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导学案
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雷雨前》活动导学案
《雷雨前》活动导学案编写:周红玉审核:学习目标:1.能简要介绍矛盾其人其文;2.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文章脉络,概括语段大意;3掌握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质疑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作品。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介绍作者(自主阅读,画出重要信息,积累文学常识)矛盾,原名沈徳鸿,字雁冰,1896年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中国现代进步文学的先驱,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文体知识: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事的记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活动过程:1、文章按__时间__顺序,细描细绘里雷雨前肮脏闷热的几幅画面,试概括这些画面的内容和特点2.划出文中描写热、闷的语句(不少于十句),交流作者是如何妥帖表达热、闷的。
(用索引标注在此处)四、课堂检测,消化吸收。
(除了注意书下注释,也请利用好身边的工具书)下列不全属于矛盾作品的一项是(D)A.《蚀》《子夜》《幻灭》B《春蚕》《秋收》《残冬》C《林家铺子》《雾》《白杨礼赞》D《沉沦》《家》《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合作研讨一、学习目标:1、细读课文,探究文章内容。
2、品味诗化的语言,尤其掌握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和象征的手法,并能尝试在写作中应用二、问题探究(先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形成共同看法再展示)1、雷雨前又闷又热。
作者一下笔就在“热”和“闷”上做文章。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
2、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特点,并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当时的情景。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课题1、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谜语,看谁能够猜出谜底。
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是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
(雷雨)2、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现象。
同学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雷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讲解“雷”字)二、合作探究,学习生字1、小组内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互相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
2、组长考查生字认读,边读边组词。
3、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出示词语课件,指名认读。
(2)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
选出正确读音,打“√”。
蝉(cánchán)扑(būpū)垂(cuíchuí)三、整体感知,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思考: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景象)3、指名读第1~3自然段,思考:雷雨来临前天空和身边的景色有什么变化呢?找出相关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课件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①画出“黑沉沉”和“压”,结合图和表演压的动作体会云层很厚很低的状态。
②比较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和“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前一句强调了没有一丝风,表现出天气很闷热。
)(2)课件出示:忽然……垂下来,逃走了。
①找出这段话中的动词。
《雷雨前》导学案
《雷雨前》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
学习重点: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难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课时:1 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明确目标。
2.走进作者。
茅盾(1846—1981),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如小说《蚀》、《三人行》、《子夜》、《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等,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历史画卷,为我国文学宝库创造了珍贵财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幔()水门汀()踱()咆哮()瞥()揩()龌龊()模样()噤声()二、理清文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整体感知。
⑴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⑵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三、合作交流,品读质疑。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写天气热、闷的句子,并作赏析。
、2.浏览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文中苍蝇、蚊子、蝉儿在这种环境里有何反应?3.文中闷热的天气、苍蝇、蚊子、蝉儿、雷电风暴各有何象征意义?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小结课文,写出文章主旨。
五、达标测评,巩固内化。
1.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喜欢 ,因为它象征着。
2.仿照范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写一首小诗。
例A:粉笔例 B:橡皮橡皮白色的犁一心盯着别人的错误为了纠正别人的错误耕耘在黑色的沃土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3. 学以致用,文采竞技。
要求: 1.学习并尝试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进行小练笔;2.范例:迎霜绽放的秋菊、傲立寒风的青松、默默燃烧的红烛、笑迎冰雪的红梅……3.不少于100字,情景鲜明,主题突出。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
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四、本文的情节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雷雨前》学案(二)
《雷雨前》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情况及写作时代背景。
2、体会细致真切的景物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和深情向往。
二、自学指导:1、认识作者:茅盾:现代文学巨匠,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81年3月27日去世。
《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是他的小说代表作。
《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2、写作背景:《雷雨前》发表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中国人民惨遭蹂躏;国民党反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推行法西斯反动统治,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
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作者看到人民的力量、看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进步力量正酝酿和爆发了一次次革命风暴,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雄浑的散文诗。
文章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为每一节标上序号。
(2)、思考,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为顺序细致描绘了五幅图画。
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并找出五幅图画,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第一幅(__节——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__节——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幅(__节——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幅(__节——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幅(__节——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三、小组互动,合作探究:欣赏第一幅画面:1、如果你身临其境、生活在第一幅画中,你看到(或接触到)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人有什么样的感受?整个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2、“灰色的幔”,表面写的是______,实际上是写______。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导学案第【1】篇〗学习要点:1.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诵读剧本台词的基本技巧3.了解剧情,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戏剧主题4.能尝试评价周朴园、侍萍、繁漪等人物形象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进入戏剧单元,了解戏剧(剧本)的基本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照《雷雨》(选场)简析戏剧与小说两种文学样式的主要异同。
例:1.相同点:①小说主要通过作者的正面描述直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表现生活和主题;戏剧则是以人物对话(角色对白)的形式展开剧情。
(台词)②戏剧(剧本)除台词外,人物的动作、神情、衣着服饰、身份经历、舞台布景等相对较少,且用小字集中介绍或用括号文字在台词中插入;而小说则是完全融于文中,难于分离。
③小说(主要指长篇小说)常常有广阔的背景和较长的时间跨度;戏剧则缩天地为一隅,变古今为一瞬,使空间、时间高度集中。
④剧本的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利于舞台演出;小说则需要通过改编,才能搬上舞台或银幕。
2.相同点:①都是通过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矛盾,表现重大的生活及社会主题。
②小说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都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参与。
二、进入本课,板书课题:雷雨(曹禺)。
介绍相关作家作品知识。
【参考资料】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
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
曹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
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曹禺和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一起,均被后人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三、分析剧中人物关系1.结合剧本选场,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清人物关系周朴园(矿主,资本家)鲁侍萍(鲁贵之妻,曾经为周朴园生过两个儿子)周萍(鲁侍萍长子,周家大少爷)鲁大海(周朴园、鲁侍萍之少子,工人代表)周冲(繁漪之子,周家二少爷)鲁四凤(鲁贵、鲁侍萍之女,在周家作使女)繁漪(周冲的母亲,周朴园续娶之妻)鲁贵(鲁侍萍现任丈夫,在周公馆当男仆)2.教师结合全剧内容作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梗概及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雷雨前》教案与学案
1.《雷雨前》教案与学案上课时间9.1 总课时 1◆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
2.体会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水平。
3.了解茅盾的创作概况。
◆教学重点艺术表现手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散文在写景上的表现力的认识。
◆课前预习(一)简介茅盾及其创作背景(二)给文中字词注音水门汀.踱.方步焦躁模样剥.落乌龟壳咆哮龌龊蒲扇剥花生◆导入新课(4分钟)操作:师述→生听、记◆简介作者(6分钟)操作:生述→师补充→生听、记茅盾,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失掉组织联系。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恢复其中国共产党籍,从1921年起计算党龄。
其在故乡桐乡乌镇的居所茅盾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诵读课文(10分钟)操作:生读→师评→生板书→师述→生记1、师生合作朗读。
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天气特征,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写“清早”的天气。
雷雨前导学案
掌握雷雨天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了解雷雨天气的形成原因和过
程。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雷雨天气现 象,并具备一定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课程安排与时间
知识讲解(20分钟)
详细讲解雷雨天气的形成原因、 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相关 概念。
04
角色分析与表演技巧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主要角色性格特点分析
周朴园
伪善、冷酷、专制、自 私的封建家长,典型的
资本家形象。
蘩漪
受过良好教育,却被封 建家庭束缚的女性,具 有反抗精神,但性格矛
盾复杂。
周冲
单纯、善良、有正义感 的青年,对封建制度有 所觉醒,但缺乏斗争勇
独特的戏剧结构和语言风格
曹禺的戏剧作品在结构和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善于运用倒叙、闪回等手法打破传统戏剧结构,同 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雷雨》审美价值分析
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雷雨》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冲突,展现了人性的 复杂性和多面性,使观众能够深入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
雷雨前导学案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学常识与作者介绍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角色分析与表演技巧 • 戏剧冲突与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目录
CONTENTS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雷雨前》教案与学案
《雷雨前》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品味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对话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冲突和人物关系。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背景,认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理解作品对人性的探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雷雨前》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2)品味作品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3)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雷雨前》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戏剧特点。
(2)引发学生对戏剧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故事情节。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交流对作品中的冲突和人物关系的看法。
4. 课堂讲解:(1)解析作品中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2)讲解戏剧的基本知识,如角色、场景、对话等。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提高表演能力。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6. 总结与反思:(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思考作品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提高认识。
四、课后作业1. 复习《雷雨前》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总结戏剧特点。
2. 选取作品中的一个精彩语句,分析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矛盾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6雷雨导学案第【1】篇〗雷雨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识字教学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在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制作学生活动卡。
学生准备: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留心观察天气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题目1.导入: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来临了!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播放视频:课文第一幅插图。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3.过渡:同学们真会观察。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6课《雷雨》,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此环节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
2.教师示范读文,学生听读识字,看看解决了哪些生字。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翘舌音:蝉、垂。
4.在小组中,利用生字卡片交流识字方法。
5.汇报识字方法。
(1)压:做一做把手压在语文书上的动作。
用顺口溜识记:广上一点落下,埋在泥土底下。
(2)蝉:课件出示“蝉”的,播放蝉的叫声,使学生了解“蝉”是一种昆虫。
(3)垂:出示蜘蛛垂下来的,引导学生感受“垂”字的整体结构。
雷雨前导学案
菏泽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NO20)时间:2013—12雷雨前课型:新授课主备:语文组审核:语文组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把握文章。
2、体味作者对天气闷热的妥帖表达,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涤荡一切旧势力的火热激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作家主席,曾任文化部长,1984年出版《茅盾全集》,代表作品《子夜》,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2、写作背景:茅盾的《雷雨前》发表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中国人惨遭蹂躏;而国民党发动派却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叫嚣“攘外必先安内”,推行法西斯发动统治,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
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整个中国暗无天日,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已形成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于是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呕.咆哮..水门汀.瞥.过揩.着汗噤.声..龌龊4、解释下列词语龌龊:乘隙:瞥过:剥落:二、整体感知1、文章主要描绘了雷雨前怎样的景象呢?2、文章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对雷雨的感情?三、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热、闷得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
简要分析哪些单字词语用得好。
2、作者描绘的仅仅是天气吗?应怎样理解作者笔下的这个闷热龌龊的世界?请结合本文写作背景理解。
3、文中所描绘的事物有哪些?各有什么象征意义?4、“让大雷雨冲洗个干净清凉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雷雨前导学案(教师版)
《雷雨前》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表达。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这些描写所包含的深刻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1926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子夜》、《春蚕》《秋收》《残冬》《腐蚀》《林家铺子》等;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等。
茅盾的散文创作从20年代开始直至晚年,早期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用清丽的文字记录内心的忧愁迷茫,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雾》、《虹》等。
而30年代的散文则着重从社会、革命、前途、时代等广阔的角度入手,勇敢地面对现实,用细腻而跌宕有致的笔触,反映畸形发展的都市生活和贫困破产的农村面貌,用富于象征色彩的意象,诅咒社会黑暗,呼唤革命的到来。
茅盾常常采取“大题小做”的方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幅写出日常生活的一角,借以显示重大的社会意义,以小见大。
《雷雨前》写于1934年9月,那正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反革命的“围剿”,对它统治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奴役。
大片国土沦丧,民族灾难深重,贪官嚣张,污吏横行,人民被禁锢在黑暗的牢笼里,气都憋得透不过来。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对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体会读时的语气语调。
2、标划出生僻字词,注音解释(1)注音帐幔.(màn )揩.汗(kāi )咆哮..(páoxiào )模.样(mứ)水门汀.(tīng )噤.声(jīn )龌龊..(wòchuò)踱.方(duÓ)(2)解释:猛可:突然龌龊:肮脏,不干净不折不扣:是指一点不打折扣,表示完全的、十足的。
初二语文《雷雨前》导学案
《雷雨前》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领会理解象征手法。
3、把握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一、情景导入: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烧杀抢掠;国民党反动派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
封建官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从大革命失败的低潮中走出,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他的领导下,酝酿并爆发了一次次的革命风暴,它正在并必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
于是作者挥笔写成这篇雄浑的散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体会读时的语气语调。
3、标划出生僻字词,注音解释(1)注音帐幔.()揩.汗()咆哮..()模.样()水门汀.()噤.声()龌龊..()踱.方步()(2)解释:猛可:龌龊: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四、赏读课文,合作交流: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写天气热、闷的句子,并作赏析。
建议:可采用句式“____________”这一句话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或者从(描写角度:触觉、视觉、听觉等)写出了__________示例: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
这一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闷热的惨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速读课文第四部分,找出三种小动物,看看它们雨前有什么反应,雨后又怎么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研读课文,探究疑难:3、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一个巨人,看看巨人在各时间段的表现是什么?想一想,作者写的仅仅是一个巨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本文仅仅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散文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雨雷电”各象征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盘点课堂,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走出文本,学以致用:请你任选一种事物(比如梅、兰、竹、菊、蜡烛、橡皮、老黄牛等),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个句子。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12课《雷雨前》word导学案
《雷雨前》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长工chánɡ 魂牵梦萦yínɡ 熹微xī 慎思shèn 静谧mì相和hè咆哮páo xiào 龌龊wò chuò水门汀tīnɡ 瞥过piē 纂集zuǎn 蹒跚pán shān 魅力mèi 惆怅chóu chànɡ 羁绊jī bàn 蕴藉jiè喧嚣xiāo 逼仄zè炮制páo涟漪lián yī 薄荷bò滂沱tuó青霭ǎi 夜宿sù氤氲yūn 羯鼓jié一峰半壑hè寒濑lài 岑寂cén2. 词语静谧:安静。
相和:相互应和。
咆哮:人暴怒叫喊或江河水奔腾轰鸣。
龌龊:1. 器量局促;狭小。
2. 肮脏。
3. 卑鄙,丑恶。
水门汀:1. 英语的译音。
水泥,亦指混凝土。
2. 借指水门汀的路或地。
厉害:很,凶猛,猛烈。
瞥过: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诗韵: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
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
这里指有美好的意境。
纂集:编撰汇集。
炮制:①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
②制造;编造斑斓:灿烂多彩。
3.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别名仲方、明甫。
茅盾是他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诞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成为共产党员的文学家。
1927年9月,茅盾发表了处女作《毁灭》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辞世。
(二)阅读能力目标1. 同是关于雨的话题,却写得每篇趣味迥异,阅读时要加以体会。
《雷雨前》导学案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总第课时导学案课题使用时间:主备人:刘月季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2、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二、知识构成:(一)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段(第1—4节)第一幅画面:第二段(第5—6节)第二幅画面:第三段(第7—10节)第三幅画面:(第11—16节)第四幅画面:第四段(第17—20节)第五幅画面:三、学法和自检: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2),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5)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6),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7)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8),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课题雷雨前四、达标检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3分)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
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
我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雷雨前 导学案
雷雨前学习目标:1.体味作者对闷、热的妥帖表达。
2.理解托物言志和象征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渴望革命风暴荡涤一切旧势力的火热热情。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熟读感知,品味交流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学习目标同学们,闷热、干燥的夏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二、自主预习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认真阅读以下内容,据此补充课本注释。
茅盾(1896-1981),原名,字,浙江省桐乡县人。
著名作家。
“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
现有《茅盾全集》行世。
2.了解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国革命已经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
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3. 朗读课文,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意思。
帷幔..( ) ( ) 龟.裂( ) 呕.吐( ) 咆哮..( ) ( ) 龌龊..( ) ( ) 瞥.见()揩.汗()噤.声( )水门汀.( ) 剥.落( )4.整体感知,自主学习⑴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词,对照注释理解。
⑵放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⑶读课文,划出写热、闷的有关语句,体味其表达的妥帖;其中那些单子词语用得好?选出三四例说说其妥帖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朗读课文,思考探究:⒈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⒉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请同学们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并说说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画面的?3.品读全文,思考探究:这篇文章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
雷雨前》1 导学案
课题_《雷雨前_》【学习目标】1. 扎实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 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
3.学习革命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精读感知,品味交流1、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部分作业,准备教师检查。
2、通过小组帮扶完成自主学习,标好疑点、难点。
准备展示、讨论。
【预习案】1、 知识链接:1. 茅盾(1896-1981),原名 ,字 , 省桐乡县人。
现代著名 ,社会活动家。
“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 。
“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农村三部曲 、 、 等, 短篇小说 ,现有《茅盾全集》问世 。
2.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
《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
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
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
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
3.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象征的作用:恰当的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的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二、预习自测:1、认真读知识链接,补充要点。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给划线字注音:幔( ) 水门汀( ) 踱步( ) 咆哮( ) 瞥见()揩汗( ) 龌龊( ) 模样( ) 噤声( )2、解释生词:水门汀: 晚快边: 龌龊:猛 可: 大 员:【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思考文章是依照什么顺序写的,说明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前》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茅盾相关情况,掌握文中的生疏字词。
2.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引导、体会作者的感情、盼望与深情向往。
【重难点】
1、体味作者对天气热、闷的妥贴表达。
2、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字音
幔.()水门汀.()踱.方步()瞥.过()咆哮
..()
揩.汗()模.样()噤.声()剥.落()龌龊
..()2、解释词语
不折不扣:
龌龊:
焦躁:
焦灼:
焦急:
3、词语辨析
⑴包含/饱含
【辨析】“包含”是事物本身所含有的意思。
“饱含”是充满的意思。
【例句】
①文章的这一段落着好几层意思。
②他的胸中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⑵必须/必需
【辨析】“必须”副词,表示事实上情理上必要;一定要。
在句子中作状语。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不可少。
在句子中可作谓语中心语、定语。
【例句】
①他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四万多元资金,就添置了各种的设备,建起了一座小化工厂。
②我们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⑶暴发/爆发
【辨析】“暴发”是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可引申为发财得势之意,多含贬义;“暴发”不能带宾语。
“爆发”本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可引申为力量、情绪忽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爆发”可以带宾语。
【例句】
①1919年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②山洪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⑷查看/察看
【辨析】“查看”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如查看灾情。
“察看”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如察
看风向、察看动静。
【例句】
①审计人员仔细了每一张销售单据,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②气象员一天两次风向,及时向指挥所报告。
4、作者简介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81年3月27日去世。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5、背景简介
《雷雨前》发表于1934年,当时正处于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实行残酷的围剿,同时封建军阀、贪官污吏气焰嚣张,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整个中国正处于黎明前最黑暗的前夜。
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逐渐走出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
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
茅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雷雨前》。
【课堂探究】
探究活动Ⅰ
1、雷雨前的天气具有怎样的特点?
2、雷雨前的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
3、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世界的?
探究活动Ⅱ
4、文章多处提到了“幔”,“幔”仅仅是“幔”吗?
5.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人被坑害到什么程度呢?
6、“让大雷雨冲洗个干净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活动Ⅲ
7、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就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是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的,这就叫托物言志,文中的一些景物,在社会生活中又有所指代,这就是象征手法。
请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中“灰色的幔;苍蝇、蚊子;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各象征了什么?:
灰色的幔苍蝇
蚊子
蝉儿风雷闪电执刀巨人大雷雨
课堂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合作的怎么样?
【课外拓展】
1、观察图片并发挥想象,任选一幅图片用下列句式描述该图片内容。
我喜欢,因为它象征着。
2、同类散文阅读
沙滩上的脚迹
茅盾
他,独自一个,在这黄昏的沙滩上踟蹰。
什么都看不分明了,仅可辨认,那白茫茫的知道是沙滩,那黑漆漆的是酝酿着暴风雨的海。
远处有一点光明,知道是灯塔。
他,用心火来照亮了路,可也不能远,只这么三二尺地面,他小心地走着,走着。
猛地,天空划过了锯齿形的闪电。
他看见不远的前面有黑簇簇的一团,呵呵,这是“夜的国”么,还是妖魔的堡寨?
他又看见离身丈把路的沙上,是满满的纵横重叠的脚迹。
哈哈,有了!赶快!他狂喜地跳着,想踏上那些该是过去人的脚迹。
他浑身一使劲,迸出个更大些的心火来。
他伛着腰,辨认那纵横重叠的脚迹,用他的微弱的心火的光焰。
咄!但是他吃惊地叫了起来。
这纵横重叠的,分明是禽兽的脚迹。
大的,小的,新的,旧的,延展着,延展着,不知有几多远。
而他,孤零零站在这兽迹的大海中间。
他惘然站着,失却了本来的勇气;心头的火光更加微弱,黄苍苍地像一个毛月亮,更不能照他一步两步远。
于是抱着头,他坐在沙上。
他坐着,他想等到天亮;他相信:这纵横重叠的鸟兽的脚迹中,一定也有一些是人的脚迹,可以引上康庄大道,达到有光明温暖的人的处所的脚迹,只要耐守到天明,就可以辨认出来。
他耐心地等着,抱着头,连远处的灯塔也不望它一眼。
他相信,在恐怖的黑夜中,耐心等候是不错的。
然而,然而,隆隆隆地,他听得了叫他汗毛直竖的怪响了。
这不是雷鸣,也不是海啸,他猛一抬头,他看见无数青面獠牙的夜叉从海边的黑浪里涌出来,夜叉们一手是钢刀,一手是人的黑心炼成的金元宝,慌慌张张在找觅牺牲品。
他又看见跟在夜叉背后的,是妖媚的人鱼,披散了长发,高耸着一对浑圆的乳峰,坐在海滩的鹅卵石上,唱迷人的歌曲。
他闭了眼,心里这才想到等候也不是办法;他跳了起来,用最后的一分力,把心火再旺起来,打算找路走。
可是,那边黑簇簇的一团这时闪闪烁烁飞出几点光来,飞出的更多了!光点儿结成球了,结成线条了,终于青闪闪地排成了四个大字:光明之路!
呵!哦!他得救地喊了一声。
这当儿,天空又撒下了锯齿形的闪电。
是锯齿形!直要把这昏黑的天锯成了两半。
在电光下,他看得明明白白,那边是一些七分像人的鬼怪,手里都有一根长家伙,怕就是人身上的什么骨头,尖端吐出青绿的鬼火,是这鬼火排成了好看的字。
在电光下,他又分明看到地下重重叠叠的脚迹中确也有些人样的脚迹,有的已经被踏乱,有的却还清楚,像是新的。
他的心一跳,心好像放大了一倍,从心里射出来的光也明亮得多了;他看见地下的脚迹中间还有些虽则外形颇像人类但确是什么只穿着人的靴子的妖魔的足印,而且他又看见旁边有小小的孩子们的脚印。
有些天真的孩子上过当!
然而他也在重重叠叠的兽迹和冒充人类的什么妖怪的足印下,发见了被埋藏的真的人的足迹。
而这些脚迹向着同一的方向,愈去愈密。
他觉得愈加有把握了,等天亮再走的念头打消得精光,靠着心火的照明,在纵横杂乱的脚迹中他小心地辨认着真的人的足印,坚定地前进。
1、在文中找出三个关键词,概括作者的行迹。
2、文中写到闪电,为什么说它是锯齿形的?
3、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选取其中一二个意象做具体分析。
【1】踟蹰、等待、前进。
【2】说他是锯齿形的,准确地写出了闪电的特点,表明了闪电力量的巨大,警醒作者认清是非,辨明道路。
【3】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象征。
如沙滩上的脚迹象征人的不同追求,光明之路象征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