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探究性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性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策略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质疑、感悟、调研、实践、讨论等探究性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尤其需要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法去探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不同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是更重视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想要发挥其最大作用,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有效的导入——激发兴趣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当首先进行有效的课程导入,使用如提问、游戏、类比、情境等方法,关键在于抓住学生的关注点。
如课文《菱角的喜剧》就非常适合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
何为“喜剧”?为什么“菱角”也会有“喜剧”?这是矛盾的,而教师可以利用这个与学生认知有冲突的点,来激发其阅读的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音乐、视频等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如《“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就可以在课前播放神舟飞船升空的影像,宇航员照片等图像资料,介绍和展示“神五”飞船,引起学生对于载人航天知识的兴趣。
二、生动的表达——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探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策略。
借助情境创设,能将文字具象化、动态化,使其能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在阅读者眼前。
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播放月夜荷塘的图片,搭配优美的音乐和经典诵读,让这些生动的表达将整个课堂带入文章所呈现的恬谧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充足的美的享受,从而调动其阅读探究的热情。
又如在学习《雷雨(节选)》时,可以将课堂变为一个小型的剧场,请学生分角色排演话剧片段,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入故事所营造的情境,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感情发展。
在阅读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将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由虚转实、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所阅读文章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耿密云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探究学习运用一个人的学生生涯毕竟是短暂的,他不可能一生都在学校中度过,更不可能一生都跟着老师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要通过学校的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具备终身自学的能力,才能以便日后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并运用所学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
如果他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有所发明和创造,那么,他就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呢?方法自然是丰富多样的,我认为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课程中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
我尝试着将这种“探究性学习”的教法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重启发,巧置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启发是要从“存疑”开始的,“生疑”才能探究。
那么如何“置疑”呢?据有关调查显示:一般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10的答案具有多项思维性,4/5的问题是具有记忆性的。
这说明教师的提问没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要在置疑上下大功夫,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人物,进入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真正成为了阅读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只有主动地去探索研究了作品的内容,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才能被激发出来。
在自由、民主、开放的阅读氛围中,学生会让自己的思维在广袤的天地中自由地飞翔,任意地驰骋。
试论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自己发现 问题 、 索解 决 问题 的方 法 , 过 各种学 习途 探 通 径获 得 知识 和能 力 、情感 和态 度 的发 展 , 别是 探 索 特
精神 和创新 能 力的 发展 。《 文 课程标 准 》 确 提 出要 语 明 积 极 倡 导 自主 、 作 、 究 的 学 习 方 式 。 可 见 , 究 性 合 探 探
学 习对 学 生来 说 无 疑 是 一种 新 奇 愉 快 的 精 神体 验 , 更
是 一 种 有 趣 味 的 创 造 性 的 脑 力 劳 动 。 探 究 性 学 习是 一 种 非 常 有 效 的 学 习方 法 , 能 启 人 心 智 , 发 和 拓 展 学 它 开 生的 创造 思维 。
、
探 究 性 学 习在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意 义
在语文 教学 中 , 过探 究性 学 习 , 教 师和学 生 之 通 在
间建 立一 种新 的关 系 , 这种新 型 的师生 关 系里 , 师 在 教
不 再 作 为 知 识 的 权 威 将 预 先 的 知 识 传 递 给 学 生 ,而 是 从 传 授 者 变 为 探 究 性 学 习 的 指 导 者 和 参 与 者 ,学 生 也 不再 只是作 为 知识 的授 受者 , 动地 听从 教师 的指 令 , 被 而 是 由 被 动 地 接 受 学 习 转 向 主 动 的探 究 性 学 习 ,成 为
力 , 展学 生 的个性 。 文学 科是探 究性学 习最便 于开 发 语
展 的 学 科 ,语 文 探 究 性 学 习能 够 真 正 促 成 语 文 课 程 目
现 出 无 所 适 从 的 状 态 ,怎 样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探 究 能 力 呢 ? 我 认 为 , 师 在 整 个 学 习 活 动 中要 站 好 位 置 。 教
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合作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我们如果能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运用于实践,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生机勃勃。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倡课内外一体,文本非文本结合,单项与综合多管齐下,倡导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在新学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它给教学带来的活力与新鲜感是前所未有的。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一、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即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如今的语文教科书一改过去的老面孔,如沐春风,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鲜明的主题。
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并试着与学生一起来学课文,而不是教师一味地讲。
从而构建一个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探究式的练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能力,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世界的意识。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愉悦地学习,我们就要尽量给予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
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这样就能把学生与教师从相互怀疑,缺乏友爱的气氛中解放出来。
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我有意用没有表情的语调朗读第九自然段,然后让学生来评价,做小老师,让学生把教师当作“对手”,可用课文中的语句,或用有表情的朗读来指出教师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而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
随着主体学习的创造性,积极性高涨,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更为落实,因此,教学中时刻要注意,对学生的创见,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意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要宽容引导。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及策略【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入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应用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
制定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最终,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内涵、应用、策略、方法、积极性、素养、价值、发展方向1. 引言1.1 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综合素质,更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更深入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探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综合素养。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水平。
1.2 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包括:1.学生特点鲜明,容易受外界影响。
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思维方式天真纯真,好奇心强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2.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引导和指导。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在引导中逐步提升。
3.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差,容易分散注意力,需要老师巧妙调动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岳 清 泉
( 仙游 县 龙 华 中 心小 学 , 福建 仙 游 苏霍 姆 林 斯 基 曾 说 : 人 的 心 灵 深处 .总 有 一 种把 自己 当 “ 作 发 现 者 、 究者 、 索 者 的 固有 需 要 , 种 需 要 在 小 学 生 精 研 探 这 神 世界 尤 为 重 要 。 ” 认 知 心 理 学 角 度 来 看 , 文 探究 性 教 学 从 语 策 略是 顺 应 人性 中那 与 生 俱来 的探 究 本 能 ,不 断 激励 学 生保 持 旺盛 的探 究 意识 、 新 求 变 的 渴 望 和 刨 根 问 底 的 热 情 , 是 求 这 实 施 探 究 学 习 的最 根 本 策 略 .也 是 切 实 发展 学 生 语 言 探 究 能 力 的最 佳 途 径 。具 体 说 来 , 是 充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就 为 他 们 精 心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探 索 、 历 语 文 发 现 的 过 程 , 进 在 经 促 学 生 把 新知 识 、 方 法纳 入 自己 已 有 的认 知结 构 , 进 和 建 构 新 促 “ 意义 学 习 ” 有 。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引导 自主 探 究 的 策 略 1强化 自主 。 学生 营 造发 现 问题 的探 究 时 空。语 文 探 究 . 为 性 教学 必 须 建 立 在 学 生 的 全 部 心 理 活 动 的 基 础 』 ,爱 护 学 生 二 的好奇心 、 知欲 . 分激 发学生 的主动意识和进取 精神 , 求 充 把 学 习 的 内容 巧 妙 地转 化 为 问题 情 境 ,使 其 产 生 积 极 探 究 和 解 决 问题 的强 大 动 力 。 教 师应 以平 等 的身 份参 与学 生 的探 究 活 动 . 察整 个 探 究 活 动 。 在 探 究 较 困难 的 问 题 时 , 师 有 时也 观 教 应 提 醒 学 生换 一 换 思 路 。积 极 地 引 导 学 生 把 F 已 的 问题 和 理 j 解 、 奇和 厌 恶 、 爱 和 痛 恨 、 知 和 想 象 、 好 热 认 困顿 和 顿 悟 等 通 过 对 话 尽 情地 表 达 出来 。 阅 读 教 学 中 , 师 应 引 导 学生 自读 课 在 教 文 . 后 交 流 读 懂 了什 么 . 让 学 生 找 出 关 键 句 段 进 行 分 析 , 然 再 自主 提 出 问题 。自主学 习并 不 意 味 着 排 斥合 作 , 于探 究 教 学 由 是 围绕 问题 的解 决 活 动 来 开 展 的 ,这 些 问题 往 往 是 综 合 性 的 复 杂 问题 , 此 , 师 要 鼓 励 学 生 相 互 交 流 问题 , 判 性 地 倾 因 教 批 听 他人 对 问题 的 分 析 和 理 解 , 提 出质 疑 , 产 生 合 作 的 心 理 并 在 需 要 时再 引 导 他 们 利用 集 体 的力 量 进 行 探 究 。 2尊 重 需要 . 学 生 营造 发 现 问题 的 情 感 基础 。教 师 应 与 . 为 学 生建 立 一 种 平等 民 主 、 切 和 谐 的 关 系 , 亲 使学 生 身 心处 于最 佳 活跃 状 态 , 情 舒 畅 地 投 入 课 堂 。语 文 是 人 文 学 科 , 诉 诸 心 是 丰 富情 感 的 一 门功 课 , 师 要 重 视 学 生 的 需 要 , 视 积极 的情 教 重 感 态 度 , 学 生 的 探 究 、 现 做好 准备 。可 通 过 喜 闻乐 见 的故 为 发 事 或 者 惟 妙惟 肖 的表 演 紧 紧抓 住 学 生 的心 ,或 者 是 一 个 精 心 设 置 的 悬 念 乃 至 一个 动 感 好 玩 的游 戏 ,甚 至巧 妙 地 把 辩 论 赛 引进课堂 , 学生边读边体会 边交流 , 好地创设 问题情境 。 让 很 通 过 创 设 问题 情 境 , 生 能 调 动 思 维 , 成 认 知 矛 盾 和 冲 突 , 学 造 激 发 学 习 的需 求 、 望 和 兴 趣 , 动 投 入 到 探究 活动 中 。 愿 主 二 、 展探 究空 间 。 励 参 与 体 验 的 策 略 拓 鼓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
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便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便有一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便有意探索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并初步品尝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成果。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与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关的理论主要涉及两个概念,即“过程”与“结果”、“情境”与“形式”。
从探究性事实的角度来说,“过程”是指学生为探索和发展知识所经历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支持下进行的。
“结果”则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如语言描述、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等。
“情境”主要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多种具体问题,“形式”则是指学生对获得学习结果的形式化描述。
因此,我觉得,探究性学习可以理解为学生在特定学习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探究性学习
让 学生对在学习 中 自己提 出的问题 和对老师提 出的问 决问题 的过 程。 要将 问题探 究法引 向深入 ,必须教 给学生一些生疑 的
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探究 问题 的过程也就是提 出问题并 解 混编组 ; 结构分组 : 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 : 自由分组 : 根据
源。( 3 ) 异 同对 比生疑法 。通过对 比能在异 中求同的基础 上 后 , 再在全 班交流 , 组 内解 决不 了的问题 , 可 以由其他 同学
发现问题 , 借 助这 一新 的问题 , 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 帮忙 。课 堂上 , 各小组在合作学 习之后 , 根据 已有的学 习经 质的关键 。 ( 4 ) 借果推因生疑 法。 事物有果必有 因, 在学生所 验商议如何展示小组学 习成 果 , 或有分有合地感情 朗读 , 或
兴趣爱好 自主组合 。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 , 针对好 、 中、 学 困生 的程度 , 分别提 出与之相适应 的探究任务 。异质分组适
方法。方法是开启知识 大门的钥匙 , 知识之 门的开启将激发 合优质生带动学 困生 。 结 构分组适合小型探究学习 。 自由分
学生到探究 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 , 我们可 以让学生掌握下列 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 目的探究性学 习。 几种常见 的质疑 的方法 : ( 1 ) 类 比生疑法 。在 同类 的类 比 中 如: 我 在教 学《 富饶 的西 沙群 岛》 第二课 时时 , 让学生选
2 . 自主 探 究 法
的智慧便 由此 生成 , 课堂也焕发 出了闪亮 的色彩 。 合作探究小组 结构形式 的多样化 ,解决 了小组 合作学 习形式单一 、 时间久了没有新鲜感 的问题 。 多层次 的合作活 自由发表 自己的言论 , 每个人都 有了参 与探究 的机会 。 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性学习
生的创 新 精神 。 二、 培养 学 生大胆 质疑 的 习惯 古人云 :学贵有 疑 。 “ 小疑 则 小进 , 大疑 则大 进” 无 数 பைடு நூலகம்。 事 实证 明 , 问” 培养 学 生进 行探 究性 学 习的切 入 口。有 “ 是
人 说 , 习的 过 程是 从 “ 学 无疑 ” “ 疑 ” 到 “ 疑 ” 到 有 再 无 的过
、
教师 的教 学行 为应 当转 变
教 师应 由传 统 的知识 传授 者 变为 学生 学 习的参 与者 、
点拨 和 补充 , 与老 师将 现 成 的答 案 一 下子 “ ” 这 端 给学 生 , 效果 会截 然 相反 。 三 、 育学 生提 出新 见解 的 能力 培
课 堂教 学是语 文教 学 的基本 形 式 , 目前 的语 文课 堂 而 教学, 还存 在 着 许 多弊端 , 重 知 识 轻 能 力 , 书 本 轻 实 如 重 践, 重讲授 轻 探究 , 而易见 , 显 这种 教 学模 式使 我们 的某 些
说 出不 同的见解 , 易创 新 。 容 也许 对待 他们 的 见解 , 要像 对
《 中学语 文课 程标 准 》 中倡 导 的“ 究性 学 >方 式”便 探 - - j ,
是 一 种科 学有 效的方 式 。学 生是 学 习和 发展 的主体 , 语文 课 程 必须根 据 学生身 心发 展和 语 文学 习的特 点 , 关注 学 生 的个体 差 异和 不 同 的学 习需求 , 满足 学 生 的好 奇心 、 求知
作 、探 究 的学 >方式 。而语 文教 师在 教学 内容 的确 定 、 - j - 教 学 方 法的选 择 、 价 方 式的 设计 上 , 应 有助 于 这种 学 习 评 都
方 式 的形 成 。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 、 引导学 生 质 疑 问题 。 有 问题 才会 思 考 ,有思 考才会有创造 。 有问题 的学生 才 是 好学生 , 为有 问题 的学 生 鼓掌 ,这 是 自 主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贯穿始终 的一 个新
理 念 。 学生 提 出问题 , 是他们积极思 考 的 结果 ,应 多加鼓励 。 让学生 形 成一 个共识 : 肯 于 思 考 问题 敢 , 于 提 出问题 。
制 ,上 课所设 置 的情境往 往 是虚 拟 的 。 如
让学生搞社会调查报告 ,他们可 以去 图书
馆 上 、 网 、 问 家人 等形 式 , 去 搜 寻 资料 。 然
后去讨论 , 以期综合达 成共识 。 在特定 的
问题情境 中,在 民主和谐 的氛 围中 ,学 生
们确定研 究 的方 式 ,增 强 了学生 探究 问题
3 、 组 织 学 生 合作研 讨 。 组 织学 生 研 讨 ,可 以进行小组 研讨 , 既能调动学 生 的 积 极性 , 又 能 发挥学 生 之 间 的互 补作 用 , 给学 生创造主动参与 的机 会 。
在 学 生 的 自主 学 习 过 程 中 , 老 师要 把 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并把培养学 生 良好 的学 习 习 惯 和提 高学 生 的 自学 能 力作为教学重点 。 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合 作 , 在 合作 中发 现 问题 解 , 决 问 题 共 , 同进 步 。 也 要 通 过 各种形式让 学 生 体验到 自主 探 究学 习 的乐 趣 , 享受成功 的喜悦 , 为 自 主探 究 的进 一 步深 入 提供 了保 障。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探究性学习及特征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 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 源。研究就是研讨问 题, 追根求源和多方 寻求
答案。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
二是收集证据即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 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科学是以实验 证据为基础来解释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在探 究性学习中, 学生也要运用证据对科学现象做 出解释,可通过对实验的观察以及对实验过程 的变化和发展情况的记录或者通过教师、教学 材料、网络或其它途径获得证据来进行探究。 三是形成解释即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 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科学解释借 助于推理提出现象或结果产生的原因, 并在证 据和逻辑论证的基础上找到事件的因果关系和
讨。
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 发现 “ 新”现象,通过联想、引导、启发学生 去综合分析,目的是通过探究这一过程,使学 生学会探究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有 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提出问题即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 开探究活动。科学性问题以物体和自 然界的事 件为中心,与学校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中描述的 那些科学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能引导学 习者进行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收集和利用数据 来形成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在课堂里提出对学 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 活动,而且创 门 不是深不可测的,能够通过学 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科学的知识来解
科该任济市场 2006年2月
伯体方 (云南省腾冲县明光中学 674103)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语文课程在基础教 育中将承担越来越重的责任。语文教学将以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用全新的教 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修订后的初中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 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式,龙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 的学习方式” 。强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与课后 活动中, “ 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 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 就是要以 “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语文课 程的 “ 过程与方法‘ ’ 。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 习, 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使教师的主导 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 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探究的权利和机 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 华。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 促使学生进行 探究性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培养其发展性 学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那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应用探 究性学习呢,笔者粗略地做了一些有益的探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 , 教师 的巧设情 境, 通过 展示 图片、 多媒体动画、 师 生对 话 、 报刊 阅读等方式 , 出要探 究 的问题 。当然 , 提 问题
必须 与语 文现 象有 关联 , 还要有一定 的难度 , 否则不能激发 学生 的兴趣 , 还要能让学生尝到探索成果 , 其程度要足 以引 发学生探 究求 知的欲望 , 并能 引出另一 问题 , 或是更多的 问
好选择学 习中的问题 进行探究 , 是一个积极 的过程— — 这
学生去做他们想做 的事, 不是去做 为他们安排好 的事 。这
样, 就给 了学生个性发展 的空间 。 同时 , 还有利于学 生创新
思 维的发展 。在探究 性学习过程 中, 学生能体会到解 决问 题 的苦 与乐 , 还能体会 到人 际交往 的微妙 。因此探究 性学
探 究性学 习, 也是 我们语文教育 复归人文性 的重 要途
径 。语 文教学是提高一个 人的人文修养 , 神境界 的主阵 精
地 。教学中要追求工 具性与人文性 的辨证统一 从 目前 的 语文课堂教学看 , 教师只 注重 了学生的认识活动, 而忽 视了 学 生 内在 的体验 和感悟 。探 究性学习方法 的产生引入 , 给 语文教学 的人文 性复归带来 了福 音。 因为 , 究性学 习突 探 出学生 自主学 习的地 位 , 让学生 可以依据 自己的兴趣 和爱
中。 这种 学习扩展 了学 生学习的空 间, 既关注 了语文现象 , 又关注 了学生的生活 , 使语文 的学习恢复 了本 来的面 目。
语文探究性学 习是 学生 自 主参 与, 合作探究 、 断创新 不
的学 习方式 。 语文课堂教 学中 , 在 我探 索出如下几种 方法:
些主动思考发现 , 少~些单纯被动 的接受 , 就更能 自 主地运
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基础教育教学中普遍推举的教学方法。
这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的重要成绩,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当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也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就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就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的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逐渐成为语文教育教学中普遍推举的教学方法。
这种探究性学习方法一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值得广泛地推崇,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又容易出现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一)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探究性学习要求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处于核心地位,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从选题、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展示成果,学生都应该体现出自主的地位,换而言之,也就是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中既有选择学习的内容的权利,又有自觉承担探究的义务。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在问题的选择到问题的解决上,总是有意无意的去干扰学生的主观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老师的思路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一次的见习过程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竟让学生去探究李密的家庭出身及简介。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陈情表》课文中,课文的第一段就是对作者李密的详细的介绍。
这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探究学习,一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不仅不能达到探究性学习的要求,更是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学习法。
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探究的内容或对象,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三大转向:由重知识的接受性学习转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学习;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转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由呆板的机械性的教学转向互动的交往式教学。
这对传统的沉闷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那么,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呢?一、转变观念,重塑关系首先,由教师说教传授到引导的转变。
当前,一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底子薄,素质差,提不出问题或者回答不了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耽误了时间,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干脆摒弃了探究之法,采用“一灌到底”之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既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所以,教师应由说教传授转为引导,教师导在活动之前,引在活动之中,评在活动之后。
指导的形式不是明示,而是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或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地指导是举足轻重的,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的成败得失。
因此,教师的这种指导作用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由于探究式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探究活动。
可以说,语文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重塑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认为“我”是师,学高为师嘛!所以“君临天下”,在学生面前总显得那么高深莫测、学识渊博,即使错了,也坦然面对、振振有词。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或是设计圈套“请君入瓮”,根本不理睬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甚至怕学生提出难问题、怪问题,打乱了自己的教学设计。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二) 关 注 文体 是 确 定散 文教 学 内容 的依 据 。
有 的 老 师在 教授 胡 适 先 生 的 《 我 的母 亲 》 时, 只用 了很 少 时 间 梳 理 课 文 内容 ,让 学 生 概 括 课 文 中讲 了母 亲 的 哪 几 件事 , 分
析 了母 亲 的性 格 特 点 。之 后 花费 大量 的时 间让 学 生说 说 自己的 母 亲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爱 . 也 有 的学 生表 达 了对 母 亲的 愧疚 。后半 堂课 很 热 闹也 很 温情 。但 是 , 这算 是一 堂 散文 课 吗?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弄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是 非 常重要的 。 散 文 教 学 中所 指 的散 文 是 指 文艺 性 散 文 , 它 是 一 种 以记 叙 或 抒 情 为 主 , 取材广泛 、 笔法灵活 、 篇幅短小 、 情 文 并 茂 的 文 学 样 式 。根 据 内容 和性 质 散 文 可 分 为 以下 几 类 :叙 事 散 文、 抒情散文 、 写景散文 、 哲 理散 文 。 散 文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形 散 而 神不散 、 意境 深 邃 、 语言优美 。 清 楚 散 文 的概 念 和 文 体 特 点 , 在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时 就 有 了 依 据 。便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 小 说 课, 更 不 会 把 散 文 课 上 成政 治课 。 ( 三)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散文是什么?王荣生先生说 . 散 文就 是作 者 “ 要 表 现 眼 里 的景 和 物 。 心 中的人 和事 。 是 要与 人分 享 一 己之感 . 一 己 之 思” 。他 还 说 : “ 我们 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 者的所见所闻 . 体认 作 者 的所 感 所 思 , 是 读 者 与作 者 心 与 心 的碰 撞 和 交 感 。 ” “ 阅 读散文, 不是 仅仅知 道作 者写 了哪些 人事 景物 , 而 是 通 过 这 些 人事 景物 , 触摸写 散文 的那个 人 , 触摸 作者 的心 眼 、 心肠、 心灵 、 心怀 . 触摸作 者的情思 。 体 认 作 者 对 社 会 对 人 生 的 思 量 和感悟。” 散文教学 内容的确定 。 不 是 把 重 点 放 在 散 文 所 描 写 的对象 上 , 而是 放在 通过 对对象 的描 述 , 作 者 所 抒 发 的 情 感 上, 通 过 作 者 的语 言 体 察 描 写 对 象 内 在 的 倾 诉 、 折 射 的理性 、 作 者的情思 、 人 格 的 魅 力 …。 关 注 情 感 是 确 定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内核 。 二、 散 文 教 学 内容 的 确 定 在 教授杨绛先 生的《 老王 》 一 课时 , 很 多 老 师 把 教 学 内容 确定为两点 : 第一点 : 人物分析。 大 部 分 老 师 都 带 着 学 生 作 了老 王 的人 物分析 , 认 为 老 王 卑 微 善 良 。也 有 的 老 师 在 分 析 老 王 的 同 时 . 分析 了作者 , 认为作 者也很善 良, 于是得 出结论 : 这 是 两 个 善 良 的人 之 间 的故 事 。 第二点 : 通 过 最 后 一 句 话 的理 解 揭示 课 文 主 旨 。 “ 几 年 过 去 了, 我 渐渐明白 : 那 是 一 个 幸 运 的人 对 一 个 不 幸 者 的愧 怍 。 ” 这 句 话 在 全 文 中有 举 足轻 重 的 地 位 。 很 多 教 师 简单 地 把 这 句 话 解读为杨绛对老王的愧疚。 教 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呢? 根 据 之 前 提 到 的 三 点 原 则 ,我 认 为 散 文 教 学 内 容基 本 上 可 以概 括 为 以 下 两点 : ( 一) 作 者 写 了什 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对象 ? 是怎么写的? 这 样 写 会 达 到 什 么 样 的效 果 ?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 , 在 这 部 分 内容 上 我 们 关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孙小杰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9期《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指导意义之一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方法中的体验探究法和形象探究法尤其适合学生学习语文。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运用这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和感悟。
一、体验探究法体验探究法是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实施探索层次的。
也就是说,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归纳,掌握其本质特征而形成概念,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法特别适用于作文教学,因为学生作文的内容大都是“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的反映,大都来自于“亲身体验”,是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的点点滴滴的汇聚。
有了大量的生活实践作基础,再运用体验探究法进行作文教学,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时可分三步走:(一)丰富积累,唤醒体验。
对写作来说,丰富的积累必不可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往往在课外,所以平时我们要倡导学生亲近自然,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还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各种渠道,积累大量资料,获得丰富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出这些日常生活的积累,唤醒他们当初最真切的体验,让那些人物、事件、生活画面在需要时变得触手可及,历历在目。
比如,在写作话题作文“我的初三生活”时,我先诱导学生回顾已度过的一个多学期的初三生活,说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因为学生对初三生活有着最深切的体验,所以,在片刻沉思默想之后,有的眉头紧锁,心事重重;有的两眼放光,心神激荡;有的面露喜色,忍俊不禁;有的忽喜忽忧,阴晴不定……从学生面色各异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的形象思维已经被激发,开始进入亢奋状态。
之后在说的环节中,学生的交流十分热烈,有的说老师的逸闻,学生的趣事;有的说学习的得失,考试的成败;有的说现在的压力,未来的憧憬;有的说自己的理想,家长的期望;有的说时尚的吸引,早恋的诱惑……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有更多的积累和体验被挖掘、被唤醒,使得交流更加热烈。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郑富强
【期刊名称】《读写算(教研版)》
【年(卷),期】2012(000)022
【摘要】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1页(P208-208)
【作者】郑富强
【作者单位】南安市官桥镇金田小学福建泉州 3623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2
【相关文献】
1.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2.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4.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5.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探究性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启发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启发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
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利用启发特点,激发学生探究。
启发,是要引起学生联想,从而运用已知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亮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感”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
比如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标题或插图等,结合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断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探究。
如《华南虎》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笔者先展示一幅华南虎的图片,然后讨论有关虎的一些知识及其特点,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创造出积极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很快地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渴望。
2、把握引导时机,组织学生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样,学生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回答自然是机械的。
如果在教学中能再介绍一些与课文中心、重点等相关联的知识,并提出种种疑问,自然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深思维的层次。
如学习《桃花源记》,教师发现课本注释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的“若”解释为“好像”,这就和原文中的“仿佛”一词重复,便立刻指导学生查阅工具书,结果发现“若”有好几种义项,于是相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若”应理解为代词“此”,而不是“好像”。
3、重视基础积累,正确引导探究。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熟悉程度,对于开展有效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
若没有充分的思考基础——基础知识和生活感受的积累,而欲展开有效的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那是无法想象的。
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思考基础的积累,这足以使学生具备持久的阅读前景;而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探究性思维的形成;选择恰当的时
机进行启发,更可以获得最佳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只要是教学,就存在情境,教师的责任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
”[2]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的认知需要是紧密联系的,而认知需要则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的情境,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如学习《敬畏自然》一课前,可以先播放一段有关汶川大地震的纪实片,让学生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灾难,酝酿情绪,引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话题。
三、自主选择学习,培养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承认差异并力求通过教育手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因材施教。
同时在探究性学习中,应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学习。
探究性学习还有一大特点,即小组合作学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学习。
这样每堂课的伙伴就会有所不同,也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这很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如学习《端午的鸭蛋》,可提前让学生自主建立学习小组,搜集整理资料,多方面了解民俗文化现象,确定学习目标,并在各组间展开讨论与交流。
四、巧妙点拨诱导,教给探究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
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扣住情境点,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换位思考,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观点,作品的思想意义。
另外,捕捉“空白”点,延伸探究空间,引导学生捕捉启人深思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如可为某篇文章续结尾。
教学中还要善于抓住模糊点,进行多元探究,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模糊点去探索。
如何让学生确切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些中心句,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那些模糊点进行讨论,甚至进行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意识。
此外,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思维定势点,反向思考,拓展空间,引发创造。
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又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不仅要强调动手,更要强调动脑。
同时,在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这具体表现
在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观点,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韦志诚,《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