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第九章
动物营养学-维生素的营养
• 第一阶段开始于许多世纪以前,人们逐 渐认识到夜盲症、坏血病、脚气病和佝 偻病是与日粮有关的疾病。古希腊、罗 马和阿拉伯人发现用肝脏可治疗夜盲症。 在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发现用云杉针 (SPrucenee—dles)提取物、桔子和柠檬 可治疗坏血病。19世纪末,日本海军发 现脚气病与摄食大米有关,而用大麦代 替大米,或者增加膳食中的肉和蔬菜可 防治该病。此外,还发现用鱼肝油可治 疗佝偻病。
维生素营养状况的判定
• 生长反应、肝脏维生素A的含量、血浆维 生素A的浓度及脑脊髓液压都可反应维生 素A的营养状况。 • 肉牛血浆中低于0.2 ug/ml表示缺乏,
奶牛肝中A含量低于1 IU表示临界缺 乏, • 猪血浆中低于1 ug/ml表示缺乏,鸡每 克肝储备2~5IU 则不会缺乏。
(五)缺乏症和中毒症
• 关于维生素的名称尚有争议。有些并不符合维 生素的概念。胆碱只是暂作为B族维生素。与 其它B族维生素不同,胆碱在体内可以合成, 需要量大,发挥功能是以结构成分而不是辅酶 形式。 • 有些物质虽符合维生素的定义,但仅少数动物 需要,视这些物质为类维生素(Vitamin— like substances),主要有:肌醇、肉毒碱、对氨基 苯甲酸、黄酮类(Flavonoids)、辅酶Q、葡萄糖 耐受因子、硫辛酸、乳清酸、泛配子酸 (VB15,Pangamic)、VB17(Laetrile)、 VH3(Gerovital)、VU(Cabagin)等。
表9-1 维生素研究的历史年代
• 维生素 • • • • • • • • • • 首次分离来源 发现 分离 阐明化学结构 1931 1831 1932 1936 1939 1926 1933 1938 1948 1911 1931 1930 1936 1938 1939 1936 1935 1938 1956 1937 合成 1947 1950 1959 1938 1939 1936 1935 1939 1972 A 鱼肝油 1909 胡萝卜素 胡萝卜、棕榈油 D 鱼肝油、酵母 1918 E 小麦胚芽油 1922 K 苜蓿 1929 B1 米糠 1897 B2 鸡蛋白蛋白 1920 B6 米糠 1934 B12 肝、发酵产物 1926 烟酸 肝 1894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经典教案第一章:营养学基础1.1 营养素的分类与作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营养素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讲解营养素的摄入量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1.2 膳食指南与营养食谱设计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如何设计营养均衡的食谱,满足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
第二章:食品安全与卫生2.1 食品安全概述食品污染的类型、来源及危害。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及其作用。
2.2 食品保存与加工卫生食品保存方法及其原理。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及控制措施。
第三章:膳食营养与疾病3.1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膳食营养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关系。
如何通过合理膳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3.2 膳食营养与营养缺乏病营养缺乏病的类型、症状及原因。
如何通过膳食改善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第四章:特殊人群的营养与饮食4.1 孕妇与婴幼儿营养孕妇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婴幼儿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4.2 老年人营养与饮食老年人营养需求与膳食建议。
如何预防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
第五章:食品卫生法规与标准5.1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体系讲解《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要求。
5.2 食品卫生标准与检测食品卫生标准的分类与制定。
食品卫生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第六章:膳食评估与营养干预6.1 膳食评估方法讲解膳食日记、膳食记录等膳食评估方法。
如何利用膳食评估结果进行营养干预。
6.2 营养干预策略营养教育、营养咨询、营养干预等策略的应用。
如何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计划。
第七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7.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讲解食品添加剂的分类、作用及使用原则。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限量。
7.2 营养强化食品与营养补充剂营养强化食品的定义、分类及应用。
营养补充剂的种类、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第八章:餐饮业与营养8.1 餐饮业营养管理讲解餐饮业营养管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如何提高餐饮业从业人员的营养意识。
《临床营养学》题库答案
《临床营养学》题库答案第一章1.食物所含营养素可分几大类?请列出名称?答:食物所含营养素可归为6大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和水。
2.营养素对人体健康有那些重要作用?答: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智力发育3、增强免疫功能4、预防治疗疾病3.合理营养基本要求有哪些?答:1、能提供给人体所需的热能及营养素,且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比例均衡。
2、食物选择多样化,合理搭配,取长补短,使营养更全面,并有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3、科学加工烹调,减少食物中营养素的丢失,增进食物感官性状,促进食欲,提高消化率。
4、合理的进餐制度和良好的进餐环境,进餐有规律,比例适当,与生活、劳动需求相适应。
5、食物不含任何对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4.列举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四项营养素水平指标的名称及意义?答:1、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 S)是在RD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个营养水平指标: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2、平均需要量(EAR)平均需要量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
摄入量达到EAR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需要。
EAR主要用于计划和评价群体的膳食。
3、推荐摄入量(RNI)推荐摄入量相当于传统使用的 RDA,它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97%-98%个体的需要,长期摄入 RNI水平,可以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
RNI是健康个体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目标。
4、适宜摄入量(AI)适宜摄入量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AI应能满足目标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
AI主要用于个体的营养素摄入目标,同时用作限制过多摄入的标准。
当健康个体摄入量达到AI时,出现营养缺乏的危险性很小。
5、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二、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用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行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比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立的。
7、李比希创立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土壤养分的方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9、最小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用。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生物田间试验法、生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用存在什么问题?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用(4)活性氧2、填空题(1)一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水分,5%-30%的干物质。
干物质中绝大部分是有机质,约占干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高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色转淡,生长缓慢,植株矮小,症状首先出现在下部叶子,而后逐渐向上蔓延。
动物营养学:第九章 维生素的营养
VD缺乏症
佝偻病—生长动物
VD缺乏的羊--腿向两侧弯曲 (X腿)
小鸡佝偻病,喙软化 猪---佝偻病
二、维生素D
骨软症、骨质疏松症——成年动物
产蛋禽----产蛋量和孵化率,使蛋壳薄而脆
肢腿变形
青年蛋鸡股骨严重弯曲
维生素E
1922年,发现怀孕怀孕白鼠日粮中缺某 脂溶物质时胚胎死亡或被吸收,把该物 质称为“X因子” 1925年有人提出这种有生育能力的因子 是一种新的维生素——维生素E,并于 1927年确认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叫做生殖维生素 或抗不育维生素
种类有限
七、维生素的一般缺乏症
维生素缺乏,通常都会使动物表现出一 些非特异性的症状
如食欲下降,外观发育不良,生长受阻及饲 料利用效率下降等
因不同的维生素而异
第九章 维生素的营养
概述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
在了解维生素分
类及特性的基础上, 着重掌握各类维生素 的营养生理作用及缺 乏症,比较掌握脂溶 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
不参与机体构成 不是能源物质 需要量少 主要以辅酶形式广泛参与体内代谢 缺乏时产生缺乏症——危害很大 过量——中毒症
胆碱
维生素的研究历史
用特定食物治愈某些疾病的经验 用动物实验诱发缺乏症 采用合成日粮发现必需因子
二、维生素的分类?
14种 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 类维生素
(肌醇、肉毒碱、辅酶Q、硫辛酸等)
四、维生素的计量单位?
绝对单位
g, mg, ug, pg
相对单位
IU、鼠单位、雏鸡单位
五、维生素的需要特点
饲养方式(如集约化与传统散养) 动物生理状况 生产水平 体内储备 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
营养学 (9)
第九章 水和膳食纤维 本章主要内容 1、掌握水和膳食纤维的功能。 2、了解膳食纤维的成分 3、掌握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变化。
四、膳食纤维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
1、碾磨 碾磨在精制米、面的过程中,可除去谷物中的外层皮壳 等,降低其总膳食纤维的含量。 2、热加工 加热可使膳食纤维中多种多糖的弱键受到破坏,这从其 功能、营养和分析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3、挤压熟化 小麦粉即使在温和条件下挤压熟化(extrusion-cooking),膳 食纤维的溶解度也有增加,此增溶作用似乎依赖于加工时的 水分含量。 4、水和作用 膳食纤维具有一定的膨润、增稠持性。
第二节 膳食纤维 一、膳食纤维概述 膳食纤维是由非淀粉多糖、木质素、抗性低聚糖和 抗性淀粉组成。至于食品中的山是纤维可认为是由纤维 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亲水胶体(植物胶、黏胶)、 抗性淀粉和抗性低聚糖组成。
二、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
1、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成分,有数千个葡 萄糖单位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为不分枝的线 状均一多糖。
五、膳食纤维的社区与食物来源
1、膳食纤维的摄取 美国FAD推荐的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成人每日20~35g, 这相当于以每人每千卡(4.2kj)能量计为10~13g。 2、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源 膳食纤维主要存在于谷物、薯类、豆类及蔬菜、水果等 植物性食品中。
4、了解水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及来源
第一节 水 一、水的功能 1、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2、促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 3、调节体温恒定与机体的润滑作用。
第九章 营养学研究方法(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s):营养学II
固定队列
Fixed Cohort
出现结局 未出现结局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动态队列 Dynamic Cohort
出现结局 失访
研究开始
研究结束
根据研究对象是否暴露于某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
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E)与非暴露组(Ē)。
随访一定时间,比较两组之间所研究结局(outcome)发
生率的差异,以分析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的关系。
time
五、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以人群为研究对象的实验研究 又称 流行病学实验(epidemiologic experiment) 干预研究(intervention study )
观察(observation) 对自然现象或过程的“袖手旁观”。 实验(experiment) 对研究对象有所“介入”或“安排”,并 观察其效应的研究。
二、设计调查表 调查表又称问卷(questionnaire),是流行病学 研究的主要工具,是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其设计好坏,将直接影响所收集资料的有效性及可信 度,从而影响服从于调查目的, 并适应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要求。现在普遍采用的调查 表格式是把拟收集的数据项目用恰当的措词构成一系 列的问题和表格。
第九章
营养学研究 方法
Nutrition Research Methods
第一节
营养流行病学
一、营养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应用 1.定义:营养流行病学(nutritional epidemiology) 是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人群营养以及营养与健康 及疾病关系的科学。 2.研究目的:确定膳食因素在人类与营养有关疾病中 的作用,特别是在慢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在一般因 果关系建立之后,将流行病学的发现转变成面向大众 的膳食建议来预防疾病,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和 预防营养不良。
食品营养学-第九章
五、饮水现状与前景
水与皮肤健康
人的美丽与健康首先反映出皮肤健康; 皮肤健康特征—光泽、弹性、皱纹少; 人体每cm2皮肤越有600万个细胞; 水是皮肤活力的源泉,皮肤衰老是脱水 的过程; 养成主动皮肤补水的习惯; 结构化的小分子团水,具有活性才能被 皮肤有效地吸收。
五、饮水现状与前景
水对食品的结构、外观、外表、质地、风味以及对腐败的 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各种食品都有显示其品质特征的含水量,如果蔬:75%95%,肉类:50%-80%;面包35%-45%,谷类10%-15% 全面了解水在食品中存在的形式和特性,是掌握食品加工 和保藏技术原理的基础
三、水的需要量及其来源
山西临猗县牛杜村 2005年42人怪病死, 患病者28人。
白银市四龙镇金山 村中心小学28个男 生中有20个白发, 还有其他怪病。
五、饮水现状与前景
重金属污染—砷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健康科学 大学2005年8月份的最新研究 表明,水中的砷为4ppb时, 促使血管增生,10ppb时刺激 肿瘤快速生长。 在2006年1月23日起美国全国 执行新的砷的标准,即水中 含量小于10ppb; 欧盟饮用水指令中规定为 10ppb。
五、饮水现状与前景
国家某部委员工的体质调查
2002年底1300人调查结果 肥胖超重44.3% 高血脂症43.5% 脂肪肝25% 骨密度偏低30.3%
身体素质普遍差—易感冒、易疲劳。
小资料:饮用纯净水的时间(1997—2002年)
五、饮水现状与前景
部分植物试验
左图:用自然回归水浸种24小时, 在大田播种,收获时植高2米。
右图:用自来水浸种24小时,在 大田播种,收获时植高1.3米。
动物营养学课件第九章维生素的营养
五、 泛酸(遍多酸)
1. 泛酸的功能
• 作为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质ACP的构成 成分
五、 泛酸(遍多酸)
2. 泛酸的缺乏症 Deficiencies
泛酸是B族维生素中最易感缺乏的一种
① 皮炎 ② 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腹泻 ③ 猪鹅步(神经退化)
• 猪: 皮肤皮屑增多,毛细,眼周围有棕色的 分泌物,胃肠道疾病,生长缓慢. 典型症状--鹅步症
产蛋鸡: 产蛋率与孵化率下降,脱毛;
雏鸡:
口腔炎(口腔症状类似狗的黑舌病)生长缓慢, 羽毛不丰满、偶尔也见鳞状皮炎。 雏火鸡可发 生跗关节扩张。
四、尼克酸(烟酸、维生素PP)
4. 来源
① 糠麸、干草、蛋白质饲料中含量丰富; ② 禾本科籽实及乳品加工副产品含量极微; ③ 色氨酸可转化为烟酸,因此,以玉米为主要成
三、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比较 4.过量的脂溶性Vit(超过推荐量的500倍) 会产生严重的中毒症状;水溶性Vit却不会。
5.饲料中含量不足时,脂溶性和水溶性维 生素均会产生缺乏症状。
四、维生素的来源
饲料 ——维生素或其前体物 消化道微生物合成:瘤胃、大肠 体内转化——种类有限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E. 免疫及其他---免疫力下降、体脂变黄等
四 维生素K
1. 维生素K的结构与效价
① K1 = 叶绿醌(植物中合成)
四 维生素K
② K2 = 甲奈醌(动物肠道微生物合成)
反刍动物通过瘤胃细菌合成Vit.K 非反刍动物在大肠合成Vit.K, 只有具有食粪习
性的动物才能利用自己合成的Vit.K
四 维生素K
① 高脂低蛋白日粮时,B2需要量增加; ② 低温环境时, B2需要量增加。
《运动营养学》课程笔记
《运动营养学》课程笔记第一章运动营养学基础1. 引言:- 运动营养学是研究运动与营养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营养摄入,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健康。
- 运动营养学的重要性在于,营养是运动表现的基础,合理的营养摄入能够增强体能、促进恢复、提高运动成绩。
2. 运动和糖:- 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
- 膳食中糖的主要来源是谷类和根茎类食品,蔬菜、水果中也含有少量单糖。
- 人体内糖的贮量约为500克,其中肌糖原约400克,肝糖原约100克,血糖约5克。
- 糖的生理功能包括供给能量、构成机体成分、调节脂肪酸代谢、节省蛋白质、保肝解毒作用、增加饱腹感等。
- 运动过程中糖的补充分为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糖,具体补糖策略应根据运动类型、强度和持续时间来确定。
3. 运动和脂类:- 脂类主要由四碳以上的脂肪酸和醇等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 脂类的生理功用包括构成人体组织细胞、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提供能量、保护重要器官、供应必需脂肪酸。
- 运动中脂肪代谢受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肉碱含量、糖代谢水平、氧供应量、脂肪酶活性等因素影响。
- 运动对血脂、脂蛋白含量的调节可改善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
4. 运动和蛋白质:-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广泛存在于活细胞中。
-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包括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催化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激素功能、传递信息功能、调节神经肌肉兴奋与传导、供给能量等。
- 运动员对蛋白质的需要量因年龄、性别、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而异,应根据个人情况合理摄入。
5. 运动和水分:- 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
- 水的生理功能包括维持细胞形态、调节体温、溶解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参与物质代谢等。
- 运动过程中,水分的丢失主要通过汗液、呼吸和尿液排出,应及时补充水分以维持水平衡。
6. 运动和无机盐:- 无机盐是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包括钠、钾、钙、镁等。
第九章 同位素示踪技术
第九章同位素示踪技术第九章同位素示踪技术第九章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第一节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与方法简介同位素示踪是继能量平衡、物质平衡(C,n)试验及相关化学分析技术之后,动物营养学的另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同位素示踪主要用于观察营养物质的动态代谢过程,这是常规技术无法实现的。
传统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用来研究食糜流量和营养吸收,但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减少动物的外科治疗,重复使用相同的动物或获得更多的信息。
此外,同位素研究也是矿物代谢研究的重要手段。
虽然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受到仪器设备要求的限制,但其独特的优势使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一.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原理同位素示踪技术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营养研究。
例如,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食糜的流量测量、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身体组织的合成和分解、器官代谢、矿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身体成分的估计可以通过不同的同位素示踪技术来实现。
这些同位素示踪技术利用同位素原子相同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物理性质,通过示踪原子位置和数量的变化来观察物质的代谢。
就方法原则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这些原则的综合应用形成了各种技术方法。
1.同位素稀释:如测定某种代谢物在代谢池中的总量,在无法测定代谢池总容量的情况下,向代谢池中注入一定数量的同位素标记代谢物,取得代表性样品后测定同位素富集度(比活度),可以计算出池中代谢物总量。
假设使用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代谢物进行示踪。
注入代谢物的该同位素富集度(某同位素量/代谢物中该元素总量)为ei,代谢物注入量为i;代谢池中代谢物中该同位素的富集度为ec,代谢物总量为m;注入示踪物后代谢池的同位素富集度为eci。
其中ei、i为已知量,ec、eci为可测量,求m。
eci??ei?i?ec?m?/?i?m?则:mei?eci??i??/?eci?ec?同时,通过测量池中代谢产物的浓度C,可以获得代谢池的体积V。
五、M/C 2材料代谢动力学分析:动物体内代谢池中的代谢物一般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向代谢池中注入示踪物,测定池内和流出代谢池的示踪物变化以反映物质的代谢。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
《植物营养学》复习题《植物营养学》复习题第⼀章绪论⼀、名词解释植物营养肥料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养分律⼆、填空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具有提⾼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壤,提⾼⼟壤肥⼒等作⽤。
3、肥料按组分分为有机肥和⽆机肥;按来源分为农家肥和商品肥;按主要作⽤分为直接肥和间接肥;按肥效快慢分为速效肥和迟效肥。
4、海尔蒙特于1640年,在布鲁塞尔进⾏了著名的柳条试验。
5、李⽐希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科学的奠基⼈。
6、英国洛桑农业试验站是由鲁茨在1843年创⽴的。
7、李⽐希创⽴的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在理论上否定了腐殖质营养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矿物质营养;在实践上,促进了化肥⼯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根据李⽐希的养分归还学说,归还⼟壤养分的⽅式应该是有机肥料与⽆机肥料配合施⽤。
9、最⼩养分律告诉我们,施肥应有针对性,应合理施⽤。
10、植物营养学的主要研究⽅法有⽣物⽥间试验法、⽣物模拟法、化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核素技术法和酶学诊断法。
三、简述题:我国肥料资源有何特点?肥料利⽤存在什么问题?第⼆章⼤量营养元素1、名词解释(1)植物⽣长必需的营养元素(2)营养元素间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3)营养元素间的相互相似作⽤(4)活性氧2、填空题(1)⼀般新鲜植物含有70%-95%的⽔分,5%-30%的⼲物质。
⼲物质中绝⼤部分是有机质,约占⼲物质重的90%-95%;矿物质只有5%-10%左右,也称为灰分。
(2)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有16种,根据质量分数的⾼低,将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分为⼤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
氮、磷和钾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3)作物吸收的氮素形态主要是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
(4) 作物缺氮时,叶⾊转淡,⽣长缓慢,植株矮⼩,症状⾸先出现在下部叶⼦,⽽后逐渐向上蔓延。
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
《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营养学发展概况;熟知不同生理时期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膳食安排和营养与疾病的关系;掌握七大营养素的生理、营养功用、食物来源和平衡膳食宝塔。
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营养学知识的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们掌握改善生理功能、提高作业效率、防病保健和治病康复的基础知识,还有利于提高我国民族的整体身体素质,早日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素质目标: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营养学发展概况。
知识目标:熟知同生理时期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膳食安排和营养与疾病的关系。
技能目标:掌握七大营养素的生理、营养功用、食物来源和平衡膳食宝塔。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2学时)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营养学的发展概况,掌握营养学的概念。
2、课程内容(1)什么是营养学;(2)营养与健康的关系;(3)营养学发展概况。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营养学的概念;(2)领会: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和营养学的发展概况;(3)综合应用:营养与优生优育、健康长寿、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营养素(2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通过本章学习,熟知七大营养素的生理、营养功用和食物来源,掌握七大营养素的名称。
2、课程内容(1)蛋白质;(2)碳水化合物;(3)脂类;(4)维生素;(5)无机盐;(6)水;(7)膳食纤维。
3、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识记:七大营养素的名称;(2)领会:七大营养素的生理、营养功用和食物来源;(3)综合应用:每日膳食中七大营养素的供给量。
第三章热能(2学时)1、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部分及其影响因素,能量的需要与供给以及能量消耗的测定方法;掌握热能基本概念。
2、课程内容(1)能量单位和能量系数;(2)能量平衡;(3)能量消耗的测定。
植物营养学习题
《植物营养学》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说明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关系以及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2.就“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的意义加以评说。
3.叙述土培法和营养液培养法在植物营养学科中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
第二章大量营养元素1.就NH+4-N同化来讲,GDH途径和GS-GOGAT途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GS-GOAT途径是更为普遍和重要的同化方式?2.如何对NH+4-N与NO3-N的营养作用做出正确评价?其肥效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说明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后在体内的行为轨迹和特点。
4.说明植物体内酰胺和植素的合成及其重要意义。
5.就蛋白质合成来看同钾和氮的功能有何不同?6. 说明缺乏氮磷钾养分时,植株外形、颜色等症状和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第三章中量营养元素1.植物缺钙的典型症状是什么?2.钙是如何作为第二信使起作用的?3.镁是如何调控RuBP羧化酶和ATP酶的?4.缺镁、缺硫和缺钙均会造成叶片黄化,三者有什么不同?5.硫如何参与电子传递?6.哪些氨基酸中含有硫?第四章微量营养元素1.说明植物缺铁的症状、原因以及植物对缺铁的可能适应机制。
2.简述植物缺硼症状、部位与硼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缺锰对植物的生长有何影响?为什么?4.除缺铁外,还有哪些微量元素缺乏时会影响植物的生殖生长,为什么?5.缺锌和缺铁的症状有何异同?为什么?6.请描述典型的缺钼症状,缺钼对高等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有直接影响?7.哪几种微量元素与植物体内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有关,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8.试比较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和功能有何差异。
第五章有益元素1.什么是有益元素?目前公认的有益元素包括哪几种?2.简述硅、硒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态和分布。
3.钠有哪些营养功能?植物对钠的适应性机理是什么?4.镍是如何参与植物体内尿素降解的?5.如何正确评价有益元素在植物营养中的地位。
6.在生产中合理施用有益元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第六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1.土壤生物有效养分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说化学有效养分测定值只有相对的意义?3.缓冲能力不同的土壤,其养分强度因素和养分容量因素有何特点?并说明与合理施肥有何关系?4.说明根际概念及其范围与特点.5.根际微生物对养分有效性有何贡献和影响?6.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是什么?7.VA菌根为什么能改善植物生长的状况?第七章养分的吸收1.什么是养分吸收动力学曲线?其参数的生理意义是什么?2.ATP酶可由哪些离子活化?3.哪些因素会影响养分的吸收?举例说明.4.哪些离子间易发生拮抗作用?5.以一种作物为例说明什么是养分临界值和养分最大效率期?6.叶面营养有什么特点?生产上如何应用?第八章养分的运输和分配1.什么是养分的短距离运输和长距离运输?2.比较蒸腾作用和根压在木质部运输是的作用和特点.3.植物缺氮时症状首先出现在老叶,而缺铁时症状首先出现在新叶, 说明其原因是什么?4.石灰性土壤中有效性钙丰富,但仍会出现大白菜烧心、番茄脐腐病、苹果苦痘病等缺钙症状,请解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1学时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食源性疾病:WHO的定义为: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设施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食物中毒:指摄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一、食源性疾病(一)食源性疾病的概念(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可概括为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病原物三大类。
(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分类:有人将食源性疾病分为三类:内因性、外因性和诱发性食源性疾病。
2.范畴:食源性疾病包括最常见的食物中毒、食源性肠道传染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以及由食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引起的中毒性疾病。
二、食物中毒(一)食物中毒的概念1.定义:见基本概念。
2.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1)食物中毒的发生与摄取某种食物有关;(2)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呈暴发性;(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表现为原因分布、食品种类分布、季节性和地区性分布方面的特点。
三、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各个环节防止污染。
2.严格健康查体和上岗制度,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
3.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节细菌性食物中毒3学时食物中毒。
一、沙门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引起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常见沙门菌为B组中的鼠伤寒沙门菌,C组中的猪霍乱沙门菌,D组中的肠炎沙门菌。
(二)流行病学特点1.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
2.食物中沙门菌来源于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屠宰后的污染。
3.多发于夏、秋季节,即5~10月。
(三)发病机制活菌感染型中毒,或肠毒素型中毒。
(四)临床表现前驱症状有寒战、头晕、头痛、食欲不振。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高热。
(五)诊断和治疗依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病人临床表现、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和血清学鉴定,可对中毒作出诊断。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六)预防措施1.防止食品被沙门菌污染。
2.低温储存食品,控制沙门菌繁殖。
3.在食用前彻底加热以杀灭病原菌。
二、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一)病原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中毒。
(二)流行病学特点特点为:(1)多见于夏秋季节。
(2)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很多,以奶及其制品最为常见。
(三)发病机制肠毒素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四)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恶心、剧烈而频繁地呕吐,同时伴有上腹部剧烈的疼痛。
腹泻为水样便。
体温一般正常。
(五)诊断与治疗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毒素鉴定可作出诊断。
治疗以急救处理为原则,一般不用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防止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品,防止细菌繁殖及产生毒素。
三、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可产生耐热性溶血毒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中毒多发生于7~9月,以沿海地区多见。
(三)发病机制活菌感染型中毒和细菌毒素型中毒。
(四)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而腹泻,可出现息肉水样血水便。
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五)诊断和治疗依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验可确定诊断。
以对症治疗为主。
(六)预防措施防止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加热杀灭病原体。
四、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
变形杆菌不耐热,可产生具有抗原性的肠毒素。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熟肉和内脏的熟制品,此外,剩饭、凉拌菜、水产品也可引起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属于腐败菌,一般不致病,常与其它腐败菌共同污染生食品,使之发生感官上的改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被变形杆菌污染的熟制品通常无感官性状的变化,极易被忽视而引起中毒。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发生于7~9月份。
(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系大量活菌侵入肠道引起的感染型食物中毒。
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发热、头痛、乏力、脐周边阵发性剧烈腹痛、腹泻水样便,常伴有粘液、恶臭。
多在24小时内恢复,一般预后良好。
(四)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验可作出诊断。
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呈自愈性,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五)预防措施防止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繁殖、加热杀灭病原体。
五、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一)病原肉毒梭菌是带芽孢的厌氧菌,对热抵抗力很强。
食物中毒系由其产生的肉毒毒素引起,该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毒性比氰化钾强一万倍,根据毒素抗原性不同,将其分为8型,我国报道的肉毒中毒多为A型引起,其次为B、E型。
肉毒毒素不耐热。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绝大多数为家庭自制的低盐浓度并经厌氧条件的加工食品或发酵食品,以及在厌氧条件下保存的肉制品。
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大部分发生在4~5月。
(三)发病机制随食物进入肠道的肉毒毒素被吸收入血后,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自主神经末稍及脑神经核,阻止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神经冲动的传导受阻,从而导致肌肉麻痹和瘫痪。
(四)临床表现临床上以对称性颅脑神经受损的症状为特征,表现为眼睛功能降低、咽部肌肉和呼吸肌麻痹的症状,并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病死率高达30%~70%。
国内广泛采用抗肉毒毒素血清治疗本病,病死率已降至10%以下。
病人经治疗可与于~10天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五)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肉毒毒素检验以及用小白鼠为对象的肉毒毒素确证试验,可作出诊断。
治疗要求尽早肌肉注射多价抗肉毒毒素血清,注射前应作过敏试验,试验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法注射。
如毒素型别以确定,可只用单价抗毒素血清注射。
同时给予支持疗法和有效的护理。
(六)预防措施1.对加工食品的原料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处理。
2.对罐头食品要彻底灭菌,不能食用胖听罐头。
家庭自制罐头食品时要对原料进行蒸煮,一般加热温度为100度,10~20分钟可使各型毒素破坏。
3.对食用前不再加热的食品,应迅速冷却并在低温下贮存。
4.对可疑食品要彻底加热以破坏毒素。
5.对婴儿辅助食品如水果、蔬菜、蜂蜜等应严格控制肉毒梭菌的污染。
六、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一)病原蜡样芽胞杆菌的繁殖体不耐热,该菌可产生引起人类中毒的肠毒素:不耐热的腹泻毒素可见于多种食品中;耐热的低分子呕吐毒素常在米饭类食品中形成。
(二)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在我国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引起中毒的食品多数感官性状正常,无腐败变质现象。
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6~10月。
(三)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呕吐型中毒:呕吐的发生机制与葡萄球菌肠毒素致呕吐的机制相同。
中毒者以呕吐、恶心、腹痛为主要症状。
2.腹泻型中毒:腹泻毒素可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是粘膜细胞分泌功能改变而引起腹泻。
病人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可有轻度恶心、但极少有呕吐。
(四)诊断和治疗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和细菌学检验可作出诊断。
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对重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五)预防措施土壤、尘埃、空气是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源,昆虫、苍蝇、鼠类不洁的容器及烹调用具可传播该菌。
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食品污染,此外要低温保藏食品,并在使用前加热。
第三节有毒动植物和化学性食物中毒2学时河豚鱼中毒、亚硝酸盐中毒一、动植物性食物中毒(一)河豚鱼中毒1.有毒成分:河豚鱼的有毒成分叫河豚毒素,存在于鱼体的多个部位,以卵巢最毒,肝脏次之,新鲜洗净的鱼肉一般不含毒素。
但有个别品种的河豚鱼肉也具毒性。
每年春季2~5月是河豚鱼的生殖产卵期,此时含毒素最多,所以在春季易发生中毒。
2.中毒机制:河豚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阻断神经肌肉间的冲动传导,使神经末梢和中枢神经发生麻痹,同时引起外周血管扩张,使血压急剧下降。
最后出现出现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痹,以至死亡。
3.临床表现与急救治疗:中毒特点为发病急速而剧烈,一般食后10分钟至5小时即发病。
表现为全身不适;胃肠道症状;口唇、舌尖、手指末端刺痛发麻,感觉消失、麻痹;四肢肌肉麻痹,运动障碍,身体失去平衡,全身呈瘫痪状态。
另外可有语言不清、瞳孔散大、血压和体温下降。
通常在4~6小时内死于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
病死率达40%~60%。
治疗以催吐、洗胃和泻下为主,配合对症治疗,目前无特效解毒药。
4.预防:河豚毒素耐热,一般家庭烹调方法难以将毒素去除。
应教育群众学会识别河豚鱼,上缴集中处理,不要出售。
更不要“拼死吃河豚”。
(二)毒蕈中毒在目前我国已鉴定的蕈类中,可食用蕈类近300种,有毒蕈类约100种,其毒素成分复杂。
1.有毒成分和临床表现:一般根据毒素种类和中毒表现,大致将毒蕈中毒分为胃肠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毒害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
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2.急救治疗原则:及时采用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等措施。
凡食蕈后10小时内均应用1:4000高锰酸钾溶液大量、反复地洗胃。
一般常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进行治疗,因患者肝脏受损,不宜采用二巯基丙醇。
3.预防:切勿采摘自己不认识的蘑菇食用。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一)亚硝酸盐食物中毒1.流行病学特点:多数原因是误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食用。
其次为食用含有大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不新鲜蔬菜所致。
2.中毒机制和临床表现: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经肠道入血后,短期内可使血中血红蛋白被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输送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发病急速,除有一般症状外,可见口唇、耳廓、指(趾),甚至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紫绀,心律加快,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困难。
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急救治疗:对重症患者应迅速予以洗胃、灌肠。
特效治疗可采用1%美蓝小剂量口服或以25%~50%葡萄糖液20毫升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用量为1~2克/公斤体重。
可同时大量给予维生素C。
4.预防措施:不要将亚硝酸盐和食盐、食糖、碱面混放,避免误食。
不要食用存放过久的蔬菜。
不要大量食用腌制不久的咸菜。
(二)砷中毒1.流行病学特点: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食,即把砒霜当成碱面、食盐或淀粉使用,或误食拌有含砷农药的种粮。
水果、蔬菜中含砷农药残留量过高、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剂中含砷较高等也可引起中毒。
2.砷的毒性及中毒机制:砒霜中的三价砷为细胞原浆毒。
其毒性主要在于亚砷酸离子与细胞中含巯基的呼吸酶如丙酮酸氧化酶相结合,使其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细胞氧化代谢障碍。
砷还可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并直接作用于毛细血管,造成全身性出血、组织缺血、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