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人力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创新教学方法
总结词
多元化、个性化
详细描述
中职学校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 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 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总结词
专业素养、教学能力
详细描述
中职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 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
中职学校应积极与国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项目,引进国外先 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国际化水平。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总结词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详细描述
中职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项目研发和成果 转化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10-26
contents
目录
•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索 •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展望与思考
01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03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总结词:精准定位
详细描述:中职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市场需求 和行业趋势,精准定位培养方向,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紧密结合。
优化课程设置
总结词:科学合理
详细描述:中职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确保 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实用,注重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

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研究背景,确定研究目的以及探讨研究意义。

接着在首先对当前中高职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介绍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理念,并深入探讨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最后在对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提出对中高职教育的启示,以及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为未来中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分级培养、课程衔接、教育研究、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教学策略、教育培训、学校教育、课程设计、学习成果、教育体系、职场需求、教育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职业技能的不断更新,中高职教育需要更好地衔接,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中高职课程之间存在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升学或就业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

针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职业能力分级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路径。

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能力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升级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旨在深入分析当前中高职教育存在的课程衔接困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中职和高职之间的教育衔接顺利进行。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优化中高职教育体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校企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对职业能力分级培养理念的介绍和分析,探讨如何在课程衔接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他们顺利就业和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职教育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中职教育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自我驱动意识
中职教师应树立自我驱动意识, 主动寻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机会。
多元化学习途径
通过参加培训、在线学习、交流研 讨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信息 化教学水平。
反思与实践结合
中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反思 和总结,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 结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04
培养方法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01
比赛形式
该地区定期举办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
02
参赛作品
教师们提交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作品参赛。
03
成果展示
比赛优秀作品将在地区内进行展该地区中职教育的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
06
效果评估与改进建议
效果评估方法及结果分析
部分中职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念 和方法,难以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和信息 化环境的教学方案。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有待提升
中职教师在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存在 困难,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部分中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和 标准不够了解,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 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校企合作与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模式
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 同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培 训,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 互补。
实践基地建设
在企业建立中职教师信息 化教学实践基地,为教师 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案 例。
企业导师制度
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中职教 师信息化教学的导师,提 供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自主发展与终身学习
鼓励教师创新实践
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信息 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分享经验 和成果。
加强教学效果评估

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答案:一、中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和必要性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培养的目标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且在生产服务中处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因此中职课程教学应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理论,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现阶段传统的中职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理论为主要的授课内容,以实践操作为辅助性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理论同实践脱节的现象,不能做好实践与学习统一的效果,所以与现代的教学环境不相匹配,难以适应以能力为本的职业教学目标。

同时中职院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如何结合当前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中职生源开展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中职院校课程教学研究的方向。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广泛,这对中职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阶段的学习具有碎片化和移动式的学习特征,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应用也很有必要。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设“理虚实”一体化教学资源,对于中职课程教学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

二、中职“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中职“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的教学模式,它采用了“虚实结合、理实一体”的现代教学模式,它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将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虚拟资源与现实资源进行结合。

课程教学项目中实施真实操作和虚拟训练两个部分,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资源的灵活性。

学生可以借助虚拟仿真进行产品的设计、装配和检验及维护等环节的操练,从而促进真实性的操作。

(一)运用“互联网+”的教学手段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专业“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可利用“互联网+”的教学技术,引进新型的教学系统和网络课程资源,实施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的课程,促进虚拟仿真与实践操作的融合,促进现场教学与远程教学的融合,促进微课推送与教学手段的开发,推动多媒体资源在中职学校课程中的教学应用。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比较(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在掌握建筑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资料整理、质量验收等专业岗位的工作。

2.3+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筑工程等的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素质结构①热爱祖国,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

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④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执业能力。

⑤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2)知识结构①掌握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②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③熟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3)能力结构①具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②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自我成长能力。

图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图3.“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建筑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需要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土木工程识图、测量、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一、必要性: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

假如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毕业生就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的质量、合格与否由用户检验,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

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

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结合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指导思想: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根据xx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状况,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

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

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次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

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

大职教理念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大职教理念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例

6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其教育思想可总结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当前职教研究界汲取了这一思想的精髓,发展出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维度的“大职教理念”[1]。

以大职教理念重新审视中职教育,分析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探析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求索之路,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个体完善的能力,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革新背景下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科技革新对中职教育的挑战1.社会挑战:技能人才需求市场盈缺两极化现象加剧我国正处在发展转型期,社会生产组织模式从垂直化、扁平化向全球网络化演变,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已实现劳动的分工化,这便造成技能人才需求市场中盈缺两极化现象持续加剧。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在其组织编撰的《中国就业发展报告(2019)》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同行业智能化替代速度不同,无论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新工作和新岗位[2]。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就业报告(2018年)》也提到,当前机器可以完成的工作时长已经占据目前工作总时长的29%,2022年后预计可达42%,人工智能与行业充分融合后,就业结构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动力人群”将被广泛需要[3]。

预测表明,到2035年,我国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3.56亿人,而供给总量为3.43亿人,其中的高技能人才缺作者简介张德成(1968- ),男,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校长,高级教师(杭州,310000);陆宇正(1994- ),男,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丁玲丽,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基金项目杭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大职教理念下中职人才培养4.0模式研究”(18ZD09),主持人:张德成;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教学与指导模式改革研究”(Y201941754),主持人:陆宇正大职教理念下中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路径探析——以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为例张德成 陆宇正 丁玲丽摘 要 科技的进步促使工作岗位发生结构性变革,中等职业教育随之面临来自内外部的巨大挑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一体化课程”的概念和构建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一体化课程(简称一体化课程,下同)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一体化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学习领域,它针对一个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门学习领域课程由若干学习情境组成。

学习情境是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常表现为综合性的学习任务2、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一体课程既不同于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也不同于基于职业能力分析的CBE 和MES课程模式,一体化课程的构建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的课程体系。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二、学制衔接模式的一体化课程构建步骤一体化课程构建分为四个步骤,即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设。

其主要内容包括:开发制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一体化课程教材、探索建设一体化课程教学场地和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

一体化课程的特点在于不仅要有岗位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即除专业能力外,还应具有诸如解决问题、与人交流等核心能力。

与此对应,不仅要传授事实性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

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作者:李玉军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7期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由被动式课堂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式课堂,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本文主要从信息化教学模式出发,探究了其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希望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的元素,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院校学生追求个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展。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当下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校和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因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新型的学习模式,因此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没有足够重视该学习模式,导致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教学的发展比较缓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当有新的学习模式出现的时候,学校和教师方面要积极急性学习,并判断是否利于学生学习,类似于信息化教学模式这样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应进行鼓励和推广。

(二)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该教学模式因为现在很多学生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对当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没有完全习惯,而且当下很多学习软件操作比较复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解决当下存在问题的具体策略(一)从学校出发,提高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视程度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问世带给了大家更新颖的学习模式。

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当下更多的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乐于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主讲人为学生灌输知识,但是学生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大大降低了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效率,并且还使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性降低了,这样必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1]。

中职工作学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职工作学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中职工作学习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作者:张达伟李有声来源:《职业·下旬刊》 2014年第4期摘要:中职工作学习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下简称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教学改革最有代表性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其形式在不断完善,其效果在试验中不断显现。

本文从四个角度就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如下研究。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课题: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中职五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成果之一,主持人:李贵强,课题编号:JG13EB073。

一、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内涵及特点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要求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课改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它具有传承性、创新性的特点。

1.传承性翻开葛伟星、关松林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纲》,不难看出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传承性。

如教育家徐特立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生产是教育内容,同时也是科学的内容。

”并在《解答关于教育方针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阐述:“我们要学生学习普通的必要的基本知识,要学生参加某些生产劳动并学习这些生产上的技术和道理,都必须对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极力讲求效果。

”又如,1925年教育家陶行知到南开大学讲演时,仍用教学合一为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在生活里,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是做,对己发展是学,对别人的影响是教。

他举种稻为例说,种稻要在田里做起,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然而我们今天提出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从徐特立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传承演化而来的。

2.创新性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做合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科体系教学,更新了教学条件:一体化场地、一体化师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载体。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

方略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戴瑾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人力成本逐渐提高,人才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而为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持续性,应该积极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的基础性课程,是系统性叙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繁复、多样,并且抽象性较强。

基于此,相关教学工作人员应该引起重视,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凸显教学的趣味性。

而本文首先叙述当前的信息化环境,随后简要说明信息化技术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价值,最后详细阐释信息化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运用当前,我国社会全面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技术。

而教育作为我国的重要基础事业,也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突出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

其中,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如果一味地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容易显得过分枯燥、乏味。

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其中,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当前的信息化环境当前,我国以互联网等智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我国相关的信息智能产业也随着技术的成熟发展而得到进步。

加之,当前互联网+思维以及大数据概念的提出,更是推动信息化环境的建立和成熟。

而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之中,提倡人们利用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完成相关的社会工作和社会任务,将自身的多元化思维展现出来,积极利用信息化设备呈现出来,从而实现信息化平台的多元展示。

这对于我国创新创业也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我国实际的教育工作也有极大的影响。

二、信息化技术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运用价值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较强的实践性价值,是社会各个企业必要的工作内容,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果。

而学生借助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充分感受到人力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关键要点。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技术培训方案

课程学习
介绍线上课程的结构、内容和学 习方法,包括视频教程、在线讲 座、互动练习等。
交流与互动
指导教师如何在平台上参与讨论 、提问和分享经验,促进学员之 间的交流与合作。
线下集中授课活动安排
培训时间与地点
提供线下集中授课的时间表、地 点和交通指南。
学习资源与材料
提供与线下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 、教材和参考书籍,以便教师深 入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
本次培训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信 息化教学的发展,提高了教学效 果和质量。
03
增强了教师的团队 合作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享等培训 形式,教师们增强了团队合作意 识,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
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持续学习
教师应保持持续学习的态 度,关注新技术、新工具 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 信息化技术能力。
结果性考核评价标准说明
01
02
03
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结合学员的培训成绩、作 业、测试等表现,综合评 价其对信息化技术知识技 能的掌握程度。
实践能力提升度
通过对比学员培训前后的 实践操作水平,评价其实 践能力的提升程度。
教学效果满意度
以学员对教学内容、教师 授课、学习支持等方面的 满意度为评价标准,衡量 培训的整体效果。
化素养和教学能力。
02
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通过培训,激发教师自主开发教学资源的热情和能力,推动学校信息化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03
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促进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
发与应用,从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Part
02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研究兰晓青(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000)作者简介:兰晓青(1976—),女,汉族,山东昌邑人,本科,高级讲师,教研员,研究方向:外语教学、课程建设。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创新中职高职院校贯通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仍需结合部分地区中高职衔接课程建设的经验,从课程模式、课程标准、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个角度,探索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有效构建。

基于此,首先分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现状,其次探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建设要点,最后围绕中高职院校如何建设有效的一体化课程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4)05-0133-04中高职衔接体系不仅可以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帮助中职毕业生提升学历,提高职业能力。

然而当前职教改革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的建设仍存在建设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断层或偏向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落脚点,不仅受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也受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衔接等微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提升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质量,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思考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模式与内容。

一、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设现状(一)一体化课程建设目标不清晰在中高职衔接背景下,部分中职院校认为,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培养熟练的操作工。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有效衔接。

这主要是由于部分中职院校并未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发展情况开展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并未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合。

这就使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不清晰,使中高职衔接目标不统一。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内容断层部分学校通过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未重视学生基础文化知识、文化素养的提升,使部分中高职学校出现了课程内容断层的现象。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化教学在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摘要:由于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职学校也开始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在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

本文重点分析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方法。

我们希望能够为中职相关课程的教师提供参考,以提高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人力资源;应用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中职学校必须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而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1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都有了更高要求。

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效果更生动,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并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往往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是很相信,因而较少重视其使用。

教师继续专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而且由于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会导致学生学习对课程的不理解,不利于提高中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质量。

因此,在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更广泛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很重要,具有实际意义。

1.1重视程度不足当前,我国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中职学校都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这就导致学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知识吸收有限。

此外,许多学校在学习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给学生的实际应用带来困难。

此外,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适应信息化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以前的教授方式,这对课堂信息模式所要求的发展不相符。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中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中职中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最重要的手段。

综合职业能力成为衡量职业人才的重要标志,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成为提高中药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有效措施。

2中药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中职学生要想能够持久稳定就业,不仅要具备岗位能力,而且应当具备“综合能力”。

即除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交流等关键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要“学会从事一门职业”。

针对中药行业对中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需求来看,中职中药专业的学生应当具有以下职业能力。

2.1专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掌握基本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能够不断更新中医药知识和理论,能够指导合理用药,具备中草药种植、中药制药、中药炮制和中药制剂分析等基本专业操作能力。

①职业知识。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中职中药专业学生应具备与职业相适应的药学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炮制、药材商品的来源、产地、品种品质、中药制剂的制备理论、质量控制和评价、药事法规基本知识、制药设备基础知识等,为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②专业技能。

中职中药专业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技能是稳定就业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学生应掌握药用植物的栽培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了解药材的采收加工方法,掌握常见药材炮制技术,能鉴别药材与饮片的品种品质,掌握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并能对其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掌握中药调剂技术,能操作常见制药机械设备和一般检验仪器设备。

2.2关键能力①职业行为能力。

中药产品质量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危,国家对中药产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实行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执行GMP 、GSP 、GAP 、GLP 、GCP 等质量管理规范,学生必须能够把握工作目标,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心,遵守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和医院等单位的规章制度,严格按工作程序和要求进行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中职人力资源信息化教学模式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上的新模式。

但是目前中职人力资源信息学生和教学模式上都存在几点问题,学生缺乏自信缺乏学习动力,课堂教学模式沉闷,形成了教学效果的不佳。

所以在对中职人力资源信息的学习当中要加入信息化的应用,形成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文将对这种新模式进行论述,探讨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人力资源信息教学的新对策和新模式。

关键词中职人力资源信息信息化
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方面的大潮流。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小学里面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人力资源的管理课程是中职学校的一门专业的理论课。

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在中职的人力资源教学中引入信息化的内容也成为了中职教学里面重要的一门内容。

下面就论述一下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对策和对学生培养的好处。

一、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现状
第一是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生普遍基础都比较差。

几年之前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让中职的地位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阶段,尽管后来对中职进行扶持,但是中职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生源本来的缺乏,还是让中职学生的普遍基础较差。

这是因为不少中职学校采取全员录取没有淘汰的录取制度和社会普遍人对中职的误解所造成
的。

这些缺少基础和理解力的学生会给老师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授课带来不好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这个课程的理解不够和相关的知识一点都不扎实。

第二是学生自信心不足。

中职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中过来的,社会上也对他们有着不理解和偏见。

这就导致了中职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很多中职生的这种自卑也反应在了学习上,会造成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不敢去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是授课之后很快就把课上说的知识忘掉,严重地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停滞不前。

第三是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不够。

学生对自我认识的程度比较差,虽然自己的知识基础比较差,但是思维和头脑还是不错的,他们会对时尚、金钱比较热衷,追求的渴望程度也比其他人强。

只是中职的很多学生都比较容易否定自己,不在课程的学习中付出努力,课堂的主导者都是老师,缺乏师生的互动性,也造成了中职课堂上的旷课率较高的现象。

二、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前提是要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上的改变。

教师权威的建立不再是靠传统的单项知识传授,信息化的教学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交流,让两者处在同一个平台上面进行互动沟通,通过师生积极性的提高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知识的吸收。

老师应该要学习用启发、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来开展学生的聪明才智,课堂教育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
加应该是开展学生认知的重要手段。

2.信息化的教学除了改变教学观念,也改变了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死板单一地给学生授课,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知识传递吸收作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引入,教育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教育的核心也变成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

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去让学生逐渐拥有自己的眼光和想法,大力地推动了课堂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

在信息化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从而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从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3.信息化的引入课堂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来进行教学,从而起到引导、解答、讨论的作用,改变了传统老师的知识传授方式,可以形成学生积极讨论、创作激情,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可以对其他学科的协调起到良好的作用,为未来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

4.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一旦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更好地进行课堂的学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自己就会去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发现才可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老师可以在课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制作或者说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知识传授之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利用好计算
机的优势和特性,例如幻灯片、小影片、声音媒体等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文件去驱动他们的好奇心,那么在日后的授课中一定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度。

除了通过制作具有趣味性的小媒体文件,还可以联系实际情景的模拟来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根据信息化的特点去设计一些内容新颖、与学科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大胆地想象。

同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想象场景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消除学生自己的不自信和自卑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开展讨论,形成一个个性鲜明,活泼热闹的新式课堂。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运用给培养具有工作热情、有创造能力和较高职业能力人才提高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系统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新的思路。

这要求中职的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懂得它们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收到良好学以致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云,黄韵.浅谈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5).
[2]刘少林.浅析中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现状及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20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