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教案
初中地理天文现象教案
初中地理天文现象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运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能产生季节变化?地球上为什么有不同类型的气候?2. 讲授新课(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原因。
(2)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3)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根据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划分地球五带,并介绍各带的特点。
3. 课堂练习(1)观察地球仪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分析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运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农业、气候、交通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深入研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转变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转变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身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学科:地理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3)能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难点: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2)提问:太阳直射点有何特点?为何会出现南北移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2)举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学生分析模拟结果,验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分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分析结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能力;3. 模拟实验:评估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概念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2. 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实地观测;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二.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地示意图;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运动;2.培养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3.教学用具课件4.4.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两种基本形式;1.地球的自转提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提问地轴的空间位置有何特点--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提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提问地球自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1个恒星日;即地球某一子午线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提问1个恒星日是否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24小时,被称为一个太阳日,它是一个昼夜更替的周期,而不是地球自转的周期;提问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怎样的--1角速度①概念: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②大小:每小时大约15°,每4分钟1°③分布规律: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2线速度①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②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0③V=V0COSφ,V0为赤道线速度,φ为当地纬度;思考北京和上海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大小如何--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则上海>北京;总结: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2.地球的公转提问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公转轨道有何特点--轨道1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提问北半球1月份正是隆冬季节,地球应该距离太阳最远才对;怎么会过近日点呢7月初正是盛夏,怎么会过远日点--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提问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自西向东,与自转相同;从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提问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少--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为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叫做1个恒星年;提问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会有何变化--公转时经近日点时快些,远日点时要慢些,因此造成北半球夏半年的时间稍长于冬半年;3.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讲述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因此地球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提问什么是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叫黄赤交角,大小为23°26‘;提问黄赤交角的存在对地球有怎样的影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1地球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2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而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随时在变,这就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的周年变化;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次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这称为1个回归年;在太阳直射点上,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能最多;回归运动使得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配,具有回归年的变化;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和夜的形成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1昼和夜的表达方法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3昼夜更替的产生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4昼夜更替的周期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2.地方时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提问什么是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1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例题: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 的地方时是几点135°-73°=62°=60°+2°=4小时8分10-4小时8分=5:52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49分44秒48分104秒12°26'103°53’+12°26‘=115°79’=116°19'2区时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B.区时的计算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1小时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eg.计算116°E所在时区116/15≈7.7东8区110°W所在时区110/15≈7.3西7区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时区×15eg.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8×15=120120°E计算西三区的中央经线3×15=4545°WC.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①日界线特征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b.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照顾附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避免通过陆地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a.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刻相同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从西12区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1天③特别的计时方法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偏转2地转偏向力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过渡在地球的运动中我们提到,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使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正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使得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会因时因地地发生变化,太阳辐射能地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1昼夜长短地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地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提问以前说过,北半球地夏半年与冬半年是否等长由于什么原因不等长我们北半球的夏半年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自春分日到秋分日3月21日至9月23日,在这段时间里,太阳直射点落在北半球,这时候,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夜长;讲述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断;反之,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思考二分二至时,太阳光照的俯视图是怎样的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φ-Ω|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值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例题:北京39°54'N冬至日H=|39°54‘--23°26’|=26°40'夏至日H=|39°54‘-23°26'|=73°32'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随纬度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变化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提问夏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HMAX: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MIN:整个南半球提问冬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的为哪些地区--HMAX: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MIN:整个北半球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随季节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变化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A.四季的划分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1天文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因此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就属于天文四季;我国与西方传统的四季划分都属于天文四季,但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①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②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2气候四季传统的划分四季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B.五带的划分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五带;课后习题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安全教育。
地球的公转名师教案初中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有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产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地球的轴线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当太阳
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夏至,南半球冬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冬至,南半球夏至;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时,北半球春分或秋分,南半球也是春分或秋分。
地球公转的意义在于,它是地球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球公转,不同季节地球表面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同时,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如植物的生长周期、动物的迁徙等。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1.3地球的公转⼀、教学⽬标:(⼀)认知与技能1、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的地理意义。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3、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及依据。
(⼆)过程与⽅法初步学会运⽤地球公转轨道演⽰地球的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并通过学习使学⽣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对学⽣进⾏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初步树⽴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教学流程三、教学过程(⼀)复习地球的⾃转并引⼊新课内容:1、地球⾃转的基本知识复习。
2、《两⼩⼉辩⽇》引⼊新课(⼆)新课内容:1、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教师演⽰《地球公转运动》的多媒体课件,指导学⽣观察地球运动⽅向和状态。
组织学⽣观察分析:(1)、地球公转的⽅向:⾃西向东绕太阳转。
公转⽅向和⾃转⽅向相同。
同样⾃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转——以地轴为中⼼,公转——以太阳为中⼼,⾃转、公转同时进⾏。
(2)、地球公转的周期:⼀年(即365天5⼩时48分46秒)。
[历法上规定平年为365天,多余的1/4天,即四年则多⼀天,就安排⼀个闰年为366天。
闰年的2⽉是29天,平年的2⽉是28天。
](3)、地球公转的轨道平⾯与地轴是保持约66.5度的夹⾓。
[看书P10夹⾓⽰意图,知道⾚道平⾯与公转轨道⾯的夹⾓为23.5度] 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总是歪着⾝⼦进⾏公转)活动:学⽣分组演⽰地球的公转运动。
正因为地球总是歪着⾝⼦公转,所以产⽣了⼀系列⾃然现象,⽐如说⼀年的四季变化(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2、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成66.5倾斜⾓,公转时,倾斜⾓度始终不变,倾斜⽅向保持不变,因此在⼀年中,太阳光直射光线就会照射在不同纬线上,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发⽣变化,这样,就会引起全球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度⾓的变化,因⽽形成四季。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初中公转教案
初中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球公转所产生的一些地理现象;- 知道五带的名称、界线及特点。
2. 方法与过程:- 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能根据生活观察和体验,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点:-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情况及据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教学工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环节实施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地球自转的理解。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公转。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球公转的定义和方向,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公转的运动轨迹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如我国北方的冬季和南方的夏季,让学生分析这是如何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2.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分享自己所在地区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球公转在其他行星上的表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公转的详细过程,包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四季的变换等。
2.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运动的具体情况。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1.1 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1.1 地球绕太阳公转1.1.2 地球自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1.1.4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2.1.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原因2.1.3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1.4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3.1.1 春分和秋分时的太阳直射点3.1.2 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3.1.3 昼夜长短的变化3.1.4 四季的形成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4.1.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1.3 能够解释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4.2.2 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经纬网等)来研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3.1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4.3.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5.1.2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2 教学难点5.2.1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5.2.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上是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的初步编写,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地球仪6.1.2 经纬网模型6.1.3 PPT或教学课件6.2.1 学生地球仪6.2.2 经纬网图6.2.3 笔记本、笔七、教学过程7.1.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7.1.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7.1.3 提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7.2 知识讲解7.2.1 通过PPT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7.2.2 结合地球仪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7.2.3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7.3 实践操作7.3.1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3.2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讲解7.3.3 教师点评并总结7.4 巩固知识7.4.1 提问: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哪些地理现象有关?7.4.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7.4.3 利用经纬网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八、板书设计8.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8.1.1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8.1.2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8.1.3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8.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8.2.1 昼夜长短的变化8.2.2 四季的形成8.2.3 地球气候带的划分九、作业设计9.1 绘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示意图9.1.1 标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位置9.1.2 描述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影响9.2 分析当地气候特点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9.2.1 收集当地气候资料9.2.2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9.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公转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10.1.2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掌握情况10.1.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建议10.2 拓展延伸10.2.1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环境的关系10.2.2 地球运动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10.2.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公转而移动的;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学会使用地球自转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2.地球和太阳模型;3.世界地图;4.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的道具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开展讨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移动吗?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Step 2:地球公转的原理(20分钟)教师使用地球和太阳模型,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真实情况。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和太阳模型,探讨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的公转而移动的。
Step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Step 4:小组合作表演(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
每个小组用身体的动作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记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完成表演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比较炎热?为什么季节会有变化?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例如:夏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冬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为什么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热?Step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
初中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
初中地球自转与公转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能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4. 懂得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培养探究地球奥秘的热情。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2. 理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教学工具:1. 自制多媒体课件。
2. 地球仪。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运动,提问:地球除了自转运动外,还有没有别的运动方式呢?2. 学生回答:公转运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浏览书本内容,通过比较填写下表:自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 24小时(一天)一年旋转中心地轴太阳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课堂演示(10分钟)1. 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交替现象。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2. 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0分钟)1. 讲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移动情况及据此产生的一系列地理现象。
2. 讲解五带的界限及各自的特点。
三、课堂演示(10分钟)1. 使用地球仪演示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导致地球上产生四季和五带现象。
1.2 地球公转 教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导入】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 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
3 000 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 月21 日)和登基日(10 月 21 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 60 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
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思考:1. 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你有何发现?2. 太阳节奇观的出现,与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密切相关。
想一想,在每年的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这两天内,太阳照耀石像的时间是否会持续很久?【承转】如此奇观的产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的奇迹,带着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地球公转基本特征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
1. 公转方向: 2. 公转周期: 3. 公转速度 4. 公转轨道:【讲解】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 1.471 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 1.521 亿千米。
每年 1 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1. 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2. 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9 分10 秒3. (1)平均角速度=360°/365天6时9分10秒≈59′/天。
(2)平均线速度约为 30 千米 / 秒 4.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速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活动】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问】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
地球的公转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和周期。
2. 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公转的概念和运动方向。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示意图的理解。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地球仪。
2. 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3. 地球公转示意图。
4. 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太阳,提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从哪个方向落下?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二、地球的公转(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北极和南极。
2.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即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的轨道运动。
3. 教师演示地球公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
4.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即一年。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上的太阳直射点。
2. 教师解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即随着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教师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4. 教师出示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份地球公转示意图。
2. 教师提出问题:请小组讨论,根据示意图解释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3. 学生小组讨论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师强调地球公转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研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地球仪的演示、示意图的观察和小组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公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地球的公转(第1课时)参考教案
节气:春分日。
时间:3月21日前后。
阳光直射纬线名称:赤道。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昼夜平分。
拓展延伸
春分习俗之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总结。
利用所学所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小结
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板书设计
地球的公转
(第1课时)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方向和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二)四季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时间: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纬线名称: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昼长夜短。
(此时是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拓展延伸
儿歌:二十四节气歌。
夏至习俗。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太阳直射南北界线: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
《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 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 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 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 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地球的公转》七年级地理教案2教材分析《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不要使自己沮丧,不要使自己后悔,向着目标,努力奋斗吧!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教学目标: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黄赤交角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难点: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分析三、教学方法:图表分析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地球的运动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通过学习上节课的内容,我们了解了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我们继续公转的的相关知识,基本思路和自转类似:基础知识、公转的地理意义,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三课时:昼夜长短与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flash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课件提示: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不断变化着】结合着(图1-3-2)。
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总结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⑵地球近日点(1月初)与远日点(7月初)⑶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教师讲解】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越来越快【开普勒第三定律: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归纳:】方向:自西向东;速度:近日点(1月初)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7月初)公转速度较慢;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通常所用的年的计算为一回归年--四年一个闰年】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D
学习 后记
___________.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_____________形状是__________.
速度:角(线)速度: 近日点(____月初)较____,远日点(____
月初)较_____ 知识
平均角速度为________度/日. 小结
/秒
平均线速度约为_______千米
周期:恒星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直向北移 D.一直向南移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D
1)标出四个点的地球自转方向,并画上公转方向。
标出近日点,远日点大约位置.A 2)地球处在 A 点附近时,公转速度
C B
较
(快或慢),北半球是 季节。
3)地球处在 C 点附近时,公转速度
变________,南半球是 季节。
4)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球公转速度慢源自C.每年 7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D.每年 7 月初,地
球公转速度快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黄赤交角的大小因季节而发生变化 B.黄赤交角的大小
不会发生变化
C.黄赤交角影响太阳直射的范围
D.黄赤交角变大则
温带范围也变大
4. 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 ( )
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 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 C.一
1.3 地球运动——(4)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
课标 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 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些基本知识:方向、周期、速度、
学习 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目标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理解太阳直射
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重点 公转方向、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直射点移动规律 难点 速度、黄赤交角、直射点移动规律
活动一、阅读课本 P20-21,根据下列两图,说出知识小结中 的一、二两大点
D
A
课堂 活动 要求
C
黄道平
B
面
活动二、利用地球仪演示,画出四图的晨昏线与昼夜半球,说 出四图的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日期 D
A
C
B
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围绕中心:
方向: ___________.北极上空看________.南极上空看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地球自转轨道平面 ______. 角度为_____度
形成夹角称为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交角为_____度。 公转过
地轴与黄道平面
程中地轴始终倾 斜,方向不变,指向___星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____________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周期为 __________(简图画出移动规律)
1.下列地球公转的特点中不正确的叙述是 ( )
A.地轴与黄道面成 66.5°的夹角 B.赤道面与黄道面成 23.5°
夹角
C.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D.地球公转是正着身子绕日运动 练习
2.下列有关地球公转位置和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每年 1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
B.每年 1 月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