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达标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
高二语文赤壁赋教学实录第三课时第三课时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
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
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
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
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是好事情。
最终评分:三点五分。
(教师将分数写在记分册上。
)可以想象,当无尽的忧伤随着萧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
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后三节,理解客人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
先请大家听我的朗读,同时思考,这段的层次是怎样来划分的?(师读)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
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
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
你说——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
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
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师:很好,不愧是我的学生。
(学生笑)分析文章结构,不仅可以从内容、叙述对象上来考虑,还可以着眼于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联词等“语文形式”。
再这里,我还想就这种形式说说我的看法。
请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内容。
第一层是三个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为一层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预习要求:分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从文章的词语句子、情感哲理、写作特色等方面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制成课件。
师:同学们,都说苏轼是位少见的旷世奇才,你们能具体说说吗?生:苏轼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
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我们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
生:他还称得上是一位高级厨师。
(大家笑)“东坡肉”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师: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这里的“苏”,就是苏轼,可见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
同学们,见过他的书法作品吗?大多数学生:没有!部分学生:有,在我们课本的封面。
师:对!同学们可以翻到封面欣赏一下。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每次游览人们传说的古战场赤壁,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
由此,中国文学史上就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他写成《前赤壁赋》时,展纸挥毫写了一幅长卷,这幅长卷写得尤为成功。
传到明代,董其昌拜观了真迹,十分倾倒,说苏轼的书法笔力欲透纸背,全用正笔中锋,每波划尽处,常有聚墨痕,如黍米珠。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
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
”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伴随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步入苏轼为我们构筑的文学和哲学的殿堂,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放录音,学生听]师: 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生:我感受最深的是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生:自己读不出的东西似乎一下子有了感悟。
生:我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全班笑)师:很好!著名现当代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我们同学在预习中也读出了这一点,请看下列问题,我们共同探讨:(展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生: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新课标讲堂学案3.9赤壁赋新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堂实录及点评
《赤壁赋》课堂实录文勇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大家把这些字词看一下,有些关键字要重点提示一下。
“举酒属客”的“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
“冯虚御风”中的“冯”,通“凭”,乘的意思。
“七月既望”的“望”,农历每月十五。
“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往、到的意思。
“冯虚御风”的“虚”,古意是凌空的意思。
“美人”,特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这里有几处“之”字的用法要注意,“哀吾生之须臾”中的“之”,助词,主谓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中的“之”,结构助词,可翻译成“的”。
“耳得之而为声”中的“之”,代词,“它”的意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中的“之”,助词,可不译。
虚词“于”的用法在本文有两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中的“于”,介词,“在”的意思;“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的“于”,介词,表被动。
文中“歌”字有两处不同用法:“扣舷而歌之”的“歌”是动词,唱的意思;“倚歌而和之”的“歌”是名词,表示歌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和词的活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属于状语后置句式,本为“于斗牛之间徘徊。
”“凌万顷之茫然。
”是定语后置,“凌茫然之万顷。
”“渺渺兮予怀。
”是倒装句,“予怀渺渺兮。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西”、“东”,名词作状语。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友”,意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中“舞”、“泣”,使动用法。
“桂棹兮兰桨”中“桂”“兰”,名词作状语。
“羽化而登仙”中“羽”,名词作状语。
“乌鹊南飞”中“南”,名词作状语。
“不知东方之既白”中“白”,名词作动词,显出白色。
“顺流而东”中“东”,名词作动词。
“下江陵”中“下”,名词用作动词。
“肴核既尽”中“尽”,形容词用作动词。
这篇文章是押韵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韵脚,看到PPT上面本文押运换韵的字。
本文来自语文茶轩屏显1:间、天、然、仙、桨、光、方、慕、诉、缕、妇、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粟、穷、终、风、往、长、瞬、尽、主、取、月、色、竭、适酌、藉、白。
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式导入 3'(一)学生背诵第二三两段。
(一)老师引课师:苏轼泛舟,夜游赤壁,面对那里优美的景色,苏轼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箫声和歌声引发了他心中的悲意。
那悲什么呢?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有英雄不在之悲,人生苦短之悲,有壮志难酬之悲。
事实上,这里的“客”就是作者自己,只不过是他消极的一面而已。
在这里面,我们看,如果他一直这样意志消沉下去,这样悲伤郁闷下去,那还是不是苏轼?(不是)苏轼的长人之处就是他总是旷达的。
那么他怎么样来排遣掉心中的这份郁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四段。
(一)研读第四段2.齐声朗读第四段3.学生参照课文注解,利用工具书等自己尝试翻译句子,尽可能直译,当直译不通时,可适当意译。
必要时动笔写下来。
4.用接龙的方式让学生起来翻译句子,老师做更正,补充或强调。
夫水与月乎,夫:指示代词,那;乎: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往:流逝。
彼:那个,指代月亮。
卒:副词,终究。
盖:假若。
将,语气助词,不译。
自:从。
者:……的方面。
则:那么。
曾:简直。
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
且:况且。
夫:发语词。
苟:如果。
吾之所有,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虽:即使。
惟:只有。
是,这。
5.师:这一段文字我们已经把它疏通了一遍字词,对它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当客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忧伤时,他是怎么来解说的,苏轼要来排遣掉这份郁闷,他选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哪一种?(议论)讲道理,通过讲道理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讲的是什么样的道理呢?接下去你们自由朗读或者阅读,思考:1.这一段中写了哪些事物?2.苏轼说了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二 3-9《赤壁赋》 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3-9《赤壁赋》课时同步练习习题(含答案解析)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1、生字注音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 第三课时
4.9赤壁赋创新教案【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分两步: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研讨思想(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二)写作背景学生介绍: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设想《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
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
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
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文章。
难点:研讨苏轼的人生感悟,感受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媒体准备:背景音乐、ppt。
课件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的字词句。
(二)情景设置:配乐,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学生朗读课文。
(说明:将学生的思维带进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之中)(三)字词句积累复习板块课前将学生分成组,布置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将本课中的文言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找出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
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二 《赤壁赋》第三课时
苏 轼
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主要写了“客”的回答,阐 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 为悲伤。
客人为何而悲?
1、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
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
情
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怀 阐 发
2、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
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 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 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 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达穷 则则 兼独 济善 天其 下身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 保持不变,即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存在的。 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加,也用 不着哀叹人生的短暂。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 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 的无穷。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事、人 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第五段
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 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 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 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 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 也不苦恼。
人教版必修二 赤壁赋(第三课时) 教案
2、面对苏轼的问题,客是如何回答的?
生齐读客的语句;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快速疏通大意,找出“客”悲的原因。
“友、侣、”的意动用法。
“西、下、东”的用法。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3、背诵。
背诵点拨“月明星稀……而今安在哉”为一部分,忆古人,英雄不在;“况吾与子……悲风”为一部分,人生与宇宙对比,哀叹人生短暂。
作业:默写第三段。
小卷检测前两段语境默写或投示检测。
生译。提问析。
小组合作译;师提问生析“客”悲的原因;调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句式,指导生书写疑难字。
提问背诵,疑难字练写。
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疏通第三段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第三段主客问答的内容。
3、背诵第三段。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疑难预设
背诵
模式
方法
小组合作、诵读法
教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流
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第三课时
课前检测:按语境默写前两段。
研读第三段:
1、请学生先译开头一句话,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教案一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名称《赤壁赋》执教者刘桂凤课时两课时所属教材目录《赤壁赋》是高中语文新课改教材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的第二篇。
教材分析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
这个单元的作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在文本审美的基础上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本文被放在这个单元中,应侧重引导学生把握由自然景物引发的人生感慨。
本文就在描绘自然风物的同时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也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精神。
但这些情感的表达并不是明显的、直接的;而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1、高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所以借助工具书,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再加上和其他同学的相互探讨,关键时刻老师加以点拨,就能具备读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的基础和能力;但另一方面对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学生而言,感受文辞之妙、情景之美尚可以努力做到,但要理解千年之前的苏轼此文在人生哲理上的感悟并能产生一些思想情感的共鸣却还是并非易事。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9课 赤壁赋 第三课 时 教案
《赤壁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课堂检测内容
熟读第三自然段
课后作业布置
背诵第三自然段
预习内容布置
对于第四自然段进行翻译和分层
新授课课时教案
科目:语文教师授课时间:第19周星期三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本节பைடு நூலகம்题
赤壁赋第三课时
课标要求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筛选文中信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学情分析
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
赤壁赋语文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所选文章均为写景抒情的佳作。
《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一篇赋体散文,以作者夜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句式骈散结合,韵律和谐,极富音乐美。
同时,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的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但是,对于像《赤壁赋》这样篇幅较长、语言较难、思想较深的文章,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高一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少,对于文中所表达的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2)领略赤壁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赤壁赋》第3-7课时+达标过关+.doc
第三单元《赤壁赋》第3课时达标过关班级姓名学号评价一、一词多义。
望【难中易】1. 七月既望。
()【难中易】2. 望美人兮天一方。
()如【难中易】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难中易】2.纵一苇之所如。
()【难中易】二、加点字注音。
1、壬戌..() 10、酾.酒()2、桂棹.() 11、横槊.()3、余音袅袅.() 12、渔樵.()4、幽壑.() 13、扁.舟()5、嫠.妇() 14、匏.樽()6、愀.然() 15、蜉蝣..()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8、舳舻..千里() 17、狼籍.()9、旌.旗() 18、枕藉.()三、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难中易】(1)七月既望..()【难中易】(2)举酒属.客()【难中易】(3)少焉..()【难中易】(4)纵.一苇之所如.(,)【难中易】(5)凌.万顷之茫然()【难中易】(6)白露横.江()【难中易】(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难中易】(8)击空明兮溯.流光()【难中易】(9)渺渺兮予怀..()第三单元《赤壁赋》第4课时达标过关班级姓名学号评价一、一词多义。
下【难中易】1.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难中易】2.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如【难中易】1. 纵一苇之所如。
()【难中易】2. 如怨如慕。
()【难中易】二、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难中易】1.倚.歌而和之()【难中易】2.余音袅袅..()【难中易】3.苏子愀然..()【难中易】4.正襟危.坐()【难中易】5.方.其破荆州()【难中易】6.下.江陵()【难中易】7.酾酒..临江()【难中易】8.渔樵于江渚.之上()三、特殊句式【难中易】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难中易】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难中易】3、凌万顷之茫然()【难中易】4、客有吹洞箫者()第三单元《赤壁赋》第5课时达标过关班级姓名学号评价一、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难中易】1.知其不可乎骤得()【难中易】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难中易】3.而卒莫消长也()【难中易】4.苟非吾之所有()【难中易】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难中易】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难中易】7.杯盘狼籍()二、词类活用【难中易】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难中易】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难中易】3.侣鱼虾而友麋鹿()【难中易】4.渺沧海之一粟()【难中易】5.不知东方之既白()三、一词多用于【难中易】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难中易】2.月出于东山之上()【难中易】3.徘徊于斗牛之间()【难中易】4.于是饮酒乐甚()【难中易】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难中易】6.渔樵于江渚之上()【难中易】7.寄蜉蝣于天地()【难中易】8.托遗响于悲风()第三单元《赤壁赋》第6课时达标过关班级姓名学号评价【难中易】1.选出加粗词注音、释义错误的一项()A.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浩浩乎如凭(乘)虚御风击空明兮溯(sù逆流而上)流光B.倚(yǐ依)歌而和(hè唱和)之不绝如缕(lǚ细丝)C.余音袅袅(niǎo 声音婉转悠长)苏子愀(qiǎo)然横槊(shuò长矛)赋诗D.羡(xiàn 羡慕)长江之无穷洗盏更酌(zhuó商量)泣孤舟之嫠(lí)妇【难中易】2.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A.苏子愀然 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 D.其声呜呜然【难中易】3.选出短语结构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白露横江 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 D.凭虚御风【难中易】4.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驾一叶之扁舟 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 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难中易】5.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 D.郁乎苍苍【难中易】6.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A.惟江上之清风 B.耳得之而为声C.哀吾生之须臾 D.月出于东山之上【难中易】7.选出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课赤壁赋含答案
第9课赤壁赋喜欢苏东坡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的。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还是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
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对人生乐观,才华横溢;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作者连线豪放豁达的词人——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
2.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
3.掌握赋的特点,提高欣赏古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赤壁赋》全文。
2.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赋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苏轼及其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其文学创作。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苏轼诗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感受其文学风格。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赤壁赋》,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领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生僻字词。
三、讲解课文1.讲解文章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赤壁赋》的时期及其心境。
2.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赤壁古战场的描绘、对历史兴衰的感慨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效果。
二、讲解课文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以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2.分析苏轼在文中展现的审美情趣,如对赤壁山水、人物的描绘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赤壁赋》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赋的特点及其在文中的体现。
二、讲解课文1.分析赋的特点,如骈散结合、注重声韵等。
2.分析苏轼在《赤壁赋》中如何运用赋的技巧,展现其艺术魅力。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用赋的形式创作一篇短文,以巩固所学。
2.教师点评学生的创作,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赤壁赋》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哲理内涵。
二、讲解课文1.分析苏轼在文中表达的哲理,如人生短暂、历史兴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主客问答形式在表现上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情理交融的文章形式。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情理交融的文章形式。
【文本探究】
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干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②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③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蒙茸:草木丛生。
②冯夷:水神。
③畴昔:昨夜。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而乐之顾:看
C.履.巉岩履:踏,攀
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3.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
..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
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课外拓展】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
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
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
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
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
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
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
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残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
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
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
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