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公开课

合集下载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能够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与地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史铁生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3.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如地坛、古园、母亲等形象。

2. 欣赏并评价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5.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5. 分析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实践演练: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学1习.品目读标重点段落,探究它们深层的含义,理解第作一者课关时于生坛与地我命
意义、关于生死的思考。 2.品读重点语句,感悟史铁生对地坛、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3.品读关键词句,赏析文中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
体的技巧。
作者史铁生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作家、散文家。

坛与地
双腿残废后最初几年的观察
第一部分:“我”的车辙
十五年中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景象
母亲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母亲的脚印
“我”如今的理解

细读品析
坛与地
地坛的景象 · 母亲的脚印

细读品析
坛与地
地坛的景象
1.初次遇见 2.最初几年 3.十五年的徜徉

细读品析
坛与地
地坛的景象
1.初次遇见 朗读十五年前地坛最初的景象(1-4段)
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老屋小记》《奶奶的 星星》《合欢树》《病隙碎笔》《我的丁一之旅》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我 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在那段
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
史铁生来到地坛.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

他充分感受到时间的永恒、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
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及
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
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

坛与地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 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整体感知
分析标题,质疑全篇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 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为什么这么说? 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 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 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生命的暗示
贝多芬,德国著名作 曲家,50岁时双耳完全 失聪,《命运交响曲》 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 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 幸,贝多芬“扼住命运 的喉咙”,谱下了音乐 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 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海伦· 凯勒, 美国著名作家, 社会活动家。 一岁零七个月 时,失去了视 觉、听觉以及 说话的能力。
抗争苦难
作 者 近 影
史 铁 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插队的故事》 ■《合欢树》 ■《我与地坛》 ■《答自己问》 ■《务虚笔记》
给红色字注音:
剥蚀(bōshí ) 隽永( juàn ) 恪守( kè ) 颓墙 ( túi ) 皈依(guī) 玉砌( qì ) 柏树( bǎi ) 猝然( cù ) 隽秀( jùn) gèng 亘古( ) 窥视( ) kuī 沏茶(qī ) 恍惚( huǎng ) 坍圮( tānpǐ ) yùn ) 意蕴 ( 捋须( lǚ ) zhào 召唤( ) 怃然( wǔ )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 么样的特点? 荒芜并不衰败。“蜂儿、蝉蜕、蚂蚁、瓢虫、 露水”全都是弱小的意象,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 自然的法则生存着,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 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 的涌动的。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 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逃避苦难
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 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 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 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 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战胜苦难
大约没有谁不为九寨沟的奇丽风景所征服,尤其是 那些被藏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就像是从大地深处 涌出来的晶莹闪烁的露珠,又似镶嵌着的温润剔透的 美玉。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拓 201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 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2010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
伸 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2010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 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 午因排名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相 约喝老鼠药自杀以寻求解脱。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原野《人生》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800字左右。
拜台
双腿残废,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
(颓废)
慰藉
作者被社 会遗弃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地坛被人 们遗弃
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观察聆 听,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与时间和 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 流、对话。那么,作者交流对话、探 索追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顿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和作者史铁生。

教学内容:1. 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史铁生及其作品《我与地坛》。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情况。

第二章:文章结构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 讲解文章的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文章段落组织和逻辑关系的分析情况。

第三章: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讲解并练习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运用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练习情况。

第四章:文章主题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和表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和表达情况。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自主学习。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我与地坛》ppt课件43张
史铁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母亲的关爱。 2、把握文章主旨。 3、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历程,敬重生命。
阅读第二节,说说作者一共回忆了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个故事?


母亲在家中等“我”


3 2
1
母亲送“我”出门
母亲去园中找“我”
自学指导一 (5分钟)
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母亲 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 2.从母亲解决难题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 位母亲?(提示:作答时先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再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3.为什么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亘(gèn)古不变 熨(yù)帖 猝(cù)然 倔强(jué)(jiàng) 恪(kè)守 窸窣(xī)(sū)
我与地坛
①(1-4段) “我”与地坛的缘分。 ②(5-7段) “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
我与母亲
①(8-10段) 写“我”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②(11-17段) 写“我”的创作取得了成功,母亲却不能分享 “我”的快乐。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 “我”残疾),是“我”的一个宁静的逃避所。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 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史铁生散文的四个特点。
翻开史铁生的散文,你会不知不觉地被他那平实的文字吸引,更会情不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荒芜但并
不衰败,宁静而充满活力,使“我"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生命的
律动,唤醒了我强烈的生命意识。
找到第三、五段的景物描写,分析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掌握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提高学生朗读和感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他人。

(3)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2. 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运用。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揭示象征意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史铁生及《我与地坛》的创作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2.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3. 合作探讨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象征手法分析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象征事物及其意义。

4.2 学生举例说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5. 情感变化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6.2 学生复述本节课的主要收获。

7. 作业布置7.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7.2 选择一篇其他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下周分享。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

《我与地坛》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文章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名句;2.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3. 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及其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内涵;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运用;3. 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中的情感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地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地坛的兴趣;2. 朗读:学生齐读《我与地坛》,感受文章的韵律美;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学生背诵名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我与地坛》中名句的背诵情况,以及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理解;2.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的表现,关注他们对地坛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综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知识掌握情况。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我与地坛》的文本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副本;2. 准备与地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用于课堂导入;3. 准备名句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背诵;4. 准备讨论话题和写作prompt,以便学生在讨论和写作环节有所依据。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我与地坛(节选) 公开课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我与地坛(节选) 公开课课件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 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 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 让我在满园沉静中 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全文分析
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气味?
影“二次爆光”的技法?
语段一:味道的记忆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 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 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 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 坦然安卧,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 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 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 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 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 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全文分析
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儿子需要自己 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 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 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 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 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 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
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 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清晰,母亲的苦
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 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我与地坛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我与地坛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面对?
第21页
四、布置作业,提升自我:
回家观察父母言行举止,专心灵解读 父母爱,写一篇作文。要求模仿史铁生语 言与格调,重视展示内心世界,重视抒情 和议论。
第22页
感悟生命
1、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犹豫
满志
——肖伯纳
2、不要以感伤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
会回来了,最聪明方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现在--
第19页
播放满文军歌曲《懂你》
你静静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背影 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多么
爱你
花静静绽放 在我突然想你夜里 多想告诉你, 你一直都是我
奇迹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脸 你寂寞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爱已无声
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地坛整个建筑表达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精华、端庄、雄伟、别具一格。从整体到局 部都遵照我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 “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观 念和象征传说够思设计。地坛现存方泽坛、 皇祗室、宰生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第6页
史铁生介 绍
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赴 陕西插队。20岁时,因腿疾住进了医院, 那天是他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 在做了七年暂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了《我遥远清平湾》,一举 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作品以关注人生 独特主题和格调引人注 目。代表作有《我遥 远清平湾》《插队 故事》《夏日玫瑰》 《合欢树》《我与地坛》 等。
第7页
史铁生截瘫后,又患上了严重肾病, 身体里只留下了一个受损左肾,每七 天要做两到三次肾脏透析,用他话说, 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体会下列语句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2)“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 儿总是要加倍的。”试分析“不幸”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这句话先说自己“不幸”,后说母亲“不幸”。
前者是说肢体的残疾,后者是说心灵的苦难。它将两个人两 种不同的不幸联系在一起,以自己的不幸来衬托母亲的更不幸,既表 现了母亲对儿子不幸的无奈和痛苦,更突出了儿子对母亲痛苦心理 的感受,对母亲深沉的爱,对母亲深切的理解,以此来揭示母子之间
②坚忍聪慧。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运用恰当的方式呵 护儿子。
③体贴关怀。心思细腻,知道儿子需要一个独自思考的时间和空 间;每次儿子消失在视线之外,她又悄悄寻找,只为确保儿子的安 全。
一、研读描写景物及母亲的文字,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1. 选 文 第 一 部 分 共 有 三 处 景 物 描 写 , 其 景 物 特 点 分 别 是 什 么 ? “我”从这些景物中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完善下表。
二、品读佳句,体会其哲理及表达效果
1.试赏析下列语句及其表达效果。 (2)“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 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①动词本身含有一种力度,作者把“剥蚀了”“淡褪了”“坍圮了”“散落了”这 些谓语动词提前,更强化了动作,更有了力度。同时,四个一起连用构成排比,强
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
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
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
量。
——《广州日报》
评 价
(3)《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 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的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比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比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比较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教学目标:1. 理解《我与地坛》《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两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两篇文章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教材《我与地坛》《荷塘月色》。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某个地方特别有感情寄托?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

2. 学生完成阅读后,进行思考题的回答。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对《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

2. 讲解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两篇文章进行总结,强调其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问:你们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有哪些?3.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某个地方的感情经历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比分析《我与地坛》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和代表分享,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六、案例分析(15分钟)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两篇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自然环境表达情感。

2. 分析《我与地坛》中作者与地坛的互动,以及《荷塘月色》中作者对荷塘景色的描绘。

教学步骤:1. 挑选两篇文章中的重要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案例中自然环境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我与地坛》中的经典段落。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增强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学会感恩和回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地坛、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模仿创作法: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提问:你们对地坛有什么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5. 朗读训练(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点评朗读表现,指导改进。

6. 模仿创作(1)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小练笔。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我与地坛》优质公开课课件

《我与地坛》优质公开课课件

5.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何特点?有何区别?
雕栏玉砌不复在 四壁朱颜改
残阳 废园
苍松翠 柏树幽 野草荒藤乐悠悠 正红 沉静 蜂飞 蚁动 瓢虫升空 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 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 荒芜
特点
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落日的灿烂 雨燕高歌
孩子的脚印 苍黑的古柏 草木泥土的气味 落叶的味道
生命的永恒 生活的信心
二者都对作者生活下去起了很大作用,一个 让作者感悟生命应该乐观、坚强、豁达,一 个用自己的言行让作者感受到爱并鼓起生活 的勇气。她们都是作者由自伤走向自强的精 神源泉。
地坛是我重新获得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 受母爱最深的地方。
小结但并不衰败
坚忍、毫不张扬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启发
小结2:
史铁生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 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 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 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 为永恒。
小结3: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 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 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 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地坛
母亲
精自
亲精
神 家


情 神支


的母
爱亲
,
希 望 和 失 望
的 眼 泪 中 流 露
……






让孩 母子 亲对 热母 泪亲 盈的 眶一 !句
“ 辛 苦 了 妈 妈
欣母 慰亲 的看 笑到 了孩
子 从 远 方 寄 来 的 照 片
,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公开课课件

活着,真好
高一语文 《我与 地坛》 公开课 (共16 页)
扶轮观路
时间永恒,审视自己 荒芜沧桑
有生机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 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 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 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 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
我与地坛
向扶 死轮 而问 生路
高一语文《我与地坛》公开课(共16 页)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生死感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历程,从 而完成了对生命的救赎。 2、品味作者细致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是如何启示作 者生命思考的。
扶轮问路
要不要死? 为什么生? 怎样活?
向死而生
史铁生大事记
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16岁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18岁的他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去陕西农村插队落 户。 1972年,21岁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院,从此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1998年,47岁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 2010年,59岁的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根据遗愿,器官捐献给医 学研究,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困境得以突围
我们不能指望没有困境,可我们能够不让困境扭 曲我们的智慧。——史铁生
史铁生已经故去,留下的是不朽的地坛和生命的感悟。 人既是向死而生,与其悲情满怀,不如豁达面对,在人世沧 桑中见天地永恒,在眷恋感伤中不忘前行,这便是生命之 “地坛”的终极意义。
高一语文 《我与 地坛》 公开课 (共16 页)
荒芜但并不衰败,卑微但各自精彩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生命的突围与救赎《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2、理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3、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

4、体会作者的心路历程,感悟文中对于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文中对地坛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分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与母亲一、导入:在人生的黄金时代,一场猝不及防的疾病,将他的人生隔开了一道裂缝。

史铁生:1951年出生,1991年发表《我与地坛》。

2021年,正值史铁生先生诞辰70周年,又值《我与地坛》发表30周年,让我们珍惜这段难得的缘分,为史铁生先生举办一次主题纪念活动。

二、主题纪念活动花絮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男,北京人。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

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职称。

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2010年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5《我与地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设计:群文视阈下的《我与地坛》——情景理交融与亲情书写【学习目标】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一、赏读《我与地坛》中的景物描写,归纳景物的特点。

探究“以我观我,物皆著我之色彩”;二、分析景物和“我"的相互影响,从而归纳出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体悟情景理交融下的生命哲思;三、群文联读,把握情景理中的亲情书写。

从鉴赏到写作,把握“我”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导入】鲁迅文学社将开展“走进散文"活动,为此我们选取了经典散文《我与地坛》来窥见散文的“室家之好”,同学们也将尝试书写亲情,把握与书写对象的时间、空间距离。

拓展“我"投射在景物上的情感色彩,有时候非常强烈。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李煜);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此时的景物确实是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因而“西楼”、“梧桐"、“落月”、“啼乌"也就变成了典型的悲秋“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种意境如果去掉“枯”、“老"、“昏”、“瘦"等词,意象的意味就淡了许多,甚至不成其为“意象”,只能说是物象了。

我们学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为什么“花”会“溅泪”,“鸟”会“惊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活动一·小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人对景的作用力1. 经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选取、描写和想象,使得“物象"变成“意象”。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我与地坛》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明景悟情,生命突围——《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赏析地坛景物的特点,品读饱含哲理的语句,感悟地坛带给“我"的生命启示2.知人论世,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的痛悔之情。

3.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难点1.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理解地坛和母亲给“我”的生存启迪。

2.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筹备《我与地坛》时,发现这篇散文与《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风格迥异,希望同学们能够细读文本,帮助节目组完成节目拍摄。

二、学习任务课前预习任务(一)作者简介史铁生——轮椅上的文坛硬汉1951 年1 月4 日―2010 年12 月31 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2010 年12 月31 日凌晨3 点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捐给需要的患者。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生面临苦痛的时候,该怎样选择生与死?
课后作业:
请以“我与 为题写一篇周记。 ”
老师寄语
微笑着弹奏从容的弦 乐,去面对挫折,去接受 幸福,去品味孤独,去战 胜忧伤。
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 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 影相吊。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 陨首所能上报。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 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
6.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 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 后土实所共鉴。
窸窸窣窣( xīsū ) 熨帖(yùtiē) 猝然( cù )
教诲( huì )
焦灼(zhuó ) 蝉蜕( tuì ) 剥蚀( bōshí )
史铁生(1951—2010) 1972年因病双腿瘫痪。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多篇作品获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的表现 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 会和人生的带有哲理性的 思考。
1.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 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 然。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先妣抚之甚厚。
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 音辨人。
这些字的读音你都会了吗?
n) 炫耀( xuà jià ng ) 倔犟( jué
坍圮(tānpǐ)
n) 亘古( gè
恪守( kè )
n) 隽永( juà
撅着( juē )
拓展延伸:
司马迁受宫刑之屈辱,依然完成了史家巨著《史记》;
贝多芬遭失聪之辛酸,依然创作了撼人心魄的交响乐;
邰丽华罹舞者之无声,依然跳出了绝美的舞姿; 张国荣无法战胜抑郁恶魔,选择了纵身一跳,终结了自己 灿烂辉煌的一生; 战争给海明威的身体留下了无数的创伤,他不堪忍受病痛
的折磨,用枪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走近作者
思考:
在作者笔下,地坛 有怎样的特点?
要求:从第一部分找出 景物描写的语段加以分 析。
探讨:
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 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思考?
要求:
从第一部分中找出 相关语段进行解读。
Hale Waihona Puke 探究:文章第一部分已经很好地 诠释了“我与地坛”这个题目, 为什么还要再写“我”与“母 亲”?
品读: 母亲给了儿子哪些精神上的关爱?你能 找出这些感人的细节,有感情地朗读, 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