君,我想怎样就怎样。

”可是他不知道,他这样做就像是在一座漂亮的大楼底下偷偷挖墙角,时间久了,这大楼肯定得塌啊。

这也告诉我们,权力越大的人,要是任性起来,后果可能越严重。

而且这个故事还让我想到,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了礼仪和道德的约束,那就像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迟早得撞到墙上。

臧哀伯的谏言虽然当时没被采纳,但他的话就像一颗种子,说不定在很多人的心里种下了对正确和错误的判断标准。

我觉得在我们现在的生活里,也要多一些像臧哀伯这样敢于说出真话的人,当看到有人或者有些事违背了原则,就要勇敢站出来。

这样,我们的社会这个“大房子”才能稳稳当当的,不至于因为一些人的错误行为而变得歪歪斜斜的。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
臧哀伯谏纳郜鼎作为古代著名科学家,他的智慧和贡献被历史上的无数代人们
所传颂。

作为一名科学大师,他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写出了古籍中重要的一部书籍——《臧氏春秋》,以及《天文学略》《乐天津》等多部著名著作,这些都是今天科学家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此外,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一位哲学家,从他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影响
了古代国家的政治运作,也影响了很多古人的思考方式。

他提到的礼仪,奉公守法,爱护他人就是很多古代人的生活准则,而有关社会发展的文献,为古代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思想指导。

此外,臧哀伯谏纳郜鼎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
艺术家。

作为一位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充满魅力,而且寓意深邃。

尤其是他最著名的《郜鼎》,以高雅的语言来描述智慧和勤劳的国家,表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算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综上所述,臧哀伯谏纳郜鼎是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他的智慧
和贡献被历史上的无数代人们所传颂。

他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文化和文明的认知,而且为当今社会提供了无尽的精神启发。

臧哀伯谏纳郜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作品将永远流传在人类历史的海洋中!。

一句一译:《申左第五》

一句一译:《申左第五》

如谷梁、公羊者,生于异国,长自后来,语地则与鲁产相违,论时则与宣尼不接。

榖梁赤、公羊高,都出生在别国,在左丘明时代之后。

谈论的地域和左丘明时代的鲁地不同,谈论的时政也和孔子所说的相异。

安得以传闻之说,与亲见者争先者乎?怎么能用传闻,和左丘明的亲见亲闻相争呢?譬犹近世,汉之太史,晋之著作,撰成国典,时号正书。

这就好比,汉史由汉代人写,晋史由晋人写,才被称为“正史”。

既而《先贤》《耆旧》……竞造异端,强书它事。

而之后的《先贤》、《耆旧》……则竞相瞎编乱造,勉强写些别的事。

夫以传自委巷,而将班、马①抗衡;访诸古老,而与干、孙②并列。

斯则难矣。

这些史书的内容,大多来自街谈巷议和访问老人所得,要和班固、司马迁、干宝、孙盛的史书相提并论,是很难的。

(互文)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其短一也。

拿《公羊传》、《榖梁传》和《左氏》相比,和这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二传的第一个缺点。

《左氏》述臧哀伯谏桓纳鼎,周内史美其谠言;王子朝告于诸侯,闵马父嘉其辨说。

《左氏》记载臧哀伯劝谏鲁桓公不仅接受郜鼎,周内史官赞美他正直的话;王子朝叛乱,失败逃往楚国,向诸侯解释,闵马父表面是为他辩解,实际是批评他的谋逆。

凡如此类,其数实多。

像这类的语言,《左氏》记载的有很多。

斯盖当时发言,形于翰墨;立名不朽,播于他邦。

大概当时人们说的话,都被史官记录,言语没有被磨灭,并流传到他国。

而丘明仍其本语,就加编次。

左丘明仍依照原话记录,只不过编排一下顺序。

亦犹近代《史记》载乐毅、李斯之文,《汉书》录晁错、贾生之笔。

这和近世的《史记》记载乐毅、李斯的文章,《汉书》记载晁错、贾谊的文章是一样的。

寻其实也,岂是子长稿削,孟坚雌黄所构者哉?这些文章,哪里是司马迁和班固随意删改的呢?观二传所载,有异于此。

再看《公羊传》、《榖梁传》所记载的,和这个就不同。

其录人言也,语乃龃龉,文皆琐碎。

夫如是者何哉?它们记录的语言,不协调的,很多文章也很琐碎。

为什么会这样呢?盖彼得史官之简书,此传流俗之口说,故使隆促各异,丰俭不同。

优美诗词-语文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作文高分_引经据典7-22sczkm

优美诗词-语文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作文高分_引经据典7-22sczkm

优美诗词-高考作文必备备战高考一组关于劝谏的诗词1、臧哀伯谏纳郜鼎作者: 左丘明朝代: 先秦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通括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

其若之何?公不听。

2、谏太宗十思疏作者: 魏徵朝代: 唐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优美诗词-备战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gok

优美诗词-备战高考-高考作文必备_gok
1
一组关于劝谏的诗词
2
百 官 于 是 乎 戒 惧, 而不敢易纪 律。 今灭德立 违, 而置其赂器于大 庙, 以明示百 官。 百 官 象 之, 其又何诛 焉? 国 家 之 败, 由 官 邪 也; 官 之 失 德, 宠 赂 章 也。 郜 鼎 在 庙, 章 孰 甚 焉? 武 王 克 商, 迁九鼎于雒 邑, 义士犹或非 之, 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 庙。 其 若 之 何? 公 不 听。
2、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作者: 刘启 朝代: 汉
雕 文 刻 镂, 伤农事者 也; 锦 绣 纂 组, 害女红者 也。 农 事 伤, 则饥之本 也; 女 红 害, 则寒之原 也。 夫饥寒并 至, 而能无为非者寡 矣。 朕 亲 耕, 后 亲 桑, 以奉宗庙粢盛祭 服, 为 天 下 先。 不 受 献, 减 太 官, 省 繇 赋, 欲天下务农 蚕, 素 有 畜 积, 以 备 灾 害; 强 毋 攘 弱, 众 毋 暴 寡, 老耆以寿 终, 幼孤得遂 长。 今岁或不 登, 民 食 颇 寡, 其 咎 安 在? 或诈伪为 吏, 吏以货赂为 市,
一组关于劝谏的诗词
6
万 石 虡。 天 下 之 士, 仁义皆来役 处; 辩 士 并 进, 莫 不 来 语; 东 西 南 北, 莫 敢 不 服。 求 万 物 无 不 备 具, 而 百 姓 无 不 亲 附。 今夫士之高 者, 乃 称 匹 夫, 徒步而处农 亩, 下则鄙野、 监门、 闾里, 士 之 贱 也, 亦 甚 矣! ” 斶对 曰 : “ 不 然。 斶 闻 古 大 禹 之 时, 诸 侯 万 国。 何 则? 德 厚 之 道, 得贵士之力 也。 故舜起农 亩, 出 于 岳 鄙, 而 为 天 子。 及 汤 之 时, 诸 侯 三 千。 当 今 之 世, 南面称寡 者, 乃 二 十 四。 由 此 观 之, 非得失之策 与? 稍 稍 诛 灭, 灭亡无族之 时, 欲为监门、 闾里, 安 可 得 而 有 乎 哉? 是故《易 传》 不云 乎。 ’ 居上位, 未 得 其 实, 以喜其为名 者, 必以骄奢为 行。 据 慢 骄 奢, 则 凶 中 之。 是 故 无 其 实 而 喜 其 名 者 削, 无德而望其福者 约, 无功而受其禄者 辱, 祸 必 握。 ’ 故 曰 : ‘ 矜 功不 立, 虚 愿 不 至。 ’ 此皆幸乐其名, 华而无其实德者 也。 是以尧有九 佐, 舜 有 七 友, 禹 有 五 丞,

《卷八-论贡赋》(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卷八-论贡赋》(贞观政要)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关于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论贡赋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朝集使曰:“任土作贡,布在前典,当州所产,则充庭实。

比闻都督、刺史邀射声名,厥土所赋,或嫌其不善,逾意外求,更相仿效,遂以成俗。

极为劳扰,宜改此弊,不得更然。

”贞观中,林邑国贡白鹦鹉,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愍之,付其使,令还出于林薮。

贞观十二年,疏勒、朱俱波、甘棠遣使贡方物,太宗谓群臣曰:“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朕何德以堪之?睹此翻怀危惧。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乂安,自谓不减二主也。

然二主末途,皆不能自保,由是每自惧危亡,必不敢懈怠。

惟藉公等直言正谏,以相匡弼。

若惟扬美隐恶,共进谀言,则国之危亡,可立而待也。

”贞观十八年,太宗将伐高丽,其莫离支遣使贡白金。

黄门侍郎褚遂良谏曰:“莫离支虐杀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兴兵,将事吊伐,为辽东之人报主辱之耻。

古者讨弑君之贼,不受其赂。

昔宋督遗鲁君以郜鼎,桓公受之于大庙,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百官象之,又何诛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置诸大庙,其若之何?’夫《春秋》之书,百王取则,若受不臣之筐篚,纳弑逆之朝贡,不以为愆,将何致伐?臣谓莫离支所献,自不合受。

”太宗从之。

贞观十九年,高丽王高藏及莫离支盖苏文遣使献二美女,太宗谓其使曰:“朕悯此女离其父母兄弟于本国,若爱其色而伤其心,我不取也。

”并却还之本国。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

左传全集《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原文赏析与注解鲁桓公取郜大鼎于宋(桓公二年)【题解】靠贿赂就能把罪恶洗刷清吗?当然不能。

当鲁桓公非常高兴地把郜的大鼎运回鲁国,放置进太庙时,臧哀伯义正词严的进谏,就表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原文】二年春,宋督攻孔氏[1],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2],督惧,遂弑殇公。

【注释】[1]宋督:宋国第11个国君戴公的曾孙,名督,字华父。

孔氏:指孔父嘉,宋国第5个国君闵公的玄孙(4世孙),名嘉,字孔父。

[2]公:指宋殇公,名与夷。

【译文】二年春季,宋卿华父督攻打孔氏,杀死了孔父还占有了他的妻子。

宋殇公发怒,华父督恐惧,就把殇公也杀了。

【原文】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3],为赂故[4],立华氏也[5]。

【注释】[3]会于稷:指当年三月,鲁桓公、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宋国稷邑集会。

成宋乱:使宋国动乱的局面平稳下来。

成,平定。

[4]赂:本指赠送财物,引申指贿赂。

[5]立:使成立,有承认的意思。

华氏:指华父督。

【译文】君子认为华父督心里早已没有国君,才产生这种罪恶行动,所以《春秋》先记载“弑其君”。

鲁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稷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

由于接受了贿赂的缘故,便承认了华氏政权。

【原文】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6]。

孔父嘉为司马[7],督为大宰[8],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9]:“司马则然[10]。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11],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12],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注释】[6]不堪:不能忍受。

命:指出军赋和服兵役的命令。

[7]司马: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

[8]大宰:也作太宰,掌管国内外事务的官。

[9]宣言:这里指散布流言。

[10]则:乃是,才是。

然:如此,指造成连续的战争。

[11]庄公:指公子冯(píng),穆公之子。

[12]郜:古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之子,春秋初年或以前为宋国所灭,其大鼎遂为宋所有。

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及翻译

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及翻译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及翻译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滕子来朝。

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

欢迎大家阅读!!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及翻译桓公桓公二年作者:左丘明【经】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纳于大庙。

秋七月,杞侯来朝。

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传】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

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戊申,纳于大庙。

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

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带、裳、幅、舄,衡、、、,昭其度也。

藻、率、、革□,、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

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

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

臧氏的又一位诤臣—臧哀伯谏纳郜鼎第六左传·桓公二年名言警句摘抄: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历史背景分析:宋国的华督弑杀宋殤公,怕诸侯来讨伐自己,于是贿赂周边国家,将郜鼎送给鲁桓公,而桓公却将赂器置于太庙,章孰甚,于是贤臣哀伯力劝桓公,万不可做这样灭德立违的事情,君王的举动是人民的表率,而将赂器置于太庙,造成的影响就很大了。

文章特点:第一是国名,郜国,周代诸侯国,姬姓、伯爵,周文王第十一子郜叔封于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宋国,周朝诸侯国,国都在商丘,公爵,国君子姓、宋氏,第一代国君是周公旦封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宋国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文化的发祥地。

第二是人名,臧哀伯,臧僖伯之子,本名臧孙达,姬姓,臧氏,名达,谥哀,为鲁国正卿;宋华督,子姓,华氏,字华父,名督,春秋时期宋国人,因贪宋国司马孔父嘉妻子的美色,散布谣言杀害孔父嘉,夺其妻子,致宋殇公大怒,华督畏殇公,而杀之。

第三是七昭令德以示子孙,一是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二是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三是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四是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是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六是鍚鸾和铃、昭其声也;七是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这里的生字很多,并且涉及到很多古代的衣物饰品。

以下引用二吴的注解,清庙就是肃然清净之庙,茅屋就是以茅饰屋;大路越席,大路是祀天车,朴素无饰,越席就是结草为席,大羹不致,就是祭祀用的肉汁没有加盐等任何作料、朴实无华,粢食不凿,粢是黍稷,凿指的是精米,用以上的贡品来做祭祀,并不加过多的加工、制作,唯心诚也,说明古人的祭祀原本是不过多重视形式,而重视祭祀的内涵,贡品的厚薄倒在其次,这是为了昭示帝王的节俭。

衮冕黻珽,衮是画衣,冕就是帽子,黻是蔽膝的,珽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拿的笏板,带裳幅舄,带是革带,裳是下衣,幅(音壁)是行縢,就是裹腿的,舄是複履,就是一种布鞋,衡紞紘綖,衡是维持冠的,紞、紘是缨从下而上者,綖,是冠上覆者,这些穿戴是为了昭示不同的官阶等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译文
《臧哀伯谏纳郜鼎》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

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

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

火,龙、黼、黻,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官之失德,宠赂章也。

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译文:
夏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郜国的传国大鼎,放进太庙,这是不符合礼仪的。

臧哀伯规劝桓公说:“作百姓君主的人,要发扬德行,堵塞违礼的行为,以便监察百官,就这样还怕有不足之处,还要显示各种美德以传示子孙。

所以那清静肃穆的太庙用茅草做屋顶,祭祀天地的车子用草席做垫子,祭祀用的肉汁不用五味调和,黍稷、糕饼等祭品不用舂过的好米,这些是为了显示节俭。

祭祀的礼服、礼冠,蔽膝、大圭,腰带、裙子、绑腿、靴子、冠上的横簪、冠旁的填绳、系冠的带子、冠顶的盖版,这些是为了显示等级上的差别。

玉垫、刀饰、革带、带穗、旌旗上的飘带、马颈上的革带,这些是为了显示数量上的差别。

礼服上火形、龙形、斧形、弓形等花纹,这些是为了显示纹彩上的差别。

用五色绘出各种图象来装饰器物服饰,这是为了显示器物物色的差别。

马铃、大小车铃、旗铃,是为了显示声音节奏,旌旗上画的日、月、星辰,是为了显示光明。

所谓德行,就是节俭而有法度,事物的增减都有一定的数量,并用纹彩和颜色加以标志,用声音和光亮加以表现,以此来监察百官,百官这才警戒畏惧,而不敢违反法度。

现在君王毁灭德行,树立违礼的坏榜样,把别国贿赂的宝器安放在太庙里,以此明白昭示百官。

百官都来效法,君王又用什么去惩罚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不走正道。

官吏丧失德行,则是由于国君宠爱和贿赂风行的原故。

郜鼎放在鲁国的太庙,还有比这更公开的贿赂吗?武王打败殷商,将九鼎搬到王城,义
士尚有批评他的,更何况将标志违礼作乱的贿赂之器放在太庙,又该怎么样呢?”桓公不听。

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大概会在鲁国世代享受爵禄吧!国君违礼,他不忘用德行加以规劝。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