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题五 习题五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
2021年中学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综合基础知识
全套复习讲义(精华版)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劳动没(米)懦夫”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50分)
1.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是有关“关系”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1)教育与人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3)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三种关系中,共有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人的生命主动的成长与发展”。P18)
2.教育是什么:(广义、狭义,XXX定义;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P57-57)3.什么是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这一基本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占有的过程。P178)
4.教学策略的近期探索(p203)
一)着眼于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策略
二)着眼于理解、解释和体验的对话教学策略
三)着眼于反思性实践的教学策略
四)着眼于发展学生优势智能的教学策略
五)各种专题性教学策略研究
5.新型教师的基础性素养(P292)
一)个人价值取向和发展的内动力
二)宽厚、扎实的文明底蕴
三)实践创生的思维本领
1)敏于探究(2).善于策划(3)强于反思和重建(4)敢于开拓
三、论述:(50分)
1.教育学原理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P51)(一)从教育学所蕴涵的生命性中,获得强烈的生命感;(二)从教育学所具有的时代性中,获得鲜活的理想感;(三)从教育学的体系性中,获得松散的逻辑感;(四)从教育学的开放性中,获得博大的境界感;(五)从教育学思维的穿透性中,获得理想的透析感.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第一篇: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专题五:学生及其发展/课后作业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答: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主要体现为: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四)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交往生活原来越丰富,但是也伴随着复杂程度的提升。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交往、更好地融入社会,就成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项贤明《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题答案
项贤明《教育学原理》课后练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简答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1)教育学研究呈现与众多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2)教育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而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展,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人类教育现象;(3)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
3、简述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邓小平在1985年重申该教育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答;(1)教育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面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教育改革的浪潮。
三、论述题
结合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试述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4)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展教育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着教育本质的同一的、稳定的、固有的东西是
A.人的培养
B.社会经验的传递
C.社会实践活动
D.交往活动
【解析】A 研究证明人类的社会活动多种多样,教育活动也丰富多彩。但不管教育自身的外在表现如何,决定着教育本质的同一的、稳定的、固有的东西是人的培养。
2.“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是许慎在什么著作中对教育的界定
A.《说文解字》
B.《中庸》
C.《论语》
D.《学记》
【解析】A
3.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即生长,即生活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A.英国的斯宾塞
B.德国的赫尔巴特
C.美国的杜威
D.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解析】C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一反传统认识,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4.把教育看做人对人(尤其是老一代对年青一代)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的现代思想家是
A.美国的布鲁纳
B.前苏联的赞科夫
C.德国的瓦﹒根舍因
D.德国的雅斯贝尔斯
【解析】D 德国现代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5.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的教育家是
A.美国的杜威
B.英国的洛克
C.英国的斯宾塞
D.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解析】C 19世纪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给各种情况下的各方面行为以正确指导,要言之,指导人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教育学原理课后习题解答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1、首先,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
2、其次,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它们的思维不够发达,所有活动只停留在个体层次上。而人类具有高级语言符号系统,藉此系统,人能将经验类化,使人类具有自觉的类意识,能自觉地维持类的发展,并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使人能为共同的利益做出自己的贡献。
3、再者,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动物一旦长成之后,就离开自己独立的生活,它的“教育”历程也告终结,而人的教育则绝不会止于生理的成熟。
二、大教育观的最终形成,是否意味着学校的消亡?
大教育观就是基于“终身教育”思潮和“教育社会”、“学习化社会”设想之上的一种教育观。教育不仅在时间上贯穿人生全程,在空间上也往往充注于人生所处各种场所,最终目标是为了维持或改善生存处境,提高生活质量。这种教育基于提高人的能力学习能力,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终身教育:时间、空间、方式、性质)
三、学校是怎样产生的?
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不定期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出现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你怎样看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教育社会化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五)
第三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专题二行为-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一、单项迭择题
1.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联结,联结的公式为()。
A. S-O-R
B. R-O-S
C. R-S
D. S-R
2. 刺激-反应理论是由()创立的。
A. 洛克
B. 苛勒
C. 加涅
D. 桑代克
3. 提出“试误说”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斯纳金
B. 桑代克
C. 巴甫洛夫
D. 布鲁纳
4. 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 顿悟的过程
B. 同化顺应的过程
C. 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 尝试错误的过程
5. 海次上新课前,老师都会预设问题激发学习,并让学生预习,这符合桑代克“学习
定律”中的()。
A. 效果律
B. 准备律
C. 练习律
D. 学习律
6. 桑代克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才可以获得。
A. 尝试-错误-尝试
B. 经典性条件作用
C. 操作性条件作用
D. 社会性学习
7. 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A. 模仿
B. 顿悟
C. 灵感
D. 试误
8. 张老师喜欢搞实然袭击,经常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测验,根据桑代克
的学习理论,张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学习原则中的()。
A. 练习律
B. 准备律
C. 效果律
D. 交替律
9.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联结力量就会增加,这符合学习规律的()。
A. 练习律
B. 准备律
C. 近因律
D. 效果律
10. 小丽在全国数学比赛中获得第二名,老师在班上点名予以表扬和鼓励,从这以后,
小丽学习更加努力,数学科目的成绩越来越好。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习活动之分析传统的学生观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学习活动之分析传统的学生观
专题五学习活动:分析传统的学生观
一、通过阅读有关文献分析传统的学生观
历史上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的学生观,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对学生的看法和认识。现概括如下:
1、在对学生天性的认识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原罪论、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盲目的冲动的种子,处处驱使他不驯服的烈性,以致经常扰乱成人的计划,也把儿童的未来人格置于许多危险之中。另一种观点是性善论,代表人物是卢梭。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的,在人的心灵中根本没有什么生来就有的邪恶,是腐败的社会使人堕落,对儿童产生恶劣的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他的一句名言“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之中。
2、在对学生地位的认识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它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服从教师。另一种观点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论”,它认为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育的措施应围绕他们来组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次要
地位,是以咨询者和辅导者的身份出现的。
3、在对学生身份的认识上也有不同的观点。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把学生当成小大人看待,主张向学生传授成人的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而卢梭、杜威等人则主张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从实际出发,把儿童看作独特的、处于特定阶段的人,让他们去适应生活而不是为生活做准备。
4、在对学生知识的获得方式上的不同观点。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儿童就像一块白板,可任由教师涂抹。据此理论,许多人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的容器或仓库,主张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知识,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而杜威等人则反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反对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儿童从生活中、从活动中学习。就知识和能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教育学第五章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A.潜在性 B.现实性 C.特殊性 D.可塑性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3.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于()。 A.1978年 B.1985年 C.1993年 D.1995年
8.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
B.教师的专业素养
C.教师的品质
D.师生关系
9.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教育技巧。
A.教育理论
B.教育手段
C.教育思想
D.思想品质
10.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
B.教育专业素养
C.品德专业素养
D.职业道德素养
11.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是,必须具有()。 A.管理能力B.控制能力 C.教育能力 D.研究能力
12.“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A.专业意识 B.专业态度 C.专业技能 D.专业品质
13.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A.条件
B.任务
C.途径
D.结果
17.提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教育学》 第五章课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教育学》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第五章课程 知识点梳理
(后附真题演练及答案解析)
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老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我
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课时分配、学制编制、周学时安排。
知识延伸: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指礼仪的活动程式。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二、课程的类型
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
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答案解析整理
教育学原理题库
一、选择题:
1、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B。A.《雄辩术原理》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2、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或发展最佳期的目的是因为〔C。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3、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下列哪一个学制〔D 。
A.壬戌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C.癸卯学制D.壬寅学制
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5、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B 。
A.教育内容B.教育目的C.学生D.教师
6、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了〔B 。
A.遗传的重要性B.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C.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D.教育的重要性
7、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可分为< C >、联合、系统和方法四阶段。A.分析B.综合C.明了D.统合
8、学校教育产生于〔B 。
A.原始社会末期B.奴隶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末期D.封建社会初期
9、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各门文化课B.思想品德课
C.课外活动D.少先队工作
10、"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D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1、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B 来实现。
A.社会教育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D.自我教育
12、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D 。
教育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填空题:
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出自古代教育家孟子。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这句话出自日本的田蒲武雄。
6.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科学是普通教育学。
7.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8.“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以为教育学的本质中更多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果冻过程本身”,这句话出自法国教育家贝斯特。1.根据“泛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为学生设计了“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2.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
3.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
教育性原则,这条原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教育规
律。
4.布鲁纳主张,在教育内容上,要学习学科的基
本结构;在学习方法上,使用发现法;再教育时
机上,要尽早接受教育。
6.皮亚杰认为,儿童知识的增长和认识的发展遵
循着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原理,这种建构是通过
“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6.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
7.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8.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中,面向现代化是
主体和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
1.人口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可以区分为自然
性质和社会性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内容在于
3.人口的数量、结构、地域分布、质量均影响教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试题(5-9)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
一、单选题
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A.生活式教育
B.学校式教育
C.科学式教育
D.灌输式教育
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A.哈贝马斯
B.胡塞尔
C.杜威
D.海德格尔
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哈贝马斯
B.胡塞尔
C.杜威
D.海德格尔
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
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
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
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
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
A.生活世界的教育
B.科学世界的教育
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
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
D.自为性
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
B.同质性
C.创造性
D.自为性
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删除。
A.系统性
B.抽象性C.结构性
D.琐碎性
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A.追崇科学世界
B.回归生活世界
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
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
A.生活世界教育
B.科学世界教育
C.两者都缺乏
D.知识教育
二、多选题
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A.生活世界的教育
B.科学世界的教育
C.知识教育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
A.胡塞尔
B.杜威
C.阿普尔
D.哈贝马斯
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试题59
第五章现代教育与生活
一、单选题
1.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A.生活式教育
B.学校式教育
C.科学式教育
D.灌输式教育
2.最早提出“生活世界”的人物是()。A.哈贝马斯
B.胡塞尔
C.杜威
D.海德格尔
3.生活世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背景,是“没有人能够任意支配的背景知识”。这句话是谁的观点。()
A.哈贝马斯
B.胡塞尔
C.杜威
D.海德格尔
4.“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是()。
A.科学世界源于生活世界
B.科学世界独立于生活世界
C.科学世界先于生活世界
D.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时产生
5.“课题化”的教育是指()。
A.生活世界的教育
B.科学世界的教育
C.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教育的总称D.一种基于“课题”解决的教育
6.以下哪个不是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B.异质性C.创造性
D.自为性
7.以下哪个不是非日常生活教育的特征()。
A.自发性
B.同质性
C.创造性
D.自为性
8.科学世界的教育是对生活世界()的删除。
A.系统性
B.抽象性C.结构性
D.琐碎性
9.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A.追崇科学世界
B.回归生活世界
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D.都不是
10.现代教育主要缺乏()。
A.生活世界教育
B.科学世界教育
C.两者都缺乏
D.知识教育
二、多选题
1.通常情况下,教育由哪几种组成()A.生活世界的教育
B.科学世界的教育
C.知识教育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以下人物中,有谁提出过“生活世界”的概念()
A.胡塞尔
B.杜威
C.阿普尔
D.哈贝马斯
3.生活世界的教育特点是()
教育学原理(PPT)
3.教育的定义
理解教育含义的几个要点:
1. 所有的教育都是专门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 2. 教育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 3. 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4. 教育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共同活动过程。 5. 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3.教育的定义
一个正式定义: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广 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 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和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 育,即学校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者的积 极主导和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下,教育者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全面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过程。
1. 教育的词源(中国)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中庸》:“修道之谓教” 《荀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
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
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
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
2.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词语的出现:
《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者不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府不怍 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
一、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词源 2.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教育”的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课程
前言
大概历程:
-20世纪50年代,因袭苏联模式,中小学的所有课程 都是必修课,教学计划片面强调统一要求、统一标准, 单一化。
-60年代以后,高中阶段开始有适当弹性,高三设选 修课。
综述
各种课程观的产生都离不开其社会发展的背 景,课程改革成为社会发展要求的伴随物, 是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要求所做出的回应,尤 其是20世纪的世界课程改革更是体现出教育 主导价值对课程改革的制约作用。
第二节 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 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 织形式。
逻辑学、文法学课程; 3、审美兴趣,开设文学、绘画、音乐等课程; 4、同情兴趣,开设语言课程; 5、社会兴趣,开设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课程; 6、宗教兴趣,开设神学课程。
代表人物一巴格莱、科南特
观点:要素主义——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 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 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 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
近代学校兴起以来,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 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 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 程。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 ——王道俊、王汉澜(1999):《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专题五习题五
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1)生理成熟期提前。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2)思维活跃,学习兴趣低下。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3)价值观念多元化。
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5)心理问题增多。
认知失衡——由认知上产生矛盾而引起的心理失衡,
情意失衡——由于内外部原因引起的个体内部的情感意志失去平衡,从而导致出现低落、消沉、激怒、绝望等反常情绪表现,并在行为上出现某些相应的反常举动。
欲求失衡——由于学生欲望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在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要求补偿不足而现实又不予满足而引起的心理失衡的表现。
2.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爱生就是爱护同学,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现阶段的师生关系强调的是相互配合与合作,而不再是以教师为主导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民主平等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快乐、成功、失望与不安,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是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3.试述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条件。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是属于学校中泾渭分明的两种成员,教师是社会文化的代表者与文化传递者,属于“规范性文化”;学生则是社会未成熟者与文化学习者,属于“需求性文化”,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般存在年龄差异。因此,教师要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就必须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其思想、兴趣、需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认同学生,信任学生,做一名知心教师。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须知数千年的师道尊严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观念、学生对教育学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一方面不断学习、吸收现代教育思想,努力树立现代学生观,另一方面还要用现代的学生观检验我们的教育行为。
(3)热爱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中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需要尊重、需要平等对待,这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在尊重、平等、公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会了做人。
(4)主动沟通,善于交往。
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容易因理解问题产生冲突。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和交往策略,主动与学生谈话,采用多种沟通渠道,如电话、网络、书信、组织活动等,密切与学生的关系,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5)教师努力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的人格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富有人格魅力。具体而言:教师要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言行一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人格品质,也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使学生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要严于自律,做到“慎独”,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简述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它表现为心理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连续不断的发展,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如中学生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记忆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由直觉情感心理向理性情感心理发展等等。
人的心理发展又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中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少年的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他们在进行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推理论证时,仍要用具体形象作支持;而到青年期的成熟阶段,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渐被理论型的思维所取代。他们已不满足于对已知的经验、材料的了解和记忆,而力求将这些经验和材料从理论上加以证明,并发现其规律性,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
(2)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的心理发展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即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系统性,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越过某个发展阶段或者任意改变其发展顺序。也就是说在—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每一阶段的心理变化过程和速度基本都是稳定的、相似的。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存在着普遍性和共同性。即使是不同的种族、在不同的时代,这个年龄段思维的形象性基本相似,尽管他们在思维的深度、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别。
心理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程度和速度会发生某些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由于生理及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程度上表现得可能鲜明(明朗),也可能较模糊;在速度上或快或慢,出现得或早或晚,经历的时间或长或短。例如:我国现今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前同年龄学生相比已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3)不均衡性和差异性。
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