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漏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2013

合集下载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肛瘘,行肛瘘挂线术、肛瘘切除术、肛瘘切开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期可发热。

2.体格检查:体温、脉搏、肛周及会阴部查体、直肠指诊。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分泌物培养4.辅助检查:肛周彩超、直肠腔内彩超,必要时瘘管造影,盆腔CT、盆腔MRI及结肠镜检查.5.鉴别诊断:肛周皮脂腺感染、肛周毛囊腺感染、大汗腺炎等。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疾病编码。

2.有手术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凝血功能、生化、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乙肝三系、血型;(3)心电图;(4)胸片;(5)肛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盆腔CT、盆腔MRI、心脏彩超及结肠镜检查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需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

3.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若头孢类药物过敏,可替代应用其他种类抗生素(八)手术日为住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和全麻。

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

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发表时间:2013-12-10T14:58:31.1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0期供稿作者:尹海英雷红梅胡雪梅[导读]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是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溃破后的后遗症。

尹海英雷红梅胡雪梅(云南省德宏州中医院肛肠科 678400)【中图分类号】R657.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0-0091-02【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意义。

方法将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5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和护理方式,50例为观察组采用中医临床路径管理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

然后对两组的患者满意度以及住院天数和治愈率进行数据比对,得出分析结论。

结果首先从患者的满意度来看,对照组的满意度为78%,而观察组的满意度高达98%;其次从平均住院天数来看,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在6.01±2.24,而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平均只有4.24±1.26;从治愈率的结果来看,对照组的治愈率在84%,有少数并发症。

而观察组的治愈率在98%,基本无并发症。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使诊疗步骤更加清晰明确,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为患者的诊疗效果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种对于临床医疗行为的指导与监督,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护理满意度,优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即降低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又提升了医护的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管理本文就探讨研究中医临床路径在肛瘘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意义,回顾性分析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资料,在加强患者病愈和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次调查的100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肛瘘患者,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高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病(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编码:BWG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编码:K60.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参照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肛漏病(肛瘘)临床常见证候:湿热下注证:肛周经常流脓液,浓汁稠厚,肛门胀痛,局部灼热。

肛周有溃口,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

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

正虚邪恋证:肛周流脓液,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瘘口时溃时愈,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

舌红,苔黄,脉弦或滑数。

阴液亏虚证:肛周有溃口,颜色淡红,按之有条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肛漏病(肛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 13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肛漏病(TCD编码:BWG050)和肛瘘(ICD-10编码:K60.301)的患者。

2.单纯高位肛瘘者。

3.无手术禁忌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2013年初肛瘘诊疗方案优化

2013年初肛瘘诊疗方案优化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总结、分析、评价及优化(2010版)
1、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采用本方案治疗痔住院病人112人,其中82例,女30例;年龄27~73岁,平均(37.21±12.3)岁;DM 病程2.1±1.3年;参照肛漏病疗效评定标准,治愈86人,好转15人,未全愈11人,有效率达90.2%。

2、总结:我科室通过一年对诊疗方案的临床应用,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辩证论治的方法治疗本病,中医治疗率与临床疗效与上年比较,均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需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

我们在肛瘘病术后常发现患者疼痛问题,我们应用消肿止痛汤坐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评估:有效率90.2%,说明本方案治疗肛漏病疗效显著,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症状减轻消失,生活质量提高。

本方案对痔病有明显的疗效,可缩短住院日及加速病人体质的恢复,临床应用无明显的副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优势。

4、优化:患有肛漏病绝大多数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在手术治疗后,出现创面明显疼痛,于是常于术后给予消肿止痛汤坐浴。

拟方如下:
苦参 25g 芒硝 30g 花椒 20g 五倍子 20g
苍术 15g 侧柏叶 15g 冰片 5g 乳香 30g
没药 30g
坐浴时间约20至30分钟。

每日1至2次。

连续数日。

肛瘘诊疗方案

肛瘘诊疗方案

肛瘘诊疗方案肛瘘是指直肠壁与肛管之间发生异常通道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肛瘘常常会伴随着疼痛、脓液排泄、痔疮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

为了有效治疗肛瘘,并减轻患者的痛苦,设计出了以下诊疗方案。

一、病史记录和初步检查在治疗肛瘘之前,医生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肛瘘的发生时间、症状的持续时间以及诱发因素等。

此外,医生还需进行肛门直肠检查,通过外观观察和指检来确定肛瘘的类型和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肛瘘的情况,医生通常会进行一些影像学检查。

其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MRI(磁共振成像)检查。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看到肛瘘通道的位置、长度和走向,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三、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进一步明确肛瘘的类型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医生通过肛门将内窥镜插入直肠,观察肛瘘口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这种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肛瘘是内肛瘘还是外肛瘘,并评估炎症程度和瘘管的复杂程度。

四、肛瘘治疗方案肛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选择哪种治疗方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

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肛瘘炎症轻微的患者,主要通过局部药物和饮食调理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消炎药、抗生素和止痛药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遵循恰当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保持大便通畅。

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愈肛瘘的最常用方法,特别适用于复杂性肛瘘和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a. 切开引流术:通过手术切开肛周组织,彻底清除瘘管并进行引流。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较为单纯的肛瘘病例。

b. 封闭性择期开放术:在此手术中,医生会进行切除肛瘘管,并将伤口暂时缝合起来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复杂性肛瘘病例。

c. 瘘管结扎术:通过手术将肛周肌肉与瘘管之间的通路闭合,防止脓液进入肛瘘。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内瘘的肛瘘病例。

以上仅为常见的几种手术治疗方法,具体的手术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医生的判断来确定。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

肛瘘中医治疗方法肛瘘中医治疗方法本病的治疗,当注意攻、补的适宜,治实不忘补虚,补虚则当顾其实。

根据本病的特点,应注重内外兼治、整体与局部并重,初起寒热交作,大便坠痛,宜用轻剂解散。

已成内热,口干,大便秘结,脉沉实而有力者,当下之。

肛门肿痛,常欲便而下坠作痛者,导湿热兼泻邪火。

肛门焮肿疼痛,小便涩滞,小腹急胀者,清肝利小水。

出脓腥臭,疼痛不减,身热者,养血、健脾、更兼渗湿。

脾胃虚弱,不能收敛者,滋肾气、补脾胃。

一、内治法,辩证论治1.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化毒除湿汤加减。

黄柏,银花,丹皮,赤芍,茯苓,生薏仁,苍术,归尾,枳壳,通草,生甘草。

若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痛甚者加元胡、防风。

2.正虚邪恋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或十全大补汤合五味消毒饮。

党参,黄花,当归,白术,茯苓,桔梗,银花,白芷,山甲,皂刺。

待腐肉去,肉芽生,食纳佳,二便调,神情自如时,投以八珍汤,补气补血。

3.阴液亏虚治法:清热养阴。

方药:秦艽鳖甲汤加减,秦艽克,鳖甲,银柴胡,地骨皮,全当归,青蒿,知母,乌梅,炙甘草。

二、单方验方1.土贝母、雄黄。

共研细末后,用桐油调成糊状备用。

适用于结核性瘘管,有脱腐生肌之作用。

2.露蜂房、白芷,或大腹皮、生大黄,将二味药煎水外洗,适用于肛瘘初起者,可缓解症状,有消肿止痛散瘀之作用。

3.防风、黄芩、龙胆草、苦参,鱼腥草、生大黄,加水煎汤熏洗或坐浴。

4.红粉,朱砂,加生石膏。

将上药制成油纱布条外用。

适用于瘘管术后,残留管壁未消及胬肉增生,有化腐生肌的作用。

5.鲜榆白皮、白糖各15克。

二味放入石臼内捣烂,搓条如针状,徐徐纳入瘘管,可使瘘管自行脱落。

每日上药一次,适用于肛瘘初起。

6.大黄、黄柏各,姜黄,白芷,川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天花粉。

上药共研细末,与凡士林配成20%软膏外敷。

适用于肛瘘发炎,有清热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

7.大生地,黄连,黄柏、当归尾,紫草,黄蜡,香油。

肛瘘中医健康处方

肛瘘中医健康处方

肛瘘健康教育处方
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三部分组成。

主要有湿热下注证、正虚邪恋证、阴
液亏损证。

【生活调护】
1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
裤。

2勿负重、远行,防止过度劳倦。


久坐、久立或久蹲,坐位时最好选用
“O”型软坐垫。

3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

运动方
法:深吸气时收缩并提肛门,呼气时
将肛门缓慢放松,一收一放为1次;
每日晨起及睡前各做1遍,每遍做
20~30次。

【情志调护】
1责任护士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
理状况。

2疼痛不适时可停音乐、看电视,或
与家属、病友聊天,以分散注意力。

3鼓励家属多陪伴,给予患者心理支
持。

【饮食调护】
1、湿热下注证:宜食清热利湿的食
品,如菜花、赤小豆、绿豆、小米等。

食疗方:赤豆精米粥。

2、正虚邪恋证:宜食扶正祛邪的食品,如如鸡肉、瘦肉、鱼等。

3、阴液亏损证:宜食清热的食品,如梨、橘子、银耳等。

【中药熏洗治疗】
用“苦参汤”方剂中药熏治,熏洗前
排空二便,先熏后洗。

便后坐浴,坐
浴是清洁肛门,促进创面愈合和消炎
的简便有效的方法。

每次便后都必须
坐浴,坐浴时先用热气熏,待水温适
中时,再将肛门会阴部放入盆内洗涤
坐浴,每次20分钟左右。

坐浴也可
用聚维酮碘液等。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

舌红、苔黄腻。

(二)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

(三)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肛周溃口流脓1.观察脓液的颜色、性质、量。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大肠俞、天枢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交感、神门、皮质下、三焦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物理治疗。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2.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1.术后疼痛。

(1)可采用移情调志法。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上屏尖、脑、神门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关元等穴。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药熨法,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肛肠科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

中医院肛肠科痔(混合痔)围手术期中医干预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中医病名:痔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西医病名:混合痔。

(1)症状:①间歇性便血:特点为便时滴血、射血,量多、色鲜红,血不与粪便相混淆。

亦可表现为手纸带血。

②脱垂: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出肛外,初期可自行还纳,后期需用手托回或卧床休息才可复位,严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都可能脱出。

③肛门不适感:包括肛门坠胀、异物感、瘙痒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7、11点处。

(二)证候诊断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

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痔手术前后中医干预治疗(一)辩证选择口服汤剂或中成药适用于I度、II度内痔,或痔核嵌顿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的内痔患者,或兼有其他慢性病,不宜手术者,及痔术后患者,使用时需辩证分型论治。

1.风热肠燥证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黄柏、知母、鲜生地、当归、槐角、荆芥炭、地榆炭、丹皮、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

2.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黄、当归、桅子、黄芩、地榆炭、槐花、甘草。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诊疗方案肛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肛周肿痛、流脓以及可能的发热。

局部检查可以观察到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辅助检查包括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瘘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以及CT或磁共振成像。

肛瘘可以分为低位和高位,单纯性和复杂性。

中医治疗肛瘘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内治法。

一般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症状和减少发作,包括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大便规律、通畅,以及保持肛门清洁。

内治法则主要用于减轻症状和控制炎症发展。

辨证分型论治是中医治疗肛瘘的常用方法。

对于湿热下注证,可以使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萆薢渗湿汤加减。

对于正虚邪恋证,可以使用扶正祛邪的方剂,如托里消毒饮加减。

对于阴液亏虚证(结核性肛瘘),则需要使用滋阴补液的方剂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栀子、XXX、白术、茵陈、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芎、白芍、熟地、甘草等。

病症表现为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清稀,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等症状,舌红少津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疗方法为养阴托毒,常用方剂为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物包括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外治法包括熏洗法和外敷法。

熏洗法适用于手术前后缓解症状,先熏后洗,能活血消肿、止痛。

肛瘘协作分组协定方包括野菊花、蒲公英、艾叶、苦参、黄柏、花椒、大黄、冰片等,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用法为每次用1袋,用沸水冲泡袋中药品,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每日1~2次。

外敷法适用于肛瘘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拔毒膏、金黄膏等,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手术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肛瘘中医诊疗方案PPT课件

肛瘘中医诊疗方案PPT课件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 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 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7
二、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 白术、茵陈。 2.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 草。 3.阴液亏虚证 治法: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在局麻或鞍麻下,先在探针尾端缚一缚一消毒的橡皮筋或粗丝线,再将探 针头自瘘管外口轻轻向内探入,循瘘管走向由内口穿出,然后将食指伸入肛管,摸查探针头,将探针头 弯曲,将探针头从瘘管内口完全拉出,使橡皮筋经过瘘管外口进入瘘管。提起橡皮筋,切开瘘管内外口 之间的皮肤层,拉紧像皮筋,紧贴皮下组织用止血钳将其夹住;在止血钳下方用粗丝线收紧橡皮筋并做 双重结扎,然后松开止血钳。切口敷以凡士林油纱条,术后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并更换敷料,若结 扎组织较多,在一周后再次扎紧挂线,直至挂线脱落。
10
3.术后处理 (1)术后根据创面情况控制排便48小时,在每次排便后,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酌情选用九华膏等。 (3)根据病情需要,适时紧线。 (4)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用肛肠综合治疗仪、智能肛周熏洗仪等。 (六)护理 1.术后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菜花、芹菜、白菜、青菜、香蕉、梨、猕猴桃等,加强营养。忌辣椒、 生葱、生蒜、韭菜、胡椒等辛辣刺激之品及羊肉、荔枝、桂圆等大热之品。 2.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肛管,造成感染。 3.养成便后洗净局部或每日早晚清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围术期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围术期护理

乏必要的了解和信心 , 因而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目 而手术本身就是 , 对患者的强大心理刺激 , 一旦确定要手术治疗时, 不少患者精神 极度紧张H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耐心讲解手术概况及手术的必要 性, 交代术前 、 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 , 同时 , 邀请已成功手术的 患者与之交流 , 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 消除紧张 、 恐惧的心理 , 积 极配合手术。 21 .2饮食护理 : 食宜 清淡 , . 饮 易消化 、 富含 营养 , 辣刺激之 忌: 品, 忌烟酒。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 保持大便通畅。 术前 1 天宜进 少渣半流质饮食 , 避免暴饮暴食 , 尽量不吃豆制品、 牛奶等胀气之
中图 分类 号 : 4 3 R7. 6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6 07 (0 12 — 190 10— 9 92 1 )4 06 — 2
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 门周围皮肤之间的异常通道[ 中医认 1 】 , 为是湿热下 注, 肛周痈疽溃后久不收 口, 湿热余毒 未尽 , 蕴结不 散 , 行不 畅所 致 , 常见 的 肛 门直肠 病 。 我 国发病 占肛 门直 肠 血 是 在 疾病的 1 7 3 %, . %一 . 发病年龄以 2~ 0岁青壮年为主目 肛瘘不 6 6 04 , 能 自愈, 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 , 而复杂性肛瘘 由于瘘道走行复 杂、 有两个以上 内口或外 口, 在治疗上难度较大。2 0 年 1 08 月一 2 1 年 6月 我科 收治 的复杂 性 肛 瘘 3 例 , 中西 医 结合 治 疗 和 01 1 经 围术期护理 ,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护 理 研 究 。098 2 0 .A.
[ 李清. 2 】 烧伤病员的急救和护理. 实用护理杂志, 0 , 7 2 8 4. 0 1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复杂性肛瘘 的围术期护理

肛瘘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特别有用】

肛瘘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特别有用】

肛瘘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特别有用】疾病名称(英文)anal fistula拚音GANGLOU别名中医:肛瘘,肛漏,西医疾病分类代码肛肠科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肛瘘是肛管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通常位于齿线部位,外口位于肛周皮肤上,多系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自行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而形成瘘管。

一般具有内口、外口,内口开口部位于齿线的肛隐窝,外口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瘘管可以穿过内、外括约肌和提肛肌向直肠、肛管周围间隙穿通。

因原发病灶的感染和粪水仍不断由内口进入管道,故经久不愈。

管道多数迂曲,引流不畅,外口常封闭,脓液积聚后可再次形成脓肿。

由于反覆发作,可使原来单纯性肛瘘(一个内口,一个外口)成为复杂性肛瘘(一个内口,多个外口)。

多数肛瘘位于肛管直肠环的下方,为“低位肛瘘”。

少数在肛管直肠环的上方,为“高位肛瘘”。

临床上将肛瘘分为单纯、复杂和低位、高位,对手术时避免发生括约肌失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肛瘘两个出口均在肛管、直肠腔内的称肛内瘘,临床极为少见。

中医释名肛瘘是指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管腔。

有内外两口,或数个外口,外口常有脓水或粪汁流出,其下有条索状物,内口位于肛门齿线部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肛瘘多系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少数为结核性感染,其他继发于放线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或肿瘤者,更为少见。

中医病因季节地区人群本病为一种常见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本病发病率占肛门直肠疾病的10%~20%左右,占外科疾病的6%左右。

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末尽,血行不畅所导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并感染而生。

病理病理生理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一、诊断:1.有肛痈病史。

2.肛周有外口,常有脓性分泌物或粪汁流出,时觉瘙痒。

3.皮下有条状硬索(即管道)由外口通向肛内,并在齿线相应部有内口。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

舌红、苔黄腻。

(二)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

(三)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

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肛周溃口流脓1.观察脓液的颜色、性质、量。

2.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3.遵医嘱中药熏洗:各种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消肿止痛类药液,按使用说明或遵医嘱配制药液浓度,例如:苍术黄柏洗剂或五倍子黄连洗剂200ml+温水 2000~2500ml,维持温度 37~40℃。

熏洗肛周,每日1~2 次,每次10 分钟左右。

大便后增加 1 次。

应用智能中药熏洗座椅时,根据仪器使用说明加适量温水,调节温度至 37℃左右,先雾疗5min,后冲洗5-10min,最后热疗 5min。

观察肛周有无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以及头晕、乏力、冷汗等全身不适症状,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女子月经期、孕期禁用。

4.遵医嘱中药外敷:各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中药浓煎成汁100ml/袋。

将 5~6 层的纱布置于 100ml 湿敷药液中浸透,温度 37~111 240℃,撩起以不滴药液为宜,敷于患处,每日 1~2 次,每次 10 分钟左右。

观察用药后局部及全身反应。

(二)肛周疼痛1.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 ”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 协助患者变换舒适体位。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大肠俞、天枢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交感、神门、皮质下、三焦等穴。

肛瘘(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

肛瘘(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

肛漏(单纯性低位肛瘘)日间手术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肛瘘的单纯低位肛瘘患者。

一、肛漏(低位肛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漏病(TCD 编码:BWG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肛瘘(ICD-10 编码:K60.3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肛瘘诊治指南”。

2.疾病分类低位肛瘘:单纯低位肛瘘、复杂低位肛瘘。

高位肛瘘:单纯高位肛瘘、复杂高位肛瘘。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肛漏病(肛瘘)诊疗方案”。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炒栀子、车前子包、白术、茵陈。

(2)正虚邪恋证:扶正祛邪。

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芎、炒白术、茯苓、白芍、熟地、甘草。

(3)阴液亏虚证:养阴托毒。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肛瘘的中医治疗_0

肛瘘的中医治疗_0

肛瘘的中医治疗目的:探究采用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100例患者,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切开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的手术法,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的手术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率、复发率以及愈合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疗效率为94%,复发率为2%,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疗效率为78%,复发率为8%。

另一方面,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25.1 ± 1.5)天,对照组平均(32.4 ± 2.6)天。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疗效显著,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率,并减少伤口愈合时间,缓解患者的痛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改善,值得临床上推广。

标签:肛瘘;中医治疗;挂线;对口引流高位肛瘘的复杂弯曲管道较多且病变部位较高,是一种治疗难度较高的疾病,复发率也较高。

目前最佳的治疗方法是进行手术。

为了探究采用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效果,本文以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中医挂线配合对口引流疗法,对照组进行传统的低位切开高位挂线的手术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高位肛瘘患者100例,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诊断标准确诊为肛瘘。

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3±6.8)岁,病程1个月~17年,平均(2.6±0.9)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1.5±5.9)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2.4±0.8)岁。

肛瘘诊疗方案

肛瘘诊疗方案

肛瘘诊疗方案肛瘘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它是指肛门周围出现的一种异常通道。

这种通道与直肠或肛门之间形成连接,导致粪便和黏液滞留,引发炎症和感染。

肛瘘的诊疗方案可以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种。

一、非手术治疗对于早期病变和病情较轻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

这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用于缓解炎症和控制感染。

消炎药、抗生素和局部抗菌药膏等常常被使用。

消炎药可以减轻肛门周围的炎症和肿胀,从而减少疼痛和不适感。

抗生素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感染。

局部抗菌药膏可以帮助抑制感染并促进伤口愈合。

2. 生活习惯改变饮食方面,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此外,应保持良好的肠道通畅,避免便秘,便秘症状会使肛门周围的炎症加重。

饮食中摄取足够的纤维,多喝水,有助于预防便秘。

二、手术治疗对于较为严重和并发症明显的肛瘘病例,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手术旨在清除异常通道,修复肛门周围的组织,以促进愈合和预防复发。

手术治疗的具体方式取决于肛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肛瘘内口探查闭合术、Parks术、括约肌保留肛瘘切除术等。

1. 肛瘘内口探查闭合术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手术方法,适用于临床上常见的简单肛瘘。

手术通过探查肛瘘的内口,并将它与直肠壁连接,实现闭合。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2. Parks术Parks术适用于复杂或高位肛瘘。

手术通过在肛瘘内外口之间切除一段组织,以消除异常通道。

该方法需要精确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3. 括约肌保留肛瘘切除术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患有括约肌功能障碍的患者。

手术目的是切除肛瘘,同时保留括约肌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术后的恢复和护理。

注意卫生,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术后饮食方面,患者通常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总之,肛瘘的诊疗方案应根据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对于早期或轻度病例,非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漏(肛瘘)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肛周皮肤相通形成的瘘管,也称肛瘘。

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有内口或外口着,肛漏多是肛痈的后遗症。

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其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及瘘管通到直肠。

中医诊断为肛漏,西医诊断为肛瘘。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

(1)肛漏系肛痈成脓自溃或切开后所遗留的腔道,又称痔漏。

有肛痈病史。

病灶有外口、管道、内口可征。

(2)疾病分类
低位肛瘘:
1)单纯低位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2)复杂低位肛瘘:具有2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2个以
上外口或内口。

高位肛瘘
1)单纯高位肛漏: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2)复杂高位肛瘘:具有2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2个以
上外口或内口。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

(1)症状:反复发作的肛周肿痛、流脓、急性炎症期可发热。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

浅部肛瘘肛门周围可触及索状物及其行径。

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

(3)辅助检查
1)探针检查:初步探查瘘道的情况。

2)肛镜检查:与亚甲蓝配合使用,可初步确定内口位置。

3)瘘道造影:可采用泛影葡胺等造影剂,尤其对于复杂性肛瘘的诊
断有参考价值。

4)直肠腔内超声:观察肛瘘瘘管的走向、内口,以及判断瘘管与括
约肌的关系。

5)CT或MRI:用于复杂性肛瘘的诊断,能较好地显示瘘管与括约肌的
关系。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瘘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瘘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脓水清稀,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三、围手术期中医治疗方案
(一)术前中医治疗
1、一般治疗
(1)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2)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以减少粪便对肛瘘内口的刺激。

(3)保持肛门清洁。

2、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止痛。

代表方剂:二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物:黄柏、苍术、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茯苓、龙胆草、栀子、车前子、白术、茵陈等。

(2)正虚邪恋
治法:扶正祛邪。

代表方剂:十全大补汤、托里消毒饮。

常用药物:黄芪、当归、穿山甲、皂角刺、川穹、党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黄、甘草。

(3)阴液亏虚
治法:养阴托毒。

基本方剂:青蒿鳖甲汤加减
常用药物:青蒿、鳖甲、知母、生地黄、牡丹皮。

3、辩证使用口服中成药
(1)云南白药胶囊: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

(2)麻仁丸:润肠通便,防止便秘。

4、中药外敷法:急性期局部肿痛者,可选用金黄膏外敷等治疗。

5、辩证使用外用中成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祛湿、理气止痛等功效的中成药,如马应龙痔疮膏、马应龙痔疮栓、康复新液等。

(二)手术治疗
治疗原则:消除原发病灶,引流通畅,分次紧线,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

(1)适应症
凡确诊为肛瘘而无手术禁忌症者。

(2)禁忌症
1)伴有严重心、肺、肝、肾疾患及血液病者。

2)妊娠头3个月及临产期孕妇。

(3)术前准备
1)实验室和理化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凝血功能、空腹血糖、梅毒、
艾滋病、心电图、胸部X光片等。

2)肠道准备:术前晚1000ml生理盐水灌肠。

3)肛周皮肤剃毛及清洁肛门。

4)术前半小时肌注苯巴比妥钠0.1g。

(4)体位
可用侧卧位和截石位。

(5)麻醉
常选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高位复杂性肛瘘选用腰麻或骶麻。

使用局部浸润麻醉时,在利多卡因基础上加用布比卡因可有效延长术后麻醉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6)手术方式
可选用肛瘘切开(切除术)、肛瘘切开挂术等手术方式,原则是清除原发病灶,引流通畅,分次紧线,避免过度损伤括约肌,保护肛门功能。

手术时用电刀清除局部坏死组织较以前使用刮匙搔刮更彻底。

(三)术后中医治疗
1、术后一般处理:每日或每次大便后用中药熏洗坐浴(见特色疗法),肛门局部每日换药1~2次。

2、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肛门疼痛则给予止痛药物如尼美舒利;尿潴留、排尿困难给予导尿处理。

3、术后本科特色疗法
(1)术后本科除采用上述内服中药治疗外,结合术后中药熏洗法,以缓解症状。

适应症:术后疼痛,出血,水肿,瘙痒不适等。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胜湿止痒,消炎止血。

方药:苦参30g 野菊花30g 蒲公英30g 忍冬藤30g 黄柏30g 明矾6g 白芷20g 乳没20g(治疗疼痛)五倍子20g(治疗水肿)地榆30g (治疗出血)地肤子(治疗瘙痒)
上述中药1付浓煎后分装2小袋,用时将中药置于盆中,用沸水1500ml 冲泡,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使用。

(2)患者在坐浴后加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20分钟,以促进创面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消除水肿,加速创面愈合。

4、术后护理
嘱患者宜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加强营养;忌辛辣刺激之品及大热之品。

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止大便干结,损伤肛管,造成感染;养成便后洗净局部或每日早晚清洗肛门的习惯,保持肛门清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