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儒家

合集下载

第二章1:先秦儒家哲学PPT

第二章1:先秦儒家哲学PPT

❖ 孔子:儒家哲学的创始人
一、孔子再评价: ·孔子本人与历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仁学与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儒学; 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
二、关于孔子思想的几个主要问题: 1、孔子的天命论 2、仁与礼:孰为思想核心? 3、义利观:儒家反对物质利益吗? 4、已与群:孔子倡导“为已之学” 5、尽善尽美:君子与完全人格
3、性善说及其论证
➢ “心”与“性”之概念区别
• “心” 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的主体。心 之所指:既有物质欲望,也有超越性(形而上) 的需要。而“性” 之内涵通常与食、色等形而下 的感性欲求相反,而与“本质”、“本体”、 “规律”等概念相近,属于形而上层次。
•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是第一个区分“心”和 “性”这二个概念,并对“性”这一范畴作出哲 学上解释的思想家。
殷、周天命神学思想
周公旦:“以德配天”的思想: “惟命不于常”(《康诰》),“天命靡常”(《诗·文王》) ,因此
他不管干什么,都称是天或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大诰》:“已 予唯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国。” 《尚书》中的“敬德保民” 思想: “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尚书-泰誓》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民;维时厥民于汝极,锡保汝极”《尚书-洪范》 西周统治者从商朝的灭亡吸取了教训,认为“民心”比“天命”更重 要,如果失掉民心,就会导致天命的坠落。 主宰之天——>公平之天、正义之天
2、早期天命观念的继承
君权神受--历代帝王的神异传说
• 商朝的祖先是“后契”,据传是他的母亲吞吃巨卵后怀孕而生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

考研先秦儒家知识点总结一、孔子及其思想体系孔子(约前551年-约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人(今山东曲阜),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仁义和礼乐,提倡“克己复礼”,以实现和谐秩序和社会道德。

他的思想贯穿了自身修养、家庭、社会和政治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仁义礼乐思想孔子的仁义礼乐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他认为,仁慈和仁(仁者爱人)乃是治国安邦之本,即“为政以仁”。

仁义是人们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礼则是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途径。

同时,孔子主张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培育人的高尚情操、修养品质,以达到心灵的和谐,称之为乐。

2.君治理念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即主张君臣、父子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并发展了“仁政”、“王道”等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政治思想。

3.《论语》及思想传播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该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所记载的言行成为了后世儒学的经典。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在儒者和学者的传播下渐渐影响了社会各界,形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二、孟子及其思想体系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思,鲁国(今山东曲阜)人,被誉为“孔子后继者”,孟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杰出的政治才能闻名于世。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发展和创新。

1.性善论孟子在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观,主张人的本性是善的,认为人性中蕴藏着善的倾向。

他指出,人之所以为恶,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修养不足所致。

这一观点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的儒家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仁政观孟子主张通过仁政来治国,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改革,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

他提出了“王道”,即君主应当尽职尽责地治理国家,实现人民安居乐业。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儒家思想

(4)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从人我关系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 总结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修己、爱人。
中国传统文化
任课教师:张金荣 任课教师: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初创—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初创 先秦儒家人情化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 汉代儒家 儒家思想的第一次改造—汉代儒家 神学化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宋代儒家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第二次改造 宋代儒家 哲理化 第四节 儒家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哲学模式
2、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仁政学的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 性善论的中心,是所谓“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思耳矣。” 正因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 即仁政。 以先王行“不忍人之政”,即仁政。
重法: 重法: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 他认为礼和法是同时产生,作用相同,密不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 法者, 可分的。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之端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义制而制法度” “礼义制而制法度”。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 认为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而法是礼的 体现、礼的确认。 体现、礼的确认。 思考: 思考: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比较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

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

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

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依靠礼治、德治和人治三位一体治理国家。

具体观点:1.礼治所谓“礼治”,是儒家学者们提出的以“仁、义”为内核,以“忠、孝”为上位价值的一整套封建等级体制的简称。

这种礼治秩序,把道德作为法律的基础,将人情当作法律的核心,法只是实现礼的辅助工具。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儒家仍然极力维护“礼治”。

孔子提出“为国为礼”,以“复礼”作为其思想体系的目的。

孟轲也指出“无礼义,则上下乱”。

2.德治“德治”指的是以德来治理国家,需要靠社会教化和良好的民众政策引领人民群众,达到“以德服人”。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认为依靠统治者优良品德的影响力才能使人民发自内心地追随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德治要求“省刑罚,薄赋税”。

加强思想道德宣传,以德教化人民群众。

但儒家的这种教化主要是给底层阶级灌输等级秩序和宗法秩序的思想,人们只会形成不敢反抗、盲目顺从的惯性思维,并不能达到真正的“德治”。

3.人治人治是礼治和法治的必然结果。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治理国家属于君主个人的事情。

在儒家看来,要想天下太平,必须要有一个能治理好国家的明君。

孔子曰:“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故为政在人。

”儒家法律思想产生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丧失,周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在这个背景下,各诸侯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变革以寻求出路。

儒家的法律思想便是在这种环境里诞生的。

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的统治制定了周礼。

“礼”作为统治国家的重要工具,是当时重要的社会规范,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司法、婚姻、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礼制受到挑战,各诸侯大夫越级用礼。

战国时期,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逐渐瓦解。

宗法政治结构的变动事实上是礼制的破坏。

“礼崩乐坏”严重破坏了礼制和纲纪。

战争频繁、社会与政治失序、人们所信奉的行为准则崩塌。

面对失序的社会,将“无道”转变为“有道”,成为儒家法律思想产生的基础。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新)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新)

第二讲先秦儒家哲学提纲:一、先秦哲学分类二、孔子哲学思想(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三、孟子哲学思想(心性之学;伦理学与政治哲学)四、荀子哲学思想(自然哲学、伦理学(礼乐之学)与政治哲学)一、先秦哲学分类1.庄子:《庄子.天下篇》(庄子:公元前369年-286年;最早之哲学史文献。

庄子分五家,不谈儒家;庄子是反对儒家学说的。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1)墨家: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

为之大过,已之大循。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鬬,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瓣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

(2)稷下道家(学于公孙龙):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欢,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鬬,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3)法家: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物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对之后的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而其中的儒家思想则更是至今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应用的一个思想体系。

那么,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吧。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末期,当时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思想探索,他认为社会的问题在于各种道德规范的缺失。

他强调一种名为“仁”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包括了尊重长辈、关爱家人、谦恭礼让等等。

这些道德规范被孔子认为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逐渐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它是指人类本性中的德行和道德情操。

儒家思想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仁”,通过“仁”的实践来建立有序和谐的社会关系。

要实践“仁”,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也就是“德性”的追求。

在儒家思想中,“德性”是指人们应该有的品行和思想,这些品行和思想要求我们去追求实现最高美德,包括了尽孝、尽忠、尽信、尽仁等。

三、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即强调关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安危。

而“义”则指行为的正当性,要求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公正和平衡;“礼”则是一种行为和心理的规范,它要求人在社会交往中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和礼仪,从而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稳定和谐;“智”则指的是智慧和理性,儒家认为只有充分发扬智慧才能形成高度发达的文化和思想;“信”则是指诚信和守信用,儒家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诚实守信,避免欺骗和虚伪行为,从而产生信任和信赖。

四、儒家思想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它被后来的文化和哲学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华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先秦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先秦时期,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和原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良知和道德的修养,主张实践和道德的完善,并倡导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治国理政,以期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下面将从“仁”、“礼”、“人性”、“修身”、“教育”和“社会”等方面来详细解释儒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首先,儒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

仁是指具有人情关怀、同情心和爱心的品质。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培养和实践仁德,使人具备仁心。

仁德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者爱人,宽容和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儒家倡导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实践仁德,如父子、君臣、朋友和夫妻关系中。

通过实践仁德,可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其次,儒家强调“礼”。

礼是一种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一种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儒家认为,礼仪有助于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有助于人们知行合一,融入社会。

儒家主张在个人和社会中都要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尊重长辈、尊重权威。

通过遵循礼仪,可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

第三,儒家对人性的理解是其基本原理之一。

儒家认为,人性本好,人们都具备善良的本性。

儒家主张发挥人的良知,并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完善人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将人的本性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认为通过修养,可以使人具备这些品德。

儒家认为,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个人应该不断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进一步实现人的本性的完善和发展。

第四,儒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人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

儒家认为,个人要从内心发展善良品质,并通过实践来实现仁德和修身。

儒家主张个人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修身,个人可以改进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进一步影响他人和改善社会。

先秦儒学讲稿

先秦儒学讲稿

先秦儒学讲稿
秦儒学,指的是由秦朝时期的孔子学派思想家建构的一部思想体系,它不仅反映了这
个时期儒家在思想上的大前进,也触及了政治和文化因素。

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流派之一,也是中国儒家思想流派的基石。

秦儒学的诞生,是由一系列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问题共同构成的。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
之后,他强制统一法律和文字,以更好地控制六国。

由于中国此时已处于一个历史拐点,
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呈现出崩溃的迹象,新的思想流派开始发展,如墨家、道家等。

然而,秦儒学的萌芽因此而发展出和中国传统古典文化、儒家思想相互交织的新的思想体系。

秦儒学的发展,主要有三个特征。

首先,这一教派强调实践观念,强调“以行动修身、以实践求真”的精神;其次,他们强调一家一省,以确保每个家庭拥有同样的权利;最后,他们重视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团结。

此外,在秦儒学中,仁义道德价值观仍是重要的内容,“爱诸侯”、“忠臣”、“仁
义道德”等仍代表着儒家传统思想,但儒家伦理学中“仁爱”的概念出现了改变,更强调
了个人的发展,以及改善生活的基础重要性。

秦儒学的影响巨大,不仅在中国,其传播也已传至日本,其价值宗旨、文化观念都影
响了日本历史和文化发展。

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延安罗中庸,他将秦儒学体系提升至
和经典儒家哲学思想“大成论”同等水平,使它成为儒家思想的新的发展路径。

回顾秦儒学的历史也是回顾一段僵化的历史,其中,孔子学派思想在历史发展的挣扎
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秦儒学的精神和理念,仍然受到学者和传统派的尊重,也将一
直激励新的儒学思想发展壮大。

第二讲 儒家思想

第二讲 儒家思想

二、经学的三种模式
• 1、今文经学 • 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 •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 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 公羊传》学盛极一时。 • 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认为经书是 微言大义。 • ——流于荒诞空疏
• • • •
2、古文经学 用战国时候的六国文字写成。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学官,他们注重 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 • ——流于繁琐枯燥。
2、齐国经历
•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 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 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时年35岁的孔 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 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 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 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 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 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甚至怀疑 他为间谍,于是不得不作罢。孔子不久便 返回鲁国。
• 一、为国以礼:孔子拥护周礼。 • 所谓“周礼”,就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一 整套经济、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仪 式等。其中心内容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的等级制、分封制和世袭制。这套制度, 在孔子看来是最完美的。 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

• 二、正名:(如何恢复周礼?)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子路》) •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 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 诸?”(《子路》) • 这是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认为只有恢复“礼”, 才能达到有序和谐的局面。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二历史《第2课 先秦儒家思想》课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二历史《第2课 先秦儒家思想》课件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
“无所恃”
庄子的顺乎自然观反映了当时
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什么问题?这对 今天的“发展与环境”有何借鉴?
文学鉴赏:
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 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 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孟子
荀第子 2课 墨子
庄子
般阳中学高二历史组
课程标准:
➢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 了解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意义。
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政治:分封制崩溃
背 社会: 大变革

统治者急需人才
阶级:“士”的崛起
孟子小档案
年代:
国籍: 简历:
地位:
孟母三迁
山东邹县孟子故里牌坊
兴王道,行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省刑罚,薄赋敛。
恻隐之心,人之本性。
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主张:
仁政学说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
“仁政”学说 与孔子的“仁” 是什么关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治之经,礼与刑。
灵活利用战略战术。
在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 对后世学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 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 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吴起 孙膑
无为、逍遥 仁 仁政 明天人之分 兼爱、非攻 懂得战争的规律 文德武备 严刑峻法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

第二章 先秦儒家思想

有道”;另一方面还指因血缘的亲疏而倾注不同强度的情感。孟子的仁虽然 体
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却含有血缘和政治等级内容。它有调整和调节 政治等级关系的功能,却幵不反对等级制度的存在。 ②孟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伦理和政治原则,一般的伦常觃范可以为仁的目 的而暂时放弃。
古文引述: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梁惠王上》 • “嫂溺叔可援之以手。”———《孟子· 离娄上》
强加于别人。
2.兊己忍让; 孔子认为兊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的具体体现。从兊己忍让的认识出发, 孔子认为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 位。
3.内省修身; 孔子认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其重要的途径就是内省,一个人只 有不断地在道德层面上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度与人相处。 4.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以正直和真诚来对待怨恨,而以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孔子的人生哲学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消极影响 同样不可低估。
古文引述: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论语.里仁》 •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 •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 德载物。” ------《周易.象传.乾象/坤象》
“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
4.以孔子为师。 先秦儒家各门派均是按照各自不同的理解, 诠释继承孔子的思想学说。
第一节 孔子的思想学说
一、身世 孔子(前552年—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 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仁礼学说,开创了儒 家学派;孔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办学 之风,打破了商周以来“学在官府”的传统,提出了众多 有益的教育原则;孔子还对历史典籍迚行了编撰整理,编

先秦诸子2儒家

先秦诸子2儒家

先秦诸子2儒家先秦诸子讲座第二讲儒家(孔子、曾子、子夏)1.儒家的创建与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的阻碍①王官与儒。

···儒的原始含义是指周代学校里的教师。

《周礼·天官》记载:“儒以道得民”。

东汉郑玄在注释这句话时讲:“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

”确实是讲儒是以六艺来从事教育贵族子弟的教师。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易》、《礼》、《乐》、《春秋》。

前面六项是初级的教学内容,后面的六项是高级的教学内容。

儒事实上也确实是王官,或者讲史官。

而儒又有“君子儒”与“小人儒”(《论语·雍也》)之分。

前者熟知六艺,而且道德高尚,能治理国家。

后者指替人办丧事、相礼为生的人,即吹鼓手、司仪之类。

这种儒则没有高尚的道德,只满足于饱暖而已。

“学在官府”的局面,一直坚持到西周末年。

由于戎狄的入侵,迫使周平王东迁洛邑,在此过程中,王官流人一些诸侯国或失散于民间。

②孔子大办私学的杰出奉献。

(略)③儒家创建于鲁国的历史背景。

儒家学派什么原因会产生于鲁国呢?第一还要从鲁国的历史背景来看。

因为“学在官府”至学术下到民间的过程中,鲁国有专门的地位。

由于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成王对周公的恩德十分感谢,他使鲁国在诸侯国中独占极为专门的地位,让鲁公分享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奠天和祖庙的特权。

因此鲁国有“天子礼乐”,(《史记·鲁周公世家》),而且还有附庸小国和太祝、太卜、宗人、太史等官职,也有服用的器物、典籍简册,卿、大夫、士等百官和宗庙祭奠用的彝器。

这就使得鲁国文化比其他诸侯国都更繁荣强盛。

当周平王东迁,文化典籍大量散失,鲁国在文化上的优势就显得格外突出,从而有《左传·闵公元年》记载:“周礼尽在鲁矣”如此的感叹。

正因为如此,鲁国便具备了产生儒家的良好条件。

而孔子正是在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思想文化巨人。

加之鲁国朝野文化素养普遍较好,因此孔子大办私学,向他学习的人相当的多。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25页PPT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25页PPT

(三)魏晋至唐代儒学
❖ 儒学平稳,道教、佛教兴盛,三教鼎立。
❖ 孔颖达《五经正义》:整合以往的经学成果,学术 价值很高,是第一部由朝廷颁布的官方经学丛书, 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一直影响到 宋元时期。
❖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 重要的法典。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刑事法典。乃以 儒学立法之大成。援礼入法,以宗法伦理、纲常名 教为立法标准。如“十恶”不赦、八议、亲亲互隐。
为了准确解释儒家经书古文经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作了精深的研究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观点如刘歆认为六书是汉字造字的基本法则扬雄著方言许慎著说文解字等皆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至今仍为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钥匙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
时间反复无常,鼓着翅膀飞逝
第二讲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
一 儒学脉络
❖ 儒学的特点
❖ 现代性的弊病与对启蒙的反思——从梁启超开 始,以新儒家为代表,传统文化复兴的潜流。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代儒学复兴与中华 民族崛起、政治改良。
二 王道仁政学说
(一)王道源流
以上古及三代圣王为榜样,以仁义道德统治天下的 政治模式。 1.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 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 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 正直。……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 公平正直的理念。 2. 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礼义 教导、约束民众,而不是用命令、刑罚强制民众服 从统治。开启了德主刑辅的基调。 3. 孟子:扬王道,黜霸道。(主张仁政而非力政)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 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 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与道教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 曰道(《老子》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 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之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 大宗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孔子的思想





1、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 而》) “仁者爱人”(《论语· 颜渊》) “仁者人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礼 礼治、礼制、礼仪、礼器
《论语》的成书和特点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行止的记录。 出自孔门弟子及后学之手。 汇集和编定,大约在战国初期。 《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 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 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
背景资料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 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 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但是,在这崩 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首先, 一些有识之士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 基”,“人之干”,“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 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 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有识之士的倡导 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另外,那些越位逾分 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已经获得的地位权力,不仅也需要 用礼乐来文饰自己,而且还重用一些懂得礼乐知识的人。一时 间,掌握一定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当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 捷径。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凭着 “好学不厌”的精神,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潜心钻研,终于 成为一位名闻当时的礼乐文化大师,并从而建立了关于“仁” 的思想体系。“仁”的发现为“礼”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 根据,为“礼”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礼”的价值也 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庄子其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 名周,宋国蒙(在今河南商丘东 北)人。做过漆园吏 。 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先秦时期 最具哲学家气质的人,对中国人 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影响复杂 而深远。
庄子的思想



“道” 反仁义礼制,绝圣弃智 相对主义认识论 死生苦乐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 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 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 因非因是· · · · · ·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

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被两个小国家围 困,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 己的钱财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 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 拿着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问他的老师孔 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 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 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 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孔子他看到的事。 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就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 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 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这粥在煮的时候, 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 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 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 子贡,就离开了。


子贡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几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 “席也。”皆坐,子告知之曰:“某在斯,某在 斯。”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其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 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背景资料
据考证,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 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 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祸逃到鲁国陬邑,从此孔氏在 陬邑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颜 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立过战功,曾为 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 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 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 在还不到20岁,于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生孔子。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 三岁时,叔梁纥卒。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 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 氏所容,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 活艰难。孔子17岁时,母颜征在卒。
第二讲
先秦儒家与道家
孔子的生平和社会文化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 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可归纳为治学、从政、 施教三个方面。 儒学当时即有“显学”之称。自汉代 后,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 统,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巨。
背景资料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 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 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 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 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 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 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 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 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 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开始授徒讲学, “退而修诗 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 诸候国。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 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