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教学训练教案

合集下载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在地球表面上移动,大致每年移动约23.5度。

3.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区域。

5.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等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与地球自转、公转的关系。

2. 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动画等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实际问题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动画演示课件。

2. 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资料:收集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强调其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3.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阐述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倾斜角度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利用地球仪和动画演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过程。

5.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昼夜长短等现象的影响。

6.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具体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太阳直射点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太阳直射点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1.3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教具准备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地球公转、自转规律。

(5个方面:旋转中心、方向、轨道、速度、周期)形式:提问、填表。

旋转中心方向轨道速度周期自转地轴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赤道平面角速度两极为0;其他约为15°/时一天恒星日:真正周期线速度两极为0;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公转太阳南极上空看-顺时针黄道平面远日点(七月初)速度最慢;近日点(一月初)速度最快;一年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新知识点)(板图)提出问题:地球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绕日运动?能否给大家做一下演示?强调重点: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过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种形式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板书)。

1、黄赤交角的产生(板书):●一轴两面三角度①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90°)②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地轴与黄道平面斜交(66°34′)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看P15 图1.18 解释说明)● 三不变:地轴空间指向;黄赤交角大小;地球运动方向。

● 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太阳直射点定义)。

2、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的位置变化(板书)(P15图1.18 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逐步完成板图(如右图)(公转方向、半球、赤道、直射点纬度)课件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1.1 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1.1 地球绕太阳公转1.1.2 地球自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1.1.4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2.1.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原因2.1.3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1.4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3.1.1 春分和秋分时的太阳直射点3.1.2 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3.1.3 昼夜长短的变化3.1.4 四季的形成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4.1.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1.3 能够解释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4.2.2 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经纬网等)来研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3.1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4.3.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5.1.2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2 教学难点5.2.1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5.2.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上是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的初步编写,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地球仪6.1.2 经纬网模型6.1.3 PPT或教学课件6.2.1 学生地球仪6.2.2 经纬网图6.2.3 笔记本、笔七、教学过程7.1.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7.1.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7.1.3 提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7.2 知识讲解7.2.1 通过PPT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7.2.2 结合地球仪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7.2.3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7.3 实践操作7.3.1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3.2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讲解7.3.3 教师点评并总结7.4 巩固知识7.4.1 提问: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哪些地理现象有关?7.4.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7.4.3 利用经纬网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八、板书设计8.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8.1.1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8.1.2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8.1.3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8.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8.2.1 昼夜长短的变化8.2.2 四季的形成8.2.3 地球气候带的划分九、作业设计9.1 绘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示意图9.1.1 标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位置9.1.2 描述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影响9.2 分析当地气候特点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9.2.1 收集当地气候资料9.2.2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9.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公转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10.1.2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掌握情况10.1.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建议10.2 拓展延伸10.2.1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环境的关系10.2.2 地球运动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10.2.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标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3.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2. 活动或实验所需的材料。

教学准备:1. 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2. 准备相关的活动或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基本结构和自转、公转的概念;2. 提问:你知道太阳直射点是什么吗?它会移动吗?探究:3. 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指出地球上的赤道线和北半球、南半球;4. 解释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垂直射到地球上的某个点上;5.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而移动吗?为什么?实验活动:6.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活动,使用一个小球(代表太阳)和一个倾斜的平面(代表地球);7. 学生扮演太阳,站在教室的一侧,将球的阴影投射在地球模型上;8. 学生以地球模型为中心,围绕太阳(学生)自转,观察阴影的变化;9. 引导学生观察阴影的位置变化,解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总结:10. 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11.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有什么影响。

拓展:12.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13.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更多实验,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知识。

评估:14. 布置相关的练习或作业,检查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理解程度。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活动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通过此教案,学生将能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微教案和微反思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微教案和微反思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能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的规律。

2. 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二、太阳直射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 观看视频,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 通过公转图了解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产生
的地理现象。

3. 通过示意图进一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
化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1)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另一个半球就昼短夜长;
(2)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白天越长。

四、巩固练习
微反思: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初中地理考试中经常出现,如果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有利于解答这类型的题目。

此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模拟视频、模拟题和示意图的演示和分析,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可惜课件中的动画缺乏3D效果,还不够精美、有动感,如果采用flash制作效果更佳。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 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3. 推导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发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规律性影响。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气候影响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太阳直射点概念、移动规律和气候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测太阳直射现象、调查当地气候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八、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PPT课件:包含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气候影响等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摘要
通过本次设计,期望能让学生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以及影响,并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变化和环境变化之间的联系。

该设计将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外阅读材料,学生将使用地图、图表等,以有趣的方式学习有关的概念,有助于深入了解和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通过学生的参与与发现式学习,本设计使学生在实际演示的情况下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新的认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认识到太阳对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实施过程
1. 导入:以启发性思维技术将学生收集、整理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的知识,然后运用咨询技术,让学生理解概念、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太阳直射点移动带来的问题。

2. 交流:为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将展开多方交流的活动,如专家讨论、学生讨论、作文天文术语,学生通过展开多方面的话题讨论,加深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其影响的理解。

3. 实践:各组学生将制作仿真模型,并在模型上移动太阳直射点,实践示范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从实物上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4. 后期收获:学生将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范,结合学习到的新知识,在小组此交流回顾、写文章。

二、教学目的
1. 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及其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知到太阳对气候的影响力。

3. 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新认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以及科学知识。

三、活动设计
1. 晤谈活动
组会开始前,首先引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事实及其影响,并安排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能力,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交流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引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表现之一。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于地理学习和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2.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3. 掌握定位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世界地图;3. 环球温度统计数据;4. 图表和图解示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为什么?2. 理论介绍(15分钟):- 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可能会发生移动的原因。

3.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例(20分钟):- 利用世界地图,标注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根据时间和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使用环球温度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4. 实际应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城市;- 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选定地区的季节和温度变化;- 学生们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对该地区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总结和讨论(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可能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其他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四、教学延伸:1. 继续研究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的位置变化;2. 探索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其他地理现象(如海洋流动)的影响;3. 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学科:地理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3)能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难点: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2)提问:太阳直射点有何特点?为何会出现南北移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2)举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学生分析模拟结果,验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分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分析结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能力;3. 模拟实验:评估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概念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2. 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实地观测;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教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根据实际教学设计需要增行
小结
地理
年级/册
七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名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知识点本身内容复杂: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要连续从前一位退1,在第二次退位后除了加上本位的数还要减去上次退的1,又加又减,计算上思维过程交为复杂,学生容易出错。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教学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活动规律为:春分(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0°),此后向北移动。夏至(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26′N)上,此后向南移。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0°),此后继续南移。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23°26′S)上,在此之后向北移动。

第一章,活动课太阳光直射斜射,教案

第一章,活动课太阳光直射斜射,教案

第一章地球活动课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课型:新课课时:12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观测了解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2.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实验技能。

3.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重点:地理实验观测、记录、分析。

难点:地理实验观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表面上,而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是差异的。

这与太阳高度角是有密切关系的?下面我们学习这一相关内容。

二.自学质疑:1.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2.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3. 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三.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讨论)1.太阳高度、地面热量、气温之间的变化。

四.展示点拨:(课堂上展示、点评)小组归纳总结展示发言。

小组间相互点评。

教师点评。

五.教师精讲:(预以补充和强调相关内容)一天之中太阳高度中午高,早晚低,气温中午高,早晚低,地面热量中午多,早晚少一年之中太阳高度夏季最高,气温最高,地面热量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热带太阳高度最高,气温最高,地面热量最多,温带次之,寒带最低六.训练拓展:1. 读“阳光直射和斜射图”,回答问题:阳光的直射和斜射(1)阳光直射,即光线与地面的角度为_____________;斜射,即光线与地面的角度小于_________。

(2)照射面积小的是__________射,地面气温___________(高、低)。

这是由于光线____________,单位面积上得到的______________多。

2.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的地区是()。

A. 南北极圈以内地区B.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C. 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地区D. 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地区3.12月22日这一天()A.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北半球昼长夜短C.南极圈有极夜现象D.北半球比南半球获得热量多4.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时北半球是冬季B.此时南半球是夏季C.此时南半球白昼最长 D.此时赤道上昼夜平分七.:小结反思:小结。

太阳直射教案

太阳直射教案

太阳直射教案教案标题:太阳直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直射现象的原理和影响。

2. 掌握太阳直射对地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季节变化。

3. 能够解释太阳直射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现象的原理和定义。

2. 太阳直射对地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季节变化。

3. 太阳直射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直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不同季节的高度和角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知识探究:2.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太阳直射现象的原理和定义。

解释太阳直射时,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球上的位置最靠近地球的赤道地区,而离赤道越远的地区太阳光线的角度越小。

3.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对地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季节变化。

解释太阳直射时,赤道地区由于太阳光线垂直射到地面上,所以温度较高,而离赤道越远的地区由于太阳光线角度较小,所以温度较低。

拓展应用:4.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太阳直射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可能的影响包括:农作物生长季节、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节日和庆典的安排等。

总结回顾:5.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调太阳直射现象的重要性和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教学评估: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太阳直射对地球不同地区造成的季节变化,并分析太阳直射对人类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直射现象。

2. 板书或投影展示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太阳直射时的观察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究太阳直射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知识探究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通过教学延伸的方式,提供更多实践和研究的机会,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现象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次专题训练教案
麦华轩地理111 1101100030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周年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使学生能通过事实理解直射点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
2、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3、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在二分二至点的位置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