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北宋中前期的姑息之政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第一篇: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课件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学业分层测评人民版选修1(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 1.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
相应的变法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B.募役法 D.市易法【解析】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积法都是与农业相关的变法措施,故A、C两项错误;募役法是与劳役相关的变法措施,故B项错误;市易法是与市场相关的变法措施,故D项正确。
【答案】D 2.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它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项正确;B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3.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A.保马法 C.保甲法B.将兵法 D.设军器监【解析】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
历代精选奇文系列之北宋第一折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原文及译文)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
臣以浅陋,误承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
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
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 夷狄,内以平中国。
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
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
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
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
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
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
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
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
因任众人耳目,拔举疏远,而随之以相坐之法。
盖监司之吏以至州县,无敢暴虐残酷,擅有调发,以伤百姓。
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
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
此刑平而公之效也。
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
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
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
此赏重而信之效也。
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能大擅威福,广私货赂,一有奸慝,随辄上闻。
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
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
自县令京官以至监司台阁,升擢之任,虽不皆得人,然一时之所谓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见收举者。
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北宋灭亡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关系也是每一个王朝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通常民族关系处理得当,、经济和文化也会处于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处理不当则往往会处于的境地,甚至陷入危亡之中。
宋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从现有研究看,过去所说的积贫积弱观点已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反思。
李裕民先生认为宋代无论经济还是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唐代相比,均有过之而不及,谈不上积贫; 而就积弱来说,宋朝与辽、金、西夏以及后来的蒙古在军事上也是旗鼓相当,才不致很快被灭亡。
①可是从对外政策来看,宋庭绝大多数情况下奉行的是保守的以进为退的防守策略。
在与辽、西夏和金乃至后来的蒙古人的战争中,胜少败多,这样的结果要说民族自信心不受影响很难令人信服,一个不自信的民族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多少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也为其最终的失败买下了伏笔。
北宋政府面对的最大危险主要是来自于辽、西夏和金。
辽和西夏互相借重对方势力来胁迫北宋答应他们提出的议和条件。
宋也往往通过重赏和贿赂等政策来瓦解夏辽同盟,乃至于后来兴起的金人往往借机趁火打,而面对金人的步步紧逼,宋庭又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
末期的北宋犹如沉疴在身的病人,积重难返。
北宋就在这样一种被动防御、的尴尬处境中被金人结束了160 多年的统治。
具体而论,北宋灭亡既有客观方面难以克服的困难有关,也有主观方面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原因造成。
一、客观原因(一)都城偏居开封,对西部、北部鞭长莫及宋朝都城远在开封,整个西北乃至北部的广大疆域均被西夏和辽及后来兴起的金占领,导致中原地区时常危机四伏。
1004 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割幽云十六州给辽,宋北鄙失去屏障,辽人遂能长驱直入,如骨鲠在喉,长期受辽掣肘。
所以钱穆认为: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
藩篱尽撤,本根无庇。
[1]531不仅对东北显豁呈露,易受威胁。
北宋名相富弼的故事,名人故事
北宋名相富弼的故事,名人故事
洛阳才子的故事
富弼成名后,被誉为“洛阳才子”。
当时范仲淹已经颇有名气,认识富弼后,对富弼大为赞赏,说他有“王佐之才”,把他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晏殊。
晏殊是奇才,不到20岁就考中进士,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
范仲淹则说:“你不知道啊,土匪势强,远在山林,难以围剿,地方政府兵力不足,贸然围剿,只能是劳师伤财,让老百姓白白受苦罢了。
他们按兵不动,以图缓
剿,这大概是保护百姓的权宜之计啊。
”
富弼不同意范仲淹的看法,脸红脖子粗地与自己的恩师争执起来。
有人劝富弼:“你也太过分了,难道忘了范先生对你的大恩大德了吗?”原来,富弼考中进士后,正值皇帝下诏求贤,要亲自考察天下士人。
范仲淹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派人把富弼
叫来,给他备了书房和书籍,让他集中精力写出对政事的看法,富弼因此得以被皇
帝赏识。
可是,富弼回答:“我和范先生交往,是君子之交。
先生举荐我,并不是因为我的观点始终和他一致,而是因为我遇到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怎能因为要报
答他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呢?”
“这些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
北宋时期的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政治腐败与靖康之耻是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从北宋政治腐败的成因、表现和影响以及靖康之耻的由来、后果和对国家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北宋政治腐败的成因与表现1. 权臣干政北宋时期,有权臣干政的现象普遍存在。
权臣倚仗皇权,通过掌握皇帝的信任与权力,对朝政进行干预和操控,甚至篡位夺权。
这些权臣在政治上追求个人私利,而非国家利益,导致政治腐败的加剧。
2. 官僚主义泛滥北宋时期,官僚体系日趋庞大,官僚主义问题普遍存在。
官员晋升主要依赖文化考试,而非实际才干和政绩,导致很多官员贪图权力、财富和特权,滋生了腐败行为。
3. 贪污受贿贪污受贿是北宋政治腐败的另一重要表现。
官员利用职权之便,通过索贿和行贿等手段来牟取私利。
贪官污吏纵容黑恶势力,大肆敛财,造成社会财富大量流失,损害民众利益。
4. 政治倒行逆施北宋政府在治国方面存在一些错误决策,使得政治腐败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例如,政府过度重视外敌的入侵威胁,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投入,而忽视了国内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造成国内治理困难。
二、北宋政治腐败的影响1. 社会不稳与民怨沸腾北宋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
民间普遍不满政府的腐败现象,导致民怨沸腾,社会不稳定。
2. 经济发展受阻北宋政府缺乏有效的经济措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困扰。
政治腐败和贪官污吏的存在,导致财政资源被浪费和挪用,使得固定资本的投资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3. 国家安全受损北宋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朝廷对外政策的软弱无力,使得外族侵略者有机可乘,最终导致辽金入侵,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靖康之变。
三、靖康之耻的由来与后果1. 靖康之耻的由来靖康之耻指的是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俘虏了北宋皇帝和大量文武官员的事件。
金兵入侵北宋,直接源于北宋政治腐败的结果。
政治腐败导致了内忧外患,使得北宋政府无法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ppt课件
先天下 之忧而
忧 后天下 之乐而
乐
范仲淹(989~1052)
人言不足恤 祖宗不足法 天变不足畏
四、革弊之策——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二)原则 (三)目的 (四)内容 (五)影响
积极:王安石变法达 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 了大笔收入。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更以“天变不足畏,祖宗 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力求把 变革进行到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 了解决国家的财政困难,他希望能做到“民一 益富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 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二)原则
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
(三)目的
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
(四)内容
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
(五)影响
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
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积极:王安石变法达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有 哪些积极的作用
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 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使 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四、革弊之策——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
(一)背景
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
中央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司(帅司)
转运司(漕司)
四
监
提点刑狱司(宪司) 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 知县(或县令等)
特点:分化事权、加强君权
①在中央: 二府三司制
宋唐::二三府省三六司部
七年级下册北宋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北宋历史知识点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它自公元960年开始,结束于1127年,历时168年。
北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的成就,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历史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将接触到北宋的历史,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北宋的重要知识点。
一、北宋政治制度北宋时期,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制度,并进行了改进。
最终形成“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的制度。
中央集权体现在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掌握政治大权;地方分权体现在各级地方官吏相对独立,有一定的自治权。
在行政管理中,北宋设有州、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实行府县制。
此外,北宋还出现了类似现代意义上的警察制度,称为“府兵制度”。
二、北宋文化北宋时期文化极为繁荣,有“文学大家”的美誉。
北宋文学主要有诗、词、曲以及散文等。
其中,诗人苏轼、苏洵兄弟被誉为“苏门四学士”,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人也是北宋文学的重要代表。
此外,北宋还有诸如张择端、李唐等画家,以及欧阳修等学者。
三、北宋军事制度北宋的军事制度主要以步兵、骑兵、水军等为主。
其中,水军是北宋最强的一支部队,它对中国海防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北宋还出现了“虎符”制度,以奖励军人,鼓励战争。
四、北宋科技文化北宋时期,科技文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北宋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出现了腰轮耙、水力磨等农具;在工业方面,北宋铁器生产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制铁炉具为世界先进;在商业方面,北宋人民的商业意识强烈,货币经济发展迅猛,是中国历史上商业繁荣的时期。
五、北宋对世界的影响北宋国力雄厚,文化繁荣,对世界影响深远。
在世界与中国交往史上,北宋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与外部通商的历史开端。
同时,北宋对日本、朝鲜、越南等东方国家的文化影响也非常显著。
以上就是北宋历史的五个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
通过对北宋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地珍视中华文化的千年传承。
宋朝北宋与南宋的政治与经济
宋朝北宋与南宋的政治与经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之一,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统治时间较短,南宋则是持续了近一百年,两个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
本文将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对北宋和南宋进行分析。
一、北宋政治与经济1. 政治北宋时期,政权由皇帝掌握,实行封建制度。
中央政府实行宰相制度,封建官员分为三级:地方官、府官和州县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这使得社会上的阶级流动性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的推行,让人才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2. 经济北宋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广大农民在农田中辛勤劳作。
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得商品流通更加繁荣。
同时,北宋时期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宋朝在茶叶、纺织品等方面的出口贸易也相当活跃。
为了提高交易的便利性,北宋时期开始使用纸币,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纸币制度。
此外,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经济改革措施,如水利工程的发展和修建大运河等,这些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南宋政治与经济1. 政治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辽金入侵,北宋的中央政权被迫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
南宋政权在继承北宋政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变革和调整。
政权逐渐弱化了官僚集团的力量,加强了地方政权对中央的控制。
南宋时期临安的政治经济中心由于与大运河的断裂而失去了兴盛的商业活动,但它通过建设海防和舰队,使得南宋政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疆土安全。
2. 经济南宋时期,农业依然是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劳动力继续为社会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
由于与北方的交通受到限制,南宋政权开始发展海上贸易,海上贸易成为南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宋时期临安不再是一个商业中心,南方的一些城市如福建的泉州、广东的广州成为新的商贸中心。
这些城市通过海上贸易与东南亚、中东甚至非洲进行贸易往来,推动了南宋的经济发展。
总结:北宋和南宋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同步导学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影响。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的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基础梳理】1.北宋的建立(1)时间:________年。
(2)概况:后周大将________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________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________大大加强。
(1)军事①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②措施:解除__________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________,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________,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行政①中央a.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b.措施:采取______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地方a.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b.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__________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①取消________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设置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合作探究】1.北宋的建立和局部统一(1)上图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哪一年建立了什么政权?都城设在哪里?(2)他和他的后继者采取了什么样的统一方针?结果怎样?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
21-22版: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创新设计)
单元时空构建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备考导航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学习目标 1.基于史料研读,了解北宋建立的背景,知道北宋建立后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措施,辩证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影响。
2.运用地图,了解“北宋、辽、西夏对峙”与“南宋、金、西夏对峙”的相对空间位置和时间更迭,并以此为基础,了解北宋边疆压力的表现以及出现财政危机的原因,知道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
3.将王安石变法置于具体的时空下,基于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重点难点 1.重点:认识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2.难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①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盐铁、户部、度支三个分支机构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导致“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也叫监州,由朝廷委派监督知州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4.影响(1)积极性: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北宋
经济
祖宗
作者
介绍
政治
重要
政治
北宋
前期 社会
描述
前期
文化
状况
详细
历史
方面
太宗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是一部关于北宋前期政治历史的综合性著作,作者通过深入的 研究和广泛的资料收集,全面地概述了北宋前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历史。
“宋太宗即位后,继续推进中央集权制度。他实行‘内外相制’的方针,将宰 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使宰相的权力受 到牵制。同时,他还通过设立‘通判’等措施,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这一段摘录详细描述了宋太宗时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宰相 权力的分割和地方官吏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
这本书的目录设置非常精巧,以“祖宗之法”这一核心概念统领全书,将复杂 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梳理得有条不紊。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明确提出了“祖宗之法”这一概念,并解释了它对宋 初政治的重要性和影响。通过深入剖析“祖宗之法”的内涵和历史渊源,作者 展示了北宋前期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四章 “祖宗之法”的传承与变革:哲宗、徽宗朝的政治环境
这一章分析了哲宗、徽宗朝的政治环境和“祖宗之法”的传承与变革。通过对 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入剖析,作者展示了“祖宗之法”在北宋后期的演变和影响。
第五章 “祖宗之法”的反思与总结:南宋对北宋前期政治的反思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
北宋前期的中央官僚机构宋代中央的官僚机构设置,以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从太祖建隆元年(960)建立宋朝,到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官制改革的l20多年间,即北宋前期,是以使职差遣制为主的时期;元丰改制直至南宋末年的l90多年间,是以三省六部制为主的时期。
元丰改制前后,中央官僚机构有着十分明显的不同。
一、中枢机构(一)中书如下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中宗即位,移政事堂于中书省。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分理众事。
宋初承唐中后期及五代之制,在宫城内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集体处理行政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
其题榜止日"中书",故常简称为"中书",印文行敕则日"中书门下"。
又称政事堂、都堂。
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
其职权,《宋史·职官志》称:"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
"①《长编》卷四一四、元奉占三年九月庚申。
②《宋会要·职官》三六之二四。
③《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六》。
《两朝国史志》则说:"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
"其实,北宋前期的宰相并非"事无不统",当时军政归枢密使,财政归三司使,宰相只是行政长官。
《宋史·职官志》大概是就整个宋代而言,对于北宋前期,《两朝国史志》的说法是比较确切的。
北宋前期宰相无常员,以尚书左右丞、六部侍郎以上至三师官充任,通常设2员,分日知印,有时设一员或3员。
如北宋初就有三相,即范质、王溥和魏仁浦。
三相罢后,则赵普独任宰相,时间长达近十年之久。
宰相还各兼馆、殿学士之职:如置两相,则上相兼昭文馆大学士并监修国史,次相兼集贤殿大学士。
总结北宋知识点
总结北宋知识点一、政治制度1. 郡县制度:北宋继承了唐代的郡县制度,但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实行了“三司”、“九寺”、“十二衙”等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皇权集中:北宋初期实行了“仁宗靖康年间”皇权集中制度,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 科举制度:北宋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标准是通过科举考试,这一制度加强了官员的政治素质和效率,也加强了国家统治的合法性。
4. 民族政策:北宋在民族政策上采取了融合并存的态度,保留了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
二、经济制度1. 货币制度:北宋初期实行了宝元铸币制,统一了货币标准,促进了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2. 开封府:北宋的政治中心设在开封府,开封府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管窥法:北宋推行了管窥法,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4. 农业技术:北宋时期的农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推行了田地的围墙、水利工程和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文化教育1. 儒学:北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程颢、程颐、朱熹等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2. 文学艺术: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文言小说和诗词等文学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科技发明: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等,这些发明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和科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外交关系1. 与辽、西夏的关系: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时而战争、时而和平,经常发生战争和交锋。
2. 与南诏、大理等国家的关系:北宋与南诏、大理等国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总的来说,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通过本篇文章对北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02期)(原卷版)
2022年中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第02期)专题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考点26 北宋的政治1.(2022年江苏盐城)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B.积贫积弱C.外族入侵D.君弱臣强2.(2022年湖南郴州)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国政策有关。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3.(2022年黑龙江大庆)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4.(2022年湖北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
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5.(2022年湖南衡阳节选)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褒贬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令族(世家大族)”,骆宾王斥武则天“地实寒微”。
——白寿彝《中国通史》“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
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资治通鉴》(1)你如何认识材料一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考点27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2022年广西桂林)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
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
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A.政治对立B.文化交流C.经济往来D.军事冲突考点28 金与南宋的对峙1.(2022年浙江台州)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穷·变·通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处的危局: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唐自肃、代以后,上失其柄,藩镇自相雄长……卒以成君弱臣强、
正统数易之祸。
——《宋史·陈亮传》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 节度使
后梁:朱温,原任梁王, 宣武节度使
宋代科举取士与历代相比有何特点?
取士人数最多
? 结合书本50页第一段内容,思考为何会呈现这种特点? 崇文抑武方针
一、宋处的危局: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新变化 削弱地方,中央集权 分化事权,强化君权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宋太祖赵匡胤(927 -976)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 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 守,虽百世可也。
材料三:中书不知与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 也;管军将消帅极少:兵制则度请过,于曾僵不化计,较权今力日分兵割籍过倍细多,,影何响故行用政不效足率也,;助三司但知 支办食粮,日日增添,不敢长论因列循,保谓守兵的非政职治事风也气。 ——摘自《蔡忠惠公文集》卷22
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分别是如何看待这次制度变革的?
后周:郭威,原 任邺都留守将军
比较《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疆域图》,思考宋初有哪些困扰?
分裂割据
地方权重
君弱臣强
武将权重
一、宋处的危局:加强中央集权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局部统一
一、宋处的危局: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 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为实现北宋的长 治久安,赵普为 宋太祖提供了什 么策略?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官术经》原文及译文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官术经》原文及译文《官术经》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所著,是对中国官场文化关于"术"之思想精华的集成,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也是古籍专家马树全先生有关传统谋略学中最有价值的整理。
本书论述为人、为官、处世之方。
也就是"术":攻术、守术、褒术、贬术、柔术、变术、伪术、媚术。
每一个"术"字,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术"字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
封建官场的为官之术向来是秘而不宣的,而为官者又是无术不成的,"官术"不仅是做官的学问,更是做人的学问。
它对一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智慧、才能要求是很高的,特别在"悟性"方面。
如果为官者只有"感性"和"理性",却缺乏"悟性",那么他就难有大的成就。
不在这些方面全面建构,便不是真正的为官之术;深入不到本质的"官术",注定是肤浅的,也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官术经》:官场的权术与人际交往之道官场是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地方,官员们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生存,势必要懂得一些官场之术,以便在危机中保全自身。
王安石的著作《官术经》通过对古代官场文化的深入研究,为我们阐述了古人的处世之道,以及为官的策略,从而能够在官场中游刃有余。
在《官术经》中,作者以历史事例为例,将内容分为了八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种"术"的用途和意义。
首先,伪术和媚术是官场上常见的手段。
伪术卷中提到,人在官场上,擅不擅长骗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隐藏真实面目并获得他人的信任,可以在官场中立足。
而媚术卷中则提到,聪明的人应该避免谄媚上司,而愚笨的人则不应该拒绝奉承,适当的谄媚可以减少被猜忌的机会。
其次,攻术和守术是对应的。
文言文《范仲淹传宋史》
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倖滥,考核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范仲淹以天下为任,裁减那些依靠权幸而被滥授官职的人,考核官吏, 日夜谋划实现天下太平的策略。
然更张元渐、规摹阔大,论者以为不可行。
但是他的改革措施没有能够逐渐推行,改革涉及面太大,谈论此事的 人都认为无法实行。
及按察使出,多所举効,人心不悦。 等到按察使出巡,许多问题被检举弹効,人人都对(范仲淹改革)不 满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恰逢范仲淹病情严重,请求调任颍州,还没到任就去世了,终年64岁。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朝廷加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久之起。初,范仲淹生病时,仁 宗皇帝常派人送药慰问,病逝后,仁宗皇帝嗟叹哀很久。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他曾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 换穿一件衣服オ能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
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 崇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召为右司谏。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 仲淹请遗使循行,末报。范仲请求派遣官员家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 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 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
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 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 之弊,非朝タ可革也。皇上当时正心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的大 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 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 帝再赐手诏,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 朝姑 息之 政 由来 已久 。建 国伊 始 , 太祖 深 宋 鉴 于唐 末 五代藩 镇 割据 之弊 , 了赵 宋 王朝 的长 治 为 久安 , 在皇 家 后 花 园 导 演 了一 出 “ 酒 释 兵 权 ” 杯 的 “ 品” 戏 剧 般 地 解 除 了禁 军 将 领 石 守 信 等 人 的 小 , 兵权 。这无 疑 是 正 确 的 果 决 之举 。但 是 宋 太 祖 劝
为政 , 出现 了一 幕 幕 粉 饰 太 平 , 自欺 欺 人 的人 间 闹 剧 。宋真 宗竟 然 伙 同王 钦 若 、 丁谓 等 伪 造 “ 书 ” 天 , “ 泰 山 , 汾 阴 , 毫社 , 车 所 过 , 以 巨万 ; 封 祀 礼 属 费 而
上清 、 昭应 、 崇禧 、 灵 之宫 相继 而 起 , 景 累世 之积 , 糜
况 。尤 为荒 唐 的是 , 真 宗 本 人 不 仅嫔 妃 成 群 , 宋 生 活 糜 烂 , 鼓 励 、 迫 臣 僚 也 沉 湎 于 酒 色 之 中。 还 强
史载 :
功 , 求 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 明哲 保 身 、 但 因循 守 旧之 保 守 思 想 日
益 浓 厚 , 漫 朝 野 。不 过 , 于 太 祖 、 宗 自揽 威 权 弥 由 太
真 宗 临御 岁 久 , 中外 无 虞 , 群 臣燕语 , 与 或 劝 以 声妓 自娱 。 王 文 正 公 ( ) 俭 约 , 旦 性 初
[ 稿 日期 ]2 0 收 08—1 0—1 2 [ 者 简 介 ]张 祥 云 (9 l 作 17 一) 男 , 南 台前 县 人 , 士 研 究 生 , 师 , 究 方 向 : 史 。 , 河 博 讲 研 宋
第2 8卷 第 3期
Vo . 2 1 8 NO 3 .
许 昌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XUCHANG UNI VERS TY I
20 0 9年 第 3期
No 3,2 9 . 00
略论 北宋 中前 期 的姑 息 之 政
张 祥 云
( 南大 学 古代 史研 究 中心 , 南 开封 4 5 0 ) 河 河 7 0 1
以为 纲 纪 , 当 其 世 , 无 干 谒 之 门 , 悻 求 之 故 “ 无 路 ” ¨ 政 治还 较 清 明。 , 都’ 宋 真宗 即位 后 , 祖 宗 成 宪 是 守 , 敢 越 雷池 惟 不
一
步 。虽在 其 统 治 的景 德 、 符 年 间 , 现 了 “ 祥 出 斯 民富且 庶矣 ” “ 人 乐 业 , 里 之 中 , 乐 之 音 远 ,人 庐 鼓
[ 摘 要 ]北 宋 中前 期 , 求有 功 , 求寡过 的 明 哲保 身、 不 但 因循 守 旧之 保 守 思想 日益 浓 厚 , 弥
漫朝 野 ; 尚姑 息、 思进 取 的 士大 夫精 神 面貌和 社 会 风 气 的 日益 败 坏 , 严 重地 削弱 了北 宋朝 政 不 也
廷 的 中 央 权 威 , 社 会 造 成 了不 容 忽视 的 负 面 影 响 。 对
导诸将 “ 多积金 钱 , 自娱 乐 ” “ 厚 , 择便 好 田宅 市 之 , 为子 孙 立 永 世 之 业 , 置 歌 儿 舞 女 ,日饮 酒 相 多
欢 ”2 H ’ 消 极 人 生 观 , 形 中 激 发 了宋 代 士 大 _ ( 的 ] 无 夫 尚安逸 、 重享 乐 的奢 靡 之 风 , 开 启 了北 宋 因循 也 保守 、 思 进 取 之社 会 风 气 的 先 河 。之 后 , 太 宗 不 宋
[ 关键 词 ]北 宋 ; 中前期 ; 息之 政 姑
[ 中图分 类 号 ]K 4 [ 24 文献标 识 码 ]A [ 章编 号 ]17 9 2 ( 0 9 0 文 6 1— 8 4 2 0 ) 3—0 8 0 0 9— 3
台湾作 家 柏 杨 先 生在 《 国 人 史 纲 》 说 到 : 中 中 近相 闻 , 熙 然 ”4( l 繁 荣 富庶 景 象 , 随 着 契 熙 【 卷 的 1 但
定守 内虚 外 之策 , 导黄 老 之 道 。一 时 间 , 老 无 倡 黄
为思 想成 为 宋 政 府 治 国施 政 的 主 导 思 想 , 求 有 不
廷法 制 , 此 以 报 国 ” H 深 为 宋 真 宗 所 倚 重 。 用 , 相反 , 宰相 寇 准 却 因 “ 用 寒 唆 ”, 拔 人 才 , 被 喜 擢 而 宋 真宗 认 为 “ 大 臣体 ” ( 而 遭 到罢 免 。上 述 无 】 ¨ P 两 例深 刻反 映 了当 时 北 宋 朝 堂 政 尚姑 息 的 现实 状
众在 经济 上 负担 加重 , 以致 国势 渐 弱而 一发 不可 收 拾 。尤 为令 人 可 悲 的 是 , 辱 的 “ 渊 之 盟 ” 未 屈 澶 并
、
北 宋 前 期 姑 息 为 政 之 渐
使 以宋 真 宗 为首 的 当权 者 从 纸 醉 金 迷 的迷 梦 中惊
醒, 反而更 加 不 可救 药 。朝 庭上 下 , 谄谀 成 风 , 息 姑
北宋 的立 国精 神 是 “ 残 守 缺 , 且 偷 安 , 一 日 抱 苟 过 算 一 日, 将就 一 天算 一天 ” … 此语 虽 有偏 颇 之 。
处 , 用 来 形 容 北 宋 君 臣 的 处 世 心 态 , 实 不 无 但 确
深刻。
一
丹 贵 族挥 鞭饮 马 黄河 , 未免 有澶 渊城 下 之盟 。这 一 事件 不仅 使 国人 脸 面 蒙 羞 , 灵 受 创 , 使 社 会 民 心 更
耗 多矣 ” 】 m 结 果 导 致 了人 不 敷 出 , 政 状 况 。 ( P 财
迅 速恶 化 , 成为 北宋 “ 由盛 转衰 的 转折 点 ” ¨ % 。 n 同时 , 政治 风气 也 益加 因循 守 旧 。时 号 “ 口 无 瓠” 的宰相李 沆 , “ 用 浮 躁新 进 喜 事之 人 ” 为 把 不 作 治道 之所 先 , 对 人 讲 : 吾 为相 无 他 能 , 并 “ 唯不 改 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