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mother language 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作者:————————————————————————————————日期:ﻩ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ﻫ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ﻫ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ﻫ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二语习得理论目录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展开目录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
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
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
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二语习得对比研究
二语习得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涉及到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学习第二语言时的比较研究。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意义、对比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等方面介绍。
一、二语习得的意义与母语习得不同,二语习得在语言习得者对语言的认知、掌握和使用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由于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语音、词汇、语用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在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士来说,学习第二语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就是为了探究这些影响的本质和机制,从而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二、对比研究的意义对比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将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不同方式和偏好。
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设计语言教学的课程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法和调查法两种基本研究方法来进行。
实验法主要是采用实验室条件,对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进行控制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其语言习得的差异;调查法主要是通过问卷、采访等方式,收集学习第二语言的人们的学习经验,分析不同语言背景下学习第二语言的方式和偏好。
四、研究结果在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成果。
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为例,对比研究发现,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的学习者与非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前者的语音和发音准确性相对较高,而后者则更注重语法和词汇的掌握。
不仅如此,在实验室条件下的对比研究中,也发现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士对于语法规则和语用信息的理解和掌握都有着不同的表现。
总的来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特点和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定制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ellis全文翻译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Rod Ellis 全书汉语翻译引言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我们尽可能的描述理论,而不是提出理论,所以,本书不会有意识地凸显任何一种二语习得的方法或理论作为已经被认可的看法。
其实,现在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二语习得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描述和解说隔裂开来,所以,对于我所选择描述的理论解释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我自己的观点倾向。
这本书写给两类读者,一类是二语习得课程的初学者,他们想整体了解二语研究的现状。
二是想明白学习者怎么学习第二语言的教师。
因为是二语习得的初级教程,第一章列出了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观点。
接下来的几章各自阐述一方面的理论观点,然后第10章汇总所有理论以对二语习得的不同理论进行全面研究。
每章后面提供可进一步阅读的参考建议,这可以指引学生进入二语研究快速发展的前沿领域。
但是,应该想到许多读者是第二语言或外语老师,所以本书也应该让他们对课内和课外的二语习得是怎么发生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按传统,是教师决定课堂上学生学习什么和按什么顺序学习。
例如,语言教科书就把既定的内容顺序强加给学生学习,这些课本设想书中设计的语言特征出现的顺序和学生能够接受并习得的顺序相同。
同样,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会这样做,他们认为精选学习内容和把教学内容排序将有利于教学。
但是除非我们确定教师教学计划和学生的习得顺序相符,不然我们不能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直接有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不仅决定教学的内容和结构,他们也决定第二语言怎么教,他们决定教学法,他们决定是否操练,操练多少,是否纠错和什么时间纠错以及纠到什么程度,教师们根据他们所选择的教学法来处理语言学习过程。
但是,又一次,我们不能确保教师选择的教学法规则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进程是相符的,例如,教师可能决定关注语法的正确性,而学习者可能只关注自己的意思是否被理解,不在乎语法是否正确,教师可能关注操练灌输一个一个语言点,而学生却可能整体上把握语言问题,逐渐的掌握在某一相同的时间处理各种语言点的能力,学生所进行的学习可能不是教师的教学法所设想的。
第二语言习得
7、关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 的三部著作: 1、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 3、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5
3、中介语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觃则、语言现象等等是从学习者的 第一语言转秱过来的; 对第二语言觃则的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过度概括化的 结果; 语言训练的迁秱: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 训练方式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 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回答说: “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 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 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16 这可以看作是教学中反复迚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14
3、中介语理论
产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 “Language Transfer”,首先提出“Interlanguage”一词,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次,正式揭开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研究。 他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 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当学习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迚行表达时, 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 包含目的语的特征,而又不两者都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 族语和目的语,幵丏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
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与解决方案一、引言二语习得指的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这是一个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乐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困难,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心理状态都有影响。
本文将讨论二语习得面临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二、语言环境的不同习得第二语言的最重要的难点之一是语言环境的不同。
许多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时,面临着来自母语和第二语言的不同环境的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习者需要尽可能地暴露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例如参加本地活动、与当地人交流、观看当地电视节目等。
此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在线社区、网络语音聊天等手段与母语为目标语言的人交流。
三、文化差异除了语言之外,文化也是学习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生长和成长的人们显然会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方式等。
因此,学习者必须不仅掌握语言,还要理解文化差异才能真正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文化活动,以及寻求当地人的建议来学习目标文化。
在与目标文化深入交流的同时,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和历史也会有帮助。
四、语法语法是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基础,但同时也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难点。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规则,以及各种不同的语法异常。
这使得学习者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掌握规则和不规则之间的差异。
解决方案:学习者可以通过参加语法课程、咨询导师或同行,或使用语法手册来提高他们对目标语言的语法理解。
此外,反复练习和应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也是很重要的。
五、词汇词汇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另一个重要难题之一。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必须学习许多新的词汇,这些词汇可能与母语中的词汇完全不同。
解决方案:为了克服语言习得中的词汇难题,学习者可以使用复习卡片、词汇表、拼写游戏等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这些工具,学习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词汇量,并加强他们对目标语言的理解。
六、发音和口音发音和口音是学习第二语言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与学习者的母语和学习者的口音有关,同时也涉及到发音、声调和口语语法的准确性问题。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二语习得五个阶段
二语习得的五个阶段
1.什么是二语习得?
二语习得是指母语学习之外其他任何语言的语言习得。
举例,我们中国人,母语是汉语,除此之外大多数的人都在学习英语。
故,我们的二语习得即英语学习。
2.二语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默期
对应现象:孩子上课只听不说,只圈画不说。
特征: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有限,无法进行语言输出,故用点头摇头圈画来表达。
持续时间:0-6个月
级别匹配:LK-L0前半阶段
第二阶段:语言早期产出阶段
对应现象:孩子上课输出单词、短语,不输出句子。
特征: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依然有限,无法输出长句子,但是会输出单词以及关键词。
持续时间:6个月-1年
级别匹配:L0后半阶段-L1级别
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
对应现象:孩子表达的句子里有许多的语法错误
特征: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会使用简单句子,但是表达里会有许多的语法和发音问题。
持续时间:1年-3年
级别匹配:L2-L3
第四阶段:中等精通阶段
对应现象:语法理解能力非常强,可以自如交流。
特征:表达过程中有少许的语法错误,但是不影响沟通。
持续时间:3-5年
级别匹配:L4-L5
第五阶段:高级精通阶段
对应水平:类母语,达到母语说话者的水平
持续时间:5-7年
级别匹配:L6-L9。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的主要倡导人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
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
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
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
四种二语习得理论1、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by SelinkerML TLchiglishtarget language中介语是介于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种语言Positive transfer(正迁移)母语的干扰:Transfer(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迁移)正迁移(positive):母语帮助目标语2、文化移入说(Acculturation . Model)--by Schunman(舒曼)3、渐进体系说(Approximative System)循序渐进(Graduality)Palmer ( 帕默) "Snowball"四先原则: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死后活,先集体后个人。
4、输入说(Input Theory)S.D.Krashen(克拉申)对于二语的习得,要进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i+1"即"input+1","1"相当于不定量"n"“中国外语立体教学理论”by “张正东”所用甚少四、环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Critical period 关键期假说“13”is the critical age1、印度狼孩2、非洲黑猩猩孩3、辽宁猪孩思考题:语言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第二部分:外语教学流派(Schools of FILM )教学目的:1、了解英语教学法主要流派。
2、借签第四讲:一、FLI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一).GTM(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s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中,源于欧洲(西欧),(18世纪前的拉丁语)中国从1872年开始,同文馆标志着中国班级教学的开始。
GTM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主要特点如下(弊端)1、重视书面语,轻视口语。
2、重视语法教学。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二语习得的论文
二语习得的论文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之后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非母语)的过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
2. 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2.1 习得假设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习得假设。
习得假设认为,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类似于母语习得过程,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使用语言的实践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这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后者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规则性学习。
2.2 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规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习得。
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先掌握第二语言中最常用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然后逐渐习得更复杂的语言现象。
这一假设对于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2.3 输出假设输出假设认为,通过积极参与口语和书面交流,学习者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这一假设强调了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沟通活动,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3.1 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和速度。
3.2 输入环境输入环境指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输入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3.3 学习者动机和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状态对二语习得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4. 有效的学习策略4.1 意识化学习策略意识化学习策略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来提高语言习得效果的策略。
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现象、记忆规则和词汇等方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语言习得》PPT课件
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 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 相关的过程。
• 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 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
• 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 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 意义。
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 对比分析的两种版本:
• 强势版本:用对照分析方式来预测困难等 级的方法。
• 弱势版本:使用对照分析法来解释可以观 察的到困难。Oller和Ziahosseiny提出细微 差异(subtle differences)版的对照分析假说 理论:“不管在单一或多种语言系统间, 即使他们的差异极为渺小,终究还是会产 生困惑。”
• 事实上,在汉语学习中,学习者的许多困难以及 学习者所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汉语和母语之间文化 方面的差异有关。
从“偏误分析”到“中介语” 到“学习 者语言
• Corder (1967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 • (3)语料收集的方式: • 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
• 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误”的鉴别问 题
• 鉴别困难的原因: • 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
(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 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 和“隐性偏误” 。
• 选择。由于不可能对有关的两种语言所有的方面 都进行比较,因此,必须对要比较的某些语言形 式做些选择。
二语习得(第一讲)
---
与“习得”“学习”相关的概念
习得 acquisition
学习learning
implicit learning explicit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natur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2020/4/3
---
“习得”与“学习”的定义
“习得”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地、非 正式地学习语言。这种状态下的学习就好 像随手采摘东西一样、毫不费力地获得第 二语言。
“学习”是指有意识地、正式地学习语言。 这种状态下的学习获得的是一种“元语言 知识”(metalanguage knowledge)。即学 习者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规则,如语法规 则等。这种学习相对于习得来说,需要耗 费时力。
It is possible that there will be radical differences in both what is learnt and how it is learnt.
2020/4/3
---
1.1.5 “自然环境的SLA”与“教学 环境的SLA”
Naturalistic SLA是指在自然环境进行的语言 习得;
2020/4/3
---
学习者的目的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 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 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 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 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 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 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 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语习得知识梳理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SLA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人们从社会、心理、语言学等角度去研究它。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有35年的历史。
它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学习者学习第二外语时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描写,并分析影响二语习得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到目前为止,二语习得的研究范围远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广,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众多方面。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 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1994年美国费城Temple 大学教育学院二语英语教学教授Rod Ellis撰写巨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教科书。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勾画了整本书的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总结了有关学习者语言本质的主要理论,包括学习者错误,发展模式,语言变项和语用特征。
第三部分从外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阐述社会因素和输入/交互的作用。
第四部分从内部因素解释第二语言的习得,包括语言迁移、认知论解释和语言普遍性。
第五部分将讨论的重点从学习转移到学习者,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策略。
第六部分是关于课堂英语教学的论述,讨论了课堂交互和正规教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第1章绪论
获得方式
心理过程 知识类型 储存方式
功能
习得
学习
非正式、类似于儿童习得母 正式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的规则
语;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传 学习;关注语言形式
达的意义;可理解输入
下意识、内隐学习
有意识、外显学习
习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 学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是可
❖ 2.社会语言学视角。
❖ 关注社会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 比如,Torane在Labov语言语言变异范式的 影响下,提出了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风格 连续体”理论模式(P133),此外还有 Schumann的“文化适应”力量模式和Giles ( [dʒailz] )的“社会身份”理论研究 (P177)。
❖ 3.认知视角。
❖ Anderson提出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P255);McLaughlin提出的“信息加工模 式” (P269);MacWhinney提出的“竞争 模式” (P276)。
❖ 这些研究不承认在人脑中有一个特殊的语言 习得机制,认为人类语言习得机制和一般的 认知机制没有什么区别。
❖ 二语习得研究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 程以及学习者自身感兴趣,从学习者的语言 偏误、习得顺序、普遍语法与习得机制、学 习者的语言变异、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等方面 进行描写和解释。
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心理学、心理 语言学交叉和重合构成了三重关系:
❖ 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 的语言学视角;
❖ 实证研、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 1.目的不同。 ❖ 心理学研究语言和语言获得,为的是揭示人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思考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之一,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是每一位从事英语教育的教师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而二语习得理论,作为揭示和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理论及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应用。
1. 二语习得理论概述1.1 二语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一语言习得是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自然而然习得的语言能力,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指儿童或成人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能力。
第一语言习得是以交流为目的的无意识过程,而第二语言习得则常常是有意识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1.2 二语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中,有两位重要的理论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和劳尔·卡尔普(Ralph Cauldwell)。
克拉申提出了“输入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发展性假设”等一系列理论,侧重强调了输入和语言环境对于习得的重要性。
卡尔普则强调了习得与学习的区别,以及情感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2. 二语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2.1 创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设,提供丰富、自然的语言输入对于小学生的英语习得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故事书、游戏等方式创造一个富有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机会。
2.2 注重情感与习得的结合在卡尔普的理论中,情感因素被认为是影响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情感积极性和自信心。
通过赞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并促进他们的英语习得。
3. 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3.1 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是二语习得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种应用。
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距 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其成熟的标准有 以下几项: 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研究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 研究从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研究方法不断丰富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共同关注:在某些领域,例如语言与语言获得就是其共同 关注的研究领域。 区别: 1、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心理学——揭示人类心理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二语习得——描写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揭示习得机制 2、研究范围: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心理学——人类个体的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性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二语习得——研究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习得过程及学习者 自身 3、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研究 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二语习得——描写研究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与 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二十世纪60年代末: 1. Corder:《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Corder: 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2. Selinker:《中介语》 Selinker: 中介语》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 1. 50-60年代:理论初创 50-60年代:理论初创 2.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70年代:理论大发展 3.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80年代中期至今:新兴研究领域与方法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80年代、90年代和90年代后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d Ellis : 任务型教学法适合中国国情(2009-11-19 19:39:35)标签:杂谈
学术权威畅谈中国外语教学法研究----——Rod Ellis教授专访
从事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人没有不熟悉Rod Ellis 这个名字的。这个响彻海内外学术界的名字,与《第二语言习得概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15本学术专著、百余篇学术论文联系在一起。逐页研读过他的著作的中国研究生无不折服于他对此研究领域的深刻洞察力,而与其近距离交谈时,满头银发,身形矫健的Ellis教授那谦和儒雅的学者风范更令人赞叹倾倒。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研究与语言学学院教授、二语习得领域著名专家、国际权威、本次研讨会特邀嘉宾Rod Ellis教授在25日的研讨会上作了以“任务型教学法方法”为题的主旨演讲,并于演讲结束后在刘春燕、陈科芳博士的陪同下接受了采访。
? Distinguish second language & foreign language
Connections between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The first language study has served as a backcloth for perceiving and understanding new facts abou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Littlewood, 1986).
? Negative transfer----interfere or hinder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 It is believed tha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would pose difficulties in second/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e.g.
勤奋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Ellis教授认为认准目标,努力工作是他取得卓绝成就的根本原因。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非常丰富。1965年从大学毕业后的十余年间,曾一度在西班牙、伦敦、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任教,并在此期间回国攻读硕士学位并参与教材编写工作。在参加为期一年的针对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大型项目研究时,Ellis教授对新兴的二语习得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1978年以来一直从事此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Ellis教授称得上是一位多产的学者,25年来保持着每两到三年出一本学术专著,每年发表两三篇论文的速度;不但发表速度快,而且学术成果质量高,研究能力长盛不衰。
பைடு நூலகம்
任务型教学法适合中国国情
众所周知,任务型教学法是在国外二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中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它能否适用于中国这种以英语作为外语的环境有不少争议。Ellis教授在谈到此问题时表示,中国更需要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课余时间接触到地道英语、应用英语的机会比较少,因此,课堂就成了他们练习英语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任务型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应用英语、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因此适用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交际交流能力是评判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语言学习不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语言能力的提高不能单靠逐个理解记忆知识点来掌握,语言运用才是掌握语言的正确方法。任务型教学提倡通过语言使用学会语言,通过交际学会交际。但是,中国的外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使用能力来进行教学,使得学习者认为语言学习枯燥无味,甚至放弃了英语学习。任务型教学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习者体会有意义语言,使语言学习回归其本真意义。
? *To touch the society .
? *There are more people come to study in the states.
? *I wait you at the gate of the school.
Shortcomings of CA
? The CA was soon found problematic, for many of the prediction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difficulty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turned out to be either uninformative or inaccurate. Predicted errors did not materialize in learner language while errors did show up that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ad not predicted. “differences” and “difficulties” are not identical concepts.
预测二语习得研究发展趋势
当被问及二语习得的发展趋势时,他说二语习得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多种理论和多种研究视角并存,如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二语习得研究、基于互动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论的二语习得研究等。但他更为关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因而更为注重基于互动理论的和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二语习得研究。研究二语习得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他预计将来多种研究方法将在二语习得领域共同发展,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将使此领域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 Two main sorts of errors: Interlingual errors & intralingual errors
Interlingual errors
----Interlingual errors mainly result from cross-linguistic interference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phonological, lexical, grammatical or discoursal etc. For examples,
a. Substitution of [t] for [W] and [d] for [T]: three?tree, this?dis.
b. Shortening of long vowels: sheep?ship, meet?mit
Intralingual errors
----The intralingual errors mainly from faulty or partial learn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independent of the native language.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正在兴起的中国二语习得研究
环视中国外语教学法的发展状况,Ellis教授肯定地说中国正有一大批优秀学者成长起来,具备着走向世界、得到外国同行认可的素质。当被问及中国学者如何融入国际学术界、对该方向的研究生有何建议时,Ellis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作为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杂志主编的经历作出了中肯的回答。他提出中国学者在开展自己的研究时,不仅要关注中国的问题,更要把视野放宽,使自己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性。中国的教学法研究刚刚起步,还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投身于该领域的研究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对中国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SLA researchers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ies that adult learners encounter and the methods that may be used to facilitate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formally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discipline around the 1970s, refers to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one person acquires a second language subsequent to his native language.
? SLA is different from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 Interlanguage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1960s)
? Positive transfer----facilitate target language learning
二语习得 二语是指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二语习得(SLA)就是习得除母语外的第二种语言。
The acquisition of a foreign or subsequent language (a third or fourth language).
SLA is primarily the study of how learners acquire or learn an additional language after they have acquired their first language (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