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
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
进社 区 、 家庭。 鼓励社 会力量参与 中 进
36 ・ 国 卫 展 中 医 药 预 防 保 健 工 积 作 ,将 中 医 药 纳 入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项 目。
授 学 术 思 想 和 临 床 经 验 。完 善 中 医 药 人 才 考 核 评 价 制 度 方 面 , 根 据 中 医 药 人 要 才成 长 特 点 ,改 进 和 完 善 中 医 药 专 业 技 术 人 员 水 平 能 力 评 价 标 准 ,注 重 实 际 ,
基础上 , 索 出一条 适合 自 己的道路 。 探
区 和 乡村 全 面 发 展 , 使 中 医 药 医 疗 、 促
保 健 、 研 、教 育 、 业 、文 化 协 调 发 科 产
大 力 发 展 中 医 药 , 是 甘 肃 省 卫 生 厅 经 正
过 广 泛调 研 和 深 思 熟 虑 后 , 出 的一 个 提 战 略 性 举 措 。因 为 中 医 简 、 、 、 的 便 验 廉
I S 队L 特别 关注 N EH T E H
,
甘肃 省卫 生厅 厅 长 刘维 中 ● 坚持 中西 医并 重 注 重 发挥 中医 药特 色
● 文 /本 刊 记者 魏 萍 姜 天 一
卫垂 篓
甘肃 : 大力扶持 和促 进 中医 药事业发展
甘肃省 卫生 厅厅长刘维 中说 , 肃 甘
省 大 力 发 展 中 医 药 事业 , 中西 医 结 合 从
长 2 .1 。 07 %
刘 维 中 介 绍 说 ,为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国 务 院 关 于 扶 持 和 促 进 中 医 药 事 业 发
展 的 若 干 意 见 》 一 步 推 动 甘 肃 省 中 ,进 医 药 事 业 发 展 ,日前 , 肃 省 政 府 下 发 甘
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
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作者:畅婉洁来源:《民生周刊》2021年第16期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提出,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经验做法。
适时组织遴选部分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综合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辐射带动全国整体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升等内容。
“接下来,将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室,支持二级综合医院设置中医科室,同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人员配备力度和中药房设置。
在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强化中西医协作,让患者在临床科室就能接受中西医联合诊疗服务。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严华国说,“对临床类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轮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同时组织开展高层次‘西医学习中医’,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聚焦癌症等重大疑难疾病,力争在5年内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综合医院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骨干之一,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
早在2016年,在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法规中,中西医并重方针就反复被强调,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近年来,在国家对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丰硕成果。
“在防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医药与西药协同开展医疗救治,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严华国说。
他介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和无症状患者的治疗以中医药为主,做到中医药早服应服尽服,降低了向重症发展的可能性。
“对重症、危重症患者,我们组建了中西医联合诊疗团队,建立中医会诊和联合巡诊制度,实行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有效地减缓了重症向危重症的发展,降低了病死率,最大程度提高了救治效果。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3、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
各地将中医药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事日 程。大多数省份建立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的领导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许多省份加强了中 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很多地方制定出台了党委、 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 ,召开高规格的中医药发展大会,加大对中医药 的投入 。各地中医药发展的态势很好。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中医药工作系统具有六个主要特性
•一、整体性 • •二、综合性 • •三、层次性 •
是一个完整、统一、复杂的系 统工程 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 多学科的工作 是一个微观、中观、宏观层次 分明、彼此互动的系统
2、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中医药工作
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下,各相 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出 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扶持和 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 中医药发展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在医改文件 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定中,各相关部门充分纳入中 医药内容,体现中医药特点,发挥中医药作用。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 等重要的位置;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 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
——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 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 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1.06.29•【文号】卫办发[2011]57号•【施行日期】2011.06.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卫办发〔2011〕5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医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和巨大优势,其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较为低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群众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中西医相互补充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正式印发,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统筹做好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公立中医医院纳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总体部署,同步考虑,统筹安排,整体部署,体现特色;在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电子病历试点、临床路径试点、优质护理等工作中,要统筹考虑中医医院,整体推进。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积极协调财政等有关部门,落实《意见》中关于对中医院(民族医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的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
我国医改政策执行过程分析
我国医改政策执行过程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经历了从孕育到全面医改的五个阶段。
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但是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也存在曲折,在一段时间内对医疗体制的公益属性有所忽视。
本文基于对医改的政策变革进程及其执行过程进行分析,从而为在新时期更好的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医疗体制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政策执行分析过去20 多年中,我国的医疗体制在医疗服务的供给主体、融资机制、付费方式、机构治理结构以及政府监管等主要领域都进行了重要的改革,推动了医疗体制的完善与发展。
但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措施不配套和体制不协调导致财政供养不足、医疗服务市场扭曲、医疗机构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等各种弊端同时并存,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突出。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这为今后的医疗体制改革提出了总体原则与要求。
一、医疗体制改革进程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来,从农业、工业到服务业都开始了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
医疗卫生产业也受到了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影响:在农村范围,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迅速瓦解;在城镇范围,公费医疗制度和劳保医疗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渐衰落。
按照医疗卫生政策变革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划分为五个阶段。
1、医改的孕育阶段(1978 年~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 百分之三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2]。
我院2018年西医执业医师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
我院2018年西医执业医师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丁菲,谢峥△(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北 荆门)摘要:目的了解本院西医使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情况,为医疗机构合理使用中药饮片和中成药提供参考。
方法应用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v2.2处方点评系统调出2018年含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全部门急诊处方,对西医开具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情况进行统计,并汇总分析。
结果西医开具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处方问题较多,处方质量有待提高。
结论综合医院应加强对西医处方权及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管理,改善西医对中医辨证论治毫不了解的情况,提高西医中医药知识水平和处方质量。
关键词:西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事管理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85.095本文引用格式:丁菲,谢峥.我院2018年西医执业医师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情况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149,151.·药事管理·0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对中医药发展明确了新定位、新要求和新任务。
本院作为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新医改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广泛使用中医药品,开具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处方情况普遍。
笔者作为中药处方点评药学人员,发现大部分中成药处方由西医开具,少部分中药饮片处方亦由西医开具,开具处方存在问题较多,为患者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为了提高处方开具的合理性,笔者对点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通过PASS临床药学管理系统v2.2处方点评系统调出2018年含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全部门急诊处方。
通过人工逐条点评合理性,并对点评结果进行统计。
2 结果2.1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处方由西医开出的情况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急诊含有中成药的处方共99847张,其中5229张处方由中医科开出,仅占5.24%,中成药的开具主要由西医开具;中药饮片处方7754张,其中1418张处方由中医科以外的科室开出,占比约18.29%,可见仍有一定比例的中药饮片处方由西医开出。
新医改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分析
3、主要内容分析
(1)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包括免疫、传染病防治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思
路就已达成了共识。即政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为公众“买 单”公共卫生服务。 ❖ 而未来医改在此领域所要做的是: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提供 的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到农村、增加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整 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等。
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 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 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 付。
二、具体措施和分析
3、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
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二、具体措施和分析
4、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
要方面是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 立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 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 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 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 “两方都补,只是补供方的范围缩小到了基层医疗机构。” 上述参加征求意见的专家表示,方案最终把补供方“落定” 在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即政府财政投入 这类医院,使其正常运行。
❖ 而对于其他公立医院,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原有的财政补 助,也不会减少。”上述专家分析,现有公立医院在基本建 设和设备购置上,仍会继续得到相应财政投入,但不会所有 医院都投入,重点倾向领域是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 院等。
(2)医疗服务体系
怎样使得患者就医“下沉”到基层医院, 方案提出了措施:“改善服务能力、降低收 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
(2)医疗服务体系
新方案也给出了未来医疗服务体系框架: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 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 机构共同发展。
3、主要内容分析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深化十七大精神探索 医改“中国”之路——记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
先 进 工 作 者 ” “白 求 恩 奖 章 ” 得 者 及 、 获 “ 0 ' 全 国 优 秀 乡村 医 生 ” 发 了 奖 20 年 7 颁
章奖 牌 和荣 誉证 书 。 在 深 化 医 药 卫 生 体 制 改 革 总 体 方
事 部 副 部 长 杨 土 秋 、工 商 总 局 副 局 长
维普资讯
■ 一 —一
记 20 0 8年 全 国 卫 生 工 作 会 议
■本 刊记 者 王 丽平
国务 院 副 总 理 吴 仪 出 席 会 议 并 强 调 ,要 认 真 贯 彻 落 实 党 的 十 七 大 精 神 , 坚 定 信 心 , 头 苦 干 ,加 快 推 进 中 国 特 埋
付 双 建 、质 检 总 局 局 长 李 长 江 、食 品 药
品 监 管 局 局 长 邵 明 立 ,卫 生 部 副 部 长
案 备 受 关 注 、即 将 出 台 之 际 ,此 次 卫 生 会 议 的 召 开 ,为 今 后 的 医 改 指 出 一 些
王 国 强 、黄 洁 夫 、马 晓 伟 、陈 啸 宏 、刘 谦 ,中 央 纪 委 驻 卫 生 部 纪 检 组 组 长 李 熙 以 及 中央 和 国 家 机 关 有 关 部 门 代 表 ,
维普资讯
深化十七大精神探 索
1 兰
报 告 。会 议 由 卫 生 部 党 组 书 记 高 强 主 持 。发 展 改 革 委 副 主 任 张 茅 、民 政 部 副 部 长 李 立 国 、 政 部 部 长 助 理 张 通 、人 财
卫 生 系 统 先 进 集体 ” “ 国卫 生 系统 、 全
持 续 提 高 。她 说 , 去 五 年 卫 生 工 作 积 过
累 终
工 作 扎 实 推 进 ,公 共 卫 生 服 务 和 保 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21.06.23•【文号】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施行日期】2021.06.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4160号建议的答复国中医药建字〔2021〕17号丁光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坚持中西医并重融合发展,完善我国卫生健康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明确中西医并重发展模式,加快促进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的建议。
“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我国卫生健康工作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了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成为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下同)明确提出了“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中西医结合人才” “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
《中医药法》作为我国中医药领域的基础性、纲领性法律,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中医药法》颁布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启动地方法规的修订工作,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加大中医药法的宣传和贯彻落实力度。
坚持把推动《中医药法》实施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相结合,推进《中医药法》的落地见效。
《中医药法》实施以来,中医药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完善,配套制度逐步落实,中医药事业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及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
《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为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两种医学在增进维护健康中的叠加效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61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6〕61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精神和《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部署,为推进我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两项制度整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强统筹协调,突出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遵循城乡统筹、平稳过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路径,统一政策、完善制度、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提升服务,逐步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推动保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促进全民医保体系持续健康发展,有效保障全省人民健康。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三医联动。
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整合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发展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坚持中西医并重,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推动医保、医疗、医药有效联动,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制度衔接,强化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2.立足基本,保障公平。
强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定位,科学设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乡居民负担和基金承受能力、医疗服务水平,充分考虑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保待遇,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医改过程中的思考
如何 构 建 和谐 医患关 系
构建和 谐医患关 系, 强医德 医风建设 , 加 是在 医疗 卫生工作 中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 观, 实现 医疗卫 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的重要 内容和坚强保证 。 为 了改善 医患关 系, 必须进一步重视 医德 医风建设。今 后 5 1 年 , ~ O 将是我 国医疗 卫生事业大发展 的时期 , 同时, 也为加 强医德 医风建设 、 构建 和谐 医患关系提供 了难得
要“ 思考题”交流讨论 了日前分赴各地开展学 习实践科 学发展观调研活动的心得体会。 ,
如 何提 升基层服务 能力
基 层卫生体 系的建设是 实现 卫生公平 可及 的重要一环 ,也是 落实 以预 防为主、 以 农村 为重点、 中西医并 重卫生工作方针 的有效途径 。卫 生机构越往基层越具有公共服
务均等化”只有 中央政府 以其掌控 的资金承担 国民基本 医疗卫 生保 障的支 出, , 建立覆 盖全体 国民的、 乡一体 的、 城 最低 限度 的医疗保 障制度 , 才能做 到这 一点。
医改过程 中的思 考
.
文 清
卫 生部 日 召开 了卫 生系统解放 思想讨论会 , 前 紧密围绕着“ 党员干部 受教 育、 学 科
同时, 要整合公共卫生资源 , 实现专 业的公共卫生机 构和农村 、 区卫生机构 的密 社
切 结合 。 要把 工作基 点放在农村和社 区, 加强对他们 的扶持和帮助 , 组织大型 医疗机构 和专业疾 病预 防控制机构到农村、 区去开展工作 , 社 帮助他们健全公 共卫生服务 网络 , 提高基层卫生人 员的素质和 水平。 在公共 卫生绩效考评方面 , 一方面各地公共卫 生基础情况参差不齐 ; 另一方 面, 公 共卫生成效具有 一定滞后效应。而这 正是 需要公共卫生 系统下工夫加 以解决 的问题。
从中西医医疗资源对比谈中医药的发展
从中西医医疗资源对比谈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是我国以西医药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有益补充,但是目前中西医医疗资源比例严重失衡,中医机构和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极低,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差,负债率高,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投入不足,中医药服务费用较低,承担的医疗保障任务较重,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使中医药特色逐渐淡化,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
因此,建议国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中医医疗资源比例。
标签:中西医医疗资源;中医药;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医药这个世界性难题已经成为共识。
世界上只有中国拥有中医药、西医药两种卫生保障手段,长期以来中西医药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重要使命,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显著特征,这也是我国医改的优势之一。
中国医改的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很好地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
但是,目前中西医医疗资源差异巨大,严重制约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笔者试通过对比中西医医疗资源现状,探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从而为今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中西医医疗资源对比1.1 中医机构和人员较少2011年中医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科研机构)达到38224个,占全国卫生机构的4.01%;中医类医院总共3308个,约占全国医院总数的15.05%;全国中医药人员总数为420329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比例的 6.79%。
全国卫生机构的中医分科床位总数为722269张,占全国总床位数的14.00%。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309272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12.54%;全国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3人[1-2]。
1.2 中医类医院基础差,底子薄2011年全国医院院均总资产为7589.85万元,中医类医院院均总资产为6045.71万元;全国医院院均固定资产为4851.24万元,中医类医院固定资产为3760.16万元;全国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8.78万元,中医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为23.50万元;全国医院资产负债率为35.96%;中医类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为38.31%。
医疗改革制度心得体会
医疗改革制度心得体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人们期盼已久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始终没有出台,听了总书记的这段关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要求,人们可以放心了。
第一,彻底革除了当前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弊端。
多年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直存在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医药不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不分等问题,是滋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诸多问题的体制性弊端所在,这些弊端不彻底革除,政府的有限投入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才能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并充分发挥作用,才能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
第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按照总书记的描述,政府要完善和建设覆盖城乡的“四大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这些既全面有具体的规划和要求,完全照顾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尤其考虑到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农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日常食品药品安全、生活卫生、身体保健等需要。
第三,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近年来的医改不成功,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企图摆脱自身在医疗服务方面的责任,把医院全部交给社会和市场办,就是对公有制医疗机构也是放任自流,任期自生自灭。
结果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中西医协作是指中医与西医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以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健康服务和医学科研的发展。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促进中医与西医之间的融合,提高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项具体措施。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
一、加强中西医交流与合作。
中西医协作的关键在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制度,建立中西医医疗团队,共同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西医医生的培训与交流,促进中西医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医生的综合医疗水平。
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还需要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促进中医与西医的融合。
可以通过建立中医与西医共建的医院、科室,推动中西医药相互渗透,促进中西医药的融合发展。
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西医药研究,推动中西医药的融合创新,促进中西医药的共同发展。
三、加强中西医互认互学。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中西医互认互学,促进中西医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可以通过开展中西医医生的互访交流活动,促进中西医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提高医生的综合医疗水平。
同时,还可以建立中西医医生的互认制度,推动中西医医生的互认互学,促进中西医医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四、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
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还需要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促进中西医之间的协作与合作。
可以通过建立中西医协作的工作机构,制定中西医协作的工作计划,明确中西医协作的工作职责,推动中西医协作的深入开展。
同时,还可以建立中西医协作的激励机制,鼓励中西医医生参与中西医协作,推动中西医协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中西医协作实施方案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促进中医与西医之间的融合,提高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制定的一项具体措施。
只有加强中西医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加强中西医互认互学,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实施中西医协作,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健康服务和医学科研的发展。
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
中西医协同发展实施方案近年来,中西医协同发展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
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中西医协同发展旨在将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相互融合,实现更好的医疗效果。
为了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需要制定一套全面而合理的实施方案。
首先,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需要明确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和原则。
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提供全面、系统、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原则包括坚持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原则,促进中西医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中西医融合的水平。
其次,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需要加强医学教育和培养人才。
中西医结合需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的医生和医学生,并且要了解两种医学体系的特点和优势。
因此,相关的医学教育机构需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西医结合的内容,培养具备中西医背景的医学专业人才。
第三,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协同医疗模式。
传统的医疗模式主要以中医或西医为主导,中西医结合协同的方式并不普遍。
因此,应该考虑建立中西医协同的医疗模式,通过不同医学体系的医生协同合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样的医疗模式可以在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
第四,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需要加强科研合作和创新。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领域的进步至关重要。
中西医结合需要通过科研合作,共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难题,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
同时,还需要鼓励医生和科研人员进行创新实践,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最后,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实施方案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管理机制建设。
为了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监督和指导中西医结合的实施,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总之,中西医协同发展是推动医学领域进步的重要举措。
通过制定一套全面合理的实施方案,可以更好地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实现更好的医疗效果。
对中西医整合的理解
对中西医整合的理解
中西医整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疗体系结合起来,共同用
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种综合医疗模式。
中西医整合的理念
是相辅相成,综合利用两种医学的优点,以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
医疗服务。
中医和西医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
平衡和调和身体的功能,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西医
则注重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依靠药物、手术等科学方法进
行治疗。
通过将两种医学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中西医整合的实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医学教育需要进
行改革,培养具备中西医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
其次,医疗机构需
要建立中西医整合的临床体系,提供综合医疗服务。
此外,还需要
加强中西医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和临床实践。
中西医整合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复杂病症,
中西医整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中西医整合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西医整合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综合医疗模式。
通过充分发挥中西医学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为疾病防治做出贡献。
中西医整合的实现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推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布时间:2009-11-19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提出——在医改过程中应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康报2009-11-18讯]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11月17日在广西梧州市开幕。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在会上强调,在当前推进医改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中医药摆在与西医药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桑国卫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问题提出4点意见:一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
二是要坚持中西医并重。
三是要坚持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四是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指出,各级政府应担负起领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责任。
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列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扶持和促进工作。
要逐步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
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等主办,近700名中医药界人士将重点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工作布局和发展思路进行交流研讨。
大会还发布了《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中医医院医疗服务量显著增长门诊人均医疗费113.36元,比综合医院低33.12元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4086.86元,比综合医院低1376.96元[健康报讯] 11月17日-18日,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广西梧州举行。
大会首度发布《2009中医药发展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近几年,中医医院的门诊服务量和住院服务量显著增长。
《报告》指出,2008年,医院诊疗人次为17.82亿人次。
其中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达3.02亿人次,占17.0%,较2002年增加了0.99亿人次;医院住院人次为7392万,其中中医医院为968万人,占13.0%,较2002年增加了515万人。
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有助于减轻患者负担。
《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为113.36元,其中药费66.46元,中医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低了33.12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7.57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4086.86元,其中药费1877.20元,中医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1376.96元,药费比综合医院平均值低523.19元。
《报告》认为,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在我国基本形成,中医医疗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中医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对保障人民健康发挥着较大作用。
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还存在体系不够完善、中医医院功能不完善、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公立中医医院的经费补偿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民族医药特点的中医人员准入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的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范围制度。
健康报视点中医:保持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日前在广州举行。
中医医院是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医疗以占全国十分之一的医疗资源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医疗服务量。
同时,中医药长期投入不足,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城乡差距大,中西医之间差距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许多中医医疗机构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本次院长论坛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中医医院的院长们,就如何保持中医药特色、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持中医药特色所需的管理机制和相关政策支撑等内容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发展中凸显优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形成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广东省中医院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制定了相关的保障机制,通过实践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夯实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基础我院通过实施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建立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的培养方案,通过实施“名师带徒”、“西学中”、“引进关键人才”等工程,着力提高医护人员临床能力,特别是运用中医药解决急、危、重以及疑难病的能力。
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名师带徒”工作,至今已有来自全国的64位名老中医带徒本院128位弟子。
弟子们已发表了反映名老专家学术思想的论文74篇,中标研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7项,地市级课题3项,已出版书籍7部,获得国家专利1项。
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
我院以专科专病为中心,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特色疗法是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
目前,我院已开展的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天灸”疗法作为国家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今年7月我们还举办了“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大会,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
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对专科的主攻病种开展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并通过专科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予以体现。
如我院国家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妇女乳腺生理病理特点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创立了中医药周期疗法,相关课题《消癖口服液1~6号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变的临床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需要通过科研推动。
我院中风项目组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科技攻关形成和扩大了专科特色和优势,助推了“中医特色名科”的形成。
规范的形成,有利于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推广。
各专科通过分析疾病特点、系统总结临床经验和文献、汇集全国名老中医和相关专家的经验、认真研究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和环节,制定出了一系列中医特色明显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
我院专科建设目标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
为此,我院不断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诊疗手段。
如心脏科开展了目前最先进的心脏外科手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围手术期的作用,收到了临床疗效优化的效果。
传统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是确保中医特色和优势形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我院已生产使用20多种剂型,37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
近几年以医院制剂成功研发中药新药8项,已获新药相关专利授权6项,临床批件6项,成功转让两项。
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动力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创新运行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我院注意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实行目标管理。
我们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内涵的指标,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七项措施抓特色(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是全国中医骨伤医疗中心之一,有8个病区330张病床,在出院病人中,手术病人只占42%。
目前有一些在西医看来必须做的手术,在我们医院用“手法”,用推拿、针灸或中药就可以解决,而且疗效很好。
中医特色是中医医院永恒的主题。
现在有的中医院喊的是中医,干的是西医。
中医院有责任,也有无奈,他们不搞一些西医难以生存。
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医院的中医特色问题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是医院解决不了的,有些是主管部门解决不了的,它需要上下联动,下决心、下猛药,需要解决许多政策问题和具体问题。
第一,政府要解决有关政策问题。
例如,医疗保险、公费医疗和新农合定点医院的问题,目前有的地方不让中医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问题,中医院里中医诊疗项目少而且收费标准低,干中医不挣钱。
又如中药饮片的作价政策加成率问题,前两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取消原来中药饮片企业卖药给医院时的让利20%,再将医院购入饮片后的加成率(利润)由30%砍掉5%,只剩25%,这样,用中药饮片不挣钱反而赔钱。
北京几家大的西医院纷纷将中药房撤销,一部分中医院也不愿意赔本使用中药饮片。
这些问题是严重影响制约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北京市人民政府就解决得很好。
第二,卫生或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解决中医院中医特色管理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医院生存发展面临困难的新形势下,中医院中医特色的定义是什么(中医特色应当与时俱进)?中医特色的评价系统与关键评价指标是什么?中医院里中医特色与综合功能(西医西药)的关系如何处理?抓中医特色扎实可行的措施(如领导班子和专业技术队伍以中医药人员为主体的问题、中医的医疗服务产出问题、门诊与病房中医治疗率的标准与计算方法问题、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问题等)是什么?第三,中医医院要解决建设中医特色的很多具体问题。
例如,中医院的宗旨和定位问题;手术科室与非手术科室的结构与床位比例问题;在人财物和分配上如何向中医医疗倾斜;如何抓中医治疗率和中医病历书写的问题;如何培育打造优势中医专科和中医人才的问题等等。
我院抓中医特色,培育中医优势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1.确保医生和药剂人员中,中医药人员占大多数,目前均达到70%以上。
2.临床西医全员西学中。
3.对中医骨科的传统手法在奖金分配上予以倾斜。
4.对使用中药饮片给予奖励,增设免煎颗粒药房。
5.对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骨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同时培育院级中医重点学科。
6.培育本院特色科室和优势病种,设立院级中医科研课题,开发院内中药制剂,培养中青年骨干。
7.增加中医的门诊和住院科室,扩大中医床位,将中医药治疗率纳入科室目标管理。
“三名”是立足之本(杭州市中医院院长杨勇)坚持自我发展、坚持勤练“内功”、坚持“三名”工程,在建设“三名”工程中正确处理好名院、名科、名医三者间的关系,是中医医院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立足之本、动力之源。
我们在“三名”建设中,首先把创建名科、创建名科群作为一个重要的“棋子”来突破。
在创建名科的选择上,我们设置了准入门槛:中医特色鲜明,拥有优秀学科带头人及梯队合理的团队,具有同行间的差异性,病人来源广、病种数量多,主攻方向对本专科的技术提升、专科发展、科技创新有促进作用,在本地区具有较高水平,已经或将会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具备临床、科研较强支撑的硬件条件及实验条件。
在名科的建设周期中,第一要务是突出中医临床的疗效优势,打造中医技术品牌,以吸引病人、疗效取胜为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