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心理学的语言输入、吸收、输出方面来研究二语

习得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实际上,语言是人类大脑在人类实践中思维与活动的产物.对语言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问题。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输入、吸收和输出是其必要的关键环节。目前对于二语学习中输入和输出环节的研究然而,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如何更多的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促进语言输出的准确度和流利度,在反馈中使学习者发现与目标语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感知理解语言输入,提高将语言输入转化为吸收的可能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语言习得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流程,学习者必须要对语言进行语码加工,这一语码加工的过程就包括了语码的输入、吸收和输出。很多,且大都集中在学习者的心理认知方面,讨论它们对于外语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儿童的语言是如何获得的?行为主义认为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语言学习也就是语言符号和符号所标志的事物之间的联结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强化”的概念。它认为。学习中的强化不一定是来自他人,也可以是儿童的自我强化。强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儿童能够从某种活动中获得愉悦感受,这种愉悦的感受会增加他进行类似活动的频率;当儿童看到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了奖励或惩罚.他也会学习着做或者不做某件事。因此,儿童完全可以通过模仿成人或同伴的语言来学习语言。上述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了语言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并且把语言习得看成是言语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心理学形成潮流.呈三个阶段发展:

在70年代以前.以认知结构论为主。以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他们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并使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和整合。他们强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情景,使有内在联系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关联起来。新旧知识就会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就有了真正的意义。70年代以后,信息加工论盛行。该理论通过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分析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认知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植入一编码一加工一贮存一提取一输出应用的过程。研究重心由低级认知能力转移到高级认知活动上,研究范围扩展到认知结构、认知表征、认知图式、认知过程的发生机制等领域。同时研究方法也向以实验研究为主的方向发展。这一理论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和外语教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语言学家们也纷纷开始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习得。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且颇有争议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它包括了五大假说。即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并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尤其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他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

而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大部分理论来源于Gass.Gass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描绘了人脑认知机制习得语言的流程图。

她将语言输入区分为被注意的语言输入和被理解的语言输入。她认为,被注意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第一阶段.由语言输入中能引起学习者注意的特征以及学习者目前的二语知识组成.不是所有已被注意的语言输入都能被学习者理解。同样。不是所有已被理解的语言输入都被学习者大脑吸收。Gass认为在目标语输入和学习者规则内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语言摄人的过程。被学习者吸收的语言输入只有被整合后.这些语言输入才会成为学习者隐性知识的一部分。她首先区分了语言输入和吸收,认为输入是学习者可及的,课堂上呈现给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一定能够保证语言的吸收,即使这种输入是可理解的,也只是潜在的、可能的吸收,换句话说,学习者本人可以控制对语言输入的吸收。Gass 把二语的学习环节分为被感知的输入、被理解的输入、吸收、整合和输出。她认为被注意的输入是二语习得的第一步,但是并非所有被注意的输入都可以转化为可理解性的输入,即使可理解输入也不全能被吸收,经过内隐和外显知识的相互影响,最终进入IL系统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具一个例子,作家不可能在线高效地写作,除非低水平的文字处理技巧,比如打字、保存文档和改变字体变得自动化。

Gass认为:语码吸收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就能够在今后的活动中运用或是输出语码。她把语码吸收的表征形式分为两种,一是表征为学习者内在的中介语语法系统的形成,即整合的语码;二是表征为储存的知识,即非整合的语码。非整合的语码的存在主要归因于学习者对于相关信息的领会程度较浅,不能和已有知识达到成功的匹配,一旦学习者对相关的信息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些非整合的语码就会和新领会的吸收信息共同发生作用,最后重新整合信息。整合是吸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合的过程就是对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有人将这一过程

分解为“建构”和“重构”两个过程,建构是指制约建立目标语心理表征的复杂过程及中介语不断发展的过程;重构是指学习者放弃了原来的结构而暂时选择和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他们认为学习者就是在这样建构、重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吸收新的语言知识的。不论是整合或是建构和重构,都表明吸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循环过程,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都有意识的对语码进行了深层的加工和解读,通过语言输入和输出之间的互动来加速吸收。

综上,二语习得中的输入、输出环节、吸收环节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当学习者接触到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后,对其中的一部分语言信息.会引起大脑不同程度的注意。注意的程度受到学习者大脑内部推理因素及外部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从而决定性地影响到这些被不同程度注意的信息在大脑中被存储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大脑会对可理解性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产生一种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的语中介语。这种中介语是大脑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并以此为基础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从而完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即第二语言的输出。

参考文献:

[1]翟丽霞等.认知心理学框架下的二语习得过程分析[J].外语学刊.2005,(1)。

[2]李俏.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的认知心理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3]高翔.语言输入理论的认知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